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的哲学》与《哲学的贫困》——从哲学视角看蒲鲁东与马克思的分裂

合集下载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读后感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读后感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读后感
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哲学嘛,总是那些玄之又玄的东西,好像飘在云端让人摸不着头脑。

可是马克思偏不,他就像是一个接地气的智者,在这本书里对着那些错误的哲学观念猛戳。

马克思在书里对蒲鲁东那一套所谓的“贫困的哲学”进行了批判。

蒲鲁东就像是个蹩脚的魔术师,想用一些花里胡哨的概念来解释经济关系,结果却搞得一团糟。

马克思就像那个看穿魔术把戏的观众,站出来大声说:“你这根本就不对!”他用很直白的话语指出,经济关系可不是靠那些凭空想象的概念就能搞定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生产、阶级斗争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比如说,蒲鲁东觉得只要发明一些新的概念,就能解决贫困问题,就像一个人以为只要改个名字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样可笑。

马克思却告诉我们,要从社会的实际生产方式、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些实实在在的地方去寻找答案。

这就好比要想知道一个人为什么穷,不能只看他有没有个好听的称呼,而是要看他的工作、收入来源、社会环境这些真真切切影响生活的东西。

而且马克思在书里还展现了他那严密的逻辑。

他一层一层地分析,就像剥洋葱一样,把蒲鲁东那些混乱的思想剥得精光。

他的论述就像是一场精彩的推理秀,让我这个之前对哲学经济学有点迷糊的人也能跟着他的思路走。

从这本书里,我还感受到马克思那种对工人阶级的深切同情。

他批判那些错误思想,其实就是想为工人阶级找到真正摆脱贫困的道路。

他可不是在玩什么文字游戏,而是为了改变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这就好比是一个医生,他看到病人(工人阶级)病得很重,那些庸医(错误的哲学思想)却在瞎开药,他就忍不住要站出来,用正确的诊断(马克思自己的思想)来治病救人。

?四、蒲鲁东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及马克思对其的批判——《哲学的贫困》解读

?四、蒲鲁东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及马克思对其的批判——《哲学的贫困》解读

四、蒲鲁东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及马克思对其的批判——《哲学的贫困》解读马恩全集·第4卷·哲学的贫困》,第一版1958年P71-198.四、蒲鲁东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及马克思对其的批判蒲鲁东以“建议”的“历史的叙述的方法”把交换价值的“产生”当作一个既定事实后,就开始阐述共时性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摘录如下:“经济学家们很清楚地揭明了价值的二重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同样明确地阐明价值的矛盾的本性;我们的批判就从这里开始……只指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这种惊人的对照是不够的,经济学家们惯于把这种对照看成非常简单的事情,应当指出,在这种虚构的简单中却隐藏着深奥的秘密,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弄清这个秘密……用术语来说,就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成反比。

”(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第二章论价值·第一节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蒲鲁东一方面认为经济学们很清楚地揭示了价值二重性的矛盾本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惯于把这种对立看作是非常普通的事情”。

蒲鲁东对此是不满意的,“我们的责任在于证明这种所谓的普通事情本身隐藏着深奥的秘密,并且对此作出透彻的分析”。

(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上卷》P78/79),这个“深奥的秘密”就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成反比”。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为什么彼此不可或缺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会成反比地增减。

”(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上卷》P79)马克思以讽刺形式将论战性著作《哲学的贫困》整个第一章命名为“科学的发现”不是没有道理的。

蒲鲁东自以为发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惊人的对照”的反比例性性秘密,马克思却揭穿他说,西斯蒙第和罗德戴尔早在他之间就看出了并认识了“两者的对立或是矛盾”。

马克思摘引如下:西斯蒙第:“商业把一切东西都归结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

(“概论”布鲁塞尔版第二卷第162页38)罗德戴尔:“一般地说,国民财富(使用价值)①是随着个人财产(因交换价值的上升)的增加而减少;如果个人财产因交换价值的下降而减少,那末国民财富通常会相应地增加。

阅读哲学的贫困观后感

阅读哲学的贫困观后感

阅读哲学的贫困观后感马克思写这书啊,就像是跟那些不靠谱的哲学思想打擂台。

他就站在那,对着当时那些有点虚头巴脑的哲学观念说:“你们呀,不行!”这书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马克思是个超犀利的思想家,他把那些哲学里的贫困之处,也就是那些不合理、不切实际的东西,给扒得干干净净。

