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常规分析什么病

脑脊液常规分析什么病
脑脊液常规分析什么病

脑脊液常规分析什么病

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在临床当中使用频率较低,其仅仅用于检查条件特殊的患者。正因如此,很多朋友对于“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这一名字较为陌生,尤其是在了解了脑脊液标本的获取

方式之后更会产生恐惧的心理。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究竟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开

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的“神秘面纱”,来充分了解一下这项特殊的检查项目以及脑脊液常规分

析检查究竟能够用于检查什么疾病。

1、什么是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

脑脊液是人的一种特殊体液,其主要分布在脑室当中,是由脑室内脉络产生的透明液体,主

要在人体的脑部和脊髓表面流动,与人体的静脉系统和体循环系统相互联系。从脑脊液的分

布即可看出其基本功能。首先,脑脊液起到了大脑保护和脊髓保护的作用效果,当人体受到

外界震荡时,脑脊液的存在可以确保颅内压的平衡性,避免颅内压升高,进而控制外界震荡

对于人体脑部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其次,脑脊液还能够实现对于颅内压力的调节和控制,

确保颅内压力始终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区间。同时,脑脊液还承担着营养物质输送及代谢物运

输的功效,即直接向大脑和脊髓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并将大脑和脊髓所产生的代谢物运输走,并最终通过体循环系统运输至体外。最后,脑脊液还承担为调节神经系统PH值的功效,其主要通过控制碱储量的方式,来确保PH值在正常范围之内。

脑脊液的存在价值已经充分说明了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的基本内容。当人体的脑部和脊髓受

到外伤或发生病变时,脑脊液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通过脑脊液的变化状态分析即可用

于诊断一些脑部疾病,其主要包括脑血管疾病、脑神经疾病、脑部肿瘤、脑外伤等等,这些

疾病的诊断通过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即可得到正确的判断。此外,一些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

也需要通过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来判断疾病的发展效果,其主要用于癌症患者的身上,用于

检查癌细胞是否存在脑部转移的发展趋势。

2、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的主要内容

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颜色检查、透明度检查、细胞计数、蛋白定性和葡萄糖

试验等几个项目。当患者的脑脊液颜色异常、透明度下降、细胞数和蛋白数增高时均能说明

患者存在脑部或脊髓疾病。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检查结果意味着患者所患上的疾病种类不同。以脑脊液颜色变化为例,当患者的脑脊液颜色为红色时,说明患者可能存在脑出血的情况。当脑脊液颜色为乳白色时,则说明患者存在化脓性脑膜炎的症状。一般情况下,脑脊液

常规分析检查主要用于判断患者的脑脊液中是否存在炎症,无论是细菌性炎症还是病菌性炎

症均可以检查出来。例如:患者在受到脑外伤或者接受完开颅手术之后存在持续性发热的状

况时,医生需要检查患者是否因为颅内感染而造成的持续性发热,故会从患者腰椎处通过穿

刺的方式来获取脑脊液标本,并进行化验。若化验结果说明患者颅内存在炎症时,在应当及

时开展抗感染治疗的方式,来抑制感染症状对于患者的影响。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可以用于

检查的疾病种类较多,故不进行一一列举,鉴于该检查技术在检查脑膜炎和脑出血时具有明

显的优势和准确性,因而临床当中常用于诊断患者是否存在这两种症状。

3、检查前的准备事项

脑脊液检查需要从患者身上获取脑脊液标本,而脑脊液标本主要通过腰椎穿刺的方式获取,

若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不允许腰椎穿刺,则需要同侧脑室穿刺采集。鉴于脑脊液标本的获取

方式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故患者在接受检查之前需要由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介绍,介绍内容

包括脑脊液检查的必要性、目的、穿刺的部位、方式以及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并发症状,确

保患者在做好心理准备的基础上才能开展穿刺工作。脑脊液标本获取之后应当及时送检,若

因特殊因素影响而无法及时送检时,则需要按照既定的存放流程进行保存。

4、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是否需要住院

脑脊液检查正常指标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常规检验: 1、(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脑脊液检查的10 个问题

脑脊液检查的10 个问题

(3)高颈段脊髓肿物或脊髓外伤的急性期,可加重脊髓的受压,引起呼吸甚至心脏停止;(4)休克危重患者。 参考文献 [1]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P187. [2] 杨丽娟,王勤. 腰椎穿刺术后低枕卧位300 例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7):121-122. [3] 李淑贤. 腰椎穿刺术后不同卧床时间对病人头痛影响研究[J]. 护理研究,2011,25(9):2493-2494. [4] 孟俊,彭奕冰,张冬青,寡克隆区带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15,11(30),1157-1159. [5] 翁旭亮,常规腰椎穿刺术的常见问题[J],中国医药指南,2010,10(8),29,160-161. [6]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Posture and fluids for preventing 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 (Review).2013. [7] Thomson Gale.The Gale Encyclopedia of Medicine, 5th Edition,2015.P978. [8] Ramadas Nayak,Sharada Rai,Astha Gupta.Cerebrospinal Fluid Examination.Essentials in Hematology and Clinical Pathology.2011.P465. [9] Frank P. Smith.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Basic Principles.2002.P80

