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刘天华对二胡左手技法的规范拓展
浅谈刘天华二胡作品演奏中的音色处理技巧

浅谈刘天华二胡作品演奏中的音色处理技巧作者:周博予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9期摘要:音色是一名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对声音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也是演奏者诠释音乐作品的内在涵义的艺术表现方式。
刘天华创作的“十大名曲”,拥有着独具匠心的艺术内涵和音乐意境,成为现在二胡演奏者必学曲目。
本文通过对左右手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来探析演奏过程中对音色处理的技巧,旨在为演奏者在演奏时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作品演奏音色处理刘天华先生是我国近代最为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在二胡乐曲创作方面的造诣尤为深刻,他运用中西结合的作曲手法谱写的“十大名曲”开创了我国学院派二胡教学及演奏的先河,成为几十年来无论是二胡学习者还是各大音乐类院校的必学曲目。
在演奏刘天华的作品时,需要将左右手技巧科学运用,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最到位地诠释每一首作品的意境。
一、左手技巧在刘天华作品音色处理中的要点在每一首刘天华的二胡作品演奏中,多种多样的左手演奏技法是贯穿整首作品始终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如何正确运用直接关系着我们是否能演奏出动听的音色。
在这里,笔者将主要通过讲述落指、揉弦和换把三种左手基本技巧为主。
演奏者需要循序渐进,练习好左手的基本技巧,切不可盲目追求高超技艺,后期的高难度动作都是以基本技能的长期巩固作为基础的。
(一)落指落指,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按弦,按弦是左手一切技巧的基础。
按弦时,食指、中指、无名指最好使用指尖肌肉较饱满的部分来按弦,而小指受限于手指长度,按弦时应多使用指肚肌肉丰满处为佳。
每一根手指都不要紧张用力,动作要自然放松。
手型要自然,掌关节处和各手指关节处呈现自然的半圆形,掌关节不要明显突出,手心向下略向内侧倾斜。
按弦和抬指的节奏感要强,落指的点要有力,发音才会清晰、明亮。
(二)揉弦揉弦是指左手指尖在琴弦上进行有一定规律的滚动,使琴弦产生张力变化从而发出优美音色的演奏技巧,揉弦在美化演奏音色效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浅谈刘天华二胡作品演奏中的音色处理技巧

中指、 无 名 指 最 好 使 用 指 尖 肌 肉较 饱 满 的 部 分 来 按 弦 。而 小 指 受 限 于 手 指 长 度 . 按 弦 时应 多 使 用指 肚 肌 肉 丰 满 处 为佳 每 一
诣尤为深刻 , 他 运 用 中西 结 合 的 作 曲 手 法 谱 写 的“ 十 大 名 曲” 开 创 了我 国 学院 派 二胡
臂 .前 臂 动 作 带 动 手 腕 和 手 指 的动 作 . 整 个动作连 贯、 协调、 具 有 整 体 性 。 同 指 换
把, 是 指 用 同~ 根 手 指 在 琴 弦 上 移 动 把 位
浅谈 刘 天华 二胡作 品演奏 中的音 色 处理 技巧
■ 周 博 予 江 西 师 范 大 学 音乐 学 院
摘要 : 音色是一 名演奏者在 演奏过程 中对声音的一种有意识 的控 制, 也是 演奏 者诠释音 乐作 品的 内在 涵义的艺术表 现方
式。 刘 天 华创 作 的 “ 十 大 名 曲” , 拥 有 着 独 具 匠心 的 艺 术 内涵 和音 乐 意境 , 成 为现 在 二 胡 演奏 者 必 学 曲 目。 本 文 通 过 对 左 右
在演 奏 刘天 华的作 品 时 . 需 要将 左右 手技 巧 科 学运 用 。 从 而 产 生 不 同 的音 色效 果 。 最 到 位地 诠 释 每 ~首 作 品 的意 境 左 手 技 巧 在 刘 天 华 作 品 音 色 处 理 中 的 要 点
一
捷 的 感 觉 慢 速 同 指换 把 , 左 手 的整 体 动
的演 奏 手 法 , 演奏时要迅速、 有力: 声 音 结 实、 短促 , 给 人 一种 朝气 蓬 勃 的感 觉 。 在 顿
