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启示
女祸补天的读后感

女祸补天的读后感《女祸补天》是一部由作家张爱玲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传统中国社会中女性的悲惨遭遇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王霞的女子,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父母早逝,由奶奶抚养长大。
在那个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低下,王霞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生活艰难。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意志,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小说中,王霞经历了种种困难和磨难,她被迫嫁给了一个不爱的男人,婚后生活更是艰难。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逐渐赢得了尊重和地位。
她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支撑整个家庭的中流砥柱。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她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自立,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
通过对王霞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传统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命运。
在那个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低下,她们受尽了各种不公平待遇,被束缚在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限制之下。
然而,小说中的王霞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一个自立自强的女性典范。
小说中的王霞形象给予了女性读者极大的鼓舞和启示。
她的坚强和自立,成为了许多女性的榜样。
在当今社会,女性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依然还有许多女性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小说中的王霞形象,给予了这些女性极大的鼓舞和启示,她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改变命运。
小说中的王霞形象也给予了男性读者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男女平等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男性需要更多地尊重和支持女性,给予她们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小说中的王霞形象,给予了男性读者很大的启示,她告诉我们,女性同样拥有着智慧和勇气,她们同样可以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为家庭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对《女祸补天》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命运,也对女性的坚强和自立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她的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而著称。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情感的描绘,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幅细腻的画面,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在阅读张爱玲的小说后,我深深地被她的文字所吸引,对她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最为喜爱的是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
她通过对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在她的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格和情感,他们的内心世界如同一个迷人的迷宫,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去探索和理解。
在《色戒》中,她通过对王佳芝和潘少华的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两个人物内心的复杂和矛盾,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和无奈。
在《金锁记》中,她通过对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两个人物内心的独特性格和情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和无奈。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通过对白玫瑰和红玫瑰的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两个人物内心的独特性格和情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和无奈。
在《倾城之恋》中,她通过对王尔德和白流苏的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两个人物内心的独特性格和情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和无奈。
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她通过对花落知多少和白流苏的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两个人物内心的独特性格和情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和无奈。
除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张爱玲的小说还充满了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她通过对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色戒》中,她通过对王佳芝和潘少华的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
