月相问题全解

月相问题全解
月相问题全解

2016年华师大版第七章月相问题全解

“月相及其变化”是高中地理上册第一单元里的内容,在2001年、2002年是必学内容,今年(2003年高一年级)是选学内容。对月相及其变化如何理解,是很多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感到头痛的问题,课本上只提供了一幅《月相成因示意》图(即图1、10,此处用图一表示)和一幅《观察月相》图(即图1、11,此处用图二表示)另外还有一段文字说明。

以上看似内容不多,但涉及到具体的月相判断就比较复杂了,如果对月相问题没有深入的理解,要准确判断月相及其对应的日期、观测地点、月面和当地地平面的夹角关系就较难了。实际上要准确全面解决月相问题,需要丰富的月球天文知识和空间的想像、预判能力,对老师和学生来说这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全面说明月相问题,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讲:

一、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图一(课本上为图1、10)

图一反映的是月相成因及不同日期所见的月相,但把各种月相画在同一幅图上,容易让人产生混乱的感觉。不过这样画也有好处,就是保持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动,只考察月球的运动,综合比较不同日期的月相。具体怎样理解呢?有的人可能会以“我”为中心来观察月相,如在图中上弦月和下弦月的亮面都是朝右的,如果我们站在图中地球的上部赤道这个特殊点上,背朝北方,那么左手指东方,右手指的必然是西方,上弦月面亮的部分朝右,也就是朝西方了,这没有错。但有人会说下面的下弦月面也朝右面,那下弦月面也应该是朝西方了,怎么能说是朝东方呢?他们不能理解这一点。

其实这时我们应该让自己“钻”入图中,站到地球表面赤道地区附近,还是保持背向北方,图中地球的中心点为北极,我们会随着地球的自转而运动,当我们能看到夜空中的下弦月时,必然是“倒悬”在图中的地球的下面。既然背朝北,和上述情况一样,还是左手指东方,右手指西方。显然这时月面指向你站立地点

的左面,即指向东方,而不是西方。同样的道理,图中八个月相,我们对它们的理解都要设想自己在每个月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来观察理解。在实际生活中人不可能倒悬空中来看书理解,这时可以用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即转动书本,始终保持自己处于“站立”状态,“坐北朝南”自然也是左手指东右手指西。自己的观测点的“坐标”确定了,那么判断月面所指的方向就容易了,说到底,就是你必须正确确定自己的观测点的位置和坐标,那样,你的观测结果才可能是正确的。

另外图一大致是以北半球中纬度观测点为标准来画的,或是默认了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至于月相的变化原因,课本上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但是为了讲的生动,让同学们深入理解,我们首先要从概念或者说从感性上扫除障碍。这里可举一例:夜晚路灯照在一棵树上,我们从不同的地方看,能见到的树的光亮的部分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可在黑板上画草图),同理对于月球来说,它始终也只有一半是亮的。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它光亮的范围是不一样的。而这个角度是由于日、地、月三者相互运动所造成的一个动态的结果。

关于下面图二,这幅图也是默认了观测者是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上半月和下半月图中都画了几个月亮,这也会让一些人迷惑不解。其实这里要向同学们解释清楚的是图中各种月相的月亮并不是同一天的月亮,而是不同日期的月亮,它们在太阳升起或落山这两个时刻都有各自相对应的天空中的位置。不同的月相当然也就不可能在同一天出现了。

图二(课本上为图1、11)

至于图中下面“月相同太阳出没的比较,夜晚见月情形”的表格,其内容完全不必死记,那样是愚蠢的,不能理解就难得记,记得一时也难长久。我们需要的是理解的记忆,遇到具体的问题时还要临时推导,这样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在讲“月相及其变化”这节内容时,我是较有心得体会的,也有一些创新。有条件的学校用电子动画演示当然效果也是很好的,如果市面没有好的课件,自己做也是很好的选择,我自己就用

powerpoint 软件做过动画,演示不同月相出没时间同太阳出没时间的比较、夜晚所见月亮时段的情形,效果较好。当然在没有条件用电脑演示的情况下,这里我更要推荐的一种方法就是自己做教具,我也有成功的经验,具体做法如下:

在一张硬质较厚的白纸上画上地球,北极点面向学生,画一观测者站在赤道上(以赤道这个特殊点来看好说明问题一些),再画一地平线垂直于观测者且穿过地心,将地平线上部分为东部天空和西部天空。以地球不动,再在一张透明的胶片上画上月球、太阳、以及垂直于太阳光的晨昏线,月球的亮面要垂直于太阳光。用一图钉将胶片与白纸在地球北极点处钉上,注意要使晨昏线通过地心。

四种基本月相,可画四张胶片,转动每一种胶片,可说明每一种月相的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月相时,月球与太阳升落的先后关系,月面的朝向,夜晚的不同时刻在天空中的位置情况等,这样看来就一目了然。(见下面四幅图,图三)

图三

(日、月东升西落,所以转动塑胶片时是向右转动)

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同一时刻的月相,在地球的不同位置观测,月面的朝向也有不同,比如说蛾眉月,在低纬看,在接近地平线时月面的凸向是朝下的,在北极点上看,弯月是近乎竖直于地平面上的,尽管我没有到过北极,但这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这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这就是我在下面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二、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市面上有关月相练习的题目,很多都有问题。一般都是给你一幅图,图中什么参照物都没有,只有月相,月相可能是弦月,可能是娥眉月或凸月,让你判断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是初三的月亮还是二十七、八的月亮等。图中没有画出地平线或没有标出地平面上的方向,没有标出观测地点(是哪个半球,哪个纬度范围)。严格说来这样的题目是无法做的。之所以一些题目在资料上有所谓的正确的答案,我想那是他们默认了一切月相都是在北半球中纬度观测到的,且默认了图的下方边框线就是地平线,对于弦月他们默认了图的左边框线是东,右边线是西;对于新月,他们不能默认图的下边框线左、右两边面是北还是南,那就只能服从于月相判断的结果了。对于新月,他们认为右面是北;对于残月,他们认为左面是北,见下面图解(图四,四种情况)