脑脊液常规

1.项目名称 脑脊液常规 (1)标本处理 1.标本送验必须及时,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验。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葡萄糖分解使含量降低;病原菌破坏或溶解。 2.细胞计数管应避免标本凝固,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EDTA盐抗凝。 (2)一般性状检查 主要观察颜色与透明度,可记录为水样透明、白雾状浑浊、微黄浑浊、绿黄浑浊、灰白浑浊等。脓性标本应立即直接涂片进行革兰染色检查细菌,并应及时接种培养基。 1)红色: 如标本为血性,为区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损伤,应注意: (1)将血性脑脊液试管离心沉淀(1500r/min),如上层液体呈黄色,隐血试 验阳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出血的时间已超过4h。如上层液体澄 清无色,红细胞均沉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因病变所致的新鲜出血。 (2)红细胞皱缩,不仅见于陈旧性出血,在穿刺外伤引起出血时也可见到。 因脑脊液渗透压较血浆高所致。 2)黄色: 除陈旧性出血外,在脑脊髓肿瘤所致脑脊液滞留时,也可呈黄色。黄疸患者的 脑脊液也可呈黄色。但前者呈黄色透明的胶冻状。 3)米汤样: 由于白(脓)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 4)绿色: 可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5)褐或黑色: 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肉瘤。 (3)潘氏(Pandy)球蛋白定性试验

[原理] 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试剂] 5%苯酚溶液: 取纯苯酚25m1,加蒸馏水至500m1,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 [操作] 取试剂2—3m1,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l一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土):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十):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2十):白色浑浊。 强阳性(3十):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十):白色凝块。 [临床意义] 正常时多为阴性。有脑组织和脑膜疾患时常呈阳性反应,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白质炎、流行性脑炎等。脑出血时多呈强阳性反应,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可呈阳性反应。 (4)细胞计数 1)细胞总数 [器材及试剂] 1.细胞计数板; 2.红细胞稀释液(配法同血液红细胞稀释液)。

体液常规和生化操作规程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常规检查 一、标本的采集: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小瓶(或试管)中, 每瓶1~2ml即可,第一瓶做细菌学检查,第2瓶做化学或免疫学检查,第3瓶做细胞计数。 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化验,一般不能超过1小时。因为放置时间过久,其性质可能发生改变,影响检验结果: 1、细胞破坏或沉淀,与纤维蛋白凝集成块,导致细胞分布不均 而使计数不准确; 2、细胞离体后迅速变形乃至渐渐消失,影响分类计数; 3、葡萄迅速分解,造成含糖量降低; 4、细菌溶解,影响细菌的检出。 二、一般性状检查:外观颜色及透明度。 1、血性标本的区分:离心后,上层液体为黄色,隐血试验为阳 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出血已经超过4小时。如上层 液体澄清无色,红细胞沉降于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因病变 所致的新鲜出血。 2、黄色:除陈旧性出血外,在脑脊髓肿瘤所致脑脊液滞留时, 也可呈黄色。黄疸患者的脑脊液也可呈黄色。 3、米汤样:由于白(脓)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 起的脑膜炎。 4、绿色:可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 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 6、结核性脑膜炎常呈毛玻璃样微混。 三、潘氏球蛋白定性试验: 5、原理: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 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6、操作:取饱和石炭酸溶液2~3ml,置于小试验管内,用毛细 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7、结果判断: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弱阳性(呈微白 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阳性(灰白色云雾状或 白色浑浊)、强阳性和最强阳性(白色絮状沉淀或白色凝块)。 8、注意事项: (1)红细胞过多时,须离心沉淀,吸取上清液进行试验; (2)试验中所用试管和滴管必须十分洁净,否则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3)饱和石炭酸试剂如不纯,可引起假阳性反应;室温低于10℃,饱和石炭酸饱和度低,亦可引起假阴性结果。 四、临床意义:正常多为阴性。有脑组织和脑膜疾患时常呈阳性反应,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炎等等。脑出血时多呈×阳性反应,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可阳呈性反应。 五、白细胞计数: 1、对澄清脑脊液:小试管内放入冰醋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