在《金锁记》中,她通过对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通过对白玫瑰和红玫瑰的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
张爱玲代表作中女性困境的现代启示

张爱玲代表作中女性困境的现代启示1. 引言1.1 张爱玲代表作中女性困境的现代启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中描绘了许多女性在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社会中所遭遇的困境与挣扎。
通过她的小说和散文,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女性在情感和社会层面上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
张爱玲代表作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了传统婚姻观念对女性的束缚,折射了现代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影响,呈现了女性在情感困境中的独特体验,探讨了女性自我价值和独立意识的重要性,并挖掘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潜力与可能性。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困境的反思和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当代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能够深入思考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和变革。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困境的现代启示,对于当代女性角色的启示,以及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反思,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2. 正文2.1 揭示传统婚姻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张爱玲代表作中的女性形象,常常揭示了传统婚姻观念对女性的束缚。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主角苏丽珍被迫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男人,她在婚姻中经历了感情的折磨和内心的煎熬。
这种婚姻观念让女性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把她们视作婚姻的工具和附属品,而不是独立个体。
而在《色,戒》中,女主角王佳芝为了执行革命任务而与敌对势力的男人结婚,最终在婚姻的权力游戏中受尽折磨和痛苦。
这种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束缚不仅限于情感上的苦恼,还包括社会地位的限制和自我实现的难题。
张爱玲通过这些作品,深刻揭示了传统婚姻观念对女性造成的困境,呼吁社会对于婚姻观念的重新思考,让女性能够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利和选择空间,拥有真正的幸福和尊严。
2.2 折射现代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影响在张爱玲的代表作品中,女性所处的地位往往反映了当下社会对女性的态度和对待。
通过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生活遭遇和社会处境,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职业发展和权利认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
张爱玲读后感通用12篇

张爱玲读后感张爱玲读后感通用12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爱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张爱玲读后感1近日,拜读了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封锁》,心中颇有感触。
作者以精致、细腻的写作手法,把电车封锁期间发生的人物故事娓娓道来,象叙家常般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样感受真实的故事画面。
整个小说以电车封锁为主线,描写了封锁期间人们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吕宗祯与吴翠远的偶遇相恋的故事。
又以一个山东乞丐的吆喝声首尾互应,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态,使人物形象都活灵现地展现于读者面前。
作者用敏锐的、善于观察生活的思维,把人物的形态、动作、语言都刻化地惟妙惟肖,让读者读起来沉浸其中、意味深长。
象吕宗祯吃包子时被报纸粘住时粘住的细节、吴翠远衣着长相的描写、医科学生修改人体骨骼众人围观的情景、吕宗祯遇见妻侄董培芝的逆反心理以及吕宗祯与吴翠远相遇时层层深入的情感描写等等,都如同作者亲自经历一样逼真,让读者读起来回味无穷。
文中吕宗祯为躲避妻侄董培芝,假装与吴翠远套近乎,却假戏真做,互生好感恋爱的整个过程是充满戏剧性的,是美好的,可到最后电车发动那一刻,吕宗祯却又筱地离开了吴翠远,回到了原来的座位上,一切象没发生一样,又恢复了原样。
这也让女主人公突然醒悟到:“象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人情的梦。
”结局说不上伤感,但却充分讲述了男女在电车封锁的'无聊状态下偶遇相恋,在电车启动时思维又恢复正常,如梦初醒般又步入正常生活的情感历程,让读者感同身受,无限想象。
我只想再好好的地几遍《封锁》,感受作者那流畅、不俗的文笔和真挚细腻的情感,品味她带给我的美好精神食粮。
张爱玲读后感2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倾城之恋》这本书,至少是听过这本书。
我承认最开始是被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名字所吸引,到后来知道这是一代才女张爱玲之作,更是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本阅读。
《张爱玲》读后感推荐5篇

《张爱玲》读后感推荐5篇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中的故事和情感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优秀的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语言表达和意象描绘的赞美和思考,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张爱玲》读后感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张爱玲》读后感篇1轻轻开启书的扉页,缕缕墨香如醇醇杨柳风,在心间萦绕书香氤氲中,我与李白杜甫畅谈诗歌,与鲁滨逊一起冒险,同曹操纵论天下英雄,和林黛玉一起品味葬花词。
