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荔枝赋并序学案

合集下载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荔枝赋并序》说课稿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荔枝赋并序》说课稿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荔枝赋并序》说课稿一、说课稿背景介绍本说课稿是针对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中的一篇散文《荔枝赋并序》而撰写的。

《荔枝赋并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荔枝的形象与特点,并包括了序言部分。

通过这篇散文的阅读与解析,可以让学生了解唐宋时期的文学风貌以及了解荔枝这一中国特色水果的文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荔枝赋并序》,学生将能够:•了解唐宋时期的文学形式与特点;•掌握阅读理解技巧,理解《荔枝赋并序》的主要内容;•学习荔枝的形象描写,了解荔枝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荔枝赋并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中的含义;•分析能力,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和特点;•表达能力,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荔枝赋并序》,培养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感受并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高度重视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荔枝赋并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荔枝赋并序》的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散文的基本概念与特点;•《荔枝赋并序》的阅读理解;•荔枝形象描写的主要特点。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引发兴趣•利用课件展示荔枝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荔枝是一种中国特色水果,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尝过荔枝吗?它的味道怎么样?”、“你们知道荔枝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特殊的地位吗?”等。

步骤二:背景知识讲解•通过讲解,介绍唐宋散文的背景与特点,帮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

步骤三: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荔枝赋并序》,并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如:“作者在序言中表达了什么思想?”、“作者是如何描写荔枝的?”等。

学生可以在纸上标注关键词和句子。

步骤四:分组讨论与展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阅读的内容,讨论并总结自己的理解。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和交流。

【金牌学案】粤教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练习:15荔枝赋并序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牌学案】粤教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练习:15荔枝赋并序Word版含解析.docx

15荔枝赋并序课时训练15荔枝赋并序一、夯基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卒卒:匆促。

B.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道扬:彰显,表彰。

• •C.乃作酸于此裔作酸:变作酸味。

• •D.下合围以擢本合围:双手合抱。

廉痢C项,“作酸“的意思是“植物生长SWgc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弱年累迁,经于南海B.虽受气于震方C.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D.且欲神于醴露顾上项,被动句,其他三项是介宾短语后置。

|答案:|c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6题。

秋湖觞芟图序[清]曾煥①去年此日,湖②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

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

芟荷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合离,己殊于前度。

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

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嫩•残署欲收。

水涨茱萸Z湾,风清杨柳Z郭c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

老僧来迎,群贤毕至。

则由惹因寺前发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

桥亭暂过,天水忽空。

入香海之慈云,有琅幵Z别馆。

绿波泛客, 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

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

旁屋三架,前沼一方。

微飕送馨。

初日生艳。

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笛之杯,削华峰之藕。

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

则酌酒于• •高咏楼也。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

将返山阴Z棹,复回曲院Z风。

别港渺以通幽,清磬悠然在水。

一庵半掩,千树交阴。

竹露品茶,林风醒酒。

则归途访桃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

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C官有余闲,民无异志。

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

可以娱嘉宾,容拙吏。

谓非厚幸,宜得纪传。

爰有董、巨山水之家,徐、黄丹青之手。

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

其图慧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净杳园考为长洲哀竹室其图桃花庵考为如星陈肖生其图髙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图屮之客凡十有八人,石有诗,是焉序。

