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合集下载

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20世纪是西方文学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多变的时期,它见证了文学的多元化和开放化。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大的文学派别和运动出现,作家们的写作风格也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

本文将从现代主义、新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个角度来评述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

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来看,它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现代主义作家们试图打破文学的传统结构和形式,将个人的心理体验和意识流引入到作品中。

他们追求“艺术的自由”,超越了现实和表面现象,试图探索更深层次的精神性和真实性。

例如,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其复杂的结构和内心独白体的写作风格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作品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典范,他通过简练的语言和象征主义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然而,现代主义的复杂性和内向性也引发了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的批判。

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现实主义文学迅速兴起。

新现实主义作家们试图与现代主义的自我追寻和实验性创作相对立,回归到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描写。

他们将重心放在社会问题、人际关系和人性探索上,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反映社会上的冲突和人类的困境。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和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都是新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塑造了真实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现代社会的不公正和人类命运的困境。

然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再次打破了新现实主义的观念和写作方式。

后现代主义作家们试图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呈现出来,以非线性的故事结构和破碎的叙事手法来揭示混乱和不确定性。

他们通过文本的自我反思和互文性的构建,打破了作品和现实之间的边界,并引发了读者对意义和真实性的思考。

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重要性》和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都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
语言
发展
批评
西方
分析
西方
文学理论
文学 普通
读者
二十世纪
认为
结构主义
理论Βιβλιοθήκη 梳理方式暴力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是伊格尔顿于1983年为英国普通读者撰写的一本专著。该书旨在系统 介绍和评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变革。伊格尔顿将纷繁复杂的文学理论革命梳理为三 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即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 精神分析理论。 在讨论文学的定义时,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是一种写作方式,它代表着一种“对普通语言所施加的 有组织的暴力”。然而,这种以“偏离”或“暴力”来定义文学的方式会产生新的问题,因为界 定什么是“普通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书中,伊格尔顿不仅梳理了二十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而且对各种文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 分析。他提倡一种融会贯通的批评模式,认为这种批评的对象最终落脚在更宏观的“话语”而非 所谓“文学”之上。他还解构了那些看起来似乎坚不可摧的理论神话,以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
目录分析
现象学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形成对文本的主观理解,而诠释学则更进一步探讨了理解和解 释文本的方法论问题。 从接受美学到精神分析的发展。这一脉络的是文学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反映以及这种反映对读者的 影响。接受美学主要研究读者对文本的反应以及文本对读者的塑造,而精神分析则更深入地探讨 了文学作品与无意识心理之间的以及文学作品如何揭示出人性的潜意识层面。 伊格尔顿不仅对这三个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还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 分析。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者来说,《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无疑是一本极好 的参考书籍。它不仅提供了全面的理论知识,还展示了这些理论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伊格尔顿的 清晰、生动的行文风格使得这本书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和理解。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作者简介
特雷·伊格尔顿,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批评家,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教授,著有《新左翼教会》、 《莎士比亚与社会》、《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等。伍晓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硕士、(1986)、英国萨塞克斯 大学(Universityofsusser)博士(1996),现任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UnivertyofCanterbury)语言暨文化研究 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传统及比较哲学。中文近著有《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有(与)存在: 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形而上”者》,译著则包括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及马丁·华 莱士的《当代叙事学》等。
图书目录
中译本新版译者前言 第二版序 序 导言:文学是什么? 1英国文学的兴起 2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 3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4后结构主义 5精神分析 结论:政治批评 后记
创作说明
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1943-),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 化批评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伊格尔顿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更娴熟地运用文化政治批评方法来剖析和批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萨尔福一个工人阶级家庭,1961年进入剑桥大学,在这所充满贵族气息的大学, 出身工人阶级的伊格尔顿倍感孤独,于是投身于学校文化圈外的政治运动中。在校学习期间,伊格尔顿深受老师 威廉斯的影响,阅读和钻研了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西马)理论家的著作,并逐渐成长为一位马克 思主义批评家。1964年大学毕业后,应威廉斯的邀请,留在剑桥担任他的助手,作助理研究员。1969年转到牛津 大学任教,长期担任牛津大学凯瑟琳学院沃顿英文和文学理论讲座教授,现任曼彻斯特大学英文讲座教授。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20世纪西方文论整理

20世纪西方文论整理

1、20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走向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各包括哪些主要流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突出的是文学的社会性和主体性(人本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对文本自身语言结构的分析研究(科学主义)读者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社会意识、主体意识与文本意识的结合(人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2、概述伊格尔顿对20世纪文论三条线索。

