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产品属性分类的农业供给侧

基于农产品属性分类的农业供给侧
基于农产品属性分类的农业供给侧

基于农产品属性分类的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对策研究

农产品适销对路生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主要从产品属性及分类入手,探讨分析资源、市场、政策、科技等要素对产品竞争力现状水平及潜力提升的贡献程度,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改革方向,构建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框架。

一、重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及分类

农产品作为商品,既有一般商品属性,也有其特殊的自然属性,二者共同构成商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在供需关系中,不同商品农产品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同的,从需求侧的选择对商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进行分类,从而框定农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在众多农产品中,小麦、玉米、马铃薯、食用油等17类农产品具有显著代表性,通过对其进行需求弹性分析,主要是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实现短期和长期评估的相互印证,可以较为客观的反映重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为客观分类提供基础支持。

根据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产品供需均衡模型研究的初步成果,小麦、玉米、马铃薯、食用油等17类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测算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1 主要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

从图1价格弹性可以看出,总体上17类农产品的价格弹性都在1以下,普遍缺乏弹性,都具有必需品的基本特性。按照弹性的相对大小,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类:一类是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小的农产品,主要包括稻米、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其产品属性的主要特征是可替代性非常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极弱。第二类是需求价格弹性相对中等,主要包括大豆、食用油、食糖、棉花、猪肉、禽蛋、蔬菜、水果等,其产品属性的主要特征是替代性相对较强,自然属性具有显著差异,产品的使用潜能丰富,深加工潜力广泛。第三类是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大,主要包括禽肉、牛肉、羊肉、奶等,其产品属性的主要特征是对价格变动高度敏感,是农产品里的“奢侈品”。

图2 主要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从图2收入弹性看,17类农产品的收入弹性都在1以下,也都表现为普遍缺乏弹性,表明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它们也属于必需品范畴。其中,稻米、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商品农产品处于弹性相对较小的区位,大豆、食用油、食糖、棉花、猪肉、禽蛋、蔬菜、水果等商品农产品处于弹性相对中等的区位,禽肉、牛肉、羊肉、奶等商品农产品处于弹性相对较大的区位,可见收入弹性所反映的17类重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与价格弹性反映的结果大体一致。

从三个区位的具体农产品看,在弹性相对较小的区位中,马铃薯、玉米属于“劣质品”,其直接摄入消费会随着收入增加有所减少,更多地转向加工、饲料等非口粮消费。小麦、稻米受收入变化影响较小,消费总量不会随着收入增加出现大的波动,作为口粮的战略地位不会发生根本转变。在弹性相对较大的区位中,随着收入增加,禽肉、牛肉、羊肉、奶等商品农产品的消费总量会显著增加,尤其是奶产品需求增幅最大,禽肉增幅相对较小。

综合商品农产品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分类结果,充分考虑农产品的自然属性,我们可以将17类重要农产品在三类产品属性的基础上,将第二类需求价格弹性相对中等的农产品进一步细分为两类,形成四大类商品农产品,即弹性较小的主粮类农产品、弹性中等的大宗加工原料农产品和生鲜消费农产品、弹性较大的高端畜产品。

二、基于分类的农产品竞争力分析

农产品竞争力事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兴衰成败,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未来农业政策改革的着力点。依据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及其分类,评价和分析农产品竞争力,是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重要基础。

(一)不同类型农产品竞争力评价

通过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17类重要农产品竞争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供应链变革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供应链变革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当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时就需要进行供给侧改 革,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重点论述了供给侧改革可能会对供应链带来的变革。我国的供应链为 了适应政策的变化,需要逐步过渡到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文章从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 三方面详细论述了供应链管理的改革方向,说明了供应链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供应链;问题;变革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有所提高,而我国的经济政策也在随之调整。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学派观点采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但实则是“供给跟不上需求”,甚至造成了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由此,我国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也就是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一个新的政策势必会引起相关行业的一系列变革,本文所重点讨论的便是供给侧改革对供应链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所解决的核心问题即供需的匹配问题。当供需无法匹配,表现出来的结果便是生产过剩或者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与我们当前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如出一辙: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无效生产造成了大量的呆滞库存;而另外一方面,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个性化需求层出不穷却得不到满足。然而,我们发现,如同“产能过剩”与“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对天生的矛盾体,“最大程度地满足需求”与“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往往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例如,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如果采用快速交货、定制产品等手段,运作成本会大幅上升;反之,为了降低成本,如果采用大规模制造,大批量运输和存储,又很难避免过度的生产和浪费。 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很容易陷入所谓的“成本-响应”的两难抉择境地。我们如果想让企业既能提升响应速度,又能够降低成本,就需要学习并逐步过渡到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一种典型的方式就是采用所谓的“大规模定制”模式。大规模定制是一种集企业、客户、供应商、员工和环境于一体,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在标准技术、现代设计方法、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支持下,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高质量和效率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戴尔是大规模定制的典范。它通过一系列供应链管理的创新技术,如:VMI、订单整合、第三方物流、B2B/B2C电子商务等等,实现了上下游供需的协同,打通了三流的任督二脉,从而在戴尔供应链的第一个十年创新中成功地实现了所谓的“零库存”和“客户订单的定制化能力”。以戴尔为代表的IT企业在IT产业供应链上的成功典范,带动了整个IT产业向着高效敏捷的方向发展。