论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论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刘天华是中国二胡界的巨匠之一,他对于二胡艺术的贡献不仅在于技艺的精湛,更在于他对于二胡音乐的创新和推广。
首先,刘天华对二胡技艺的精进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他从小便开始学习二胡,并在师父的指导下苦练技艺。
在他的努力下,他不仅能够演奏各种难度的曲目,而且在技艺上也有了极大的突破。
他开始将二胡演奏和声乐结合,用二胡模拟人声,从而创造出了全新的表现力。
他的演奏还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柔美,音色细腻,清晰明了,表现力强烈。
这可以说是刘天华在技艺上的巨大贡献,他将二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在创新方面,刘天华对中国二胡音乐的发展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他的音乐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的音乐元素,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
他的音乐不仅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度和精髓,更融合了多种风格,如民谣、爵士乐等,同时,他还大胆尝试将东西方音乐的元素融合起来,并且以二胡为主角演绎,让外国观众叹为观止,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他还尝试在多种音乐形式中加入二胡的演奏,包括管弦乐和合唱,从而让二胡这种传统乐器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为二胡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刘天华对二胡的推广也是不言而喻的。
他的音乐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更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他多次出访海外,为中国文化和二胡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在国内举办了一系列的音乐会和公开课,向人们介绍了二胡的魅力,向年轻音乐爱好者传授技艺和心得,激励更多人参与到二胡的学习和推广中来。
纵观整个二胡艺术界,刘天华的贡献可谓卓越。
他在技艺上的精进、音乐的创新和推广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推动了中国二胡音乐的发展和国际化推广。
他的成就和精神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标杆,展示了中国文化和二胡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刘天华和阿炳二胡演奏艺术特点的对比

SONG OF YELLOW RIVER / 09 2020
刘天华和阿炳二胡演奏艺术特点的对比:刘天华和阿炳不同的二胡演奏风格,对二胡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极大地贡献。无论是在创作中还是在技巧上,都有精湛的艺术表 达能力。刘天华吸收西方音乐,与中国的传统音乐相结合,顺承时代的发展。而阿炳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家,除了继承了传统音乐,还 有自己本身带有的艺术气息。两位优秀的艺术家,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去继承。 关键词:刘天华;阿炳;演奏特点
参考文献 [1] 邱环东 . 比较分析刘天华与阿炳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和历史 意义 [J]. 辽宁师专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0,(08). [2] 王秀琴 . 谈刘天华对二胡左手技法的规范拓展 [J]. 黄河之 声 ,2011,(16).
