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网关系统设计
物联网安全接入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物联 网安全接 入 网关 的 设计 与实现
一
孙论强 ,秦海权 ,尹丹 。 一
( 安 部 第 一 研 究 所 ,北 京 1 0 4 公 0 0 8) 摘 要 :文章 通过 分析物 联 网发展过 程 中存在 的安 全 问题 ,提 出了如何通 过物 联 网安 全接 入 网关 ,构 建
Ke o d :ne e o i s O ) sc r ac s g t a ; rtc l e c o ;dpha a s fh a y r s i r t fhn ( T ;eu e c es a w y poo o d t t n e t n l i o e t w tn t g J e ei ys t da
下功 能简单 、携 带能量 少,使得它们无法 拥有复杂的安全 保护 能力 ;此外,感 知_ 大 多位于公共场合或无 人看守 区,其物理 节| 安全 无法得到有 效保证 ;3 )传感 网络安 全可控性 差 。感 知廿J 的链接 和数 据传输差 异性 明显 ,既可通过互联 网、移动通信网
等公用通信 网传输 ,也可通过 自 网络传输 ,协议复杂,多样性 突出。由于传感 网络的复杂 、 有 无序性 和不可控性,导致传输过程
中被攻击和入侵、信息泄漏、 数据篡改等安全风险增大 ; ) 4 感知数据的跨网络和跨信任域访问风险增高 。感知节 获取的数
据需经过传感网络传输进入核 网, 对感知节・的控制信令也会 经由核心网下发到传感 网络中的感知节点或感 知汇 聚节 电 。不 同信 任域 、 安全域 、 不同协议 的网络互联会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 , 包括形成跨网络和跨信任域双向攻击,协 转换 造成 的可靠性 和可用 议 性降低 ,高信任域的敏感信息外泄 , 低信任域的病毒木马恶意信息流入等多种问题。
物联网ZigBee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物联网ZigBee网关的设计与实现作者:李海薛海伟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31期摘要:随着传感器、无线通信、嵌入式体系等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如仓库物流、智能电网、公共安防等多个领域中,它拥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被视为计算机网络以及移动通讯网络之后的第三次信息化革新。
关键词:物联网;无线传感器;ZigBee;网关中图分类号:TP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1-0227-020 引言物联网可以说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之后的第三次信息化革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ZigBee协议以及互联网TCP/IP思维协议族在很大的程度上还并不能有效的兼容,不过网关是链接异构网络的设备,这也正吸引着更多的研究者。
1 分析网关的基础需求最典型的物联网运用系统构造是从下到上的排列层次,依次是感知层、传送层、应用层。
感知层的主要用途就是采集数据与无线传送。
传送层使用目前的WiFi、2G/3G以及宽带等通讯技术,拓宽感知层数据传送的距离,呈现感知网络及通讯网络的有效融合。
使用层主要就是负责数据加工处理,给用户提供丰富的服务,这也是物联网最大的目的。
中间的传送层就是物联网网关的所在处,链接传感网络以及传统通讯网络,它的功能有协议转换、数据收发以及传感网络管理。
1.1 协议转换的功能网关的基本功能就是呈现不同的协议间转换。
在收到ZigBee节点处传送过来的数据后,网关依照ZigBee协议规则进行PHY层、MAC层以及网络层包头的剔除,并对应用层的数据进行合理化处理,再依照TCP/IP协议的标准进行重新数据封装,并利用太网将其发出。
反方向的数据传送也与这样的过程相同。
所以,网关要同时具备ZigBee与TCP/IP这两类协议栈。
协议转换过程,如图1所示。
1.2 数据收发的功能网关是交流传感网络及通讯网络的桥梁,可以将众多的数据进行有效的中转。
物联网ZigBee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A b s t r a c t : T h e mo s t u s e d Z i g B e e p r o t o c o l i n I n t e r n e t o f T h i n g s ( I O T ) i s n o t c o mp a t i b l e、 t h t h e T C P / I P p r o t o c o l s . S O
计 算 机 系 统 应 用
h t t p : / / 、 V w 、 ) v . c — S - a . o r g . c n
2 0 1 3年 第 2 2卷 第 6期
物联网 Z i g B e e网关的设计 与实现①
张艺粟 , 一 , 李鸿彬 , 贾军营 , 于 波
(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 0 0 0 4 9 ) ( 中国科学院 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沈阳 1 1 0 1 6 8 )
