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写策略看张爱玲小说文本中的女性意识(1)

合集下载

浅析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作者:刘君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5期【摘要】张爱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女性文学家,由于其生长在意识觉醒的年代,所以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的传奇女性,在这些女性中都体现出一定的女性觉醒意识,这也体现出了张爱玲自身的女性意识。

本文主要通过对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分析来阐述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张爱玲;作品;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张爱玲是我国近代文坛上著名的女作家,她的才情以及她的文学作品都为我国现代文学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从独特的视角来观看社会的现象,结合她的才情创作出世人欣赏的作品,这也使得张爱玲备受文坛以及世人的关注。

在王一川等人编制的《20世纪文学大师文库》中,张爱玲也名列其中,并排在第八位,所以张爱玲也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最优秀的女性作家之一。

由于张爱玲所处的社会环境,使得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不再延续冰心等作家的写作方式,而是从女性的角度来审视着社会的礼教宗法,在她的作品中体现出女性的意识。

一、女性意识的概述女性意识主要指的是在女性的自主意识中,能够以女性的视角以及女性的感受为基础,打破传统的以男性为主的垄断局面。

通过超出男性视野以及男权文化的经验来对男权文化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审判,进而构造出一个更加完整的女性经验视野,同时利用男权的主流文化外的女性边缘文化和其包含的非主流的世界观、叙事方式以及感觉的一种意识形态[1]。

简言之,就是女性意识是将女人的意识与人性的意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其所关注的是在男权的形式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更加人性化、自由化和健康化的女性文化。

这种女性文化与男性的主流意识相比,也就是边缘与中心的对抗,女性在文学创作中很容易失去对自身性别的认同感,转而认同或者屈服于男性的文化群体中,使得女性角色在表达自我时变得朦胧,自我描述变得更加困难。

二、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充满女性意识原因(一)心理原因从张爱玲的成长环境分析可见,张爱玲父亲和母亲对她性格的影响很大,她成年后的经历给了她更多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张爱玲女性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2]。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作者:肖晓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2期摘要:张爱玲是二十世纪最具创造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她成熟的女性意识是她作品中最大的闪光点。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代表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重点论述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意识的独特展现。

关键词:张爱玲;创作特色;女性意识一、女性意识及张爱玲女性意识产生的原由(一)女性意识的内涵女性意识在女性文学批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女性意识的基本内涵,是以性别为基础包含生命、自我、哲学、自审等多种内涵的意识觉醒。

(二)张爱玲女性意识产生的原由作品创作与作家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张爱玲小说中关于女性爱情、人生、命运的种种描述与她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张爱玲出生地上海是当时世人眼中小资、海派的聚集地,也是她作品的根源地。

张爱玲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大都市背景下的百态人生。

站在女性的立场认清了女性生存的空间,倾述着女性的需要,争取给女性自由恋爱、经济独立和自我救赎的能力。

二、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意识的独特展现(一)对女性命运和婚姻的关怀纵观张爱玲小说,张爱玲始终关注女性这一群体。

通过对自己笔下女性人物的命运和婚姻的关注,表达强烈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所处的社会背景纷繁复杂,但她只把关注点放在女性身上,关注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命运和婚姻。

张爱玲曾说过:“像恋爱结婚,生老病死,这一类颇为普遍的现象,都可从无数各个不同观点来写,一辈子也写不完……”正如张爱玲所言,她的小说中选取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女性典型,她的女性意识也表现在她对女性生存和婚姻的关注上。

1.极度物欲、极度缺失——葛薇龙《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对物欲的极端迷失体现了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深深担忧。