高中语文第4单元15荔枝赋并序学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

高中语文第4单元15荔枝赋并序学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

15 荔枝赋并序一、读准字音厥.有(jué) 擢.本(zhuó) 绀.理(ɡàn)缃.枝(xiānɡ) 霮.(dàn duì) 棼. (fén lí)沮洳..(jù rù) 崄巇..(xián xī) 苾苾.(bì)明珰.(dānɡ) 惊仡.(yì) 蠲.忿(juān)醴.露(lǐ) 燠煜..(yù yù) 烦愦.(kuì)体忲.(tài) 玳.筵(dài) 绮缋..(qǐ huì)五峤.(qiáo ) 心恚.(huì)二、一词多义(1)一⎩⎪⎨⎪⎧无一.可比(数词,一种)此甘滋之不一.(形容词,一样)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数词,第一次)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副词,都,一概)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2)实⎩⎪⎨⎪⎧因道扬其实.(名词,真实情况)但甘其实.(名词,果实)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名词,诚实的人)荷枪实.弹(动词,装满)避实.击虚(名词,坚实)理实.如兄言(副词,的确,确实)(3)信⎩⎪⎪⎨⎪⎪⎧而固未之信.(动词,相信)信.雕盘之仙液(副词,确实)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名词,使者,这里指媒人)(4)疾⎩⎪⎨⎪⎧口爽可以忘疾.(名词,疾病)亦古人之深疾.(名词,过错)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动词,憎恨)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副词,快)凡牧民者,必知其疾.(名词,疾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形容词,强,大)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恨,痛心)(5)之⎩⎪⎨⎪⎧果之.美者(定语后置标志)亦古人之.深疾(用于主谓之间)尝盛称之.(代荔枝)信雕盘之.仙液(助词“的”)(6)以⎩⎪⎨⎪⎧夫物以.不知而轻(连词,因为)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介词,用)皮龙鳞以.骈比(连词,表修饰关系)(7)于⎩⎪⎨⎪⎧乃作酸于.此裔(介词,在)且欲神于.醴露(介词,比)故无厌于.所甘(介词,对,对于)(8)焉⎩⎪⎨⎪⎧南海郡出荔枝焉.(句末语气词,不译)而斯果在焉.(代词,这里)虢叔死焉.(兼词,于之,于此)焉.辟害(疑问代词,如何,怎么)三、词类活用(1)夫物以不知而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2)陋.下泽之沮洳(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陋,瞧不起)(3)不丰.其华,但甘.其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盛,使……甘美)(4)未玉齿..而殆销(名词用作动词,用牙齿咬)(5)此甘滋之不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一样)(6)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沉水,使……浮水漂走)(7)何斯美.之独远(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东西)四、古今异义(1)因道扬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情况。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导学案:第四单元(3份)-粤教版1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导学案:第四单元(3份)-粤教版1

荔枝赋并序导学案整体探究.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文字。

【答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即为不被人发现赏识,不能施展才华的文人士子鸣不平。

.本文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前文有什么关系?【答案】本文最后一段在前文的充分描摹展现了荔枝珍奇的基础上,写它完全可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为生于偏僻远地山川阻隔而难于被“贵人”所知。

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也是作者言志的部分。

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借物写志。

.文章描写了荔枝的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答案】特点示例姿态优美紫纹绀理,黛叶缃枝,蓊郁而霮,环合而棼。

如盖之张,如帷之垂,云烟沃若,孔翠于斯。

品位高洁灵根所盘,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恶层崖之崄巇。

微文妙质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甘美无比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

远不可险山五峤兮白云,江千里兮清枫,何斯美之独远?局部探究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环诡:珍贵奇异.弱年迁累..,经于南海迁累:多次贬官.远不可验,终然..永屈终然:最终.傍荫亩而抱规..抱规:环绕成圆形【解析】迁累:连续升官。

【答案】.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每至季夏,其实乃.熟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①以为甘旨之.极也②吾欲之.南海,何如.①下合围以.擢本②又试之以.鸣.①果之美者.,厥有荔枝②天下者.,高祖天下【解析】项,“乃”,①副词,才;②介词,在。

项,“之”,①助词,无实义;②动词,到。

项,“以”,①连词,用来;②介词,用。

项,“者”,都表停顿。

【答案】.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作者以前在中书省的时候,曾经大力赞美荔枝,由于当时没有人知道荔枝,所以没有人相信荔枝的甘美。

.作者认为魏文帝将葡萄、龙眼跟荔枝相比,是由于盛产荔枝的南方与盛产葡萄的西方之间不通往来造成的。

15、荔枝赋并序-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15、荔枝赋并序-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15、荔枝赋并序-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课程是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15课,主要涉及唐代作家苏轼的散文《荔枝赋并序》。

该散文描述了苏轼在南国吃到荔枝的感受以及对于南国风光和美食的赞赏。

本课是学生接触唐宋散文的第二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南国文化和苏轼的作者风格。

二、教学目标1.理解荔枝赋的内容、框架和语言特点;2.通过分析文中片段,学习古文阅读中重要的阅读方法;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古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荔枝赋的主要内容、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古文阅读方法和文学鉴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导读法:通过分析荔枝赋的内容、结构和语言风格,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散文的写作特色;2.分层教学法:针对每个片段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语言结构、阅读方法以及文学鉴赏。