我印象特深的是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

蒲鲁东那家伙的想法就像是自己在那搭了个纸糊的房子,看起来有模有样,可实际上一戳就破。

他弄那些所谓的经济哲学概念,就像是在玩文字游戏,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复杂到自己都快绕晕了,还觉得自己特高明。

马克思就像是个拿着放大镜的侦探,一点一点地检查蒲鲁东的理论,然后把那些破绽都指出来。

马克思说,经济关系可不是这么玩的,不是靠那些空想的概念就能解释得通的。

这就好比你要解释一个人为什么饿了,你不能光说“饥饿感是一种抽象的对食物缺乏的概念反应”,而得去看看实际的情况,比如他多久没吃饭了,周围有没有食物之类的。

在书里,马克思还提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思想雏形。

他让我明白,哲学不能脱离实际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

这就像你要了解一个植物的生长,你不能光在那想植物应该怎么长,你得去看看它生长的土壤、气候和周围的环境。

社会也是一样的,各种经济关系、阶级斗争就像土壤和气候,影响着哲学思想这棵大树的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还觉得马克思的文笔挺有趣的呢。

他没有那种故作高深、让人看不懂的调调。

虽然有些地方的理论理解起来有点费脑筋,但他那种一针见血、直捣黄龙的批判风格,就像是武林高手过招,一下子就击中要害。

这让我觉得哲学也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有少数人能玩得转的东西。

它其实就藏在我们的生活里,藏在那些每天发生的经济活动、人与人的关系当中。

而且这本书也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新的看法。

以前觉得经济学就是那些枯燥的数字和图表,但是马克思从哲学的角度去剖析经济关系,就像是给经济学注入了灵魂。

让我知道经济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逻辑的支撑。

从《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意义

从《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意义

观 和形 而上学 , 阐明了辩证思维 的方法 , 进一 步发展 了
历史唯物主义。
在 《 困的哲学》 , 贫 中 蒲鲁 东不 了解社 会 主义发展
的客观规律 .他假定有一种神秘 的观念或 理性支配着
历 史 的发 展 ,他 认 为 社 会 历 史 是 一 个 确 立 上 帝 观 念 的 漫长 过 程 ,普 遍 理 性 ”就 是 上 帝 ,支 配着 社 会 发 展 规 “
生产对 交换 、 配和消费 的决 定作用。 阐释 了生产力 分 并 与生产关系 、 劳动价值等重要理论。
蒲 鲁 东 把 交 换 看 成 是 人 的 先 天 不 变 的 本 性, 认 为 他 人 的 天 生 的 各 种 需 要 是 通 过 交 换 达 到 各 自需 要 的 满
第 二 、 哲 学 方 面 , 克 思 批 判 了蒲 鲁 东 的 唯 心 史 在 马
社 会 主 义 进 行 了批 判 , 两部 著 作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 形 成 具 有 决 定 性 的 意 义 。 这
【 键词 】 关 马克思 ; 哲 学的 贫困> < ;蒲鲁东 ; 共产 党宣言> 《
【 中圈分类号 】 1 B7
【 文献标识 码】 A
来 ,人 不 过 是 观 念 或 永 恒 理 性 为 了 自身 的发 展 而 使 用
而上学 者。他用辩证法分析资本 主义社会 , 为资本主 认 义也有好 的方面和坏 的方面 ,在不触动资本 主义生 产
的工具 , 社会发展 的动力都应归 结于理性 和范畴 , 而不
是 现 实 的 生 产力 和人 民 的 劳动 智 慧 ,社 会 本 身 是 按 照
相等 , 用商品中所包含 的劳动量来衡量 的商品价值 把“

哲学的贫困解读

哲学的贫困解读

哲学的贫困解读
《哲学的贫困》是卡尔·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从经济学和哲学两个方面对蒲鲁东的唯心主义经济学进行了批判。

首先,在经济学方面,马克思指出蒲鲁东的经济学观点忽略了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这一本质因素。

他认为,蒲鲁东试图通过分析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但是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等价交换原则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而不是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

因此,蒲鲁东的经济学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忽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其次,在哲学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主义哲学。

他认为,蒲鲁东的哲学观点忽略了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

蒲鲁东试图通过抽象的概念和范畴来解释世界,但是这种解释是片面的,因为它忽略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实践。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是由物质世界和人类实践活动所构成的。

因此,蒲鲁东的哲学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忽略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

最后,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揭露了蒲鲁东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非科学性和小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性。

他认为,蒲鲁东的经济学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忽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
质。

同时,他的哲学观点也是唯心主义的,忽略了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

因此,他的批判是片面的和不科学的。

此外,蒲鲁东所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反革命的,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规律,也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

