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一、《美术是创造性劳动》课标要求

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在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同时,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教材分析

本单元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即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课题和导语所交代的学习任务包括:发现生动感人、富有情趣和意境的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趣味生动、情景交融是众多艺术家所追求的表现目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美术作品,从不同的层面引领学生领略作品的情趣和意境。

本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选择了王式廓《血衣》和毕加索《格尔尼卡》两件大作,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再现性和表现性美术创作的一般过程,清晰的展示了美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对我国民间和当代的几件雕刻和工艺品做了介绍,解释了物质材料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是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补充,也使得本课的学习更加完整。整篇课文所选用的作品图片并不多,但每件作品内容分析更加详细、深入,教学目标也更加清晰。试图通过一两件经典名作欣赏、品评和思考研究解决本课的知识重难点,以点带面,收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将来进一步分析其它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第二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艺术品和生活美的区别和联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局限,将这一理论更加通俗化,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营造艺术的情趣意境的不同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味。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从中西绘画在构思的巧妙,构图的趣味,形式的新颖以及中国山水画中“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品位意境享受意境,到对意境表现的分析精神。

教材试图通过对相关美术作品的比较与分析、欣赏与评述,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进行的体验分析、欣赏评述,能对相关的美术作品情趣和意境进行欣赏评述。

三、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了解经典作品的内容,通过经典作品的详实分析,更加详细、深入的体会作品的创作过程,以点带面,收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将来进一步分析其它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四、教学难点:

通过经典名作的欣赏、品评和思考,将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欣赏评述相关的美术作品,初步掌握赏析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赏析作品的能力,体验源于生活的艺术美。

第二单元

一、《春天的畅想》课标要求

1.欣赏品味感受春天,通过欣赏评析,对比表现春天的摄影和艺术作品,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以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同时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绘画创作表现能力。

3.通过欣赏感受,运用不同的材料表现,大胆想象,构思春天,表现春天,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二、《春天的畅想》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造型表现的领域,在这单元中,包含了《色彩的魅力》《春天的畅想》两课学习内容,教材侧重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试图改变传统教学的色彩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法的传授,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本单元主要借助大自然赋予春的气息,调动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不同的角度感受与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学生的许多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及爱好都能释放出来,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想和收获,个人情感也得到升华。因此,以这种教材内容编排作为培养学生美好情感,使之获得再创造力的载体,恰当且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其中《色彩的魅力》结合欣赏和练习认识造型与色彩在造型艺术中的地位,了解色彩的本质特征、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色彩联想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运用色彩进行自主表现。为下一课《春天的畅想》能够运用自己熟悉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对春天的畅想创作提供理论依据。《春天的畅想》通过欣赏引发学生对春天色彩的主观感受,并且结合自身感受和色彩知识完成对春天主题的色彩创作。

三、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相关知识及其间的关系。掌握色彩的规律行并能够运用具象或抽象的形式来描绘他们心中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够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让学生能以讨论与合作方式,自己分析出作品中艺术家对春天赞美的角度与形式。通过对艺术家的作品与审美价值的了解、探究和体验,理解不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第三单元

一、《富有活力的运动会》课标要求

为培养学生了解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初步形成视觉文化意识,依照《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要求设置了本主题的教学单元。鉴于运动会展示的是学

生熟知而喜爱的体育运动,其丰富的形象策划活动使得运动会更加富有活力。本主题的教学单元分别以“凝练的视觉形象”、“亲切的使者”、“喜悦与收获”为题设置了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专题,围绕富有活力的运动会为主题,紧密结合与运动会有关的美术设计活动,分别以标志设计、吉祥物设计和奖杯设计来展开学习活动。

标志作为视觉语言的图形符号,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的视觉语言,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标志不仅仅是一种表达视觉识别的特殊符号,而且承载着更多的文化象征意义。

吉祥物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文化产物,它承载着大自然的生存中形成的趋吉辟邪的观念,是指能带来吉祥好运的人、动物或物品。运动会吉祥物是专门为运动会而设立的吉祥物,各届大型运动会中都形成了造型各异的吉祥物形象。每个吉祥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和性格,体现着友谊和公平的竞赛精神。

