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空间的最接近点对问题

三维空间的最接近点对问题
三维空间的最接近点对问题

三维空间的最接近点对问题

刘志辉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 300300)

摘要:最接近点对问题的求解就是在点集空间中求解最接近的一对点的距离。本文利用分治策略并结合预排序和分层映射技术把一维、二维情况下的最接近点对问题推广至三维,使问题在)log (n n O *时间内得以解决,相对时间复杂度为)(2n O 的普通方法而言,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最接近点对;鸽舍原理;分层映射;

在文献[1]中,对一维和二维情况下的最接近点问题的求解进行了详细描述,于是引起了人们对三维情况下的最接近点对问题的关注。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对三维最接近点对问题的求解方法:先对三维空间的点集进行两次预排序,利用与二维情况下相类似的合并算法,在)log (n n O *时间内求出最接近的点对。但是其合并过程所采用的算法不明确,令人质疑。本文只需对空间点集进行一次预排序,然后在合并过程中采用分层映射技术使其在)(n O 的时间内完成合并,从而整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log (n n O *,并且算法思路清晰。可以证明在渐近意义下,此算法已是最优算法。

一、一维和二维情况下的最接近点对问题

把一维情况下点集S 中的n 个点退化为x 轴上的n 个实数n x x x ,...,,21。于是最接近点对即为这n 个实数中相差最小的两个实数。显然可以先将这n 个实数排序好,映射到x 轴上,然后用x 轴上某个点m 将S 划分为大小大致相等的两个子集合1S 和2S ,且{}m x S x S ≤∈=|1;{}m x S x S >∈=|2,如图1所示。于是求S 中的最接近点对转变为分别求1S 、2S 中的最接近点对和其合并后的最接近点对。如果已求得1S 和2S 中的最小点对距离分别为1d 和2d ,合并时只需)1(O 时间就能求得合并时的最接近点对,即1S 和2S 中分别离点m 最近的一个点,如图1中的点m p 和m q 。这样S 中的最接近点对的距离为{}||,,max 21m m q p d d d -=。从而一

维情况下只需用一次线性扫描就可以找出最接近点对,算法中主要计算时间花费

在排序上,总的时间为(*log )o n n 。

图1 一维情况的最接近点对分治法

二维情况下的最接近点对可以表述为求x y 平面中最接近的点对。先对平面中所有点按照x 坐标进行排序,用S 记排序后的点集,求出所有点x 坐标值的中位数,记为m ,然后用直线m x l =:把点集S 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个子集1S 和2S ,且{}m p x S p S ≤∈=)(|1;{}m p x S p S >∈=)(|2。这样把求S 中的最接近点对转变为分别求1S 、2S 中的最接近点对和其合并后的最接近点对。子集中的最接近点对可以递归求得,但合并时最接近点对的求解比一维情况下要复杂些。设1d 和2d 分别为1S 和2S 中的最小距离,设{}21,min d d d =。在合并时,对于S 中距离小于d 的两点p 和q 必定满足:p 和q 分别属于1S 和2S ,在此设1S p ∈,2S q ∈;令1P 和2P 分别表示距直线l 的左边和右边的宽为d 的两个区间,则1P p ∈,2P q ∈,如图2左所示。按照正常思维,1P 中的所有点和2P 中的所有点在最坏情况下有4/2n 对最接近点对的候选者,但是1P 和2P 中的点具有稀疏性质,使得不必检查所有这4/2n 个候选者,而最多只需要检查n n 32/6=?个候选者。1P 和2P 中的点的稀疏性表现在:对于1P 中的任意一点p ,2P 中与其构成最接近点对的候选者的点必定落在一个d d 2?的矩形R 中,如图2左所示;利用鸽舍原理,R 中这样的候选点最多只有6个,如图2右所示,6个虚线矩形中每个矩形中最多只有一个候选点,具体描述可以参考文献[1]。因此,将1P 和2P 和中所有中点按其坐标y 排好序,则对1P 中所有点最多只要检查2P 中排好序的相继6个点。但此时合并的计算复杂

度需要)log (n n O *,并不是)(n O ,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不过可以通过在求解问题之前,把S 中的点按其坐标y 进行预排序来解决。所以二维情况下的最接近点对可以在的)log (n n O *时间内求得。

图2二维情况的最接近点对分治法

二、最接近点对问题的三维推广

有了一维和二维的最接近点对描述,可以依此推广到三维。对于三维空间,所有的点有xyz 三个坐标。于是三维情况下的最接近点对可以表述为求xyz 空间中最接近的点对。

1、 问题描述

先对三维空间中所有点按照y 坐标进行排序,用S 记排序后的点集。求出所有点y 坐标值的中位数,记为m ,然后用平面m y l =:把点集S 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个子集1S 和2S ,且{}m p y S p S ≤∈=)(|1;{}m p y S p S >∈=)(|2。这样把求S 中的最接近点对转变为分别求1S 、2S 中的最接近点对和其合并后的最接近点对。然后依此方法递归地在1S 和2S 中求解最接近点对,设1d 和2d 分别为1S 和2S 中的最小距离,设{}21,min d d d =。但求解合并时最接近点对比一维和二维都要复杂得多,成为问题求解的难点。

合并时,对于S 中距离小于d 的两点p 和q 必定满足:p 和q 分别属于1S

2S ,在此设1S p ∈,2S q ∈。那么p 和q 距平面的距离均小于d 。因此,若令1P 和

2P 分别表示距平面l 的左边和右边的宽为d 的两个长条形区间,

则1P p ∈,2P q ∈,如图3左所示。此时,1P 中的所有点和2P 中的所有点在最坏情况下有4/2n 对最接近点对的候选者。但是1P 和2P 中的点与二维情况下具有类同的稀疏性质,使得不必检查所有这4/2n 个候选者。1P 和2P 中的点的稀疏性表现在:对于1P 中的任意一点p ,2P 中与其构成最接近点对的候选者的点必定落在一个d d d 22??的长方体R 中,如图3左所示;利用鸽舍原理,R 中这样的候选点最多只有24个[2],如图3右所示,24个虚线小长方体中每个长方体中最多只有一个候选点。因为对于如图3右中,每一个小长方体)2/()3/2()2/(d d d ??中如果有2个以上S 中的点,设u 和v 是这样的2个点,则

