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二胡作品浅析
浅谈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闲居吟》

浅谈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闲居吟》《闲居吟》是刘天华创作的十首二胡曲系列之一,是一首表达情感与思想的作品。
在这首曲子中,刘天华用音乐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接下来将从曲子的背景、曲子的特点和韵味、以及刘天华的创作理念等方面来浅谈《闲居吟》。
我们来了解一下《闲居吟》这首曲子的背景。
刘天华是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和作曲家,曾获得多项音乐大奖,被誉为二胡演奏的传奇。
《闲居吟》是他在二胡曲系列中的代表作之一,曲子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描写,曲名则源于杜牧的诗句“闲居吟”。
“闲居吟”寓意着闲适、自在、吟诵之意,正如曲子的旋律一样,宁静而深沉,透露着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同时也带有对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我们来谈谈《闲居吟》的特点和韵味。
这首曲子以古风雅韵为主题,采用了二胡独有的技法和表现手法,以及独特的音色和音效,展现了二胡这一传统乐器的魅力。
曲子的旋律轻盈悠扬,如行云流水般自由自在,听起来让人心旷神怡。
在曲子的编曲和表现手法上,刘天华巧妙地运用了二胡的各种技法,使得整个曲子在音乐上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表现力。
在曲子的韵味上,刘天华融合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优美旋律,同时也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审美理念,使得这首《闲居吟》在风格上独具匠心,成为了一首富有个性和韵味的古典二胡曲目。
我们来探讨一下刘天华创作《闲居吟》的理念。
刘天华认为音乐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因此他在创作这首曲子时,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他通过音乐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希望通过这首曲子来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在创作这首曲子时,刘天华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力求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到这首曲子中,使得曲子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刘天华的《闲居吟》是一首富有古典韵味和现代意蕴的二胡曲目,旋律优美,深沉而悠扬,充满着诗意和意境。
通过这首曲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刘天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表达,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情和对艺术的追求。
刘天华二胡作品浅析

刘天华二胡作品浅析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闻名得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革新家.《病中吟》是刘天华得处女作,也是他得第一部作品.他得初稿写作是在1915年.那个时候他在母校教书,但后来又失业了.这时他父亲也故去.那时,在思想上、生活上、家庭上都处于一种不幸与苦闷时期,而且在自己得前途上,也是处于彷徨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他酝酿了那个作品.那个作品原名叫《安适》,也确实是讲人一辈子到底向何处去.那个作品得思想、意境确实是如此得.那个在作品写作过程中,体现出他得第一部作品确实是不俗、不凡得.表现了他在传统基础上,是如何探求革新,探求一个新得创作道路和新得作品意境得.《病中吟》反映得是这么一个背景与思想.在写作上来讲,第一他首先借鉴了西方音乐创作带再现得原则.在我们中国传统得作品,一般基本上多段联缀得套曲结构,即使是三部性曲式,它一般也不带再现.那么他第一个带我们走近现代音乐史得创作中,在第一首民族器乐作品中,使用了那个带再现得原则,也确实是那个aba原则,这是刘天华先生首先应用得.所以这个地方面也有个误区.比如讲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创作得非常多二胡曲几乎千篇一律得基本上应用得aba曲式结构,这种现象并不是刘天华得咨询题.刘天华开创了那个做法,并没有讲以后所有得人都必须按照那个模子走,应该讲所有得人在进步中都应该有自己得制造性.二胡曲《病中吟》,给我们感受,它既是我们传统得、民族得,但它又有一种新颖得东西在里边.wM比如旋律中那种大跳得音型,在江南丝竹里基本上没有得.从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当时一种彷徨苦闷得心情,一种追求光明前景得奋斗精神在里边.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不满得情绪体现在作品里边.