奖牌、奖杯作为体育竞赛中的视觉形象标志,与运动会的会标、会旗等一样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象征性。这些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形象的体现着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含义。代表着运动会最高荣誉的奖杯奖牌,其创意及制作要求已经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

各主题中的欣赏评述,旨在通过与运动会有关的标志、吉祥物、奖杯、奖牌的作品欣赏,了解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掌握设计的主要门类及主要特点,了解艺术家的设计意图,评述他人的设计和工艺设计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述。

二、《富有活力的运动会》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七年级美术教材下册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该学习领域所对应的内容基本属于设计教育范畴,有着基础美术教育阶段的特殊性。一方面,该领域的学习能够适度体现设计学科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该领域的学习又并非针对学科专业的教育,而是以育人为主线,在进行教学内容设置时,教材通过三课时的教学,以校园文化中的运动会为主题完成其教学内容,并以标志、吉祥物以及奖杯奖牌的设计为教学点加以突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又能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一定的训练。

第一课,标志是一种象征性的视觉信息传播符号,它以精炼的视觉形象表达一定的涵义,具有认识、象征和审美的功能。标志传达信息的功能很强,它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被广泛应用。通过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分析,深入体验学习标志设计的思路和创意,结合校园运动会平台,进行设计创作实践。理解标志的意义、特点、构成要素及表现形式等基本知识,学习标志设计的创意和方法。

第二课,吉祥物设计是活动形象识别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本单元体育活动系列设计之一,是在第一课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通过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分析,深入体验学习吉祥物设计的思路和创意,并通过对广州亚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加深理解。结合校运会的平台,进行设计创作实践。

第三课,通过运动主题中的优秀奖牌、奖杯作品赏析,让学生了解奖牌、奖杯的创意设计与制作工艺,培养初步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技术意识,学习理解设计的思路和创意。结合校园运动会的平台,进行设计创作实践。

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结合其他课程及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积极地参

与研究和创新活动。《凝练的视觉符号──标志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体现着现代意识,与时俱进。《亲切的使者》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需求。《喜悦与收获》在设计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本单元的教学围绕校园运动会的主题概念,对单元进行三课的阶段设计前提下,旨在使学生掌握相关设计原理的同时,培养其创造性的设计思维,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用设计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科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本主题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运动会相关的形象设计,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和理解,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设计意识,熟悉其设计的美学形式法则;培养一定的整体形象宣传和规划设计的能力,掌握初步的设计方法。

第四单元

一、《校园艺术节》课程标准

本主题教学单元分别以“广而告之”“盛情邀约”“独特的装扮”为题设置了3个教学专题,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尝试完成与校园艺术节各类活动有关的作品设计,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创意。

第一课《广而告之》和第二课《独特的装扮》是“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第一课,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海报设计,了解招贴的功能特点、设计制作规律,感受招贴创意无限的独特魅力。本课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艺术形式,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运用不同材料,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创造能力。同时通过校园宣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三个教学活动,分阶段的使学生了解面具艺术的起源、发展、种类等相关知识,感受面具展示出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教材注重人文性的体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感受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理解艺术作品中的文化影响力。

第二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艺术品和生活美的区别和联系。本课融欣赏、设计和探索、表现于一体,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主要围绕学生利用多种媒材,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平面、立体、半立体的制作。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营造艺术的情趣意境的不同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二、《校园艺术节》教材分析

本单元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主要通过校园艺术节这个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表现素材和技法展示创意,尝试完成与校园艺术节各种活动有关招贴画、请柬、面具制作作品设计,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创意。在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中,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在设计中领悟美术与我们生活紧密的联系。

本单元第一课《广而告之》主要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海报,了解招贴广告的功能特点和设计制作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创作活动感受招贴创意无限的独特魅力。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搜集与了解。搜集生活中的招贴资料,了解它们独特的创意和功能的结合的广告效应。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有招贴的街景作为导入,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熟