222218

17))()(())()(())()((d v z u z v y u y v x u x =-+-+- 因此,d v u dist <),(,这与前面d 的意义相矛盾。也就是说长方体R 中最多只有24个S 中的点,其实数字24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长方体R 中最多只有常数个这样的点。因此,在分治法的合并过程中,最多只需要检查n n 122/24=?个候选者,而不4/2n 个候选者。在此并不能意味着可以在)(n O 时间内完成分治法的合并过程,因为对于1P 中的任意一点,我们并不确切知道要检查2P 中哪24个点。

图3三维情况的最接近点对分治法

2、 分层映射和预排序

为了解决以上合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2]中先将1P 和2P 中的所有点按其x 坐标排好序,然后对排好序的1P 和2P 再进行z 坐标排序,也就是在此进行两次排序。令经过这样的两次排序后,1P 和2P 变为1Z 和2Z 。这时对于1Z 中的每一点最多只要检查2Z 中的相继24个点,因此对于1Z 中所有点,作一次扫描,就可以在2Z 中找出所有最接近点对的候选者。但这种方法令人质疑,且要经过两次排序,在空间点数很大时,效率提高得不明显。

相对上面的不足,分层映射显出了它的优越性。在合并时,先对于1P 和2P 中的所有点顺z 轴方向分层映射到长为d 2的长条形区域内,然后分别对各层中1P 和2P 中的点按其x 坐标排序。接着对每一层中排好序的1P 中的点只需检查同层中排好序的2P 中的相继24个点,因此对于排好序的1P 中所有点,逐层扫描,通过一次扫描,就可以在排好序的2P 中找出所有最接近点对的候选者。具体的分层映射过程为:找出1P 和2P 的合集中z 坐标值最小的点o ;从o 点开始,顺着z 轴,每间距d 2作一平行于xoy 面的分割面,如此分割到1P 和2P 的合集中z 坐标值最大的点或包括z 坐标值最大的点终止。这时,1P 和2P 中的所有点就分别被映射到分割的长条形区域中,每一层可以用一个数组来保存所映射的点集。在此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在前面讨论1P 和2P 中的点的稀疏性质时,要求对于1P 中的任意一点p ,2P 中与其构成最接近点对的候选者的点必定落在以从p 点引出的一条垂直于分割平面l 的直线为中心轴的一个d d d 22??的长方体R 中,而1P 中的点并不能保证都位于每一层的中平面上,所以对于每层中非中心平面上的1P 中的点,还必须要投影到相邻的分割层中。投影的原则为:中心平面以上的点投影到与该层上相邻的分割层中;中心平面以下的点投影到与该层下相邻的分割层中。

很容易发现,采用以上分层映射技术和排序的方法来完成合并,在最坏情况下其计算复杂度需要)log (n n O *,并不是)(n O ,因此这种效果是不理想的。产

生原因就在于排序时消耗了)log (n n O *的时间。这时我们可以采用二维情况下的最接近点对的预排序技术来降低合并时排序所耗费的不必要的时间,使合并在的)(n O 时间内完成,即在问题求解之前对中的所有点进行一次x 坐标预排序。

3、 分层轴的选取

对于三维情况下的最接近点对问题的求解还牵涉到一个分层轴的选取过程。令V 为包含三维空间中所有点的最小边界长方体,x d 为V 在x 轴方向的长度,y d 为V 在y 轴方向的长度,z d 为V 在z 轴方向的长度。那么选取{}z y x d d d ,,min 的方向轴为分层轴,这样有利于减少分层层次,降低分层的时空开销。对于x d 、y d 和z d 值差不多的情况,任意选取一个坐标轴作为分层轴。

4、 算法伪代码描述

结合以上描述,用分治法求三维点集最接近点对的算法Cpair3如下: bool Cpair(S,d)

{

n=|S|;

if(n<2){

d= ∞;

return false;

} SelestAxis(S,x,y,z); //选取分层轴,在此设选取的分层轴为Z 轴 X=SortX(S); //对S 中所有点进行X 坐标排序

Y=SortY(S); //对S 中所有点进行Y 坐标排序

Cpair(X,Y ,d,n);

return true;

}

void Cpair(X,Y ,d,n)

{

if(n<2){

d= ∞;

return ;

} m=Y 中各点y 坐标的中位数;

构造Y 1和Y 2; // {}m p y Y p Y ≤∈=)(|1,{}m p y Y p Y >∈=)(|2

Cpair(X,Y 1,d 1,n/2);

Cpair(X,Y 2,d 2,n-n/2);

d m =min(d 1, d 2);

结合预排序X ,构造P 1和P 2,并对P 1和P 2中所有点顺Z 轴进行分层映射;

//{}m d m p y Y p P ≤-∈=|)(||11,{}m d m p y Y p P >-∈=|)(||22

逐层扫描每一层,对每层中P 1中的每个点检查同层的P 2中与其距离在d m

之内的所有点;

按照上述扫描方式找到的最近点对的距离d n ;

d=min{d m ,d n };

}

5、 算法效率

由前面的问题描述可知,整个问题的求解过程需要两次排序,一次用于分治划分,一次用于合并时的点对扫描,所以用于排序的时间为)log (n n O *。由于在合并过程中消耗时间为)(n O ,因此用分治法求解问题所耗费的时间)(n T 可以用下式表达:

???≥+<=4

)()2/(24)1()(n n O n T n O n T 计算得出)log ()(n n O n T =,结合排序时所消耗的时间,整个算法可以在)log (n n O *时间内完成。

三、总结

三维情况下的最接近点对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特别是在民航的空中管制工作中。本文采用预排序和分层映射技术,使问题可以在)log (n n O *的时间

内得到解决,相对时间复杂度为)

O的普通方法而言,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2n

但同时也会发现时间效率的提高是以分层映射时的空间消耗为代价的。在侧重时间效率而空间复杂度要求不高时,该算法显现出了巨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 张晓红,胡金初.分治法实现最接近点对问题的三维推广算法.山西师范大