葛薇龙是一名接受新思想、新教育的女性,她来上海的初衷是完成学业,却在姑母的圈套中一步步走向堕落,甘愿充当她姑母猎取情人的工具。

她意识到堕落也想过反抗,但她自身的极度物欲迫使她向金钱世界妥协,有意地挤向上流世界。

论张爱玲小说中都市女性独立意识的书写——以葛薇龙、白流苏、顾

论张爱玲小说中都市女性独立意识的书写——以葛薇龙、白流苏、顾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张爱玲小说中都市女性独立意识的书写——以葛薇龙、白流苏、顾曼桢为例苗澍萌 黑龙江大学摘 要:张爱玲的众多小说作品中,不仅描绘了香港、上海等大都市车水马龙的景象,繁华的表面背后也揭示了其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更控诉了男权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以此来强烈表达女性的独立意识与诉求。

本文以张爱玲部分小说作品中的三位女性为代表,意在剖析其小说作品中有关女性独立意识的书写。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独立;女性意识作者简介:苗澍萌(1996.1-),女,汉族,山东济宁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2018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52-0120世纪40年代的旧上海,整个社会依然充斥着浓重的男权色彩,女性极力被灌输“为人妻”、“为人母”等观念,以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和维护父权、夫权的需要。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女性在男权高于一切的社会中,要谨小慎微,屈服于男性的统治,从而逐渐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

然而在这个男权主义盛行的旧社会、旧时代中,一些被灌输传统封建思想却又接受了知识教育的女性开始渐渐意识到女性独立的重要性。

一、葛薇龙——尖锐矛盾冲突的典型代表在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女主人公葛薇龙可以算是尖锐矛盾冲突的典型代表。

她本是一个纯洁而富有个性的女学生,由上海转至香港求学,迫于经济压力,不得已求助于家境富有而生活腐败的姑母,姑母为了“用这女孩吸引男人”从而收留葛薇龙。

葛薇龙最初对奢华的贪恋、对华丽服饰的喜爱,促使她留在香港,在姑妈的一手调教下,成为“交际名媛”;虽然她对自己今后在梁家所扮演的角色心知肚明,但强烈的虚荣心和物质欲,战胜了她薄弱的意志力。

受过教育的葛薇龙,面对司徒协的物质馈赠,以及乔琪乔忽远忽近、忽冷忽热的爱情,内心难免经历挣扎和斗争。

小说中两次提到葛薇龙想离开香港,回到父母身边做一个穷学生,一面想摆脱这种糜烂、奢侈、腐败的生活,一面又无法割舍铺张浪费的生活所带来的奢华享受,她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徘徊着、彷徨着,在尖锐对立的矛盾冲突中难以抉择,最终经过反复的犹豫和内心强烈的挣扎,她还是放弃了上海,选择留在了香港,继续从事她“交际名媛”的职业。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独特的视角而闻名,而她的后期小说更是揭示了女性意识的演变和内心世界的变迁。

这篇文章将着重讨论张爱玲后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探究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张爱玲后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精神。

在《半生缘》中,女主人公珍妮被描绘成一个聪明、独立、有主见的女性。

她不愿被困在传统的婚姻桎梏中,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社会风俗保守的时代,这样的女性形象显得极具前卫和突破性。

张爱玲通过她的笔触,展现了这些女性在封建礼教和家庭压力下所经历的挣扎和痛苦,同时也表现出她们内心的坚定和自主。

张爱玲后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呈现出对爱情与婚姻的复杂思考。

在《色戒》中,女主人公王佳芝与陈英雄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出了其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矛盾心理。

她既渴望被爱,又害怕被束缚;既执着追求自由,又无法抵御内心的渴望。

这样的复杂情感在张爱玲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呈现出了女性对于婚姻与自由的矛盾心态,以及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张爱玲后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还具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气质。

在《沉香屑:女性绝望人生的叙事与情感》中,张爱玲通过对女性绝望生活的叙述,彰显了女性对世俗生活的疏离和超脱。

在这些小说中,女性角色面对传统的束缚和现实的压力,展现出了一种对于生活的淡然和超然。

这种超脱世俗的气质揭示了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对于世俗价值的异化和对于内心自由的追求。

