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整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整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引言

在战后20多年的经济增长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代经历了数次经济衰退,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表现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和区域演化(urban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地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更为突出,表现在各个空间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内在机制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包含了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因果过程。

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和区域的结构重组(urban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地域实证研究是这个领域的主要课题。本文将回顾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一些新发展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并以西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作为示例。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尽管如此,许多学者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Foley和Webber是试图建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早期学者之一。根据Foley(1964年)的观点,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应该是多层面的。首先,城市结构包括三种要素,分别是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第二,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是指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的空间特征;第三,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Fo1ey认为,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在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中引入第四层面,即时间层面。

基于Foley的概念框架,Webber(1964年)的论述限于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是指物质要素和活动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过程则是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各种交通流。相应地,城市空间被划分为“静态活动空间”(adapted space)(如建筑)和“动态活动空间”(channel space)(如交通网络)。

Bourne(1971年)试图用系统理论的语汇使城市空间结构概念的表述更为严密。Bourne 认为:第一,系统理论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所在;第二,系统理论的中性立场使之能够适用于不同的观点和理念。

运用系统理论的语汇并以图示的方式,Bourne描述了城市系统的三个核心概念。①城市形态(urban form)是指城市各个要素(包括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机构)的空间分布模式(见图1a,土地使用模式表示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②城市要素的相互作

用(urban interaction)是指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整合成为一个功能实体,被称为子系统(见图1b,不同功能节点之间的交通流表示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③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是指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使各个子系统整合成为城市系统(见图1c,各种功能活动对于不同区位的市场竞价曲线表示城市系统的构成机制)。

除了Foley和Webber提出的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Bourne把它们的构成机制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城市空间结构概念的一个重要发展。对此,Harvey(1973年)作了更为精辟和明了的论述:任何城市理论必须研究空间形态(spatial form)和作为其内在机制的社会过程(social process)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传统的城市研究受到社会学科的方法(socia1ogical approach)和地理学科的方法(geographical approach)之间的学科界限的束缚。社会学科的城市研究仅强调社会过程,而地理学科的城市研究只注重空间形态。Harvey指出,城市研究的跨学科框架就是在社会学科的方法和地理学科的方法之间建立“交互界面”(interface)。

图1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

资料来源:Bourne(1971年),pp.31.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

地理学科的一个传统研究领域是对于城市内部空间分异模式的判识和测度,在方法上越来越趋向于运用数量化技术,特别是多变量统计方法。Knox(1982年)在回顾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时,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对象,把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物质环境(the physical environment)、感知环境(the perceived environment)和社会—经济环境(the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由于感知环境是建立在对于物质环境的主观体验的基础上,在回顾研究发展过程时,又可以把上述两者归并为一种基本类型。

1. 城市物质空间

城市内部空间分异模型的早期研究对象是城市空间的物质属性(urban physical space),包括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分异及其演化过程。在Jones(1958年)对于Balfast 的城市风貌研究中,根据建筑物的一些主要特征(如建造年代、使用功能和建筑形式),将城市物质环境划分为五种类型,然后判识城市风貌的空间分布模式(见图2)。

Conzen(1960年)认为,对于城市物质空间演化阶段的划分往往过于主观武断,并不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过程。在对于A1uwick的研究中,Conzen引入了“边缘地带”(fringe belt)和“固结界线”(fixation line)的概念。他的研究方法是判识“固结界线”作为城市物质空间发展的障碍,包括自然因素(如河道)、人工因素(如铁路)和无形因素(如地产业权)。城市物质空间的发展会在一段时间内受到这些因素的束缚,但最终会克服这些障碍,产生新的边缘地带,直至遇到新的固结界线,从而形成城市物质空间的分布模式。

Smailes(1966年)的研究工作表明,城市物质形态的演变是一种双重过程,包括向外扩展(outward extention)和内部重组(internal rorganization),分别以“增生”(accretion)和“替代”(replacement)的方式形成新的城市形态结构。替代过程往往既是物质性的又是功能性的,特别是在城市核心地区。

城市物质空间的另一种研究角度是强调对于城市物质环境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客观现实,称之为感知环境。Cox(1972年)把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划分为城市环境的意象构成(imagery)和城市环境的合意程度(desirability)。

Lynch(1960年)对于城市环境的意象构成进行了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他的研究是根据在三个美国城市(Boston、Jersey City和Los Angeles)的抽样访谈结果。访谈对象对于城市环境进行描述,指出他们认为重要的环境特征要素及其空间位置,并且以图解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于城市意象的认知。Lynch发现,人们对于城市意象的认知模式往往具有类似的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路径(paths)、边界(edges)、地域(districts)、节点(nodes)和地标(landmarks)等五个要素,于是就形成了共同的城市意象(见图3)。

图2Belfast的城市风貌

资料来源:Jones(1958年),pp.154.

对于城市环境的合意程度的主要研究工作是分析人们的居住选择意愿。在Clark和Cadwallder(1973年)对于Los Angeles的实证研究中,居民以家庭收入作为约束条件,标出他们认为最为合意的三处住宅区(见图4).然后,根据各个住宅区的物质环境、社会构成、就业便利和商业设施等,分析影响居住选择意愿的各种因素。他们的研究工作还对不同经济地位和种族背景的社会群体的居住选择意愿及其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分析。相比之下,Lynch的研究忽视了不同社会群体对于城市意象的认知差异性,因此受到质疑。

图3 Boston的城市意象构成

资料来源:Lynch(1960年),pp.146.

2. 城市社会空间

尽管研究的角度不同,上述两种研究的对象都是城市物质空间。然而,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urban social space),并且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发展紧密相联。

对于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的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三种典型模式(见图5)。Burgess(1925年)根据Chicago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构成的空间分异模式,提出了针对北美城市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式(the concentric zone model)。居民的社会—经济构成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增大而呈上升趋势。Burgess引用了生态学的“侵食”(invasion)和“演替”(succession)的概念来解释城市形态的同心圆模式。由于低收入的社会阶层不断向外扩展,迫使高收入的社会阶层向更为外围的地区迁移,形成了城市内部空间的演替过程。

同样是建立在对于美国城市的实证研究基础上,Hoyt(1939年)提出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扇形模式(the sector model),社会—经济特征相类似的家庭集聚在同一扇形地带。Harris和Ullman(1945年)提出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多核心模式(the multiple nuclei model),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是围绕着若干核心进行空间组织。

这些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型引发了大量的城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有多种社会属性及其空间分布模式,上述三种典型模式只是概括了城市内部空间分异的部分特征。在此基础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判识和测度成为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方法和技术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Shevky、Williams和Bell开拓了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领域(social area analysis)。他们认为,作为现代城市社会的一些重要演化趋势的空间表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可以用经济地位(economic status),家庭类型(family status)和种族背景(ethnic status)三种

图4 Los Angles的居住合意程度分析

资料来源:Clark和Cadwallader(1973年),pp.697.

图5 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典型模式

资料来源:Bourne(1971年),pp.71.