正常脑组织的MR信号特点

正常脑组织的M R信号特点水 水分子较小,它们处于平移、摆动和旋转运动之中,具有较高的自然运动频率,这部分水在MRI称为自由水。如果水分子依附在运动缓慢的较大分子蛋白质周围而构成水化层,这些水分子的自然运动频率就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这部分水又被称为结合水。自由水运动频率明显高于Larmor 共振频率,因此,T1弛豫缓慢,T1时间较长;较大的分子蛋白质其运动频率明显低于Larmor共振频率,故T1弛豫同样缓慢,T1时间也很长。结合水运动频率介于自由水与较大分子之间,可望接近Larmor共振频率,因此T1弛豫颇有成效,T1时间也较上述二者明显缩短。局部组织含水量稍有增加,不管是自由水还是结合水,MR信号均可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相比之下,后者更为明显。 认识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概念有助于认识病变的内部结构,有利于对病变作定性诊断。CT检查由于囊性星形细胞瘤的密度与脑脊液密度近似而难以鉴别,而MRI检查由于囊性星形细胞瘤中的液体富含蛋白质,其T1时间短于脑脊液,在T1加权像中呈较脑脊液信号为高的信号。又如,MRI较CT更能显示脑软化。脑软化在显微镜下往往有较多由脑实质分隔的小囊组成,这些小囊靠近蛋白质表面的膜状结构,具有较多的结合水,T1较短,其图像比CT显示得更清楚。所以MRI所见较CT更接近于病理所见。再比如,在阻塞性脑积水时,脑脊液(相当于自由水)由脑室内被强行渗漏到脑室周围脑白质后,变为结合水,结合水在T1加权像中信号明显高于脑脊液,而在T2加权像中又低于脑脊液信号。综上所述,局部组织水份增

加可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前者引起T1明显延长而远离Larmor共振频率,后者造成T1稍有延长而接近Larmor频率而致使T1加权像上信号增强。脂肪与骨髓组织 脂肪与骨髓组织有较高的质子密度,且这些质子具有非常短的T1值,根据信号强度公式,质子密度大和T1值小,其信号强度大,故脂肪和骨髓组织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高强度信号,与周围长T1组织形成良好对比,信号高呈白色。若为质子密度加权像,此时脂肪组织和骨髓组织仍呈高信号,但周围组织的信号强度增加,使其对比度下降;若为T2加权像,脂肪组织和骨髓组织的信号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所含的质子密度明显少于上述脂肪和骨髓组织,且具有较长的T1和较短的T2驰豫特点。所以在T1加权像上,信号强度较低,影像呈灰黑色。随着短T2的弛豫特点,信号强度增加不多,影像呈中等灰黑色。韧带和肌腱组织的质子密度低于肌肉组织,该组织也具有长T1和短T2弛豫特点,其MR信号无论在T1或T2加权像上,均表现为中低信号。 骨骼组织 骨皮质内所含的质子密度很小,MR信号非常弱,无论在T1加权或T2加权扫描,均表现为黑色低信号。钙化软骨的质子密度特点与骨皮质相同,所以也表现为黑色低信号。组织内出现其他钙化,无论其形态或大小,一般均呈现为与钙化软骨相同的组织影像特点。 纤维软骨组织则与钙化软骨不同,其组织内的质子密度明显高于骨皮质和钙化软骨。且组织具有较长的T1和较短的T2弛豫特征,但因其具有一定

脑脊液常规详细

脑脊液常规详细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常规检验 颜色检查 (CSF)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脑水肿等。 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 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 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等。 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知识]脑脊液检查正常指标

[知识]脑脊液检查正常指标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常规检验: 1、 (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4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新生儿:(0-30)×106/L。儿童:(0-15)×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第十三章 脑脊液检验习题

第十三章脑脊液检验 一、名词解释 1.Pandy 试验 2.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 3.细胞蛋白分离现象 二、选择题 【A型题】 ( )1.脑脊液中的IgG减低见于 A.巨人症B.多发性硬化症C.神经梅毒 D.结核性脑膜炎E.癫痫 { ( )2.不符合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特点的是 A.外观透明或微浑B.不出现凝固现象C.葡萄糖含量正常D.氯化物含量正常E.蛋白质明显减少 ( )3.脑脊液标本常用采集部位是 A.第三、四脑室B.第3~4腰椎间隙C.第4~5腰椎间隙D.小脑延髓池E.硬脑膜下腔 ( )4.正常人的脑脊液中主要蛋白质是 A.纤维蛋白原B.清蛋白C.球蛋白 D.甲胎蛋白E.血红蛋白 ( )5.正常人的脑脊液中主要细胞是 } A.红细胞B.单核细胞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E.中性粒细胞 ( )6.脑脊液标本采集中的第1管进行 A.常规细胞检查B.一般性状的检查C.细菌培养检查D.化学检查E.免疫学检查 ( )7.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特点是 A.外观浑浊B.细胞计数以淋巴细胞为主C.葡萄糖含量正常D.蛋白质明显减少E.可找到抗酸杆菌 ( )8.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的比较多的是 A.单核细胞B.中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嗜酸粒细胞E.脓细胞 ( )9.正常脑脊液蛋白质定性为 A.阳性B.弱阳性C.中度阳性~ D.阴性E.强阳性 ( )10.脑脊液中氯化物显著减少常见于 A.化脓性脑膜炎B.结核性脑膜炎C.病毒性脑膜炎D.脑肿瘤E.脑膜梅毒