两种辩证法的交锋——从方法论视角看《哲学的贫困》对《贫困的哲学》的批判

两种辩证法的交锋——从方法论视角看《哲学的贫困》对《贫困的哲学》的批判

2018年第3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S e p.2018(总第137期)I s s u e s 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 W o r l dS o c i a l i s m A Q u a r t e r l y,N o 3两种辩证法的交锋从方法论视角看«哲学的贫困»对«贫困的哲学»的批判姜汪维摘㊀要:面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丰富遗产,蒲鲁东将其理解为概念的堆积,马克思则看到了否定性的革命力量.蒲鲁东将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设定为二元分裂,马克思则将其视为矛盾的统一体.蒲鲁东将辩证法演绎为合而为一,马克思则将其演绎为对立统一.通过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得以初步建立:一是将唯物辩证法的对象性活动确定为物质生产实践;二是将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内容确定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动发展史;三是将未来社会实现的主体确定为无产阶级.在此,马克思主义哲学㊁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以整体面貌出现.关键词:«哲学的贫困»;«贫困的哲学»;唯物辩证法;实践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都尝试将辩证法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研究,而对黑格尔辩证法 肯定㊁否定㊁否定之否定 的原理,蒲鲁东和马克思因对其理解不同㊁运用不同,结论也截然不同.正如苏联学者卢森贝所指出的,马克思与蒲鲁东的论战 首先是反对其方法论的论战 ①.正是在对«贫困的哲学»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得以建立起来.一㊁对辩证法的理解:概念堆积与否定性力量蒲鲁东声称自己掌握了辩证法,但是他对辩证法的理解可归纳为六个字:正题㊁反题㊁合题②.正题是 肯定 ,指 好的方面 ;反题是 否定 ,指 坏的方面 ;合题是 否定之否定 ,指的是 保留好的方面,去除坏的方面 .这就是蒲鲁东所理解的辩证过程,由此他构建起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㊀㊀作者简介:姜汪维,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㊁石河子大学副教授(北京100081).㊀㊀基金项目:2016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民族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6J D S Z K037);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资助项目(Z C2017110129).㊀㊀①㊀[苏]卢森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发展概论»,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246页.㊀㊀②㊀张一兵:«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接合 蒲鲁东与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1期.㊀㊀首先,蒲鲁东将一些抽象的经济范畴机械地置于正㊁反㊁合的框架之内.他认为,如果 劳动 是正题,那么 资本 就是反题, 平等 则是合题;如果 使用价值 是正题,则 交换价值 是反题, 构成价值 是合题;如果所有权的 共有 是正题,则 私有 是反题, 互助 是合题①.马克思指出,蒲鲁东实际上是编造了一个自我设定 自相对立 自相合成的公式②.显然,这种简单的逻辑只是从黑格尔辩证法那里学到了一些术语,并不是对资本运动过程的描述,而是一堆抽象概念的串联,既无前提亦无界定,全凭任意的编排,再辅之以一些经验现象的佐证,其结论必然偏离经济活动事实.比如蒲鲁东认为,只要处理好商品在流通过程的出售价格和成本价格的关系,就可以实现经济活动中的公平正义.具体办法是使 商品的出售价格等于它的成本价格 ③,使商品价值与市场价格相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互助合作的 人民银行 ,就可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重建社会平等.在蒲鲁东看来, 价值尺度理论或者价值比例理论其实就是平等的理论 ④.马克思的观点与之针锋相对,他认为,商品的出售价格不必完全等同于成本价格,也不必等同于商品价值,因为商品价值必然包含着成本价格和剩余价值.问题的关键在于蒲鲁东所谓的 构成价值 ,模糊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㊁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㊁工资与劳动价值㊁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界限,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简言之,价值增殖的秘密表面上完成于流通和交换,实际上根源于生产过程.通过对 构成价值 这一概念的批判,马克思科学地证明:价值虽然是一个 物 的概念,但本质上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历史范畴,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发展的产物.而蒲鲁东却颠倒了,认为现实的生产关系只不过是一些原理和概念的化身,改变对概念的赋义就能改变现实的困窘.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彻底改变生产方式本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消除贫富分化,重塑社会之公平正义.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蒲鲁东的错误在于机械地认为 合题是通过对两项绝对对立的概念不断地肯定或不断地否定 ⑤,并把它看做是同义反复,从而否认了矛盾是具体的㊁历史的运动.其次,蒲鲁东没有看到否定性的力量才是辩证运动活的灵魂.蒲鲁东辩证法的 正㊁反㊁合 逻辑只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统一以及社会历史中协调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辩证运动的实质是对现存事物的否定.也就是说,矛盾统一体中否定性的力量才是推动事物运动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否定性力量在蒲鲁东那里属于 坏的方面 ,是辩证运动中应该被消灭的对象,他认为只有消灭 坏的方面 并保留 好的方面 ,即把一个观念作为另一个观念的消毒剂,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恰恰相反,黑格尔辩证法 肯定㊁否定㊁否定之否定 的演进正是从否定而不是肯定的方面发展出来的,分裂和斗争才是辩证运动的内在源动力⑥.