五、教学内容与流程教学内容教学步骤1. 荔枝赋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1. 导入环节:听取学生对荔枝的描述与感受;2. 教师带领学生朗诵荔枝赋的前、后序;3. 让学生简单阅读荔枝赋的全文,描述文中的主要内容以及我的感受;4. 解析荔枝赋的结构特点、写作风格和主要手法。

2. 片段阅读与理解1. 选取荔枝赋的数段,让学生格外关注并反复阅读;2. 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3. 引导学生总结古文阅读方法。

3. 文学鉴赏 1. 教师讲解荔枝赋的流传和影响:2. 分组讨论,并就荔枝赋的文学价值和时代风貌发表各自的观点;3. 教师点评并提炼荔枝赋的主旨思想和文化内涵。

六、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节课上,学生对于荔枝赋的内容和苏轼的写作风格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分析文中片段,锻炼古文阅读的能力。

2.教学不足:对于文学鉴赏方面的讲解还需要加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荔枝赋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3.下一步改进: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锻炼文学鉴赏能力,并且增加与荔枝赋相关的练习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于古代散文的理解和掌握。

15、荔枝赋并序-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15、荔枝赋并序-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荔枝赋并序唐宋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散文发展历程及特点;2.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3.阅读、分析、欣赏唐宋散文经典作品;4.能运用文言语言书写不同类型的散文。

二、教学内容荔枝赋并序三、教学重难点1.阅读理解荔枝赋并序;2.掌握荔枝赋的写作技巧;3.理解文章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问答法;2.解析法;3.讲授法;4.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教师通过简要介绍荔枝赋并序的背景和作者信息,让学生有所准备地进入阅读状态;2.以问答或解析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入荔枝赋并序。

第二步:阅读理解1.学生自行阅读荔枝赋并序,并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理解;2.教师对文中重点内容逐一解析,明确学生阅读的方向;3.学生再次阅读整篇文章,注意理解并记忆关键词汇和句型。

第三步:写作技巧1.教师介绍荔枝赋的写作技巧,并通过示例展示;2.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讨论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四步:文章意义1.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阅读体验,分组讨论文章的意义、价值等方面;2.教师逐一点评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帮助学生理清文章中的逻辑和议论。

第五步:综合训练1.学生分组撰写一篇类似荔枝赋的文章,展现自己的文言书写水平和对散文的理解;2.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点评和修改,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和意义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文章阅读和理解能力的综合评价;2.文言文基本语法和写作技巧的考察;3.分组讨论和文章创作的合作评价。

【金版学案】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2习题:第15课荔枝赋并序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版学案】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2习题:第15课荔枝赋并序Word版含解析.docx

第15课荔枝赋并序也许很多人记不起他的名字,但在八月十五,一定会有人吟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他协助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他重修了梅岭古道,使南粤大地不再是蛮夷之邦;他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大力帮助后进诗人,让孟浩然做了他的从事,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是既有权位又受人羡慕的文学巨匠。

他就是张九龄。

唐代有名的贤相。

自他去世后,唐玄宗每览宰相人选,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选自百度文库)--------------- 温馨晨读自主学习------------------美字体正是江南好风景9落花时节又逢君O赏美文三度入朝的诗人宰相——张九龄(节选)从寒窗苦读的一介书生到百官之首的宰相,张九龄的人生道路也曾一帆风顺。

他文才出众,少年闻名,早在十三岁时,就上书广州刺史,王方庆一见而叹,这个孩子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王刺史的话后来又被当朝宰相张说重新评价,说张九龄的文章“如轻纟兼素练,实济时用”,并且肯定地对别人说后来词人之首也”。

张九龄遇到张说,并且得到扶持,甚至“叙为昭穆”,可见张说对他的庆重。

而张九龄也确以他过人的才华,无论是考量人才,还是上书言事,都获得朝廷内外的赞誉。

张九龄的仕途成功,得益于一个贤相的悉心指引。

当然,他的职位也一直伴随着张说的升贬而起伏沉浮。

宰相之职,代表天子治理天下,对于国家的安危兴亡,举足轻重。

唐玄宗登基之始,励精图治,起用一批贤能的宰相,国泰民安,皇祚兴盛,史称“开元盛世”。

这一时期,集中出现了几位名载青史的贤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绒、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