44
一、刘天华和阿炳的二胡演奏技法 阿炳的左手技法最大特的特点是民间常用的指肚触弦,专业来 说就是落指,这种触弦方法多运用于速度较慢的乐曲,且相对于比 较简单。阿炳流浪于民间,边走边拉这种特殊的演奏姿势不便于随 时换把。在阿炳二胡演奏中,食指、中指滑音演奏的应用,加深了 旋律的感染力,因此,阿炳采用的是定指滑音,演奏方式是左手的 虎口在原把位保持不动,适当的用手指向上或向下滑弦。第一小节 的高音 Do 到 La 再到高音 Do,不是由一指到一指再到三指,而是这 三个音都有三指来完成,这种滑音的运用使旋律更圆滑、不至于死板, 更加突出乐曲的旋律色彩性,同时也便于边走边拉。阿炳左手技法 的揉弦技巧,揉弦分为多种,主要是压揉和滚揉。阿炳左手压揉力 度较大,音波的幅度也较大,主要表现悲愤、凄凉等情绪。 随着刘天华二胡作品中练习曲的出现,其技巧性增加了难度, 再加上吸收西方小提琴指尖按弦的技巧,同时结合指肚按弦的方法, 提高了手指按弦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 二胡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刘天华在揉弦方面的运用,不仅保持了 地方民间的风格 ( 不同的地方揉弦方式也有不同),而且吸收小提 琴滚揉的方法,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在美化音色的同时尤擅长演奏 流畅、抒情的乐曲,如演奏《良宵》、《月夜》两首曲子时,用此 揉弦的方法可以把优美的意境勾画的更加深入。刘天华借鉴小提琴 的定位法后,在他所创作的练习曲中,为锻炼换把的灵活性,有同指 换把、异指换把、空弦换把三种练习把位。今天的二胡演奏中这三种 换把方式的应用很广泛。其中,刘天华在一些特殊的乐句中,也常采 用非传统的一音一把的新把位,但还是从传统换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能把二胡中一些技巧性的乐句演奏好,往往需要高超的技艺。 左手演绎着“韵”,右手演绎着二胡的“声”。右手技法最重 要的技巧是运功,运弓关乎作品的音色是否具有感染力,是二胡演 奏技法中尤为重要的部分。运功主要包括断弓、顿弓、跳弓、颤弓等, 刘天华和阿炳的二胡作品演奏中,这些技能技巧对二胡演奏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光明行》的引子就运用了顿弓的演奏手法, 给人一种开朗、朝气蓬勃的感觉。刘天华相比阿炳,不论在二胡方 面还是琵琶方面,创作的作品比较多,所以作品也便以分类。刘天 华吸收、掌握了西方的音乐知识,利用小提琴的技能技法贯穿于二 胡的指法、把位、弓法之中,给二胡技巧增加了难度,也带动中国 的民族乐器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对二胡的发展做出了推陈出 新、革故鼎新的作用。阿炳没有接触到国外的音乐知识,仅局限于 中国民族民间的器乐作品,但是这样陈述不是说阿炳的劣势,反而 对他怀有无限的尊重,他是民间音乐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作品 风格有浓厚的民间风味。
浅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摘要我国的音乐大师刘天华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惊人的成就,他的创作为二胡艺术的注入了新的元素,增强了二胡艺术的生命力,是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文对刘天华的演奏技法、作品创作以及历史贡献等方面对二胡艺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而探索二胡的艺术价值以及民间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艺术;创作背景;贡献AbstractLiu Tianhua, the master of Chinese music, has unique views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music. His creation has opened a new art roa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rhu art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usic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rom Liu Tianhua's playing techniques, works and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and so on. The