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偏见与权力
民族志反思 -回复

民族志反思-回复民族志反思:从历史到现实的反思与探索引言民族志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学科,通过对不同民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思维方式和社会体系的差异和共同之处。
然而,在进行民族志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立场进行反思呢?本文将探讨民族志的反思并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步:了解民族志的历史背景1.1 民族志的起源民族志起源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欧洲,当时的学者们开始对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群体进行研究,试图理解人类的多样性。
这使得民族志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2 民族志的经典理论在民族志发展的早期阶段,出现了一些经典理论,如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化观念、艾伯特·沙博格的社会演进理论和布朗尼斯洛夫斯基的文化相对论。
这些理论对民族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3 民族志的批判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志受到了批判,主要原因是其在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研究者的偏见、剥夺群体独立发展的权利以及研究过程中对于权力关系的忽视。
第二步:反思民族志的方法和立场2.1 去中心化的研究方法为了解决民族志研究的问题,一些学者开始提出去中心化的方法,尊重研究对象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这些方法包括参与式研究、后现代主义研究和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权力关系的认识。
2.2 反思研究者的偏见研究者往往带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偏颇。
反思研究者的偏见和加强跨学科合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
2.3 尊重民族群体的知识和价值观传统的民族志研究常常剥夺了被研究群体自主发展的权利。
我们应该尊重和肯定不同民族的知识和价值观,以便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文化和社会体系。
第三步:探索民族志的未来方向3.1 跨学科合作和知识交流民族志研究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入的合作和知识交流,以促进更全面的理解。
与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的合作可以为民族志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第七章:《政治学概论》之政治文化

第七章 第一节 • 狭义的文化:仅指观念文化,其中既包括风俗习惯、 社会心理等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科学、艺术、哲学等 自觉形态的文化。
• 2、政治文化
• • • 柏拉图的“心灵论”(理性、意念和情欲)。 亚里士多德的“本性论”。 马克思在《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恩格斯在 《法德农民问题》等著作中,分别对法国农民和德国农民 的政治心理趋向和特征即最高权力崇拜的心理作过深刻而 生动的分析。
•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 家民主政治困境。 • 阿尔蒙德和伏巴《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是“以沟通 和说服为基础的多元主义文化,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的文化,是允许变革但要渐进性变革的文化”(《公民文 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P6)。
第七章 第一节 • • 公民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 (1)公民具有“民主人”的人格特征:开放的自我、 多元的价值取向、信任人类的环境并对之有信心、相对来 说不为焦虑所困扰。 (2)民主政体下公民均有参与政治的愿望,而且参与 政治被视为一种合乎理性的行为。 (3)公民有较强的输入功能取向。 (4)公民有较强的政治效能感。 (5)由于公民文化是一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政治 文化,所以,公民参与政治的取向不是取代臣属或狭隘地 方性的政治文化,而是与之并存。
第七章 第二节
• 五、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
• • • • • • •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传播政治文化, 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实现政治文化在代 际的继承与变迁。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有: 1、家庭。个体社会化的起点。 2、学校。是进行系统化的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3、社会组织。政党、政治团体、社会组织。专门与一般。 4、大众传媒。电视、广播、书籍、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 5、政治实践。 6、特定政治符合。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的肖像等。 另外:教会、工作场所、社区社群等都发挥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文化认同与民族偏见

