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安忆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意识王安忆是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
在她的小说《三恋》中,通过主人公爱情经历的描写,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局限和压抑,以及女性在寻求自我解放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与坎坷。
王安忆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感情经历,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恋爱自由的限制和压抑。
小说中的三位主要女性角色——庐海、马珍珠和杨秋颖,都受到了身份地位的束缚和父权社会的压力。
庐海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千金大小姐,她即将嫁给和她一样身份高贵的男人。
在她与林巍巍的邂逅后,她发现她对林巍巍产生了深深的爱恋情感,却因为父亲的反对最终无法与林巍巍在一起。
马珍珠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但她对爱情有着强烈的追求,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之后,她却陷入了一场深深的恋爱,最终选择了离婚。
杨秋颖是一个“女强人”,她在职场上十分成功,但却无法找到真正能够与她相伴终身的男人。
这些角色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恋爱自由的限制,使她们无法选择真正的爱情。
王安忆通过描写女性角色的内心痛苦与坎坷,展现了女性在追求自我解放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挣扎。
在小说中,庐海因为深爱林巍巍而放弃了一切,包括她的婚姻和家庭。
她最终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感到十分失落和痛苦。
马珍珠在离婚后,选择了重新开始,她痛苦地回忆着婚姻失败的经历,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杨秋颖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她内心深处却感到孤独和无奈,她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真正懂得她和珍惜她的男人。
这些女性角色经历了爱情的痛苦与坎坷,同时也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无奈。
王安忆在小说中倡导女性的独立自主和追求真爱的权利。
尽管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受到了重重的压力和限制,但她们依然坚持追寻真爱和自由。
庐海虽然最终没有和林巍巍在一起,但她通过这段爱情经历,明确了自己对幸福的追求和珍惜。
马珍珠虽然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但她依然在不断地寻找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浅谈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笔下的女性并不适合 ,王安忆 笔下无论是 以王琦瑶为代表 的都
市女性 , 还是 以富萍为代表 的乡村姑娘 , 都具有惊人 的生命力和
顽强 的意志 , 但她们 又不是 女强人 , 并 没有 权势和钱财 , 她们往 往平凡到卑微 , 生活艰辛坎坷 , 为蝇 头小利而精打细算 。
、
王安忆笔下女性人物形象的特点
“ 上 海这个城市很 奇怪, 繁华华丽, 真正它 的主人, 是在 这个 华丽 的芯子里面, 未必参与这种华丽 。” 从这句话可 以看 出王安
困难的命 运抗衡 , 凭借着顽强 的意志带着 家人 与 自己共度难关 。
纵览王安忆笔下 的女人们 , 她们身份普 通 , 生活平常 , 追寻 着物质利益 , 她们 的生活充满艰难和苦难 , 但却凭借着顽强 的意 志对抗命运赋予她们 的种种不幸 ,透过王安忆对 于女性 的庸俗 和世故的描写 ,我们更应看到背后的那种 隐藏着 的顽强 的生命
文
学 新 论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 TU RE L I F E
2 0 1 5 — 0 8
浅谈王安忆小说创作 中的女性意识
董 盼 盼
( 青海师范大学 人 文学院, 青海 西宁 8 1 0 0 0 0 )
摘 要: 王 安 忆 始 终 以 自己独 特 的视 角进 行 小说 创 作 , 她 作 品 中的 主 角 几 乎 都 交给 了女 人 , 通 过 一 群 独 特 女 性 形 象 的 塑
机。
坚定 的女性立场 ,这可 以算作王安忆 女性 人物最突出的特 点, 女性意识最鲜明的表达 。她既没有那种男权思想 , 甚至连女
( 二) 物质 化 王安忆是经历过文革十年和改革 开放 、市场经济大潮两次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王安忆是中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中经常探讨女性生存状态以及女性意识形态的变化。
其中,她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更是展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面临的困境、心理压力以及对自我的追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长恨歌》中展现的女性意识。
首先,王安忆通过描绘女性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巨大变化。
小说中的女主角禾是一个充满憧憬的年轻女孩,她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她生活在旧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家庭期望她只是个平凡的妻子与母亲。
禾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她不断感受到家庭责任与社会压力的重担。
然而,禾始终没有放弃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她成为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了社会地位,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权益。
