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淮河流域水灾浅析
淮河重大问题研究过程及成果

2020.12101设计规范》(GB50773-2012)引用,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区域水灾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应用前景广阔。
6.1 在流域防洪治涝规划及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本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淮河流域水灾防治规划与建设中,发挥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
应用该成果编制的淮河流域平原洼地除涝规划、安徽省淮河流域排涝规划已分别经水利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研究成果应用于总投资12亿元的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外资项目,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导向梯级治理模式及技术应用于西淝河、高塘湖等沿淮洼地治理的规划与建设中,其中高塘湖治理采用该成果,较传统模式治理节省投资1.2亿元。
采用本项目研究成果,使工程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工程措施布局更加完善;同时,缩短了前期工作论证时间,节省了前期论证费用。
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颍上县八里河、凤台县港河、永幸河等洼地治理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2 在流域洪水调度中得到应用根据研究成果,对淮河洪涝水安排提供了技术支撑、提高了防汛调度方案的合理性;提出的洪涝水风险管理,使得居住在低洼地群众能及早转移,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在2007年淮河、颍河等洪水调度中得到应用,减少了两岸洼地的淹没面积和水灾损失。
6.3 研究成果被国家标准《蓄滞洪区设计规范》(GB50773-2012)引用洼地风险等级评价技术、安全设施建设标准等研究成果被《蓄滞洪区设计规范》直接引用,有力推动了水利行业科技进步。
6.4 在长江流域洞庭湖区、海河流域等其他流域的蓄滞洪区规划与建设中得到应用本研究成果还可为类似地区的除涝综合治理提供借鉴,对于全国其他流域的蓄滞洪区规划建设,尤其是在全国治涝规划建设,都将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淮河重大问题研究过程及成果杨东升 许慧泽 余彦群(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合肥 230601)1 研究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经过70年的系统治理,其水利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形成由水库、湖泊、河道堤防、行蓄洪区、防洪调度指挥系统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防洪减灾体系,使淮河流域从历史上的贫困区变成国家重要的粮仓、能源基地。
淮河流域水旱灾害成因与减灾策略探讨

中 图 分 类 号 :4 66 6 P 2 .1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0 12 (0 2 1— 0 2 0 10 — 1 3 2 1 7 0 3 — 3 J
淮 河 流 域 是 我 国 七 大 江 河 流 域
之 一 . 也 是 我 国 水 旱 灾 害 十 分 严 重 和 人 地 关 系 最 为 密 切 的 地 区 之 一 随 着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影 响加 大 .工业
关 键 词 : 河 流 域 ; 旱 灾 害 ; 因 ; 灾 策 略 淮 水 成 减
Di c s i n n t e c u e f wa e z r s a e u to t a e y i a h v r Ba i / a g F i Z a g Ti g s u so s o h a s s o t r ha a d nd r d c i n s r t g n Hu i e Ri e s n / n e , h n n W
制 约 因 素 一ຫໍສະໝຸດ 1 . 淮河流域 的水灾
