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核能发展历程

中国核能发展历程

中国核能发展历程中国核能发展历程:回顾、挑战与前景一、引言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核能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挑战。

本文将回顾中国核能发展的历程,分析其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历史回顾中国的核能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在国家的支持下,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投身核能研究,奠定了中国核能事业的基础。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在核能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核电站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陆续建设了多座核电站,包括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等。

这些核电站的建成投产,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并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核燃料循环:中国建立了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包括铀矿开采、铀浓缩、燃料制造、乏燃料后处理等环节。

这保证了核电站的燃料供应,并降低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

3.核安全技术:中国在核安全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完善的核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了核设施的安全监管和应急响应能力。

4.核能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核能合作,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开展核能研究和项目合作,推动了全球核能事业的发展。

三、面临挑战尽管中国核能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技术瓶颈:随着核电站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复杂化,中国在核能技术研发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瓶颈,需要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

2.公众接受度:由于核能的特殊性和潜在风险,公众对其接受度相对较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核能的发展速度和社会认可度。

3.安全监管:随着核电站数量的增加和运行年限的延长,安全监管面临更大的压力。

如何确保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防止核事故的发生,是中国核能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4.废物处理: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处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中国在废物处理技术研发和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加强投入和研发力度。

四、前景展望展望未来,中国核能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前景:1.政策支持: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核能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倾斜。

核能发展的历史进程

核能发展的历史进程
239 93 Np
+ γ
+
1 0β
2. 第一个“超锕系元素”(transactinide elements) 第一个“超锕系元素” 的合成 249 1 260 Cf + 15 N 1970年 年 Db +4 0 n 98 105 7
合成的困难: 随着质子数越来越多,质子间的 随着质子数越来越多,
库仑引力越来越大,原子核也越来越不稳定。 库仑引力越来越大,原子核也越来越不稳定。
我国 第一颗原 子弹
我国 第一颗氢 弹
1. 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反应堆是在1954年6月建 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反应堆是在1954年 成投入运行的,我国自行设计研制、 成投入运行的,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建造的 秦山核电站已经运行发电了; 秦山核电站已经运行发电了;广东大亚湾电 站第一期工程也已建成,并运行发电了, 站第一期工程也已建成,并运行发电了,全 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度 亿度。 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度。 2. 因为铀核裂变有放射性污染,因而建设核电 因为铀核裂变有放射性污染, 站时必须采用可靠的防护措施, 站时必须采用可靠的防护措施,防止放射性 物质泄漏,避免造成放射性污染, 物质泄漏,避免造成放射性污染,以保证核 电站的安全运行。 电站的安全运行。我国对核电站的安全非常 重视,有专门负责安全监督的核安全局, 重视,有专门负责安全监督的核安全局,保 证核能的安全应用。 证核能的安全应用。
3 1H
+ 2H 1
4 He 40 000 000 ℃ 2
1 + 0n
氢弹就是利用装在其内部 的一个小型铀原子弹爆炸产生 的高温引爆的。 的高温引爆的。
人工核反应
人工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受中子、质子、 粒子、 人工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受中子、 质子、α粒子、重粒 子(例如原子核12C等轰击而形成新核的核嬗变过程(nuclear 6 )等轰击而形成新核的核嬗变过程( transmutation) 。

核能PPT课件(人教版)

