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脱硫剂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天然气脱硫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_王剑

天然气脱硫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_王剑
1. 2 化学吸收法
化学吸收法是利用碱性溶液在常温下与 H2S 发生可逆反应来脱硫,所得富液可通过升温分解来 释放出 H2S,从而实现脱硫剂溶液的循环使用。 1. 2. 1 醇胺法
醇胺法是目前天然气脱硫中使用最广泛的方
法,其原理是: 有机醇胺化合物上存在氨基和羟
基,氨基能够使醇胺水溶液呈现碱性,而羟基能够
多乙二醇二甲醚和 N 甲基 吡 咯 烷 酮 ( NMP) 都是重要的脱硫脱碳溶剂,工业上主要应用于处理 H2 S 含量 较 低、高 含 量 CO2 、高 酸 气 分 压 的 天 然 气。工艺流程为: 先将原料气中的 CO2 降低到一 定浓度,选择性脱除 H2 S,最后利用闪蒸再生塔系 统,将酸性组份大部分除去。其优点是在吸收过程 中同时有选择性地吸收有机硫、并能够改变天然气 的烃露点。大连理工大学冉旭等[4]利用 NMP 对不 同浓度的 SO2 进行吸收实验,并进行了富液再生脱 硫率的测定,得出在实验条件下 N 甲基吡咯烷酮 的最高脱硫率达到 96% ,而再生后 NMP 的最高脱 硫率达到 89. 3% 。实际应用中,一般使用此工艺 进行粗脱 H2 S 到 100 mg / m3 ,然后使用 ZnO 进行精 脱来满足后续的工艺。
WANG Jian1 ,ZHANG Xiao-ping2 ,LI En-tian1 ,MA Lu1 ,WANG Shu-li1 ( 1.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Oil &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016,China; 2. Speci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28,China)

脱硫技术进展

脱硫技术进展

脱硫技术进展作者:单永刚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29期[摘要]当今,世界各国对油品的消耗量日益增加。

由于人们对环境意识的逐渐增强,使得石油炼制工业必须继续走深加工的道路,大力展脱硫技术。

介绍了国内外脱硫技术最新进展,阐述了各种不同脱硫技术的性能、特点、反应原理和应用现状,并预测了脱硫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湿法脱硫;干法脱硫;生物脱硫;离子液体脱硫中图分类号:R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9-0058-01随着世界石油加工业的迅猛发展,液体化石燃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轮船等动力装置,现在还被应用于燃料电池等新兴行业.液体化石油燃料的大量应用也相应的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目前世界环境的恶化与液体燃料燃烧后释放出的大量污染物如SOx、NOx、COx等有很大关系。

特别是SOx,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更是产生酸雨的直接原因。

为此,从源头上削减含硫化合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生产超低硫甚至无硫的清洁燃料已成为人们保护环境的迫切呼声。

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制定环保法规,对汽油、柴油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

因此,研发各种切实有效的脱硫方法应用于各种液体燃料的脱硫势在必行。

1 干法脱硫技术进展1.1 SULFATREAT最近,Shell公司开发出一种新型干法脱硫剂(Sulfa-treat),实验证明该脱硫剂使用性能优越于海绵铁。

同海绵铁相比,它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匀,H2S的一次脱硫率高,操作费用低,床层使用寿命可以预测,而且最大的特点是它可以选择性脱除高达2800×10-6的H2S,而不需要控制pH值,但它的一次投入成本较高。

1.2 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盐工业生产脱H2S采用湿洗方法,在洗涤的同时化合在H2S中的H也损失掉了,如能将H2S分解,利用其中的H2,这将是一项重大科技成果,但目前还不能进行工业生产与应用。