近几天读了张爱玲的t;t;倾城之恋>>。
我喜欢张爱玲,喜欢她冷眼看繁华的清冷,而,《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笔下唯一温暖而琐碎的爱情。
这个爱情以一个大悲惨为前提为背景。
其中生死离别都只在毫厘之间,只有片刻之差,所有的一切都全在命运中。
故事中的男女主只是命运手中牵船上的玩偶,比起外界的力量,他们不堪一击。
命运通过战争成全了他们。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总得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生死契阔我们自己那做得了主。
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
让他在放纵劳累之于有一个去处。
男人的归宿终究只是一个女人。
喜欢小说的最后一段话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边,一个人刚富有了两重身体,也就蒙了两重危险。
一颗子弹也许打不中他,也许打中她。
他若是死了,他若是残废了,他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
她若是受了伤,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
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人死得干净爽利。
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别的她不知道,这一刹那,她只有他,她也只有他。
读《倾城之恋》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
现在放才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张爱林这个清冷的女子,总爱将残忍的真话隐在淡淡的哀愁里不经意间说了出来,让人分明感觉到哀伤却又毫无办法。
张爱玲的文字为我筑起了一个清冷的梦,一个艺术的梦。
书能香我何必花,品读张爱玲,让那令人心颤的的清冷装点我的梦。
沉沦读后感1000字

沉沦读后感1000字《沉沦》是一部由张爱玲创作的小说,通过对上海滩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沉沦。
小说以一个富家女的视角,描绘了上海滩的繁华与衰落,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生活状态。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在这个环境下的沉沦和迷失。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富家女,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却因为家庭的变故而沦为孤儿。
在上海滩这个充满诱惑和陷阱的地方,她经历了各种挫折和磨难,最终沉沦在这个环境中。
她和很多其他人一样,被这个环境所吞噬,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小说通过对这个女孩的描写,展现了她在这个环境中的沉沦和迷失,以及她在这个过程中的痛苦和无奈。
通过对这个女孩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上海滩这个环境对人的影响。
在这个充满诱惑和陷阱的地方,人们很容易迷失自己,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他们被这个环境所吞噬,最终沉沦在其中,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各种痛苦和无奈,最终成为了这个环境的一部分。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上海滩这个环境的残酷和无情,以及人们在这个环境中的沉沦和迷失。
小说中的情节虽然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但是其中所揭示的人性的沉沦却是永恒不变的。
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人们都可能会在诱惑和陷阱中迷失自己,最终沉沦在其中。
小说通过对这个女孩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奈,以及人们在这个环境中的沉沦和迷失。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告诉我们,人们应该警惕诱惑和陷阱,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要被环境所吞噬,不要沉沦在其中。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通过对上海滩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沉沦。
小说以一个富家女的视角,描绘了上海滩的繁华与衰落,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在这个环境下的沉沦和迷失。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告诉我们,人们应该警惕诱惑和陷阱,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要被环境所吞噬,不要沉沦在其中。
张爱玲怨女读后感

张爱玲怨女读后感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情感世界的深刻剖析而闻名。
其中,她的短篇小说《怨女》更是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描绘,深深地触动了我。
小说《怨女》讲述了一个女人对婚姻和爱情的挣扎和痛苦。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而富有的女人,她的丈夫却在外面有了情人。
在这种情况下,她既不能离婚,也无法忍受丈夫的背叛。
她内心充满了怨恨和痛苦,却又无法表达出来。
这种痛苦和无奈在张爱玲的笔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
小说中的这位女主人公,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怨女形象。
她的内心充满了对丈夫的怨恨和对婚姻的失望,却又无法摆脱这种束缚。
她在外表上看起来优雅、美丽,但内心却是痛苦不堪。
她的怨恨和痛苦,是对爱情和婚姻的无奈和绝望的折射。
通过这个形象,张爱玲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妇女的困境和无奈,也反映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切和思考。