摘
要: 物 联网中应用广泛的 Z i g B e e 协议与传统的 T C P / I P协议并不兼容,如何实现 两种异构网络 的融合是物联
网的关键技术所在 . 对物联 网网关 的需求进行 了分析,并基于 C C 2 5 3 0开发套件 、 龙芯 1 B开发板、 Z s t a c k协议栈 和嵌入式 l i n u x系统, 设计并实现 了一个物 联网 Z i g B e e 网关的原型系统, 完成 了 Z i g B e e网络的管理 、协议转换、 数据收发等功能, 并通过实验对各部分功能进行 了验证. 关键词 :网关: Z i g B e e ; 物 联网; T C P / I P ;嵌入式 L i n u x
he t c on v e r g e n c e o f t h e s e t wo k i n d s o f n e t wo r k s i s t h e e s s e n t i a l t e c h no l o g y i n I OT. Th e he t s i s a n a l y z e s t h e r e q u i r e me n t o f t h e I OT g a t e wa y a t t h e b e gi n n i n g ,t h e n d e s i g n s a nd r e a l i z e s a Zi g Be e g a t e wa y p r o t o t yp e ,b a s e d o n t h e CC25 3 0 d e v e l o p k i t , L on g s o n 1 B d e v e l o p b o a r d, Zs t a c k a n d e mb e d d e d Li n u x s y s t e m,a c hi e v e s f u nc t i o n s s u c h s a ma na g e me n t o f he t Zi g Be e n e wo t r k, p r o t o c o l c o n v e r s i o n nd a d a t a t r a n s mi s s i o n , nd a t h e n v e r i f i e s he t s e f u n c t i o n s t h r o u g h e x p e r i me n t s .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设计一个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涉及以下方面:1.系统架构设计:系统主要由智能终端设备、物联网网关、云平台和移动应用组成。
智能终端设备包括智能家电设备(如智能灯光、智能插座、智能空调)、智能安全设备(如智能门锁、智能监控摄像头)、环境感知设备(如温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等。
物联网网关负责智能终端设备与云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将终端设备的数据上传到云平台,并接收来自云平台的指令控制终端设备。
云平台提供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的功能,为用户提供远程监控和控制的能力。
移动应用则提供用户界面,允许用户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控制和监控智能家居系统。
2. 设备连接和通信协议选择:为了实现智能家居系统中各个设备的互连和通信,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连接和通信协议。
常见的设备连接协议包括Wi-Fi、蓝牙、Zigbee和Z-Wave等。
其中,Wi-Fi适用于带宽要求高的设备,蓝牙适用于短距离、低功耗的设备,Zigbee和Z-Wave适用于低功耗、网络覆盖范围广的设备。
通信协议方面,可以选择MQTT或CoAP等协议。
3.数据传输和处理:智能家居系统中涉及大量的数据传输和处理。
需要设计合理的数据传输和处理机制,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可以采用消息队列技术,将终端设备上传的数据缓存在消息队列中,再由云平台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处理和分析。
4.用户界面设计:移动应用的用户界面设计需要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
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界面设计风格,提供直观、简洁的操作界面和可视化的数据展示,方便用户监控和控制智能家居系统。
用户可以通过移动应用远程控制智能灯光的开关、调节温度和湿度、查看家庭安全摄像头的实时视频等。
5.安全性设计:智能家居系统涉及到用户的个人隐私和家庭安全等重要信息。
系统设计需要重视数据的安全性,采用加密传输、身份验证和权限管理等安全机制,保护用户数据和隐私不被非法篡改或窃取。
6.权限管理:智能家居系统可以设置多个用户账号,每个账号有不同的权限。
如何在Java中实现高性能的物联网网关

如何在Java中实现高性能的物联网网关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连接着各种各样的设备和系统。