使用固体催化剂脱H2S,其加工温度较湿洗过程高,通常用固体吸附剂脱除高温气体中的H2S。

炭法烟气脱硫中的脱硫剂研究进展

炭法烟气脱硫中的脱硫剂研究进展

第 6期
炭 法烟 气脱硫 中的脱硫 剂研 究进 展
2 l
结构中释放出来, 从而使活性炭循环利用。活性炭脱 硫的机理大致可以表示为以下几个反应 :
表 1 活性炭脱硫工艺实例 ̄ 1 40 -]
工艺名 称
吸附设备
再生方式
规模/ m ・ - 建成年份 N s h1
优缺点
5= ( 筒 5= ) (2 ) ) 【2 )
陶瓷材料 的强度较高, 且在烧制前具有很强的 可塑性 , 许多学者将其与活性炭相结合, 以便得到高 强度的吸附剂 。林冠烽等[] 1将活性炭与 陶土采用 共混法互相混合, 制成炭/ 陶瓷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提 升活性炭脱硫剂机械强度的方法 , 但是活化过程 中 采用氧化气氛, 使得活性炭有所损失 , 吸附性能有所 下降。V l s oi等L 采用浸渍法在蜂窝陶瓷基 a e- l d S s 1 ] 体外复合上一层 活性炭 , 制成活性炭陶瓷蜂窝载体 , 并 通过 物理 活化制 得 比表 面积 达 15 m。g 抗 压强 40 / , 度达 1MP 的优质吸附材料。 6 a 活性炭的最佳脱硫温度一般为 3 —8 ℃, 0 O 而烟 气排放的温度一般为 10 2 ℃[ , O —10 1 所以在烟气排 引 放温度下直接采用活性炭进行脱硫 , 会存在吸附速 率慢、 反应活性低等问题 。要解决该问题 , 必须增强 其吸附能力或催化氧化能力。因此 , 一般情况下, 需 要对活 性炭进 行 酸碱改性 或负 载金属 氧化 物组 分 以 达到工业化应用的要 求。Z u 2 在烟气 同步脱 h 等[ o 硫脱硝中, N z 0 和 K 将 aC 3 OH用来进行活性炭 的改 性, 并得 到在质量分数分别为 4 和 25 时, . 脱硫 吸附效 果最 佳 。Wag等[ n 2 玎将 10 30 / 5 ~ 0g I 的 Mn 1 Mg I C C2C CzN C2 C2 C2 o 1、 u I i1 、 、 、 分别负载在活性 炭上进行脱硫研究 , 最后 得出 C C。 ol 负载 的活性炭 具有最佳的脱硫效果, 并且可以增加大量活性位。

催化裂化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催化裂化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 GY I NFORM TI ON2008N O.07SCI EN CE &TECHN OLOG Y I NFOR M A TI O N学术论坛近年来,大量的FC C 再生器烟气,由于其含有大量的S O X 、NO X 、颗粒物及C O 等,已经成为重要的空气污染源。

据估计[1],炼油厂排放的SO X 约占其总排放量的6%~7%,而催化裂化所排放的S O X 就占5%左右。

减少炼油厂S O X 的排放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环保的压力迫使其排放量越来越低,而由于高硫原料的比重不断增加,其在烟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因此此必须加以控制。

美国的烟气排放标准为,每燃烧1000kg 的焦炭允许排放25g 二氧化硫和1kg 颗粒。

欧洲的烟气排放标准为新建F CC 装置烟气ρ(SO 2)为20~150m g/m 3,颗粒含量为10~30m gm 3。

随着对环境保护要求日益严格,我国的催化裂化装置也将面临着烟气排放的限制。

烟气脱硫技术主要分为干法、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和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本文了主要对国内外几种典型的FCC 烟气脱硫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

1干法、半干法洗涤干法工艺使用某干粉作吸收剂,半干法工艺使用某种湿的吸收剂但做成一种干粉来用,吸收剂通过颗粒回收系统进行回收。

干法和半干法工艺优点是不降低排气温度,扩散效果好,没有水污染处理问题。

缺点是其吸附反应仅在固体表面进行,而内部反应时间长,要求具备大型吸附塔,并需要大量吸附剂。

Engel har d 公司开发的脱SO x 工艺(E SR )是一种干法工艺,采用干燥固体流化床,S O x 脱除率达95%以上。

固体物料可完全再生,E SR 吸附器为一稀相提升管,其中烟气与再生固体吸附剂接触,待生固体吸附剂在鼓泡床中用燃料气进行再生。

ESR 工艺的优点是投资较低,操作费用低[2]。

2湿法烟气脱硫技术2.1E D V 烟气脱硫技术Bel co 公司开发的ED V 湿法洗涤技术[3],从1994年开始工业应用以后,已显示出其优异的操作性和可靠性。

