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乳腺癌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干预研究进展摘要:乳腺癌在女性群体当中属于较为恶性的肿瘤疾病,当前的发病概率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
完善对乳腺癌手术之后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同时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延续性护理经验数据,建立专职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护士人员,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将医院,家庭等完成一体化模式,以此保障患者身体可以更快完成康复,提升生活品质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评价。
延续性护理模式主要通过在不同或者相同健康照顾场所设计一系列的行动,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相应的连续性护理服务,大多数情况下延续性护理服务主要运用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
本文则就国外的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发展以及在实施乳腺癌手术治疗之后对患者运用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方式展开详细综述。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乳腺癌;护理干预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对乳腺癌患者展开治疗的方式也越来越有效,通过对其展开手术治疗方式,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存概率。
但是患者在完成治疗之后,在回归家庭生活做出转变的过程之中,常常会出现患病肢体部位出现疼痛,伤口愈合速度不佳等,从而造成对患者心理等各方面的压力,降低患者生活品质。
因此在对患者医院外展开延续性护理则具有重要作用[1]。
由于此类患者在完成治疗出院之后,对各方面的需求相对较多,主要有伤口护理等。
在以往对患者出院后的护理只能通过对患者打电话的方式展开随访,以延续对患者的治疗和获得更准确的恢复情况。
但是运用此方法会大大增加医护人员日常工作量,甚至也不能更直观的获得患者的恢复情况。
当前,随着延续性护理在国外的各大医院展开相应的推广,国内也对此展开了探索,并且在部分疾病护理中展开了相应运用。
为了使延续性护理模式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本文则就当前延续性护理发展以及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护理干预措施展开综述。
1.延续性护理的定义以及发展情况此护理模式最早源自于美国,当时部分美国学者认为,应当跟随患者的病情从医院回国至患者的社区中,并及时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以及展开相应的护理,以保障服务工作的延续性[2]。
延续性护理在精神科的应用现状与进展研究 陆凯

延续性护理在精神科的应用现状与进展研究陆凯摘要:现如今,我国的医学科技发展十分迅速,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护理工作职能从普遍性向着延续性发展,延续性护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对于精神科患者来说,通过延续性护理工作,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本文就对延续性护理在精神科患者中应用现状及进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精神科;进展引言迄今为止,精神疾病大多病因不明,缺乏根本性防治手段,具有高复发性、高致残性、低依从性等特点,并有慢性化趋势。
特别是患者出院后,缺乏专业人员的监督和指导,由于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识,自制力较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导致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改善精神疾病的转归,促进其社会能力恢复,在精神科领域开展院外延续性护理服务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全国各精神病院对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的实施情况,剖析精神科延续性护理应用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不足,总结以往经验,为构建适合我国精神病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现报告如下。
1延续性护理的概念虽然延续性护理在欧美国家发展较快、应用较广、影响较大,但有关延续性护理的定义仍不尽相同。
复习了大量文献发现,延续性护理的定义仍莫衷一是。
其中,大量的信息沟通与制度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对患者及其家庭的评估、规划、协调、出院后管理、准确适时的信息沟通以及社区服务的有效性与协调性。
Sparbel认为,延续性护理是受环境、信息沟通、患者、专业人员、制度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多因素概念。
提出,“延续性”是指患者所接受的一系列分离的卫生服务事件的连贯和连接程度,以及与患者的医疗需求和个人背景的一致程度。
延续性护理是一系列不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事件,而这些事件具有一致性、连接性,并与患者的医疗需求和个体环境相匹配。
2003年美国老年学会对延续性护理的定义是:患者在不同的地点之间或者在同一地点不同水平的保健服务之间转移时,为保证患者所接受服务的协调性和连续性而设计的一系列行动。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 PCI 术后患者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式也是越发严峻,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就是人们日常所称的冠心病,其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患者出院以后的生活质量、心理变化、生理均无法恢复到最初状态。
因此,针对冠心病PIC术后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PCI;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前言:如今,PCI治疗是冠心病治疗中创伤性最小的侵入性治疗手段,可以让闭塞或是狭窄的冠状动脉再行通畅,在冠心病治疗中是尤为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而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依旧存在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可能性,因为患者欠缺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危险因素的存在,使患者心血管疾病在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所以,怎样增强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现已成为我国医护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