文化认同与民族偏见摘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罐头厂街》,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尝试构建了新的道德体系,体现了对道家思想精髓的文化认同。
与此同时,作品中对两个华人形象的刻画,又带有西方人对东方人认识上的固有定势与民族偏见。
本文旨在分析作品体现出的作者对东方文化认识上的矛盾思想及其根源。
关键词:文化认同民族偏见约翰·斯坦贝克《罐头厂街》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中国文化及华人形象总是出现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之中,西方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及华人形象的刻画也是一个逐渐变化发展的过程,这种刻画随着时间和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而改变。
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的小说《罐头厂街》(cannery row,1945)就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思想的精华的认同与借鉴,但在小说所刻画的华人形象身上,我们又看到了作者并没有摆脱西方人对中国社会认识上所固有的文化定势和民族偏见。
《罐头厂街》中的故事发生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环境背景是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海湾的一条海滨街道,20世纪40年代初,那里以生产沙丁鱼罐头为主要特色,故称罐头厂街。
小说中出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有科学家、商贩、妓女及流浪汉等,他们相互为邻,没有理想,随遇而安地栖居在罐头厂街。
海洋生物学家多克有恩于罐头厂街上的每一个人,为了表达对他的感谢,无业游民马克和他的伙伴们及其他居民们先后两次为多克举办晚会:第一次晚会以失败告终:多克本人没有参加晚会,这帮人毁坏了多克的实验器材,他的实验室被折腾得一塌糊涂;第二次晚会举办得非常成功,参加晚会的所有人都非常尽兴,痛快地畅饮狂欢,这种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正是作者为帮助处在危机中的美国人走出阴霾所建立的价值体系。
二文化认同——《罐头厂街》中体现的道家思想从贯穿小说的精神主线来看,《罐头厂街》无疑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思想精髓的认同。
权力主体文化殖民的基础和源泉

权力主体:文化殖民的基础和源泉张其学【内容摘要】从权力的角度考察殖民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权力主体是文化殖民的基础和源泉。
西方之所以能对东方实施文化殖民,就在于西方是一个权力主体。
正因为西方具有权力,它才能够“表述”、“建构”、“妖魔化”东方,才能够以其普遍性和主体性的知识身份“客体化”、“他者化”、“东方化”东方。
表述、知识与权力具有实质性的关系。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后殖民主义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批判,要求尝试重新肯定东方知识的价值,拒绝把西方文化特权化、普遍化,指出西方的知识与文化在提出普遍性要求时,从来没有考虑东方世界的知识以及自己对于东方世界的无知。
这些批判包含着某些合理因素。
【关键词】权力主体;文化殖民;权力;文化霸权【作者简介】张其学,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哲学博士。
从权力的角度来考察问题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视角。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以代表与权力的关系为主线分析了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农民由于没有权力,“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①俞吾金教授也注意到马克思考察问题的权力视角,他提出了“马克思的权力诠释学”这一新概念。
在《马克思的权力诠释学》一文中,俞教授把“马克思的权力诠释学”的内容归纳为四个方面,并解释了马克思的权力概念以及马克思权力诠释学的当代意义。
②众所周知,福柯从权力的视角解构主体、分析知识、考察规训性社会的震撼力和影响力可以说是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上力度最大的,他不仅影响了他同时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还为其他社会文化思潮提供了思维范式。
受福柯权力理论的熏陶,后殖民主义也注重从权力的角度来重新解读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关系,为我们开拓了理解东西方文化关系的新视野。
从权力的角度来分析文化殖民(霸权)其实也是文化霸权(殖民)③的应有之意。
文化霸权中的霸权(hegemony)与权力(power)的英文词虽然不同,但霸权与权力却具有大致相近的含义。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88年版)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997年版)对霸权(hegemony)一词的英文解释都强调了该词的领导权的含义,中文解释都有领导权和支配权的含义。
教育行动研究的困境及其解读

教育行动研究的困境及其解读教育行动研究(EducationalActionResearch)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研究方法,它旨在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和改进来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