悉的生活背景,拉近了学生与招贴的距离。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和感受。紧接着的图片展示包含了各种不同的类型,有益于学生的观察分析,体会各类招贴的一个共性特征:简洁、醒目、创意独特、寓意深刻。通过作品的欣赏分析,学生有了对广告较为全面的感性认识。活动二:体验与实践。结合“校园艺术节”主题,可采用拼贴、手绘、电脑绘制等手段,设计制作一幅有创意的招贴。教材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了招贴构成的要素:图形、文字与色彩。并将设计师设计构思的过程和广告设计的方法展现在眼前,便于学生学习、借鉴,并了解设计的基本规律,对设计的各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此阶段,教师在引导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尽可能悬着画面构成有特色的图片资料,让学生通过小组分析、探究、自己寻找招贴版面设计的规律,并结合自己的主题和创意图形,合理安排主标题及说明文字的内容、字体大小和位置,确定作品主色调,是校园海报作品更具吸引力。

第二课《盛情邀请》是一堂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美术运用能力及立体造型能力的“综合·探索”课。请柬是我国传统的礼仪文书,也是国际通用的社交联络方式,在社会实际中被广泛应用。学生制作请柬既能表达作者的热情和诚意,也能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主要围绕学生利用折、镂空、插接等基本技法,进行平面的、立体的、半立体的制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本课设置了两个活动,1、了解与学习:搜集多种形式的请柬,了解请柬设计的表现形式,学习请柬设计的常用方法。此活动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体验与实践:为校园艺术节演出设计制作一枚有特色的请柬。此活动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课《独特的装扮》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精美独特的面具装扮自己,并参与校园艺术节的表演与展示活动,从而在体验面具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面具艺术的起源、发展、种类等相关知识、感受面具展示出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活动一:观察与分析中,观察演出活动中的面具,分析探讨面具设计制作的方法。此阶段教师可通过实物面具和面具表演图片及学生语言描述曾经见过的面具等多种形式,从特定形象、剧情需要和娱乐活动三种面具形式组织学生欣赏交流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面具的造型、选材和色彩装饰特点等知识,感受面具在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方面的常用手法,进而分析和探讨面具的设计制作方法,表达个性与创意。活动二:实践与展示,教材紧紧围绕“特色”、“适当”、“匹配”三个关键词展开活动设置。在设计面具制作材料和方法上给了很大的广度和灵活度,制作形式可以是平面或立体的面具,也可以是民俗或现代的面具。教师在引领学生对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时,要尽可能的具有操作性,材料要简便易找,方法要简单有效。要尽可能的具有愉悦性。活动三:探究。教材从面具起源与演变、分布与种类的角度重点对我国民俗面具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面具做了文字和图片赏析,还用摄影图片的形式对藏戏和社火表演场景予以呈现,并对以上各类面具共同的特征予以概括说明。随后又以非洲、日本等面具为代表对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面具作品做了图片拓展介绍,力求让学生感受到独特的面具艺术折射出的世界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此阶段以探究面具文化为主导,可通过欣赏了解、交流介绍、总结拓展等不同形式,加深学生对不同面具产生的不同美感和表现出的不同风俗与审美取向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民俗面具人文内涵的认同和对不同国家、地域、民族面具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学生了解招贴广告的功能特点和设计制作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创作活动感

受招贴创意无限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难点:独特的图形创意和设计三要素的合理安排与运用。

第五单元

一、《平面设计的盛宴》课标要求

美术七年级下册《平面设计的盛宴》,从视觉传达设计这个话题展开而组织教学内容。视觉传达设计借由现代科技媒体,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丰富的视觉意象,设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实用与艺术的丰富感受。这是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艺术,是最为普遍和重要的途径。本课将美术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个非常实用而又深刻的位置,同时也体现了美术的本质特征。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要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了解平面设计作品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了解作品的形式语言,比如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的美术活动,平面设计作品在表达设计意图的过程中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与环境,在欣赏与评述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本单元选择标志、包装、书籍、广告等作品,唤起大家关注身边的视觉形象,同时请学生辨认和了解生活中能见到设计作品。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图像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S)设计等二维空间(平面)的设计,以及展示设计、影像设计等三维和四维空间的设计。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材分门别类选择代表性的作品,强调学生的认识和选择,了解设计作品的实用功能和与生活的作用。在引导学生了解艺术设计的形式语言的同时,通过比较和分析,强调学生了解优秀的设计可以提升我们生活的品质并带给我们美好的视觉享受。设计中合理运用资源,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是设计追求的完美境界。同时提示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设计作品,了解其设计理念和与生活的联系。