其次,小说中的禾展现了对性别角色的反思与挑战。
禾是一个有思想的女性,她对于妇女地位的不平等感到不满。
禾开始读书,追求独立,她不再只是满足于传统的女性角色,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禾与丈夫鸿雁之间的婚姻关系也呈现了一种颠覆传统的方式,鸿雁对禾的追求与支持,使得禾能够在家庭与事业之间找到平衡。
小说中另一个角色雪芹则通过婚外的爱情关系进行性别规则的挑衅和质疑,她追求自由与独立,最终选择了离婚。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王安忆探讨了女性在传统性别角色下的束缚,以及对这种束缚的反思与挑战。
此外,小说中的禾所经历的现实生活也展示了妇女在社会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
禾不断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同时也为了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禾成为了一个军旅作家,她通过描写战争与生活的真实,向社会展示了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细腻,以及在战争环境中展现出的坚定与勇敢。
禾的成就与事业,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胜利,更是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为妇女争取了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权益。
综上所述,《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得到了广泛的展示。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通过对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反思与挑战,以及通过追求独立与自主实现自我价值,展现了她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与成长。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鲜明的女性视角,展示了当代女性意识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围绕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展开探讨,分析她们在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冲突中的内心挣扎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首先,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满而复杂,展示了不同阶层、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的女性形象。
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村妇女到知识女性,王安忆通过塑造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揭示了她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以女主角李嫣为例,她出生在读书人之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她在婚姻和事业之间摇摆不定,苦于传统的家庭期望和自我追求之间的矛盾。
这种内心挣扎与日益浓厚的女性意识相呼应,反映了现代女性在追求个人价值和传统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
其次,在小说中,王安忆通过女性的视角,揭示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在旧社会,男权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附属品,处于从属地位。
王安忆通过塑造女性角色的命运,展现了她们受尽压迫和不公平待遇的悲惨经历。
例如,小说中的庄蕙兰,是一个贫困农村家庭出身的女孩,她身世艰辛,长期遭受虐待。
她的遭遇使读者深刻认识到在旧社会中,女性的命运和幸福往往完全掌握在男性手中。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开始逐渐追求自我价值和独立人格。
在小说中,王安忆展现了女性在追求职业、婚姻和家庭等方面的努力。
例如,李嫣虽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但她努力工作,追求自己的事业并寻找自己的幸福。
她的努力和奋斗无疑代表了当代女性更多地追求自我实现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同时,小说中还呈现了女性间的情感纽带和互助精神。
女性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成为她们面对困境时的重要支持力量。
然而,在小说中,王安忆并没有一味地将女性意识的觉醒视为终极解药。
相反,她提醒人们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和困扰。
在现代社会中,女性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工作压力不容小觑,这对许多女性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浅谈王安忆创作中的女性意识【范本模板】

浅谈王安忆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姓名:岳娟学号:2013504052班级:2013级中文系3班指导老师:杨高平摘要:王安忆作为当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其本身所具备的女性身份带给她的先天的女性的自我意识,同男性所持有的女性主义的立场有着迥然不同的方式,同传统的女性女权作家的性别叙事也有着泾渭分明的不同。
王安忆的女性意识介于传统与现代的女性意识之间,在某些意义上,有其独特性。
关键字:王安忆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一、女性文学与女性意识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