art of Erhu has been studied deeply, so as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value of Erhu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Keywords:Liu Tianhua; Erhu art; creation background; contribution目录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登记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卓越贡献

浅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卓越贡献作者:李玉婷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7期【摘要】二胡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而刘天华先生在二胡近一百年的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刘天华先生为二胡音乐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对艺术的改革与创新使中国民族音乐发生了“质”的飞跃。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艺术;民族乐器;民间音乐刘天华(1895—1932)江苏省江阴县人,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此时正值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末期,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与封建主义的旧文化正进行着对峙。
由于自幼受家庭的熏染,民主、进步、改革的“新”思想在刘天华幼小的心里就已生根、发芽,这为他之后的音乐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而故乡的风情民俗与传统历史又为他的音乐发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刘天华先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方面对二胡的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积极改进民族乐器在刘天华先生之前二胡的地位不仅低下而且它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例如:琴码是竹制使琴的音色不美,琴弦的粗细、琴筒的大小、琴杆和弓子的长短等问题都没有严格的规定和统一,把位也不够宽广,定弦不够严谨等。
刘天华先生针对这些问题对二胡进行了革新,他将二胡的琴码改为用坚韧的纸卷紧然后两头用蜡封裹的纸码,规定琴码到千斤的基本距离;将琴弦规定为内弦用丝二弦,外弦用子弦;弓子也变成了宽面、长弓、可调节的设计;把位由过去传统的三把位扩大成七把位;规定了固定的定弦音(内弦定D,外弦定A)。
这些变革都使二胡的音色、音量和表现力都大大增强,而定弦的统一则使音响效果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开创了科学定弦的先河。
二.大胆吸取外来技法刘天华先生不仅将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乐器的学习融人他的革新中,而且他还将学习到的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融入到他的二胡音乐创作中,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把西洋技法用于民间器乐创作的作曲家,为民族器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作品的结构上看,他在民族音乐调式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洋技法,创作出具有ABA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随后还创作出不带再现的三段体。
谈二胡演奏中的左手技巧

谈二胡演奏中的左手技巧作者:陈默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01期摘要:在二胡演奏的过程中,左右手之间的配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代表著二胡演奏艺术的表现程度。