古 文 献 记 载 . 0多 年 前 淮 河 流 40 0
⑦ 淮 河 流 域 水 灾 发 生 频 次 和 受
灾 范 围 大 体 呈 增 长 趋 势 . 黄 河 夺 淮 以
、
淮 河流 域 水 旱 灾 害
域 就有 大 洪水 发 生 秦 汉 以后 . 录 记 渐 详 据 王祖 烈 整 理 的资 料 , 西 汉 从
Hu i e a h Ri e , t e c u e a e n l z d e p y r m ma y s e t ,s c a g o r p i f c o s it r a r a o s v r h a s s y a a y e d e l fo n a p c s u h s e g a h c a t r ,h so i l e s n , c e o o c d i e sa d h ma a t r . h t tg e fd s se s p e e to n e u t n a e a s r p s d wh c o l c n mi rv r n u n f c o s T e sr e is o i a t r r v n i n a d r d ci r l o p o o e , ih c u d a o
淮河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洪水灾害

淮河历史上的⼏次⼤的洪⽔灾害原标题:淮河历史上的⼏次⼤的洪⽔灾害⼀、明神宗万历⼆⼗⼀年(公元1593年),淮河流域发⽣特⼤洪⽔。
四⽉初⾄⼋⽉,淮河流域淫⾬不⽌,七、⼋⽉间⼜发⽣多次强⼤的暴⾬,洪涝灾害异常严重。
据⽂献资料记载,流域内各⽀流、⼲流等地区120多个州县受灾。
尤以淮北平原地区灾情最为严重,“平地⽔深丈余”,“⾈⾏树梢,⼈栖于⽊,”“⼤⽔进城关市⼏没。
”由于淮河⼤⽔,⼜受黄⽔顶托,排泄不畅,“⾼堰决⾼良涧、周家桥等⼆⼗⼆⼝,⾼宝诸堤决⼝⽆算”。
据《明实录》记载:“⾃五⽉以来⼤⾬倾注,河流漫溢”、“黄淮两河先后决⼝,黄河决于⼭东单县黄固⼝,淮河决于洪泽湖东岸⾼家埝之⾼良润、团家桥等⼆⼗⼆⼝”。
汝阳“⾬若悬盆,鱼游城关”。
新蔡“平地⽔深数丈,……凡⼈物房屋冲陷殆尽,⽆麦⽆秋⽲”。
上蔡“春夏淫⾬,⼊秋更甚”。
固始“雷⾬⼤作,⽔漫⼭腰,⼈畜随⽔⽽下”。
⾩阳“⼋⽉⼋⽇⽔⾃西北来,奔腾澎湃,顷刻百余⾥陆地丈许,⾈⾏树梢”。
⿅⾢“夏五⽉连⾬⾄九⽉,麦⽲具不登”。
凤阳“淮河涨,平地引⾈,⼤⽔进城”。
盱眙“⽔漫泗州”。
宿州“州境半为泽国”。
荷泽“五⽉⼤⾬⾄⼋⽉⽲尽没”。
曹县“⼤⾬,⾃四⽉⾄⼋⽉不⽌”。
曹州府“五⽉⼤⾬决单县黄固⼝”。
邳州“五⽉⼤⾬,邳城陷⽔中。
六⽉,邳州、宿迁溺死⼈⽆算”。
丰县“夏霖⾬三⽉,⼈⾷⽊⽪,次年春,瘟疫⼤作”。
⾼邮“⾼宝诸堤决⼝⽆算,明年尽塞”。
宝应“淮⽔决⾼堰,……没⽥庐⼈畜,死⼈⽆算”。
在全淮河流域⼤⾬,淮河、黄河决⼝的情况下,从“徐州⾄扬州间,⽅数千⾥,滔天⼤⽔,庐舍⽲稼荡然⽆遗”。
这是淮河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次⼤⽔灾。
⼆、清世宗雍正⼋年(1730年),沂沭泗⽔系发⽣⼤洪⽔。
1730年沂沭泗⽔系6~7⽉长期淫⾬,发⽣了历史上罕见的⼤洪⽔。
《莒州志》记载:“夏五⽉初旬阴⾬连绵四⼗余⽇。
六⽉⼗九⽇⼤⾬如注七昼夜,⽆⼀时⽌息,⼆⼗四⽇洪⽔横流,东⾄屋楼,西⾄浮来,接连四⼗余⾥,平地深渊。
1954与1991年江淮地区洪涝的环流特征分析

1954与1991年江淮地区洪涝的环流特征分析
卓鸿
【期刊名称】《山东气象》
【年(卷),期】1992(000)003
【摘要】1954年与1991年是江淮地区梅雨期连续出现暴雨、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年份。
本文对这两年6月、7月的环流形势、环流指数、副高脊线位置及西风带槽脊活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这两个灾害年份的共同之处。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卓鸿
【作者单位】山东省气象科研所济南2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
【相关文献】
1.1954~2007年平顶山地区雷电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分析 [J], 孟刚;李戈;白家惠;李学欣;王珏;朱丽娜;曹钰
2.江淮地区夏季旱涝环流特征分析 [J], 郑皓文;董文晓;杨娜
3.1991年江苏省江淮地区异常洪涝环流特征分析 [J], 李会英
4.1991年江淮地区特大洪涝时期的环流特征 [J], 林学椿;于淑秋
5.近年来影响我国东部洪涝的高原东移涡环流场特征分析 [J], 郁淑华;高文良;顾清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_0