二、《平面设计的盛宴》教材分析

本单元安排了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从视觉传达设计借由现代科技媒体,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为话题展开教材内容,通过欣赏学习,了解不同类别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及其作用,增强我们的生活审美能力。教材安排了经典的平面设计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利用视觉符号并通过视觉媒介进行信息表现和传达的设计称之为视觉传达设计。其领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图像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S)设计等二维空间(平面)的设计,以及展示设计、影像设计等三维和四维空间的设计。教材强调平面设计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欣赏平面设计作品,认识平面设计通常所包含的范围和基础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并且能从平面设计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和要求、色彩要求等几个方面评价作品,能够着重体会并且表述作品中的创意。通过对设计作品的比较与分析、欣赏与评述,初步了解平面设计作品的门类,了解各种设计的艺术语言,掌握对设计作品思路和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的审美习惯和美学素养。通过教学给学生打开一扇与生活对接的窗口,引领学生的艺术思维,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设计作品的关注,给学生一种设计思路,以此展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材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即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

平面设计的艺术语言,了解平面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美化自己的生活与环境,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评述他人的设计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是观赏与描述,要求学生选择几件标志设计作品,说说它们的创意表现。活动二是分析与研究,“你认识视觉传达作品在当代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吗?请选择一项加以分析说明。”教材试图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别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及其作用,增强生活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平面设计作品认识平面设计所包含的知识领域和形象特点,了解其范围和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平面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翔实的分析和讨论,更加详细、深入的体会平面设计的艺术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

在欣赏和探讨的过程中探索平面设计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了解设计的基本要求,比如色彩的运用、构图的艺术法则、图形的把握等真实,并且能尝试动手实践,临摹或创作都可以,加深对平面设计的了解,并且能识别了评价平面设计作品。

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模版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一、教学总体目标: 从学生身边环境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表现生活中有特色的环境,体验生活的情趣,提高绘画表现技能,学会装饰,美化生活,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设计、想象、创造的能力。 要求:实际是基础,想象是延伸,教师要用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培养文明、朴素的观念,让学生沿着一个健康、文明的审美轨道创新、开拓,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四大领域:造型?表现领域,设计?应用领域,欣赏?评述领域,综合?探索领域。四类中仍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主要教学内容,约占总教学量的三分之二。 二、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根据上学年级执教时对他们的了解,优秀生约占5%,差生约占3%,其余学生均为一般水平。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授本册教材所面临的困难性和重要性。 (二)教材情况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八个单元,通过美术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业类型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课、设计应用课、欣赏评述课和综合探索课四大类。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人教版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七年级美术下册 教 学 教 案 杨店乡九年制学校 教师:冯伟伟 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 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 受。 2、探究:理解作此文 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 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 导学生观察牛、马、母 亲、灯、举灯的人、跳 楼的人、逃生人的表 情、姿态,用形容词或 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 理感受,并讨论、分析 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 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 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牛头:德国法西斯 马;西班牙无辜百姓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最新最全】