二胡演奏中左右手分别具有一定的技巧,本文将以谈二胡演奏中的左手技巧为主题,侧重对左右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从换把、揉弦等方面进行简述,准确把握二胡演奏的力度和速度,提高自身二胡演奏的能力,完美的呈现出二胡演奏的艺术和特点。
关键词:二胡;演奏;左手技巧在二胡演奏中主要的技巧是对二胡的控制能力,准确把握二胡的音准,同时运用相应的演奏技巧,提高二胡演奏的艺术表现效果。
在左手演奏技巧中,换把和揉弦是主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音乐的风格和内涵进一步的理解,根据音乐情感表达的变化,准确把握二胡演奏中的力度和速度,进而提高自身二胡演奏的水平,突出二胡演奏音乐的特点,完美的诠释相应的音乐作品。
一、二胡演奏中左手换把技巧音乐作品通过二胡演奏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左手换把的技巧,来满足音乐演奏的需求。
换把技巧的主要内容是将左手的虎口顺着二胡乐器的本身在不同的把位上按照一定的规律上下移动,进而演奏不同的音色,准确的把握音乐作品的音准,进而实现音乐作品的完美演奏。
在左手换把技巧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进行训练,逐渐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左手换把的技巧。
第一,左手换把的过程中,左臂具有一定的节奏连贯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自身的上臂运动趋势来带动前臂和手掌的运动,呈现出连贯性的特征,而不是左臂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进行运动,表现出左臂僵硬的状态,导致演奏的音色不准确。
比如,在左手向上换把的过程中,利用上臂的外展和上外旋转的趋势来带动前臂和手掌的运动,整体性呈现出自然连贯、具有节奏性的特征。
第二,左手换把时左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在二胡演奏的过程中,左手换把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同时保证音色把握的准确性,所以左臂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方面准确把握把位的位置,达到理想的音准,另一方面固定二胡的稳定性,否则在演奏的过程中,二胡左右晃动影响左手换把技巧的运用。
刘天华国乐改进思想对二胡创作与技法的历史影响

64刘天华国乐改进思想对二胡创作与技法的历史影响■韩 舒 黄敏学/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摘 要:国乐改进思想在刘天华的二胡创作与技法改进中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在连弓、颤弓、顿弓与断弓、波弓、滑音、颤滑音、泛音、揉弦等多种二胡创新技法上,不仅丰富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提升了二胡艺术品位,还使得二胡演奏从此向着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前进,为民族音乐研究与发展开辟出新的道路。
关键词:刘天华 国乐改进 二胡技法 历史影响一、刘天华“国乐改进”思想及其艺术风格刘天华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革新思想的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与民族乐器改革家。
他于1927年联络吴伯超、柯政和等同人创办国乐改进社,“打消门户之见,大家合力工作,以救此国乐残生”。
为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他高瞻远瞩地提出:“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到进步这两个字。
”①为全面贯彻“国乐改进”之主张,刘天华与吴伯超、储师竹、陈振铎、蒋风之等学友同仁共同建立现代二胡乐派,培育民族器乐专门人才。
为促成国乐的现代转型,刘天华始终坚持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并重,主编《音乐杂志》,推进“国乐改进”理论建设。