《空山鸟语》、《月夜》、《良宵》、《闲居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得赞美,对生活得热爱.这几首二胡曲也是各有特色,都写得特别得好.《空山鸟语》这首乐曲得题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唢呐曲、笛曲,如《百鸟朝凤》、《百鸟荫》等等,然而唢呐曲《百鸟朝凤》得最大特点是一定要模仿具体得动物得各种鸣叫,在演奏中你模仿得越像越多,讲明你得技巧越高.比如农村里,除了鸟,包括家禽走兽都能够模仿,因为老百姓比较爱听嘛,出去做婚丧喜庆得时候演奏,非常有生活气息.刘天华得二胡曲《空山鸟语》,也是表现自然得一种美,但它不是完全仿效写实得作品.而是在艺术上进行概括升华得,演奏中你听起来看起来有鸟鸣,但是你又讲不出来是那个鸟在啼鸣,而实际上你感受到在空山中,树林里非常多鸟在那儿跳跃、争鸣,那种飞行得感受你有.因此这首二胡作品,尽管也引用了民间得这种创作得方法,确实是讲在作品中通过描绘家禽、飞鸟来表现现实生活.然而,刘天华在作品中有了非常多艺术上得加工和提高.又如他得二胡曲《良宵》,也是非常有特点得.《良宵》确实是除夕之夜,他跟学生们一起吃了年饭以后,就在二胡上将这首乐曲摸索出来了,实际上是一首即兴曲.为这首乐曲他自己写了一个非常简短得解讲.他讲现在得胡琴,虽有三把,然而实际上第二把第三把拉出来得依然第一把得旋律,只是高八度而已.他讲想写一首曲子,是在这二胡三把个位上各把位得不同音域和音色,用旋律表现出来.二胡曲《良宵》得创作,确实是为了探究那个目得.《良宵》尽管是一个特别短小得乐曲,然而现在流传非常广,现在小提琴等非常多乐器上都用.因为它又短小,曲调又非常优美,但实际上作为刘天华来讲,他当时也不是随意得.因此,我们能够看出他整个非常短暂得艺术生涯里,他确实始终是充满着一种创作精神、一种革新得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他整个创作生涯里.刘天华先生他制造性地提高和进展了二胡这件乐器得独奏能力,对二胡艺术得进展有重大得推动作用.刘天华是五四时期一位注重自己民族尊严、热爱自己祖国文化得爱国主义音乐家.在他短暂得一生里,以毕生得经历从事民族音乐得理论整理研究,创作教学与演出等活动,在继承与进展民族民间音乐咨询题上,有着自己独到得、科学得见解.其观点至今仍具有积极得现实指导意义.刘天华得一生注重苦干、注重实践,他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进展作出优异成绩得现实主义音乐家.。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二胡音乐家刘天华是一位备受瞩目的音乐家,他的作品《病中吟》是他的处女作,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赞扬。
这首曲子是他在病中创作的,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而其音乐结构、情感表达和技巧运用都展现了他深厚的音乐功底和才华。
刘天华这首《病中吟》的创作背景,源自于他在一次重病期间的经历。
当时,他因为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身体虚弱使得他无法进行正常的演奏和创作,但是却让他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和写作。
在医院,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于是用他对生命的感悟创作了这首《病中吟》。
这首曲子采用了二胡这样一种中国特色的乐器,将刘天华对生命的感受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
《病中吟》整体氛围幽静悠远,旋律从容平稳,将人们带入了一片寂静之中。
在曲中,他也运用了丰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结合自己的情感将思考和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曲子当中。
悠扬的旋律中带着淡淡的忧伤,像是在述说着一段经历过磨难的人生故事。
整个曲子的旋律悠扬、流畅,透露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在曲子的运用上,他结合了二胡这个乐器的特点,运用了许多传统的演奏技法并加入了现代的表现手法,这使得曲子更加富有层次和情感。
在《病中吟》中,刘天华还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
曲子整体给人一种舒缓的感觉,仿佛在诉说一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他的创作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同时也融合了现代的音乐表达手法,使得整个曲子更富有现代感和创新性。
在演奏上,刘天华也运用了许多技巧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
他熟练地运用了二胡的各种特色演奏技巧,包括颤音、滑音、跳弦等,使得整个曲子更加富有表现力。
他还在曲子中加入了许多细腻的情感运用,让曲子更富有层次和深度。
《病中吟》可以说是一首非常成功的处女作,刘天华通过这首曲子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和对音乐的热爱。
整个曲子旋律悠扬、动人,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不禁产生对生活的思考。
这首曲子在表达情感和展现技巧上都做到了极高的水准,让人为这位音乐家的才华所折服。
浅谈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闲居吟》