第一单元什么是美术 第一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立意与表现方式及手法。 难点:怎么理解美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不同肌理的石头、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活动: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观看祖国壮丽山河的实景图片,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一起欣赏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 2、教师活动:快速画出中国版画的轮廓线。提出讨论:这样的图形作为歌颂祖国山川美景的图画可以吗?说说你的观点。 3、教师总结: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符号化的形象很难传递出深厚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点明课题。(二)发展阶段: 1、教师和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绘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教师介绍尺寸、绘画技巧,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分析: (1)从构图角度分析:近景、中景、远景分别是什么? (2)从色彩角度分析:画中怎样体现出季节、时间段的? (3)图画中的形象分别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4)画家们是通过怎样的视角表现如此宏大的场景的,换种表现视角行不行?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块不同质地的石头,找几位同学触摸之后对其质感进行评价,以便更好的理解画家对山石肌理感的表现。 (1)自然山石的幻化——“抱石皴”法。 (2)红日的霞光对画面整体气氛的烘托作用。 学生思考、体验“肌理”的含义。 3、多媒体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欣赏的作品,谈谈自己对美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的理解。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doc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美术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一、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第1 课时第1周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第 2课时第2周三、立体图象的表达 第 3课时第3周四、立体图象的表达 第 4 课时第4 周五、物象空间的表达 第 5课时第5 周六、物象空间的表达 第 6 课时第6 周七、单色版画 第 7 课时第 7 周八、单色版画 第 8 课时第 8 周九、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 第 9 课时第 9 周十、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第10课时第10周十一、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第11课时第11周十二、用电脑创造满意的色彩第课时第周十三、策划出游活动第13课时第13周十四、 策划出游活动(二)第14课时第14周十五、旗帜与标志第15课时第15周十六、 帽子和文化衫 &nb3456789101113141516171819202223242526 2018--16

七年级美术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一、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第1 课时第1周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第 2课时第2周三、立体图象的表达 第 3课时第3周四、立体图象的表达 第 4 课时第4 周五、物象空间的表达 第 5课时第5 周六、物象空间的表达 第 6 课时第6 周七、单色版画 第 7 课时第 7 周八、单色版画 第 8 课时第 8 周九、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 第 9 课时第 9 周十、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第10课时第10周十一、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第11课时第11周十二、用电脑创造满意的色彩第课时第周十三、策划出游活动第13课时第13周十四、 策划出游活动(二)第14课时第14周十五、旗帜与标志第15课时第15周十六、 帽子和文化衫 &nb3456789101113141516171819202223242526 2018--16 七年级美术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一、盛唐女性的生活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1 2009-05-16 13:50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与艺术表现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与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与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现的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与谐交融。 学生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她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就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就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她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的基本内涵就是本节课的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一、《美术是创造性劳动》课标要求 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在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同时,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教材分析 本单元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即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课题和导语所交代的学习任务包括:发现生动感人、富有情趣和意境的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趣味生动、情景交融是众多艺术家所追求的表现目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美术作品,从不同的层面引领学生领略作品的情趣和意境。 本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选择了王式廓《血衣》和毕加索《格尔尼卡》两件大作,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再现性和表现性美术创作的一般过程,清晰的展示了美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对我国民间和当代的几件雕刻和工艺品做了介绍,解释了物质材料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是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补充,也使得本课的学习更加完整。整篇课文所选用的作品图片并不多,但每件作品内容分析更加详细、深入,教学目标也更加清晰。试图通过一两件经典名作欣赏、品评和思考研究解决本课的知识重难点,以点带面,收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将来进一步分析其它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第二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艺术品和生活美的区别和联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局限,将这一理论更加通俗化,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营造艺术的情趣意境的不同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味。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从中西绘画在构思的巧妙,构图的趣味,形式的新颖以及中国山水画中“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教学进度表: 周次课题 1-2周《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1课时3-4周《美术是个大家族》2课时 5-6周《小伙伴》2课时 7周《在校园中健康成长》2课时 8周《我们的风采》1课时 9周《有创意的字》1课时 10-11周《精美的报刊》2课时 12-13周《描绘我们的校园》2课时 14-15周《设计我们的校园》1课时 16周《实用又美观的日用产品》1课时

第一单元什么是美术 第一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立意与表现方式及手法。 难点:怎么理解美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不同肌理的石头、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欣赏的作品,谈谈自己对美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的理解。【教学反思】 1、《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到底美在哪? 2、今后欣赏美术作品从哪几方面着眼? 第二课美术是个大家族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学科特征及美术的主要门类。