“女性文学"这一概念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女性意识迅速发展趋向成熟.女作家们开始充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充分发挥女性感知方式的优势。
她们从各个角度表现女性被压抑的状态,真实地呈现女人由对男性的崇拜、依附转向愤怒、不满的历程,并怀疑女性的克已、温顺、自我牺牲及奉献精神究竟有何意义,她们对女性自身,则以从未有过的冷静与深刻加以剖析、反省。
女性意识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产物,女性意识主要包括女性主体意识、地位意识、价值意识与解放意识。
从女性意识的培养与形成角度,主体意识的形成为最终结果,即首先是女性对社会中性别不公现象的不满,进而引发对女性价值的重新评价及对传统性别观念的质疑和自我解放,从而最终导致女性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向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转变。
依照意识是流动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基本认识,女性意识形态也不可能是终极的、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也将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二.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一)平凡甚至卑微的、以家庭为重的女性形象王安忆将她笔下的一部分女性从原来自在欢乐、衣食无愁的生活,推向了无奈的生活现实,使她们经历了为生存而不得不拼搏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转变,她们不但能够坦然的面对,而且决然的肩负起家庭重担,此时在她们心里这个家庭和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人对她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她将自己视为他们的保护伞,从内心感到幸福与骄傲,如小说《富萍》里的富萍、《流逝》里欧阳端丽等,安忆笔下的这些女人,又是以家庭为中心、以丈夫为生命的平凡女性。
浅析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意识近年来,王安忆的作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其中,她的小说《长恨歌》、《边城》、《雨季不再来》等作品,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女性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引起了广泛反响。
其中,以“三恋”为主线的小说《玉观音》更是成为了她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玉观音》中女性意识的分析,探讨王安忆的女性意识表达和意义。
首先,通过对主人公和周围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描写,王安忆在《玉观音》中展示了女性的柔弱和脆弱。
主人公娇红、阿庆和金镶玉等女性形象都在各自命运中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尤其是金镶玉,她在家庭、爱情和生活中受尽了沉重的打压和束缚。
同时,小说中也刻画了许多不堪回首的男性形象,他们的暴力和压迫进一步加深了女性的脆弱和无助。
其次,王安忆在《玉观音》中也表现了女性的坚强和拼搏。
虽然女性在面对爱情、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时常常显得薄弱无力,但她们仍然不屈不挠地努力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和人生幸福。
金镶玉通过努力工作,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娇红在家庭中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实现了对家庭的改变;阿庆则在面对爱情挫折后,选择独自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
这些女性形象在小说中不断地挣扎,不断努力,使人不禁为她们竖起大拇指。
最后,王安忆在《玉观音》中也呈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解放。
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常常受到男性和家庭的束缚和限制,难以完全实现自我。
但在小说中,通过金镶玉和阿庆两个人物的形象描绘,王安忆呈现了女性在思想上逐渐解放的过程。
她们在爱情中更加独立自主,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我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掌控和规划。
综上所述,《玉观音》呈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生存境遇以及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实现自我价值和解放的过程。
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描写,凸显了女性的柔弱、坚强和自我意识,从而反映出王安忆的女性意识和探索。
与其他的小说相比,《玉观音》更注重女性的视角,表现了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的困惑和追求,以及面对生活压力时的坚强与拼搏,是一部关于女性命运和自我价值的优秀作品。
浅析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意识1. 引言1.1 王安忆作品背景介绍王安忆,是一位享有盛誉的中国当代女作家,她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而闻名。
王安忆的创作风格独特,她擅长以女性视角讲述故事,深刻描绘了女性在不同时代和环境下的命运和心理。
王安忆的作品大多以家庭和爱情为主题,情感细腻而真实,引人深思。
她通过小说展现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刻。