双碱法脱硫系统的固液分离和重金属去除研究的开题报告

双碱法脱硫系统的固液分离和重金属去除研究的开题报告

双碱法脱硫系统的固液分离和重金属去除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双碱法脱硫是目前常见的煤炭烟气脱硫方法之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所产生的固体产品需要进行分离和处理,以便更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此外,该法还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以确定适当的处理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究双碱法脱硫系统中的固液分离和重金属去除技术,以提高其应用效果。

二、研究目的1.分析双碱法脱硫系统中固液分离的影响因素,确定适当的固液分离方法,提高脱硫效率。

2.探究重金属污染问题,确定适当的处理方法,保证系统的环保性。

三、研究内容1.文献综述:对双碱法脱硫原理、固液分离和重金属去除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固液分离实验:通过调整参数,如沉淀时间、药物种类和用量、搅拌速度和时间、浓度等,考察其对系统脱硫效率的影响,并确定适当的固液分离方法。

3.重金属去除实验:通过添加吸附剂、离子交换剂、沉淀剂等处理方法,探究其对系统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并确定最佳处理方案。

4.成果总结: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四、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查阅相关文献,比较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归纳总结影响因素和处理方法。

2.固液分离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使用双碱法脱硫系统进行实验,并通过对试样进行分析测试,评估不同参数对固液分离效果的影响。

3.重金属去除实验:选择不同处理方法进行实验,并通过对试样进行分析测试,评估各种处理方法的有效性。

4.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五、预期贡献本研究将为双碱法脱硫系统的污染物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固-液分离和重金属去除的研究,将为解决煤炭企业环保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促进绿色发展。

六、结论通过本研究对双碱法脱硫系统的固液分离和重金属去除技术进行探究,总结出空气浮选-压滤法是最佳的处理方法,建议在实际生产技术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高温煤气脱硫的动力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高温煤气脱硫的动力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第4期(总第143期)煤化工N o.4(T ot al N o.143) !!!!圭!星垦竺型g!竺翌!!型!翌!竺!!翌垒兰墨:!塑!煤气脱硫的动力学研究现状及进展王德海12常丽萍1谢巍2杨利2,3余江龙2(1.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和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太原030024;2.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沈阳110136;3.沈阳工程学院,沈阳110136)摘要煤气的高温脱硫是洁净煤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

综述了近年来高温煤气脱硫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比较分析了目前研究较多的未反应收缩核模型、粒子反应模型和等效粒子模型等动力学模型,认为等效粒子模型综合了未反应收缩核模型和粒子反应模型的优点,能够较好地模拟金属基高温煤气脱硫剂在高温脱硫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

详细总结了动力学模型在高温煤气脱硫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温煤气脱硫硫化再生动力学模型文章编号:1005—9598(2009)一04—0020—06中图分类号:T Q546.5文献标识码:A引言高温煤气脱硫是典型的干法脱硫.主要利用固体脱硫剂对高温煤气中的硫化氢进行化学吸附将其脱除,硫化后的脱硫剂通过0:或H:0(g)等再生剂的再生实现M e0一M eS—M e0的多循环使用。

脱硫剂的活性组分从最初的单金属氧化物发展到现在的复合金属氧化物。

脱硫效率大大提高,但高温煤气脱硫的动力学研究尤其是动力学模型还不是很成熟。

无论单金属氧化物脱硫剂,还是复合金属氧化物脱硫剂,它们的脱硫反应都是典型的非催化气一固反应,从宏观上讲都是一种体相反应。

因此,目前的一些气一固反应动力学数学模型是可以适用的,不少文献也已在该领域进行了尝试。

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动力学模型有:未反应收缩核模型、粒子反应模型、等效粒子模型。