按照蒲鲁东的理解,对立㊁分裂㊁斗争都是 坏的方面 ,都应该被取消,但这种认识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和纯粹抽象罢了.与之相反,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把 坏的方面 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新生力量加以肯定.他举例道,在封建社会,如果新兴资产阶级只看到淳朴的田园风光㊁封建主们伟大的德行,而看不到封建特权㊁佃农㊁零散劳动等等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08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8年第3期①②③④⑤⑥孙琳:«历史辩证法的建构与在场形而上学的终结»,载«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9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上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00页.[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上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03页.[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99页.应的 坏的方面,就不可能有同业公会㊁行会和商会等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萌芽;同样,资产阶级从诞生时期,就包含着一个从封建时代残存的无产者( 坏的方面),经过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从其胞胎发展出了现代无产阶级,正是这一新的历史主体推动社会走向更高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即源于阶级对抗①.因此,马克思深刻指出,矛盾双方的共存㊁斗争最终融合出新事物才是辩证运动,如果消除了 坏的方面,不允许否定性力量的发展,那就相当于切断了辩证运动②.二㊁对辩证法逻辑起点的把握:二元割裂与矛盾共同体蒲鲁东将所有问题的逻辑起点割裂为二元对立,即 自我与非我㊁精神和物质㊁灵魂和肉体 ③,具体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则是各种概念范畴的对立㊁主客体的对立,比如 劳动与资本㊁雇佣劳动与特权㊁竞争与垄断㊁共有制与私有制㊁平民与贵族㊁国家与公民㊁联合与个人主义 ④.实际上,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起点是一个矛盾共同体, 这种本有的东西是潜在的,因为它以思维中的统一为形式;它也可以说是现实的,因为它以存在着的统一为形式⑤.正如经济活动与人的关系:人生活在经济活动之中,是各种经济活动的主体;与此同时,经济活动也塑造了人,经济运动就是人的本质和力量在经济活动中的生成过程.马克思举例说,工人买马铃薯和妇女买花虽是自主意愿,但是决定这个意愿的却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因此消费并不比生产更自由⑥.这个过程告诉我们,历史并不是人的抽象,而是作为对立面的你中有我㊁我中有你的统一体,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而在蒲鲁东这里,由于他将辩证运动的逻辑起点通过理性抽象设定为二元对立,故而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性和实在性就被彻底抽象掉了.马克思辩证法在逻辑起点上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精髓.首先,他承认矛盾共同体是辩证发展的 本有,蕴含着现实性与潜在性的矛盾,历史就是在否定和不断否定自身的过程中展现生命进程的.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哲学的贫困»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作为否定因素天然地包含在封建社会之中,而资本主义在蕴含自身肯定因素的同时也生产否定自身的因素,在生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贫困,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强化了压迫的力量⑦,贫富差距㊁生产过剩㊁无政府状态是资本主义的伴侣,其最终命运就取决于这个矛盾共同体内部两股力量的辩证运动.其次,马克思找到了 本有 最本质的内涵,那就是在具体的㊁感性的㊁历史中的人的实践活动.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已自觉从生产关系入手,研究生产如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运行,以及这些生产关系之所以发生发展的历史.至此,在辩证法的逻辑起点上,马克思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形而上学放在一起同时进行批判,完成了对包括黑格尔在内的一切旧辩证法的扬弃和超越;它不再是黑格尔抽象的㊁思辨的辩证法的继续,而是历史的真正在场.18两种辩证法的交锋 从方法论视角看«哲学的贫困»对«贫困的哲学»的批判①②③④⑤⑥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4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5页.[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上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9页.[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下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916页.[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26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86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4页.三㊁对辩证法的演绎:合而为一与对立统一在黑格尔那里虽然历史成了 精神现象学 ,是围绕 绝对精神 而展开的观念的㊁思辨的㊁抽象的历史,但是却揭示出了对立统一这一辩证运动的根本特征.而蒲鲁东的辩证法演绎过程实际上是分裂 消灭对立面 同一,因为他把各个环节㊁所有观念都看成一般抽象,不承认辩证法是现实和历史生命力的体现,只把它当成了到达真理境地的 脚手架 .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蒲鲁东对辩证法的演绎从来没有超越正题和反题这个简单的头两级①,没有达到新生的 合 ,实际上无法到达真理的境地.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基于唯物史观的改造,将 肯定㊁否定㊁否定之否定 改造为 肯定㊁否定㊁不断否定 ②,确立了否定的绝对性和肯定的相对性,由此形成一个完整而开放的逻辑体系.