王安忆的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气息,读者能够在其中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她的文笔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动人,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
王安忆的作品不仅在文学界获得了一致好评,也深受读者喜爱,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1.2 “三恋” 的主要内容王安忆的作品《三恋》是一部关于女性命运和情感的小说,主要讲述了女主角在三段不同的爱情中所经历的成长和变化。
第一段爱情是纯真的初恋,带着懵懂和幼稚的情感;第二段爱情是成熟的婚姻,承载着责任和家庭的压力;第三段爱情是自我救赎的解脱,展现了女性对自我认知和生命的追求。
三段爱情交织在一起,呈现了女性在不同生活阶段所面临的选择和挑战,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矛盾。
王安忆通过《三恋》深刻地描绘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挣扎和成长,展现了女性在追求自我价值和尊严过程中的坚韧和勇气。
这部小说不仅是对女性情感和命运的探讨,更是对当代女性意识和生存状态的思考和反思。
1.3 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作品中对女性身份、角色、情感、人生选择等方面的深刻探讨和反映。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可以通过对女性主题的刻画和描绘,传递对女性群体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呈现出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多样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
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拓展思维视野,促进性别平等和文化多元化的交流和思考。
同时,通过文学作品对女性意识的表现,还可以激发社会对于女性权益和价值的关注与探讨,引发对于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的思考和反思。
浅析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意识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有很高知名度的作家之一,她以其细腻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女性意识的深入挖掘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而她的散文集《火花》中的“三恋”更是展现了王安忆对女性意识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三恋”中的三位女性形象入手,对王安忆的女性意识进行浅析。
在《火花》中,“三恋”是王安忆写给三个落难在外的女人:母亲、妹妹和好友的书信。
通过这三封书信,王安忆描绘了这三个女性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感受,同时也向她们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三个女人具有不同的经历和性格特点,但都展现了王安忆对女性意识的独到见解。
首先是王安忆的母亲。
这位母亲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丈夫,从此过上了“失去的女人的生活”。
王安忆以字里行间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母亲这个女性在困境中的坚强和勇敢。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她没有崩溃和放弃,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她是一个有尊严的女人,不服从既定的命运,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带领全家重新站起来。
这种个体的女性意识,既是王安忆对母亲高度评价的体现,也是对女性自强不息的赞美。
其次是王安忆的妹妹。
妹妹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女性,她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对自由和梦想有着强烈的渴望。
妹妹的一生都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她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成为了她命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妹妹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学习音乐,最终考入了音乐学院,成为了一名音乐教师。
她用音乐实现了自我,也用音乐感染了他人。
她的坚持和追求,是王安忆对现代女性自由与独立追求的肯定。
最后是王安忆的好友。
她是一位自由奔放,心志坚定的女性。
她从小就展现了非同寻常的才华,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
她拒绝了社会对女性的固有观念,以追求艺术和真理为己任。
她去追随自己的梦想,全力以赴,追求真实和自由的价值。
她的成功和坚持,为王安忆提供了许多思考和启示,她成为了王安忆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通过对“三恋”中的三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王安忆对女性意识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女性的坚强和独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王安忆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姓名:岳娟学号:2013504052班级:2013级中文系3班指导老师:杨高平摘要:王安忆作为当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其本身所具备的女性身份带给她的先天的女性的自我意识,同男性所持有的女性主义的立场有着迥然不同的方式,同传统的女性女权作家的性别叙事也有着泾渭分明的不同。