但因这些模型的拟合结果与实验结果偏差较大或使用条件局限性较大而没有被普遍认可。

现对高温煤气脱硫的动力学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几种动力学模型在实验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对比。

醇胺法脱硫脱碳技术研究进展

醇胺法脱硫脱碳技术研究进展

醇胺法脱硫脱碳技术研究进展当前天然气主要应用的净化工艺是脱硫脱碳技术,其中最为普遍及广泛的方法有化学溶剂法、物理溶剂法、膜分离法,胺法脱硫是在综合醇胺化学及物理溶剂法的基础上所开发的技术方法,也是目前天然气处理行业中十分青睐的方法之一。

在研究脱硫脱碳行业中醇胺溶液化學及物理溶剂法的未来发展趋势后,将探索重点转换为在醇胺基础上,甲基二乙醇胺配方溶液的内容、使用范围和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匹配甲基二乙醇胺配方溶液与工艺流程,使脱硫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将其作为当前最主要的脱硫脱碳技术,用以脱出天然气中的硫成分和碳成分。

本文主要研究醇胺法脱硫脱碳技术的进展,希望能够为相关行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标签:醇胺法;脱硫脱碳;进展1 单一性醇胺法二甘醇胺、甲基二乙醇胺、二异丙醇胺、一乙醇胺及二乙醇胺等是脱硫脱碳醇胺法主要包含的成分,二甘醇胺、一乙醇胺、二乙醇胺三种溶剂能够同时将硫化氢和原料中的大量二氧化碳一同脱除,其余两种溶剂选择性较强,吸收脱硫的能力也比较强,仲醇胺与复合醇胺法是脱硫脱碳技术中单一醇胺法的主要技术,其特点及优势如下:1.1 仲醇胺仲醇胺也被称为DEA,其碱性要比乙醇胺弱,对于原料所包含的硫化氢及二氧化碳几乎不具备选择性。

含硫化物包括羰基硫和二硫化碳,这些元素与仲醇胺的反应速率不高,并且仲醇胺在同有机硫化合物产生副反应的期间,其损失的溶剂比较少,所以这项技术十分适合应用于有机硫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原料气中[1]。

1.2 复合醇胺法选择复合醇胺法进行脱硫脱碳,最关键的目的第一是提升其自身的选择性;第二,将有机硫脱除;第三,深度脱除原料气中所包含的大量硫化氢与二氧化碳物质。

2 混合胺溶液充分结合仲胺或者伯胺中二氧化碳吸收性能强、降解性低、腐蚀性低、溶液浓度高、酸气负荷高以及吸收反应低的各种优点,并将仲胺及伯胺二氧化碳脱除能力强的优势保留下来,即为混合胺工艺。

通常混合胺会选择乙醇胺也就是MEA 或者二乙醇胺DEA作为伯胺或者仲胺,也可能利用丁基乙醇胺BEA,将甲基二乙醇胺MDEA组成的混合溶剂添加于仲胺或者伯胺当中,能够使原有装置的能量消耗大大降低,并强化原有装置的处理性能,能够在吸收操作压力较低的环境中,优化对二氧化碳CO2以及硫化氢H2S的吸收性能[2]。

有关工业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有关工业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1前言SO2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有效控制工业烟气中SO2是当前刻不容缓的环保课题。

据国家环保统计,每年各种煤及各种资源冶炼产生二氧化硫(SO2)达2158.7万t,高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工业来源排放量1800万t,占总排放量的83%。

其中我国目前的一次能源消耗中,煤炭占76%,在今后若干年内还有上升的趋势。

我国每年排入大气的87%的SO2来源于煤的直接燃烧。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SO2的排放量也日渐增多。

2、烟气脱硫技术进展目前,烟气脱硫技术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分为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根据操作过程的物相不同,脱硫方法可分为湿法、干法和半干法[1]。