浅谈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闲居吟》《闲居吟》是刘天华创作的一首二胡曲,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独奏曲目。
这首曲子以悠扬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作曲家在闲暇时的自在心境。
下面将从曲调、结构以及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对这首曲子进行浅析。
曲调方面,《闲居吟》的曲调以复调为主,旋律流畅,起伏有致。
整首曲子的曲调明快欢快,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受。
曲调中融入了一些古典音乐的元素,使整个曲子更加典雅高贵。
曲调的变化丰富多样,有时悠扬宛转,有时激昂高亢,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结构方面,《闲居吟》的整体结构紧凑而有机,分为三个部分:前奏、主题与变奏、尾声。
前奏部分以简洁的音符铺垫,像是为接下来的旋律做了铺垫。
主题部分是整首曲子的核心部分,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变奏部分以变化多端的手法展示了作曲家的技巧和创造力。
尾声部分以简洁而温柔的音符结束这首曲子,给人一种回归宁静的感受。
整首曲子的结构十分完整,层次分明,给人以整体感和饱满感。
表现手法方面,《闲居吟》采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作曲家的情感和思想。
颤音、琶音、滑音等技巧的运用使曲子更加生动和丰富。
曲子中还有很多的转音和盈满音的运用,使旋律更加婉转、细腻。
曲子还插入了一些音乐修饰符号,使演奏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并做出适当的表现。
整个曲子的演奏要求较高,需要演奏者具备较为熟练的技巧和灵活的手腕,才能完美地演绎出曲子的情感和韵味。
刘天华的《闲居吟》是一首曲调优美,结构紧凑且层次分明的二胡独奏曲。
通过这首曲子,作曲家表达了对闲暇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曲子的演奏要求较高,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技巧和情感理解能力,才能将作曲家的意图充分展现出来。
《闲居吟》是一首优美动人的二胡曲,值得乐迷们细细品味。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病中吟》是二胡音乐家刘天华的处女作,这首曲子是在他因患病而卧床休养期间创作的。
刘天华是中国大陆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展现出对音乐的天赋和热爱。
在他的患病期间,他利用这段时间沉浸在音乐创作中,创作了这首充满了内心深情的《病中吟》。
这首曲子有着深沉的内涵,表达了刘天华在病痛中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整个曲子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同时也带有对病痛的忍受和对命运的思索。
曲子中音乐旋律婉转悠扬,仿佛在诉说一段心灵的故事,将人们带入一种深沉的情感境地。
刘天华在创作《病中吟》时,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使得整个曲子旋律丰富多变,令人感到仿佛在欣赏一幅心情起伏的画面。
他在曲子中巧妙地运用了二胡的演奏技巧,通过指法、弓法和音色的变化,使得曲子在表现力上更加丰富多彩,将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完美地呈现在听众面前。
在曲子的编排上,刘天华巧妙地运用了慢板和快板的对比,并在节奏和音符的安排上加入了大量的变化,使得整个曲子富有张力和层次感,给人一种音乐上的饱满感和紧凑感。
曲子中的每一个乐句都十分精致,充满了诗意和内涵,令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刘天华在曲子中也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使得整个作品既具有现代音乐的特色,又不失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给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享受。
刘天华的处女作《病中吟》是一首富有内涵和情感的音乐作品,它不仅展现了音乐家的才华和技巧,更是展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索。
这首曲子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一首令人陶醉、感动和思考的音乐佳作。
相信在今后的音乐道路上,刘天华将会以他的音乐之声继续感染和打动更多的人们。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病中吟》是中国二胡音乐家刘天华的处女作,是他在病中创作的一首音乐作品。
刘天华是中国二胡界的知名音乐家和教育家,他致力于推广和传承中国二胡音乐,以其精湛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音乐表达能力闻名于世。
他的音乐作品深受广大乐迷和专家学者的认可和喜爱。
《病中吟》创作于刘天华生命中的低谷时期,当时他正面临着严重的身体病痛。
在这段病痛的日子里,他通过音乐去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情感,创作了这首充满悲伤和自省的作品。