默认是在北半球中纬度某同一地点观测

上弦月

下弦月 初三 二十八

图中的方向都是默认的,资料上没有标出来,这里我标出方向

三、对月相判断的深入认识

如上所述,我们发现了练习中的问题,那么怎么样解决呢?要尊重客观实际,真正科学的题目是要以全球为考察范围的。在图中要交代地平面、地平面上的方向、月亮在地平面上的高度,观测点的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等,甚至有必要还要交代经度位置和观测时具体的地方时刻。知道了上面的几个条件中的其中几个,那么另外几个结果我们就可以推导出来。下面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有一次我在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两极之旅》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镜头,即日出前的弯月,当时是摄制组的人员到安第斯山顶去拍摄温泉在日出前的那种云雾蒸腾的样子,以显示温泉热度之高和景象之壮观,当镜头指向黎明前的泛白的

东方时,我发现一轮弯月在地平线上,弯月的凸面是向右下方凸出的(图五、下右图)。

(图六) (图五)

这使我要思考其道理,很快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进一步想,假如此时在北美洲的落基山脉看这轮弯月,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不难理解,在地平线上月面应该凸向左下方(图六,上左图)。我一直在思索和判断在地球的不同的地方观看月亮,月相形状同地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是不同的,以前我在课堂上也给学生讲过这一点,我举的是赤道和北极点对比这个例子,这两点的人站立的角度相差90度,那么他们观测到的位于赤道地方的地平面上东方或西方遥远的接近地平面的物体的视角自然相差90度(见下面原理图,图七)。在图中我们是可以推断出其几何原理的,我在电视上看到的镜头进一步证明了我以前的推理,这里可帮助理解上面图五和图六的不同。

赤道所见 北极所见

(图七)

根据同样的原理,我们还可以想象和推断出在地球各地,不同的时刻观测到的各种月相的情况。

但是,在判断前我们要明白如下几点前提条件:

1、地球饶太阳运动的轨道叫黄道,月球饶地球运动的轨道叫白道,白道和黄道是有一定的交角的,但交角不大(为5度9分),从每个月来看月球

有一半的时间在黄道面以下,一半的时间在黄道面以上,这样从全月、

全年的平均状况来看可以认为月球的位置就在黄道面上,我们可取这个

平均值来看问题。

2、同一天,地球各地见到的月相的形状是一样的。其原理是对于遥远地方的物体(或天体)来说,可以认为地球就是一个点。

3、月球的视半径是15分33秒,接近太阳的视半径。

4、当然我们最好还要了解月球距离地球平均为38.4万千米,一个朔望月的周期是29.5306日,一个恒星月周期是27.32日,自转周期也是27.32日,恰好和恒星月周期相同,这决定了月球始终只有一面对向我们地球,即

所谓的“正面”,而它的背面,我们在地球上是永远也看不到的。

遇到具体问题时要具体分析,都可以得到特定的结果,鉴于中学教学暂不必要太深或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就以上面的平均状况来说明问题。为了使问题的说明更具有条理性,我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分别来谈不同纬度地点所见不同月相的情况,选南、北极,南、北纬45度,赤道,共5

个地点来观赤道

测,重点选新月(具体到初二或初三),残月(具体到阴历二十八或二十九)。

这样看来,4个时间,5个地点,2种月相,组合起来工有40种不同的观测结果(见图八,组图)。上、下弦月,凸月及满月另外再简单地谈谈。

一,春分时各地观测月相的情况:

1,新月(阴历初二或初三)

南极点

南纬

45°

赤道

北纬45°北极点

(各幅图下边的框线为地平线,正中的方向为正西方,下面各组图道理相同,或正东,或正西)2,残月(阴历二十八或二十九)

北极点北纬45°赤道南纬45°南极点

二,秋分时各地观测月相情况:

1,新月

南极点南纬45°赤道北纬45°北极点2,残月

北极点北纬45°赤道南纬45°南极点(春、秋分时,月球升、落的方向都是正东、正西)

三,夏至时各地观测月相的情况

1,新月

南极点 南纬45°

赤道

北纬45°

北极点

(

南极点处于极夜,无法见到新月,北极点处于极昼,月球高夜高度接近

23

点26

分,月弓和地平面的夹角为90

度。但是极昼时,太阳和新月同在地平面上,能否看到新月,还要视乎当时的情况,也许初三以后的月亮容易看到些,有待考

察。下面几幅极点的图的情况用相同的方法分析)

2

,残月

北极点

北纬45° 赤道 南纬45° 南极点

四,冬至时各地观测月相的情况

1,新月

南极点 南纬45° 赤道 北纬45° 北极点

2,残月

北极点 北纬45° 赤道 南纬45° 南极点

(图八,组图)

(注:为了叙述方便和讲清原理,以上都不计较日月细微的黄经差。另外在实际观测中,新月、残月的“月尖”部分由于视直径太小而难以被肉眼看到,不能如图中所画理想状况那样月弓可以达到一个半圆弧)

从夏至和冬至各组图还可看出:夏至时,各地的新月都从西北落下,残月都从东偏北升起,基本等同于太阳的升落方向,其天文原因是新月、残月和太阳的黄经、赤纬相差不大。同样的原因,冬至时,各地的新月都从西南落下,残月在东南升起。

以上各图都标明了“月弓”同在接近地平面时和地平面的夹角,其理论依据在于要知道当时日、地、月的位置关系,地、月在黄道上的位置,晨昏线与月球的位置关系。这里我们还要知道月弓的竖直方向与黄道面是垂直的...............,与晨昏圈平.....面是平行的.....