学学报.2006

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五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 一、实验目的 理解空间插值的原理,掌握几种常用的空间差值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 根据某月的降水量,分别采用IDW、Spline、Kriging方法进行空间插值,生成中国陆地范围内的降水表面,并比较各种方法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制作降水分布图。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 实验原理:空间插值是利用已知点的数据来估算其他临近未知点的数据的过程,通常用于将离散点数据转换生成连续的栅格表面。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有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 样条插值法(Spline)和克里格插值方法(Kriging)。 实验方法:分别采用IDW、Spline、Kriging方法对全国各气象站点1980年某月的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生成连续的降水表面数据,分析其差异,并制作降水分布图。 四、实验步骤 ⑴打开arcmap,加载降水数据,行政区划数据,城市数据,河流数据,并进行符号化, 对行政区划数据中的多边形取消颜色填充 ⑵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 analyst→options,在general标签中将工作空间设置为实验数据所在的文件夹

⑶点击spatial analyst→interpolate to raster→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在input points 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 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 analyst→options,在extent标签中将分析范围设置与行政区划一致,点击spatial analyst→interpolate to raster→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在input 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 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 analyst→options在general标签中选province作为分析掩膜,点击spatial analyst→interpolate to raster→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在input 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

三维空间的坐标点TPoint C++程序

1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 【实验简介】学会用算法语言C++描述抽象数据类型,使用模板建立数据结构。理解数据结构的组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数据集(数据元素),第二部分是在此数据集上的操作。从面向对象的观点看,这两部分代表了对象的属性和方法。掌握用C++描述数据结构的基本方法,即通过建立类来描述抽象数据类型。类的数据成员提供对象属性,成员函数提供操作方法,方法是公共接口,用户通过调用方法实现对属性的访问。 【实验内容】 1.定义三维空间的坐标点TPoint 2.描述三维空间的球TBall,实现其主要操作(如计算体积和表面积,输出空间坐标 等)。 【主要代码】 #include #define PI 3.1415926 template class Tpoint { private: T x,y,z; public: Tpoint() {x=0;y=0;z=0;} Tpoint(T a,T b,T c) {x=a;y=b;z=c;} Tpoint(Tpoint &a); T getx(){return x;} T gety(){return y;} T getz(){return z;} T Tpointmove(T mx,T my,T mz) {x+=mx;y+=my;z+=mz;} void input() {cout<<"请输分别输入点的坐标x,y,z 的值:"<>x>>y>>z; } void output() { cout<<"("< operator=(Tpoint &p1); }; template Tpoint::Tpoint(Tpoint &p1) { x=p1.getx(); y=p1.getx(); z=p1.getz(); } template Tpoint Tpoint::operator =(Tpoint &p2) { x=p2.getx(); y=p2.getx(); z=p2.getz(); return *this; } template class Tball { private: Tpoint m; double radius; public: Tball() { radius=0;} Tball(Tpoint & zx,T zy) { m=zx; radius=zy;} T volume() {return (4.0/3)*PI*radius*radius*radius; } T area() {return 4*PI*radius*radius;} void setradius() { cout<<"设置球的半径:"<>radius; } void setTpoint() { cout<<"设置球的圆心坐标: "<

地下管线空间数据模型及三维可视化

地下管线空间数据模型及 三维可视化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地下管线空间数据模型及三维可视化 摘要:伴随新城镇建设,地下管线规模日益庞大,种类日益繁多,对其进行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尤为重要。为更好表现各类管线的地下空间分布关系,在二维地下管线信息化的基础上,探索管线信息的三维建模及可视化管理。通过构建地下管线三维数据模型,利用空间数据库引擎技术,结合ArcGIS Engine组件技术,搭建专业应用系统开发框架,生成地下管线三维模型,并实现三维可视化的信息查询与动态管理功能。 关键词关键词:地下管线;空间数据模型;三维可视化;ArcGIS DOIDOI: 中图分类号:TP319 0引言 地下管线信息是城镇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也是城市决策的重要基础资源之一。地下管线的隐蔽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使地下管线信息成为城镇建设、安全、应急、防灾减灾面临的挑战。因此,地下管线信息的即时获取和科学高效的管理受到社会持续关注。近年来,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工作从逐渐进入人们视线过渡到了需求紧迫的阶段。 城镇地下管线包括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多种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是城市的血脉和神经。地下管线信息化是

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采集、管理、更新、维护地下管线数据,开发利用地下管线信息资源,促进地下管线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并推动地下管线信息在城市运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过程,它是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12\]。 随着城市管线建设快速发展,二维地下管线信息已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需求。特别是在城市大规模建设并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背景下,建设了大量与地下管线相关的地下建筑物,这些地下建筑物中出现了管线共沟、多空管道、一井多盖,以及垂直管道等大量地下管线设备交叠的空间投影信息重叠现象,这些现象二维地下管线信息难以完整表达\[12\]。此外,二维地下管线图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特征,不能满足城市发展进程中普通人员对地下管线数据直观显示日益强烈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将地下管线数据的表示方法在二维的基础上扩展到三维。三维地下管线信息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隐蔽于地面之下的、不可见的管线要素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空间关系,并与周围地面建筑物匹配显示,使城市管理者及非专业用户都能够更好地浏览、查询并使用地下管线信息,是未来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方向之一。 目前,针对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的研究与应用还比较少,本文构建了地下管线空间数据模型,实现了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并在此基础上搭建管线专用系统开发框架。

三维空间分析实习指导书

空间分析实习指导书——三维空间分析(ArcGIS 3D Analyst模块)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2011年