张爱玲后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还呈现出了一种对于生命的沉思和对于命运的理解。

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女主人公容若展现了一种对于生死的超脱和对于命运的理解。

她面对爱情的挫折和生活的无奈,表现出一种淡然的态度和对于命运的接受。

这种对于生命的沉思和对于命运的理解,展现了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的一种成熟和内心的丰富。

张爱玲后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了丰富多元的内涵和深刻的情感。

她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意识的表达,展现了一种对于女性命运和情感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揭示。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摘要】张爱玲后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探讨和关注。

在她的作品中,张爱玲对女性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女性角色在小说中的定位也展现出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现实。

而女性在小说中面临的命运抉择则是张爱玲作品的一大亮点,她通过这些命运抉择展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观和生存状态。

小说中女性的情感世界和自我身份认知也是张爱玲关注的重点,她描绘了女性们在复杂情感纠葛中的独特韵味和内心挣扎。

张爱玲后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对当代女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示了女性对自我认知和解放的重要性,呼唤着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尊严。

【关键词】女性意识、张爱玲、后期小说、心理剖析、角色定位、命运抉择、情感世界、自我身份认知、影响、启示、女性解放、呼唤1. 引言1.1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女作家,她的后期小说作品中,展现了丰富而独特的女性意识。

在这些小说中,张爱玲深刻剖析了女性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她们面对生活、爱情、家庭等各种挑战时的独特情感体验和思考方式。

通过对女性心理的深入描绘,张爱玲为读者呈现了更为真实和细腻的人物形象,使得她笔下的女性角色更加鲜活和立体。

张爱玲后期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定位多样且丰富,她们或坚强果断,或柔弱婉约,或独立自主,或传统温柔,展现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

这些角色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彰显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不同定位和作用。

张爱玲通过她们的故事,呈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引发了对女性境遇的深刻反思。

在张爱玲的后期小说中,女性的命运抉择成为了一个重要主题。

女性在面临各种选择时往往需要权衡利弊,做出艰难抉择。

张爱玲通过描绘女性在这些抉择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智慧,展现了她对女性勇敢面对生活的敬佩和赞美。

张爱玲后期小说中呈现的女性意识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对当代女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启示和反思。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汪晶晶(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0)摘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开始关注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且研究成果颇丰。

学者们大多从作者上海时期的作品入手,从人物形象、叙事方式等方面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发掘。

作者通过塑造的各种女性人物形象,展现旧中国女性生存的尴尬境地,以及女性受到男性中心主义压迫的现状。

然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与以往相比更为强烈、直接,展现的手法也有所不同。

而对张爱玲后期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关注与研究,是学界至今尚未完成和实现的。

因此,本论文从张爱玲后期作品入手,发掘作品中女性意识因素,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关键词:张爱玲;后期小说;女性意识一、张爱玲后期小说中女性意识的体现(一)女性的自我安慰自我安慰多指自己安慰自己,是一种指向内心的自我暗示或是自我慰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我安慰主要是通过自我想象,对某种特殊的人、事、物进行一定的刺激,进而改变原先的行为或者是先前的经验。

自我安慰是个人在达不到心理预期目标时常有的一种心理状态,用以达到平衡心态的作用,在两性中都会产生。

但是,女性作家一般将自我安慰这种心理状态表现得更为内敛、深邃,多指向女性细腻的精神层面,特别是对女性表达作为独立性别个体的存在有独特作用,便于女性自我意识的抒发。

在张爱玲后期的小说作品中,自我安慰的手法运用众多,且深具特色。

作家用此手法不仅能细致地刻画出女性角色强烈的精神渴望和人性欲求,更能通过女性的自我安慰表现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对待,让女人无法舒展个人抱负,只能身居高阁,以此烘托出女性尴尬的生存境地。

(二)女性的自我认知在张爱玲后期的小说中,比之三四十年代的作品,蕴含了更多女性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