张九龄以务实清廉而闻名。

他屡屡上书,认为选官应唯才是举,不循资历,颇得器重,王维称赞其“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他在担任宰相期间,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有一次,唐玄宗过生日,“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旧唐书卷九十九》)。

2019版高二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

2019版高二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1.通假字(1)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同________,________。

(2)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同________,________。

(3)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亏同________,________。

(4)不丰其华,但甘其实同________,________。

(5)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兮曷通同________,________。

(6)故无厌于所甘同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1)每至季夏,其实乃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蒂药房而攒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受气于震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珍可以羞王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1)信Error!(2)就Error!(3)殆Error!(4)实Error!4.词类活用(1)夫物以不知而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丰其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甘滋之不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未玉齿而殆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但甘其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言句式(1)诸公莫之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结构图解荔枝赋并序Error!二、中心主旨本文继承历来的咏物传统,选取地方特产荔枝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含蓄曲折地抒发了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荔枝赋并序导学案整体探究1.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即为不被人发现赏识,不能施展才华的文人士子鸣不平。

2.本文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前文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最后一段在前文的充分描摹展现了荔枝珍奇的基础上,写它完全可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为生于偏僻远地山川阻隔而难于被“贵人”所知。

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也是作者言志的部分。

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借物写志。

3.文章描写了荔枝的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环合而棼。

如盖之张,如帷之垂,云烟沃若,孔翠于斯。

局部探究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环诡:珍贵奇异B.弱年迁累..,经于南海迁累:多次贬官C.远不可验,终然..永屈终然:最终D.傍荫亩而抱规..抱规:环绕成圆形【解析】迁累:连续升官。

【答案】 B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每至季夏,其实乃.熟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①以为甘旨之.极也②吾欲之.南海,何如C.①下合围以.擢本②又试之以.鸣D.①果之美者.,厥有荔枝②天下者.,高祖天下【解析】A项,“乃”,①副词,才;②介词,在。

B项,“之”,①助词,无实义;②动词,到。

C项,“以”,①连词,用来;②介词,用。

D项,“者”,都表停顿。

【答案】 D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前在中书省的时候,曾经大力赞美荔枝,由于当时没有人知道荔枝,所以没有人相信荔枝的甘美。

B.作者认为魏文帝将葡萄、龙眼跟荔枝相比,是由于盛产荔枝的南方与盛产葡萄的西方之间不通往来造成的。

C.荔枝生长在偏远的南方,接受天地日月的精华,历经寒暑才长成大树,既鄙视洼地的低湿,又厌恶层崖的高险。

D.作者由荔枝联想到一直没有获得声誉、未能施展才华、没有人推荐的人士,于是写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要像荔枝一样。

【解析】“写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要像荔枝一样”一句,理解错误,作者托物言志,为没有施展才华机会的士人鸣不平。

【答案】 D4.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每相顾闲议欲为赋述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彼前志之或妄,何侧生之见疵?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每相顾闲议/欲为赋述/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

(2)①诸位没有人知道它,当然不肯相信了。

②事物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被怀疑。

③那些以前的记载有的是错的,为何荔枝生于侧枝而被指责?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某一物象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怀。

(30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一池浮萍,青青绿绿,其中也有点点水色,无风时它像一块布平铺塘面上,没有一丝一毫的皱纹,又像一块天然的青绿铜镜浮在池中。

杂草和翠鸟也时不时地打扰着萍面,一漾一漾的,鱼波纹是不能不出现的,使浮萍更显得拥挤和紧张。

狂风大作,起皱折的是浮萍;弯身摆头的是杂草;早已无踪影的是翠鸟,皱折只是一刻,风稍微小时,萍面又恢复了原状。

尔后,又是皱折,浮动不定。

有时也有鱼儿的“拜访”。

风是魔鬼,杂草是细菌,然而却破坏不了它。

风后,萍面依然是完整的——除了少许的杂物。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文天祥的诗句“身世浮沉雨打萍”。