0 实习准备 0.1 实习内容 练习一:在地形表面上叠加影像; 练习二:污染物在蓄水层中的可视化; 练习三:土壤污染及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可视化; 练习四:创建TIN表面表示地形。 学习三维空间分析的最佳办法就是在使用中学习。在本教程的这个练习中,您将学习: 用ArcCatalog查找、预览三维数据; 在ArcScene中添加数据; 查看数据的三维属性; 从二维要素与表面中创建新的三维要素; 从点数据源中创建新的栅格表面; 从现有要素数据中创建TIN表面。 为了能够顺利使用本教程,用户的机器上必须安装了ArcGIS及三维扩展模块3D Analyst,并且在本机或网络上安装有本教程所需要的数据.如未在教程指定的默认目录中找到练习数据,请与系统管理员联系,以获取正确的数据路径。 0.2 拷贝教程数据 首先将教程数据拷贝到本机。您将使用ArcCatalog浏览、拷贝数据。 1.点击开始->程序->ArcGIS中的ArcCatalog,如图0.1所示。 图0.1

ArcCatalog允许用户对数据进行查找与管理。ArcCatalog左边的窗口称之为“目录树”。ArcCatalog右边的窗口显示在目录树中选中数据的内容。如图0.2所示。 图0.2 2.点击location下拉列表框,输入教程数据的安装路径…\ArcGIS\ArcTutor,并回车。 此时,目录树中的ArcTutor文件夹为当前选中的项。你可以使用Contents标签显示其中的内容,如图0.3所示。 图0.3 3.右击3DAnalyst文件夹,选择“复制(Copy)”,如图0.4所示。 图0.4

空间三位坐标系|三维空间坐标系变换

1.已知a=(2,-1,3),b=(-1,4,-2),c=(7,5,λ),若a、b、c三向量共面,则实数λ等于( ) A.62 7 B.637 C.647 D.657 2.直三棱柱ABC—A1B1C1中,若CA A.a+b-c ?a,CB?b,CC1?c,则A1B? ( ) B.a-b+c C.-a+b+c D.-a+b-c3.已知a+b+c=0,|a|=2,|b|=3,|c|=,则向量a与b之间的夹角?a,b?为 ( ) A.30°B.45°C.60°D.以上都不对 4.已知△ABC的三个顶点为A(3,3,2),B(4,-3,7),C(0,5,1),则BC边上中线长( ) A.2 B.3 C.4 D.5 5.已知a?3i?2j?k,b?i?j?2k,则5a与3b的数量积等于( ) A.-15 B.-5 C.-3 D.-1 6.已知OA?(1,2,3),OB?(2,1,2),OP?(1,1,2),点Q在直线OP上运动,则当QA?QB 取得最小值时,点Q的坐标为( )

131123448A.(,,) B.(,,) C.(,,) 243234333D.(447,,)333二、填空题7.若向量a?(4,2,?4),b?(6,?3,2),则(2a?3b)?(a?2b)?__________________。 8.已知向量a?(2,?1,3),b?(?4,2,x),若a?b,则x?______;若a//b则x? ______。已知向量a?(3,5,1),b?(2,2,3),c?(4,?1,?3),则向量2a?3b?4c的坐标为 .14.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G分别是B1B、AB、BC的中点. (1)证明D1F⊥平面AEG; (2)求cos?AE,D1B? 19.(14分)如图所示,直三棱柱ABC—A1B1C1中,CA=CB=1,∠BCA=90°,棱AA1=2,M、N分别是A1B1、A1A的中点. (1)求BN的长; (2)求cos的值; (3)求证A1B⊥C1M.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重点(自制)

第一章 1.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整个或者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 3.GIS功能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①数据采集与输入;②数据编辑与更新; ③数据存储与管理;④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 ⑤数据与图形的交互显示。 4.21世纪GIS应用新的发展趋势:网络GIS、组件式GIS、虚拟现实GIS、时态GIS、互操作GIS、3S集成。 5.对基于GIS的空间分析的理解不同的角度和层次: ①按空间数据结构类型;②按分析对象的维数; ③按分析的复杂性程度。 第二章 1.ArcGIS的基础模块:ArcMap、ArcCatalog、Geoprocessing。 2.Geoprocessing地理处理框架: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包括地理处理工具的集合和模型构建器。 第三章 1.空间数据采集:是指将现有的地图、外业观测成果、航空相片、遥感图像、文本资料等转成计算机可以识别处理的数字形式。 2.数据组织:就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规则对数据进行归并、存储、处理的过程, 3.ArcGIS中主要有Shapefile、Coverage和Geodatabase三种数据组织方式。 4.地理数据库:是按照层次型的数据对象来组织地理数据。 5.要素类:是具有相同几何类型和属性的要素的集合,即同类空间要素的集合。 6.地理数据库建立的一般过程: ①地理数据库设计;②地理数据库建立; ③建立地理数据库的基本组成项;④向地理数据库各项加载数据; ⑤进一步定义地理数据库。 7.地理数据库的基本组成项:对象类、要素类和要素数据集 8.要素类的分类:简单要素类和独立要素类。 9.创建拓扑的优势:

三维坐标系统

三维坐标系统 《几何画板》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尽管《几何画板》在辅助函数、轨迹、平面几何、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在服务立体几何以及空间解析几何教学方面的功能却有待进一步开发,本节将通过构造三维直角坐标系统来实现相应功能。 一、左手直角坐标系和右手直角坐标系 通常三维图形应用程序使用两种笛卡尔坐标系:左手系和右手系。在这两种坐标系中,正x 轴指向右面,正y 轴指向上面。通过沿正x 轴方向到正y 轴方向握拳,大姆指的指向就是相应坐标系统的正z 轴的指向。图一显示了这两种坐标系统。 左手直角坐标系 右手直角坐标系 图一 图二 以右手直角坐标系为例,如图二,设M 在面xoy 上的投影为P ,点P 在轴上的投影为 A ,则,,OA x AP y PM z ===,又sin ,cos OP r z r ??==, 因此,点M 的直角坐标与球面坐标的关系为 cos sin cos ,sin sin sin , (02,02)cos x OP r y OP r z r θ?θθ?θθπ?π?==?? ==≤≤≤≤??=? 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球面坐标变换公式以及三角函数知识, 构造出空间直角坐标系。 二、构造方法 1.如图三,在单位圆上取两点Z 和XY ,作出点Z 对应的正弦线和余弦线,记做SF 和 CF ,再将CF 旋转90,得到Z 轴的一个单位的顶点,用红线连接,以便区分。 2.同样做出点XY 对应的正、余弦线,用ST 和CT 来标记。将ST 旋转90,得到'ST 实际上就是ST -,过这个点作SF 和Scale 点的连线的平行线,那么交y 轴的交点恰好就是 *ST SF -的大小,标记过原点到这个点的向量,将CT 点按照这个向量平移,就是X 轴的 一个单位的顶点,同样用红线标记。具体解释可以借助如图四中的相似形。 3.同样借助另一对相似三角形作出*CT SF ,也就是图五中的OA 。标记OA ,把'ST 按照向量OA 平移,就是Y 轴的一个单位的顶点。