基于农产品属性分类的农业供给侧

基于农产品属性分类的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对策研究 农产品适销对路生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主要从产品属性及分类入手,探讨分析资源、市场、政策、科技等要素对产品竞争力现状水平及潜力提升的贡献程度,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改革方向,构建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框架。 一、重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及分类 农产品作为商品,既有一般商品属性,也有其特殊的自然属性,二者共同构成商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在供需关系中,不同商品农产品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同的,从需求侧的选择对商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进行分类,从而框定农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在众多农产品中,小麦、玉米、马铃薯、食用油等17类农产品具有显著代表性,通过对其进行需求弹性分析,主要是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实现短期和长期评估的相互印证,可以较为客观的反映重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为客观分类提供基础支持。 根据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产品供需均衡模型研究的初步成果,小麦、玉米、马铃薯、食用油等17类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测算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1 主要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 从图1价格弹性可以看出,总体上17类农产品的价格弹性都在1以下,普遍缺乏弹性,都具有必需品的基本特性。按照弹性的相对大小,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类:一类是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小的农产品,主要包括稻米、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其产品属性的主要特征是可替代性非常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极弱。第二类是需求价格弹性相对中等,主要包括大豆、食用油、食糖、棉花、猪肉、禽蛋、蔬菜、水果等,其产品属性的主要特征是替代性相对较强,自然属性具有显著差异,产品的使用潜能丰富,深加工潜力广泛。第三类是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大,主要包括禽肉、牛肉、羊肉、奶等,其产品属性的主要特征是对价格变动高度敏感,是农产品里的“奢侈品”。 图2 主要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从图2收入弹性看,17类农产品的收入弹性都在1以下,也都表现为普遍缺乏弹性,表明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它们也属于必需品范畴。其中,稻米、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商品农产品处于弹性相对较小的区位,大豆、食用油、食糖、棉花、猪肉、禽蛋、蔬菜、水果等商品农产品处于弹性相对中等的区位,禽肉、牛肉、羊肉、奶等商品农产品处于弹性相对较大的区位,可见收入弹性所反映的17类重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与价格弹性反映的结果大体一致。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下)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 ——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下) 2020年02月21日 (2)民企参股模式 中国巨石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最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试点企业。1999年4月2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当年首次公开发行普通股7000万股,之后一直以发行股票、吸引基金等形式不断引入外来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股东,从而逐渐降低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如表2、3所示。 表2 中国巨石上市后的主要股权持股情况(1999年) 股东名称股东性质股权比例(%) 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国有企业37.79 浙江桐乡振石股份有限公司民营企业22.26 江苏永联集团公司地方集体企业 4.24 中国建筑材料及设备进出口公司国有企业 2.38 其他流通股股东普通流通股33.33 数据来源:中国巨石1999年度报表。 表3 中国巨石主要股权持股情况表(2018年) 股东名称股东性质股权比例(%) 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企业26.97 振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民营企业15.59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外资战略投资者7.13 BlIL&MELINDAGATESFOUNDATIONRUST基金 1.54 其他流通股东普通流通股49.77 数据来源:中国巨石2018年度报表。 把中国巨石成立之初时的主要股权成分与2018年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巨石中的国有和集体资本占比持续降低,股权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企业通过引入外资,设立公司以及引入基金等途径,使国有企业与其他战略投资者逐步融合,共同经营。(3)以“三七原则”设计的股权结构 从中国建材集团来看,它采用了“正三七”与“倒三七”的多种股权构成形式。当原所有者仍持有上市公司30%左右股份相对控股时,然后引入其他股东的方式是“正三七”;至于“倒三七”是指部分上市公司会持有70%左右的股份,然后其他投资者或民企实际控制人将分摊约30%的股份。这种改革方式不仅使得集团对内部战略决策、固定资产与股权投资等拥有绝对控制权,还能通过注入民营资本来增强企业活力,从而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二)“供给侧改革”后建材行业绩效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2015年受到供给侧改革以及市场重组等影响,建材行业整体经济状况不佳,但2015年之后至今,建材行业利润总额呈上升趋势而亏损数额也在下降,2017年末国内建材行业利润总额达到4446亿元,同比增长9.8%,但增速有所放缓;另外从2015-2017企业的毛利率和销售利润率水平的持续增长情况可以看出,在去产能去库存政策下建材行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呈上升趋势。可见政策以及经济环境的有利变化的确能够促成建材行业的转型发展。 图1 2013-2017年中国建材行业经济运行现状(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中国巨石绩效分析 中国建材集团已建成产业、技术、成套设备和物流贸易四大业务板块,中国巨石作为核心企业,负责开展集团战略性新型玻纤材料产业及其研发,也是我国新材料行业最早进入资本市场,企业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同时,中国巨石同北新建材等其他三家企业也是中国建材集团在2015年提出的改革试点方案批准后,第一批选入混改的试点企业。因此本文选择中国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习体会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习体会 根据组织的安排,xx年2月16至18日,我在自治区党校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训班。通过学习,使我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联网+农业”、生态养殖等重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结合自身工作,谈谈个人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深刻领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意义 xx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述。当前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包含三方面要点。一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稳定农业经营收入这个农民收入基本点;二是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通过改革形成高效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的供给质量;三是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而实现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的“三个激活”。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供给侧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是农产品稳定供给、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压力加大。这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发展转型升级,转变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农业效应,促进农民增收。 (二)深入把握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 “十三五”示范区工作由创建和认定为主转入了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新阶段,工作重点也相应转入到加快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上来。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与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为工作抓手,加快构建各类资源要素协调有序配置的生产体系、各类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紧密协作、共融共生的新型经营体系、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深入学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 __、 __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确立“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基本思路,以一产为基础、二产为重点、三产为亮点相互促进发展。一是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增收链;三是发展休闲农业和