然而,教育行动研究在实践中常常面临着困境,这些困境包括: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研究者与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和偏见等。
本文将对教育行动研究的困境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教育行动研究的核心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践中,研究者往往难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或者实践中的问题无法得到理论的解释。
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不仅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了研究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解决方案:1. 建立理论框架:在研究前期,研究者应该建立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将所涉及的理论、概念和假设整合起来,以便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应用。
2. 与实践相结合:研究者应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和改进来验证和应用理论。
同时,研究者应该将实践中的问题反馈到理论中,以便理论的更新和完善。
二、研究者与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教育行动研究的参与者通常是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学生、家长等,他们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研究者与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往往不平衡,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偏见和不公正。
解决方案:1. 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研究者应该与参与者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反馈,共同探讨问题和解决方案。
2. 反思和改进:研究者应该定期反思和改进研究过程,确保参与者的权益得到保障,研究结果得到公正和客观的评价。
三、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和偏见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研究方法,研究者的主观意识和偏见很容易影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研究者的主观性和偏见可能来自于他们的教育背景、文化背景、研究经验等方面。
解决方案:1. 多元化的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应该具有多元化的背景和经验,以便在研究过程中互相补充和纠正。
2. 多种数据来源:研究者应该收集多种数据来源,以便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解读研究结果。
符号化的被看——赵本山春晚小品农民形象的文化批判

符号化的被看——赵本山春晚小品农民形象的文化批判杨维【摘要】央视春晚是当今大众文化的重要舞台之一,赵本山在其表演的小品中所塑造的农民形象历来都受到文化研究者和普通大众的争议.借助现代传媒,原本朴实纯厚的农民在被观看、被凝视的过程中沦为被消费主义话语表述的对象,进而逐步成为大众文化中一种符号化的被看.“赵氏农民”在春晚舞台上被揶揄、被矮化、被嘲讽,这些农民成了奸诈、狡猾、诡计多端、愚昧无知的符号式形象,不但让普通受众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也反映了当前大众文化远离真实农民情感需求的缺憾.【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6)005【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农民形象;凝视;春晚小品;权力;话语建构【作者】杨维【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6在赵本山的春晚小品中,农民形象的塑造一直是其关注的重点。
赵本山通过20余年的春晚舞台上小品的展现,将“赵氏农民”形象塑造成狡黠、猥琐,甚至是愚昧无知的农民形象。
究其原因,既有商业话语的娱乐化泛滥,也有当代大众文化的平面化追求,更从根本上暴露了农民没有话语权力,丧失自我表述能力,沦为被表述的对象。
根据卡瓦拉罗的看法,“凝视的概念描述了一种与眼睛和视觉有关的权力形式。
当我们凝视某人或某事时,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在看’。
它同时也是探查和控制。
”[1]赵本山春晚小品中所塑造的农民形象通过暴露自身的缺陷和无知博得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就体现了当代大众文化中的某种隐秘的凝视和观看。
本文的研究,就在于揭露这种虚假的符号式农民形象背后的权力和意识形态偏见。
大致说来,赵本山的春晚小品可以简要概述为五个主题系列:(一)“官民系列”,代表作品有《老拜年》(1993);《牛大叔提干》(1995);《三鞭子》(1996);《拜年》(1998)等。
“官民系列”小品主要反映的是官与民的关系,赵本山扮演的是普通乡村农民赵大叔,通过赵大叔的视角看乡镇干部范乡长(范伟饰)的所作所为。
批判教育学名词解释

批判教育学名词解释1. 批判教育学•定义:批判教育学是一种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主要关注对教育的批判性分析和评估,着重揭示教育中的权力关系、社会不平等以及文化差异。
