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天华二胡作品的分析

合集下载

刘天华二胡作品浅析

刘天华二胡作品浅析

刘天华二胡作品浅析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闻名得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革新家.《病中吟》是刘天华得处女作,也是他得第一部作品.他得初稿写作是在1915年.那个时候他在母校教书,但后来又失业了.这时他父亲也故去.那时,在思想上、生活上、家庭上都处于一种不幸与苦闷时期,而且在自己得前途上,也是处于彷徨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他酝酿了那个作品.那个作品原名叫《安适》,也确实是讲人一辈子到底向何处去.那个作品得思想、意境确实是如此得.那个在作品写作过程中,体现出他得第一部作品确实是不俗、不凡得.表现了他在传统基础上,是如何探求革新,探求一个新得创作道路和新得作品意境得.《病中吟》反映得是这么一个背景与思想.在写作上来讲,第一他首先借鉴了西方音乐创作带再现得原则.在我们中国传统得作品,一般基本上多段联缀得套曲结构,即使是三部性曲式,它一般也不带再现.那么他第一个带我们走近现代音乐史得创作中,在第一首民族器乐作品中,使用了那个带再现得原则,也确实是那个aba原则,这是刘天华先生首先应用得.所以这个地方面也有个误区.比如讲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创作得非常多二胡曲几乎千篇一律得基本上应用得aba曲式结构,这种现象并不是刘天华得咨询题.刘天华开创了那个做法,并没有讲以后所有得人都必须按照那个模子走,应该讲所有得人在进步中都应该有自己得制造性.二胡曲《病中吟》,给我们感受,它既是我们传统得、民族得,但它又有一种新颖得东西在里边.wM比如旋律中那种大跳得音型,在江南丝竹里基本上没有得.从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当时一种彷徨苦闷得心情,一种追求光明前景得奋斗精神在里边.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不满得情绪体现在作品里边.《空山鸟语》、《月夜》、《良宵》、《闲居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得赞美,对生活得热爱.这几首二胡曲也是各有特色,都写得特别得好.《空山鸟语》这首乐曲得题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唢呐曲、笛曲,如《百鸟朝凤》、《百鸟荫》等等,然而唢呐曲《百鸟朝凤》得最大特点是一定要模仿具体得动物得各种鸣叫,在演奏中你模仿得越像越多,讲明你得技巧越高.比如农村里,除了鸟,包括家禽走兽都能够模仿,因为老百姓比较爱听嘛,出去做婚丧喜庆得时候演奏,非常有生活气息.刘天华得二胡曲《空山鸟语》,也是表现自然得一种美,但它不是完全仿效写实得作品.而是在艺术上进行概括升华得,演奏中你听起来看起来有鸟鸣,但是你又讲不出来是那个鸟在啼鸣,而实际上你感受到在空山中,树林里非常多鸟在那儿跳跃、争鸣,那种飞行得感受你有.因此这首二胡作品,尽管也引用了民间得这种创作得方法,确实是讲在作品中通过描绘家禽、飞鸟来表现现实生活.然而,刘天华在作品中有了非常多艺术上得加工和提高.又如他得二胡曲《良宵》,也是非常有特点得.《良宵》确实是除夕之夜,他跟学生们一起吃了年饭以后,就在二胡上将这首乐曲摸索出来了,实际上是一首即兴曲.为这首乐曲他自己写了一个非常简短得解讲.他讲现在得胡琴,虽有三把,然而实际上第二把第三把拉出来得依然第一把得旋律,只是高八度而已.他讲想写一首曲子,是在这二胡三把个位上各把位得不同音域和音色,用旋律表现出来.二胡曲《良宵》得创作,确实是为了探究那个目得.《良宵》尽管是一个特别短小得乐曲,然而现在流传非常广,现在小提琴等非常多乐器上都用.因为它又短小,曲调又非常优美,但实际上作为刘天华来讲,他当时也不是随意得.因此,我们能够看出他整个非常短暂得艺术生涯里,他确实始终是充满着一种创作精神、一种革新得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他整个创作生涯里.刘天华先生他制造性地提高和进展了二胡这件乐器得独奏能力,对二胡艺术得进展有重大得推动作用.刘天华是五四时期一位注重自己民族尊严、热爱自己祖国文化得爱国主义音乐家.在他短暂得一生里,以毕生得经历从事民族音乐得理论整理研究,创作教学与演出等活动,在继承与进展民族民间音乐咨询题上,有着自己独到得、科学得见解.其观点至今仍具有积极得现实指导意义.刘天华得一生注重苦干、注重实践,他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进展作出优异成绩得现实主义音乐家.。