,这可画立体视图说明的。这样,各种情况我们都可画相应的便于观察和分析的视图,从而推算出“月弓”同地平面的夹角。上图中冬、夏至南、北纬45°地方的夹角50°41′,这要利用球面三角知识求出来,这里我就省略画图和公式的推导与计算了。如能用三维动画来演示,效果更好。

对于弦月、凸月来讲,它们的形状看起来更接近“块状”,而不象新月、残月那样接近“条状”,也因为它们不象新月、残月那样只是在日出、日落前后不久出现在地平线上不高的位置,所以研究它们同地平面的夹角“意思”不大,更因为考虑叙述上的方便,这里只对它们的月相状况作简略讲述。取全球各地在全年的平均月相状况来看(见图九,组图)。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上半夜西部夜空上弦月的情况 2,下半夜东部天空下弦月的情况

日落时仰望星空

午夜时西方地平线

午夜时东方地平线 日出前仰望星空

3

,十五前的凸月的情况

4

,十五后的凸月的情况

日落后东方地平线 日出前西方地平线 日落后东方地平线 日出前西方地平线

(十五前和十五后,各自的“日出前”、“日落后”分别都取相同的地方时刻,日出前的时刻以十五前的凸月靠近西方地平线为准,日落后的时刻以十五后的凸月升上地平面为准,这样才有了上面不同月相的相同地方时刻在地平线上的高度对比)

5,凸月在上中天时的情况

(十五前的凸月,午夜前一点仰望星空,(十五后的凸月,午夜后一点仰望星空,月面朝西,接近上弦月的情况)月面朝东,接近下弦月的情况)(可以说十五和初一是月面朝向的一个分水岭)

(图九,组图)

十五的月亮(满月),我们研究所能见到的它的亮面和地平面的夹角关系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可研究它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以及它到达中天的高度。可以概括地说各地满月的升落方向、升落时间、当夜最大月亮高度角和当日的太阳在上述几个方面的表现密切相关,情况应该是正好相反。比如,太阳从东北方升起、升起时间必然在6时以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就大,傍晚在西北方落下,落下时间在下午六点以后。那么当日的月亮是从东南方向升起、升起时间是在下午六时以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月亮到达中天时高度角小,在西南方向落下,落下时间是在六时以前。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天文意义上理解其原因,是因为十五的时候太阳的黄经和月球的黄经相差180°,黄纬相同,都为零度,而赤纬数值相同,但方向正好相反,一个在北半球,那么另一个必然在南半球。也可通俗地理解:十五的月亮和太阳的关系是“此升彼落”的关系,当然还有“你东我西,你南我北”的相反或对称关系。

其他的情况可类推。

如果要深入研究,如详尽研究月球与太阳的升落关系、月球的上中天高度,那还要看当日它们之间的黄经差,各自的赤纬数等。

比如说2003年全国天文奥林皮克竞赛低年组卷里有这样一个题目:

2、月亮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和黄道只有一个非常小的夹角。请问,上弦月发生在一年的什么时候(比如几月份左右),在上中天时可以有最大的地平高度?(假设你在北京观测)。

这道题暗示了我们两个条件,一是说月球可以认为就在黄道上,因为题目里说“月亮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和黄道只有一个非常小的夹角”,月球全年的平均轨道位置可以认为就在黄道上。二是在北半球中纬度来观测,因为北京属中纬度地区。

如何分析呢?要使月球在上中天时有最大的地平高度,则必须使月球在当日有最大的赤纬数,或通俗地理解,是要使月光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纬度达到北半球最大,这是一个暗示的条件。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月球又饶地球运动,那么在一个月中总有一天的月球赤纬达到最大值,北半球为北纬23°26′,这时候月球上中天的地平高度最大,但是要使它这时正好是上弦月,那么还得满足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使太阳的黄经落在月球以西90°。求出此时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就是求出了月份或季节。如何求呢?

可用反推法,见下面两幅图:

图十 图十一

定性地分析:如果是十五的月亮那就好办了,那时候太阳和月球的黄经差为180°,赤纬数相同但位置相反,一个在北,一个在南,对于北半球而言,冬至时,太阳赤纬最南,当日如是十五的月亮,则月球的赤纬为最北了,自然是冬至时,满月到达上中天时地平高度最大(见图十)。现在问题是上弦月的黄经和太阳相差必须是90度,将图十中的太阳向东移动90°,也就是在月球以西90°(见图十一),不难理解,当月球赤纬在北23°26′时,这时的太阳落在黄道与赤道的交点上,即此时太阳直射赤道,赤纬为0°,可能是春分或秋分,但依据当时的日、地、月位置关系和运动关系来看应该是春分。

月球上中天的地平高度极大值的时期是春分时的上弦月,但是不可能每次春分时恰好为上弦月,所以答案应该是三月份左右的上弦月。由此还可推导:对于北半球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秋分时,上弦月地平高度最小。下弦月的情况与此正相反。还可推导夏至日时,满月的中天高度达到最小。

以上是定性的分析,也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如有了一定的天文、数学基础知识的话,我们还可用相关的公式来计算,这要用到球面三角理论。

不论是求月面与地平面的夹角,还是求各月相的上中天高度,前面我举的春、夏二分,冬、夏二至都是特殊的情况,各节气又刚好对应新月、残月,或上、下弦月就更特殊了。事实上不可能每次情况都和上述的相对应,即在上述节气不可能每次都是初而、三,或初七、八,十五,二十八、九等,这时候就要求考虑非特殊的情况了。比如说2004年3月20日是春分,当日是农历三十。2004年4月22日是初四,当日夜晚天气好,我用双筒望远镜观测了西部天空,看到金星之下是一轮明亮纤细的弯月,在它将接近地平面时与地平面只有很小的夹角,几乎是平行于地平面。具体夹角是多少呢?这需要用公式计算,因为前面我也说过月球的亮面和黄道面始终是垂直的,所以我们只要求出当日月球到达地平面时,黄道面与地平面的二面角就行了。

我所在的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一中纬度是北纬度22°50′,地平面与赤道面的交角为67.17°。当日太阳的黄经是在春分点以东约(33日/365.2422日)*360°,初四月亮接近地平面时为晚上8时30分左右,所以月球与太阳的黄经差为(3.85日/29.53日)*360°(这里默认了初一零点时月球与太阳黄经相同),落在太阳以东,所以月球的黄经为79.46°。当月球刚好落在西部地平面上时,黄道、赤道、地平圈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应的球面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中可求出黄道面和地平面的交角。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

,得知交角为69.63°,黄道面向南方倾,所以月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69.63°的余角,为20.37°,向北倾(见图十二),可以看出这个倾角是很小的。同一日,北京地方的弯月与地平面的夹角也可计算出来为49°,倾角明显大于低纬所见。

广东佛山市顺德一中所见 北京地区所见

图十二

用此方法还可求出任意日期里月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如何推算,此不细述,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月相判断看似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还可以补充和归纳以下几点:

①月相盈亏的多少决定于它距初一或十五的远近,或是它与太阳黄经差的大

小。月相盈亏的多少也决定了月亮在夜空中停留时间的长短,成正相关。

②弯月和凸月的外圆弧长都始终等于180度。从几何意义上看,这还可以帮

助我们画出正确的月相。“外圈”为半圆弧,则“内圈”是长轴等于月球直径的半个椭圆弧。

③到底是初一后到十五前,或十五后到初一前的月亮,则要看当时月相在相

应地方和相应方位地平面的夹角和倾向,如前述各组图。

④从全年平均状态来看,北半球新月、残月都向北倾斜,纬度越高,倾角越

大,南半球反之。新月出现在日落后的西方地平线,残月出现在日出前的东方地平线。

月相判断,如只想粗略了解,难度并不大,但要深入研究,则难度并不小。通过深入研究,能丰富我们的天文知识,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其教育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本文简要阐述了月相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简要分析了月相的变化及其成因,重点研究了月面朝向、与地平面的夹角和观测地点、观测时间的对应关系,不同月相上中天时的高度和月份、日期的对应关系,内容也是较丰富的。本文力求全面解释和推求月相及相关知识,全面解答有关问题,但是要说明各种具体的情况,短短的篇幅是做不到的,在实际研究中还要详细取得各种参数,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所以在研究科学时要以实际为出发点,做到真正的求真务实,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只是尽可能全面地分析代表性月相的情况,更主要的还是体现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和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希望能对同行和同学们有所启发。当然,不足之处,还望高人批评和指正。

美月欣赏:

新月抱旧月:

上图所展示的是一种俗称为“新月抱旧月”的现象,

一弯新月怀抱中隐约可见的暗灰色光实际是地球反射的太阳光照到月面上又反射回来的光。上图是天体摄影家laurent laveder从pic du midi天文台拍摄到的

趣味分析:

第一幅图能清楚地看到弯月和地平面的夹角关系。根据前述理论,如果是在北半球拍摄的,月弓向右倾,那应该是新月。反之,如果知道了是新月,那应该是在北半球拍摄的,这有必然的对应关系。如果是在南半球拍摄的,那应该是残月。残月必然要在凌晨拍摄,但又有谁会在黎明前出来小坐并溜狗赏月呢?所以这幅照片多数可能是在日落后北半球中高纬某地拍摄的。进一步看,地平线上有较强的黄昏蒙影,这更可能是在较高纬度拍摄的。弯月呈白色,而不是呈红色,这说明近地平面上水汽较少,这在高纬度更加明显,这可能也是一个证明。

如果知道了拍摄的具体日期,我们可以推知拍摄地纬度。反之,如果知道了具体的拍摄地点,我们也可以推出拍摄的日期。

照片中月弓同地平面的大致夹角是可目测出来的。

第二幅图是在Pic du Midi天文观测台拍摄的

The Pic du Midi Observatory is located at an altitude of 2890 meters (9470 feet) on an isolated summit of the Pyrénées range which separates France from Spain.

翻译:Pic du Midi天文观测台是位于将法国和西班牙分开的比利牛斯山脉的一座海拔2890米,即9470英尺的孤立的山峰上。

从地图上看比利牛斯山脉的位置,该天文台纬度大致是北纬43度左右,北半球月面向右倾斜必然是新月。从月面的盈亏来看像是初五左右的月亮,图中看不到地平面,如果摄影家是朝水平方向拍摄的,可以看出月面同地平面的夹角较大,大概能达到67度。根据前述原理分析,这张照片应该是秋分前后拍摄的。

第二幅图及资料介绍来源于网址:

http://webast.ast.obs-mip.fr/patrimoine/asp.html

附:原理图:

1.春分

新月

2.秋分

新月

3.夏至

4.冬至

虚线和箭头表示黄道及地球公转运动方向,阴影部分为夜半球,下同

只有北回归线地区,新月水平落下只有南回 线地区,水平升起南回归线地区,新月水平落下 平升起赤道地区,

新月水平落下 赤道地区,

新月水平落下

以上各图始终都保持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为23度26分

5.月球迎光面和黄道面的关系

6,04年4月22日,月球在北纬度22度50分的西部地平面上时,黄道面,赤道面和地平面组成的球面三角图。

2,设AB 弧为c ,c=79°28′,设AC 弧为b 、BC 弧为a ,

已知∠B = 23°26′ 、 ∠C = 67°10′ 求出∠A 。 先根据正弦公式C

c B b sin sin sin sin = 可求出sinb = 0.42 、 cosb = 0.90752 又根据余弦公式

B c a c a b cos sin sin cos cos cos ??+?=

C b a b a c cos sin sin cos cos cos ??+?=

代入已知数到上两式所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得:

0.907 = 0.18cosa + 0.98*0.92sina

0.18 = 0.907cosa + 0.42*0.39sina

求出sina ≈1 再将它代入正弦公式C c A a sin sin sin sin =(或B

b A a sin sin sin sin =)中 sinA = '0'028

79sin 1*1067sin sin sin sin =c a C A = ??

????0046.79sin 17.67sin arcsin = 69°38′或110°22′ 角A 实为钝角,即69°38′的补角,等于110°22′

A

B C O

但在地平面以上黄道面则向南倾,倾角则为110°22′的补角69°38′月弓(即月球迎光面)在地平面上的倾角为90°- 69°38′ = 20°22′

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分析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1 绪论 (1) 1.1月相的几个基本概念 (1) 1.2月相变化规律与成因的研究意义 (1) 2 月相的变化规律及成因分析 (2) 2.1月相的变化规律 (2) 2.2月相的成因分析 (4) 2.3月相与月食 (5) 3月相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7) 3.1 月相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 3.2 月相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8)

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分析 摘要: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是宇宙中距地球最近的星球。月球给人类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它的阴晴圆缺,也就是人们所谓的月相变化。月相是月球视面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的统称,其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有很大的联系,本文主要就月相变化的规律和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月球;月相;变化规律;成因分析 Analyzing on the law of phase of the moon and its cause Abstract:The moon is the earth's natural satellite,is the nearest planet from earth in the universe.The human most direct impression is that it is short of a round of the moon,namely so-called phases of the moon change.The shape of the moon change collectively known as the phase of the moon,the change of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also has a lot of contact.In this paper,phases of the moon change law and the causes analysis is the key.Key words:moon;Phase of the moon;change law;cause analysis 1 绪论 1.1月相的几个基本概念 月相(phase of the moon):天文学术语,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每天随着月亮在星空中自西向东地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月相变化(phase change):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月有阴晴圆缺”中的“圆缺”。 1.2研究月相变化规律与成因的意义 因为夜晚天空中照明主要是靠月亮,所以,月相是人们夜间活动时必须考虑的,尤其是在边远荒芜的地区,研究月相势在必行。 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如中国传统的夏历及伊斯兰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历法都是以朔望月为月的单位。农历的日期是根据月相变化规律来确定的,如果我们熟悉了各种月相,那么只要看见天空中某种形状的月相,就可以知道对应的农历日期了。此外从朔到上弦、上弦到望、望到下弦、下弦到朔,这种朔望两弦四相,每相大约七日的现象,也是一种天然的计时单位,星期就由此演变而来。