1延续性护理的定义延续性护理的定义在美国老年协会中是各种行动设计,为患者从医院回归家庭、社区以及医院内部的不同科室均会受到不同水平的连续性以及协作性照护,而延续性护理一般指的是从医院回归家庭的延续,其中包含医院建立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是社区以后的持续随访和指导。
《欧洲心脏病学会血运重建指标》中明确指出,在进行心机血运重建治疗的基础上一定要具有充分的二级预防,其中包含药物治疗的优化、危险因素的控制、不良生活行为的永久改善等。
在延续性护理的实施过程中,疾病不同侧重点也存在差异,而针对冠心病患者开展的延续性护理主要就是二级预防,就是患者出院以后对其实施的延续性护理的过程,利用合理的干预措施实现较好的药物治疗、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彻底改善等效果,但冠心病临床二级预防的具体情况和指南依旧存有很大的差异性。
2我国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现状与对策2.1专业人才资源紧缺,跨学科人员合作匮乏现如今,我国医疗护理人力方面的资源本就紧缺,而专业的延续性护理人才更为缺乏,而我国的护士并未具有叮嘱权,无法自行修改患者的治疗方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延续护理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延续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周期长、易复发,并且患者居家康复治疗的时间较长。
为了提高患者预后,延续性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的临床护理方面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延续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延续护理;研究进展慢性阻塞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DPD)是一种慢性疾病,表现为持续气流受限、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CDPD的病程较长,需要长期治疗,既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对患者的身心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CDPD患者在医疗治疗稳定后转入家庭开展康复治疗,出院后,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认知不足,造成服药依从性较差,甚至会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1-2]。
所以,为了确保CDPD患者出院后仍能得到持续的护理服务,在患者的居家康复护理中开始引入延续性护理,这为患者的居家康复治疗提供了指导[3-4]。
本文将查阅相关文献,对CDPD患者的延续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延续护理概述1.1延续护理延续护理是一中延伸服务,是在整体护理和人文关怀理论上提出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患者的护理范围,把住院护理拓展至出院后的康复护理。
美国老年协会明确:延续护理指的是让患者在家庭中也能接受像医院那样的连续性护理,如转诊、处原计划、患者回归家庭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等[5-6]。
1.2国内外延续护理的研究进展1947年,美国联合委员会最先提出了“延续护理”这一概念,也就是把医院采取的护理措施拓展至医院外,突出护理措施的延续性。
美国老年协会提出延续护理旨在让患者在不同机构保持协调性、延续性,切实提高延续护理服务的效果[7-10]。
198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护理学院开展了“出院患者家庭随访”的研究,指出随着患者的出院,其护理要由医院拓展至家庭与社区。
国外研究学者在实践中证明延续护理在CDPD患者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能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如健康教育、情感支持、疾病管理、健康行为指导等,并对患者的用药进行指导,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国外延续性护理模式研究进展

特别策划・延续护理实践与研究进展国外延续性护理模式研究进展◆董玉静尚少梅么莉侯淑肖【摘要】为明确延续性护理的概念以及r解国外延续性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以促进我国的延续性护理研究,通过在英国、美国等国家卫生网站以及Pubmed等数据库检索延续性护理模式相关报告及文献,发现虽然各研究者对延续性护理的定义不同,但是都强调了卫生服务的“协调、连接和一致”。
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有引导式护理模式、评估和照顾长者的老年资源模式、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及APN延续性护理模式。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t模式;干预【中图分类号】R47TheprogressofcontinuingcareinforeigncountriesfDONGYu-ring,SHANGShao・mei.YA0Li.ela1.//SchoolofNursing,PekingUniversity,100191China///ChineseNursingManagement-2012,12(9):20-23【Abstract】Inordertoclarifytheconceptofcontinuingcareandtheprogressforeigncountrieshadmadeonthemodelofcontinuingcare.wesearchedthereportsfromthegovernmenthealthwebsiteand1iteraturesfromPubmeddatabase.Thoughresearchersdefinecontinuingcaredifferently,alloftheirconceptscontaintheideaof”coordination.connectionandconsistency”.GuidedCaremodel.GeriatricResourcesforAssessmentandCareofEldersmodel.CareTransitionsInterventionmodelandAPNtmnsitionalcaremodelatetestedmodelsproventobeeffectiveinimprovingthehealthresultsandreducingtotalhealthcost.【Keywords]continuingcare;model;intervention目前在卫生保健领域,关j二患者护者转移到家庭和社区,其治疗和护理也理服务的协调性和连续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乳腺癌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1月第6卷第1期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1],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 )预计,2030年中国女性乳腺癌患者人数将达23.4万,平均5年生存率高达73%[2]。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乳腺癌患者出院后还需要进行病情跟踪、治疗后副反应的观察、预防等多种干预,因此对出院后治疗和护理需求更加强烈。