《病中吟》的音乐表达了刘天华在病榻上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整首曲子以缓慢的节奏开始,音乐中流露出一种深沉而凄凉的情感。
引人注目的是曲中富有情感的演奏技巧和动人的音色变化,这体现出刘天华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于音乐的极高要求。
在整首曲子中,刘天华使用了丰富多样的演奏技法和音响效果,以表达出病痛和苦闷的心境。
他通过对音色的处理和使用颤音、泛音、轻拨等技巧,赋予了曲子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
音乐中的音符跳跃和细腻的音色变化,展示了刘天华对于音乐的敏感度和个人风格的独特追求。
整首曲子氛围压抑而哀伤,仿佛是一场内心的呐喊和释放。
音乐以悲痛的音调徐徐展开,表现出病患者的矛盾心态和思绪纷乱的状态。
在音乐的高潮部分,刘天华采用高亢激昂的音符和延长的音长,增加了音乐的张力和情感的压抑感。
整首曲子在音乐的最后以轻轻的音符悄然收束,音乐旋律渐渐消逝,仿佛一位病者在终于释放内心之后沉静下来。
《病中吟》以其独特的音乐表达和深刻的情感触动了很多人的心灵。
它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刘天华在病痛中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与寄托。
它通过音乐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对于病痛的抗争,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生命的无奈和对于未来的希冀。
这首作品充满了深沉的思考和人生哲理,在音乐表达的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思索。
刘天华的《病中吟》确立了他在中国二胡音乐界的地位,并作为他的成名之作被广大乐迷和音乐爱好者推崇。
浅谈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闲居吟》

浅谈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闲居吟》
《闲居吟》是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曲子是以古典文学
作品《醉花阴》中的诗句为灵感,表现了一种闲适悠然、自在无忧的生活状态。
曲子开头以稳定的乐音响起,仿佛是一位主人从闲坐的家中走出,前往自己的庭院里
散步。
接着曲子中流淌出缓慢动人的旋律,宛如轻风拂拭树叶,带给人们宁静的美好。
这
过程中,曲子的旋律逐渐渐变得繁琐起来,仿佛庭院中的花草竞相开放、争相展现自己,
为这个空气清新、充满生机的地方添彩。
再后来,曲子就像是太阳落山后,随着夜幕降临,慢慢地静下来,表现出一种舒缓、宁静的气氛。
整个曲子像是在讲述一个人在一个没有烦恼的环境中的情感状态,不受时间、人事的
干扰,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
曲子旋律优美、动听,总体流畅自然,展现出刘天华极
高的音乐技巧和造诣。
此外,曲子的演奏技巧也值得一提。
曲子中有很多的和声和错音,对于演奏者的技巧
和敏感度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演奏者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和演奏技巧。
总而言之,《闲居吟》是一首取材于古典文学,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二胡曲。
它以紧凑的音乐语言、完美的形式和生动的情感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内涵,是具有极高
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二胡空山鸟语赏析

二胡空山鸟语赏析刘天华先生共创作了十首二胡作品,《空山鸟语》这首作品反映岀了中国文人酷爱自然山水,追求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即情景交融的写作意境。
在创作技法方面,应用了轮指、泛音,以其生动、活泼的旋律,描绘了群鸟在大自然中嬉戏啼叫、引吭高歌的欢乐场面,对于自然的描写升华到并不是纯粹地去模拟,而是化为一种意象。
通过这种似是而非的模拟手法,大大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使得乐曲格调新颖,充满诗情画意。
刘天华先生的二胡名曲《空山鸟语》初稿创作于1918年,到1928年定稿岀版的一首佳作,生动地描绘了空山幽谷中百鸟争鸣的场面。
关于《空山鸟语》的命名问题,根据刘天华先生的二胡弟子萧伯青先生回忆:当时天华先生在创作模拟鸟叫的二胡曲时,忽然想到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鹿柴》,其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一句得到启发,于是提笔写了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他将原诗中的“人语响”三个字换成了“鸟语声”,也由此将这首二胡独奏曲定名为《空山鸟语》。
《空山鸟语》采用了中国民间音乐多段体结构,全曲由引子、五个段落和尾声组成。
第1至15小节是乐曲的引子,速度较慢节奏较自由,通过四度、五度以及八度的音程跳进,以及装饰音的运用,形象地表现了鸟鸣声以及山谷的回音。
仿佛把人们带入了大自然空旷幽静的山谷之中。
在音乐处理上,引子部分作为全曲的呈示段,时值长短不一的倚音与高八度音的重复,好似模拟了在空旷幽寂的大自然中,鸟儿们不时从某个角落传来一声鸣叫,随即山谷的另一头悠然传来声声回音……清脆的鸟鸣、幽远的山谷,虽都采用前倚音的音型,但丝毫没有枯燥感,同时也显得作品开头别具一格。