( )11.脑脊液黄色见于 A.流行性脑膜炎B.化脓性脑膜炎C.蛛网膜下腔出血D.结核性脑膜炎E.脑肿瘤 ( )12.正常人脑脊液有核细胞是 A.(0~)×106/L B.(0~)×106/L C.(0~)×106/L D.(0~)×106/L E.(0~)×106/L ~ ( )13.不会引起脑脊液中葡萄糖升高的是 A.病毒型脑膜炎B.急性脑外伤C.蛛网膜下腔出血D.结核性脑膜炎E.缺氧性脑病 【X型题】 ( )14.脑脊液标本放置过久会引起 A.细胞发生破坏和变形B.出现纤维蛋白凝块,影响细胞计数和分类误差 C.葡萄糖分解,造成结果假性偏高D.蛋白质分解,造成结果假性偏低 E.细菌自溶或死亡影响细菌检出率 三、问答题 1.脑脊液细胞收集的方法学比较 2.常见脑膜疾病脑脊液检验指标改变特点 3.血性脑脊液标本如何与穿刺损伤相鉴别 4.脑脊液有核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操作规程

脑脊液常规检验操作程序 1.目的 保证脑脊液常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及时。 2.适用范围 脑脊液常规检测,标本类型为脑脊液。 3.职责 3..1脑脊液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检验人员向临床提供脑脊液标本量、保存条件、注意事项、生物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等。 3.2脑脊液标本的运送由临床卫生员运送。 3.3收集与处理检验后脑脊液标本由检验卫生员统一送到医院垃圾处理站按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4. 检验程序 4.1脑脊液理学检验: 4.1.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液体。当有病变时可出现红色、黄色、绿色、乳白色、黑色等颜色。 4.1.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当脑脊液中有形物增加时,透明度降低,透明度可按清晰透明,微浑、浑浊三级报告。 4.1.3凝固或薄膜正常脑脊液没有凝块,化脓性脑膜炎时可出现,脑膜炎时可出现薄膜,可用无凝块、胶冻样、有薄膜形成、有凝块等方式报告。

4.2脑脊液化学检验: (一)潘氏(pandy)定性试验 4.2.1【原理】 蛋白质与石碳酸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4.2.2【试剂】 5-7%石碳酸溶液。 4.2.3【方法】 取试剂2-3毫升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色背景下观察结果,出现白色浑浊为阳性。 4.2.4【结果判断】 透明无变化(一)阴性 微呈白雾状(〒)极弱阳性 灰白色云雾状(+)弱阳性 白色浑浊(++)阳性 白色浓絮状沉淀(+++)强阳性 白色凝块(++++)最强阳性 4.3【注意事项】 试剂和脑脊液应按一定比例进行试验,若脑脊液浑浊,应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试验。

4.4【参考值】 正常人多为阴性,偶有极弱阳性反应。 5、脑脊液显微镜检验: 5.1细胞总数计数 5.1.1直接计数法:如细胞数很少,可用此法,用滴管吸取少量充分混匀的脑脊液于血细胞计数池内,等待2~3分钟后,用低倍镜 计数四角及中央共五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数,将其总数乘以2〓106,即为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总数。 5.1.2稀释计数法:如脑脊液中的细胞数很多,可用此法。于小试管内加红细胞稀释液0.38毫升,再用血红蛋白吸管吸取混匀的 脑脊液20微升加入小试管中,混匀后将其滴人血细胞计数池内,然后用低倍镜计数四角的四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并乘以50〓106。而即为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总数。 5.2白细胞计数 5..1.1直接计数法:用吸管吸冰醋酸后轻轻吹出,使管壁附着少许冰醋酸。用此滴管吸取混匀的脑脊液数滴,待其中红细胞完全溶解后充入血细胞记数池内,计数四角及中央共五个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数(包括间皮细胞)。总数乘以2〓106即为每升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待其中红细胞完全溶解后充入血细胞记数池内,计数

脑脊液详解(内容清晰)

脑脊液详解 脑脊液蛋白定量 脑脊液蛋白定量介绍: 脑脊液蛋白定量有助于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疾病时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特点。脑脊液蛋白定量正常值: 成人:腰池150~450mg/L,小脑延髓池150~250mg/L,脑室内50~150mg/L; 新生儿:400~1200mg/L; 老年人:300~600mg/L。 脑脊液蛋白定量临床意义: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各类中枢神经疾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 疾病蛋白质(mg/L); 细菌性脑膜炎 800~5000 ; 隐球菌性脑膜炎 250~2000; 病毒性脑膜炎 300~1000 ; 脑炎 150~1000; 肿瘤 150~2000(常正常); 脊髓肿瘤 1000~2000; 脑出血 300~1500 ; 神经梅毒500~1500; 多发性硬化症 250~500 ; 结核性脑膜炎 500~3000;