2. 知识权力•定义:知识权力指的是知识拥有者通过其知识和专业能力对他人的影响和控制。
批判教育学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社会权力的运用。
3. 双重压迫•定义:双重压迫指的是社会不平等和文化差异在教育中重叠和相互加剧的现象。
批判教育学通过对双重压迫的研究,试图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4. 解构•定义:解构是批判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用于揭示和批判教育中的权力结构和隐含偏见。
它通过研究和解析教育中的语言、符号和文化表达方式,发现其中的潜在偏见和隐含权力关系。
5. 社会正义•定义:社会正义是批判教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强调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它关注教育中的社会不平等,并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6. 文化响应教育•定义:文化响应教育是批判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实践策略,旨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回应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差异。
它倡导教育应根据学生的文化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实施。
7. 反思实践•定义:反思实践是批判教育学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教育经历和社会环境进行反思,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批判意识和变革。
以上是关于批判教育学相关的一些名词及解释。
批判教育学旨在揭示和批判教育中的权力关系、社会不平等和文化差异,并通过教育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文化响应教育和反思实践是批判教育学的重要实践策略和教学方法,旨在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推动教育的个性化和变革。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笔记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1. 定义:文化人类学,又称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它通过比较不同社会和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旨在理解人类文化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 研究内容:- 物质文化:研究人类生产和使用的物品,如工具、建筑、工艺品等,以及这些物品在文化中的意义。
- 精神文化:探讨信仰、价值观、世界观、艺术、文学、语言等非物质文化元素。
- 社会文化:分析家庭结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法律规范、教育体系等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
- 经济文化:研究生产方式、交换模式、消费习惯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文化现象。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早期的人类学研究多集中在欧洲殖民时期对“异文化”的描述和比较。
- 代表人物如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和刘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等,他们提出了文化进化论的观点。
2. 现代阶段(20世纪初至中期):- 功能主义: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和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等人发展,强调文化功能和社会结构。
- 结构主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提出,关注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和文化符号系统。
3. 当代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价值,不应以某一文化标准评价其他文化。
- 后现代主义:批判传统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元化和差异性。
- 全球化研究:关注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和跨文化交流。
三、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1. 进化论:- 泰勒和摩尔根等人的文化进化论,认为文化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乱写,v20150415.2.10674) 版本说明 2015年4月15日:作为一篇科普文,我还是尽量往简单里写。在文档里藏了几年的东西,今天总算发出来了,主要是不知道怎么整理,这篇东西在我文档里至少有3个以上的版本了,每次一看到就头晕。在2012年写的《小语和M胡扯乱扯的每一天2》就是一篇文化研究的科普文,这两篇其实没大多区别,有了这个,那个可以抛了。 《平庸之罪》《反乐观主义》以及《文化研究:偏见与权力》,这三篇文章论述了我大部分的思想,但坦诚来说,前人的思想结晶太过庞大了,我还能提出什么新观点,是曾经任何一个哲学家都不曾提到的?不得不说我尚不具备这样的洞见。特别是本文,说实话里面几乎不存在什么特别新的观点,所以,应该说这是一篇文化研究方面的科普文。但作为科普文,它的关注点似乎有点偏,因为写作本文有我特殊的目的——本文旨在消除人类的普遍愚昧。觉得这句话太过狂妄是吗?不要对此过多追究,毕竟这不是一句意味分明的话。