他创作的二胡曲10首如十面明镜,映照出其在艺术上的独具匠心,从不同角度刻画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在创作思想上,刘天华一方面反对排斥西方文化的国粹保守派,同时也反对全盘西化、唯西乐马首是瞻的错误倾向,旗帜鲜明地贯彻王光祈提出的建立代表“中华民族性”的国乐,从中西音乐融合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他既掌握了音乐的一般创作规律,又善于运用中国民乐创作技法,创造性地吸收外国进步音乐因素,改进国乐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使其成为近代民族器乐改革的奠基人。
正如李元庆所言:“他是真正掌握了民族音乐创作技法规律而又善于吸取西方音乐进步因素的现代作曲家,他是一个勇敢的革新家,对于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 以 滚 揉 为 主 的 揉 法 , 以 充 分 表 现 那
单 的 延 长 会 使 声 音 直 而 呆 板 .而 刘 天
华 正 是 利 用 了 颤 音 在 处 理 延 长 音 方 面
种 一 往 无 前 的 奋 斗 精 神 和 乐 观 向 上 的
音 乐 形 象 。 而 在 病 中 吟 》中 蒋 先 生 将 某 一 音 的 后 半 个 音 值 上 突 然 加 上 一 个
文 \ 王 秀 琴
摘
要 :刘天华是五 四时期杰 出的作 曲家,演奏 家及音乐胡走 上 了规 范 的音 乐发展 之 路 。 本 文 将 就 刘 天华 先 生对 二 胡 左 手技 法方 面的 成就 进 行 详 细 的 分析 、归
纳 。 以 其 对后 人 有 所启 发及 借 鉴 。
滑 揉 、 压 滚 揉 ,这 些 揉 弦 方 法 多 以 表 现 乐 曲的 内容 为 目的 。因 此技 巧 性 、
风 格 性 极 强 。 不 同 的 地 方 戏 其 揉 弦 特
点 亦 各 不 相 同 。 刘 天 华 在 保 留 这 些 揉
参考文献 :
[】 刘 育和 . 1 《刘 天 华 全 集 》. 民 人 音 乐 出版 社
刘 天 华 在 借 鉴 了 小 提 琴 的 定 位 法 后 .决 定 把 二 胡
曲 。
4
、
由 一 个 把 位 扩 展 至 五 个 把 位 ,音 域 由 原 来 的 十 度 扩 展 至 三 个 八 度 , 这 为 研 究 、 发 展 和 创 新 二 胡 这 件 乐 器 开 拓 了广 阔 的 天 地 。 《 山 鸟 语 》 独 弦 操 》 出 现 了用 五 个 把 位 演 奏 的 空 《 都 音 区 ,它 达 到 了 二 胡 传 统 把 位 的 极 限 , 这 在 二 胡 曲 中 尚 无
前 者 是 横 向 的 轮 指 .后 者 是 纵 向 的 轮 指 ,其 行 为 都 是 用 指 尖 击 琴 键 某 一 音 或 按 击 弦 上 某 一 音 而 已 。 这 种 借 鉴 在 《空 山 鸟 语 》的 第 四 段 中 得 到 了 充 分 的 展 现 .轮 指 形 象 地 表 现 出 枝 头 小 鸟 欢 快 地 跳 来 跳 去 的 情 景 ,这 种 紧 张 而 又
彩 。
天 华 先 生 所 提 的 这 种 换 把 方 式 与 小 提
琴 演 奏 中 用 的 最 多 的 首 滑 指 ,异 指 换
把是完全相 同的。
忧 心 、 勾 人 魂 魄 的 效 果 。 这 些 揉 弦 的
不 同 处 理 法 出 我 国 民 族 乐 器 一 方 面
《 中 吟 》 后 两 小 节 的 三 个 颤 音 病 最 运 用 的 就 非 常 有 特 点 : 前 两 个 颤 音 表 现 出 因 绝 望 而 痛 苦 的 动 态 形 象 后 一 个 颤 音 则 通 过 演 奏 时 慢 起 渐 快 后 再 放 慢 , 弱 起 浙 强 再 浙 弱 的 手 法 .表 现 出 怅 惘 空 虚 、 无 力 呻 吟 的 效 果 。 通 过 三 个 颤 音 的 变 化 对 比 ,那 挣 扎 与 无 力 的 音 乐 形 象 就 淋 漓 尽 致 的 表 现 出 来 。 ■
弦 法 可 以 把 甜 美 的 意 境 勾 画 得 更 为 深
切 。
快 速 的 演 奏 大 大 突 破 了 二 胡 的 表 现 形
式 .而 无 生 搬 硬 套 的 痕 迹 ,体 现 刘 天
华高 明 之 处 。
[] 刘 长 福 . 二 胡 演 奏 艺 术 》. 音 4 《 《
乐 研 究 》 第 二 期 [ 】 李 民 雄 . 让 民 族 音 乐 与 世 界 5 《 音 乐 并 驾 齐 驱 一 一 刘 天 华 对 民 族 音 乐 的 贡 献 》. 音 乐 研 究 》. 2. 1 8 9 [ ] 崔 凤 远 刘 天 华 在 二 胡 上 的 6 贡 献 》. 齐 鲁 艺 苑 》. 《 1 9 9 9
先例 。
2
、
在 刘 天 华 的练 习曲 中 .有 同指 换 把 ,异指 换 把 ,
空 弦 换 把 三 种 换 把 练 习 ,其 中 作 异 指 换 把 时 ,刘 天 华 主 张 先 以 同 指 换 把 的 动 作 离 开 原 把 位 .再 用 另 一 手 指 快 速 在 另
一
把 位 按 出 另 一 个 音 来 , 这 在 小 提 琴 上 称 为 “ 滑 指 ” 述 首 上
大 力 度 的 压 揉 ,从 而 造 成 一 个 紧 张 、
在 今 天 的 二 胡 演 奏 中 这 种 换 把 方
式 应 用 的 很 广 泛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刘