核能PPT课件(人教版)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1 9 8 6 年4 月2 6 日1 时2 3 分4 4 秒,乌克兰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 号机组核反应堆产生爆炸, 顿时引起一片火海。反应堆内的放射性物质大量 泄漏,乌克兰一半以上的土地遭到了不同程度的 核污染,1 3 万居民被迫迁移他乡,3 0 0 多万人 受到核辐射侵害。成为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历史上 最惨痛的悲剧。
的持续照射;二是中高剂量率、大剂量水平下的短时 间照射。
对于该种照射的防护可采用距离防护、时间防护 和屏蔽防护三种方法。
——内照射防护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部会引起内照射,进入人
体的放射性元素会在体内转移、沉积和排出。 其防护方法主要是湿式操作和进行封闭。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核安全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的事实: 核反应堆不是原子弹,它不会爆炸; 由于核能与放射性密不可分,因此它一出现
B:核聚变的应用
几十年来受控核聚变研究受到国际广泛重视, 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开展各种实验研究,其目的是要 实现核聚变能的和平利用,建立核聚变堆及聚变能电 站。
当前开展核聚变研究的最重大的国际合作项目, 就是建造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
1987年春,IAEA总干事邀请了欧共体、日、 美、苏的代表在维也纳开会,讨论加强聚变国际合作 问题。它们达成了共同协议,联合进行ITER概念设计 和辅助研究开发活动。
概述:
核能主要是指裂变能和聚变能。前者是铀、 钚等重元素的核分裂时释放出来的能量; 后者是氘、氚等轻元素的核聚合时释放出来 的能量。
核能应用的反应原理
1.裂变能 裂变能来自某些重核的裂变。例
如铀-235核的分裂方式有许多种,下面的 式子表示的只是其中之一种:
U 235
92
01n15461Ba

核能技术的历史发展与未来展望

核能技术的历史发展与未来展望

核能技术的历史发展与未来展望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在众多能源形式中,核能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成为了现代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能技术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突破,而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更是充满了无限可能。

核能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

1938 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发现了核裂变现象,这一发现为核能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在随后的几年里,科学家们对核裂变的原理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渐认识到了核能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20 世纪 40 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核能技术的发展。

美国启动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旨在研制原子弹。

1945 年 7 月 16 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成功爆炸,这标志着人类掌握了核能的释放方式。

同年 8 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二战的结束。

虽然原子弹的使用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但也让人们看到了核能的强大威力。

战后,核能技术开始从军事领域向民用领域转化。

1954 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宁斯克核电站,标志着核能和平利用的开端。

此后,核电站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核电站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核反应堆中的核燃料(通常是铀或钚)发生核裂变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能,将水加热成蒸汽,驱动涡轮机转动,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与传统的火力发电相比,核电站具有燃料消耗少、发电效率高、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

在核能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

1979 年 3 月 28 日,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事故,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

虽然这次事故没有造成人员直接死亡,但对周边环境和公众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986 年 4 月 26 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爆炸事故,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对周边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数以万计的人被迫撤离家园。

核能科学的历史和未来展望

核能科学的历史和未来展望

核能科学的历史和未来展望核能科学是一门全球性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涉及到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是人类对自然界核能的解读和应用的一种体现。

核能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期,当时有一些科学家尝试研究放射性物质,挖掘核能的潜力。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了核反应的基本原理,并成功地利用核能生产了能源。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究核能科学的发展历程,同时探讨未来核能科学的发展方向。

一、核能科学的起源核能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6年,当时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现象。

他发现,放射性物质会自己发出辐射,并放出一种高能粒子。

同时,英国的拉瑟福对放射性现象展开研究,确认了放射性现象是由原子核不稳定导致的。

随着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核反应是用于能源生产的有效手段。

二、核能科学的发展核能领域一直是人类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

自从核能科学的诞生以来,人类就一直在尝试利用核能产生电力,实现解决能源短缺和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在过去几十年中,许多国家都致力于从核反应中获得能源。

核电站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发电方式。

目前,全世界有440多个核电站,发电量超过2600亿千瓦时。

三、核能科学的未来发展核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新型反应堆的研究发展。

传统的核反应堆只能利用核裂变产生能源,而无法利用核聚变产生能源。

因此,新型反应堆的研究被认为是未来核能发展的重要方向。

2.核废料的处理。

核废料的处理一直是核能科学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研究人员在探索下一代核燃料循环和核废料冷却技术。

3.安全性问题。

核能科学发展的同时,安全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

因此,研究人员在不断开发新技术,来提高核反应堆的安全性,以减少事故的可能性。

总之,核能科学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绿色能源,而且对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巨大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核能科学必将不断发展壮大,更多的技术革新将会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福祉。

核能技术的发展与利用

核能技术的发展与利用

核能技术的发展与利用核能技术是当今世界上的重要能源之一,它的发展历程悠久,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核能技术在国防、能源和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核能技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核能技术的历史核能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这个时期的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原子的性质和核子的结构。