主要特征要素的空间分异加以概括(见Shevky和WilHams,1949年;Shevky和Bell,1955年)。每个特征要素可以用一组相关的人口普查变量加以表征,根据这些变量的组合情况,将人口普查单元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空间类型,据此判识城市社会空间的结构模式。

从70年代开始,多变量统计方法(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特别是主因素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其它社会研究领域。主因素分析作为一种归纳技术,把人口普查变量归纳为若干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模式的变量组类,形成在统计上相互独立的若干主因素,作为城市内部空间分异的表征要素,并且测度这些要素对于城市内部空间分异的相对重要程度和判别其空间分布模式。同时,计算机技术为大规模的实证研究(涉及更多的城市和包含更多的人口普查变量)提供了技术条件。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见Herbert,1972年;Herber和Johnston,1978年),北美城市具有比较相似的社会空间结构模式(见图6)。经济地位的空间分异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最重要的表征因素,其空间分布呈现为扇形模式;其次是家庭类型,其空间分布呈现为同心圆模式;然后是种族背景,其空间分布呈现为多核心模式。但是,对于北美以外的城市,这种空间结构模式就难以适用了。

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理论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核心所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的分析结果往往被用来检验(在采用演绎法的研究中)或者建构(在采用归纳法的研究中)关于空间形态和社会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假设。

图6城市空间结构的理想模式

资料来源:Murdie(1969年),pp.71.

四、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理论主要分为新古典主义学派和结构学派,两者之间的分歧不仅在于认识现象的方法(methodological),而且在于解析现象的理念(ideological)。

1. 新古典主义学派

新古典主义学派(the neoclassical approach)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主流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

一种规范理论(normative theory),探讨在自由市场经济的理想竞争状态下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虽说是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新古典主义学派注重经济行为的空间特征(或者称为空间经济行为),引入了空间变量(克服空间距离的交通成本),从最低成本区位(the least-cost location)的角度,探讨在自由市场经济的理想竞争状态下的区位均衡(locational equilibrium)过程,来解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机制。

在60年代,新古典主义学派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模式(如Alonso,1964年;Mill,1967年;Muth,1969年)。其中,A1onso(1964年)的研究最有影响,用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解析了区位、地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与其它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研究一样,Alonso的研究是针对理想状态(如经济理性、完全竞争和最优决策)下的选址行为。Alonso指出,由于不同的预算约束,各个土地使用者对于同一区位的经济评估(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是不一致的。并且,随着与城市中心的距离递增(意味着区位可达性的递减),各种土地使用者的效益递减速率(边际效益的变化)也是不相同的。基于这样的假设,A1onso提出的核心概念是不同土地使用者的竞租曲线(bid-rent curves),表示土地成本和区位成本(克服空间距离的交通成本)之间的权衡,类似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无差别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不同的曲线表示不同的土地使用,曲线上的任何一点表示一种选址可能性。同一曲线上任何一种选择方案的经济效益(土地成本和区位成本之和)都是相同的。于是,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分布模式就可以用一组地租竞价曲线来加以表示(见图7)。

Alonso(1960年)运用地租竞价曲线来解析城市内部居住分布的空间分异模式。根据经济收入作为预算约束条件,在任何区位,低收入家庭的土地需求总是少于高收入家庭。由于低收入家庭享用的土地较少,区位成本(通勤费用)的变化比土地成本(地租)的变化相对更为重要,这就导致了低收入家庭的地租竞价曲线比较陡直。相反,由于高收入家庭享用的土地较多,土地成本的变化比区位成本的变化相对更为重要,因而地租竞价曲线就比较平缓。于是,城市内部居住分布的空间分异模式就表现为高收入家庭居住在城市边缘和低收入家庭居住在城市中心。

在工业区位方面,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研究主要考虑在不同区位的企业运输成本。随着微观经济学理论(microeconomics)的引入,对于企业的最佳区位的考虑不仅涉及到其它成本要素,而且包括收益要素,形成了由总成本曲面和总收益曲面构成的利润空间界面(the spatial margin to profitability)(Smith,1966年和1971年)。利润空间界面表示企业可以赢利的空间区域范围,而不只是最大利润的某一区位(见图8)。

图8 利润空间界面

资料来源:Lever(1987年),pp.30.

在70年代,新古典主义学派的区位理论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共设施(如学校和医院)选址的优化分析(Shannon 等,1975年;McAllister ,1976年)。最大利润(profit maximization)的选址原则被最大福利(welfare maximization)的原则所取代,用各个地区到公共设施的距离之和进行衡量,并且根据各个地区的需求指数来确定其距离变量的权重(见Smith ,1977年)。

作为一种规范理论,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研究对象是理想状态下的空间经济行为,但关于理想状态的各种假设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从60年代中期开始,作为对于新古典主义学派的一种改良,但仍然是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行为学派(the behavioural approach)试图解析在现实状态(而不是理想状态)下的空间经济行为。在70年代,随着西方国家的经济开始不景气和失业率的普通上升,企业的选址行为对于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成为行为学派的重要研究领域。Keeble (1976年和1980年)运用多变量统计方法,分析了产业分布空间模式的演化与“区位因素”(location factors)之间在统计上的相关关系,试图判断影响企业选址行为的各种区位因素(如地区的居住环境、劳动力状况和政府的区域政策等)及其重要程度,从而检验关于不同时期中企业选址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各种假说,为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作为对新古典主义学派的一种改良,行为学派以实用主义为特征,在理论发展上并无建树(Johnston ,1977年)。就解析现象的理念而言,无论是新古典主义学派还是行为学派都受到了结构学派的挑战。

2. 结构学派

图7 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分布模式

资料来源:Knox(1982年),pp.114

6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日益显著,成为地理学中一些激进思潮的理论基础。所以,结构学派(the structural approach)又被称作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从70年代中期开始,结构学派在城市和区域的理论研究中颇有建树。正如Massey(1973年)所指出,结构学派对于新古典主义学派及其改良的行为学派的挑战不仅是在方法论上而且是在认识论上,不仅是在理论上而且是在理念上。

结构学派认为,新古典主义学派和行为学派的根本缺陷在于把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建立在个体选址行为而不是社会结构体系的层面上,因为社会结构体系是个体选址行为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城市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的空间体现(Gray,1975年)。因此,城市研究理论必须把城市发展过程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其核心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中的阶级关系。

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资本主义城市的物质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在论证资本主义的城市形态与资本再生产的关系时,Harvey(1973年)分析了各种资本通过投资、建造和使用城市物质环境,获取剩余价值和实现资本积累。因此,城市物质环境的形成过程受到各种资本的影响,以满足资本再生产的要求。

以美国战后的郊区化为例,Checkoway(1980年)揭示了城市物质环境建设中的资本积累。美国的大建筑公司和大金融机构极力游说,促成了美国城市发展的郊区化模式,成为联邦政府的高速公路和住房建设计划的主要得益者。参与游说的还有其它产业资本,因为郊区化带来对汽车和其它耐用消费品的大规模需求,也为各种其它资本的积累提供了条件(O′Connor,1973年)。不仅如此,城市建设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过度积累造成的经济危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各种剩余资本往往会转入房地产领域,以寻找投资出路(见Ball,1983年)。

关于城市物质环境对于劳动力再生产的影响,结构学派认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不仅反映了劳动力在生产领域中的地位差异,而且有助于维持这种差异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体系的组成部分的延续,因为公共设施(如教育设施)的空间分布差异对于劳动力的再生产(特别是受教育的程度)具有重要影响(Gray,1976)。