①精神分析与心理批评②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批评、叙述学、符号学、英美新批评③现象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3、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分析理论的关键词:无意识;性本能;创作家与白日梦;情结;无意识,指隐藏于人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人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其他非理性的情感、意念等。

无意识的显现领域:口误(欲望在语言层面的错误型暴露)笑话(“玩笑,或是为了获得快乐,或是把自己已经获得的快乐用来攻击别人。

”弗洛伊德《论幽默》——快乐原则[欲望]的无意识满足)动作倒错(欲望在动作层面的错误型暴露)文学艺术(深层欲望的升华型显现)性本能(里比多Libido )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

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于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创作家与白日梦弗洛伊德对作家创作动机的揭示: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到满足和升华。

对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批评:忽视了作家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责任感。

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用来指称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厄勒克忒拉情结(即)恋父情结,用来指称女孩对父亲的乱伦欲望和对母亲的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性错乱现象里必有先天的基础,但是这种先天性几乎每个人都有,作为一种倾向,它可能时强时弱,在生活的影响下,可以变得十分的明显。

20世纪西方文论

20世纪西方文论

英国现代主义艺术(意识流)语义学批评(20年代-,瑞恰兹)
新批评(燕卜逊)
女性主义(1929-,弗吉尼亚·伍尔芙)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1964-2002,霍加特,斯图尔特·霍尔、戴维·莫利、麦克卢比)、雷蒙·威廉斯
新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
后马克思主义(拉克劳、莫菲)
美国亨利·詹姆斯文学激进派(门肯、范·威克·布
鲁克斯)
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保尔·摩
尔)读者反应批评(诺曼·霍兰德,费什)
解构主义(“耶鲁四人帮”,70年代-,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哈洛德·布鲁姆和杰夫里·哈特曼)、乔纳森·卡勒
新马克思主义(詹姆逊)
后现代主义(80年代以后,丹尼尔·贝尔、伊哈布·哈桑、斯潘诺斯等)
后殖民主义(80年代以后,萨伊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
新历史主义(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
女性主义(凯特·米勒特、艾伦·莫尔斯、桑德拉·吉尔伯特、伊莱恩·肖瓦尔特)
新批评(1941-,兰色姆、克林斯·布鲁克斯、
韦勒克等)
后现代主义艺术(波普艺术、新现实艺术、观念艺术、
超级写实主义、新绘画、环境艺术……)。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1、胡塞尔涉及美学问题的重要理论有 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了意向性理论。 intentionality
• •

意向性概念涵盖了现象学的全部问题和 最核心的关键词,它不仅是指人的意识, 而且涉及行为问题,准确地说就是意识行 为与其所意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意向性 的基本结构由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构成, 意向行为决定意向对象的存在,没有前者 就没有后者,一定的意向行为必然伴随着 相应对象的呈现,同时意向对象的存在总 有意向行为,两者相互关联。
二、基本观点
• 第一、文学的总体性

第二、审美反映论

第三、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 学的历史性和真实性、典型性、人民性、 政治性。
三、原典阅读
• Georg Lukács,Realism in the balance • 卢卡契《现实主义辨》
F:/%E4%BA%8C%E5%8D%81%E4%B8%96% E7%BA%AA%E8%A5%BF%E6%96%B9%E6 %96%87%E8%AE%BA20100901/%E6%9C%A C%E9%9B%85%E6%98%8E.ppt (2 February 1882 – 13 January 1941) was an Irish writer and poet,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s of the 20th century. Along with Marcel Proust, Virginia Woolf, and others, Joyce was a key fig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st novel. He is best known for his landmark novel Ulysses (1922). Other major works are the short-story collection Dubliners (1914), and the novels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 重点要点整理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 重点要点整理

管窥蠡测——现代西方文论略览1、背景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文明和理性遭到破坏和怀疑②战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加剧人的异化的精神危机↓导致对常识、理性和客观真理本身的怀疑在荒诞的形式中表现出来↓决定现代文学的特点2、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总趋势①以创作为中心→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②传统作品中的英雄越来越具有讽刺性③强调批评的独立性3、批评的时代“文评”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从社会各学科吸取观点和方法4、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5、形式主义文评注重作品的语言文学【本义&肌质】传统文评注重传记和历史【背景&身世】6、新批评:以作品为中心,强调单部作品语言技巧的分析,忽略了作品之间的关系和体裁类型的研究结构主义:把每部作品看成文学总体的一个局部,透过各作品之间的关系,去探索文学的结构。