到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核裂变现象,即重核裂变成更轻的核,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许多科学家和国家开始加大研究核能技术的力度。

1942年,美国开始进行了“曼哈顿计划”,这是一个对核武器进行研发的计划,它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于核能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这次事件极大地震撼了整个世界,使得核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也加速了核能技术的发展进程。

二、核能技术的现状目前,核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防、能源和医疗等领域。

在国防领域,核能技术主要用于核武器的研制和制造。

在能源领域,核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核电站的发电,许多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核电站,并且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在医疗领域,核能技术主要用于放射性同位素治疗、疾病诊断和放射性药物研发,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国际上,核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些国家致力于核常规混合能源发展,有的国家则注重发展核燃料后处理技术,有的则集中精力于新型反应堆的研制和应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核能技术的主要原因和目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核能技术的认识和态度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

三、核能技术的未来展望展望未来,核能技术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绿色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核能技术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之一,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核电的发展史

中国核电的发展史

中国核电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55 年,以下是中国核电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和阶段:
1. 初步研究阶段(1955-1970):在1955年,中国开始进行核能的初步研究。

1964年,中国自主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台核反应堆-小型试验堆(CRR-1),标志着中国核能研究的开始。

2. 商业化发展阶段(1970-1990):1970年代,中国开始着手开展核电站建设,第一个商业运营的核电站——田湾核电站(两台180万千瓦级压水堆)于1991年建成并投产。

此后,中国开启了核电站的大规模建设。

这个阶段还涉及到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合作,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

3. 持续发展阶段(1990-2000):中国加快了核电站的建设速度,2000年前共建成商业运营的核电站5座,装机容量共计350万千瓦。

同时,中国开始研发自主设计的三代核电技术。

4. 技术自主发展阶段(2000-2010):中国致力于自主研发和推广三代核电技术。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建设大型压水堆示范工程,2010年建成的岭澳核电站成为首座采用三代核电技术的商业化核电站。

5. 规模化建设阶段(2010至今):自2010年以来,中国核电的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4年以后,中国每年新增核电容量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

不仅采用国内设计和技术,还引进了来自国际厂商的先进反应堆技术。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核电建设国和运营国,拥有多个核电站,并持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提高核能的安全性能。

中国的核电发展旨在满足能源需求、减少碳排放,并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同时,在核电发展过程中,中国也重视核安全和环境保护。

核工业的发展史

核工业的发展史

核工业的发展史核工业是指以核科学技术为基础,主要从事核能利用、核武器研制和核材料应用的行业,是一项高技术含量和国家安全性极高的领域。

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以下从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核能利用1942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开创了核武器研制的先河。

当时,美国对核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随着核能技术的不断完善,核能利用也逐渐向着民用发展。

1954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之后,全球范围内逐渐建立了大量的核电站,为国家节能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核武器研制20世纪40年代初,军事部门开始对核武器的研制进行探索。

1949年,苏联成功引爆了原子弹,从此核武器成为当时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筹码。

之后,美国、中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也纷纷开展核武器研制,核能对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三、核燃料循环核能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需要进行正确处理和储存,核燃料循环技术应运而生。

核燃料循环可以实现低放废物量化、高放废物固化和高浓度再循环,形成了核能可持续利用的闭合循环。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具有独立、完整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国家之一,该技术对缓解能源需求、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核技术应用核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工业、环保等多个领域。

核技术的医疗应用能够帮助人们精准诊断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农业应用能够提高作物产量、保证农产品安全;工业应用能够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核技术应用使各行各业更加高效、便捷,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推动作用。