这份独立与自由与五四时期“人的发现”的“独立”和“自主”不同,是基于第二性即女性本身的认知基础上的。

张爱玲在其后期的小说里,主要通过女性人物的爱情观来阐释这种自我认知。

在《小团圆》里,面对“三妻四妾”“三从四德”的传统伦理,九莉大胆地表明了自己“唯一性”的爱情观,并勇敢地宣称:“我并不是为了你那些女人,而是因为跟你在一起永远不会有幸福。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引言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其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矛盾和女性的处境,刻画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本文将就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展开探讨。

女性在张爱玲小说中的形象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既有清纯可爱的女孩儿,也有沉醉于荒淫生活的女人;既有受尽折磨却坚强自立的女性,也有被爱情瑟缩的女子。

女性形象鲜明生动,风格独特,表现出了张爱玲作为一位女作家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力。

女性处于社会角色的矛盾在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处境经常是比较不利的。

与传统观念相比,现代社会更加重视女性的自主和地位,但是张爱玲的小说中却常常强调女性处于社会角色的矛盾,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影响,又受到了西方社会文化的反传统影响。

她们内心深处的矛盾不断地影响着她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矛盾和冲突是张爱玲小说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经常是女性形象的突出特点之一。

她们在爱情中得到了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彰显,罔顾一切地追求爱情。

但是,爱情也常常成为了女性的枷锁,使她们处于弱势和被动状态。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被爱情所束缚,也因此承受着爱情所带来的种种痛苦。

女性独立自主的追求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常常表现出对独立自主的追求。

她们希望摆脱传统社会中缺乏独立自主的女性角色模式,表达出一种破除束缚的冲动和独立自主的精神,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通途。

因此,张爱玲小说中一些女性经常具有一种表现出女性个性和独立性的倾向。

结语张爱玲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塑造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深刻揭示了现代女性的处境和矛盾。

女性意识是张爱玲小说中重要的主题之一,引起了深刻的反思和讨论。

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女性意识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探讨现代女性自我实现和价值的探索。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一)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入学年月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完成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目录摘要I关键词I一、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体现- 1 -二、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成因- 2 -三、张爱玲女性意识的价值- 4 -四、结语- 5 -注释- 5 -- 6 -致谢- 6 -本篇文章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分析,根据对张爱玲作品中男女关系的描写,在披露当时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歧视及压迫的同时,对当代女性弱点进行客观的评价、审视,以此来建立新的女性意识,甚至试图改变女性在旧时社会的地位。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特征鲜明,形象独特,正是为了突出女性本体地位和女性本体特征的自我追求和自我反省的主要内涵。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一、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体现张爱玲虽在欧美教育的熏陶下成长,但依旧自小熟读《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同时夹杂着新文化的大众传媒以及电影,故张爱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文人大相径庭。

在张爱玲作品中,对文学承载对象的改变也表明了张爱玲的当代知识女性的主体意识及文化立场。

在其作品《自己的文章》中,张爱玲进一步确认了她的当代知识女性的意识立场。

在作品中她明确地指出向来以“斗争”这一“人生强势的一方面”的文学作品是过于“超级”的文学,同样也是过于“社会性”的文学;而张爱玲的作品则是永恒而安和的,是注重“人性”、“女性”的文学作品。

在笔者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时发现了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男与女的关系。

因为当时社会大环境混乱,以一个现代的知识女性视角,根据自身经历和内心活动写出了一部部令人惊叹的作品。

最重要的是完成了张爱玲对女性意识的确认。

其中突出的意识有“自我安慰”、“自我关注”、“自恋”、“性自由”,这些意识仿佛在向着“女性自由”而无限逼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书写策略看张爱玲小说文本中的女性意识(1) 【摘要】不同于五四之后其它几位具有较强女性意识的作家,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是直接流露于文本之中的。