浅析刘天华作品

浅析刘天华作品

刘天华二胡作品浅析内容提要: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本文对刘天华的《病中吟》《良宵》等二胡曲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曲《病中吟》《良宵》一、对刘天华的认识: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

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1915年父亲逝世,自己又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

《良宵》二胡曲,刘天华作于1927年,是他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二胡曲。

乐曲表达作者怡然自得,轻松愉快的心情。

当时,国乐改进社刚成立.1927年除夕,刘天华的几个学生到他家过年,那晚他心情特别好,再加上受到除夕欢乐气氛的感染,即兴拉弦作曲,一气呵成.全曲音乐形象单一,娴静.整首曲子简单易学.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

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

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上述名曲除了《病中吟》是1918年创作并流传的外,其余都是在1926年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艺术专科学校3所大学教授二胡、琵琶期间,以及1927年8月,在蔡元培、萧友梅、赵元任等人支持下创办“国乐改进社”之后,或创作、或修改定稿后得以广为流传的,至今仍是每个二胡学习者的必修习经典。

二、浅析《病中吟》与《良宵》:《病中吟》是刘天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重重矛盾,而心情惶惑抑郁的写照,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刘天华二胡曲《良宵》的艺术特征

刘天华二胡曲《良宵》的艺术特征

刘天华二胡曲《良宵》的艺术特征文/蒋芳一、创作背景《良宵》是刘天华先生唯一一首即兴创作的二胡曲,乐曲短小精美、而又流畅抒情,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喜爱,经久不衰。

刘天华189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一位音乐艺术开拓者、音乐教育家、二胡和琵琶演奏家等等。

众 多的称谓都体现出后人对刘天平先生的敬仰之情。

其 中,他在二胡领域的开拓、革新和贡献对当今的二胡艺术影响巨大。

历史史料中记载,二胡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最初被称为“奚琴”,在唐代己经十分盛行。

至宋代又有“嵇琴”的称谓,明清时期,二胡传遍大江南北,活跃在中国民间各种戏曲、说唱、乐器 合奏等艺术形式中。

但二胡始终是作为一件伴奏、合 奏乐器而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恰恰是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西文化剧烈碰撞,广大有识之士力图改革创新,振兴中华文化。

音 乐艺术领域则同样展开了一场学习西方音乐文化,改 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潮流。

刘天华无疑是其中最为醒目的艺术家之一。

由于他的努力,二胡从原先一件简单的民间乐器,而发展成为表现力丰富的民族独奏乐器。

刘天华先生不仅为二胡创建了一整套系统的专业训练方法,而且创作了为数众多的二胡独奏曲,共 有10首,如《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 操》《月夜》等等。

这些乐曲饱含着刘天华在中国传统音乐上的深厚功底;对西方音乐的学习、吸收与借鉴;以及他追求西为中用,振兴中国民族音乐的爱国热情。

本文研宄的《良宵》便是其中之一。

正如刘北茂在《刘天华后期的音乐生活》一文中所说的:《良宵》是刘天华“唯一的即兴之作,是他作品中写得最快、篇幅最短、也最易学的一首。

这首乐曲既继承了我国民间音乐中的传统手法,又借鉴了西洋音乐中单二部再现曲式的原则,但整首乐曲仍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味。