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寿县地处安徽省淮河中游南岸,东临淝水,西界淠河,南依江淮分水岭,北靠八公山。
国土面积2986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耕地184万亩,总人口1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万人。
1991年,寿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县受灾程度之深,在安徽省也属罕见。
灾后,寿县迅速恢复生产,加快建设,取得了抗灾史上的重大胜利。
一、1991年洪涝灾害损失惨重寿县由于位处江淮丘陵地区,是淮河的“洪水走廊”,有“七十二水归正阳”之说,洪涝灾害频繁,被称为“水口袋”。
解放前1450年至1949年的500年间,共发生水灾122次。
解放后的50年间,全县发生较大型洪涝灾害18次,几乎两、三年就有一次。
全县50耕地、60的人口和70以上的工农业总产值,长期处在洪患威胁之下。
1954年大水,在7月份的22天中,累计降雨量700毫米,正阳关水位达26.55米,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洪水位,全县淹没耕地114万亩,被水围困25.8万人;1991年夏,淮河地区普降暴雨,从5月18日到7月10日,寿县降雨达到968.7毫米,是历史同期的5倍,其中6月12日至14日三天降雨424毫米,为全省同期降水量最大值,超过200年一遇。
与此同时,淮河上游及大别山区洪峰迭起,寿县内湖外河水位暴涨,正阳关最高水位达26.51米,超保证水位0.51米。
外洪内涝夹击,寿县古城被水围困达3个月之久。
全县32个乡镇有27个乡镇受灾,成灾人口85.2万人,特重灾民41.4万人,11.5万户43.9万间房屋被毁坏,46万灾民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9.8亿元,其中灾民固定资产损失达2.2亿元。
农业受灾最重,损失达5.5亿元,全县复种面积315.6万亩,受灾266.1万亩,绝收110万亩,受灾面积占复种面积的84,因灾减产占预计产量的58。
全县314个乡以上工业企业有254个受灾停产或半停产,经济损失8153万元。
安徽省典型水旱灾害

安徽省典型水旱灾害1954年水灾1954年,安徽淮河、长江流域都发生了非常洪水,降雨量超过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是年5月中下旬,淮河流域发生一次较大范围的暴雨,以淮河干流上游和淮南山区最大。
淮河干流5月份水位都超过了历年汛前的最高水位。
进入7月份以后,安徽淮河流域发生了普遍而集中的连续性暴雨,雨量之大,雨势之猛,为有记录以来所仅见。
安徽长江流域自6月上旬至7月下旬,先后发生十几次大雨或暴雨。
安庆市6月23日至28日连续降雨358.7毫米。
芜湖市在57天梅雨期内,发生4次大暴雨,7月11日一天降雨219.1毫米。
徽州地区5~7月,各县降雨量均在1500--2000毫米。
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的降水,造成淮河、长江干支流水位猛涨。
长江干流的芜湖、安庆,淮河干流的正阳关和蚌埠等地的水位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洪水位,且退水慢、历时长,致使淮河、长江干流超警戒水位达100多天,造成了安徽百年以来的特大水灾。
据统计,全省受灾农田达4945万亩,其中重灾2738万亩,粮食减产39亿公斤,倒塌房屋402万间,损失牲畜20722万头,受灾人口达1537万人,重灾民917万人,其中特重灾民505万人。
1963年水灾1963年是典型的淮河流域特大水灾。
是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干流长时期持续高水位,皖境淮域亦发生大规模降雨,支流洪水受干流高水位顶托而不能外泄,造成沿淮、淮北严重的内涝灾害。
1963年淮域雨季开始早,降雨范围广,淮北发生多次暴雨,且连续时间比较长。
汛期5~8月4个月淮河以北降雨总量在800~1100毫米。
淮河干流5月中旬开始涨水,8月下旬开始出现最高洪峰,8月28日蚌埠最高水位21.14米,蚌埠超过19.0米的高水位持续时间长达40天。
浍河、濉河、沱河均出现1949以后的最高洪水位。
颍河、涡河亦接近1949年以后出现过的最高洪水位。
据统计,1963年水灾全省受灾面积5651.5万亩,成灾面积3877万亩,其中淮河流域受灾5437万亩,成灾3799.7万亩。