在产业区位研究中,结构学派强调资本主义生产中社会关系的空间构成(the spati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 in capitalist production)。资本主义生产的组织方式及其相应的空间格局导致劳动分工的地域差异,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中社会(劳资)关系的空间构成(Massey和Meegan,1982年;Massey,1984年)。在经济结构重组的过程中,资本的每一次流动(资本在从一个部类转移到另一部类的同时,往往会从一个地域转移到另一地域)带来新一轮的劳动力地域分工(spatial division of labour),这是地域的生产条件(特别是指地域的劳动力市场)与资本的生产要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在各个地域形成特定的社会(劳资)关系构成,是城市演化的一个重要的机制。

Forbel等(1980年)认为,70年代以来,劳动力的国际分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是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则从事成品制造。伴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劳资关系发生了变化,行业工会和跨行业工会的影响日益强大,组织起来的现代产业工人越来越威胁到资本追求最大利润。7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后,产业资本开始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以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妇女)。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会力量相当薄弱,使资本能够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于是,在新一轮的劳动力的国际分工(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中,发达国家仍然掌握着管理/控制和研究/开发的功能,而发展中国家则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生产/装配基地,其产品市场是全球性的,相当一部分将会返销到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地区(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的出现就是这一轮劳动力的国际分工的产物。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形成对照,发达国家出现了结构性失业(指长期失业的现象)。失业率的上升严重地打击了曾经是气势雄壮的产业工人大军,资本重新占据了劳资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空间表现,城市的物质和社会空间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内城衰退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

结构学派的一些早期研究过于片面化,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外的其它范畴中的社会过程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从80年代开始,随着结构学派的继续发展,在理论上出现了许多新的观点,同时又不否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中的社会关系对于解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认识到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过程在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的具体作用,结构学派不再只是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越来越注重对于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的实证研究。

五、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

社会过程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机制,社会关系则是导致社会过程的根本动因。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必须建立在社会关系的构成范畴和社会过程的空间属性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科和地理学科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传统理论,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构成表现为经济基础(economic base)和上层建筑(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superstructure)之间的关系。正是建立在这种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构学派在解析城市空间结构时,局限于资本主义生产中的社会过程的作用,忽视了其它范畴中的社会过程。

作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理论的重要发展,Urry(1981年)提出,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表现在经济(economy)、政府(state)和社会(civil society)三个范畴。相对于经济范畴中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劳资)关系而言,在社会范畴中存在着多元化的社会关系,包括建立在性别、年龄、宗教、种族和地域等基础上的各种社会群体(如女权运动、老龄协会、宗教团体、有色人种的民权组织和地域发展联盟)。与经济范畴中的阶级对立关系不同,社会范畴中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社会范畴中的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并不附属于经济范畴中的阶级关系。即使在经济范畴中,资本主义后期的社会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如中产阶级的兴起),已经不是传统的阶级关系理论所能解释的(见Wright,1980年)。Dunleavy(1980年)认为,战后的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使城市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表现为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中公有部类和私有部类的分化,如在生产领域中公有部类的工会和私有部类的工会之间、在消费领域中人公房租户和私房业主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城市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还必须建立在对于社会过程的空间属性的认识基础上。空间相对论(the relativist perspective on space)认为,空间并不是具有实质的物体,只是作为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而存在。根据社会科学的现实主义哲学(the realist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社会实体(即社会群体及其关系)具有导致社会过程的内在因果机制,由于社会实体总是存在于时空之中,其因果机制在具体过程中是否以及如何得以实现,取决于社会实体之间的时空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是影响社会过程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

Sayer(l984年)指出,社会科学包括抽象研究(abstruct research)和具体研究(concrete research)。抽象的理论研究是讨论社会实体所必然具有的内在因果机制。由于社会实体的因果机制是否得以实现的外部条件具有偶然性,这就需要具体的实证研究来讨论社会实体的因果机制在特定外部条件下的作用。在自然科学中,研究对象往往可以在受

到控制的模拟条件下进行观察;在社会科学中,研究对象总是处在一个充满偶然性的开放系统中。

建立在空间相对论和现实主义哲学的基础上,Duncan(1989年)提出的地域化概念(concept of locality)包括社会过程的空间属性的两个层面。在第一层面上,宏观的社会过程(如世界经济格局重组和国家经济发展政策)总要落实到特定的地域,因而受到各个地域已经存在的特定社会关系构成和正作用于这些地域的其它社会过程的影响,于是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世界经济格局重组对于不同产业结构的地域会有不同的作用,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受到地方政府的不同实施方式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在第二层面上,社会过程的发生具有地域内部的因果机制,这就是说,地域内部的特定社会关系构成引发了社会过程,而不仅仅是影响到宏观社会过程在本地域的作用。比如,各个地方政府会根据地域内部的利益构成,采取不同的地方发展政策。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和区域的演化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因果关系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必须包括发生在不同范畴中和作用在不同层面上的各种社会过程。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和政治范畴中的社会关系构成及其演化趋势,避免局限于经济范畴而忽视了其它范畴中社会过程的作用,或者用经济范畴中的社会关系来涵盖其它范畴中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过程的空间属性,既要考虑地域内部发生的社会过程,又要注重宏观层面上的社会过程对地域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后者的影响会越来越显著。正是这些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社会过程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机制。

六、西方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示例

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示例,本文拟对西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进行简要讨论。80年代以来,西方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城市中心的全面复兴,内城的局部更新和郊区的继续发展。

从50年代开始的“郊区化”导致相当数量的人口和产业离开城市中心地区,70年代的数次经济衰退更加剧了城市中心的萧条。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产业结构从以制造业为主导到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post-industrialization)转型过程,城市的商务、零售、娱乐和休闲功能日益显突,中心地区的独特建筑环境、传统历史文脉和浓郁文化氛围成为地区发展的潜力所在。为了使这些发展潜力得以实现,政府部门必须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私人部门的投资。

从80年代开始,城市中心地区成为西方大城市复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基础设施、修复历史建筑、整治荒废土地和美化环境面貌。政府的这些措施带来积极的“外部效应”(externality),有效地减低了私人部门的投资风险和开发成本,使城市中心重新成为各种资本(包括跨国资本)的重要投资场所。

作为“后工业化”的宏观经济转型过程中,各级公共部门(包括地方和中央政府)和各种私人部门(包括本国和跨国资本)之间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结果,城市中心地区重获生机,展现出集商务、零售、文化、娱乐和休闲活动为一体的“后工业”城市景观(post-industrial urban landscape)。特别是城市中心的商业步行街区和滨水地带,往往被作为城市复兴的成功标志。

城市中心地区的一些历史街区经过整修和更新,成为受到“新生代”中产阶级所青睐的高尚往宅区。这些历史街区的“中产阶级化”(gentrification)使城市中心的社会—经济构成(socio-economic structure)发生变化,是西方大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重组的一个重要特征。伴随着西方经济结构的后工业化,出现了“新生代”中产阶段(被称为new service

class)(见Thrift,1989年)。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价值取向,他们中的一些人特别偏爱城市中心地区具有历史文脉的建筑环境和文化氛围,历史街区的更新正是迎合了这些“雅皮士”(yuppy)的生活方式和居住偏好(Healey等,1992年)。所以,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是与宏观层面上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重组相关联的。