文化是习得的 说点闲话,熟悉我的人都知道,虽然外表看起来我很不正经,但其实我是一个正直、诚实、善良、关爱妇女健康、热爱世界和平的好人。从小我就坚持收看深夜档的两性奥秘节目,深记里面教的一些性知识的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男人为什么是男人,女人为什么是女人? 社会对男人和女人的要求似乎是不一样的,一个男孩子与一个女孩子做了同样一件事,一方受到称赞,另一方却可能受到批评。我们认为男人更应当具有这样一些品质,而女人则更需要具有另外一些品质——也就是我们说的“男子气”和“女子气”。一些两性节目与书籍极力把男人和女人描述成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我也确实发现,男人和女人有如此之大的差别,然而,性别差异真是天生的吗?在思考这个问题十几年之后,我写了《性别谎言》一文(虽然不是什么新观点,只算是一篇科普文),这篇文章中我是这样反问的: 当你小时候表现得像男孩子一样的时候,你的父亲是如何责备你的?当你十多岁还不会做家务的时候,你的母亲是怎么嘲讽没有男人会娶你的?小时候的玩具是你自己选择的吗,当你想要个机器人的时候,是谁告诉你这不是适合你的玩具?你真的只喜欢洋娃娃,还是因为你从未收到过洋娃娃以外的其他玩具?谁阻止了你去踢足球,而告诉你只能玩洋娃娃、跳牛皮筋?你如此关注自己的外貌、体重,是因为父母和周围人孜孜不倦的教导,还是你天生如此?在这个被社会学家称为“社会化”的过程中,你可曾有过选择成为哪种类型的人的权利?那么,你的女子气真的是天生的吗?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从小哪些行为受到惩罚,而哪些行为受到夸奖。这就好比说,我们往往会更喜欢那些自己学得好的科目,因为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夸奖。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归属感、认同感,因此我们也会乐于实现他人给予我们的期待,而去避免做他人不喜欢的事。大多数男孩子从小就喜欢玩足球、手枪、变形金刚模型,想练成盖世奇功或上战场当英雄,女孩子从小喜欢玩娃娃,过家家,想穿上漂亮裙子,确实从小就这样,然而这不一定真是天生如此,而是我们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学习、模仿同类人的行为,同时父母、老师和周围人的期待塑造了我们的喜好。 许多社会学家都强调人类关于世界的知识是社会地建构的。知识社会学认为,通过考察我们的社会处境,可以明了我们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理解世界。在谈论到性别问题时,有2个不同的概念要做出区分,也就是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包括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内的很多女性主义者所强调的,女人并非生而为女人,而是后天逐渐被教育成女人。这里指的是女人的社会性别,在生理上女人确实生而为女人,但女子气,也就是女性的性别认同,却是后天被塑造的(文化地建构的)。女性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的形成,不能简单地被视为女性的自由选择,文化因素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往往更具决定性。 不仅仅是性别角色,人们的性偏好同样受到后天环境(文化)的塑造。当今的大胸风潮便是一个体现文化的自上而下作用的例子。我们也许以为如今的男人对大胸的普遍迷恋反应了某一客观事实,比如说这是由男性的生理决定的——恰恰相反,说男人天生偏爱大胸恐怕更多的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塑造了他们对性的偏好的更多是文化因素而非天生的生理因素。在历史上男人偏爱小乳房的文化远比偏爱大乳房持续的时间长。看看中世纪的艺术品就能发现,中世纪的诗人和画家偏爱小而高挺的乳房。如今小胸女人的困扰,正如同16世纪的法国女人,她们求助各种偏方以避免乳房变得“巨大丑恶”。1整体来说,自从文艺复兴后期起,男人越来越喜欢大胸脯女人,中世纪末期崇尚青春小乳房的风潮逐渐退去,500年后被20世纪50年代的珍·罗素,70年代的卡萝·朵达丝与90年代的辛蒂·克劳馥所掀起的大胸脯风潮所取代。
道德观念 和其他观念一样,道德观念同样是文化地建构的。很多人将道德观念视为自然而言存在的东西,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恒古不变。或者道德是发自人内心的良知,是不言自明的,无需论证,我们的内心本能就能判断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然而通过对于历史和不同文化的考察,我们就能发现道德观并非不言自明、永恒不变的真理,和其他所有观念一样,很大程度上是被自身所处的环境文化所塑造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道德观念。曾经中国的裹足、欧洲的束腰,违反规范被认为在道德上是可悲的。曾经同性恋被认为是心理障碍,黑人奴隶如果企图逃跑或进行反抗,将会被诊断为患上了被称为“漂泊症”的精神疾病。中国古代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只需顺从男人)。维多利亚时代认为女人是没有性欲的,女人表现出对性的兴趣会被男性精神病医生认为是精神障碍„„这些曾经被认为的“道德”,现在看来恰恰是一种不道德。(裹足与束腰的传统已经结束,但是女性割礼这一对女性身体残害的文化,在非洲一些国家却依然存在。2) 有些观念从小就被潜移默化进了我们的脑袋里,以至于我们至今为止不曾反思过这一观念是否合理,它们是如此地坚不可摧,甚至已经被神圣化了,一旦我们去问为什么的时候,总有一个声音制止你说,不该发问,这是无可置疑的。这些所谓不可置疑的道德、价值基准,并不真的是所谓不言自明的真理,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被剥夺了质疑的能力,失去了脱出我们的文化预设给我们的知识体系去思考的能力。 每个时代都有人在宣称道德和伦理标准在沦丧,当女人想要财产权、想要投票权,想要和男人拥有同等权利的时候,有人呼喊过道德在沦丧。当黑人想要和白人拥有同等权利的时候,有人呼喊过道德在沦丧。在今天看来,“沦丧”的不是道德,恰恰是人的偏见。如果我们敢于对各种观念提出为什么,敢于对问题追根究底,而非用一种循环论证来逃避追问,那么这些道德观念是否还依然是如此不言自明的永恒真理呢?