脑脓肿 200~1200 ; 脊髓病后炎症反应轻度增加。 脑脊液蛋白定量注意事项: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 有些化学物质如葡萄糖等将分解含量减少;细菌发生自溶影响细菌的检出率。脑脊液抽取后一般分装三个无菌管,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三管的顺序不宜颠倒。因标本采集较难,全部送检和检测过程应注意安全。 脑脊液蛋白定量检查过程: 暂无相关信息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介绍: 脑脊液是一种包绕并循环于神经系统脑组织和脊髓周围的特殊体液,对于脑的保护、营养、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正常值: 颜色和透明度:无色、透明。凝固性:12~24h内不凝固(无凝块或薄膜)。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临床意义: 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颜色无色:虽是正常脑脊液特点,但也见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红色:见于各种原因的出血。应区别脑脊液穿刺时可能损伤血管而出血。病理性出血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黄色:见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出血、椎管梗阻、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重症黄疽、新生儿溶血症。乳白色: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性脑膜炎。褐色/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2.透明度脑脊液中如有细胞、细菌、真菌等增多时可变为混浊。结核性脑膜炎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呈明显脓样混浊;轻度混浊或仍保持透明可见于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 3.凝固性脑脊液中蛋白质(引起凝固的主要蛋白质是纤维蛋白原)增多时(大于10g/L),常出现凝固。1~2h内出现凝块或沉淀物,见于化脓性脑膜炎;12~24h后才出现薄膜状,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出现胶样凝固,见于蛛网膜下腔梗阻;出现絮状物,见于神经梅毒等。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注意事项: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

脑脊液检查成分分析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examin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穿刺后测得的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成人为0.78-1.96kPa(80-200mm水柱),婴儿有为儿童为0.39-0.98kPa(40-100mm水柱),新生儿为0.098-0.14kPa(10—14mm水柱)。观测初压时应注意脑脊液液面有无呼吸性搏动(随呼吸产生0.098-0.197kPa(10-20mm水柱的液面搏动)和脉搏性搏动(随脉搏产生0.02-0.039kPa(2-4mm水柱的液面搏动)。前者消失时,提示椎管内有梗阻或有枕大孔疝,均宜小心。 (1)颈静脉压迫试验(Queckenstedt试验) 用手压迫双侧颈静脉,使颅内静脉系统充血而致颅内压力增高,增高了的压力传达到连接于腰椎穿刺针的压力玻管上,可引起液面的明显升高,放松压迫后液面迅速下降。当椎管有梗阻时,压迫后液面上升下降缓慢甚或不能。精确测定时,使用血压计气袋缠于颈部,分别充气至2.7-5.3-8kPa(20-40-60mm汞柱),压迫30秒后放松30秒,其间每5秒记录一次压力,并绘制成图。有颅内压力增高或疑有颅内肿物,出血者忌行。 结果判断: 无梗阻时脑脊液压力应在颈部加压后15秒左右迅速升至最高点,去压后15秒左右又能迅速降至初压水平;或加压至8kPa(60毫米汞柱)时可升高至4.9kPa(500mm水柱)以上。部分梗阻时压力上升、下降均缓慢,或上升后不能下降至初压水平;完全梗阻时,则在颈部加压后,测压管脑脊液压力不升或上升极少。 (2)压腹试验(Stookey试验) 以拳头用力压迫病员上腹部或令其屏气,使下腔静脉及下胸段以下硬脊膜外静脉充血,引起上述水平以下脑脊液压力的迅速上升,可了解下胸段及腰骶部的脊髓蛛网膜下腔以及腰穿针和测压管有无梗阻。正常时压力升高约为初压的两倍,压迫停止后压力迅速下降至初压水平。若压力上升缓慢或不升谓之阳性,说明下胸段以下蛛网膜下腔梗阻。腰穿针和测压管不通畅亦可呈阳性,须予注意。 (3)双针联合穿刺试验:在疑有椎管内梗阻的上下部位如腰椎2-3与腰5骶1两处同时进行穿刺,借梗阻平面上下两处脑脊液压力在颈静脉压迫试验中所显示的差别。可以粗测腰椎2-5之间有无梗阻。 (4)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Tobey-Ayer试验):压迫一侧颈静脉引起脑脊液压力上升,但压迫另侧颈静脉时压力无变化,称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提示该侧侧窦或颈内静脉有梗阻,如血栓形成等。 终压 放出脑脊液后所测得的压力,当低于原初压的1/2时常为异常。正常人放液2-3毫升后的脑压降低一般不超过0.098-0.197kPa(10-20mm水柱)或保持不变。若放液3-5ml后压力下降大于0.5kPa(50mm水柱),应考虑椎管内或枕骨大孔处已有不同程度的梗阻的部位愈低,这种现象愈明显;完全性梗阻时,终压有时可下降到零。若放出数亳升脑脊液后,脑压下降很少或很快恢复到初压水平,则提示有交通性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 编辑本段外观 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新生儿脑脊液(因含有胆红素)、陈旧出血或蛋白含量过高时,脑脊液可呈黄色。新出血时进则呈红色或血性,须和穿刺误伤引起的出血鉴别,前者脑脊液血染浓度前后均匀一致,离心后上清液黄色或淡黄色,潜血试验阳性,红细胞形态边缘皱缩或破裂,而创伤性出血则反之。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可呈乳白色或绿色混浊,垂直静置后可出现薄膜样沉淀物,如结核性脑膜炎有由液面倒悬至试管底部的漏斗样蛛网状薄膜等,在薄膜样沉淀物中寻得细菌的阳性率一般较高。 编辑本段细胞学检查