而物联网网关作为物联网架构中的关键组件,起着连接不同类型设备和网络、处理数据以及保障数据安全和可靠传输的重要作用。
在 Java 中实现高性能的物联网网关并非易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硬件资源利用、网络通信优化、数据处理效率等。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如何在Java 中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要实现高性能的物联网网关,合理利用硬件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所运行的硬件平台的特性,如 CPU 核心数、内存大小和存储性能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优化代码和资源分配。
对于多核心的CPU,可以采用多线程技术来并行处理不同的任务,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例如,在数据接收和处理环节,可以创建多个线程分别负责不同设备的数据接收和初步处理,从而加快整体的数据处理速度。
在内存管理方面,要谨慎使用内存,避免不必要的内存分配和释放操作。
对于频繁使用的数据结构,如缓冲区,可以采用对象池技术来重复利用对象,减少垃圾回收的频率。
同时,合理选择数据结构也能提高内存的使用效率。
例如,对于需要快速查找和插入的数据,可以选择使用哈希表;而对于需要有序存储和遍历的数据,数组或链表可能更为合适。
网络通信是物联网网关的核心功能之一。
为了实现高性能的网络通信,选择合适的网络协议和通信框架是关键。
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工业控制领域,可以考虑使用基于 TCP 的自定义协议,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低延迟。
而对于大规模的设备连接和数据传输,MQTT(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等轻量级的物联网协议则可能更为适用。
在 Java 中,常见的网络通信框架如 Netty 提供了高效的异步非阻塞I/O 模型,可以极大地提高网络通信的性能。
通过使用 Netty,可以轻松实现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通信逻辑,处理大量的并发连接和数据传输。
物联网下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

物联网下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智能家居系统逐渐走入千家万户。
物联网下的智能家居系统旨在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安全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重点讨论物联网下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和要点。
一、系统架构设计在物联网下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中,系统架构的合理布局是关键。
智能家居系统包含智能家具、传感器、设备控制器、网关和云端平台等组成部分。
智能家具是物联网下智能家居的核心,通过智能家具集成的传感器和设备控制器实现家居设备的自动化和远程控制。
传感器可以感知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设备控制器可以控制灯光、空调、窗帘等家居设备的开关。
网关作为智能家居系统和物联网的桥梁,负责将智能家居系统的数据传输到云端平台,同时将云端平台的指令传递给智能家居系统。
云端平台是物联网下的数据处理中心,可以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并提供远程控制和定时控制等功能。
二、传感器设计传感器在物联网下的智能家居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传感器可以感知和采集周围环境的各种参数,为智能家居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在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中,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类型。
例如,温度传感器可以用于感知室内温度的变化,以实现智能调控空调等设备;湿度传感器可以感知室内湿度的变化,以实现智能调控加湿器和抽湿器等设备;光照传感器可以感知室内光照强度的变化,以实现智能调控灯光等设备。
传感器的设计应注意底层驱动的兼容性和稳定性,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同时,还应进行合理的功耗控制,使传感器在长时间使用时能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三、设备控制器设计设备控制器是智能家居系统的实际控制者,负责根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来控制家居设备的开关和状态。