农作物分类表(中图法)

农作物分类表(中图法)

农作物分类表(中图法) S5农作物 S51禾谷类作物 S52豆类作物 S53薯类作物 S54饲料作物、牧草 S55绿肥作物 S56经济作物 S58野生植物 S59热带、亚热带作物S63蔬菜园艺 S631根菜类(直根类)S632薯芋类(块茎类)S633葱蒜类 S634白菜类 S635甘蓝类 S636绿叶菜类 S637芥菜类 S641茄果类 S642瓜类 S643豆荚类 S644多年生菜类 S645水生菜类

S646菌类(食用菌) S647野生蔬菜 S649其他蔬菜 S65瓜果园艺 S66果树园艺 S661仁果类 S662核果类 S663浆果类 S664坚果类(壳果类) S665杂果类 S666柑桔类 S667热带及亚热带果类 S668多年生草本果类 S68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 S681一、二年生花卉类 S682多年生花卉类 S685观花树木类 S686观果树木类 S687观叶树木类 S688园林植物栽培及应用技术S51禾谷类作物 S511稻

S512麦 S513玉米(玉蜀黍) S514高粱 S515粟(谷子、小米) S516黍、稷(糜子、黍子、粘糜子)S517荞麦 S519其他 豆类作物 S521小豆(赤豆) S522绿豆 S529其他 薯类作物 S531甘薯(红薯) S532马铃薯(土豆) S533木薯(树薯) S539其他 S54饲料作物、牧草 S541多年生豆科牧草 S541+.2三叶草 S541+.3紫云英

S541+.4驴食豆(红豆草)S541+.5胡枝子 S541+.6五叶草(百脉根)S541+.9其他 S542一年生豆科牧草 S542+.1鸡眼草 S542+.2猪屎豆 S542+.3巢菜(野豌豆)S542+.4天蓝苜蓿 S542+.9其他 S543多年生禾本科牧草S543+.1猫尾草(梯牧草)S543+.2鹅观草 S543+.3鸭茅(鸡脚草)S543+.4红顶草(小糠草)S543+.5狐茅(牛尾草)S543+.6黑麦草 S543+.7燕麦草 S543+.8雀麦草 S543+.9其他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 问题研究 【摘要】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并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其关键点。自农业供给侧改革实施以来,我国积极探索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突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项改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本研究重点分析了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 一、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运用,农产品供应量日益充足,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粮食生产的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从供给环节入手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提升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形成有效的、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已成为当今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内在要求