本文尝试从书写策略入手,探讨张爱玲小说文本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文本书写策略女性意识
受五四文学思潮的影响,在现当代文学史上,许多女作家有意识地站在女性的立场,探讨中国女性的生活境遇和情感体验,并在她们的文本中加以体现,使得她们的创作具备了真正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价值。

张爱玲以其独具特色的书写策略成为其中最为独特的一个。

1 反主流反阳性的书写
五四之后的女作家是在五四浪潮的冲击下开始写作的。

她们所接触到的国家、民族、平等、民主等先进理念深刻影响到她们的创作,表现在她们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女性通过与男性一样参与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中来实现自身的女性价值的。

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大多采取的是一种阳性化书写模式。

她们笔下被压迫的女性以乔装的面目出现在女性文本之中,被塑造成为独立自主、个性解放、极度叛逆的新女性。

像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已经成为中国新
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典型形象之一,甚至已经被符号化了”。

丁玲认为,只有当女性个体意识与社会整体意识的觉醒同步进行时,女性的解放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女性作为推动历史前进合力中的一支强劲力量,有了与男人平起平坐的权力,甚
至于女性比男性更勇敢更自觉地担负起社会人生的责任。

“中国第一位女兵作家”谢冰莹,同样将政治置于人生的首要位置,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年轻的她曾经借一身戎装从历史的客体成为历史的主体。

然而军装与战场只不过是一副男性的面具,现实生活中的谢冰莹,曾经勇敢地向父辈为主体的男权社会公开宣战。

取得自由恋爱权力之后的谢冰莹在爱情婚姻上不断追求却屡遭挫折,逐渐丧失了反抗的锐气,同样是一个在现实的家庭婚姻生活中迷失了自我的女性。

女性通过忘却自己的性别走上战场,为了革命事业流血牺牲。

然而一旦回到现实中来,广大女性依旧面临着压抑性命运而无法解脱。

“她们都曾力图借助书写的方式进入父系历史、文化的层面,寻找女性失落在父权体制中的自我形象。

在建构女性文学传统的问题上,她们也写下了不少女性遭受传统宗法父权社会所压迫的女性形象和其它女性问题等小说,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女性追寻自我的各种矛盾命运。

不过,由于女性主体反省能力的匮乏,以及父系性别意识内化力量过于强大,导致这些女性作家无能为女性文学传统的建构做出更大的贡献,反而落入宗法父权的他者处境之中,面对再度被边缘化及被他者化的双重困境。

”这种反女性本质的阳性书写模式,反映出她们在潜意识里还未完全摆脱对于男性的依附和对于父权的认同。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国家话语占据了主导地位。

以丁玲为代表的一批女作家自愿放弃了她们的女性主义立场,融入到主流
意识形态之中。

张爱玲并没有盲目追随时代潮流,而是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细腻冷峻的笔锋,站在主流社会的边缘对女性的现实处境进行着独特的描摹,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份最真实的女性体验。

张爱玲的反阳性书写模式的形成,是与她对女性命运、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分不开的,也体现出她强烈的女性意识。

2 杀父书写和去势父亲书写
“讨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主体性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同时分析张爱玲笔下的男性人物的书写模式。

”在张爱玲的文本世界里,对于男性家长的处理,张爱玲经常采用的书写策略有两种:一种是将男性家长隐匿在文本之中,构成男性家长缺席的无父文本。

另一种是即使把男性家长写进文本,他们扮演的也只是“去势者”的角色。

在张爱玲许多的小说文本中,“父亲”几乎一直是被放
逐在在文本之外的。

由于男性家长的缺席,使女性摆脱了传
统的束缚,甚至直接取代男性的位置,形成了女性当家作主的家庭模式。

在《金锁记》中,代表姜家权威的不是姜老太爷,而是耳朵有些背甚至有些糊涂的姜老太太。

《倾城之恋》中由于父亲的缺席,流苏的母亲虽然话语不多却总在关键时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张爱玲惯常使用的“父亲”去势书写,同样强烈地表现出她对
父亲权威的遗弃。