第一段。
这是一段小快板,作者运用1/4节拍,旋律更加流畅,节奏更加轻盈,刻画了人们进入山林中那种兴奋而欢悦的心情。
本开始两小节延续了引子最后两小节的旋律音,速度亦承袭了引子部分的慢速,之后逐渐加快,仿佛是山谷中的鸟儿们被开始时近时远的啼鸣声所吸引,引发了高歌的兴趣,于是一拥而上,一派生气盎然的热闹场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天华二胡作品浅析
发表时间:2009-10-30T17:14:12.013Z 来源:《戏剧之家》第5期供稿作者:李学杰[导读] 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革新家
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革新家。
《病中吟》是刘天华的处女作,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他的初稿写作是在1915年。
那个时候他在母校教书,但后来又失业了。
这时他父亲也故去。
那时,在思想上、生活上、家庭上都处于一种不幸与苦闷时期,而且在自己的前途上,也是处于彷徨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他酝酿了这个作品。
这个作品原名叫《安适》,也就是说人生到底向何处去。
这个作品的思想、意境就是这样的。
这个在作品写作过程中,体现出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不俗、不凡的。
表现了他在传统基础上,是如何探求革新,探求一个新的创作道路和新的作品意境的。
《病中吟》反映的是这么一个背景与思想。
在写作上来讲,第一他首先借鉴了西方音乐创作带再现的原则。
在我们中国传统的作品,一般都是多段联缀的套曲结构,即使是三部性曲式,它一般也不带再现。
那么他第一个带我们走近现代音乐史的创作中,在第一首民族器乐作品中,使用了这个带再现的原则,也就是这个ABA原则,这是刘天华先生首先应用的。
当然这里面也有个误区。
比如说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创作的很多二胡曲几乎千篇一律的都是应用的ABA曲式结构,这种现象并不是刘天华的问题。
刘天华开创了这个做法,并没有说以后所有的人都必须按照这个模子走,应该说所有的人在进步中都应该有自己的创造性。
二胡曲《病中吟》,给我们感觉,它既是我们传统的、民族的,但它又有一种新颖的东西在里边。
比如旋律中那种大跳的音型,在江南丝竹里都是没有的。
从作品中我们感觉到一个知识分子,当时一种彷徨苦闷的心情,一种追求光明前景的奋斗精神在里边。
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情绪体现在作品里边。
《空山鸟语》、《月夜》、《良宵》、《闲居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这几首二胡曲也是各有特色,都写得非常的好。
《空山鸟语》这首乐曲的题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唢呐曲、笛曲,如《百鸟朝凤》、《百鸟荫》等等,但是唢呐曲《百鸟朝凤》的最大特点是一定要模仿具体的动物的各种鸣叫,在演奏中你模仿得越像越多,说明你的技巧越高。
比如农村里,除了鸟,包括家禽走兽都可以模仿,因为老百姓比较爱听嘛,出去做婚丧喜庆的时候演奏,很有生活气息。
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也是表现自然的一种美,但它不是完全仿效写实的作品。
而是在艺术上进行概括升华的,演奏中你听起来好像有鸟鸣,可是你又说不出来是那个鸟在啼鸣,而实际上你感觉到在空山中,树林里很多鸟在那儿跳跃、争鸣,那种飞翔的感觉你有。
所以这首二胡作品,虽然也引用了民间的这种创作的方法,就是说在作品中通过描绘家禽、飞鸟来表现现实生活。
但是,刘天华在作品中有了很多艺术上的加工和提高。
又如他的二胡曲《良宵》,也是很有特点的。
《良宵》就是除夕之夜,他跟学生们一起吃了年饭以后,就在二胡上将这首乐曲摸索出来了,实际上是一首即兴曲。
为这首乐曲他自己写了一个很简短的解说。
他说现在的胡琴,虽有三把,但是实际上第二把第三把拉出来的还是第一把的旋律,只是高八度而已。
他说想写一首曲子,是在这二胡三把个位上各把位的不同音域和音色,用旋律表现出来。
二胡曲《良宵》的创作,就是为了探索这个目的。
《良宵》虽然是一个非常短小的乐曲,但是现在流传很广,现在小提琴等很多乐器上都用。
因为它又短小,曲调又很优美,但实际上作为刘天华来讲,他当时也不是随意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他整个很短暂的艺术生涯里,他确实始终是充满着一种创作精神、一种革新的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他整个创作生涯里。
刘天华先生他创造性地提高和发展了二胡这件乐器的独奏能力,对二胡艺术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刘天华是五四时期一位注重自己民族尊严、热爱自己祖国文化的爱国主义音乐家。
在他短暂的一生里,以毕生的经历从事民族音乐的理论整理研究,创作教学与演出等活动,在继承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问题上,有着自己独到的、科学的见解。
其观点至今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刘天华的一生注重苦干、注重实践,他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发展作出优异成绩的现实主义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