(完整版)ArcGIS空间分析——找出某药材的生长区域

课程:ArcGIS空间分析 实验目的: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等高线及温度和降水数据,在充分分析某药材的生长习性的情况下,找到其生长区域,从而能够更好的保护该药材的生长环境。 数据来源:本实验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习教程,数据有:山区等高线数据contour.shp 和山区观测点采集的年平均温度和年总降水数据climate.txt. 实验要求:根据所给条件,确定某区域适合种植这种药材的范围,求出适合种植的面积。 (1)这种药材一般生长在沟谷两侧较近的区域(不超过500m) (2)这种药材喜阳 (3)生长气候环境为年平均温度10度-12度 (4)年总降水量为550-680mm 实验流程:利用该山区等高线数据生成DEM,基于DEM进行水文分析,提取沟谷网络;基于DEM提取坡向数据,重分类划分阴阳坡。 利用观测点采集的年平均温度和年总降水数据分别进行表面内插,生成年平均温度栅格数据和年总降水栅格数据。提取年平均温度10度-12度的区域和年总降水为550mm-680mm的区域。

综合叠加分析满足上述4个条件的区域,得到适合该药材生长的区域,并制作专题图,计算该适合区域的面积。 实验步骤: 1.利用等高线,构建DEM。首先打开ArcMap,加载等高线数 据,在ArcToolbox中,选择【3D Analyst】|【Tin管理】|【创建Tin】工具,打开工具对话框,生成tin。空间参考依然导入contour相同的坐标系统。 2.将Tin转换成格网DEM,以便于进行表面分析和与其他数 据的叠加分析。选择【3D Analyst工具】|【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工具,打开工具对话框。

ArcGIS 9 教程_第9章 三维分析

第九章三维分析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GIS理论方法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所限,GIS以描述二维空间为主,同时发展了较为成熟的基于二维空间信息的分析方法。但是将三维事物以二维的方式来表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以二维方式描述一些三维的自然现象时,不能精确地反映、分析和显示有关信息,致使大量的三维甚至多维空间信息无法加以充分利用。随着GIS技术以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三维空间分析技术逐步走向成熟。三维空间分析相比二维分析,更注重对第三维信息的分析。其中第三维信息不只是地形高程信息,已经逐步扩展到其它更多研究领域,如降雨量、气温等。 ArcGIS具有一个能为三维可视化、三维分析以及表面生成提供高级分析功能的扩展模块3D Analyst,可以用它来创建动态三维模型和交互式地图,从而更好地实现地理数据的可视化和分析处理。 利用三维分析扩展模块可以进行三维视线分析和创建表面模型(如TIN)。任何ArcGIS 的标准数据格式,不论二维数据还是三维数据都可通过属性值以三维形式来显示。例如,可以把平面二维图形突出显示成三维结构、线生成墙、点生成线。因此,不用创建新的数据就可以建立高度交互性和可操作性的场景。如果是具有三维坐标的数据,利用该模块可以把数据准确地放置在三维空间中。 ArcScene是ArcGIS三维分析模块3D Analyst所提供的一个三维场景工具,它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三维GIS数据、进行三维分析、创建三维要素以及建立具有三维场景属性的图层。 此外,还可以利用ArcGlobe模型从全球的角度显示数据,无缝、快速地得到无限量的虚拟地理信息。ArcGlobe能够智能化地处理栅格、矢量和地形数据集,从区域尺度到全球尺度来显示数据,超越了传统的二维制图。 利用交互式制图工具,可以在任何比例尺下进行数据筛选、查询和分析,或者把比例尺放大到合适的程度来显示感兴趣区域的高分辨率空间数据,例如航空相片的细节。 本章主要介绍如何利用ArcGIS三维分析模块进行创建表面、进行各种表面分析及在ArcScene中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此外,还包括数据转换的介绍,包括二维要素三维化、将栅格数据转换为矢量数据以及将TIN表面数据转换为矢量要素数据。最后,设计了多个实例与练习以帮助读者掌握常用的ArcGIS三维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9.1 创建表面 具有空间连续特征的地理要素,其值的表示可以借鉴三维坐标系统X、Y、Z中的Z 值来表示,一般通称为Z值。在一定范围内的连续Z值构成了连续的表面。由于表面实际上包含了无数个点,在应用中不可能对所有点进行度量并记录。表面模型通过对区域内不

采样点的三维空间坐标图绘制程序1

采样点的三维空间坐标图绘制程序 d=data;%只需要从excel输入三列数据,格式为:[xi yi zi],i表示行数 x=d(:,1)%采样点坐标X值 y=d(:,2);;%采样点坐标Y值z=d(:,3)%采样点坐标Z(海拔)值 nx=linspace(min(x),max(x),100); ny=linspace(min(x),max(y),100); [xx,yy]=meshgrid(nx,ny); zz=griddata(x,y,z,xx,yy,’v4’); surfl(xx,yy,zz); shading interp colormap(gray);https://www.360docs.net/doc/9b2955383.html,/view/e9ff9c76f46527d3240ce012.html hold on for i=1:319 for i=1:44 plot3(d(i,1),d(I,1),d(i,3),’ys’); end hold on for i=45:80 plot3(d(I,1),d(I,2),d(I,3),’y+’); end hold on for i=81:146 plot3(d(i,1),d(I,2),d(I,3),’bp’); end hold on for i=147:284 plot3(d(I,1),d(I,2),d(I,3),’ko’); end hold on for i=285:319 plot3(d(I,1),d(I,2),d(I,3),’r<’); end end 各重金属分布浓度等高线及采样点坐标综合分布图绘制程序; d=data;%只需从excel输入三列数据,格式为:[xi yi zi],i表示行数,xi表示采样点坐标x的值,yi表示为采样点坐标y值,zi为某重金属浓度值(此程序需将第三列的值更换八次运行八次得到论文中八幅各重金属浓度等高线及采样点坐标综合分布图)。 x=d(:,1);%采样点坐标x值 y=d(:,2);%采样点坐标y值 z=d(:,3);%重金属浓度值 nx=linspace(min(x),max(x),40); ny=linspace(min(y),max(y),40); [xx,yy]=meshgrid(nx,ny); zz=griddata(x,y,z,xx,yy,’v4’);