王安忆的女性意识介于传统与现代的女性意识之间,在某些意义上,有其独特性。
关键字:王安忆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一、女性文学与女性意识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
“女性文学”这一概念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女性意识迅速发展趋向成熟。
女作家们开始充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充分发挥女性感知方式的优势。
她们从各个角度表现女性被压抑的状态,真实地呈现女人由对男性的崇拜、依附转向愤怒、不满的历程,并怀疑女性的克已、温顺、自我牺牲及奉献精神究竟有何意义,她们对女性自身,则以从未有过的冷静与深刻加以剖析、反省。
女性意识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产物,女性意识主要包括女性主体意识、地位意识、价值意识与解放意识。
从女性意识的培养与形成角度,主体意识的形成为最终结果,即首先是女性对社会中性别不公现象的不满,进而引发对女性价值的重新评价及对传统性别观念的质疑和自我解放,从而最终导致女性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向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转变。
依照意识是流动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基本认识,女性意识形态也不可能是终极的、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也将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二.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一)平凡甚至卑微的、以家庭为重的女性形象王安忆将她笔下的一部分女性从原来自在欢乐、衣食无愁的生活,推向了无奈的生活现实,使她们经历了为生存而不得不拼搏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转变,她们不但能够坦然的面对,而且决然的肩负起家庭重担,此时在她们心里这个家庭和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人对她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她将自己视为他们的保护伞,从内心感到幸福与骄傲,如小说《富萍》里的富萍、《流逝》里欧阳端丽等,安忆笔下的这些女人,又是以家庭为中心、以丈夫为生命的平凡女性。
她们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将自己定位于好妻子、好女人。
但是在现实中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会存在着风浪,同样王安忆也将这样的一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平凡但坚韧、富有顽强生命力的女性形象王安忆所塑造的女性是平凡、朴实的,但是她们却不是平庸、无华的,她们各有特色、富有女性内涵,读者在读时可能会感觉平淡无奇,但是细细品味却会发人深省,就如同她所说的流泪并不一定是一个人软弱的变现那样具有深意。
王安忆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们能够在明确目标的平凡生活中,完美的利用自身细微且敏锐的直觉,依靠理性的思维、本我的意识,尽自己最大努力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哪怕是前路坎坷、布满荆棘,就算是在碰壁后,她们依然会另辟途径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她们用自身把生活韧性与顽强的生命力演绎的淋漓精致,如《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流逝》里的欧阳端丽、《妙妙》里的妙妙。
王安忆小说中这一系列的小女性人物,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演绎了不平凡的人生故事,尽管她们过于平淡,甚者有些琐碎,但是她们有本我的生命意识、有坚忍不拔的生存意志、有最实在的人生经历。
(三)面对传统的道德伦理敢于超越的女性形象对于不顾一切的追求物质和身体欲望的女性,很多人都会站在伦理和道德的层面上对其进行批判与评论,而王安忆并没有这样做,相反的她却对这类女性的特质加以突出。
这类女性冲出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她们前卫的、超越常人的对家庭及婚姻的思想观念,使她们生存于传统的道德底线外。
她们对待爱情及生活,没有过多的考虑过社会意义,只是单纯的为得到性爱满足、或是将其视为交易以此为途径而获得更高、更好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只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作品中,王安忆用同情、宽恕、乃至一定程度上的认同态度来描述这些女性,并通过其作品暗示,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男女地位带给处于性别弱势的女性的伤害。
必须强调的是,王安忆作品的内涵不仅在于提示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对人类命运的挖掘,她以其特有的女性经验为视角,深入人性,针对人类本性和现代问题提出发人深省的质疑。
三.传统女性意识的当代回归(一)童年的体验王安忆的女性意识源头最早来自于童年体验。
作家的无意识心理,一方面是民族历史、社会历史的集体无意识的沉淀;另一方面又是个人历史经验,特别是早期经验的积淀1。
王安忆的童年经历对其女性审美偏好也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纪实与虚构》中也有过类似的内容:“那时候,母亲正忙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每天一早出门晚上十点钟才可到家。
那时我父母每天上班,接受文化大革命的考验,家里成了我的天下。
”散文《思路》里也提到:“小时候,我很寂寞。
爸爸在南京尚未调回上海,姐姐上学,阿姨在厨房烧饭,妈妈呢,则在小房间里,把门关得很严,不知道在干什么。