淮河上中游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淮河上中游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摘要对沿淮洪涝多发的成因从历史因素、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治理淮河水患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洪涝灾害;成因;治理措施;淮河上中游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54年以来的最为严重的涝灾,全流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多次遭受暴雨到大暴雨的袭击,从EOS卫星水体遥感监测图像看,7月1日、7月10日沿淮水体面积比受涝前约增加近800km2,整个沿淮地区已经是一片汪洋。
由于降雨区域大,雨量相对集中,不少地方的涝情超过历史最严重年份,仅河南省经济损失就高达上百亿元。
淮河流域洪涝多发主要有历史、地形和气候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由于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致使淮河入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候和下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历史上“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举世闻名。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近60年的治理,灾情有了明显缓解,但灾害的根源仍未根除。
特别是淮河中、下游地区经常出现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现象,危害最大的是大洪水和洪涝组合所造成的灾害。
1建国以来沿淮流域洪涝灾害情况据历史资料统计,在1954~2007年的53年间,沿淮河南段共发生较严重的初夏涝4次,平均约13.5年一遇;7~8月发生的较严重的夏涝年份有17次,平均约3年一遇。
沿淮行蓄洪每次因外水顶托,内涝不断发生或加重,由于内水主要靠自流外排,外水稍高时就要关闭排水闸门或涵洞,此时即使较正常的降水也会引起内涝,造成“关门淹”。
外洪内涝的危害是严重的。
有的年份洪水滞留时间长达1个月,受自然降水的影响,洪水往往时涨时落,影响区受淹农田常常几种几淹。
仅2007年,上、中游流域受灾面积就高达66.6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0亿元。
2沿淮洪涝多发的成因2.1历史因素古代淮河水系,大体上是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组成。
据史料记载,元代之前,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到了元、明两代,由于建都北京,为了维护大运河南粮北运的任务(即漕运),在治河策略上,对黄河采取遏制北流、分流入淮的策略,阻黄河北决,迫使南行,造成黄河逐渐以南流入涡、颍为主,或经徐州南下夺泗夺淮为主的局面,淮河水系也因此受到扰乱,水灾日益频繁。
安徽省淮河流域涝灾成因与治理对策

湖泊洼 地 , 分布有史河 、 河等 1 淠 1条
一
淮河 中下游因洪致涝的特点是 因 积严重 , 目前 的排 涝 能力仅相 当于 5年
一
级支流。 由于独特 的地理条件 , 特别 洪致涝 区范 围随河道洪水位 高低而增
是淮河 进入 中游后 突然变得平 缓 , 每 减 ,因洪致涝灾情大小随河道高水位 整堤 防 , 断面不规 则 , 口无涵 , 防洪 沟 无 必 当发生流域性降雨 ,上游洪水迅速进 持续 时间长短而变化。进一 步增强淮 功能 。 因此 , 须加 强 以淮 北支 流河道 入 中游河道 , 中游水位迅速上 涨 , 受淮 河下游人海水道 的泄洪能力 ,加快淮 疏浚 为重点 的排涝 工程 建设 , 轻河 道 减 河干流高水位顶托时间长 ,沿淮湖泊 河洪涝水 的排泄速度 ,可大大缩短淮 两岸洼 地 的洪涝灾 害 。据统计 , 仅淮北 洼地经常遭受“ 门淹” 关 。特别是淮北 河涝水人海 的路径 ,在相同的水位落 支流河 道需疏浚 长度达 19 k 3 0 m。
安徽省淮河流域地形和水系特征 配套 ,限于 当时人力 、物 力条件 , 整 口受河 、 湖高水位顶 托 , 涝问题一直很 洪 是一个不对称 扇形结构 ,北岸为广阔 体 配 套 面 积 至 多 也 不 超 过 6 % ~ 0 河、 涡河等 1 2条一级支流 以及茨淮新 久失 修 。 河 、怀洪新河 和新汴河等 3条大型人 工河道 ; 南岸为江淮丘陵区 , 西南部为 三、 治理对 策