设备控制器的设计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稳定性。
在设备控制器设计中,应提供简洁明了的用户界面,使用户能够方便地对设备进行控制和设置。
同时,还应提供智能化的控制策略,根据环境参数和用户的习惯来自动调控设备的运行。
可配置物联网网关设计与实现

0 引言网关作为物联网技术的核心组成部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用于连接感知层网络与上层公共网络的纽带,也被视为一种协议转换器。
网关正朝着效率、实时性、抗干扰能力逐渐提升的方向发展,应用的场景也越来越多,在农业、工业、交通、智慧电网等诸多场景都有一席之地。
应用场景的增加导致网关种类随之增多,如家居智能网关、工业数据网关和交通管控网关等。
网关的功能是相通的,主要用于协议转换、数据交互、网络互联互通,区别在于各网关的应用场景不同。
传统网关的创建方法是把现场设备的数据先收集到网关节点,利用内嵌协议分析转换器将处理完毕的数据通过MQTT物联网协议传送到客户自定义的云平台[1-2]。
存在支持的数据协议较为单一、应用范围较小、开放性不足等问题,当现场使用的设备和数据协议发生改变时,需要重新对网关程序进行二次开发,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针对此类问题,设计一种支持多种接入协议、具备边缘计算特性以提高网关的通用性[3]、数据采集可配置以减少数据冗余,避免浪费传输带宽的物联网网关就变得十分重要。
1 可配置物联网网关架构1.1 软件架构物联网网关整体框架可分为五层,如图1所示。
感知层作为物联网关框架的第一层,用于采集各类接入网关设备数据,并将采集的数据上传给数据处理层。
数据处理层对感知层上传的数据包进行解析和协议转换,将数据分析成标准格式后交给边缘计算层处理[4]。
图1 物联网网关总体设计框架边缘计算层作为物联网网关的核心层,需要对转换后的标准格式数据进行边缘计算,包括数据运算、逻辑判断、信号联动和故障研判。
边缘计算的内容需要预先设定,计算方法由用户设定。
传输层用于传输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使用4G网络传输。
应用层是指对采集设备的数据进行本地动态曲线显示,网关的本地显示使用微信小程序实现[5]。
1.2 硬件架构物联网网关硬件平台由边缘计算核心板EC Core-L-1和网关底板和扩展单片机STM32F4007IG组成,其连接和软件架构如图2和图3所示。
物联网系统设计范文

物联网系统设计范文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过互联网连接各种智能设备,实现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联互通的一种技术体系。
首先是物联网系统的硬件设计。
物联网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传感器、执行器、通信设备等的选择和布局。
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要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类型,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
执行器的选择则需要根据需要实现的功能来确定,如控制开关、驱动电机等。
通信设备的选择需要考虑到传输距离、传输速率、通信协议等因素。
在硬件布局上,需要考虑设备之间的距离和连接方式,以便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和系统的便捷维护。
其次是物联网系统的软件设计。
物联网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数据处理、通信协议、数据存储和用户界面设计。
数据处理是指对从传感器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过滤、校正和计算,以获得有用的信息。
通信协议的设计需要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协议,如MQTT、CoAP等,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
数据存储的设计需要考虑数据的存储格式、存储容量和存储安全性。
用户界面设计需要根据系统用户的需求和使用习惯,设计简洁直观、易于操作的界面。
第三是物联网系统的网络设计。
物联网系统的网络设计涉及到局域网、广域网和云端网络的连接。
局域网的连接通常使用以太网或Wi-Fi技术,广域网的连接常使用4G/5G移动网络或专用网。
云端网络的连接则需要考虑跨地域访问、安全性和数据传输速率等问题。
网络设计还需要考虑网络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数据的及时和准确传输。
最后是物联网系统的安全设计。
物联网系统的安全设计需要考虑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在物联网系统中,设备和传感器的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安全通信是保障系统安全的关键。