“十三五”时期全国各地农业改革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在农业转型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到位。从供给侧方面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新常态背景下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和结构升级的主动选择,同样也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二)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清况的需要 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外出务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受限,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幅明显回落。从内部看,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在一些地方尚处于主导地位,急需政府积极引导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的固有结构,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 (三)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消费理念由最初的“吃饱”到现在“吃的有营养、健康安全”转变,且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健康化的趋势。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出“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只有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三、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产品滞销、政府干预与农业供给侧改革

摘要:贫困地区农业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产品滞销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很大。本研 究探讨了在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时期政府的干预对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提出 当地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认真处理好短期干预与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关系把握好 自己的权力边界并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提出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的建议。 农产品滞销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难题在百度输入“农产品滞销” 可以找到3440000个相 关新闻如:2014年10月甘肃礼县苹果因冰雹灾害而滞销;11月山西省太原市寿阳县茴子白遭 遇滞销。2015年3月份陕西省礼泉县出现了近百万斤贡梨滞销;4月份作为全国主产区之一 的浙江温州苍南遭遇了大面积番茄滞销;5月份安徽长丰遭遇草莓滞销全县损失超过1.5亿 元;6月份安徽水果大县砀山遭遇了西瓜滞销 20万亩西瓜为销路而发愁。还如:2016年甘肃兰 州榆中县彭家营村遭遇了春笋滞销;2017年1月内蒙古五原县遭遇了葵花子滞销;2017年5月 河南开封市平城乡郭君村遭遇了蒜苔滞销。2018年3月26日至4月1日新浪微舆情 (https://www.360docs.net/doc/9a14552304.html,) 对“农产品滞销”进行专项监测。在一周的监测时间段内全网涉及农产品滞销的 信息共有1万余条涉及的农产品有:苹果、马铃薯、西红柿、香菇、莲藕、蒜苗、大葱、椪柑、韭菜、甘蓝和大米等。滞销地涉及新疆、福建、云南、河北、湖南、贵州、江苏和陕西等地区。据媒体报道导致以上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包括产量过大、供大于求因天气因素运输受阻等。可以说农产品滞销涉及农产品的品种多、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影响恶劣对农民的伤 害特别大。农业是弱质产业贫困地区小农生产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天然矛盾需要政府投入更多 更大的精力进行扶持。但是政府干预也是一把双刃剑:干预适当会有利于贫困地区农业发展 农民收入增加;过度越位也会给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近几年通过国家 的大力投入和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贫困山区的交通条件、通信条件等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改 善但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还是相对缓慢仔细分析贫困山区农产品滞销的主要原因理性 思考政府干预的度对于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产品滞销的主要原因分析 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贫困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贫困地区农民的纯 农收入依然很低在农民的总收入中占到30%左右。长期以来我们对生产的重视远远超过流 通在贫困地区人们的观念中只要生产出了好的产品是不用担心销售问题的。但是贫困地区 农产品滞销的案例太多像云南的玛卡产品鄂西的青椒、白菜、萝卜等仔细分析滞销的原因 主要有: 1. 农产品主产区缺乏与主要市场的信息对接 生产者与销售者信息沟通不畅是主要原因刘俊华等对2006年至2012年32个农产品滞销事 件的分析销售网络不健全导致的农产品滞销事件共有16件占销售环节事件的43.2%[1]。做 好信息对接需要资金、需要人脉还有对接方式的不断创新。仔细观察农产品主产区与市场 对接较好的地区的农产品滞销积压的情况较少。但是由于农户的种植规模或者人才的限制等 原因贫困地区大多缺乏与主要消费市场的对接。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发展蔬菜种植较早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对接较好的地区农产品滞销现象并不突出。1990年长阳高山蔬菜面积突 破0.8万亩到1995年长阳火烧坪、乐园等地共发展高山蔬菜1.1万亩商品量达到3万多吨 蔬菜销路也从宜昌逐步扩展到武汉、长沙、南昌、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如今长阳高山蔬 菜种植已经扩展到与这里地理、气候条件相近的榔坪、资丘、贺家坪、渔峡口、都镇湾等周 边乡镇全国最大的高山蔬菜生产基地已在长阳形成;该县高山地区独有的气候条件和生态优 势以及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造就了“火烧坪”高山蔬菜的“质量金牌”。“火烧坪”高山蔬菜 相继直供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俏销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日本、新加坡、韩国、香 港等国家和地区。但与长阳相邻的巴东境况就大不一样从气候、土壤、交通等条件来看巴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背景及实践路径