游防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洼地直接 亩 、0 0万亩 、0 0万亩和 50 30 40 0 0万亩 型暴雨 , 强度 大、 时短 、 历 范围小 , 易造成 受外河洪水侵袭 的几率减少 ,农 田内 以上年份分别有 2 6年、4年 、0年和 局部地 区洪涝灾 害 , 17 1 1 如 9 5年发生 的特 部通 过 排水 系 统 建设 和 增加 抽 水装 6年 , 占统 计 年 数 的 5 %、69 大暴雨 。据历史暴雨资料统 计 : 0 2 .%、 淮河流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1954年淮河流域水灾浅析
1研究区概况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之间,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湖北5省,东西长约700km,南北宽约400km,流域面积为27万km2[1]。
淮河流域地处东亚季风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气候过渡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83 mm,降雨量50%〜80%,集中在6〜9 月,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雨量多达枯水年的5倍;区域内天气系统多样;降雨时空分布也不均,北部沿黄地区平均年降雨量为 600〜700 mm,南部及西部山区平均年降雨量为900〜1 400 mm[2]。
同时,由于淮河上游流域地势高,落差大,降水下泄快;中游平原广阔、地势低平,落差小,水流缓慢,造成洼地易涝面积广;加之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使其河床逐渐淤高,断面狭小,入河口普遍淤浅,水流不畅,甚至淤积改道,导致淮河下游没有独立的入海通道[3]。
这些特点使得淮河流域成为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
特别是中上游的集中强降水极易导致洪涝灾害的产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先后经历了1930、1950、1954、1991、2003年及2007年的洪涝灾害,本文以1954年淮河灾害为例,搜集了自7月到8月淮河干流王家坝、怀远、蚌埠等站点的洪峰流量、集水面积等资料,探讨分析淮河流域水灾的基本情况。
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较多的国家,淮河流域更是水旱灾害泛滥地区。
长期以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4]。
而1954年7-8 月淮河流域出现的暴雨是20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治洪暴雨,给淮流
-2 -
域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图i淮河水系
2治洪暴雨的天气型分析
1954年夏季开始较迟,西风环流北退的时间约迟一个月。
江淮流域梅雨季节比往年要早一个月即5月份江淮流域开始进入梅雨期。
7 月北半球上空环流形势异常,亚欧地区高空槽、脊系统持续出现在某些特定地区,较为稳定。
在这种形势下,地面锋带、气旋路径以及降雨带有集中和稳定的趋势。
此时,鄂霍次克海至贝加尔湖附近存在一个稳定的阻塞高压,其南侧有一切断低压,北方冷空气得以不断向南侵袭。
同时,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位于沿江地区,脊线在北炜22度附近,东南季风势力弱;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暖湿气流来势强劲,流域上空水汽含量丰沛,且大气层又极不稳定,易引起大暴雨的不断产生。
致使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和来自低炜度暖湿空气
-3 - 频繁交绥于淮河流域,使得该地区得以长时间地维持阴雨天气,降雨从5
月开始,6月相继出现大雨和暴雨,至7月连续发生5次大暴雨。
暴雨中心在淠河上游、淮北、王家坝至正阳关一带。
由于暴雨发生次数多,覆盖面积广,雨期持续时间长,淮河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水灾。
尽管淮河于支流在解放后得到初步治理,这次洪水仍给淮河流域带来了严
重的灾难。
3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1954年汛期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始于7月1日,到7月31日集中性强降雨告一段落,期间经历了5次暴雨天气过程,分别出现在7月1-6日、7-14日、15-18日、19-22日及26-31日(表1)。