2.1湿法烟气脱硫技术优点:湿法烟气脱硫技术为气液反应,反应速度快,脱硫效率高,一般均高于90%,技术成熟,适用面广。

湿法脱硫技术比较成熟,生产运行安全可靠,在众多的脱硫技术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占脱硫总装机容量的80%以上[2]。

缺点:生成物是液体或淤渣,较难处理,设备腐蚀性严重,洗涤后烟气需再热,能耗高,占地面积大,投资和运行费用高。

系统复杂、设备庞大、耗水量大、一次性投资高,一般适用于大型电厂。

分类:常用的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有石灰石-石膏法、间接的石灰石-石膏法、柠檬吸收法等。

A石灰石/石灰-石膏法:原理:是利用石灰石或石灰浆液吸收烟气中的SO2,生成亚硫酸钙,经分离的亚硫酸钙(CaO3S)可以抛弃,也可以氧化为硫酸钙(CaSO4),以石膏形式回收。

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成熟、运行状况最稳定的脱硫工艺,脱硫效率达到90%以上。

B间接石灰石-石膏法:常见的间接石灰石-石膏法有:钠碱双碱法、碱性硫酸铝法和稀硫酸吸收法等。

原理:钠碱、碱性氧化铝(Al2O3·nH2O)或稀硫酸(H2SO4)吸收SO2,生成的吸收液与石灰石反应而得以再生,并生成石膏。

该法操作简单,二次污染少,无结垢和堵塞问题,脱硫效率高,但是生成的石膏产品质量较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化锌脱 硫剂脱硫 温度较 高 , 脱硫 精度 可靠 , 在
工业上得 到 了广 泛使用 , 随着脱 硫工艺 的改进 , 硫化
床脱硫工 艺要求 脱硫剂 的耐磨性 将是 其研究 的突破