内城(inner city)是西方大城市中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最为集中的地区。80年代以后,尽管各级政府投入不少资金,但相对于内城问题而言,只是杯水车薪。由于内城并不具备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城市中心所特有的发展潜力,对于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私人部门投资缺乏吸引力,政府的各种措施也就显得势单力薄了。当然,这并非认为内城地区是一事无成。内城的主要变化是物质更新(physical renewal)而不是经济复兴(economic regeneration)。即便如此,内城的物质更新也只是局部的而不是全面的,因为有限的公共投资只能是用于局部地区的环境整治和住宅改造。

在被资本所遗弃的情况下,内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公共投资。围绕公共资源配置的社会冲突成为内城更新的主要机制,表现在两个空间层面上,各个城市和各个社区之间相互竞争,为本地域争取更多的公共投资。公共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征,政府的公共投资计划通常是根据地域来界定的,如以城市为单位的财政开支预算和以社区为单位的公共设施配置(Cox,1979年)。并且,公共资源配置往往带来“零和”(zero-sum)的结果,一个地域的“获得”是以另一个地域的“失去”为代价的。对于公共资源配置的理解不仅是“哪个社会群体得到(或失去)了什么”,而且是“哪个地域得到(或失去)了什么”。因此,在围绕公共资源配置的社会冲突中,各种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是建立在地域(无论是城市还是社区)的基础上,被称作地域联盟(territorial coalition)(见Pickvance,1985年)。成功的地域联盟能够广泛地动员地域内的不同社会群体,对政府施加各种压力(如游说、集会、请愿和舆论等)(Cox和Johnston,1982年),为本地域争取到更多的公共投资,内城中获得更新的地区往往就是如此。

与城市中心复兴和内城更新相比,郊区发展的内在机制比较单纯。尽管大规模郊区化的时代已经过去,西方大城市的郊区发展仍然持续着,“带有花园的独立式住宅”已经成为广大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居住偏好,只是“雅皮士”们反其道而行之,钟情于城市中心的历史街区。因此,西方大城市的郊区发展始终是各种资本的重要投资领域,也仍然被作为城市物质环境建设中资本积累的典型例子。与城市中心地区的复兴相比,郊区发展是由市场机制所驱导的过程,而不是政府干预所促成的。

西方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机制表明了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范畴而言,包括经济范畴中的各类资本(产业、金融和土地资本)、国家范畴中的各级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范畴中的各种社群(特别是地域发展联盟);就层面而言,包括全球层面上的经济格局重组和跨国资本流动、国家和城市层面上的政府干预(特别是城市复兴计划)、以及社区层面上的社会冲突。

城市的未来取决于各种社会过程的发展趋势:①在经济范畴中,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更为突出,资本的流动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全球层面上;②在国家范畴中,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公共干预作用正在减弱,国际性和区域性的经济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日益显著;③在社会范畴中,各个地域和社群只有结成更为广泛的发展联盟,才能在资本流动和公共投资中把握住各自的机遇。

七、结语

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空间形态和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发展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方法研究上从城市空间的物质属性到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在理论研究上从个体选址行为到社会结构体系。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取得不

断进展的同时,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理解论始是这个研究领域的核心所在。可以认为:新古典主义学派是关于个体选址行为的理论,而结构主义学派则是关于社会结构体系的理论;对于个体选址行为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对于社会结构体系的认识基础上。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和区域演化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内在机制变得更为错综复杂。为此,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必须包括发生在不同范畴(资本、政府和社群)中和作用在不同层面(城市、国家和世界)上的各种社会过程。本文对于西方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示例性讨论证实了这一研究框架的必要性。

我国的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城市发展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于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另一方面,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我国的土地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使城市开发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市物质环境成为各种资本的重要投资领域;第三,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因此,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机制和新特征,将会成为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旨在推动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Alonso W.(1964)Location and Land Use: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Land R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2)Alonso W.(1960)A Theory of the urban land market, 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Vol.6,pp.149-158

(3)Bagguley P., Mark-Lawson J.Shapiro D., Urry J., Sylvia W.and Warde

A.(1990)Restructuring: Place ,Class and Gender, Sage, London.

(4)Ball M.(1983)Housing Policy and Economic Pow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Owner Occupation, Methuen, London.

(5)Bourne L.S.(ed.)(1971)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6)Chockoway B.(1980)Large builders ,federal housing programmes and postwar suburban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4,pp.21-45.

(7)Clark W.A.V.and Cadwallader M.T.(1973)Residential preferences: and alternative view of intra-urban spac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A),5,pp.693-703

(8)Burgess E.W.(1925)The Growth of the city, in Park R.E.et al.(eds.)The City,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Chicago.

(9)Cooke P.(ed.)(1989)Localities: the Changing Face of Urban Britain, Unwin Hyman, London.

(10)Conzen M.R.G.(1960)Aluwick :a study of town plan analysis, Transaction,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7,pp.101-122.

(11)Cox K.R.(1979)Location and Public, Problems, Basil Blackwell, Oxford.

(12)Cox K.R.(1972)Man, Location and Behaviour: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John Wiley,New York.

(13)Cox K.R. and Johnston R.J.(eds.)(1982)Confict, Politics and the Urban Scene, Longman, London.

(14)Duncan S.(1989)What is locality, in Peet R.and Thrift N.(eds.)New Models in Geography(Vol.2), Unwin Hyman, London.

(15)Dunleavy P.(1980a)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state employment, Political Studies,28,pp.364-383 and pp.527-549.

(16)Dunleavy P.(1980b)Urban Political Analysis: The Politics of Collective Consumption, Maclillan, London and Basingstoke.

(17)Foley L.D.(1964)An approach to metropolitan spatial structure, in Webber M.M.et al.(eds.)Exploration into Urban Structur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18)Frobel F.,Heinrichs J.and Kreye O.(1980)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in Industrial Countries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Gray F.(1976)Radical geography and the study of education, Antipode, 8, pp.33-44.

(20)Gray F.(1975)Non-explanation in urban geography,Area,7,pp.228-234.

(21)Harloe M., Pickvance C.and Urry J.(eds.)(1990)Place, Police and Politics: Do Localities Matter? .Unwin Hyman, London.

(22)Harris C.D.and Ullman E.L.(1945)The nature of citics,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CCXII,pp.7-17.

(23)Harvey D.(1973)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Basil Blackwell, Oxford.

(24)Healey P., Davoudi S., O'Toole M., Tavsanoglu S. and Usher

D.(eds.)(1992)Rebuilding the City: Propertyled Urban Regeneration, Spon, London.

(25)Herbert D.T.(1972)Urban Geography: A Social Perspective, David & Charles, Newton, Abbot.

(26)Herbert D.T.and Johnston R.J.(1978)(eds.)Social Areas in Cities: Processes, Patterns and Problems, John Wiley, Chichester.

(27)Hoyt H.(1939)The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Residential Neighbourhoods in American Citi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

(28)Johnston R.J.(1977)Urban geography; city structure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Vol.2,No.1,pp.118-129.

(29)Johnston R.J., Taylor P.J. and Watts M.J.(eds.)(1995)Geographies of Global Change, Basil Blackwell, Oxford.

(30)Keeble D.E.(1976)Industrial Location and Plann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Methuen, London.

(31)Keeble D.E.(1980)Industrial deline ,regional policy and urban-rural manufacturing shift in the UK,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A),12,pp.945-962.

(32)Knox P.(1982) Urban Social Geography: An Introduction, Lognman, Harlow.