在《金锁记》、《怨女》等小说作品中,张爱玲塑造了一系列昏庸猥琐的男性形象。

男权社会所崇尚的男性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等英雄气概已不复存在。

他们大多是肢体残缺、猥琐无能、狂嫖烂赌、昏庸懦弱的丑恶形象,乃至一些丧失掉精神人格的畸形人物。

在中国传统的话语世界里,男性话语向来是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的。

男性气宇轩昂、顶天立地的外在形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被完全消解了。

这方面最典型的应属《金锁记》里的姜二爷。

出生于富贵之家的姜二爷,却天生一副残废畸形的躯体。

《怨女》中的姚二爷也是一副畸形的残障身体。

男性外在形体的残缺在某种程度上寓示着他们所代表的男性话语世界的残缺。

男性外在形象的残缺与男性所代表的话语权威之间的反差,带给读者的是强烈的心灵的震撼。

张爱玲正是通过这类男性形象的塑造,对长期处于权威地位的男性话语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彻底的否定。

张爱玲笔下另一类型的男性形象则属于精神人格不完整的人物。

《花凋》中的郑先生,虽然外表长得“像广告画上喝乐口福抽香烟的标准上海青年绅士,”实际上只要“穿上短裤子就变成了吃婴儿药片的小男孩;加上两撇八字须就代表了即时进补的老太爷;胡子一白就可以权充圣诞老人。

张爱玲将郑先生精神上的残缺以婴孩化、幼稚化的手法揭示出来,是极具讽刺意味的。

其它像《金锁记》中的姜季泽等人,都是无力养家湖口,靠祖宗留下的产业过
活。

张爱玲在小说文本中塑造的这些或形体残缺或精神残障的男性形象,暗示出父权社会无可挽回的衰败与没落。

形体残废书写是有意从生物学层面上“弱化”男性的优势;而精神残障书写则是进一步从精神层面上去“消解”男性的权威。

这种意图颠覆男性、父权传统的叙述策略,自然流露于张爱玲的小说文本之中,体现着作家的女性主体意识。

张爱玲正是通过她的杀父书写或去势父亲书写来表现男性主体性的丧失。

从而由在场的女性家长替代缺席的传统男性家长,这也是女性建构自身主体性的一种策略。

3 压抑女性的“自由”言说男权社会里男性的主体意识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集中表现为父权与夫权。

五四以来具有女性意识的现代作家纷纷从父权与夫权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对父权与夫权的反抗来塑造女性形象,张爱玲亦不例外。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无处不在的压抑处境大都是通过女性自己“讲述”出来的。

她往往通过女性主体“言说”的方式,揭示出女性长期以来所处的的压抑处境。

先来看张爱玲的《霸王别姬》,她对这个向来突出悲壮色彩的传统题材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处理。

对女性自身的从属的被动的处境做出了深刻的反思。

“她突然觉得冷,又觉得空虚,正像每一次她离开了项王的感
觉一样。

如果他是那炽热的、充满了烨烨的光彩,喷出耀眼欲花的ambition 的火焰的太阳,她便是那承受着、反射着他的光和力的月亮。


在这里,月亮早已被赋予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月亮可以说就是男权社会中女性从属陪衬地位的象征符号。

张爱玲运用太阳代表西楚霸王、月亮象征虞姬的写照是极具批判意义的。

虞姬不只是男性霸主的影子而且还是反射太阳的月亮。

她开始怀疑她这样生存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假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
“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

”有一天他厌倦了她,“她成了一个被蚀的明月,阴暗、忧愁、郁结、发狂” 。

死后,“会送给她一个‘端淑贵妃'或‘贤穆贵妃'的谥号,一只锦绣装裹的沉香木棺椁和三四个殉葬的奴隶。

这就是她的生命的冠冕”。

(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 立即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