3 锰 系脱 硫 剂
我 国 在 18 9 2年 开 发 了一 种 新 型 催 化 剂— —
K bysi 11 研究 了用于用 TO 负载 Z F24 oaa 等 12 h 11 - i2 ne O 脱 除 S的大 量动力 学研究及 催 化剂重 复再利 用 的
c u和 Mn的氧 化物 , 活性 和循 环使 用性 都有 了较 其 大 改善 。
K 等 [ 考察了用 S 2 一 1 3 ZO 负载 o 1 9 1 i 、 A2 和 r2 O O Z— n n M 的脱硫剂 , S : ZO 作载体效果好些 , 用 i 和 r O 在 50 70℃脱硫试 验结果 表明锰可 有效改善锌蒸 0 —0
试 验 。催 化剂组 成 为 Z F S= 2: ( 尔百 n: e: il: 2 摩
MF l型脱 硫 剂 , 催 化 剂 以 含铁 、 、 等氧 化 物 — 该 锰 锌 为 主要 活性 组分 ,添加少 量助催 化剂及 润滑剂 等加 工成 型 , 于大型 氨厂 和甲醇厂 的原料气 脱硫 。K 用 n
发 现象 。Z — n Mn负载量在 5 3%范围 内没有 明显 % 0 改变 , 大于 3% , 0 则活 性下 降 , 可能 为活性 组 分 团聚
所致。氢气浓度增加脱硫剂吸附量下降,O浓度增 C 加则结 果相 反 。
Y n 等 【提 出用 修正 A u do 型来 表征 固 ag ∞ 1 m nsn模
分 比 )TO 含 量 为 7%, 复利 用 4 ,i 0 重 O次 , 硫 活性 脱 只有 微 量 的减 弱 。 但该 催 化 剂 应用 于组 成 为 2 % 2 H 、5 C 5 % O的合 成气 积 碳 的结 果 1 当用活性 炭作 载体 , 。但
Tu H i 等 通过在 一 1 E z— s g n J A2 O 负载 5 M 、e % nF、 c 、oc 和 z uc 、e n的氧化物 ,来考 察不 同金 属氧化 物
对硫化 氢脱 除的活性 。 实验 结果表 明 Mn和 C u活性
负载 Z F ,用于 1% H 、3 C ne 时 O 7 % O其余为惰 3 性气体的环境 中 Hs ,浓度从 4 0 ×1 降到 < ×1 1 0,
而锌存在高温下易气化。后人为了充分利用氧化锌 的脱 硫效果 , 开发 了多种锌 的复合金 属脱 硫剂 。
Z F 典 型 的一 种 , 物质 是 Z O和 F: ne 是 O 该 n e O
定床气相脱硫穿透曲线。 其中包括两个特征参数 : 饱 和时 间 和形状 因子 k并 用 4 0 下 氧化 锌 的脱 , 0
B ke 等【 制 了一种能 用 于干煤 气 的可再 生 akr z 的锰 系脱硫 剂 。该 脱硫 剂 组 成为 Mn 1 A ,少 量 的 O
M O和无定型的 M — 1 n n A一 O相 ,脱硫使用最佳温度 为 87 970 , 2 —2 硫容最高可达 2 %。 S C 0 用 O 气体在 > 60℃下再生 , 0 所得产物仅仅是硫磺 。再生 10 , 0次 硫容 下降很 少 。
第3 5卷
混 捏 成 型 ,在 一 定 的 ‘ 条 件 下 活 化 而 成 。 在 r艺 20 40 下 ,可 与 HS 一些 简单 的有机硫 化 物 2~ 0 ,及 ( C S C ) 生很 强 的化学 吸附 反应 , 反应 如 O 、S 等 发 且 平 衡 常数 很 大 ,从 热 力 学 分 析 出 口硫 含 量 可 达 到 1 0 求 。在达 到净化度 要求 的情 况 下 , 化锌 ×1 要 氧 脱硫剂 的穿透硫 容量 可达 3 %左右 。氧化锌 虽具有 0 较高 的脱 硫效果 , 但脱硫 过程 的控制步骤 是扩 散 , 固 体扩散 具 有化学 反 应特 征 , 扩散 活化 能 较 高 再 生 , 能力不 足 , 且在 硫化过程 中氧化 锌易被 还原成 锌 , 而
面积大 大缩小 。
除 了对 Z F n e 进行 改进 外 ,许 多研 究者 还在 O 氧化锌 上进行 了掺杂 添加 ,从 而改善 其锌蒸 发 和脱
硫精 度 。Lw等_发 现含 有 氧化钛 的 氧化 锌 比纯 氧 e l 6 1 化锌还原 成挥发性 锌 的速度要慢 , 在试验 中 , 不 同 对 的 Z ~r氧 化 物进行 了硫化 、 生 循环 , 出结 论 : n. i 再 得
硫 容 可 以达 到并 超 过 1 0 ,原 因 可 能 为 生 成 了 0%
F1 e S和 F S[ 1 e2 。
最 高,且 Mn比 C u活 性 高 ,n南 于产生 蒸 汽 和 C z e
产生 不 期望 的一些 产 物而 在 此 条件 下 不适 用 。
^— 1 , y A 负载 锰得 到 的催 化 剂活性 最高 。TO 负 载 O i 锰通过 XR D和 B T分析 , P E 由于 生成金 红石 而使 表
硫实验进 行 了验证 。
的混合物 ,n e Z F 可使锌蒸汽减少和积炭量降低 。 O
卢 朝 阳等 对铁 酸锌 的脱硫 动力 学进 行 了研究 表 明 ,铁 酸锌脱 硫剂 的反应活性 随着 Hs浓度 及脱 硫 : 温度 升高而升 高 , 脱硫 在温度 50。时 , 5 C 脱硫 剂硫 容 量最 高 ; 硫化反 应可用 未反应 核收缩模 型描述 , 到 得 了转化率 与时 间的动力 学方程 。往铁 酸锌 中加 入 氧 化 钛 和 氧 化 铜 ,可 改 善 脱 硫 剂 的 脱 硫 活 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