脑脊液常规详细

常规检验 颜色检查 (CSF)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 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 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 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细胞分类 (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3脑脊液常规检查简易操作程序

脑脊液常规检查简易操作程序 一、一般性状检查 观察颜色、透明度、有无凝块,可记录为水样透明、白雾状浑浊、微黄浑浊、绿黄浑浊、灰白浑浊等。 二、潘氏(Pandy)球蛋白定性试验 取5%苯酚溶液2—3m1,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l一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土):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十):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2十):白色浑浊。 强阳性(3十):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十):白色凝块。 三、细胞计数 (一)、细胞总数 1、对澄清的脑脊液可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入计数池,计数10个大方格内红、 白细胞数,其总和即为每μl的细胞数。再换算成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 数。如细胞较多,可计数一大格内的细胞×10,即得每μl脑脊液中细胞总数。如用升表示,则再乘以106。 2、浑浊或带血的脑脊液可用血红蛋白吸管吸取混匀的脑脊液20μl,加入含 红细胞稀释液0.38m1的小试管内,混匀后滴入计数池内,用低倍镜计数4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乘以50,即为每μl脑脊液的细胞总数。 (二)、白细胞数 1、非血性标本: 小试管内放入冰乙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冰乙酸后倾去之,然后滴加混匀的脑脊液3—4滴,数分钟后,混匀充入计数池,按细胞总数操作中的红、白细胞计数法计数。 2、血性标本: 将混匀的脑脊液用1%冰乙酸溶液稀释后进行计数。为剔除因出血而来的白细胞数,用下式进行校正: 每μl脑脊液内白细胞校正数=每μl脑脊液内白细胞未校正数 每μl脑脊液内内红细胞数×每μl血液内白细胞 - ────────────────────── 每μl血液内红细胞

脑脊液常规操作规程

1.检验目的 指导脑脊液(CSF)常规测定。 2.方法原理 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中的无色透明液体。由于脉络丛上皮细胞对血浆 中各种物质的选择性分泌和超滤作用,血浆中各种成分对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各有不 同。其中最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是氯、钠、镁离子及乙醇;其次为清蛋白、葡萄糖、钙 离子、乳酸、氨基酸、尿素和肌酐;纤维蛋白原、补体、抗体、某些药物、胆红素、 胆固醇则极难或不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发生器质性病变时,如感染、炎 症、肿瘤、外伤、水肿和阻塞等都可以引起脑脊液成分的改变。通过对脑脊液理学 检查,显微镜检查、化学和免疫学检查及脑脊液病原学检查,可对疾病的诊断、治 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脑脊液(CSF)常规测定内容包括:颜色、性状、有核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潘 氏试验、细菌等。 潘氏(pandys)试验:CSF中的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蛋白盐而产生白 色混浊或沉淀。 3.方法性能参数(如线性、检出限、测量区间、不确定度、准确性、精密度、灵敏度 和特 4.标本类型

标本类型:新鲜CSF。 标本拒收条件:拒收延迟室温2h、冷藏6h未送达标本。 标本保存与稳定性:一般室温1h内完成检验,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 及分类检查。 5.要求的容器、防腐剂或添加物、仪器、试剂或分析系统 标本容器:BD无促凝成分红头管或洁净干燥带盖玻璃管。 试剂 试剂存储和有效期: 仪器:OLYMPUS光学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 6. 校准程序(计量学溯源性) 不适用 7. 质量控制,控制品使用水平和频率,允许限的纠正措施 不适用 8. 程序步骤 一般性状检查:轻轻混匀CSF,观察量、颜色、有无凝块和透明度(一般细胞数≥300 /μl个时或蛋白增加可产生混浊),并记录。