通过优美、抒情、轻快、流利的旋律,不仅将除夕之夜愉悦、和谐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而且也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憧憬,对祖国、人生与民族音乐的美好期望,令人听之不觉神情振奋,回肠荡气。

二胡曲光明行赏析

二胡曲光明行赏析

二胡曲光明行赏析《光明行》是刘天华于1931年春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乐曲气势恢宏,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于弹性。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二胡曲《光明行》赏析的相关内容吧!二胡曲《光明行》乐曲赏析全曲共分为四段,另有引子和尾声。

在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习惯用的循环变奏的基础上,采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的特点,结构严整。

在引子中,可以听到坚定整齐的步伐行进声,然后出现小军鼓似的敲击节奏和昂扬的音调。

乐曲第一段的音乐,节奏富于弹性和推动力,旋律情绪激扬。

宽阔有力的分弓,连续的带附点节奏的顿音加之饶有变化的力度的使用,是音乐具有一种强烈的冲击力量。

第二段进行曲风格的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如歌。

先在G调上用内弦演奏出现,而在D大调上重复主题时,则移至外弦演奏,这样运用内、外弦不同的特性,乐曲由一种内在的、被抑制的热情,发展为更加开朗和富于自信心的新的音乐形象。

第三段将2 32 1 2 3 1这一富有特性的音型加以重复、模进、移调,作不断呈现。

犹如人们踏着矫健步伐,昂首阔步地前进。

尾声中,利用颤弓的特殊效果再现第二段的主题,并且加以扩展;当情绪发展到高潮时,又运用了紧缩重复的手法,使音乐更加热烈;最后出现了模拟军号声的主三和弦分解进行的旋律,这一切都使全曲生气勃勃,充满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

二胡曲《光明行》的创作背景《光明行》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当时国内动荡不安,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五四”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五四”对中国知识分子及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就音乐而言,当时黄色音乐泛滥,靡靡之音流行。

而主张“真正的音乐”的刘天华此时创作的一曲《光明行》,使中外一些对传统民乐有偏见的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从而有利地驳斥了那些认为二胡乐曲只能表现缠绵无力情绪的论调,为民族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于《光明行》这标题,尚有两种理解。

一种认为“歌行”是对古乐府中歌曲的总称,而“行”字则是采取了古乐府的一种诗歌的体裁形式。

刘天华《良宵》的赏析

刘天华《良宵》的赏析

刘天华《良宵》的赏析摘要:《良宵》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刘天华的代表作,于1928年的除夕夜即兴创作的,原名《除夜小唱》。

是一首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二胡独奏曲。

全曲动听,豪不张扬,感爱最深的是它的祥和。

在娓娓道来的平静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流淌于心底的幸福和希望。

《良宵》并不是欢闹的曲调,却比欢闹更加有内涵,那种文人所特有的委婉含蓄,向我们真切阐述了更加深刻的幸福。

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良宵刘天华赏析音乐鉴赏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因为只有在听音乐时,才能彻底解放我们的双手,让耳朵充分感受音乐的洗涤。

音乐是无界的艺术,的确是这样,一个人不论国界,不论种族,不论年龄,而且不管他知道多少乐理知识,只要他能听到声音,都可以都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乐曲给人们带来的喜怒哀乐各种感情变化,感受音乐无穷的魅力。

我喜欢听音乐——轻松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将烦恼先搁置一旁,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欢愉;悲怆的音乐,能够使人和乐曲倾诉者一起分担那份来自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哀伤。

尽管音乐是不分国界,不分贵贱的,但我想一定的乐理知识对上音乐类选修课还是必要的,上本课程时,我想我做到了心无旁骛,尽情享受音乐,将烦恼暂且搁下。

尽管有时听不懂乐曲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但是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在课堂中我见识了许多中外乐器,欣赏了许多中外名曲,也许是文化差异,艺术品位不同,还是对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比较情有独钟,尤其是有节课讲到二胡,其中《良宵》、《赛马》、《光明行》等,让人听后感叹中华民族器乐的无限魅力。