首先,历史是多元统一的共同体,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历史本身所蕴含的否定力量.如果否认历史的这种自我否定㊁自我对象化,那么必然会到历史之外去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其结果是将历史与人及其感性的实践割裂.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将历史的 剧中人 与 剧作者 统一于一身,人与世界本就是一种否定性的统一关系,人对世界的改造就是对现实的不断否定;而蒲鲁东只能简单认识到前一层次,无法达到后一层次.其次,历史是否定性力量对肯定性方面的不断扬弃.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至今的发展史就是处于剥削压迫地位的新兴资产阶级反抗封建贵族,以及工人阶级不断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史.从辩证法视角看,这种 阶级对抗 是历史的辩证法的自我排斥㊁异化㊁对象化过程,也是自我扬弃的实现环节,后来«共产党宣言»中 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的论断在此处已呼之欲出了.最后,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基于开放向度的自我回归,即通过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实现社会关系㊁自然关系统一于人自身.因此,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不但突破了黑格尔辩证法 绝对理性 的独断与蒲鲁东辩证法的神秘主义,而且突破了形而上学封闭而昏暗的体系,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从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进行否定的力量的历史进步性.四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在批判中逐渐生成恩格斯对«哲学的贫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哲学的贫困»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通过该著 已经彻底明确了自己的新的历史观和经济观的基本点 ③.有学者认为,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将自己的哲学㊁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④.«哲学的贫困»之所以能够使马克思主义以整体面貌出现,其重要原因在于方法论上突破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形成了辩证法的唯物论逻辑.这个辩证法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政治经济学研究置于具体的㊁鲜活的㊁统一的历史情境中,把研究对象确定为 不断出场 的人类的生产28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8年第3期①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孙琳:«历史辩证法的建构与在场形而上学的终结»,载«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05页.赵家祥:«‹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载«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实践活动.政治经济学至此已不再是批判的政治经济学,而是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换言之,辩证法到马克思这里,并不存在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㊁现实批判与未来建构的二元对立和非此即彼的关系问题,而是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 人类社会和社会的人类①,第一次真正完成了正㊁反㊁合的逻辑和历史的自洽,形成了历史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一)唯物辩证法的对象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所谓物质生产实践,首先是实践.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的㊁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㊁人与社会㊁人与自我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也是各种理论㊁观念得以形成的基本来源和发展变化的最终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又必然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为对象㊁相互影响,由此自然成为 社会的自然 (或 历史的自然 ),社会成为 自然的社会,历史成为 自然的历史 .简言之,实践使人与世界的关系成为 为我而存在②的否定性的矛盾关系,这就从根本上科学地解答了思维与存在㊁主体与客体㊁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唯物主义与人的主体性统一起来,唯物论与辩证法也因此结合起来③.其次是物质生产实践.它是所有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根本㊁最具决定性的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生产实践体现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鲜明地表现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㊁财富与劳动的根本对立.马克思在社会有机体的众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肯定了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从而也就找到了辩证法理论的最现实的批判力量.再次,思想认识不过是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的反映.因此,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实际上是历史辩证法的现实展开,而历史辩证法则是社会物质生产实践规律在逻辑上的抽象.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通过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批判了蒲鲁东将经济范畴永恒化的谬误;通过强调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将其还原为具体的㊁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性活动,批判了蒲鲁东以交换价值的平等特性( 交换 也有自身发展史),从而企图用交换价值与成本价值的对等来消除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剥削的天真幻想④;通过肯定 否定性力量 来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大势,从而超越了黑格尔和蒲鲁东把一切人和事物都抽象为逻辑范畴㊁只能在思维世界中回归人本身的悲观,对创造新世界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他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存在的实践性就是社会历史全部矛盾性的根源.