在小说中,张爱玲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细腻的描写,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人感同身受。
同时,她对婚姻和爱情的深刻思考,也让人深思。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地位和命运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束缚,她们往往无法摆脱这种困境,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痛苦和无奈。
张爱玲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处境,也引起了人们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阅读《怨女》,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关切和思考,也对当时社会中妇女的困境和无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她对爱情和婚姻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张爱玲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情感世界的深刻剖析而闻名,而《怨女》无疑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这篇小说,我对张爱玲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她的文学才华和对女性命运的关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张爱玲代表作中女性困境的现代启示

张爱玲代表作中女性困境的现代启示1. 引言1.1 张爱玲代表作中女性困境的现代启示张爱玲代表作中女性困境的现代启示,是一个深刻而引人深思的话题。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得极具现实感和复杂性,她们的内心矛盾和困境常常让人感同身受。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困境主要表现在情感上的挣扎和社会地位的不公。
这种困境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存在,女性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需要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突破困境。
从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获得启示。
她的女性形象虽然处于困境中,但她们依然展现出坚强和勇敢的一面。
这种坚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我们现代女性所需要的。
如何应对现代社会中的女性困境?或许我们可以向张爱玲的角色学习,勇敢面对挑战,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轻言放弃。
张爱玲的作品对当代女性有重要启示,我们应当从中汲取勇气和智慧,不断提升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而努力。
我们也需要关注并改善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境遇,让更多的女性能够获得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2. 正文2.1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复杂性,她塑造的女性形象往往是富有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的。
在《色戒》中,王佳芝这一角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身处纷乱的时代背景中,被迫选择走上一条充满欺骗和痛苦的道路,最终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在《金锁记》中,周瑛的形象也展现了张爱玲对女性复杂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
她身不由己地陷入一段不被接受的恋情中,最终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脱自己。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常常是具有独特魅力和坚强意志的,她们在逆境中崛起,展现出非凡的生存智慧和勇气。
张爱玲也展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她们被束缚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之中,无法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令人感到心疼和同情,更让人思考现代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张爱玲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女性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启示
最初迷上张爱玲,是源于她的一句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①。
在这里,没有故事的轰轰烈烈,没有情感的狂悲狂喜,有的只是最简单的语言、最平淡的场景,却讲述出世间最巧妙的缘分、最难得的感情。
也许正是出于这种迷恋吧,读了很多张爱玲的作品,有些喜欢的文章甚至还不止读过一遍、两遍。
然而,毕竟是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讲不出那些专业的文学理论,因此无法从更深的层次上来探究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启示意义。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我也无意于用一些高深的、他人的“专家语言”来谈论我所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因为我觉得那是属于“他们”的张爱玲、“他们”的《倾城之恋》或其他。
我只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谈一谈我对张爱玲作品的几点粗浅认识: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张爱玲的小说?她的作品好在哪里?或者说,一部好的小说创作会体现出哪些特点?我想,在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启示吧。