经济视野 JINGJISHIYE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背景及实践路径 王敏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3月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2017年的一号文件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它是为解决当前我国农业供需结构不平衡提出的,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其根本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村稳定。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最终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1 实现农业结构优化是农业供给侧调整的核心内容 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将农业结构调优、调绿、调新。农业结构调优主要指的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优化品质结构。农业结构调绿就是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新是指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1.2 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根本途径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就是用改 革的办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 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 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农业农村发展 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1.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 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给是农 业的两大功能,在当前农民收入持续增 长乏力的现状下,从国家层面来讲更加 关注增加农民的收入,故将增加农民收 入放在保障有效供给的前面。保障有效 供给是针对无效供给、低端供给提出的, 主要强调的是质,不是量。现阶段我国 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正处在一个 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阶段,人们 对农产品的消费由吃得饱到吃得好转 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供给要求是优质、 多样、个性。优质,也可以说是放心, 是指吃进口里的东西,我们需要知道这 个东西安不安全、放不放心;多样是指 吃的喝的每个品种都要有;个性是指每 个人口味都不完全一样,供给要有特色。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出 的背景分析 2.1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但是却出现了”三量齐升”的困境. 2.1.1 我国粮食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总产量61623.0万吨(12324.8亿斤), 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104亿斤)。 2016年的粮食生产虽然止步于“十二 连”增,但仍是历史第二高的产量,连 续4年站上了1.2万亿斤的平台,取得 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人均拥有粮食量达 到900斤,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基 本解决了“吃的饱”的问题,化解了“谁 来养活中国人”的世界难题。 2.1.2 粮食“三量齐增”(粮食产量、 进口量、库存量)的困局急需破解 现在我国粮食年总需求量大概在 64500万吨,缺口是2500-3000万吨, 但是去年我国的进口量却接近11100万 吨,这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库存也 在升高。截止2016年底,我国粮食库 存超过60000万吨,接近一年的消费量, 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 18%的安全储备水平。“三量齐升” 反映的是农产品供应结构失衡的问题, 如玉米供应量过剩,但大豆的供应量严 重不足;同时也是因为近年由于我国粮 食生产成本攀升导致我国粮食价格一直 高于国际价格,出现了国内外粮食价格 倒挂的局面,导致粮食出现大量的进口。 2.2 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但增幅放缓,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 农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2016年 的农民收入(12363元)是 2004年农 民收入(2936元)的4.2倍。但是在经 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由于农民所受教育 程度的较低其在城市所从事的行业大多 处于产业链低端,而这些产业多数属于 “三去一降一补”的范畴,这严重影响 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自2015年以来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第一大来源)。 2016年农民收入增幅仅为6.2%,已经 连续4年下降,同时农民收入增幅自 2004年以来首次低于GDP(较GDP增 幅低0.5个百分点),这表明现阶段农 民增收持续增长乏力,亟需拓宽新渠道、 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以不断增加农 民的增收动力。 2.3 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压力 大的现状 农业属于耕地和水资源高度密集的 产业。而我国的现状是一个极缺地, 又缺水的国家,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人 均淡水资源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40%和25%。同时水资源和耕地的时 空分布呈严重的不均衡状况,长江流域 及以南的地区耕地仅占全国的35%, 而水资源则高达81%;长江流域以北 的地区耕地仅占全国的65%,而水资源 则仅为19%。在这样资源短缺的环境 下我国农业取得的最大成就是用世界 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20%的人 口,但是这样的成就是以土地过度开发、 严重污染为代价的。首先,农用塑料薄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宏观经济运 行态势分析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节点,如何在维护经济平稳运行下解决结构失衡,如何避免经济在换挡窗口因政策变更而出现落差,如何防控经济系统性风险的出现与扩散并为供给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提供温和环境,是目前一行三会需共同协调解决的难点。 宏观上来看,外储与外汇的矛盾仍需平衡,需求与供给的失衡仍需匹配,产业链条的传导阻滞仍需解决,中观层面的产能仍需出清,尤其是传统周期性行业的落末加速,房地产去杠杆与去库存的进程加快,使得经济数据更加敏感。微观层面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上游的煤炭、钢铁厂逐步进行改制,但固疾仍深,银行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急需找到合适渠道工具进行疏通。 产业链条上来看,由于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以及未来政策的预期,市场已将上游原料价格不断