综而言之,通过将人类历史的考察置于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之上,将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整体性的内在统一.(二)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动发展史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以 分工和机器 为例,较为明晰地论证了生产如何在特定的关系之下运行的过程;证明了生产力是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反过来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两者的辩证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首先, 分工 不是像蒲鲁东所说的那样,是一种从来就有的㊁单纯的㊁抽象的范畴,而是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条件下的产物,它属于生产关系.其次, 机器 是 一种生产力⑤,38两种辩证法的交锋 从方法论视角看«哲学的贫困»对«贫困的哲学»的批判①②③④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0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页.孙正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页.杨洪源:«同时代思想图景中的‹哲学的贫困›»,载«哲学动态»2016年第11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2页.分工 是 机器 的结果,而不是其前提. 分工 规模的扩大㊁细致程度的加深,使 机器 加快了工具的集合,建立了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工厂,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使生产向外扩张,走向了世界市场㊁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换言之,生产关系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优化了生产关系.最后, 分工 和 机器 相互作用,互为促进. 分工 的目的是扩大再生产,提高生产力,改进了 机器 ;而 机器 的发明又促进了分工的扩大,且使旧的分工消失,新的分工产生.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不仅包含劳动工具,而且包含了劳动者本身,与生产关系密切相联,因此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行了总结性概括: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①(三)唯物辩证法的现实追问:历史的主体及未来社会发展前景在«贫困的哲学»中,蒲鲁东将黑格尔的 绝对理性 分解为自由意志㊁公正平等和上帝,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终将在 好的方面 战胜 坏的方面 中得到永恒, 一切都在为这场庄严的复兴作准备,一切都在宣告虚构的王国已经过时,社会行将回复到如实反映其本性的状态 ②.实际上,这种乌托邦理想只能存在于抽象的意念之中.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蒲鲁东只是在政治经济学上如法炮制了黑格尔曾经为宗教㊁法学等做过的事情③.蒲鲁东力图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找到历史的本质和通往未来之路,但不幸的是,由于他辩证法的不彻底,最终还是没有走出黑格尔哲学的窠臼.他所谓 合题 只能寄希望于上帝之手,历史在他那里没有找到科学的出路.正如马克思所言,这反映出蒲鲁东始终没有超出小资产阶级的局限,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除了让我们重回中世纪㊁重回手工作坊之中做手工业师傅与学徒之外,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④.因此,对于蒲鲁东而言,历史只有客体,没有主体,历史的 剧作者 另有其人.而马克思则认为,只要我们把处在自然和社会这双重关系中的 现实的个人 视为他们自身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那就找到了历史的主体;只有找到历史的真正主体,才能找到历史的真正出发点.在马克思这里,历史既是现实的,又是潜在的.马克思通过历史分析,发现机器大工业把大批无产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共同的利益基础和利益诉求,现代生产力呼唤新的生产关系,未来社会的发展图景即潜藏于现实之中.经济斗争㊁罢工㊁工会组织等现实的工人阶级运动,慢慢使无产阶级群众成为 自为的阶级 ⑤,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从而自觉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和蒲鲁东两种辩证法的交锋,表面上看是方法论的不同,实际上反映的是两人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不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又取决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而时代精神和主要矛盾这两者又都植根于社会实践.很显然,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深刻地把握住了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从而把握了时代精神,找到了解决时代问题的 总钥匙 和历史前进的方向.蒲鲁东以抽象的哲学逻辑体系来投射现实,因此注定解释不了 贫困的哲学 ,而只能反证自己是 哲学的贫困 .(责任编辑:聂大富)48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8年第3期①②③④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下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933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1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0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4页.。