全流域共有4处暴雨中心:一是淠河上游吴店至前畈一带,最高降水量出现在吴店1265.3mm;二是沙颖河支流汾泉河临泉一带,中心雨量1074.9mm;三是以淮北、宿州为中心的高值区,中心雨量963mm; 四是沿淮河干流王家坝至正阳关一带,其中王家坝雨量为923.8mm。
由于降水基本出现在淮河流域的干支流上且降水量集中(如王家坝三日降水量达444.5mm),致使淮河流域的洪峰流量明显增加,为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埋下隐患。
-4 -
4 1954年汛期淮河流域水情分析
根据1954年淮河流域治洪暴雨的雨情特征,系统较为稳定,降水比较集中,流域干支流同时来水,造成淮河全流域严重的洪涝灾害。
7月淮河上游干流和支流洪峰起伏次数较多,最大洪峰流量出现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
洪水的主要来源为淮河上游,南支潢河、白露河、史河等支流,北支红汝河、沙颍河中下游及淮河干流王家坝至正阳关一带。
王家坝以下淮河干流各站水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王家坝7月6日水位就超过28.3m,23日出现最高洪水位29.53m,24日洪峰流量达到峰值9610m3/s,7月水量达到123.93亿m3。
蚌埠站7月17日水位为20.65m,8月5日最高洪水位上涨至22.18m,洪
-5 - 峰流量为11600m3/s。
而最大洪峰流量则出现在鲁台子站,其洪峰流量为12700m3/s。
中渡站7月水量更是高达477.95亿m3。
淮河各支流洪峰流量在7月中下旬也达到最大。
史河的蒋家集站最大洪峰流量出现在7月22日,其流量为4600m3/s,7月水量为33.9 亿m3而最大洪峰流量出现在金寨站,洪峰流量为4720m3/s。
5淮河流域历史降水量变化对比分析淮河流域的洪水主要是流域内广大区域的降水汇集而成,本文根据彰国才等计算得来的1953--2007年淮河流域6月1日--7月26日的
-6 -
图5 1953年--2007年淮河流域6-7月平均降水量分布 6结论
(1) 1954年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天气主要集中在7月1日-7月 31日,期间共经历了 5次较集中的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大。
(2) 1954年淮河流域进入预期较早,雨期较长,7月份连续发生多次强降水过程。
降水区域主要集中的淮河干支流上,雨带与水系走相较为一致。
(3) 高炜度的阻塞高压和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稳定在北炜22度附近,有利于暴雨的持续发生。
鄂霍次克海至贝加尔湖附近存在一个稳定的阻塞高压,其南侧有一切断低压,北方冷空气得以不断向南侵袭。
副热带高压边缘脊线在北炜22度附近,东南季风势力弱。
致使
平均降水量[5],分析淮河流域梅雨期降水量的变化。
由图可以看出 1954年6--7月的平均降水量是历年最高的,且降水量出现峰值的年份和淮河流域出现洪涝的年份基本上是相对应的。
o
o 8
辅
-7- 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和来自低炜度暖湿空气频繁交绥于淮河流域,造成淮河流域持续的强降水天气。
(4)前期强降水过程的中心区域主要出现在淮河中上游及其南侧史河等支流,降水后期主要是皖北、苏北的平原区域及沙颍河等支流区域,致使淮河干流站点的最高水位超过临界值,水位偏高。
参考文献:
[1]丁文金,郝玲.淮河流域暴雨灾害时空分布及趋势规律研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21(3):315-320.
[2]赵琳娜,杨晓丹,齐丹,等.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雨情和水情特征分析[J].气候
与环境研宄,2007,12(6):729-737.
[3]矫梅燕,金荣花,齐丹,等.2007年淮河暴雨洪涝的气象水文特征[J].应用气象学
报,2008,19(3):257-263.
[4]刘长生.1950年淮河流域水灾与新中国初步治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85-89.
[5]章国材,毕宝贵,鲍媛媛,等.2003年淮河流域强降水大尺度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理研
宄,2004,23(6)99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