推高,但下游需求受限于房产新政的限制和去杠杆的要求而低迷,上下游的错位矛盾挤占中游产业的利润空间,同时供给侧与国改混改的叠加,让部分国企“死而不僵”,始终无法市场化出清。 从货币角度来看,2016年黑天鹅事件频发,美元持续走强,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美元兑人民币一度下滑至 6.98。市场保外汇还是保外储的言论左右摇摆,同时国内货币结构失衡,(M1-M2)剪刀差持续扩大,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并未放大,而是在一定区间内持续走平,M0的增速放缓,资金开始在银行系统中沉淀,央行投放的资金既未实际流入实体经济,增加社会投资,也未进入金融系统推高资本价格,吹大资本泡沫,造成了流动性放缓沉滞于账面上。 图 1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与货币动量

农产品分类目录大全精编版

农产品分类目录 农产品所谓的农副产品是由农业生产所带来的产品,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产品,分为粮食、经济作物、竹木材、工业用油及漆胶、禽畜产品、蚕茧蚕丝、干鲜果、干鲜菜及调味品、药材、土副产品、水产品等若干大类,每个大类又分若干小类。现对农产品进行分类汇总。 一、农产品:种植业、养殖业 (一)种植业:粮油、瓜果、蔬菜、其他 1、粮油: ①谷类:小麦、玉米、稻谷、高粱、大麦、莜麦;燕麦 ②杂粮:莜麦;燕麦黍;粟;苡仁;荞麦;藜麦{3};穇子[4] 花豆;泥豆;鹰嘴豆;饭豆;小扁豆;羽扇豆;瓜尔豆;利马豆;木豆;红豆;绿豆;青豆;黑豆;褐红豆;油莎豆;芸豆 ③油料:棉籽、菜子、油菜籽;芝麻;花生;茶籽;葵花籽;红花籽;油棕果;亚麻籽;南瓜籽;月见草籽;大麻籽;玫瑰果;琉璃苣籽;紫苏籽[1] 2、瓜果: ①仁果类:如苹果、梨、山楂 ②核果类:如桃、枣 ③浆果类:如葡萄、香蕉 ④坚果类:如核桃、板栗、 ⑤柑桔类:如柑、桔、甜橙、柚、柠檬 ⑥复果类:如菠萝、菠萝蜜、面包果 ⑦瓜类:主要指甜瓜、西瓜 3、蔬菜: ①根菜类:如萝卜、豆薯 ②茎菜类:如莴笋、竹笋、莲藕、芋头 ③叶菜类:如小白菜、大白菜、大蒜、大葱 ④果菜类:茄子、黄瓜、菜豆 ⑤花菜类:主要有黄花菜、菜花 ⑥食用菌类:如香菇、木耳 5、其他 ①棉麻:棉花、黄麻、红麻、亚麻 ②中药材:杜仲、石斛、红花 ③林业产品:茶叶、毛竹、咖啡 ④烟叶