的 特 殊 作 用 ,使 其 作 品 声 音 松 弛 而 又 活 泼 、 生 动 , 进 而 丰 富 了 乐 曲 的 色
归纳 。
一
1音 和 5音 上 进 行 . 既 符 合 把 位 的 规 律 , 有 符 合 乐 句 的 表
现 。 这 种 把 位 【 习 惯 上 称 为 传 统 把 位 ) 把 固 定 ,按 指 较 现 按
.
有 规 律 .即 使 换 把 的 跨 度 较 大 ,发 音 的 准 确 与 敏 捷 也 容 易
何 这 些 新 把 位 都 以传 统 把 位 为 依 托 。 因 为 如 长 时 间 没 有 按
传 统 把 位 按 指 , 新 把 位 的 音 准 就 可 能 出 现 摇 摆 不 定 的 现 象 。 因 此 刘 天 华 将 传 统 把 位 与 新 把 位 有 机 的 结 合 起 来 , 使 其 优 势 得 到 了 充 分 的 发 挥 这 样 , 既 保 证 了 按 指 的 方 便 . 又 保 证 了 发 音 的 准 确 、 流 畅 。 从 而 更 加 完 美 的 表 现 了 乐
这 种 触 弦 方 法 多 用 于 旋 律 较 慢 、 技 术 相 对 简 单 的 乐 曲 。 随 着 刘 天 华 二 胡 作 品 及 练 习 曲 的 出 现 .其 技 术 难 度 增 加 ,表
现 力度 的丰 富 ,再加 上 对二 胡弦 的 改革 ,单靠 指肚 按弦 的
方 法 已 不 合 适 。 刘 天 华 吸 取 了 小 提 琴 指 尖 按 弦 较 灵 活 的 特 点 , 又 结 合 指 肚 按 弦 的 方 法 ,有 机 的 将 两 者 方 法 融 合 在 一 及 《空 山 鸟 语 》中 见 附 后 谱 例 2
起 。这 样 既 提 高 了 手 指 的 准 确 性 及 灵 敏 度 ,又 大 大 丰 富 了
二 胡 的 表 现 力 度 , 为 以 后 的 发 展 、 走 向 规 范 化 、 科 学 化 奠 定 了基 础 。
从 20世 纪 7、80年 代 以来 . 随 着 生 活 节 奏 的 加 快 ,现 代 技 法 的 融 入 .大 段 快 弓炫 技 乐 段 的 出 现 ,运 用 指 尖 触 弦 法 为其 干 净 利 落 地 完 成 这 一 技 术提 供 了可 能 和 保 证 。
加 上 又 是 五 度 定 弦 法 , 因 此 对 演 奏 多 数 民 族 音 乐 和 传 统 音
口
黄 之 YL O ' E FT EsN 1年1期 河 声 E LW R Ro H o G2 1 6 I V 0
黄 中国最具魅力的音乐艺术杂志 淘
把 痕 迹 减 少 到 最 小 程 度 .从 而 使 换 把
关键词 :刘天华 - 1 演奏技法 -0 -
刘 天 华 是 五 四 时 期 杰 出 的 作 曲 家 .演 奏 家 及 音 乐 教 育
乐 是 十 分 贴 切 自 如 的 。 如 《良 宵 》 曲 中 得 几 次 换 把 都 是 在 乐
家 。 是 他 将 二 胡 走 上 了 规 范 的 音 乐 发 展 之 路 。 下 面 就 刘 天 华 先生 对 二胡 左手 演 奏技 法 的改 进及 贡献 做 详 细 的分析 、
弦 方 法 的 同 时 ,又 借 鉴 了 小 提 琴 的 滚
揉 方 法 . ( 手 指 在 本 位 音 的 基 点 下 即
作 前 后 的 滚 动 .使 弦 产 生 长 短 的 变 化 ,从 而 发 出 有 规 则 的 悦 耳 音 响 ) 。
这 种 方 法 在 美 化 音 色 的 同 时 尤 擅 长 演
◎讲师 论 坛
0 稿线1 1311 0 热:829/049 投 1 155 8 3 17 8 46
:
5 06 845 I I 1 k 91 @ s 1 c 49 4 /E'8i : w 一9 1 1 ' 3 i a. 0m 1 '
谈刘天华对二胡左手技法的规范拓展
四 同音轮指 及颤音的运用 谈 到 同 音 轮 指 .我 认 为 更 多 的 是 借 用 了 钢 琴 技 法 。 钢 琴 的 轮 指 则 在 两 个 手 上 均 可 进 行 。 当 在 左 手 上 轮 指
时 与 二 胡 的 轮 指 非 常 相 似 只 不 过
形 成 自 己 多 种 揉 弦 的 方 法 .如 压 揉 、
由 同 指 换 把 带 来 的 前 倚 音 在 在 小 提 琴 演 奏 法 上 称 为 媒 介 由 于 刘 天 华 的 换 把 是 建 立 在 主 音 和 属 音 上 的 ,再 音 。 媒 介 音 符 在 练 习 换 把 时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但 在 演 奏 中 应 尽 量 让 人 听 不 出 , 以 这 种 动 作 进 行 的 异 指 换 把 , 可 以 把 换
[ 2] 陈 振 铎 . 刘 天 华 对 民族 音 乐 《
的 贡献 》
[ ] 《二 胡 曲 的再 认 识 》. 3 《中 国 音 乐 》 1 6 一 期 9 第 9
奏 流 畅 、 抒 情 的 乐 曲 。 如 演 奏 《良
宵 》、 《月 夜 》两 首 乐 曲 时 , 用 此 种 揉
三 、揉弦的使用 揉 弦 是 左手 技I 的 重 要 组 成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