这其中《良宵》悲凉的曲调的共鸣,我对其倍感兴趣。

其实早在接触二胡的时候就听说过《良宵》,觉得这么有名的一首曲子肯定非常好听,只是听这个名字觉得肯定是一首意境深远,宛转悠扬的歌曲。

后来家里有了条件,就从网上下载下来听了一下,当时的开头就让我心里一怔,心想它所表达的绝非轻松欢快,而是悲怆叹息之类的情感,这与题目的意境似乎是矛盾的。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病中吟》是二胡音乐家刘天华的处女作,这首曲子是在他因患病而卧床休养期间创作的。

刘天华是中国大陆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展现出对音乐的天赋和热爱。

在他的患病期间,他利用这段时间沉浸在音乐创作中,创作了这首充满了内心深情的《病中吟》。

这首曲子有着深沉的内涵,表达了刘天华在病痛中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整个曲子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同时也带有对病痛的忍受和对命运的思索。

曲子中音乐旋律婉转悠扬,仿佛在诉说一段心灵的故事,将人们带入一种深沉的情感境地。

刘天华在创作《病中吟》时,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使得整个曲子旋律丰富多变,令人感到仿佛在欣赏一幅心情起伏的画面。

他在曲子中巧妙地运用了二胡的演奏技巧,通过指法、弓法和音色的变化,使得曲子在表现力上更加丰富多彩,将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完美地呈现在听众面前。

在曲子的编排上,刘天华巧妙地运用了慢板和快板的对比,并在节奏和音符的安排上加入了大量的变化,使得整个曲子富有张力和层次感,给人一种音乐上的饱满感和紧凑感。

曲子中的每一个乐句都十分精致,充满了诗意和内涵,令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刘天华在曲子中也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使得整个作品既具有现代音乐的特色,又不失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给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享受。

刘天华的处女作《病中吟》是一首富有内涵和情感的音乐作品,它不仅展现了音乐家的才华和技巧,更是展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索。

这首曲子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一首令人陶醉、感动和思考的音乐佳作。

相信在今后的音乐道路上,刘天华将会以他的音乐之声继续感染和打动更多的人们。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病中吟》是中国二胡音乐家刘天华的处女作,是他在病中创作的一首音乐作品。

刘天华是中国二胡界的知名音乐家和教育家,他致力于推广和传承中国二胡音乐,以其精湛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音乐表达能力闻名于世。

他的音乐作品深受广大乐迷和专家学者的认可和喜爱。

《病中吟》创作于刘天华生命中的低谷时期,当时他正面临着严重的身体病痛。

在这段病痛的日子里,他通过音乐去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情感,创作了这首充满悲伤和自省的作品。

《病中吟》的音乐表达了刘天华在病榻上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整首曲子以缓慢的节奏开始,音乐中流露出一种深沉而凄凉的情感。

引人注目的是曲中富有情感的演奏技巧和动人的音色变化,这体现出刘天华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于音乐的极高要求。

在整首曲子中,刘天华使用了丰富多样的演奏技法和音响效果,以表达出病痛和苦闷的心境。

他通过对音色的处理和使用颤音、泛音、轻拨等技巧,赋予了曲子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

音乐中的音符跳跃和细腻的音色变化,展示了刘天华对于音乐的敏感度和个人风格的独特追求。

整首曲子氛围压抑而哀伤,仿佛是一场内心的呐喊和释放。

音乐以悲痛的音调徐徐展开,表现出病患者的矛盾心态和思绪纷乱的状态。

在音乐的高潮部分,刘天华采用高亢激昂的音符和延长的音长,增加了音乐的张力和情感的压抑感。

整首曲子在音乐的最后以轻轻的音符悄然收束,音乐旋律渐渐消逝,仿佛一位病者在终于释放内心之后沉静下来。

《病中吟》以其独特的音乐表达和深刻的情感触动了很多人的心灵。

它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刘天华在病痛中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与寄托。