脑脊液常规操作规程

1. 检验目的 指导脑脊液(CSF常规测定 2. 方法原理 2.1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中的无色透明液体。由于脉络丛上皮细胞对血浆中各种物质的 选择性分泌和超滤作用,血浆中各种成分对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各有不同。其中最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是氯、钠、镁离子及乙醇;其次为清蛋白、葡萄糖、钙 离子、乳酸、氨基酸、尿素和肌酐;纤维蛋白原、补体、抗体、某些药物、胆红素、胆固醇则极难或不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发生器质性病变时,如感染、炎症、肿瘤、外伤、水肿和阻塞等都可以引起脑脊液成分的改变。通过对脑脊液理学检查,显微镜检查、化学和免疫学检查及脑脊液病原学检查,可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2.2脑脊液(CSF常规测定内容包括:颜色、性状、有核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潘氏试验、细菌 等。 2.3潘氏(pan dys)试验:CSF中的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蛋白盐而产生白 色混浊或沉淀。 3. 方法性能参数(如线性、检出限、测量区间、不确定度、准确性、精密度、灵敏度和特 4. 标本类型 4.1标本类型:新鲜CSF 4.2标本拒收条件:拒收延迟室温2h、冷藏6h未送达标本。 4.3标本保存与稳定性:一般室温1h内完成检验,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 及分类检查。

5. 要求的容器、防腐剂或添加物、仪器、试剂或分析系统 5.1标本容器:BD无促凝成分红头管或洁净干燥带盖玻璃管。 5.2试剂 9.1.1 试剂组分: 5.2.2 试剂存储和有效期: 5.3仪器:OLYMPUS学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 6. 校准程序(计量学溯源性) 不适用 7. 质量控制,控制品使用水平和频率,允许限的纠正措施 不适用 8. 程序步骤

实验诊断--脑脊液检查

Ⅰ、脑脊液检查cerebrospinalfluid 1、脑脊液(CSF)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内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正常脑脊液容量成人约为120~180ml。 70%由脑室脉络丛分泌,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 2、功能: 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界震荡损伤; 调节颅内压力变化; 供给脑、脊髓的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 调节神经系统碱储量,维持正常pH等。 3、标本采集 一般通过腰椎穿刺术获得标本。 脑脊液可行常规、生化、细菌学和免疫学检查。 腰椎穿刺术常用于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变、肿瘤以及其他全身疾病的中枢受累有重要意义。可行鞘内注射药物。 4、适应证及禁忌证 ⑴、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如下: ①有脑膜刺激症状,如脑膜感染、脑膜白血病。 ②疑有颅内出血,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破人脑室。 ③中性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④脱(神经)髓鞘疾病。 ⑤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而疑为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者。 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需椎管内给药治疗者。 ⑵、禁忌证: 对疑有颅内压升高者须先作眼底检查,如有明显乳头水肿,忌作腰椎穿刺,以避免诱发脑疝。 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者亦不宜作腰椎穿刺。 ⑶、注意 ①疑有脑脊液压力升高时先脱水后穿刺 ②标本留取时 第一管:细菌学检查 第二管:生化和免疫学检查 第三管:细胞计数和分类 第四管:脱落细胞 ⑷、送检要求立刻送检以免细胞破坏、形成凝块 ⑸、检验项目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 红色:常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或脑室出血。 黄色:蛛网膜下腔出血;血中胆红素>256umol/L;椎管阻塞或脑膜炎。 乳白色:化脓性脑膜炎,csf白细胞增多。 微绿色:绿脓杆菌脑膜炎。 褐色或黑色:脑膜黑色素瘤。