同时,物联网系统还需要考虑对设备的远程管理和控制的安全性,以防止未经授权的操作和攻击。
综上所述,物联网系统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对硬件、软件、网络和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物联网网关系统设计 1 物联网网关概述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物体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特征的连接物理世界的网络。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物联网的接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广域的PSTN、短距离的Z-Wave 等, 物联网网关设备是将多种接入手段整合起来,统一互联到接入网络的关键设备。它可满足局部区域短距离通信的接入需求, 实现与公共网络的连接,同时完成转发、控制、信令交换和编解码等功能,而终端管理、安全认证等功能保证了物联网业务的质量和安全。物联网网关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将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可以实现感知延伸网络与接入网络之间的协议转换,既可以实现广域互联,也可以实现局域互联,将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社区、数字医院、智能交通等各行各业。 物联网组网采用分层的通信系统架构,包括感知延伸系统、传输系统、业务运营管理系统和各种应用,在不同的层次上支持不同的通信协议,。感知延伸系统包括感知和控制技术, 由感知延伸层设备以及网关组成,支持包括Lonworks、UPnP、ZigBee 等通信协议在内的多种感知延伸网络。感知设备可以通过多种接入技术连接到核心网,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业务运营管理系统面向物联网范围内的耗能设施,包括了应用系统和业务管理支撑系统。应用系统为最终用户提供计量统计、远程测控、智能联动以及其他的扩展类型业务。业务管理支撑系统实现用户管理、安全、认证、授权、计费等功能。
2 物联网网关功能 物联网网关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将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将成为连接感知网络与传统通信网络的纽带。物联网网关可以实现感知网络和基础网络以及不同类型的感知网络之间的协议转换,既可以实现广域互联,也可以实现局域互联。物联网网关具备如下几个功能。 (1)广泛的接入能力 目前用于近程通信的技术标准很多, 仅常见的WSN技术就包括Lonworks、ZigBee、6LowPAN、RUBEE 等。各类技术主要针对某一应用展开, 缺乏兼容性和体系规划,如Lonworks 主要应用于楼宇自动化,RUBEE 适用于恶意环境。如何实现协议的兼容性、接口 和体系规划,目前在国内外已经有多个组织在开展物联网网关的标准化工作,如3GPP、传感器工作组,以实现各种通信技术标准的互联互通。 (2)协议转换能力 从不同的感知网络到接入网络的协议转换,将下层的标准格式的数据统一封装,保证不同的感知网络的协议能够变成统一的数据和信令;将上层下发的数据包解析成感知层协议可以识别的信令和控制指令。 (3)可管理能力 强大的管理能力, 对于任何大型网络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对网关进行管理,如注册管理、权限管理、状态监管等。网关实现子网内节点的管理,如获取节点的标识、状态、属性、能量等以及远程唤醒、控制、诊断、升级和维护等。由于子网的技术标准不同,协议的复杂性不同,所以网关具有的管理能力不同。本文提出基于模块化物联网网关方式来管理不同的感知网络、不同的应用,保证能够使用统一的管理接口技术对末梢网络节点进行统一管理。 3 物联网网关系统设计 物联网网关可以实现感知网络和基础网络以及不同类型的感知网络之间的协议转换, 既可以实现广域互联,也可以实现局域互联。本物联网网关设计面向感知网络的异构数据感知环境,为有效屏蔽底层通信差异化进行有效网络融合和数据通信,采用模块化设计、统一数据表示、统一地址转换等实现。下面从物联网网关的层次结构、信息交互流程和系统实现3 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3.1 层次结构 物联网网关支持感知延伸设备之间的多种通信协议和数据类型,实现多种感知延伸设备之间数据通信格式的转换,对上传的数据格式进行统一,同时对下达到感知延伸网络的采集或控制命令进行映射,产生符合具体设备通信协议的消息。物联网网关对感知延伸设备进行统一控制与管理,向上层屏蔽底层感知延伸网络的异构性,共分为4 层,分别为业务服务层、标准消息构成层、协议适配层和感知延伸层,。