如何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持续的照护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患者间歇期的延续性护理问题愈发值得关注。
本文就延续性护理在乳腺癌术后间歇期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1延续性护理的内涵延续性护理是一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存的护理模式,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包括由医院制定的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3],对患者提供“无缝式照顾”,主要体现在对患者信息的延续、关系的延续、管理的延续。
信息的延续是在不同的医疗场所及转诊过程中保证患者信息的准确;关系的延续是随着时间变化,患者与一个或多个照护者形成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管理的延续是照护者与被照护者各自的责任,严格执行患者实际病情与延续性决策之间的管理等,以确保持续得到延续性的健康照护[4]。
2延续性护理的测评工具美国学者Coleman 于2002年编制了延续护理测评量表(care transitions measure,CTM ),用来评估医院内医护人员为出院患者所提供的延续性护理活动的测量工具[5]。
吴欣媛等[6]运用中文版延续性护理测评量表对98例出院后的患者进行电话调查和上门访视,患者的文化程度与一般自护准备、书面计划呈正相关,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ADL 评分均与症状管理因子得分有关。
3乳腺癌术后延续性护理的模式许多国外研究构建了肿瘤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实践模式,包括:过渡护理模式[7]、个案管理模式[8]、家庭医生协调模式[9]、出院计划护理模式[10]。
现在国内也在不断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对患者出院后的持续管理,董晓晶等[11]研究表明,通过个案管理和严格的随访共同提高老年乳腺癌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合作性,保证治疗的连续性。
肠造口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进展

肠造口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肠造口患者在出院后将面临长时间的造口自我护理的问题,需要医疗体系与家庭的持续支持与护理。
延续护理被认为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方式。
延续护理作为住院护理的延伸,可给予患者不间断的护理干预,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及家属参与护理的能力和对造口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电话随访、门诊随访、造口联谊会、同伴教育、造口专科门诊、网络教育等方式对造口患者进行延续护理,使得患者在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能力、依从性、造口并发症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肠造口;延续护理;生活质量;并发症;综述文献肠造口是肠道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
据统计,我国估计每年新增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约10万例,目前累计约超过100万例,尚有增加的趋势[1]。
造口是患者的一个全新器官,改变了患者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身体形象,需终生携带肠造口,甚至可能导致肠造口狭窄、皮炎 / 肠造口回缩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2-3]这不仅给其家庭生活、社会活动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生活质量也受到很大影响。
造口患者在手术后的短短几天内,很难完全掌握造口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巧,仅少数患者能够在出院前达到造口自理,造口给患者带来的不便及并发症往往在出院后变得更为明显,迫切需要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4]。
但目前许多医院由于条件限制,健康教育仅限于住院期间,而社区护理力量又比较薄弱,其责任、职能无法满足造口患者的需求。
延续性护理被广泛认为是高质量的卫生服务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对医疗提供服务者、患者及其家属都至关重要。
笔者就肠造口患者延续护理服务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延续护理的概念延续护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设计用以确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护场所(如从医院到家庭)及同一健康照护场所(如医院的不同科室)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与延续性的照护,通常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包括经由医院制定的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5]。
早产儿延续性护理服务的研究进展

早产儿延续性护理服务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围生医学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出生率逐渐提高,其生存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
离院后对生活环境、喂养、疾病预防和皮肤护理等有更高的需求。
延续性护理是近年来提倡的一种人性化服务模式,是住院护理的延伸,能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