月相变化观察记录簿

月相变化观察记录:学号:班级: 月相农历目视月出 时间 实际月出 时间 与太阳出没比较与太阳位置比较月出位置 夜晚目视 呈现时段 目视效果图实际观测图时间(年月日) 新月初一清晨几乎同升同落接近重合彻夜不见 不可见 蛾眉月初二三日落后太阳升起 后的一个 多小时 跟在太阳后,迟 升后落 日在西月在东西方 太阳落山后 的一两个小 时西边亮 上弦月初七八日落后正午前后迟升后落日在西月在东南偏西近 正南 上半夜西天 西边亮一半 凸月十一二日落后午后两时 左右 迟升后落日在西月在东东南 日落至凌晨 两时左右 西边亮 满月十五六日落黄昏日落黄昏此起彼落地球居中彻夜可见 全亮 残月(凸月) 十八九 夜晚九时 前后 夜晚九时 前后 早升先落日在东月在西 升起后至日 出前可见 东边大半亮 下弦月二二三午夜之后午夜之后早升先落日在东月在西午夜之后至 日出前可见东边亮一半 蛾眉月二六七凌晨三四 点 凌晨三四 点 早升先落日在东月在西 凌晨三四点 至日出前可 见东边亮 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黄昏至午夜可见),月球亮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月相变化由缺到圆;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午夜至清晨可见),月球亮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月相变化由圆到缺。

关于月相变化对学生的粗浅解释 如果不考虑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单纯计算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那只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这是由于在月亮绕地球转动过程中,途径28组恒星星座,作为月亮运行位置的记录,每组恒星各有名目,通称28宿(宫)。月亮每天运行一宿,近28天正好实际绕行地球一周)那么,为什么一朔望月时间会是29天多呢?现在,以月的合朔日为起点加以说明:我们知道,月亮的合朔是太阳、月亮、地球三者正处于一条直线上,月亮居于太阳和地球中间,背向地球,人们丝毫看不见月亮的时候。这时假设地球停止绕日公转,那么,月亮绕地球一周后再回到相对地球的这一位置时,就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这一长度叫做“恒星月”。但是,在月亮围绕地球转动时,地球也在围绕太阳转动,当月亮行走27天多,又回到上月合朔时相对地球的那一位置时,月亮已不再居于太阳与地球的直线之间了,因地球的向前运动已使原来相对月亮、太阳的位置向前移动,脱离开太阳与地球的连线,形成了一段距离。月亮只能继续向前运动,走过这段距离,再达到太阳与地球新的连线的时候,才能再形成新的合朔,这段距离需要1~2日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一、二隐日。因而,月亮有28显日,其后,还有1~2日的隐日。 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半明半暗)面朝西。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一个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黄昏至午夜可见),月球亮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月相变化由缺到圆;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午夜至清晨可见),月球亮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月相变化由圆到缺。

月相变化练习(含答案)

i e a 月相变化习题 月相的变化规律是新教材突出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能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兴趣。 ●难点磁场 1.当望月的时候,日、地、月三者的相互位置应是( ) A.日地在月球的同侧 B.日地在月球的两侧 C.月球在太阳的北侧 D.月球在太阳的南侧 2.当日、地、月大致成一线而月球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相被称为( )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3.月全食出现的月相为( ) A.新月 B.满月 C.蛾眉月 D.下弦月4.下列诗词所描述的月相出现在农历相同日期的是( )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5.2001年7月5日夜,天空的月亮特别圆,特别大,此时日地距离、月相、潮位依次是( ) A.近日点、朔、大潮 B.远日点、上弦月、小潮 C.远日点、望、大潮 D.近日点、满月、大潮 某宇航员登临月球表面某处时,发现地球和太阳同时可见,据此判断6~7题。6.有关该宇航员观察到的现象表述不可信的是( ) A.地球像一只大圆盘,比地球上看到的“满月”大得多 B.地球一直固定在天空某位置上,没有明显视运动 C.太阳也有东升西落视运动,但速度较地表慢 D.地球始终是个明亮的圆盘,没有圆缺变化 7.月球表面昼夜温度的变化幅度比地表大得多,主要因为( ) A.没有大气的作用 B.直接绕地球公转 C.日、月距离变化大 D.月表物质比热小●案例探究 [案例1]读地球、月球公转轨道图,回答:(1)月球公转到图中 点时,农历十五,此时可能发生 (天文现象)。 (2)月球公转到图中 点时为上弦月,月面朝 。 (3)月球位于D 点、B 点时,日、地、月三者的关系是 ,此时海上出现 潮。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学生对月相成因的理解及运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能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知识依托:此题涉及月相的成因,日食、月食的成因,此外还涉及到了潮汐现象的成

月相的变化

月相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分析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1 绪论 (1) 1.1月相的几个基本概念…………………………………………………………… 1 1.2月相变化规律与成因的研究意义………………………………………………12月相的变化规律及成因分析…………………………………………………………… 2 2.1月相的变化规律 (2) 2.2月相的成因分析 (4) 2.3月相与月食.................................................................................53月相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7) 3.1月相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 3.2月相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8)