我觉得这样无视我的存在,完全是不应该的。
我撅着嘴,心里是一样的恼火,思路算什么?难道比我的寂寞还重要?”由于母亲忙于工作,致使童年时代的作者无法感受到母爱。
对母爱的渴望使得作者在潜意识里更倾向于那种古典家庭贤妻良母型的女性。
王安忆和李昂在关于妇女问题和妇女文学的对话中强调:“我现在特别想回到一种自然状态,男人在外面赚钱而女人在家里操持。
”2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王安忆的女性意识里有一种很传统的、古典的东西。
她乐于在家庭生活里确认一种以男性作为家庭依靠的生活方式,希望女性回归家庭,安心地把小家庭操持得井井有条。
(二)职责的回归现实的生活是严酷的,女性要在上海这个竞争激烈的地方拼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就必须如男人般顽强地求生存,但在她们的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一块柔弱的角落,等待着爱人的抚慰。
在女性的现实境遇与作者女性理想的巨大反差之下,王安忆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女性思想,《流水三十章》中张达玲这一形象是作者刻意设计的英雄形象,但是她最终背离了她的道路,汇入了普通的大众的人流。
1盛英.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 760.2王安忆.上海女性[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8: 1.“我不忍让她在30年之后再继续承受英雄的命运。
”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可以发现那些孤傲的女英雄们的结局大都是不幸的,那些优秀坚强的上海丽人们的婚姻前景是可堪忧虑的,那么反过来看,作者心里能得到幸福婚姻生活的女性类型是怎么样的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她冷静地旁观着女性的立场,理性地分析着男女两性间微妙的支配关系。
在作者的心里,并不是希望女性沦落为男性的附庸品,而是提醒所有的女性,在婚姻家庭关系面前,再自立的女性都要回到既定的性别格局上来。
女性越独立自主,给男性的压力和责任就越大,在确定婚姻家庭关系之前,怎样的性别换位都行,一旦这种婚姻家庭关系确定,要想维系这种传统的关系,女性应该确立一种依附意识3。
王安忆在散文《坚不可摧》中有一段议论:“女性依然是男性不可推卸的责任重负,越是独立自主的女性,这责任越沉重。
无论是如何自由地在男女关系中互换位置,到了婚姻面前就各回各位,无法含糊通融。
婚姻的方式坚不可摧。
再是屈从的男性或是独断的女性,都无法否决婚姻关系中的既定性别制度。
在强大起来的女性跟前,男性似乎理所当然地担任起软弱的角色,他们甘当昔日的女性角色,由着女性专权,这只有在婚姻外的男女关系里才可以实现。
”《流水三十章》里的张达玲最终背离英雄的道路也正说明了这点。
当然,作家所持有的女性依附意识与传统女性的依附意识是有区别的。
前者是基于女性主体意识的成熟而呈现出人的自觉和女性的自觉,是女性的主动选择,选择的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依附,而是相对而言的,是人性的自然呈现;后者则是在女性主体意识沉没于农业社会和宗法制度统治的前提下,被迫地进行的选择,因此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依附,注定了她们的不幸。
(三)曲折的表达在王安忆“三恋”系列发表后,也有许多评论家认为作者在“三恋”中持女权主义立场,吴亮就说过:“女人中心立场在这三部小说里愈演愈盛。
”在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性形象里,确实也能看到些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子。
从那些有着西方女权主义影子的上海女性们的不幸结局里,我们发现作者的重心不是在宣扬女权主义,而在冷静地阐发上文提到的女性依附意识4。
因此,在王安忆的小说中很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中的上海和上海女性,作者一方面尊重作品的现实性,但在另一方面也并未放弃自己的女性意识,而是在一个个坚强自主的上海女性的不幸故事中巧妙地传达了出来,其间的曲折是可想而知的。
王安忆曾说过:“要写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么大的委屈,上海也给了她们好舞台,让她们伸展身手。
谁都不如她们鲜活有力,生气勃勃。
”作者从小在上海长大,在对上海女性耳闻目睹的同时,也有了清晰而透彻的认识。
因此,她笔下的上海女性不仅拥有真实的历史感,也具有作者的主观印记。
作者在构筑上海女性形象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都市丽人们在新时期下的生存道路,并逐渐形成了她独有的女性思想。
四.结语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实践立足于女性主义立场,以完全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女性视角去观察人自身和世界,体认女性经验,表达女性意识,并对女性个体的生命经验作了艺术提升,抵达一种集体经验;同时,她的小说创作也努力摆脱将女性作为对象和编码的男性中心叙事传统,进一步书写女性自身的文化想象,颠覆了男性表达其意志和理想的编码与组合,开辟了另外一个不同于男性价值陈规的话语空间,通过质疑传统的性别秩序,重构新的女性角色,赋予日常生活以本质意义,3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4[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肯定了女性的主体地位,突显了女性的主体价值。
可以说,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具有某种程度的女性主义色彩。
参考文献:[1]王德威.海派作家,又见传人[J].读书,1996(06).[2]徐德明.历史与个人的众生话语[J].文学评论,2001(01).[3]西慧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J].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4]王安忆.王安忆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 (9): 23.[5]刘钊.妇女研究论丛[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