早产儿延续性护理的实施,顺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完善了整体护理的内涵,对改善早产儿的疾病预后及疾病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研发新生儿延续性护理指南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
关键词:早产儿;延续性护理;生存质量随着围生医学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出生率逐渐提高,其生存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早产儿由于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完善,潜在疾病较多,容易发生感染,其后机体的生长发育及适应能力较正常分娩儿差[1]。
因此,离院后,对早产儿的生活环境、喂养、疾病预防和皮肤护理等提出更高要求。
医院过渡到家庭的延续性护理是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和促进其生长发育的有效手段,保证早产儿出院后得到专业的护理指导。
然而,目前在我国延续性护理起步较晚,并且形式较单一。
尤其对早产儿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较少,亟待解决探索有效、规范的延续护理服务模式。
现结合我国开展延续性护理的现状,针对延续性护理应用于出院患者的实践研究,对早产儿延续性护理的定义、内容、延续性护理措施及延续性护理服务对早产儿生存质量的效果进行综述。
1 早产儿及延续性护理的定义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重<2500g的新生儿[2]。
延续性护理是国际上自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
美国老年病协会将延续性护理定义为:设计一系列护理活动,以确保患者在不同健康照顾场所之间转移时所接受的健康服务具有协调性和连续性,预防或减少患者健康状况的恶化[3]。
2 早产儿延续性护理内容主要包括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支持、喂养支持、营养及生长发育支持、与临床医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等[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 摘要:文章先从延续性护理的概念和发展背景出发,对国内外延续性护理的开展
情况及方法进行综述,最后分析国内开展延续性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模式;干预;进展
目前,我国人口正逐渐步入老龄化时期,疾病治疗所需时间越发较长,在病人出院后的护理及治疗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需求越来越大。延续性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多种方式出院后的护理和指导,可以很好的让院内护理工作得到延续。延续性护理服务在改善患者健康、减少患者急诊次数、降低患者急性住院后的再入院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延续性护理还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故延续性护理是一项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存的护理模式。文章先从延续性护理的概念和发展背景出发,对国内外延续性护理的开展情况及方法进行综述,最后分析国内开展延续性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我国开展延续性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延续性护理的概念 2003年美国老年学会对延续性护理的定义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设计用以确保病人在不同的健康照护场所(如从医院到家庭)及同一健康照护场所(如医院的不同科室)收到不同水平的协调性与延续性的照护[1]。通常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伸,包括经由医院制定的出院计划、转诊、病人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性的随访与指导。[2]
2延续性护理的发展背景 20世纪40年代,延续性护理的理念最早在美国联合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提出,该研究首次提出对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从医院到家庭和社区的转移理念。[3]80年代开始,随着2
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医院资源又比较有限,特别是受住院病床数的限制,患者住院天数受到限制,患者出院后由于自我和家庭护理不妥,造成病况逆转、压疮、再入院率高等不良情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意识到延续性护理工作的重要性,[4]随之开始研究并制定详细的评估报告及护理方案并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深受患者的喜爱。 近年,受国外护理工作的启发及国内护理延续性需求的要求,国内护理护理工作研究者开始对延续性护理开展研究。我国香港地区护理延续性发展起步最早,也是我国目前开展护理延续性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诸如糖尿病、慢性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慢性病的延续性护理研究,已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效果。2011年,卫生部正式将护理延续性服务纳入课题研究范畴,2012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15年)》提出,延续性护理是“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这些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延续性护理的重视及国内对延续性护理服务的迫切需求[4]。
3国外延续性护理的开展模式 3.1延续性护理指导模式 此种模式是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中心延续性护理项目所创。该模式主张由延续性护理教练,通常是受过培训的护士、社会工作者,在以下4个方面对病人进行延续性护理指导:①药物的自我管理,主要为用药时间、药名、方法、原因4个方面的管理;②指导病人进行自身健康信息的记录;③指导病人如何预约家庭医生或家庭访视;④指导病人用“红旗”标志病情恶化指证及应对方法等。 3.2APN延续性护理模式 APN延续性护理模式是指由高级实践护士为主的学科团队协作护理模式,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而成[5]。主要对象为因各种内外科疾病住院并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由高级实践护士负责,在病人入院后制定全面的出院计划、出院后的规律家访、电话随访计划等,保证病人可随时通过电话与高级实践护士联系。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均可达到理想效果。 3