(33)Lnych K.(1960)The Image of the City,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

(34)Jones E.(1958)The delimitation of some urban landscape features in Belfast, Scottish Geographical Magazine,74,pp.150-162.

(35)Lever W.F.(ed.)(1987)Industrial Change in the United Kingdom, Longman, London.

(36)Lovering J.(1989)The restructuring debate,in Peet R. and Thrift N.(eds.)New Models in Geography (Vol.2), Unwin Hyman, London.

(37)Massey D.(1973)Towards a critique of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Antipode,5,pp.33-39.

(38)Massey D.(1984)Spatial Division of Labour: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 Macmillan, London.

(39)Massey D.and Meegan R.(1982)The Anatomy of Job Loss: the How, Where and Why of Employment Decline, Methuen, London.

(40)MeAllister D.M. (1976)Equity and efficiency in public facility location, Geographical Analysis,8,pp,47-64.

(41)Mill E.S.(1967)An aggregate model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metropolitan are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7,pp.197-211.

(42)Muth R.F.(1969)Cities and Housing,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Chicago.

(43)O'Connon J.(1973)The Fiscal Crisis of the State,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44)Pickvance C.G.(1985)Spatial policy as territorial politics:the role of spatial policy, in Roes G., Bujra J.,Littlewood P.,Newby H.and Ress L.(eds.)Political Action and Social Identity: Class, Locality and Ideology, Macmillan, London and Basigstoke.

(45)Shannon G.W., Spurloch G.W., Gladin S.T. and Skinner J.L.(1975)A method for evaluating accessibility of health services, Professional Geographers,27,pp.30-36.

(46)Shevky E. and Bell W.(1955)Social Area Analysi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47)Shevky E.and William M.(1949)The Social Aress of Los A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os Angeles.

(48)Sayer A.(1984)Methods in Social Science: a Realist Approach, Hutchinson, London.

(49)Smailes A.E.(1966)The Geography of Towns, Hutchinson, London.

(50)Smith D.M.(1977)Human Gegoraphy: A Welfare Approach, Edward Arnold, London.

(51)Smith D.M.(1971)Industrial Location: An Economic Geographical Analysis, John Wiley, New York.

(52)Smith D.M.(1966)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geographical studies of industrial location, Economic Geography,42,pp.95-113.

(53)Thrift N.(1989)Image of social change, in Hammett C.,Medowell L. and Sarre P.(eds.)Restructuring Briain: the Clanging Social Structure, Sage,London.

(54)Urry J.(1981)The Anatomy of Capitalist Societies: the Economy, Cir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Macmillan, London and Basingstoke.

(55)Webber M.M.(1964)The urban place and nonplace urban realm, in Webber M.M.et al.(eds.)Exploration into Urban Structur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ophia.

(56)Wright E.O.(1980)Varieties of Marxist conceptions of class structure, Politics and Society,9,pp.323-327.

第九章_城市公共空间

第九章城市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要素构成;城市公共空间除有功能要求外,其数量与城市性质、人口规模有密切关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本质上属于城市设计范畴,需要作城市设计,其目的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有特色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是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和公共绿地。 一城市中心区的概念Downtown:城市闹市区的俗称,通常指传统的商业中心(Uptown:城市的住宅区和非商业区) CRD:Central Retail District,以商业零售为主 二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构成:商务职能;信息服务职能;生活服务职能;社会服务职能;专业市场;行政管理职能;居住职能 三城市中心与中心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古代城市:城市中心的职能变迁;近代城市: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与中心区的形成;现代城市:全球经济条件下中心区的发展 四中心区规划的相关理论: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与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1、伯吉斯(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了同心圆模式。伯吉斯主要是从居住人口的类型和居住区的类型来进行分析的,他认为是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等五种力的作用使城市产生了地域分异。其间,城市各地带不断地侵入和转移,就形成了同心圆式的扩散过程。其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各区之间的交叉和城市交通的作用;二是未考虑作为城市主要活力的工业活动布局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2.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1936年霍伊特对美国城市的房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城市住宅布局九种倾向的考察,认为城市土地利用呈扇形格局。霍伊特的模式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城市中心是CBD区;二是低级住宅区与批发、轻工业区交叉、混和;三是各等级住宅区是按区分布而非按距中心的距离分布。在其模式中,城市布局的职能区划已见雏形;而且,城市交通、特别是中心CBD的交通线以及对外交通线对城市布局有很大影响。但该模式似乎把城市工业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使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3.哈里斯与乌尔曼(D.Harris &L.Ulman)多核心模式。奎因在40年代提出,CBD是城市主要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中心,各影响一定的地域范围。哈里斯和乌尔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类城市的地域结构,提出多核心模式。在多核心模式中,城市地价并非从中心到外围呈单纯递减趋势,而是出现几个峰值区:在早期落后的城市阶段,从中心到边缘,地价不断递减,而在多核心时代,除了CBD外,城市还有其他次中心,因此多核心模式更适合现代城市的特征4.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学说”是现代城市地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中心地学说是一种解释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该学说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的商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以分成若干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基于均质平原和经济人的假设,克氏提出了三种代表性的空间结构模式:市场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3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的面积的3倍)、交通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4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4倍)、行政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7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7倍)。 五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形态:单核结构形态:中小城市;部分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多核结构形态:国际性大都市;历史古城 六城市中心区的职能发展方式:以商业中心为主的发展方式:哈罗新城市中心;商业职能与商务职能混合的发展方式:香港维多利亚湾;以CBD为主的发展方式:纽约曼哈顿岛;哈罗新城市中心;香港维多利亚湾;纽约曼哈顿岛 七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等级类型;城市商业中心的构成与规模;城市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城市商业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城市商业中心的形体环境设计1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商业中心的区位的主要制约因素:商业中心区的位移;商业体系空间分布形态的变形(1)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单一商业中心→城市商业体系;集聚——扩散的生成机制,集聚是为了生存,扩散是为了发展,集聚形成商业中心,扩散导致商业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土地市场——政府的调控机制:城市中心土地升级使城市

城市景观赏析

一、名词解释 1、和玺彩画:清式彩画的一种,以龙为母题,只用于帝王系统主群中的主体建筑,等级 最高。 2、地标是指每个城市的标志性区域或地点,或者能够充分体现该城市风貌及发展建设的 区域。 3、城市景观: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可使城市 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快感。 4、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化、 产业结构的转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5、景点:由若干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 本境域单元。 6、有机建筑:赖特把自己的建筑称做有机的建筑,有机建筑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建筑,它 的目标是整体性,强调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在布局、材料、造型上与环境有机结合,在结构与材料上要表现自然本色充分利用质感。 7、热岛效应:城市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城市中辐射状况的改变,工业余热和生活 余热的存在,蒸发耗热的减少,而形成的城市市区温度高于郊区温度的一种小气候现象。 8、Loft是指那些“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 9、景点:由若干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 本境域单元。 二、填空、判断、选择 1、2010年《中小城市绿皮书》提出: 小城市: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 中等城市:市区常住人口50万—100万; 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 特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300万—1000万; 巨型城市:市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 2、798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 3、时态空间是一个新兴、前卫、时尚可容纳千人的文化、艺术及商业综合空间,它拥有1200m2高架构活动空间,300m2休闲、餐饮空间,当代文化艺术书屋和影像展映空间。 4、国家图书馆的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 5、国家图书馆的四种类型:公共性的中央图书馆、国会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科学图书馆。 6、城市景观要素 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 7、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二是作为一种考古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城市空间结构(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2、最早发展成城市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居民点沿河流延伸布局,呈带状分布。第2题,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早期城市的选址,图中①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答案:1.D 2.A 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