它通过音乐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对于病痛的抗争,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生命的无奈和对于未来的希冀。

这首作品充满了深沉的思考和人生哲理,在音乐表达的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思索。

刘天华的《病中吟》确立了他在中国二胡音乐界的地位,并作为他的成名之作被广大乐迷和音乐爱好者推崇。

浅谈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闲居吟》

浅谈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闲居吟》

浅谈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闲居吟》
《闲居吟》是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曲子是以古典文学
作品《醉花阴》中的诗句为灵感,表现了一种闲适悠然、自在无忧的生活状态。

曲子开头以稳定的乐音响起,仿佛是一位主人从闲坐的家中走出,前往自己的庭院里
散步。

接着曲子中流淌出缓慢动人的旋律,宛如轻风拂拭树叶,带给人们宁静的美好。


过程中,曲子的旋律逐渐渐变得繁琐起来,仿佛庭院中的花草竞相开放、争相展现自己,
为这个空气清新、充满生机的地方添彩。

再后来,曲子就像是太阳落山后,随着夜幕降临,慢慢地静下来,表现出一种舒缓、宁静的气氛。

整个曲子像是在讲述一个人在一个没有烦恼的环境中的情感状态,不受时间、人事的
干扰,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

曲子旋律优美、动听,总体流畅自然,展现出刘天华极
高的音乐技巧和造诣。

此外,曲子的演奏技巧也值得一提。

曲子中有很多的和声和错音,对于演奏者的技巧
和敏感度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演奏者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和演奏技巧。

总而言之,《闲居吟》是一首取材于古典文学,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二胡曲。

它以紧凑的音乐语言、完美的形式和生动的情感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内涵,是具有极高
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刘天华二胡作品的分析
摘要:刘天华先生是二十世纪初期我国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演奏家。

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几乎接触了各种主要的中西乐器和音乐理论,更是精通二胡、琵琶等中国名族乐器的演奏。

他所创作的二胡十大名曲更是对当今二胡演奏技法以及二胡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针对刘天华先生创作的其中两首二胡曲,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刘天华轮指滑音情绪运弓音色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国乐一代宗师。

他创作了《苦闷之讴》(1926)、《悲歌》(1927)、《闲居吟》(1928)以及《独弦操》(又名《忧心曲》,1932)等二胡曲。

特别是他创造的《病中吟》,抒发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生活无出路的愤懑心情。

《月夜》(1918)、《空山鸟语》(1918年创作,1928年完稿)《良宵》(又名《除夜小唱》,1928)、《光明行》(1931)等音乐表达了作者队憧憬美好未来的喜悦心情。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还不断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的理论知认,汲取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技巧,同时还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从而使二胡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
演奏学派奠基人。

曲一《月夜》
刘天华先生在1918年8月创作曲目《月夜》,属于作者的早期作品。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表现了“树影婆娑,月光如水”的诗情,情景交融的乐曲,描写了江南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所感受到的泌人心脾的愉悦之情,全曲极富浪漫色彩。

刘天华在常州中学任课期间,他组织及指挥的学生丝竹合奏、军乐队已经有了一定名望。

暑假期间,他在老家江阴度假,一个晴朗的夏夜,心情舒畅,情怀万种,有感而发,《月夜》这首曲子便是他在月夜下有感而作并于1924年定稿完成。

乐曲分析:
《月夜》全曲共分为三个小段,由慢板、慢板、快板组成。

采用了展衍技法,遥望天际,又是那么空旷深远,不可思议,皓月当空的意境的同时隐含有丝丝的惆怅,一唱三叹。

整首乐曲自舒缓宁静始,终了又复归深远宁静。

乐曲p乐曲的第三段(第51~68小节),采用了松轻愉快的快速乐段。

作者在这一段中心情轻松愉悦,没有一丝伤感,特别是在外弦和内弦上分别用了四次二指的同指大滑音(第56~62小节),使乐曲的愉快的嬉戏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乐曲仍然在主旋律的音型交替中平静地结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民间音乐根基。