4国内延续性护理的开展模式 4.1开设护士门诊 我国有部分医院已经开设护士门诊,挑选具有一定经验的专科护士,经过培训并合格者,可开设专科门诊,为病人提供出院后的护理指导,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造口、静脉治疗、康复锻炼等各个方面。还可通过开通热线等方式为病人提供专业的护理指导意见[6]。 4.2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一直被作为一种提高病人及家属自我护理知识及技能的方式。如住院期间病人或照顾者没有得到良好的指导或后续照顾安排,则出院后易导致个案失能加剧,个案及家属生活品质深受影响。病人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护士应对其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可将出院指导复印成册,发放并督促其严格执行。 4.3医院社区防治一体化模式 医院社区防治一体化的模式为:对病人进行重点管理、定期评价,根据病人的病情发放疾病知识调查问卷,根据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与自我管理能力等制订计划,为下一步转入社区康复提供信息,将病人的基本情况登记入册,建立档案。建立医院、社区双向转诊服务信息平台,定期与病人及社区病人电话联系。该模式建立了全新的医院、社区康复互动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使病人能得到及时、便利、连续性、全程的医院、社区康复服务。医院社区防治一体化模式可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率,减少疾病并发症,并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7]。 4.4随访干预 随访形式可分为电话随访及家庭随访,为延续性护理的主要模式。汪四花等对192例腰椎术后病人采用电话随访为主、家庭随访为辅的方式,定期对病人进行出院后护理干预,及时了解病人的康复情况及遵医情况,指导病人进行适宜的康复锻炼,有效地减轻病人的术后疼痛,提高了手术疗效。 4.5延续性护理服务中心 我国已有多种形式的延续性护理服务中心,如李善玲等报道,由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及2名专业知识全面及沟通能力强、护师以上职称的已婚护理人员组成的延续性护理4
中心,在病人出院时与病人签订延续性护理协议,建立随访本,为病人提供包括评估病人一般情况、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建立亲情卡、心理疏导等多种方式的延续性护理措施。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也成立了为病人提供包括产妇及新生儿护理指导、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技术服务及康复指导的延续性护理服务中心。
5对我国开展延续性护理的启示 目前,我国开展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呈现多样化,病人的疾病康复情况有所提高,再入院率等有所下降,但其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和探讨。 5.1延续性护理人员的培训 在国外,延续性护理可由经过培训的护士、护生甚至是社会工作者。这就给延续性护理的实施提供了人员保障。而在国内,延续性护理一般由病房的专业护理人员所实施,他们还要承担病房的本职工作,无充足的时间及精力对出院后病人实施完善的延续性护理。国内的社区护士大多无承担延续性护理工作的专业水平,而如今尚无专业机构提供这方面的技能培训[8]。希望通过建立医院与社区合作的方式,利用医疗机构的专业性,对社区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这样既缓解了院内医疗护理的压力,又为延续性护理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5.2延续性护理的规范化及制度化 延续性护理在国内虽有所开展,但形式多样,随机性较大,缺乏一整套的延续性护理方案。如常见的电话随访模式,病人较强的自我防范意识及延续性护理服务缺乏质量控制导致随访率不高。国外及我国香港进行的延续性护理所取得的积极成效通常是由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共同协作的结果。我国内地延续性护理实施常常缺乏团队的协作及具体全面的方案和记录,往往不能深入及有效地进行下去[9]。在今后的延续性护理工作的开展中,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延续性护理制度与体系,将延续性护理规范化及制度化,这样才能使其进一步发展。 5.3互联网信息转诊的建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很多工作都可以通过信息化得到解决,延续性护理网络化信息转诊已成为必然趋势。香港的社康中心是隶属于医院的一个部门,病人出院时5
由医院护士进行评估,决定接下来的社区护理服务,并将相关资料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转交给社区,护士与病人联系,预定随访时间。内地也可通过此种方式,通过互联网了解病人信息并保持护理工作的延续性,既节省了人力资源,又提高了效率,保证了延续性护理的质量。 5.4革新医保体制,纳入延续性护理费用 延续性护理实施过程中,除家庭随访收取少量费用外,其他服务还处于无偿阶段,从长远来看,无偿服务的延续性护理必会制约其发展。将延续性护理费用纳入医保范围,合理并规范收取费用,可有效地促进延续性护理服务的发展,为延续性护理发展提供经济保障[10]。
6小结 虽然病人在住院期间大部分的健康问题都得到解决,但许多病人在出院后仍出现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因此出院后的病人仍有很高的健康照护需求。中国的延续性护理工作的开展依赖于有效的人员培训,在形成规范性延续性护理制度下进行团队合作,实施完善的护理计划,建立合理的网络平台,此外,还依赖于国家财政的支持及医保制度的革新。总之,我国的延续性护理正处在起步阶段,需不断借鉴他人经验,不断学习及探索。如何将延续性护理作为护理工作的一部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仍是今后护理工作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萍,付伟.我国出院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及现状分析[J].健康研究,2010.30(1):39-40. [2] 李思琪,张翠娣.我国延续性护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齐鲁护理杂志. 2017(03) . [3] 吴玉芬,王珏岚,孙晓燕,舒靖兰,彭小芸,吴文静.开展延续护理服务常见问题及干预对策[D].护理学报2014(11) [4] 王丹,李善玲,徐玉林.国内外延续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6(07) [5] 张妍,皮红英.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 (29) . [6]罗容慧,阿侯伍来莫,杨颖,雷雪琼. 针对性护理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焦虑状态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