(1)业务服务层 业务服务层由消息接收模块和消息发送模块组成。消息接收模块负责接收来自物联网业务运营管理系统的标准消息,将消息传递给标准消息构成层。消息发送模块负责向业务运营管理系统可靠地传送感知延伸网络所采集的数据信息。该层接收与发送的消息必须符合标准的消息格式。 (2)标准消息构成层 标准消息构成层由消息解析模块和消息转换模块组成。消息解析模块解析来自业务服务层的标准消息,调用消息转换模块将标准消息转换为底层感知延伸设备能够理解的依赖于具体设备通信协议的数据格式。当感知延伸层上传数据时,该层的消息解析模块则解析依赖于具体设备通信协议的消息,调用消息转换模块将其转换为业务服务层能够接收的标准格式的消息。消息构成层是物联网网关的核心,完成对标准消息以及依赖于特定感知延伸网络的消息的解析, 并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转换,达到统一控制和管理底层感知延伸网络,向上屏蔽底层网络通信协议异构性的目的。 (3)协议适配层 协议适配层保证不同的感知延伸层协议能够通过此层变成格式统一的数据和控制信令。 (4)感知延伸层 此层面向底层感知延伸设备,包含消息发送与消息接收两个子模块。消息发送模块负责将经过消息构成层转换后的可被特定感知延伸设备理解的消息发送给底层设备。
消息接收模块则接收来自底层设备的消息,发送至标准消息构成层进行解析。 感知延伸网络由感知设备组成,包括射RFID、GPS、视频监控系统、各类型传感器等。感知延伸设备之间支持多种通信协议, 可以组成Lonworks 和Zigbee 以及其他多种感知延伸网络。 3.2 信息交互流程 图3 展示了物联网中信息交互流程,具体流程分析如下。
(1)最终用户产生符合标准数据格式的消息,并将其发送至网关业务服务层的消息接收模块。
(2)业务服务层消息接收模块将标准消息发送至标准消息构成层的消息解析模块。 (3)消息解析模块调用相应的消息转换功能,将标准信息转换为依赖于具体设备通信协议的消息。
(4)消息解析模块将转换为依赖于具体设备通信协议的消息传送至感知延伸服务层的消息发送模块。
(5)感知延伸服务层的消息发送模块选择合适的传输方式,将依赖设备通信协议的特定消息发送至具体的底层设备。
(6)底层设备根据特定消息执行信息采集操作,并将结果返回给网关感知延伸服务层的消息接收模块。
(7)网关的感知延伸服务层的消息接收模块将依赖设备通信协议的特定消息传送至标准消息构成层的消息解析模块。
(8)消息解析模块调用信息转换模块,将依赖于设备通信协议的特定消息转换为标准消息。
从图3 可以看出,物联网网关解决了物联网网络内不同设备无法统一控制和管理的问题,达到屏蔽底层通信差异的目的,并使得最终用户无需知道底层设备的具体通信细节,实现对不同感知延伸层设备的统一访问。 3.3 系统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典型应用结构。无线传感器节点采集相应数据信息,通过无线多跳自组织方式将数据发送到网关, 固定式阅读器读取RFID 标签内容发送到网关; 网关将这些数据通过WCDMA 网络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并提供一个信息平台,供 用户(包括PC 用户和手机用户)使用。从图4 中可以看出物联网网关是架起感知网络和接入网络的桥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物联网网关设计时,采用模块化思想,设计面向不同感知网络和基础网络,实现通用低成本的网关。按照模块化的思想,将物联网网关系统分为数据汇集模块、处理/存储模块、接入模块和供电模块,。
数据汇聚模块: 实现物理世界数据的采集或者汇聚。 本网关系统采用传感器网络的汇聚节点和RFID 网络的阅读器作为数据汇集设备。 处理/存储模块: 是网关的核心模块, 它实现协议转换、管理、安全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处理及存储。
接入模块:将网关接入广域网,可能采用的方式包括有线(以太、ADSL、FTTx 等)、无线(WLAN、GPRS、3G 和卫星等),本系统采用WCDMA 的接入方式。
供电管理模块:负责整套系统的电源供给,系统的稳定运行与电源模块的稳定性能关系密切,此处设计的电源模块兼有热插拔和电压转换功能。可能的供电方式包括市电、太阳能、蓄电池等。 数据汇聚模块和处理/存储模块之间的接口类型采用UART 方式。接入模块和处理/存储模块之间的接口类型采用PCIE 方式。网关软件设计时采用分层结构,最后在应用层实现协议数据的相互转换。在进行物联网网关硬件模块化的同时,实现网关的软件功能的模块化,不同的硬件模块对应不同的驱动模块;采用动态可加载方式运行,分别提取出接入模块和数据汇集模块的公共驱动,根据接入的硬件模块不同加载不同的驱动模块,达到驱动硬件模块的目的,。 3.4 关键技术 物联网网关系统设计中解决了以下几个关键技术。 软件交互协议的统一: 物联网网关系统的设计思路是以模块化的方式实现软硬件的各个部分,使得模块之间的替换非常容易,以实现不同的感知延伸网络和接入网络互联,屏蔽底层通信差异。其中硬件模块采用UART总线形式进行连接,软件则采用模块化可加载的方式运行,并将共同部分抽象成公共模块。因此,支持新的数据汇聚模块和接入模块则只需要开发相应的硬件模块和驱动程序即可。另外,添加统一的协议适配层(),将应用数据统一提取出来,按照TLV(type , length,value)的方式进行组织,然后封装数据包。使得在接入网络中传输的都是标准的IP 数据包, 其中封装了TLV 格式的采集数据。
统一地址转换:不同的数据采集网络使用不同的编址方式, 如ZigBee 中有16 位短地址,6LowPan 中有64 位地址。在应用中只需要能定位到具体的节点即可,不需要关心节点是采用IP 地址还是16 位短地址,也不关心节点间的组网是采用ZigBee 还是6LowPan 或者其他方式。将这些地址转换为统一的表示方式,有利于应用的开发,因此在网关中实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