为结构主义文评奠定了基础。

7、语言&言语:二者是抽象规则和具体行动的关系——【瑞士】索绪尔↓影响作品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批评家的兴趣转移到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同类型作品的共同规律8、结构主义文评的特点①把语言学的模式应用于文学,研究文学的规律(“语法”)②作品的组织结构完全遵循文学语法的规则③把同一类的许多作品归纳简化成几条原理(删繁就简)9、决定文字符号的意义的超然结构→文字符号本身↓影响追求文学“语法”的枯燥抽象的趋势有所改变10、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特点①注重形式:把分析作品本文当做批评的主要任务或出发点②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在某些方面的玄虚和反理性主义倾向,都与其哲学基础有关第二节谁能告诉我:我是谁一、精神分析的产生1、人类认识自己的历史,是由外及内,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认识外界→认识自己→认识身体肌肤→认识思想心灵2、浪漫主义时代的探索:对个人心理的探索→对个人无意识的探索二、佛洛依德的基本理论1、许多精神病的产生都与医院和情绪受到过度压抑,得不到正常发泄有关↓“疏导疗法”把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意愿和情绪带到意识领域,使之得到发泄2、“疏导疗法”:人的精神活动如同冰山,只有很小一部分浮现于意识领域,具有决定意义的绝大部分淹没在意识水平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3、人格结构:①本我:处于最底层,总是处于无意识状态,本我里包裹着里比多,即性欲的内驱力,成为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②自我:在本我要求和现实环境之间起调节作用,遵循现实原则,帮助本我实现要求,既防止多度压抑造成危害,又避免与社会道德发生冲突③超我:人格结构的最高层,代表社会利益的心理机制,总是根据道德原则,把为社会习俗所不容的本我冲动压制在无意识领域4、性本能佛洛依德认为性本能对人格发展起决定性影响,开始于儿童时期的俄狄浦斯情节(每个儿童暗中恋爱异性父母而嫉妒同性父母的倾向)5、自我的保护性措施:压抑&升华①压抑:把这类危险中途和念头排除于意识之外,不让它们导致危险行动②升华:把性欲冲动引向社会许可的某种文化活动的渠道,使之转变成似乎与性欲无关而且十分高尚的行为↓把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都看成里比多的升华,看成以想象的满足代替实际的满足6、梦在《梦的解释》一书中,佛洛依德认为,才能再现实中得到满足的欲望改头换面,在梦中以象征形式得到表现,梦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性象征,含有隐秘的意义7、反面影响:泛性欲主义加快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三、精神分析派文评1、“精神分析法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病的范围,而且可以扩大到解决艺术、宗教和哲学问题”——《大学里的精神分析教学》①默里对麦尔维尔名著《白鲸》的分析②玛丽·波拿巴论爱伦·坡的生平和创作2、精神分析派批评:作者的无意识通过作品得到象征性表现,获得意愿的满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居作用,同样得到想象的满足佛洛依德透过意识活动表面寻找无意识机动的理论,对结构主义者追寻深层结构的努力很有影响。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方法论的转向 2.1 尼采 作为诗人的哲学家、文体论破坏者、学术边 界拆墙者、精神失常的正常人、自封的艺术之神 2.2 弗洛伊德 定义精神世界、定义智能与意识、抽离物质 与社会 2.3 索绪尔 正视语言问题、系统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现代主义各形态 4.1 新批评与原型批评 文学本体论、内部研究;文学人类学、神话学。 4.2 现象学批评 悬置、抽离、平面、滑动 4.3 西马理论集 文学文化化、文学政治化、文学社会学化;反过来也成立。 4.4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 做为武器、掩体、战场、文本的文学 4.5 结构与解构 元语言与结构的生成 vs.反系统与反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前沿成果 4.1 符号学 关于意义生成与语义的问题 4.2 多元文化共和 残留的历史批评方法论、西马不死的灵魂 4.3 跨文明、跨范式的比较文学 统一理论的宏大远景与思维多元的碰撞 4.4 文学人类学 我们赖以为生的语言与社会 4.5 艺术哲学 爱与杀戮——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形式主义文学批评与文学的本体问题 3.1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从人文到社科 3.2 陌生化 依赖认知与阅读的语言特性化 3.3 雅各布森 科学地定义文学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