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分歧研究

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分歧研究

Advances in Philosophy 哲学进展, 2023, 12(9), 1811-1816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pp https:///10.12677/acpp.2023.129301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分歧研究龚 会,宣林君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收稿日期:2023年8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8日摘要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运用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和历史观,从经济领域与哲学领域对蒲鲁东进行双重批判,从而找到贫困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

并且,马克思通过批判蒲鲁东忽视矛盾的对立统一,批判蒲鲁东的新发现“构成价值理论”的不合理性,批判蒲鲁东生产关系的形而上学,从而完成了对《贫困的哲学》的回答。

对蒲鲁东的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正是因为有对蒲鲁东关于社会主义思想和基于唯心主义视角的深刻批判,才有之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贫困的哲学》,《哲学的贫困》,辩证法,政治经济学批判,唯物史观Research on Thought Differences between Marx and ProudhonHui Gong, Linjun Xuan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Received: Aug. 7th , 2023; accepted: Aug. 28th , 2023; published: Sep. 8th , 2023AbstractIn 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 , Marx used the materialist dialectics and historical view to criticize Proudhon from the economic field and the philosophical field, so as to find the real source of po-verty. Moreover, Marx completed the answer to The Philosophy of Poverty by criticizing Proudhon for ignoring the unity of opposites of contradictions, criticizing the irrationality of Proudhon's new discovery of "constitutive value theory" and criticizing Proudhon's metaphysics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Criticisms of Proudhon is important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thought, it is be-cause of Proudhon about socialism and profound criticis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dealism is龚会,宣林君after the basic the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KeywordsThe Philosophy of Poverty, 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 Dialectic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Historical Materialism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诸多人物的影响,蒲鲁东就是对马克思早期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之一,《哲学的贫困》就是马克思为了回答蒲鲁东关于“哲学为什么贫困”的论战性著作。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读后感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读后感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读后感马克思一上来就对蒲鲁东那套所谓的“贫困的哲学”进行批判,就像是一个武林高手,轻松地指出对手功夫里的破绽。

蒲鲁东把经济范畴当成是永恒不变的、固定的东西,就像他觉得这些范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

马克思可就不这么看啦,他说经济范畴啊,那是特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就好比是社会这棵大树上结出的果实,社会关系变了,这些范畴也得跟着变。

这就好比你不能穿着夏天的短裤在冬天的雪地里说这是永恒的着装风格一样,得根据实际的环境(社会关系)来。

书里提到的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论述也特别有意思。

马克思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把价值的本质从那些看似复杂混乱的经济现象中给揪了出来。

他告诉我们,价值可不是那些经济学家胡编乱造的神秘概念,而是和人类的劳动密切相关的。

劳动就像是魔法,赋予了物品价值。

而交换价值呢,就是价值在市场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的形式。

这就像演员(价值)穿上了戏服(交换价值)在舞台(市场)上展示自己,不同的戏服(交换价值的不同表现形式)下其实是同一个演员(价值的本质不变)。

在批判蒲鲁东的过程中,马克思也展现了他对社会变革的深刻理解。

他可不是那种只坐在书斋里空想的人,而是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社会矛盾的根源。

他认为,社会变革不是靠那些空想家的头脑发热,不是像蒲鲁东那样在概念里绕圈子就能实现的。

社会变革是基于现实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

就好比是一个房子,要是地基(生产力)和房子的结构(生产关系)不匹配了,那这个房子肯定得摇摇欲坠,要么重新改造地基和结构(社会变革),要么就等着塌掉。

读完这本书,感觉马克思就像一个手持真理宝剑的勇士,斩断了那些在经济和哲学领域里的歪理邪说。

他让我们看到,要真正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就得深入到社会的根基,去看那些实实在在的人与人的关系、劳动和生产的关系。

这也提醒我们,在看待周围的世界,尤其是那些看似复杂的经济现象的时候,可不能被那些故弄玄虚的理论给忽悠了,得像马克思一样,找到现象背后的真正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原理 的研究》 和他提 出的“ 财 产就是盗 窃” 的著 名论断 闻 名于法 国, 受 到法国工人阶级的欢迎 。 当时 的马克思对蒲鲁
我们不要仅仅 因为我们是一个运 动的领袖而使 我们 自己成
为狭隘的领导人… …” 哒 其 实是 在标 明他不赞成马克思 向
东是充满敬 意的 。1 8 4 4年 9月 , 马克思与蒲鲁东相遇在 巴 黎 ,在这段时 间里二者 关系密切 ,经常谈论黑 格尔哲学问 题。 蒲鲁东 曾表示在这几年期 间他“ 认识 了许多德 国的哲学
从哲学视角看 蒲鲁东 与马克 思的分裂
李 晶晶
dE 京师范大学 哲学 与社会学学 院, 北京 1 0 0 8 7 5 ) 摘 要: 蒲鲁 东和马克思的争论是马哲史上著名 的一段公 案。马克思与蒲鲁东从相识到关 系破裂 , 这期 间二者思
想相互影 响 , 逐渐 对对方思想实质认 清 , 直到论 战的爆 发 , 各 自以《 贫困的哲学》 与《 哲 学的贫 困》 作为思想堡 垒 , 针锋相对 。二者的分歧究竟在 哪里?解读《 经济学 的矛盾体系 , 或贫 困的哲学》 和《 哲学 的贫 困——答蒲鲁东( 贫
“ 文火” 期望社 会按照知识 和经济的进步逐步改善。马克思 当时对格律恩 的鼓 吹阶级 和平 的做法极其反感 ,经常在集
会 时 怒 斥这 一派 别 的观 点 。 蒲鲁 东 后 来 还 是 与 格 律 恩 思想