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据此完成3~5题。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建筑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3.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应优选( ) A.甲类型B.乙类型 C.丙类型D.以上都是 4.紧凑型城市应该( ) A.不划分功能区B.鼓励无人汽车 C.增加立体绿化D.杜绝城市扩张 5.发展紧凑型城市会( ) A.降低公共空间 B.加强钟摆式交通 C.加剧大气污染 D.保护农业用地

解析:3.A 4.C 5.D 第3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大,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发展紧凑型城市的优先选择。第4题,紧凑型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杜绝城市扩张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第5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紧凑型城市可减少人们出行距离,减轻钟摆式交通现状;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紧凑型城市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夜间人口密度分布图,下表为甲区昼夜人口密度变化趋势表。读图表回答6~8题。 就业人口密度白天人口密度夜间人口密度1960年100 100 100 1998年137 129 60 6.该市夜间人口分布重心向外迁移是因为( )

城市景观视觉分析评估与旧城区景观环境更新

城市景观视觉分析评估与旧城区景观环境更新 简介:厦门市旧城区绿地系统绿线控制规划运用专家法分析旧 城景观更新与周边区域的关联发展,以经验模式探讨旧城景观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为研究规划的公众视觉认知提供基础资料,通过比较,进行方案优选。 关键字:视觉分析;旧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1、城市景观视觉分析评估原理 1.1 城市景观视觉分析 1.1.1 研究内容 在有关人们对环境的知觉的记录与分析中,“自然的城市” 被认为是最复杂的。在“自然的城市”中,建筑组成(如整体规划、 基础结构、建筑物或街道空间)与自然(如地理位置、地形、水体、植物)之间的界面及相互作用充满了复杂性,它们为环境规划与设计者 在执行工作时提供了丰富、多样、多层次的研究内容。 (1)对从大尺度到小尺度的城市活动进行讨论。在最大的尺度中,城市环境活动由区域城市化或增加发展密度的适合性来决定。也就是说,视觉分析可以帮助环境规划与设计者决定哪些地理区域适合作为城市发展区。 (2)在城市新交通干线的配置与设计中,或是在对现有交通干线的分析中进行城市景观分析。因为人们是在高速公路及交通干线上对

城市环境产生知觉的,所以大部分城市景观分析都是在交通规划和研究中进行。 (3)提升地区及邻里的视觉品质,保存历史街区,或是对已经失去景观品质的市镇或河岸进行复兴。此类分析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作业过程中考虑群众的价值与态度。 (4)控制使用会产生环境视觉问题的土地。最典型的土地混合使用的例子就是产生交通安全问题及使视觉杂乱无秩序的商业区。 (5)针对城市中某些特殊结构的配置与设计,减少不同建筑物在尺度与材质上的不同,以避免设计主题的对比过于鲜明,并避免如视觉障碍、阴影、炫光、风洞等实质影响的产生。 1.1.2 分析方法 (1)专家法。专家法是一种以绘图方式对城市景观进行记录与分析的方法,由此可以发现城市景观的连续关系、排列位置及顺序。专家法的视觉调查与分析的主要步骤是:决定工作人员在城市景观环境调查中的观察位置、描述视觉景观、展示城市视觉环境及评估视觉品质。 (2)社会科学法。社会科学法力求在环境的实质属性与群众反应间找到联系。可用此法研究城市环境中的一些特殊状况,如高层建筑与住户的关系、绿色植物在城市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等问题。在社会科学法中,更为直接、有用的研究方法就是要对用于展示的媒体、观察者、环境的展示、问卷格式4项因素进行详细考虑。 (3)专家法与社会科学法的结合。这种方法是将对专家与对群众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 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问题 时至今日,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研究借鉴西方成果时出现的盲从倾向,使得个性认知的淡化成为国内广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师从第一位的主动创造者沦为了被动模仿者,很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另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多方矛盾得不到有效协调。 2.空间与人 事实上,广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应是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应当有“空间感”和“场所感”。 2.1 人性空间的认识 人与空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这一需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宜人所用”,二是要“宜人所感”,“人性空间”的本质是“宜人”的。 2.2 城市广场与人 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广场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为这些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以下通过不同角度对广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2.1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场的设计进行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广场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在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广场空间形态的构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广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该地区的城市设计成果,研究广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手段,空间位置、规模,围合程度,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包括功能的、景观的,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等方面。从这些分析研究结果出发,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广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到广场设计中来,同时也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应该是广场设计与城市

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在厦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在厦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本文在研究厦门城市规划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探索通过前人造园的的思想而建造一座具有城市特色的自然开放空间系统的园林式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关键字:造园思想碧翠镶金自然开放空间系统可持续发展一.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 师法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代造园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摹本,造园者通过对自然的感受,取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成就了无数美景名园。因此,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熟悉大自然应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源泉。我们现在能在比过去优越得多的条件下去感知和认识自然,也能利用声、光、电等更多的科技手段来展现自然之美;大干世界又是景象万千,日月光影,山形水貌,花草树木都是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它们在自然界中千姿百态地存在着,可以让我们尽情展现。园林设计师应当广游天下美景,多接触真自然大山水,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进而更好地总结它们美的本质,才能把它们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放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到那时必定百花齐放,精品不断。 师法自然的过程就是设计者将自己对自然美的亲身体验加以浓缩概括、提纯典型化后再用自然元素表达出来分享给大家的过程。师法自然的方法各有高招,我认为从设计思路上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利用科技手段去夸大突出和概括自然美最有生命力的景观,比如说许多喷泉、叠泉水景的设计。你在自然界找不到它们,但却能体会到它们源于自然的神韵。第二点就是在现代高科技,新材料的支撑下去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使人类更能感到自然的神秘与美丽。二.碧翠镶金——发展开放的自然空间系统。 在区域化,城市化的今天,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绿色空间的重视可以说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因此,作为自然的再现引入到人为环境中的城市园林,已不仅仅是传统上的园林的概念,它应走向宏观尺度,从“咫尺园林”走向“大地园林”、“生态园林”的发展,从“虽由人作,宛似天开”的“秒造自然”到“返回自然”,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 (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 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 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 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从局部地域看,这种差异更大。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域,平均每24.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镇;而苏北地区平均69.8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镇分布更疏,如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每180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内蒙古的乌拉特草原22000多平方公里仅有一座海流图镇。 3.城镇网密度 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建国36年来,由于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向西转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东部的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尤其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在地域广大的西部地带的川、黔、滇、陕等省区和中部地带的“三西地区”(豫西、鄂西、湘西)的广大内地地区,相应建成我国的后方工业基地。据资料统计,共建成29000多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建设了一批城市和镇,从而提高了这一地域城镇网密度,表现出我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分布结构日益均衡的巨大潜力所在。 如从全国城镇网密度(表8-1)看,全国平均每1210.6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而东部地带每438.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中部和西部则分别为1049.3平方公里和2531.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总体上仍然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城镇网分布规律。而从各省区城镇网密度图看(图8-2),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如黔、滇、陕、豫、鄂、湘及川等省区,城镇网密度与城市网密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尤以湘、鄂、黔、滇四省区最为突出,整个“三线”地区的城镇网密度几乎可与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各省区城镇网密度相伯仲。全国城镇网密度表现为环渤海湾最密,东部、东南沿海、陕、鄂、湘次之,豫、皖、赣、桂、川、黑再次,西部地带最疏的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和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 作者简介:李曦(1975-),男,工程师,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重庆400000 李曦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探讨了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系统等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这些基本要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组成元素,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上海外滩(见图1)。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 与绿地等。 2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 2.1城市空间的边缘———建筑 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环境特色。如重庆市渝中区的CBD商务圈,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论是立面、顶部、体量、色彩还是裙房高度都做了相应的协调,所以整体风格看起来很一致,与其公共空间所要体现的