颅内几种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改变特点

颅内几种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改变特点 答案解析:婴幼儿(2岁以下)因颅骨缝及囟门未闭,脑膜炎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高热、呕吐、拒食、哭闹不安,甚至惊厥,虽无脑膜刺激征,但前囟门饱满有助诊断。 答案解析:化脓性脑膜炎,约30%~60%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出现硬脑膜下积液,1岁以下患儿较多见。多发生在化脑起病后48~72小时后,临床特征是化脑积极治疗过程中体温不降,或退而复升;病程中出现进行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头围增大等。 答案解病原菌明确后的抗生素选择:应参照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析:1)肺炎链球菌:由于目前半数以上的肺炎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故应继续按上述病原菌未明确方案选药。仅当药敏试验提示致病菌对青霉素敏感,可改用青 霉素20万~40万U/ (kg·d)。 2)脑膜炎球菌:与肺炎链球菌不同,目前该菌大多数对青霉素依然敏感,故 首选取选用,剂量同前。少数耐青霉者需选用上述第三代头孢菌素。 3)流感嗜血杆菌:对敏感菌株可换用氨苄西林200kg/(kg·d)。耐药者使 用上述第三代头孢菌素或氯霉素。 4)其他: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者应参照药敏试验选用乙氧奈青霉素、万 古霉素或利福平等。革兰阴性杆菌者除考虑上述第三代头孢菌素外,可加用氨 苄西林或氯霉素。 答案解析:并发硬脑膜下积液:在化脑有效治疗48~72小时后,脑脊液检查好转,而体温持续不退或体温下降后再升高,或病情好转后又出现意识障碍、高热、抽搐、前囟饱满或隆起,或颅内高压的症状,颅骨透照及头颅CT、有助诊断。与题干“抗生素10天,病情好转,体温正常,近3天又出现发热。抽搐,前囟饱满,颅缝分离”的临床表现相符。 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异常,对硬脑膜下积液,最重要的诊断穿刺,即可诊断。头颅透光检查和CT扫描可协助诊断,但最后确诊仍有赖于硬膜下穿刺放出积液,同时也达到治疗目的。 答案解析:化脓性脑膜炎:血培养化脓性脑膜炎时,血培养不一定获阳性结果,但仍是明确病原菌的重要方法。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血培养阳性率甚高。也可以这样理解新生儿抵抗力最低,自身免疫没有建立,故阳性率就最高。 答案解 析: 硬膜下积液是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答案解 析: 结核性脑膜炎可引起7.3.4.6.2对颅神经障碍的症状,面神经是第7对脑神经。 C 答案解析:可引起菌血症细菌栓子经血传播可引起皮肤血管损害,出现皮肤出血点、瘀点、瘀斑。皮肤瘀点涂片检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要的病原诊断方法之一。 答案解析: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已惊厥三次,说明颅压明显增高, 化脑的治疗原则是:①病因治疗,选择敏感抗生素;②可适当应用激素,减轻脑水肿及细胞因子引起的炎症反应;③对症处理,如降温;④保证足够液体及热量;⑤颅压增高时用20%甘露醇;⑥禁忌抽脑脊液降颅压,可引起脑疝,呼吸、心跳停止。 答案解析:肺炎诊断、鉴别诊断 患儿2岁,主症咳、喘、发热、体征双肺可闻固定中小啰音.诊断支气管肺炎。鉴别毛细支气管炎是以喘息为突出表现的特殊肺炎。支气管炎有咳、发热,肺部干啰音,不固定的粗大水泡音。支气管异物突然吸气性呼吸困难,刺激性咳嗽,多有异物吸入历史。急性喉炎表现除感冒症状外,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有喉梗阻症状,肺部正常。 答案解析:一般用鼻前庭导管给氧,经湿化的氧气流量为0.5~1L/min;氧浓度不超过40%;氧气宜湿化,以免损害气道纤毛上皮细胞及使痰液黏稠。缺氧明显者或新生儿、婴幼儿宜用面罩给氧,氧流量为2~4L/min,氧浓度为50%~60%。若出现呼吸衰竭,应使用人工呼吸器。 答案解临床上轻症患者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不重;中、重度患者发热可为低~中度,

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

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1)红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2)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清中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或脑脊液中胆红素超过μmol/L时,可使脑脊液黄染;椎管阻塞(如髓外肿瘤)、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L)而呈黄变症。 (3)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各种化脓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等。 (5)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等。 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梅毒等由于脑脊液中细胞数仅轻度增加,脑脊液仍清晰透明或微浊;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数中度增加,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度增加,呈乳白色混浊。 3.凝固物正常脑脊液不含有纤维蛋白原,放置24h后不会形成薄膜及凝块。当有炎症渗出时,因纤维蛋白原及细胞数增加。可使脑脊液形成薄膜及凝块。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静置1~2h 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h后,可见液面有纤细的薄膜形成。蛛网膜下腔阻塞时,由于阻塞远端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g/L,使脑脊液呈黄色胶胨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压力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80~180mmH20)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mmH20之内。儿童压力为~(40~100mmH2O)。若压力超过200mmH2O,放出脑脊液量不应该超过2ml,若压力低于正常低限可做动力试验,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脑脊液压力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非炎症性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颅外因素;还有其他如咳嗽、哭泣,低渗溶液的静脉注射等。脑脊液压力减低主要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流失过多;脑脊液分泌减少等因素。 (二)化学检查 1.蛋白质测定 (1)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 【参考值】 阴性或弱阳性。 (2)蛋白定量试验 【参考值】 腰椎穿刺儿童为~L;成人为~L. 【临床意义】 蛋白含量增加见于:①脑神经系统病变:常见于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着增加,结核性脑膜炎时中度增加,病毒性脑膜炎时轻度增加)、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等)、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尿毒症及脱水等)、药物中毒(乙醇、酚噻嗪、苯妥英钠中毒等)。②脑脊液循环障碍:如脑部肿瘤或椎管内梗阻(脊髓肿瘤、蛛网膜下腔粘连等)。③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如GuiUain-Barre综合征、胶原血管疾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病等。 2.葡萄糖测定 【参考值】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