封言辞恳切的信 ,邀请蒲鲁东加入共产 主义通讯 委员会
担任在法 国的通信人 。信 中写到 : “ 我们在那里不可 能找到 比您更适合的通信人 了……” [ 3 1 3 6 6 共产主义通讯 委员会的主 要 目的在于“ 要让德 国的社会主义者同法 国和英 国的社会主 义者建立联 系 , 使外 国人经常 了解 社会主 义运动 ……” 【 。
于 自己的无政府 主义立场来 反对马克思 向工人传播暴力 革
命 的思想 。 针对资本主义社会 中的种种 问题 , 蒲鲁东 的解决 之道是通过经济的组合把原先 由于另一种经济 的组合而逸
出社会 的财富归还 给社会 。 换 句话 说 , 在政治经济学 中使财 产 的理论转过来反对财产 。根据他所理解 的黑格尔否定之 否定辩证法 , 他反对一切 简单 的肯定 , 也反对一切激进 的否
博士 , 其中就包括马克思在 内” 。[ 1 1 马克思在《 神圣 家族》 中赞扬蒲鲁 东 , 认为他是 第一个 对私有财 产的存在 提出质疑 ,并揭示 出私有财产对社会产
生非 人化 影 响 的思 想 家 。但 当时 马 克 思 还 未 彻 底 地 理 解 蒲
工人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做 法。 表面上来看 , 蒲鲁东提倡保持思想 的包 容性 , 实则是 基
困的哲学 > 》 两个 文本 中的思想 , 从哲学上理 清二 者分 裂的关键所在 , 同时把握 马克思此 时的思想脉络 , 对于我们
全 面 理解 蒲 鲁 东 和马克 思 的思想 很 有意 义 。 关键词 : 共产主义 ; 辩 证法 ; 二律背反 ; 哲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 B 0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 — 4 3 2 x ( 2 0 1 3 ) O 5 一 o 0 2 3 — 0 3
马克思的著作 《 哲 学的贫困——答蒲鲁东 ( 贫 困的哲 学) 》 是 对两卷本 《 贫 困的哲学》 的“ 回复 ” , 作 为一个破与立 的矛盾体 , 如果忽 略蒲 鲁东 的“ 立” , 就 无法理 解 马克思 的 “ 破” 以及 马克思 “ 破” 的是否有理 有力。因此作 者首先对 蒲


江=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1 4
作者简 介 : 李 晶晶( 1 9 8 9 一) , 女, 河南商 斤人 , 北京师范 大学哲学 与社会学学 院马克思主义哲 学专业研究生 。
第3 4卷第 5期
2 0 1 3年 9月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Ka s h g a r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Vo 1 . 3 4 N o . 5 S e p . 2 01 3
《 贫困的哲学》 与《 哲学的贫困》
鲁东 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 因而将它与共产 主义混淆在一起日 , 所以他满怀希望和热情地想让蒲鲁东一起加入 刚刚成立 的 共产主义组织 。1 8 4 6年 5月 5日, 马克思 给蒲鲁东寄去 了

定。
导致其 既批判资本 主义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 又不赞
同无产 阶级社会主义 的革命理论 , 而是处在 中间 , 寄希望 于
手, 探 寻他们 思想的根基 以及分歧 的关键点 , 以此来 寻找马
克思与蒲鲁东立场分立的根本原因。


蒲 鲁东 和 马克 思政治 上 的显性 分裂
他 同意加人通讯委员会 ,但在信 中加 了附加条件 : “ 让我们
向世界展示 出一个有学养 的和深刻洞 见的宽容 心 ,但是请
蒲鲁东当时 已经 以一部《 什么是所有权 , 对权利 和政治
鲁 东 的文 本 进 行 了 细致 的 理解 ,然后 再 比照 马 克 思 对 蒲 鲁
此时马克思 已经开始组建 国际性 的工人组 织 , 这是“ 以文字 表现 的社会运动” 。
然而 , 蒲鲁东却有 着与马克思不 同的政见 。在《 贫困的 哲学》 第一章 的第一节 中, 蒲鲁 东对社 会主义与政治经济学
进行了这样 的评价 :社会 主义因为实际条件的不俱备所 提
东的批判文本 ,进行 双 向评阅 ,从两个文本之间的映照人
出的主张往往 陷入乌托邦式的空想 。 “ 蒲鲁东满怀激情地抨 击 了共产主义” H ,马克 思作为一个初步 的共产主义者实际 上是蒲鲁东的潜在批评对象 。
基于 自己所持的政治立场 , 蒲鲁东在 回复马克思时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