五、核安全核能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和破坏力,其中一旦发生事故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核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核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断完善和落实核安全法规、加强核安全监测、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核工业是科技创新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其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注重安全、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探索更多科技创新,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周恩来领导中央专门委员会 1962年为加强领导,组织实施,决定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立一个15 人专门委员会。由国务院及中央军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周恩来任主任。 中央专门委员会是一个权力机构,任务是加强对原子能工作的领导。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附设 在国务 院国防工业办公室,这是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的总指挥部。 中央专门委员会其余14位成员中,7位副总理,7位部长级干部都是国家 政府、军队、工交、财贸、科研、文教卫生各方面的负责人。他们参加中 央专委,就可根据专委要求,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加原子能工作,从而保 证规划的实施。 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攻关,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了核工业的 地质勘探、矿山开采、工业生产、武器研制、科学研究、设备制造、工程 建设、运输通信、安防卫生等各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都按照1964年底实 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这个总目标,把各项任务进行分解,分层次落实 到各部门、各单位。 在中央专门委员会的领导下,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20个省、市、 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了攻关会战.
核能发展历史
-1-
核能基本知识 什么是核能
-2-
-3-
-4-
-5-
原子弹和氢弹是怎么回事
-6-
起爆瞬间 E=mc**2
-7-
世界核能的发展历史
-8-
核能是20世纪人类的一项伟大发现,并已取得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重要的 成果。1942年12月2日,著名科学家费米领导几十位科学家,在美 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标志着人类从 此进入了核能时代。在这以前人类利用的能源,只涉及到物理变 化和化学变化,当核能进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后,一种通过原子 核变化而产生的新能源从此诞生。 第一座反应堆首次启动时,功率仅为0.5瓦。60年后,核能已 占全世界总能耗的6%。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截至2002年底,全 世界共有441台核电机组在运行,2002年共生产电力2.574万亿千瓦 小时,约占当年世界总发电量的17%。其中,核发电量占本国总 发电量比例最高的国家是立陶宛,达到80%,其次是法国,达到 79%。
-12-
在一定的条件下,新产生的中子会继续引起更多的铀原子核裂变 ,这样一代代传下去,像 链条一样环环相扣,所以科学家将其命名为 链式裂变反应。1946年,在法国居里实验室工作的 我国科学家钱三强 、何泽慧夫妇发现了铀原子核的“三裂变”、“四裂变”现象。链式 裂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核能,1千克铀235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 2500吨标准煤燃 烧产生的能量。只有铀233、铀235和钚239这3种核素 可以由能量为0.025电子伏的热中子引起 核裂变。它们都是核燃料,其 中只有铀235是天然存在的,而铀233、钚239是在反应堆中人工 生产出 来的。铀235在天然铀中的含量仅为0.7%。反应堆是通过受控的链式裂 变反应将核能缓慢地释放出来的装臵,是和平利用核能的最主 要的设 施。
-13-
反应堆的种类繁多,一般是根据用途分为动力堆、生产堆和研究 堆。动力堆是利用 核裂变释放的能量来产生动力,进行发电、供热、 推动船舰等。生产堆是利用中子生产新的核 燃料。研究堆是利用中子 进行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为了实现核能的进一步发展,当前 世界许多国家的核科学家正在研究与发展先进的核反应 堆,进一步提 高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我国“863”计划正在研发两种先进反应堆 。一种 是由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承担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 堆。高温气冷堆具有安全性好( 不会对厂外公众造成危害)、发电效 率高(蒸汽发电效率38~40%,氦气透平发电45~47%)、 用途广(可 进行煤的气化和液化、制氢等)的优点。该反应堆已于2003年1月29日 达到满功率 并网发电。另一种是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承担的中国 实验快堆。快中子反应堆的主要优点 是可大大提高铀资源的利用率, 从目前轻水堆的1%左右提高到60~70%。该反应堆正在建造, 其主厂 房已于2002年8月15日封顶。
-19-
弯路与困难 但是,创业之时,也走了弯路。在1958年全国“大跃进”的气氛中,二机部也先后提出了 “全民办铀矿”、“大家办原子能科学”的口号,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切合实际 ,违背了客观规律,因而导致指标过高,要求过急,布点过多,战线过长,造成了损 失和浪费。 苏联的技术援助,对中国核工业建设的起步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援助,从一开始就 是有限的。最主要的是尽量不提供军事应用方面的援助。随着中苏两党出现政治分歧 ,并进而扩大到国家关系的恶化,这种局部限制就演变为全面断绝援助。 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中共中央信。信中以当时苏联与美国、英国等国家正在谈判禁止 试验核武器的协议,苏美首脑即将在戴维营举行会谈为理由,提出暂缓按协定向中国 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两年以后看形势发展再说。后来关系进一步恶化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他们决定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到8月 23日,在中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33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回国。 自力更生 这时,根据中央的决策,二机部提出了核工业在新形势下的总任务是:3年突破,5年 掌握,8年适当储备。具体要求是,争取在5年内(1960~1964年)自力更生制成原子 弹,并进行爆炸试验;在8年内有一定数量的储备。 核工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国家技术经济实力的一种反映,是建立在全国的技 术经济基础之上的,因而也必须依靠全国的协作。中央于1961年7月16日作出了《关于 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