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分析 摘要: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是宇宙中距地球最近的星球。月球给人类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它的阴晴圆缺,也就是人们所谓的月相变化。月相是月球视面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的统称,其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有很大的联系,本文主要就月相变化的规律和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 月球;月相;变化规律;成因分析 Analyzing on the lawof phase of the moon and its cause Abstract:Themoonisthe earth's natural satellite,isthenear estplanet fromearth intheuniverse.Thehuman most direct impressionisthat it is shortof a round ofthe moon,namely so-called phases of the moon change.The shape of themoon changecollectively known as thephase of the moon,the change ofhuma nproduction and lifealsohasalotof contact.In this paper, p hases ofthe moon change law and thecauses analysis isthekey. Key words:moon;Phase of the moon;changelaw;cause analysis 1 绪论 1.1月相的几个基本概念 月相(phaseof the moon):天文学术语,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每天随着月亮在星空中自西向东地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月相变化(phase change):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月有阴晴圆缺”中的“圆缺”。 1.2研究月相变化规律与成因的意义 因为夜晚天空中照明主要是靠月亮,所以,月相是人们夜间活动时必须考虑的,尤其是在边远荒芜的地区,研究月相势在必行。 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如中国传统的夏历及伊

3.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4课。在第2课和第3课中,通过对影子变化的研究,探索了太阳的特征以及对地球的影响,并明确了月球和太阳一个很大不同点就是月球有月相变化,而太阳没有。 月相是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周需要一个朔望月,在一个月之中,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在本课,学生将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本课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准确规律,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个月之中,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即可。聚焦环节,先向学生明确月相是月球和太阳相比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探索环节,围绕月相图片展开,先让学生观察月相图片,认识更多的月相,再让学生尝试给这些月相图片进行排序。学生排序后,可以用燕尾夹将月相图片夹在一起,快速翻动,这样便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月相的变化了。研讨问题“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学生只要能够得出“弯—圆—弯”这样的简单规律就可以了。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外尝试去寻找“亮星”,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星”的位置有何不同。 在本课中,只需让学生了解简单规律,而不需要涉及专业的月相名词,如望月、上弦月、朔月等。 【学生分析】 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如有时候呈圆形,有时候像小船一样呈弧形,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他们甚至会表达“一月是扁的,八月是圆的”,将月相变化规律放在一年中去界定,原因是他们没有在一个月的周期里持续观察月相。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理解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月相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月相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宇宙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探明宇宙的秘密一直是人类永不放弃的梦想。作为中学生,我们亦对此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广阔无际的太空中,无疑,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相变化具有的周期性、规律性,在现实生活中是人们计量时间的尺度之一。 为了揭开月相变化的神秘面纱,加深对高中地理教材中“月相”这一课堂教学重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小组成员对地理的浓厚兴趣,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目的是探究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性规律,深刻理解月相产生机理、了解月相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用了实地观测法,查找资料法,计算机模拟实验法,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在经过一个月的实地观察得出来的记录材料中,我们经过讨论总结,得出以下初步结论:月相的变化以一个月为周期,具有规律性,其出现的地点与时间的不同也表明月相的产生与太阳、地球的位置有一定的关系。 带着这个初步的结论,我们通过查阅参考书,网上搜索等途径,获得了大量的关于月相的资料,使得我们的成果更具权威性。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经过总结,整理,将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总结如下: 众所周知,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全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能照亮的一面,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面向地球的亮面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如下图: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以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渐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阮翔 一、教材简析 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天文现象之一。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相认识到月相的变化,在对月相进行排列的过程中认识到月相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小学生对月相变化的根本原因,太阳、月球、地球三者转动产生的位置关系变化,有一定难度,其实这在初、高中学习时也是最突出的难点。 对于月相变化的规律,学生在课堂上的认识显然不足以深刻全面的。因此课前课后观察月相的活动就显的很重要了,事实上通过实际观察,往往能验证所学,加深理解,形成较稳固的认识。本课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却提高了对观察的要求。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天气不好,可能还完成不了,需要更长时间),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在天空的位置等。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 二、学情简析 月相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流传于世,孩子们从小就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向往和神秘感,这就奠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基础。月相的变化是学生从生活中就可以感知的但又是不太会深入关注其规律的熟悉事物。本课教学的目标不着重于认识月相的成因,而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知道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就是月相。并能根据观察,通过逻辑推理,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变化的兴趣。在本课的教学中,要通过模拟实验来模拟月相变化规律,对学生来说天体运动比较抽象,而且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因此模拟月相变化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本课的课外探究活动任务艰巨,虽然六年级学生对于科学观察已经有一定的方法技巧,会规划安排和执行观察任务,能表达观察成果。但是一个长达一个多月的观察任务,况且中途还会因为天气等原因被中断,将是对他们观察探究能力的一次大的考验。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

教科版三下第三单元第4课《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 一、填空题。 1.我们可以观察到月球有月相,但太阳没有这样的现象,这时月球和太阳的一个明显__________之处。(填“相同”或“不同”) 2.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__________。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__________的部分。 3.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__________。“十五”称为__________。 4.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农历上半月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下半月再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 5.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__________——圆月——__________——残月的过程。 6.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__________,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__________,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填“大”或“小”) 7.月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___,月球绕地球运动,使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动,而地球上人们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形状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__________。 8.月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__________的光。 9.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__________上看到的月球被__________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因此看到的月相亮面的大小、方向也不同。 二、判断题。 1.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我们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2.月相变化的规律性与月球和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变化有密切关系。() 3.月相的周期变化很早就被人们认识到了。我国的农历日期变化是基本符合月相变化的。() 4.我们看到的月相是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5.我们只有在晚上能看到月亮,在白天是看不到月亮的。() 6.观察月相变化的时间应该按照农历日期进行。() 7.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 三、选择题。

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教案资料

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

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 【重点知识复习】 月相 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变化的形状 2、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2)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动。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球——太阳(新月农历初一朔)月球——地球——太阳(满月十五十六望)(2)三者成垂直时:月球地球——太阳(上弦月初七初八)(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地球——太阳月球 4、①月相变化的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月相的形成变化图(重点,必须会画)(P105页图):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②上上西西,下下东东----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在西边天空,月面西边半个亮,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在东边天空,月面东边半个亮。 ③月相变化的周期新月→满月→新月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 ④农历节日表: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除夕:农历腊月三十 ⑤古诗中的月相 A、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农历二十四~月末) 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C、月黑雁飞高,单于夜循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新月) D、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蛾眉月) E、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F、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满月) G、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下弦月) H、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残月。前二句看似写景,实际写壮志未酬、彻夜难眠;后二句抒发豪情壮志。) 所写月相名不符实的。例:“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钱起·江行无题)----诗中“晓渡”指清晨江渡,“残月”一般理解为月末的娥眉月(即农历农历二十四~月末的月相,黎明时出现于东方低空),但这里的“残月”应是月相上凸月或下凸月,用“残”字只是写“劫后荒凉”,而非写缺月。 5、潮起潮落是由于月球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大潮一般发生在朔(初一)或望(十五、六);小潮一般发生在上弦月(初七、初八—)或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doc杨景波