近10年来厦门市湿地动态变化分析

近10年来厦门市湿地动态变化分析 林巧莺,林广发,杨陈照,游丽平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5007) 摘要:通过对厦门市1993年TM遥感影像和2003年ETM+遥感影像的解译分析统计,有效地提取了1993年、2003年厦门市各湿地类型的面积统计数据、以及1993年~2003年各湿地类型的转移矩阵,并进行了主要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993年~2003年近10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农业生产比较利益的驱动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影响,厦门市养殖区面积变化最大,增加了3990.17公顷,主要通过占用非湿地地类、滩涂、盐田和水库水塘来增加的;红树林的大幅度减少,则主要是由于非湿地地类、养殖区的侵占、以及遭受破坏变为滩涂;养殖区、水库水塘、滩涂、盐田等许多湿地类型也大量被非湿地地类侵占。 关键词:湿地;转移矩阵;厦门市 1 引言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是由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1][2],具有保持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保护海岸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对于拥有丰富湿地资源的沿海花园式城市的厦门市来说,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不仅是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厦门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海湾型园林城市的需要。因此,及时准确地掌握厦门市湿地的时空动态变化,对于厦门市湿地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的研究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3]-[12]。本研究综合运用“3S”技术对厦门市1993年的TM影像和2003年的ETM+影像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近10年来厦门市湿地的动态变化信息,并对此进行主要驱动力分析。 2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厦门市位于117o53′~118o25′E,24o23′~24o55′N之间,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濒临台湾海峡,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海洋性气候,是一座环境优良的滨海城市,享有全国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与“国际花园城市”等盛誉,也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土地面积1569.3km2(不含滩涂面积),海域面积约300多km2(图1)。 作者简介:林巧莺(1980—),女,福建福州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GIS与遥感应用 E-mail:mylqy_2000@https://www.360docs.net/doc/9a8749022.html,

北京市空间结构分析

北京市空间结构分析 这次的北京之行让我收获颇多,特别是城市规划展上的北京总体规划让我眼前一亮,不禁仔细阅读起来。提起北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一环二环直至六环,很明显,这种“单中心”“摊大饼”的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在最近的总体规划(2004——2020)中,北京做出了巨大的空间结构调整,启用“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模式,希望能疏解北京市中心的人口压力,通过调整部分职能和实施旧城的有机更新,积极引导人口向边缘集团和新城转移。 然而,在2011年的今天看来,这套总体规划并不成功。在上个月召开的“北京市人口与产业发展规律及规划对策问题研究”专家研讨会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透露就说,2013年北京市将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局给出的理由是:总体规划到2020年实现的两大最主要指标——人口总量和人均GDP已经突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提前十年突破了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的目标,2009年已经达到。但是我想除了人口规模的突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也已经突破才造成今日的重新编制。 对于这样的事情,对于规划者来说实在值得深思,那么,首先来看看当前的北京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的空间结构。

现在的“两轴两带多中心”模式,对北京市的空间布局做了大的调整,改变原来“单中心”均质发展的状况,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来解决中心城过度聚集带来的诸多问题。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旨在完善传统城市中轴线与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保障首都职能和文化职能的发挥。两带:指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疏导新北京产业发展方向;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生态带”,创建宜居城市的生态屏障。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从20世纪初期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理论流派。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生态学派、区位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行为学派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成为主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社会生态主义学派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型,即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同心圆城市结构学说。他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提出了扇形理论。他认为城市由市中心沿着主要交通路线发展或沿阻力障碍最小的路线延伸,故城市结构呈放射状的扇形模式。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多核心理论,多核心城市结构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模式,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多核心化和郊区化。 (2)城市区位主义学派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南部德国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这也是近代空间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他继承了古典经济研究方法,运用抽象的理论演绎方法建立了精确化的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进行大量调查,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此后,德国学者廖什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 社会行为学派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克服了社会生态学派和经济区位学派对人简单化和理想化假设的缺点,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土地利用者的区位决策行为因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掌握信息等方面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程度,而且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效用并非人们进行区位决策的唯一目的。 (4)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应建立在社会结构体的层面上,而不是建立在个体选址行为上,因为社会结构体系是个体选址行为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城市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的空间表现。 1

厦门道路景观设计及介绍

厦门城市道路景观 步行:一座最简单越幸福的城市曾在网友转载的帖子中“看到”这样的厦门:“厦门是一个最最令人温暖的地方。有人说,如果你宠爱一个人,就一定要带她去厦门。丢开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找个海滩坐一坐,吹着海风走一走,或者只是在酒吧、咖啡馆泡一泡,提前感受一下那种慢慢变老的感觉,就足够!……和爱人在厦门的每一天,肯定都是自在而快乐的。什么也不用想,只想和她在海边吹风,看花;坐在铺满落叶的草地上晒太阳;在鼓浪屿摘一粒桑葚吃;去追问每一朵花,每一棵树的名字;还可以无所事事……这是多么奢侈的幸福。”也许有人看来,这过于小资了。但是,这种走过街道就能到达城市每一个角落的生活难道不是惬意的吗?没有匆匆的步履,沿路的美景及清新空气环绕你左右,总能让你放松下来。相信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也会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读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我所描述的应该是城市(小)街道的沿街景观,才能让人感觉如此恬静又如何生活。“厦门是一座适合生活的城市”,早就有人下过这样的论断,不是吗?但是如果你仅通过这样的认识就认为了解了厦门这座城市,那我只能告诉你,这仅仅是一点点。或许当你坐上某一路公共汽车,才可以欣赏到另一种略带速度的城市道路景观之美。 漫游:海风拂面的城市不论你是否来过厦门,一定会有环岛路的印象。也许你是透过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知道的,也许你是因为这里蓝天、大海、沙滩、绿地和四季花开不断的美丽画面记住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坐上“观光巴士”,或者租辆自行车环游其中,这里葱绿的树木、蓝蓝的海水,就能让你乐不思蜀。作为厦门环海风景旅游干道之一,环岛路的景观建设充分体现了沿海亚热带风光特色,整条道路自然清新,美观怡人。在这条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海滨绿色长廊,海风拂面满足的不仅仅是你的触觉感受,还有视觉、听觉、嗅觉……天气好的话,沿路你还可以看见一幕幕浪漫在上演,一望无际的大海、干净的沙滩,一对对新人阳光灿烂、幸福洋溢。美景、美事,让人不由随之会心一笑;而举家出游的一家子同样能让人倍感温馨。当然,环岛路也可能只是你知道的厦门众 多道路的其中之一。相信等你走进每一条道路去慢慢发现,在这座具有浓郁城市风情的背后,不同的道路、不同的景观,相同的道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景观都会让你找到不同的故事、不一样的感觉。坐在公共汽车上,眼前略过的风景,都是这座城市最好的缩影。 速度:体验另一种城市道路景观之美一座城市再美好,人在其中,主旋律永远不可能总是休闲娱乐。城市发展离不开主人翁的推动,踏上厦门的城市主/快速干道,你能体验到另一种速度景观之美,也能看到厦门这座城市的发展。近几年,厦门对外交通网络发展迅速,