是啊,人生又何尝不像浮萍,平静的人生里时刻都有风浪;而风浪又蕴藏着平静的人生。

课后知能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环诡.(ɡuǐ)西掖.(yì)迁累.(lěi) 惊仡.(yì)B.大谬.(muì) 暇.日(xiá)绀.理(ɡān) 蠲.忿(shú)C.黛.叶(dài) 蓊.郁(wēnɡ)沮.洳(jù) 绮缋.(ɡuì)D.攒.萃(cuán) 骈.比(pián)冏.然(jiǒnɡ) 嘉.宾(jiā)【解析】A项,“掖”应读“yè”;B项,“谬”应读“miù”,“绀”应读“ɡàn”,“蠲”应读“juān”;C项,“蓊”应读“wěnɡ”,“缋”应读“huì”。

【答案】 D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卒卒:勿促B.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道扬:彰显,表彰C.乃作酸..于此裔作酸:变作酸味D.下合.围以擢本合围:双手合抱【解析】作酸:植物生长。

【答案】 C3.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固未之信A.虽受气于震方B.何侧生之见疵C.诸公莫之知D.果之美者【解析】例句和C项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最接近的一项是()A.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B.蒂药房..而攒萃C.每至季夏,其实..乃熟D.蓊郁..而霮【解析】A项,古义:它的实际情况;今义:连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B项,古义:芍药的子房;今义:出售药品的商店,或医院诊所里供应药物的部门。

C项,古义:它的果实;今义:连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答案】 D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肇.允含滋,芬敷谧溢,绿穗靡靡,青英苾苾,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

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

朱苞剖,明珰出,冏然数寸,犹不可匹。

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

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

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

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

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

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之湘橘?援蒲桃之见拟,亦古人之深疾。

5.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肇.允含滋肇:开始B.如有意乎敦本.本:根本C.此甘滋.之不一滋:水分D.非精.言之能悉精:美丽【解析】滋:甘甜。

【答案】 C6.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肤玉英而.含津B.未玉齿而.殆销C.故微文而.妙质D.而.与荔枝齐名【解析】A项,表修饰,连词;B项,C项,D项,均表转折,连词。

【答案】 A7.下面的句子分为四组,完全属于赞美荔枝甘美的一组是()①芬敷谧溢②微文而妙质③肤玉英而含津④虽琼浆而可轶⑤此甘滋之不一⑥口爽可以忘疾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⑥【解析】①写花香,②写木质,③写荔枝内膜,均不合题意。

④⑤⑥都赞美了荔枝的甘美,符合题意。

【答案】 B8.下面对本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荔枝在春天开花、结果、成熟。

B.文段详细地描写了荔枝果的外形、内膜、果肉,运用的是由外到内的顺序,很有层次性。

C.文段在正面描写荔枝甘美的基础上,又用人们对荔枝的态度来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D.作者盛赞荔枝是为了托物言志,以荔枝之甘美比仁人志士之才德,抒发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

【解析】结合原文内容,B、C、D三项均可找到根据,A项分析有误,荔枝的果实成熟在夏季。

【答案】 A三、语言表达9.厦门市会展中心东北侧的靠海广场上有一座关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的大型石雕,雕塑作品上镌刻着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不少人对“生”字提出质疑,说“生”应该是上升的“升”。

专家告诉他们,这个“生”字不能改成大家熟悉的上升的“升”字。

请你从专家的角度,对市民进行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话出自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这句话完整的解释应该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就像是从海面上生长出来的一样。

作者明是写景,实则抒情,抒发的是天各一方的相思之情。

生活的“生”字说明海月一体,而上升的“升”字只能说明动作,用生活的“生”来得更加传神。

10.下图是2013年天津东亚运动会会徽,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其画面构成及其寓意。

(不少于100字)【注】图案颜色从上到下依次是蓝、绿、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会徽以“津”字拼音的声母“j”为基本元素展开设计,构成象征海河浪花和运动场跑道的创意图形,并与祥云图案同构,反衬出飞腾向上的“吉祥鸟”的形象,形成具有动感、充满韵味、体现运动会主旨精神的标志图形,会徽的红、绿、蓝三色,代表着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以及他们的体育精神和美好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