杨景波压缩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 杨景波口诀记忆月相 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意思: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半边天空,西半边亮 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半边天空,东半边亮 月相的变化规律是新教材突出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广东卷和上海卷中曾考到了该知识点,能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兴趣。 ●难点磁场 1.★★★★当望月的时候,日、地、月三者的相互位置应是() A.日地在月球的同侧 B.日地在月球的两侧 C.月球在太阳的北侧 D.月球在太阳的南侧 2.★★★★★当日、地、月大致成一线而月球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相被称为()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1999年上海卷) 3.★★★★★月全食出现的月相为() A.新月 B.满月 C.蛾眉月 D.下弦月 4.★★★★下列诗词所描述的月相出现在农历相同日期的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5.★★★★★2001年7月5日夜,天空的月亮特别圆,特别大,此时日地距离、月相、潮位依次是() A.近日点、朔、大潮 B.远日点、上弦月、小潮 C.远日点、望、大潮 D.近日点、满月、大潮 某宇航员登临月球表面某处时,发现地球和太阳同时可见,据此判断6~7题。 6.★★★★有关该宇航员观察到的现象表述不可信的是 A.地球像一只大圆盘,比地球上看到的“满月”大得多 B.地球一直固定在天空某位置上,没有明显视运动 C.太阳也有东升西落视运动,但速度较地表慢 D.地球始终是个明亮的圆盘,没有圆缺变化 7.★★★★月球表面昼夜温度的变化幅度比地表大得多,主要因为 A.没有大气的作用 B.直接绕地球公转 C.日、月距离变化大 D.月表物质比热小 ●案例探究 [案例1]图5—1所示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四种月相,按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宇宙 第2课时月相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

《月相变化》

月相变化 1.教学内容 《月相变化》这节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第三章的内容是有关自然系统的宏观层次,属于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教材依据人类对地球和宇宙的认知过程,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组织编排的,即以人类身边的地球开始,到宇宙深处的星系结束,本节体现本章以人类为中心的取材思路,探讨月相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注重落实科学探究的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材接近学生的生活,注重生活经验,重视知识更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验探究贯穿始终。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时有规律的,可以借助观察来发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归纳,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形象地介绍月相产生的原理,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观察在了解科学事实中的重要性;通过收集有关月相变化和农历的资料并交流,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教学重点 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4.教学难点 月相变化形成的原因。 5.教学方法 观察法、模拟实验法。 6.学情分析 关于地球与宇宙的知识,对于小学学生来说,最难的是发挥想象力,建立抽象的空间概念,在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了解

了太阳、地球、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但对于它们的运动却知之甚少,没有知识基础,所以必须要有直观的材料提供给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课件的辅助帮助他们理解。 7.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师生共同创建科学氛围,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成功的喜悦以及小组合作的乐趣。本节课设计的系列学生活动,就是要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究,从而有效地在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建构,这样的学习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8.教学准备 圆纸片、笔、剪刀、月相变化记录纸、一半涂色的球、课件等。 9.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 时间 教学 环节 教学 目的、意图 教学 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2分钟新课导入 以苏轼的词导 入,集中话题, 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们从一幅图画 开始,大家看上面,这是一 轮圆月,那这轮圆月会出现 在什么时候呢? (农历每月十五、十六号) 除了这轮圆月以外,大家还 见过其他形状的月亮呢? 月球在圆缺变化中出现的各 种形状,就叫做月相。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月相变 化。 大家请看,这里有这么多形 状各异的月亮,你们有没有 想过形成这些形状不一的月 亮的原因呢? (被云挡住或者行星?) 为什么月亮的亮面形状不 一?我们来看一下, (月相成因分析) 就像老师手里的这个球, 一半是白色的比作是被太阳 出示图片 提问 出示图片 提出概念 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 思考 动手绘画

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

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 【重点知识复习】 月相 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变化的形状 2、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2)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动。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球——太阳(新月农历初一朔)月球——地球——太阳(满月十五十六望)(2)三者成垂直时:月球地球——太阳(上弦月初七初八)(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地球——太阳月球 4、①月相变化的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月相的形成变化图(重点,必须会画)(P105页图):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②上上西西,下下东东----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在西边天空,月面西边半个亮,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在东边天空,月面东边半个亮。 ③月相变化的周期新月→满月→新月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 ④农历节日表: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除夕:农历腊月三十 ⑤古诗中的月相 A、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农历二十四~月末) 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C、月黑雁飞高,单于夜循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新月) D、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蛾眉月) E、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F、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满月) G、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下弦月) H、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残月。前二句看似写景,实际写壮志未酬、彻夜难眠;后二句抒发豪情壮志。) 所写月相名不符实的。例:“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钱起·江行无题)----诗中“晓渡”指清晨江渡,“残月”一般理解为月末的娥眉月(即农历农历二十四~月末的月相,黎明时出现于东方低空),但这里的“残月”应是月相上凸月或下凸月,用“残”字只是写“劫后荒凉”,而非写缺月。 5、潮起潮落是由于月球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大潮一般发生在朔(初一)或望(十五、六);小潮一般发生在上弦月(初七、初八—)或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日食 1.日食: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2.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的形成: (1)每当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三个天体成一线时,日食便会发生。 月球阻挡了太阳光,在地球上造成阴影,使某些地区不能接受到部分或全部阳光。至于观测者看到太阳被遮盖了多少,则要看他们身处的地方相对阴影的位置。如观测者在半影区内,他们会看到日偏食,而身处