一、好的小说创作要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这里所说的“特定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二是指与作者相关的时代背景。
任何好故事的发生、发展都不应该是孤立的、局部的,只有将其置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其设置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故事的内容才会更加丰富多彩,也会更便于读者理解、引起读者的共鸣。
读过金庸作品的人都知道,经典的《射雕英雄传》以遭受靖康之变后的宋朝为其时代背景,《鹿鼎记》的故事则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而至于那部《白马啸西风》,我却一直没有发现它在讲述何年何月之事,读起来似乎有一种被“搁浅”的感觉。
也许这也是造成它不如前两部作品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再说张爱玲,一提到张爱玲小说中的画面,首先会想到什么?是歌舞升平、却散发着腐朽气息的上海滩,还是洋味十足、但随之陷落的香港;是依依呀呀的胡琴,还是现代的钢琴、无线电;是鸦片的迷雾、小脚的女人,还是工厂、洋房和电车……如果要用几个词汇来描述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的话,我会选择:20世纪初;“双城记”——上海与香港;社会动荡;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这些,都是属于张爱玲的典型时代的,正如革命时期是属于鲁迅的时代、土改时期是属于周立波的时代一样。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这一时期只有这么一位代表作家,只是这些作家以这一特殊时代为背景而创作的作品更为优秀;或者说,这是一个与作者本人高度相关的时代。
二、好的小说创作要有独到且细腻的笔触
说起独到、细腻的描写,不禁想起张爱玲在《桂花蒸阿小悲秋》一文中对阿小及她家主①《爱》,P80
人形象的描述。
阿小生成这样一副模样,“脸一红便像是挨了个嘴巴子,薄薄的面颊上一条条红指印,肿将起来。
她整个的脸型像是被凌虐的,秀眼如同剪开的两长条,眼中露出一个幽幽的世界,里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①。
她的主人呢,“脸上的肉像是没烧熟,红拉拉的带着血丝子。
新留着两撇小胡须,那脸蛋便像一种特别滋补的半孵出来的鸡蛋,已经生了一点点小黄翅”②。
这样的两个人,生动得让人无法遗忘。
这就是张爱玲的小说。
(一)张爱玲的小说是色彩浓重的
张爱玲极爱用各种鲜活的颜色来写人、写景、写心、写情,因此她的句子常常是深刻、形象且丝丝入扣的。
她曾用红和绿来写振保朋友的太太王娇蕊,“她穿着的一件曳地的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
她略略移动了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个绿迹子。
衣服似乎做得太小了,两边迸开一寸半的裂缝,用绿缎带十字交叉一路络了起来,露出里面深粉红的衬裙”③。
虽然是平日看似过分冲突、刺眼的红绿二色,在这里却无疑是最适合描写“红玫瑰”的颜色了。
娇蕊不但成功的“染绿”了她曾经占有的空气,更无意间“染活”了振保的心,成为他心口上的那颗朱砂痣。
在小说《金锁记》中,她曾这样描写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④。
同一个月亮,却因不同的人而产生不同的感受,这种差异,张爱玲是借助颜色简单而生动的体现出来的。
她还曾用“野火花”的红来写白流苏的心,“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⑤。
其实,漫延开的不仅仅是那不可收拾的火红而已,还有在流苏内心里悄然涌动着的恋爱的情愫。
而在流苏初到香港时,也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写,“那是个火辣辣的下午,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蹿上落下,在水底下厮杀得异常热闹”⑥。
这一抹抹犯冲的颜色,不仅彰显了当时香港社会的繁华与凌乱,更将流苏心里那股兴奋与无措交织的复杂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还有什么会比这些“蹿上落下”的颜色更能表现出流苏对未来忐忑不安的心情呢?
(二)张爱玲的小说是可以聆听的
“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⑦。
范柳原与白流苏的故事,便是在这“咿咿哑哑”的胡琴声中拉开了序幕,拉出
①《桂花蒸阿小悲秋》,P384
②《桂花蒸阿小悲秋》,P383
③《红玫瑰与白玫瑰》,P338
④《金锁记》,P3
⑤《倾城之恋》,P67
⑥《倾城之恋》,P61
⑦《倾城之恋》,P48
了高潮,又拉向了尾声。
而我们听到的不仅是故事,还有那仿若一直在耳边萦绕着的胡琴声,咿咿哑哑……
她写安静的时候,“难得有人说句把话,只听见银筷子头上的细银链条窸窣颤动”①。
但更多的,还是有声音的时候:那街上小贩远远地摇着拨浪鼓的“不楞登……不楞登”的声音,“包车叮叮地跑过,偶尔也有一辆汽车叭叭叫两声”②,那封锁时“叮玲玲玲玲玲”③的摇着铃的声音,那“工隆工隆”④响的电梯的声音……多亏了这些拟声词,读张爱玲的小说,永远不会寂寞,却又很容易陷入永远的寂寞。
这就是张爱玲的小说,她用自己独到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绘着一个个绘声绘色的文字世界。
三、好的小说创作既要有挖掘“美”的眼力,又要有直面“丑”的勇气
张爱玲的小说便具有这样的魅力,尤其是后者。
在张爱玲的笔下,许多人物都被作者有意地撕下了伪装的面具,将他们“赤裸裸”地展现给大众。
君子也好、恶人也罢,在她的小说里都原形毕露;人性中贪婪、自私、懦弱的一面,在她的文章中也无所遁形。
相比之下,那些一味歌功颂德的文章在浩瀚的文坛中一闪而过,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述这几点,能否算作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启示呢?但不管怎样,它们足以说明我为什么喜欢张爱玲的小说、为什么认为张爱玲的作品是好的作品了。
其实,还有一点更为关键的是,她的文字能够轻而易举地贴近人的心灵、触动人们内心深处那抹难以察觉的感情。
就犹如平静的湖面,哪怕投以小石,也会涟漪不止。
套用《半生缘》中的一句话⑤:我要你知道,在张爱玲的作品里总有一些文字是能够触动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些文字。
参考文献:
[1] 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2] 张爱玲.传奇[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3] 张爱玲.半生缘[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①《金锁记》,P9-10
②《金锁记》,P9
③《封锁》,P274
④《心经》,P211
⑤“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一个人”,P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