空间分析实习报告

空间分析实习报告 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一、实习内容简介 1.实验目的: (1)通过实习了解ArcGIS的发展,以及10.1系列软件的构成体系 (2)熟练掌握ArcMap的基本操作及应用 (3)了解及应用ArcGIS的分析功能模块ArcToolbox (4)加深对地理信息系统的了解 2.实验内容: 首先是对ArcGIS有初步的了解。了解ArcGIS的发展,以及10.1系列软件的构成体系,了解桌面产品部分ArcMap、ArcCatalog和ArcToolbox的相关基础知识。 实习一是栅格数据空间分析,ArcGIS软件的Spatial Analyst模块提供了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可以帮助用户解决各种空间分析问题。利用老师所给的数据可以创建数据(如山体阴影),识别数据集之间的空间关系,确定适宜地址,最后寻找一个区域的最佳路径。 实习二是矢量数据空间分析,ArcToolbox软件中的Analysis Tools和Network Analyst Tools提供了强大的矢量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可以帮助用户解决各种空间分析问题。利用老师所给的数据可以通过缓冲区分析得到矢量面数据,通过与其它矢量数据的叠置分析、临近分析来辅助选址决策过程;可以构建道路平面网络模型,进而通过网络分析探索最优路径,从而服务于公交选线、智能导航等领域。 实习三是三维空间分析,学会用ArcCatalog查找、预览三维数据;在ArcScene中添加数据;查看数据的三维属性;从二维要素与表面中创建新的三维要素;从点数据源中创建新的栅格表面;从现有要素数据中创建TIN表面。 实习四是空间数据统计分析,利用地统计分析模块,你可以根据一个点要素层中已测定采样点、栅格层或者利用多边形质心,轻而易举地生成一个连续表面。这些采样点的值可以是海拔高度、地下水位的深度或者污染值的浓度等。当与ArcMap一起使用时,地统计分析模块提供了一整套创建表面的工具,这些表面能够用来可视化、分析及理解各种空间现象。 实习五是空间分析建模,空间分析建模就是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按照建模的目的,可分为以特征为主的描述模型(descriptive model)和提供辅助决策信息和解决方案为目的的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两类。本次实习主要是通过使用ArcGIS的模型生成器(Model Builder)来建立模型,从而处理涉及到许多步骤的空间分析问题。 二、实习成果及分析 实习一: 练习1:显示和浏览空间数据。利用ArcMap和空间分析模块显示和浏览数据。添加和显示各类空间数据集、在地图上高亮显示数值、查询指定位置的属性值、分析一张直方图和创建一幅山体阴影图。

三维坐标变换

第二章三维观察 1.三维观察坐标系 1.1观察坐标系 为了在不同的距离和角度上观察物体,需要在用户坐标系下建立观察坐标系x v,y v,z v(通常是右手坐标系)也称(View Reference Coordinate)。如下图所示,其中,点p0(x o, y o, z0)为观察参考点(View Reference Point),它是观察坐标系的原点。 图1.1 用户坐标系与观察坐标系 依据该坐标系定义垂直于观察坐标系z v轴的观察平面(view palne),有时也称投影平面(projection plane)。 图1.2 沿z v轴的观察平面 1.2观察坐标系的建立 观察坐标系的建立如下图所示:

图1.3 法矢量的定义 观察平面的方向及z v轴可以定义为观察平面(view plane)N 法矢量N: 在用户坐标系中指定一个点为观察参考点,然后在此点指定法矢量N,即z v轴的正向。 法矢量V:确定了矢量N后,再定义观察正向矢量V,该矢量用来建立y v轴的正向。通常的方法是先选择任一不平行于N的矢量V',然后由图形系统使该矢量V'投影到垂直于法矢量N的平面上,定义投影后的矢量为矢量V。 法矢量U:利用矢量N和V,可以计算第三个矢量U,对应于x z轴的正向。 的指定视图投影到显示设备表面上的过程来处理对象的描述。2.世界坐标系 在现实世界中,所有的物体都具有三维特征,但是计算机本身只能处理数字,显示二维的图形,将三维物体和二维数据联系到一起的唯一纽带就是坐标。为了使被显示的物体数字化,要在被显示的物体所在的空间中定义一个坐标系。该坐标系的长度单位和坐标轴的方向要适合被显示物体的描述。该坐标系被称为世界坐标系,世界坐标系是固定不变的。

ARCGIS空间分析实习三说明

土壤稳定性评估 1.背景 在进行区域土地开发时,往往需要对整个区域的土壤稳定性进行评估。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能够快速有效的对影响土壤稳定性的因子进行制图并评估打分,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利用叠加分析,形成土壤稳定性专题图,为土地开发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2.数据 某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和土地利用图,数字高程模型为GRID格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为landuse.shp;分别如下图所示: 实验区数字高程模型 土地利用图 3.要求

土壤稳定性评估原则如下: 1)坡度越陡,稳定性越低。坡度分级临界值分别为:3°、6°、11°、20°、30°; 2)阴坡比阳坡稳定; 3)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级别由高到低分别为:森林、水域、草原、居住用地和 农耕地。 各个因子的量化分值随地理位置、重要程度、所占比例等因素的不同而分别制定。 本例中使用的分值和权重见下文。 最后需完成土壤稳定性级别专题图。 4.工作流程 (1) 基于DEM提取坡度数据,按照分级临界值进行重分类,并对每个坡度区间设定 权重值; (2) 基于DEM提取坡向数据,重分类划分阴坡、阳坡,并对两个坡向设定权重值; (3) 将土地利用的矢量数据按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为栅格数据,再重分类设定每种土 地利用类型的权重值; (4) 综合坡度、阴阳坡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加权求和,得到该区域土 壤稳定性数据,最终划分等级制作土壤稳定性专题图。 工作流程如图所示: 5.操作步骤 ⑴提取坡度数据。 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surface】|【slope】工具,打开工具对话框,如图:

【输入栅格】选择:dem; 【输出栅格】设置为:slope; 点击【确定】,生成坡度数据。 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reclass】|【reclassify】工具,打开对话框,如图: 【输入栅格】:slope;

arcgis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arcgis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篇一: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五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 一、实验目的 理解空间插值的原理,掌握几种常用的空间差值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 根据某月的降水量,分别采用IDw、spline、Kriging 方法进行空间插值,生成中国陆地范 围内的降水表面,并比较各种方法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制作降水分布图。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 实验原理:空间插值是利用已知点的数据来估算其他临近未知点的数据的过程,通常用于将 离散点数据转换生成连续的栅格表面。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有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 样条插值法(spline)和克里格插值方法(Kriging)。

实验方法:分别采用IDw、spline、Kriging方法对全国各气象站点1980年某月的降水量进 行空间插值生成连续的降水表面数据,分析其差异,并制作降水分布图。 四、实验步骤 ⑴打开arcmap,加载降水数据,行政区划数据,城市数据,河流数据,并进行符号化,对 行政区划数据中的多边形取消颜色填充 ⑵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analyst→options,在general标签中将工作空间设置为实验数据所在的文件夹 ⑶点击spatialanalyst→interpolatetoraster→inversedistanceweighted,在input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 10000 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analyst→options,在extent标签中将分析范围设置与行政区划一致,点击spatialanalyst→interpolatetoraster→inversedistanceweighted,在input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 10000 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analyst→options在

Arcgis空间分析具体实例说明

空间分析具体案例应用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号:姓名:王秀君 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实验目的:进一步掌握常用工具应用所学的ArcGIS技术,掌握空间分析能力的运用,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内容: 1、琅岐岛3D视图显示 2、超市商业区位选址 3、土地规划利用 (一)琅岐岛3D视图显示 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实验目的:进一步掌握常用工具所学的ARCGIS技术,掌握空间分析能力的应用,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内容:琅岐岛3D视图显示 四、实验步骤 1.将TAB格式转为SHP格式 打开Mapinfo,选择“表”下的“转出”,弹出窗口,指定要转换格式的文件及输出路径,将马尾岛屿.tab、马尾等高线.TAB、马尾等深线.TAB转为、、。

然后,打开Arc Catalog,将、、转换为shape格式。

点击ok,完成转换。 2.定义投影 右击,指定其投影为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s—Gauss Kruger—Beijing 1954—Beijing 1954 GK Zone 20投影,利用Import将投影导入其他图层。如图所示:

3.卫片配准 在ArcMap中,先将Island、Contour、isolate图层调入,然后在将卫片LQ调入。调用Georeferencing工具,选择Fit to Display命令,使卫片处于屏幕正中央,然后进行配准,如图所示。然后用Rectify命令,将定义好的投影保存。

配准后注意保存好,如图所示: 4.合并等高线、等深线两个图层 建立Contour和isolate的公共字段,在ArcMap中,选择图层,Open Attribute Table,建立公共字段Height,并赋值,删除多余字段,然后打开ArcToolBox利用Append工具合并Contour与isolate图层。

ArcGIS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五空间分析 实验内容: ?了解矢量数据空间分析得原理,掌握空间数据查询得基本操作与用途,掌握空间矢量数据得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基本操作与用途。 已知条件:已知可供选择得备选厂址(FactorySite图层中得点所示) 问题要求:城市道路距离要求:要求候选厂址离城市公路(Road图层)得距离小于200米 居民地距离要求: 要求候选厂址离居民地(Resident图层)得距离大于500米; 备选厂址高程要求:要求候选厂址得高程小于250米; 备选厂址坡度要求:要求候选厂址得坡度小于2、5度; 输出结果:符合条件得厂址。 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包括: part1:备选厂址FactorySite,居民地Resident,城市道路Road; part2:街道图层AIOStreets,城市地籍图层AIOZonecov; part3:城市市区交通网络network,商业中心分布Marketplace,名牌高中分布school,名胜古迹分布famous place。 实现方法: 1、空间数据查询 (1)打开ArcMap,加载part1中得三个图层,为FactorySite图层设置标注,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2)选择“高程小于250米,且坡度小于2、5度”得备选厂址,菜单““Select ion"->“SelectBy Attributes”,图层选择FactorySite,方法选择“创建新选择内容”,查询得条件为“Height〈250 AND Slope〈2、5",点击确定应用,可以筛选出来10个备选厂址,如图3所示。

图2 图3 (3)在以上操作得基础上,继续选择“离城市公路(Road图层)得距离小于200米”得候选厂址,执行菜单“Selection”->“SelectByLocation”,设置参数如图4所示,筛选出来6个备选厂址,查询结果如图5所示。