地月系结构关系以及月相变化原因

地月系结构关系以及月相变化原因 达根 [摘要]月球与地球是两个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正确认识地月系的结构关系,是人类最重要的天文科学任务。由于整体研究方法之下,可以发现目前关于地月系的结构关系的天文知识是不尽合理的,所以我们这里提出更改的要求。事实上,地月系中的地球与月球,应该是一对双星,而且是地球在围绕月球转,以及月亮月相的圆缺变化,是由地球围绕月球转引起的。(关键词:地月系、地球,月球,双星,公共中心,互为绕转,地球围绕月球转,月相,) 1.一对双星 宇宙太空中地球天体和月球天体的统一系统,称为地月系。对于地月系,随着地球的自转,身在地球之上的人们,看到了自然界的日出日落现象。除此之外,人们还看到了月亮升降的天体运动现象。 对于地月系中的地球和月球的结构关系,今天占统治地位的天文知识,通常把月球当作地球的卫星,并认为是月球在围绕地球转,因此引起了月亮月相的圆缺变化。 但是,后来科学家更多的研究,却发现地球和月球不是主星与卫星的关系,而是象哑铃一样,在宇宙空中围绕着一个公共中心在互为绕转着的一对双星—— “因为在许多证据中,认为月球是地球卫星的根据并不多。原因何在?第一,凡卫星都围绕其主行星的中心旋转,而月球和地球的旋转却围绕着公共中心,与地心不一致。月球沿着近乎椭圆形轨道运行,它的一个焦点偏离中心三分之二,即到地面比到地心近。地球本身也围绕这个叫重心的焦点一个月一个周期地运行。第二,月球的质量与地球的质量(按行星和卫星的关系)比较起来是不相称的。太阳系最重的卫星是木星的第三颗卫星,木卫三是木星质量的万分之一,然而月球的质量却只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第三月球的直径只是地球直径的三分之一,而海王星的最大卫星——海卫一的直径等于主行星直径的十分之一。第四月球离地球很近,处在比地球到金星或到火星距离的1%还近的距离上。由此可见地月质量的相互作用是极其密切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天文学家巴尔巴拉?米德霍斯特描写过,无论在月球上,还是在地球上的许多构造火山现象都是由于它们的质量相近才出现的。可以形象的把地月双星比作哑铃,它的两个球的质量比为81:1。实际上它们的联系比过去人们想象的密切得多。”([苏]B.Ф.捷尔普戈里兹:《水的世界》;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5-56页。) 我们在这里,首先认定地球与月球是一对双星的结构关系。 2.地球围绕月球转 地球与月球的关系,如图1.所示,月球在中间,地球在外围围绕着月球转。 图1.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月相变化的规律》精品教案

4.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材简析】 《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课。月有阴晴圆缺,学生在二年级时就知道月亮会变化,但是很难将月亮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本课通过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从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 聚焦板块,教材展示了一幅月球的照片,提示学生这就是月相。以前学生已经知道月相会变化,“那么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既是聚焦问题,激发学生观察月相,同时也是本课的探究问题。 探索板块,探索环节共分为三个活动,层层递进——了解更多的月相图片,给月相图片排序,装订成册。通过这三个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兴趣。教材简明扼要地提出探索问题是“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提示学生,时间节点为一个月。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知道“月相会变化,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上半月亮面朝西(右边),下半月亮面朝东(左边)。 拓展板块,通过观察月球的运动,鼓励学生去观察,激发学生更加关注天空、喜欢上天文、喜欢上科学观察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像小船一样的弧形,他们在二年级科学课中对于月相还有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课堂实录

《月相变化》教学实录 一、师生问好,谈话引入课题: 师:好,孩子们,咱们互相认识一下吧,老师注意到你们一说到自己的班级就特别自豪,真好!我也介绍一些自己,我姓刘,咱班有姓刘得同学吗?啊……还真不少,刘老师见到我们班一大群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孩子,心里觉得很高兴。刚刚听我们班上的老师介绍,说我们班的孩子各个都很爱看书,是吗?生(齐):是。 师:读过十本的举举手? 师:有不少。 师:二十本的呢? 师:还有哪!呦!真不错!那咱们上课之前呀,老师就考考你们,好吗? 生(齐):好。 师:我们就来比一比,比什么呢?咱们来比,谁能接上刘老师的诗句,行吗? 生(齐):行。 师:还挺有信心的。好的,我们先看图猜,这是? 生(齐):苏轼的《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真聪明,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这么两句,“人有悲欢离合……”谁能接下去? 生:月有阴晴圆缺。 师:真聪明,谁还想说说?这位同学你来试试。 生: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吧,说的多完整啊。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这首诗中有两句诗老师用了不同的颜色,是哪两句? 生: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观察的很仔细,这说明古时候的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现象,请你说说你曾经见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生:我曾经见过的月亮像镰刀一样。 生:有的时候的月亮很大、很圆。 生:弯弯的圆圆的 生:很细的,细的像一根线。 师:线是弯的还是直的? 生:好像是弯的。 生:咬掉一口的月亮 师:什么时候看到过? 生:半个圆形的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在科学上我们把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就叫做月相。 师: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生(齐):能 师:好,在每个人的桌面上有一张圆形的卡纸,在卡纸上画出月相,并请画好的同学把他们贴在黑板上。 几分钟后,学生陆续的把画好的月相贴在了黑板上。 师:同学们画的很认真,已经有同学把画好的月相贴在了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 生(齐):不相同 师:哪里不同?谁来说一说? 生迫不及待地回答。 生:有的是圆的。 生:半圆形的 生:有很多是弯的 师:说的真好,在黑板上的这些月相在我们的生活中都能看得到吗? 生(齐):能 师: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学生们很困惑,学生们认为凡是画出来的月相都会出现。 师:我们所画的月相都不同,那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样的月相呢?会不会一天当中所有的月相同时出现在天空中? 生(齐):呵呵,不会。 师:既然这样,他们应该是有顺序的出现在天空中的对不对? 生(齐):对 师:现在我们就把这些月相排排序,接下来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贴在黑板上的圆圈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快速、准确。 学生们进行激烈的讨论。 师:现在对照老师给出的上半月月相变化图,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生:月亮的形状没有变 生:月亮的明暗发生了变化。 师:说的具体一点,明暗是怎么变化的? 生:刚开始的时候月亮是完全黑暗的,然后有一点点亮光呈弧线形,明亮的部分逐渐变大,直到全部变亮。 师:表述的很清楚,观察的也仔细。其他同学发现了这个规律吗? 生(齐):发现了。 师:恩,同学们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在科学上我们把不同的月相都进行了命名。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圆月——凸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