(二)养殖业: 禽类、畜牧、水产、其他 1、禽类及其副产品: ①肉类:鸡肉、鸭肉、鹅肉 ②蛋类:鸡蛋、鸭蛋、鹌鹑蛋 ③皮毛:皮张、绒毛、细尾毛、羽毛、肠衣 2、畜牧及其副产品: ①肉制品:猪肉、牛肉、羊肉 ②乳制品:生乳、奶制品 ③皮毛:皮张、绒毛、鬃尾、肠衣 3、水产及其副产品: ①鱼类:带鱼、鲅鱼、鲤鱼、鲫鱼 ②虾蟹类:对虾、河蟹、螃蟹 ③贝类:扇贝、鲍鱼、河蚌 ④藻类:海带、紫菜 4、其他 ①蜂产品:蜂蜜、蜂王浆、蜂蜡 ②蚕茧:蚕丝、蚕蛹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资源·环境 -1- 邓文飞: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收稿日期]2018-03-1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推进精准扶贫研究”(课题编号:XSPYBZZ06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邓文飞(1977—),女,湖南株洲人,中共株洲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时事政治、农村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邓文飞 (中共株洲市委党校,湖南 株洲 412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下行进中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重要机遇,破解难题,处理好多方面关系,从创新理念、开放合作、完善机制、人才优先等维度深化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1 乡村振兴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1.1 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供给侧改革指明方向、拓展空间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注入活力。源于乡村振兴战略,各类资本投入农业的兴趣将被再度激发,新一轮农业投资热潮迎面而来。政府对农村和农业的高度关注与科学规划,再加上充足社会资金的投入,农村农业将面临发展的重大机遇,农业供给侧改革自然被注入了无限活力、激活了无限潜力。 1.1.2 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将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指明道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中国从上到下倍感振奋,各级政府部门抓紧时间出台规划和各类政策,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明确新的方向。以湖南省为例,2018年湖南省委1号文件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村农业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农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实现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形成产业兴旺新气象的目标,为湖南省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指明方向。 1.1.3 乡村振兴的成效,将为农业供给侧改革补齐短板。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政府规划和引导、农民以及全社会积极参与,中国的农村将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在乡村振兴逐步深入推进的过程当中,原来农业供给侧改革所面临的一些诸如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差、部分农村居民思想滞后、科技力量欠缺等障碍将被大力破解,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补齐短板、夯实基础。 1.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乡村振兴注入动力、提供保障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农业发展态势良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兴旺的农村,无从谈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迈上新的征程,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供给总量不足,而是农业结构不平衡、供给结构不平衡以及有效供给不足。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心通过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等路径,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真正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和农业服务的有效供给,实现供给优化、农民增收、农业兴旺,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极大动力、提供坚强保障。 2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 解决的五大问题 2.1 数量与质量的问题 在农业中,数量与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质量却缺乏数量产出的农业解决不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温饱问题,只有数量但质量不佳的农业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新时代,民众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有保障,更要求质量有提升——安全有保障、品种多样化。但是,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从数量上看,农业产出形势喜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14696.2亿元,全国粮食总产量61791万t。从质量上看,农业产出离群众需求仍有距离。一方面,近些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总体平稳、逐步向好的趋势。2018年一季度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7.3%,其中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6.2%,96.9%,98.3%和98.6%。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供不应求,与境外优质农产品相比仍有较大距离。因此,新时代农业供给侧改革应该实现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农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能够相统一,数量有绝对保障的同时,质量也能越来越符合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2.2 农业与农村产业的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一定要深度理解农业与产业的关系。十九大报告中,既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管理会计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管理会计 核心提示: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管理会计,要重视效率和质量,而提高效率和质量的核心就是创新。 2016年两会不久前在北京召开。在历届两会中,能源问题都备受关注。在第13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如何处理经济、环境、能源之间的均衡发展,成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是重中之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倾向于“需求侧”,现在将调控的重点转向了“供给侧”,是由国情所决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来说就是优化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要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为“十三五”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 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给企业带来哪些改变呢? 日前,以单一炊具起家的爱仕达进军生态家居领域,将引领“新国货时代”。该公司表示,首先,在产品端,要开发环保、节能、健康的产品;其次,在渠道模式端,要完善客户的体验与服务生态;最后,在供应链端,要强化客户关系与产业链生态。 可以看到,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企业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改革创新。在企业战略管理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管理会计,也应该随着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而改进。现代管理会计善于从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上提升企业的价值,像爱仕达提出的生态家居一样,应以市场和顾客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将顾客的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等作为具体目标,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直以来,产能过剩都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阻碍。中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率,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从能源管理方面来说,为了缓解环境压力,国家鼓励发展清洁能源,也给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在今年两会期间,宇通客车将自主研发的宇通E10纯电动客车用于接送两会代表团的代表和委员们往返驻地与会场,还首次亮相了宇通T7高端公商务车,实现了新能源汽车在两会“零”的突破。宇通新能源客车在两会期间的出色表现,无疑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在不久之后,新能源汽车服务大众将成为新常态。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说明,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时刻,企业只有实现了自主创新,掌握新技术,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 在国家不断鼓励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背景下,绿色会计的概念也多次被提到。近年来,我国环境现状不尽人意,随着科技进步、人口增加、需求膨胀,自然资源日益衰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农产品分类及概念