城市空间结构

材料五: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并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经济因 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方法; 掌握分析城市功能区成因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城市,理解四大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学习思路: 为什么分→怎么划分→影响因素→如何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 ⒉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其中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是重点兼难点。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播放歌曲《家住临沂》展示大美临沂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导入新课:读教材P44图2-3-1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回答: 图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同时思考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教区。 教师总结:在这些功能区中,其中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是城市最常见的功能区。)

间 个 二、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组讨论交流并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住宅区集中成片;是城市中最基本,用地最广泛的功能区。 工业区呈片状或带状;一般分布在市区外围,并沿交通干线分布。(读图思考) 商业区大多呈团块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展示上海中心商务区图片,阅读第46页“知识窗”结合视频回答:1、“中心商务区”为什么叫中心商务区,而不叫中心商业区?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点? 提示:中心商务区兼有商业职能和服务职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单选题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城市功能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集聚与扩散可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2003~2013年长春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加,但各功能用地发展不平衡。下图示意2003年和2013年长春市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圈层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2003~2013年,长春市高等教育用地主要位于( ) A.1~2环B.2~3环 C.3~4环D.4环外 2.长春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 ) A.教育科研用地B.商业服务业用地 C.行政办公用地D.医疗卫生用地 解析:第1题,高等教育用地占地面积较大,一般选址在距市中心较远的地区。由图可知,2003年,2~3环和4环外教育科研用地所占的比重均较大;而到了2013年,2~3环教育科研用地所占的比重减小、4环外教育科研用地所占的比重增加,由此可以推断,2003~2013年长春市高等教育用地主要位于4环外。第2题,对比2003年和2013年4环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可以看出,商业服务业用地比重增加最多,说明商业服务业用地发展速度最快。 答案:1.D 2.B 下图为1996~2005年芜湖市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年均增长率示意图。据此完成

3~5题。 3.据图可知,1996~2005年芜湖市居民的( ) A.平均交通通勤成本增加 B.平均工作时间延长 C.平均饮食生活成本提高 D.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4.与1996年相比,2005年芜湖市面积扩大最明显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B.住宅区 C.工业区D.交通用地 5.未来芜湖市将修建连接新芜区和鸠江区的地铁线路。地铁贯通后将最有利于提升新芜区的( ) 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D.服务职能 解析:第3题,图示就业人口年均增长率为负值,但居住人口却在增长;说明在当地居住,但到外区域就业的人口在增加,则平均通勤距离、时间要增加,

城市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理论 空间是人类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空间的配置是人类进行各种行为的产物,依据不同的原则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配置和不同规模等级空间相互密切的有机整体,其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配置和联系就组成了空间。 城市的发展和地理空间密不可分。地理空间是一个区域或国家的最为宝贵的资源,所以城市空间发展是地理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布局是城市化的产物,城镇空间布局是区域空间布局重要内容之一。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包含两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二是城镇体系的区位分布。 要实现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就要在不损害城镇体系生态进程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特点,促使城镇体系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作出持续性贡献的城镇体系发展模式。其旨在以区域为基础,兼顾发展和环境两个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控城镇体系的进程。 1、理论基础 1.1空间结构理论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空间结构一直是空间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关注的基本问题。地域空间结构实际上是个人和社会组织空间偏好与选择的结果,是经济均衡在空间维度下的集中体现,个人和社会选择的各种要素均会对地域空间结构产生实际的影响。1.1.1“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对霍华德来说,“田园城市”并不是他的奋斗目标,而只是实现他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城市”的一个局部试验和示范。也就是说“田园城市”只是“社会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田园城市群体的组合。即“社会城市”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和若干个名称和设计各异的田园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各城市之间依靠放射状和环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1、概述 一般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和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的物质形态表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观光旅游、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有的,也是城市的精华和本质,既可以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要,也可以增强城市软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1)展示城市形象、特色与文化的窗口 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特征分布格局代表了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品位。优美的空间景观给人以丰富的艺术感染和享受,而特色鲜明的空间景观为人们营造出特有的归属感与亲切感,增添了城市的魅力,富有历史内涵的公共空间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强化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认同。城市公共空间在创造了宜人的空间环境的同时,往往形成地域景观鲜明地场所,成为体现城市形象与特色的“橱窗” 。

城市公共空间中承载的社会生活是形成城市文化的重要源泉。过去的社会生活积淀形成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不同地区的地方性社会生活方式特征形成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当代城市中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发展。这些文化因素投影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以不同的物质形态特征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这些表象的特征可以体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承载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舞台 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关系,表现在城市居民对城市及公共空间产生的认同感。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后者又是前者的内容。公共开敞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和休憩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精神体验和情感交流的场所。舒适的开敞空间给人的身心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可以增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北京城市空间的扩展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北京市城市空间的扩展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王亮加雨灵 【摘要】本研究利用北京市全市域的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分析技术,对北京市近30年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空间扩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方向性特征。而城市空间结构在2001年以前日趋紧凑,城市扩展围绕中心城近地域圈层式蔓延态势明显;2001年以后,北京的城市扩展呈现多中心集聚趋势,近地域新城开始与中心城成片连接,且空间的无序蔓延程度增加。研究表明,常规性事件是城市空间演化的本底,演化性事件是决定北京城市扩展模式和空间结构演变方式的决定性因素,革命性事件为城市扩展创造了契机,它们共同影响了北京市城市的扩展与空间结构的演变。 【关键词】城市空间;扩展;结构;演变;北京市 1.引言 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扩展与空间结构演变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1, 2]。城市化是城市用地增长的主要动力[3, 4]。目前对于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大多从用地变化的角度出发,对城市用地扩展的空间过程、格局、动力机制和模式等进行讨论,并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沈阳、武汉、淮安等城市[5~11]为例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看,近年来开始采用RS数据,利用GIS空间技术获取城市用地资料,计算城市用地单元在某时段内的扩展指数[12, 13]、分形指数[14]、景观指数[15]等。 本文将以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北京市近30年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分析。并对空间演化背后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类型及来源 以北京市全市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均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规划信息中心遥感影像数据库获得。其中,1986年~2001年数据为TM遥感影像,分辨率为30米×30米;2006年~2012年数据为SPOT5遥感影像,分辨率为10米×10米。 为进行空间扩展的动态分析,需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借助ERDAS 软件对图像进行几何精校正,校正精度满足要求。再对图像进行裁剪和主成分分析等相关的增强处理,利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对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然后将栅格数据转换成矢量数据,再进行用地类型比较和矢量数据叠置分析、属性数据的提取和计算。得到完整的遥感解译数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缺乏建设用地类型的实地普查,无法十分准确地区分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故在城市扩展的核算中,将两种类型加总,得到建设用地的数据。 2.2 研究方法 2.2.1 等扇分析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