-9-
当前,世界上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化 石燃料不是可再生能源, 用掉一点儿就少一点儿。燃烧化石燃料向大 气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形成酸雨 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 物,并排放大量的烟尘,这些有害的物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核能 不产生这些有害物质。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领 导的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 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是“既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为了实现 可持续发展, 人类迫切地需要新的替代能源。目前,惟一达到工业应 用、可以 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就是核能。
中国科学院成立 原子能为尽快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争取和平,作出了历 史性的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论是战争力量还 是和平力量都将目光集中到了当代科学技术的这一伟大成 就上。为了遏止核讹诈政策,世界和平人士也希望新中国 掌握核武器。 1951年10月,著名的国际和平战士、法国杰出的科学家约里 奥•居里,约见中国的回国科学家,要他转告中国领导人: 你们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要有原子弹。原子弹也不是 那么可怕的。约里奥•居里夫人还将亲手制作的10克含微量 镭盐的标准源送给回中国的科学家,作为对中国人民开展 核科学研究的一种支持。 新中国成立前,原子核科学高级研究人员,只有10人左右, 且分散在各地。至于设备器材更是少得可怜。 与此同时,我国地质部门,关于寻找核资源,即铀矿勘探 工作也在加紧进行。
-18-
成立第二机械工业部 1956年7月28日,周恩来向毛泽东、党中央报告,建议成立原子能事业部。 1958年改称第二机械工业部,1982年又改名为核工业部。 原子能事业作为中央的一项伟大战略决策,得到举国上 下的拥护,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支持。中国奉行的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 援为辅”的方针。 中国发展核工业的初创时期,曾争取前苏联的技术援助。当时,与国际上所 循的通常路线一样,首先用于军事目的。1957年10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 科签订了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协定规定,为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苏联将 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 根据中苏协定,苏联援建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1958年6月13日, 反应堆达到临界。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消息,同时宣布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到1960年上半年,该所发展到4300多人,22个 研究技术单位,22个学科,60个学科分支,成为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综合 性的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10-
核能分为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核裂变能是通过一些重原子 核发生“链式裂变反应” 释放出的能量,核聚变能是由两个轻原子核 结合在一起释放出的能量。迄今达到工业应用规模 的核能只有核裂变 能。核聚变又叫“热核反应”。氢的同位素氘(重氢,质量数为2)是 主要 的核聚变材料。氘以重水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氘的量占氢的 0.015%。1升海水中的氘通过核 聚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 300升汽油燃 烧释放出的能量。全世界海水中所含的氘通过核聚变释 放的聚变能, 可供人类在很高的消费水平下使用50亿年。2002年12月2日,我国一代 受控核聚 变研究装臵———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中国环流器二号 A装臵建成并举行开机仪式,为我 国进一步参与核聚变研究的国际合 作创造了条件。
-11-
核能问世的准备时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9世纪 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 发现了电子。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 现了X射线。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 了放射性。1898年, 居里夫人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1902年,她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又发 现 了放射性元素镭。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E=m*c^2( c为光速,E为能量,m为转 换成能量的质量)。1914年,英国物理学 家卢瑟福通过实验,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元 ,称为质子。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得威克发现了中子。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 托· 哈恩和 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 象。有些元素可以自发地放出射线,这些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放射 性元素可以放出3种看不 见的射线。一种是α射线,就是氦原子核。一 种是β射线,就是高速电子。一种是γ射线,就 是高能光线。其中γ射线 的穿透能力最强。当中子撞击铀原子核时,一个铀核吸收了一个中子 而分裂成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同时发生 质能转换,放出很大的能量, 并产生两个或3个中子,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核裂变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