刘天华十大名曲中的左手技法在《月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们在演奏时,要将这些技法充分完美的融合到乐曲的旋律之中,上、下大滑音要准稳润圆,强而不噪,弱而不飘,以奏出乐曲优雅、悠闲和潇洒的风格。

曲二《空山鸟语》
《空山鸟语》是刘天华学习并借鉴西洋音乐创作和表演手法的成功实践,是一首技巧性很强的二胡独奏乐曲。

其中指法、弓法、旋律、节拍,尽善尽美,其胞兄刘半农先生曾以“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的题词来形容这首乐曲的美妙意境,《空山鸟语》这篇乐曲不愧为之二十世纪的经典珍品。

乐曲描绘了深山幽谷中群鸟欢鸣、生机盎然的优美意境,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进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乐曲运用专业创作技巧,在民间演奏手法的基础上,构成一首结构完整、富有诗意的乐曲。

这是一首极其丰富想象的作品,其旋律乐观向上,以拟声手法模仿百鸟啁啾声,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之间,流淌在涧谷间,优美抒情,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心情。

乐曲分析:
全曲共五段,另有引子和尾声从不同的侧面,对乐曲的标题意境进
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乐曲的前15小结是引子,自由的八分之二拍子,引子冉冉而起,人们仿佛走进了深山幽谷,无人侵扰的清静世界。

身披彩衣的不知名鸟儿尽情高歌,一阵子喧闹,一阵子寂静,此起彼伏,静中似闻鸟鸣,声中更显山中静。

从第16小节开始是乐曲的第一乐段,慢慢起音逐渐加快,第31节到32节之间有一个气口,用以分句,第二句音量可稍强,语气层次上也可提高一层。

第48小节起进入乐曲的第二乐段,从48小节到52小节再到56小节,音量由弱到渐强再到强奏,直到63小节前呼后应,内弦演奏,音量减弱。

第86小节到90小节节奏加快,乐曲表现的轻巧短促,直至91小节上用一个大上滑音模拟鸟鸣完美地结束了这个乐段。

乐曲的第三乐段从第92小节开始,全段用分弓演奏,演奏时左手用指肚触弦,同音换指,轮流从弦上滚过,换指时把位要随之移动,左换指右手运弓默契配合,同音均匀,这一段要反复一次,慢起渐快,反复后不慢起,并要加速,为进入第四段做好铺垫和准备。

第123小节起进入乐曲的第四乐段,在演奏时,每拍之间垫一个空弦音,第142小节以后进入最后一个乐段,演奏要灵巧逼真,不拘泥于谱面上的音符,左手的滑音动作要敏捷,右手的运弓要短促,模拟鸟鸣声逼真贴切,节奏自由。

乐曲的尾声以小快板的速度另起,并渐强,随后渐慢,渐弱,以深远的意境来结束全曲。

这首乐曲用到一个重要的技巧,即同音换指——轮指,二胡的轮指和琵琶的轮指不同,琵琶轮指往往无定数,同一音在不同指上重复多少次,乐谱上不作规定;二胡上轮指是有定数的,就像钢琴上同音换指奏法。

轮指用断奏,产生颗粒性,还比较容易,用连奏,一弓三音,连续十几小节不间歇,难度就大了。

换指要求准确、快捷,保证落在同度上,换弓要灵活、适时,防止产生多余的空弦音——这是一般演奏者感到最不易达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赵寒阳.二胡中级教程[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0,10.
[2] 赵寒阳.二胡高级教程[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