三维空间分析实习报告

三维空间分析实习报告 (ArcGIS 3D Analyst模块) 一、实习内容简介 在本次实习中,我利用ArcGIS Desktop软件,主要完成四个任务: 1.在地形表面上叠加影像。 2.污染物在蓄水层中的可视化。 3.土壤污染及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可视化。 4.创建TIN表示地形。 通过四个具体的实习案例,学习如何在ArcCatalog中查找预览三维数据,在ArcScene 中添加并浏览数据,查看数据的三维属性,从二维要素与表面中创建新的三维要素,从点数据源中创建新的栅格表面,从现有的要素数据中创建TIN表面并进行视场分析。 二、实习成果及分析 2.1.在地形表面上叠加影像 将影像数据叠加至三维数据的结果如图1(高程值拉伸为原来的2倍)。 图1在地形表面上叠加影像 将影像叠加到地形表面后,不仅能够看到影像本身的信息,同时也能够看到每一个像素点所在高程信息,这可以为影像判读人员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提高判读的准确性并且发现影像地图上不存在的信息。 2.2.污染物在蓄水层中的可视化 在本练习中,根据二维要素的属性值,对二维要素进行挤出操作,生成三维要素,如根据水井点要素的深度属性,生成以直线表示的水井三维要素,直观的反应水井的分布和深度情况,根据公共设施的重要程度,将公共要素的面状要素生成三维体要素,直观的反应出公共设施的重要程度。场景显示出污染的形状及强度、水井与污染物空间的关系,以及为阻止地下水进一步污染而需要进行清理的设施(如图2) 2.3.土壤污染及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可视化 在本练习中,同样根据二维要素的属性值对二维要素进行挤出操作,生成三维要素,表示某一地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的多少;同时使用反距离加权内插的方法,根据采样点的土壤中污染物浓度,生成连续的整个地区的污染物浓度栅格表面,用来可视化(如图3)。

ARCGIS空间分析报告操作步骤

ARCGIS空间分析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基于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基本空间分析的原理和操作。 2. 掌握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间的相互转换、栅格重分类(Raster Reclassify)、栅格计算-查询符合条件的栅格(Raster Calculator)、面积制表(Tabulate Area)、分区统计(Zonal Statistic)、缓冲区分析(Buffer) 、采样数据的空间内插(Interpolate)、栅格单元统计(Cell Statistic)、邻域统计(Neighborhood)等空间分析基本操作和用途。 3. 为选择合适的空间分析工具求解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实验准备 预备知识: 空间数据及其表达 空间数据(也称地理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空间数据是指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经济景观数据,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表格和数字等。它是GIS所表达的现实世界经过模型抽象后的内容,一般通过扫描仪、键盘、光盘或其它通讯系统输入GIS。 在某一尺度下,可以用点、线、面、体来表示各类地理空间要素。 有两种基本方法来表示空间数据:一是栅格表达; 一是矢量表达。两种数据格式间可以进行转换。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的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空间信息或者从现有的数据派生出新的数据,是将空间数据转变为信息的过程。 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空间分析能力(特别是对空间隐含信息的提取和传输能力)是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方面,也是评价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指标。 空间分析赖以进行的基础是地理空间数据库。 空间分析运用的手段包括各种几何的逻辑运算、数理统计分析,代数运算等数学手段。 空间分析可以基于矢量数据或栅格数据进行,具体是情况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空间分析步骤 根据要进行的空间分析类型的不同,空间分析的步骤会有所不同。通常,所有的空间分析都涉及以下的基本步骤,具体在某个分析中,可以作相应的变化。 空间分析的基本步骤: a)确定问题并建立分析的目标和要满足的条件 b)针对空间问题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 c)准备空间操作中要用到的数据。

三维空间坐标下的速度加速度推导

三维空间坐标下的速度加速度推导 如图所示,以0点为原点建立以空间直角坐标系 O-xyz,空间人一点的球坐标为(r,,),雷达坐 标(r,,)。在该点处坐标系三个单位矢量为 e r 、e 、e 也可以表示为e r 、e 、e 。r 为该点到原点的距离。 为该点相对0点位置矢量Z 轴的夹角,目标俯仰 为该点与原点连 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即与xOy 平面的夹角,通常范围-90°至U 90° )。 为该点相对0点位置矢 量在0-xy 坐标平面上的投影与 X 轴之间的夹角,目标方位 为该点相对0点位置矢量在0-xy 坐标平面上的投影与 y 轴正向夹角,即指北向顺时针夹角(从y 轴正向向x 轴正向的夹角,范围 为 0~360 ° ), v e r sin v cos i sin sin v j cos v e cos v sin i cos sin v j sin v e sin v i cos v j (3) e r & cos cos v v i cos j v sin k v e r v e & sin v e ⑷ &sin (1) sin i cos j sin i cos j &sin cos i sin sin j cos k &cos sin i cos j 图二极坐标下的加速a 度计算

三维空间坐标下的速度加速度推导 v v v e &cos i sin j (6) v v v k cos e r sin e (7) v v v v cos i sin j sin e r cos e (8) e v&&sin e v r cos e v(9) vv r re r (10) v v& r v r&e v r re v&r v v r&e v r r &e v r &sin e v(11) v v v v v v r e r v e v e (12) v r r& v r &(13) v r&sin v v& v v v a v& a r e r a e a e (14) a r r& r &2 r &2 sin 2 a r&& 2r&& r &2sin cos a r &&sin 2r&&sin 2r &&cos (15)

ARCGIS空间分析实验

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 实验时间: 2016.5.11 7:00 至 2016.5.11 8:30 组长学号: 2013043029 姓名李棋 成员学号: 2013043028 姓名赵红阳 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 专业: 遥感科学与技术 2016年 5 月 11 日

实验内容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学习表面分析、统计分析;巩固空间分析环境设置、栅格计算等学习过的知识。 二、实验准备 软件准备:ARCGIS 、EXCEL 数据准备:下载空间分析教案下的空间分析数据\Landuse92和Slope1,它们分别表示土地利用数据和坡度数据。 三、实验步骤 1.以landuse92、slope1数据为基础,将slope1坡度数据数据重新分类为六类坡度按如下标准分级:0-2 、2-6 、6-15 、15-25 、25-35、35-90。 2.统计六类坡度下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Zonal-Tabulate Area

3.统计出所有用地类型所占全部土地面积的百分比(在EXCEL中完成)得到表一 4.单独计算其中的耕地在分类坡度下不同分类坡度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四、本次实验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法 关键问题:EXCEL表格中数据的统计 解决方法:正确键入公式是解决该类问题的根本 五、分析总结 1.坡度重分类中的2-6中间要有空格否则会报错。 2.实验最后在统计耕地的面积的时候需要的单位是平方千米,而实验结果是平方米,这里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问题;退耕还林还草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在退耕还林还草决策中,急需掌握地面坡度与土地利用,特别是与耕地分布状况之间的关系。地面坡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演化、植被的立地条件与土地质量,决定着土地利用方向和工农业生产建设布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