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管理的新制度:学分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管理的新制度:学分制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职业教育
为贯彻江苏省教委关于《江苏省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的原则意见》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行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拓宽专业适应能力。

全省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相继从2000年起开始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我们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学分制管理制度在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做法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 学分制的由来
我国是推行学分制较早的国家之一。

1903年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大学课程分为主修课、辅修课和选修课。

1911年清华学堂实行学分制。

1929年,教育部制订《大学规程》。

第一次明确规定各校要实行学分制。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起各校基本都是实行学年制,1993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各校开始试行完全学分制和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

从1994年开始,一些基础较好的大学在本校内相继实施了学分制。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高校已实行学分制,江苏省职业教育院校从2000年始试行学分制教学管理。

2 实施学分制的意义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标准的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自主选课,通过选课修满毕业所规定的总学
分,即可允许毕业。

学分制起源于欧美,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地;从最初的大学的学分制逐步向中专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过渡。

它在实施教育制度改革、教育观念改革和教学进程改革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念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施素质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和为学生的一切服务的现代教育观。

实施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它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分制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观: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内容多样性选择和学习途径多样化选择。

只有认清这个教育观,才能真正接受学分制,才能在学校、社会、国家之间形成实施学分制的良性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互认,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促使其早日成才为社会作贡献。

2.2 反映了社会职业发展变化的趋势通过对苏南地区及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现代化企业的人才观调查发现:现代企业单位录用毕业生的标准从原来注重学生专业能力转变为学生诚信第一,其次是勤奋,再次才是专业技能。

这就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教育改革向什么方向发展的新问题。

而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熟练操作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不但需要他们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稳定的思想情绪和安心本岗位工作的态度,还需要他们对企业有一
定的忠诚和勤奋的学习精神。

这就要在职业教育改革中把实施素质教育摆到重要位置,而学分制有助于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是学生适应社会职业变化要求的一种很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

学生通过选课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可以增强将来就业岗位的选择和适应职业变化带来的挫折的心理准备。

2.3 学分制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制度的一种革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教改来解决。

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仍然沿袭全日制五年一贯制或三年一贯制的教育制度。

职业技术教育经过这几年改革与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上还是比较灵活的,学生知识结构、技术能力结构与实际需求的差距正在逐步缩短。

但是在学生学籍管理方面,多数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普遍使用的还是学年学分制。

面对现在自费学习、自主择业的学生,学校教育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他们学有所用。

因此,采用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跨专业学习,跨校学习,实现校际之间的学分互认的完全学分制管理模式,让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得到充分尊重,个人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和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增强就业的竞争能力和就业机会,也有利于缓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动与教学过程脱节的矛盾。

所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管理的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真正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服务,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3 学分制方案的基本内容
3.1 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应制订适应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编排,要有利于学生选课,课程体系结构要合理。

为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比例结构要符合职业性和技能性要求,理工科类专业技能训练和参与实践教学约占总学时的50%,理论课教学学时约占50%;课程设置为三类,即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

必修课是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为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主干专业课和实践课程,这类课程如补考仍不能通过者,必须重修通过,否则不能毕业。

限选课是根据社会需要,以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这类课程,由于和专业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应动员学生选修,并至少应通过70%以上。

任选课则是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体现不同学科交叉和渗透,介绍最新知识等开设的科学、文化艺术、第二学历辅导等课程。

3.2 学分值的确定理论课程学分,各门课程的学分计算以教学计划中授课时数为基础,基本上按照每学期开设课程的周授课时数为基本学分数。

半学期以上不满一学期,学分为全学期的1/2,半学期以上的每16-18学时为1学分。

实践课程学分,各类停课实习的实践教学为每周1学分。

为了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教学,规定学生某项重要的技能考核达到某个水平,即可获得一
定奖励学分。

学生通过教学计划要求的社会认可的考级、考证,获得高级证书的或参加一定级别的竞赛并获奖者,应奖励适当学分。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规定学生在教学计划和学校规定的选修课之外,掌握某门课程或某种技术,或完成某项技术革新或参与课题研究,写出一定水平的论文等,通过学校教学部门认可后,奖励适当学分。

所有奖励学分记入总学分。

总学分以教学计划确定的总学分数(含体育、军训、公益劳动等)为依据,计算各专业的毕业最低学分,如五年制总学分为260分,四年制总学分为210分,三年制总学分为16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