知识的预设
1脚注标号开始至段尾引自[美]玛莉莲·亚隆:《乳房的历史》,104页,何颖怡译,北京,华龄出版社,2001。
2关于女性割礼的资料,可自行google,或参考:《人类的性存在》(第8版),87页,焦点4.1:女性生殖器
割礼。 我们以为我们有自己的思考,以为我们的观念来自自身,而实际上所有观念几乎不曾脱出所处的文化预设给我们的知识体系。就好像没有普遍因果性原理,我们就无法理解世间万物一样,脱出我们的文化,我们就难以评价事物的对与错、好与坏。 如果不接触到其他文化,可能很多人根本无法想象,除了他们自己所处文化的生活方式,怎么可能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然而,与“1加2等于3”,“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这些客观陈述不同,“好的”还是“坏的”,“变态”还是“正常”,这是主观的价值判断问题。思想狭义的人可能认识不到观念是文化地建构的,误以为他们此时此地所遵循的价值与道德标准,就是人类的一切时代、一切地区的标准。当他们见识到与自身所处文化相异的文化时,认为自身所处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以自身所处文化为标准来判断其他文化。因此也就产生了我们称之为“种族优越感”或“文化中心主义”的问题。 一个方面而言,人类不可能完全脱离于文化中心主义,不可能“绝对客观”地对事物作出评价。在何种程度上无法脱出自己的文化来看待事物,这是一个“知识的预设”的问题。许多人会怀疑纳税是否过高,是否存在贪污,但是很少人会怀疑纳税是应该的。许多人会怀疑司法是否公正,法律是否得到有效实行,但是很少有人会怀疑,国家对人民的统治是应该的。很少有人会不怀疑自己的婚姻由父母决定的合理性,许多人怀疑性是否只能发生在婚后,但是只有很少人会怀疑结婚以后要生孩子3——这是知识的预设的差别,我们会怀疑很多东西,而有些东西我们几乎从不怀疑(即便不知道为什么),这就是知识的预设。我们用“文化预设”一词来表示文化预设在我们的思考能力之前的那些东西。 知识的预设问题也就决定了怀疑的界限问题。人类是具有理性的,面度不合理的事物,人会问“为什么”。然而对于这个为什么的回答,人们依然可以问为什么。例如为什么男孩子不能留长发?因为是校规。为什么学校要如此规定?因为男孩子长发像流氓。那么男孩子长发像流氓这种观念的合理性在哪里?„„对于“为什么”的追问是无限的,对一个问题的持续追问,那么实际上任何一个知识体系都不是不可动摇的。然而一般人不会追问到那么深的程度,“男孩子留长发不像话”是一个普遍被社会接受的观念,它也就成了一个文化预设。一个知识一旦被人接受为一种预设,这一预设相当于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无论在外人看来多么不合情理,接受了这一文化预设的人也会认为这一事物(规则)“理所当然”,而任何违反这一预设的事物都是“不可理喻”的。一旦事物被打上了绝对如此、本质如此的标签,思考能力停于此界限之外,“理所当然”和“不可理喻”也就成了那个人唯一看待世界的方式。如果我们对这类人所认为“理所当然”的诸多道德标准提出质疑,质问这些道德标准的合理性到底是什么,他们也只会说出“女人理所当然要顺从男人”、“女人想要骑到男人头上真是不可理喻”之类的话。永远只说“是什么”,而不回答你“为什么”,因为这些人早已失去了质疑这些信念(知识)的能力。
作为权力的文化 从着眼于人的视角上而言,我们的问题是:人如何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这也就是被社会学家称之为“社会化”的这一过程的发生。从着眼于社会的视角上而言,我们的问题是:文化研究如何解释事物的意义?知识社会学通过考察我们的社会处境,来解释我们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理解世界。然而上述两个问题都只停留在观察者的角度,并没有解释文化运作的原理。是什么维持了文化的排他性与传承性?隐藏于我们讨论之下的东西一直是权力(power)。
3当然,如今结婚就要生孩子也不再是不可动摇的观念,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丁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