我国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正在逐步成为百姓消费的热点。商家在捕捉卖点、寻求商机炒作过程中,更是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披上了诱人的色彩。在时尚的招引下,无公害、绿色、有机正在成为标示农产品安全、健康、环保的新概念。 国家标准委已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同时列入《全国农业标准2003~2005年发展计划》中,今后3年,将制定出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国家标准。本版立足标准,原原本本地解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所涉及的一些的概念,给消费者一个明明白白的消费信息。 农产品分类及概念 有机农产品: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有机农业的原则是,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外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种生产因素的有效循环,不打破生物循环链的生产方式。有机农产品是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食品,也可称为"生态食品"。 绿色农产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农产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是,生产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保持平衡,即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满足后代人同等发展的需要。绿色农产品在生产方式上对农业以外的能源采取适当的限制,以更多地发挥生态功能的作用。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我国的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按照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AA级绿色食品等同于有机食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思路 第一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站姿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更高境界、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把握“十三五”中国经济战略方向,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更高台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伟大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历史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国家收入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积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 1、已成为经济大国,正站在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新起点上 1978年,我国GDP只有1482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2014年我国GDP初步核算为63.6万亿元,合计达到10万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3%。东部沿海一些省市的经济总量或人均GDP已接近或超过世界上一些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到2014年年底,我国钢、煤、水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基本确立。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这是经济进入新阶段的重要特征。我国已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经济规模大并不代表国际竞争力强。站在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国家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强国的伟大目标。 2、“刘易斯拐点”加速到来,要素资源约束加剧 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在剩余劳动力消失之前,社会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工业化所需要的劳动力,即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同时工资还不会上涨。直到有一天,工业化把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了,这个时候若要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否则,农业劳动力就不会进入工业部门,这个临界点就叫做“刘易斯拐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就是人口红利的持续释放。由于生产成本和国内劳动力工资低,制造业纷纷离岸外包到中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较优势正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而在不断衰减。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年末减少345万人。与此同时,老年人口的比重继续攀升,60周岁以上的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2013年16-59岁的劳动力资源数量减少244万人。中国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至少会带来三大后果:一是劳动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二是由于老龄人口增加,人口抚养比提高,储蓄率将会下降,提高资金成本;三是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带来“民工荒”等用工短缺的现象。这三大后果直接导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降低。从本质上讲,“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意味着传统人口红利的消失。此外,要素资源的供给约束日益加剧,过去三十多年,我国过度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使得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据统计,目前我国淡水、一次能源、钢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属等五类主要资源的平均消耗强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90%,是世界上国内生产总值耗能最高的国家之一。石油、铁矿石、铜精矿、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进口压力不断增大。可以说,要素的边际供给增量已难以支撑传统的经济高度发展路子,也客观上使中国经济逐步回落到一个新的平稳增长区间。 3、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 以“国民人均收入水平”来划分一个经济体的发展阶段,是经济学界一种重要分析方法。按照世界银行2008年提出的最新划分标准,世界上的国家可以划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的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四种类型。人均国民收入低于975美元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在976美元到11905美元之间,在这个当中还分了两个小组:一是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在976美元到3855美元之间,另一个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在3856美元到11905美元之间。从中国经济的实践看,2014年,我国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2015年估计能达到78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从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历看,这些

生鲜农产品的分类标准及其冷链物流品控管理.

生鲜农产品的分类标准及其冷链物流品控管理 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保证生鲜农产品的品质,降低损耗,本文主要综述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品控管理的对策,提出了肉禽类、果蔬类、水产类等生鲜农产品的分类标准,分析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品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规避断链现象;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制冷技术水平;规范加工库存管理;加强物流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等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以鲜为先”。生鲜农产品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肉禽、水产、花卉、蛋、奶制品等生鲜初级产品。人们习惯把果蔬、肉类、水产称为“生鲜三品”。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过程包括运输、装卸、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面临着技术保证和管理优化的问题,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生鲜农产品的色泽、风味、营养和新鲜度。对具有保鲜、低温及温控要求高的肉禽、果蔬、水产等3大类农产品进行分析,确定其分类标准,并对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品控管理的手段与措施提出相应的建议。近年来,生鲜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对其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学界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但是对于生鲜农产品的分类标准及品控管理,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对于生鲜农产品的分类及品控管理策略是本文的要点。 生鲜农产品的概述生鲜农产品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肉禽、水产、花卉、蛋、奶制品等生鲜初级产品。生鲜农产品易腐烂,易受损,难贮存,不适合长时间运输。生鲜农产品的价值体现在其鲜活程度上,鲜活程度越高,经济价值越高,受损及腐败程度越高,经济价值相应会下跌。生鲜农产品也可分为初级生鲜农产品、冷冻冷藏生鲜农产品、加工生鲜农产品三大类。生鲜农产品都极易腐败变质,储存条件要求比普通产品更高。 生鲜农产品的分类标准 肉禽类的分类标准肉禽类生鲜品受温度的影响以及酶的氧化作用,容易滋生微生物而导致产品质量受损。2016年,我国肉类总产量8540万吨,其中低温肉、冷鲜肉、冷冻肉占据相当一部分比例,仅冷鲜肉产量就达到万吨。放在冷库储存的肉类,一般分为鲜肉和冻肉两种类型。对于不同的品类,所要求冷库的温度也不尽相同。对于急需配送的冷鲜肉禽类产品,保鲜冷库的温度控制在0℃~5℃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