过程与方法:掌握美术作品中不同门类所涵盖的种类和代表种类的风格特征。了解美术作品除了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外,还是兼具使用功能的艺术门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美术作品正以形象化、直观化的特征证明着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味,促进着世界多元化的传承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特点及区别,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难点:掌握学生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总课时:第2课时)

人美版 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自学;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https://www.360docs.net/doc/9b4259269.html,品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 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美术七年级美术教案(下)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课----------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第二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第二单元春天畅想 第一课---------- 色彩的魅力 第二课---------- 春天的畅想 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第一课---------- 凝练的视觉符号 第二课---------- 亲切的使者 第三课---------- 喜悦与收获 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 第一课---------- 广而告之 第二课---------- 盛情邀约 第三课---------- 独特的装扮 第五单元平面设计的盛宴

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教具准备课件、画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回忆上学期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2.作品描绘了什么? 3.作品表现的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4.它来源于什么? 板书部分课题——源于生活 二、新授:

(1)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和创作背景)思考讨论:1.作品的题材容是怎样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2)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三、课堂小结: 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善于发现,学会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第二课时 一、继续上节课的艺术作品分析 a.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请同学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b.师讲述《格尔尼卡》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P4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变形的手法) c.思考讨论 《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

新人教版_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总课时:第3课时) 第二课时:(总课时:第4课时)

【作业布置】 用线造型的方法画一幅人物肖像画,并表现出其相貌特征。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学习人物脸部的比例、表情特点、以及人物头部的基本形等知识,以及人物头像的写生方法等。让学生明白人物头像写生的意义,人的形象最为生动完美,又富于动态、表情和个性特点的变化,因此,惟妙惟肖地画好人物形象也就是最为困难,需要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较高的素描技巧。人物头像的写生练习是获得这些能力和技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二课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认识人体比例基础知识,观察和表现人物形象特征和动态特征,初步了解人物题材绘画的一般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感知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通过赏析画家的优秀作品进行再一定场景中以成组人物及情节表现一定主题的绘画创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提高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感觉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比例关系、人体运动时重心及人体的动态。 难点:运用速写的方式表现身边的小伙伴。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人体站坐速写示范图 【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总课时:第5课时)

【作业布置】 运用所学的知识,用速写的方法表现身边的伙伴。 第二课时: (总课时:第6课时 ) 【作业布置】 选取学校生活的一个活动场面,用速写的方法来表现。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14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3)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捣练图》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 二、播放影视剧《大明宫词》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个直观印象。 导入《捣练图》。 三、尝试以制作简单网页的形式学习《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 以网页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一)版块设计: 学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网页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网页版块组成。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确定。

版块二:宋徽宗赵佶(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三:唐女性形象(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四:画家小传(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五:思考与讨论 (二)围绕《捣练图》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实网页版块。 1、分组讨论以上前四个版块。通过汇总已备学习资料,查阅书籍,上网等形式,将和本专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归并,经讨论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2、重点分析第五版块,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思考与讨论”版块的内容。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解决,总结。 (1)从美术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直接信息) 内容分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色彩;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 (2)从历史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间接信息) 主要通过画中唐代妇女经济; 文化;政治;民族关系:地理角度(信息综合)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收集西方古代人物画资料。 三、学习结果检测、呈示。 1、随堂检测 由教师出题或学生出题,学生抢答,检验学习结果。(题目如下:) 作者及年代;《捣练图》属于什么画种; 采用什么构图样式;采用哪些绘画技法; 色彩特点;作品风格等 2、版块评比。 将网页上传到校网站或因特网,对各小组设计制作的版面进行评比,设以下几个奖项:组织奖、创意奖和技术奖,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3、撰写感受或美术论文。 将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结论及制作网页的经过等记叙下来 将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或对其中较感兴趣的一点撰写成美术论文。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第一课《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3)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2)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

整理和《捣练图》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二、播放影视剧《大明宫词》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个直观印象。 导入《捣练图》。 三、尝试以制作简单网页的形式学习《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 以网页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一)版块设计: 学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网页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网页版块组成。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确定。 版块一:仕女画(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二:宋徽宗赵佶(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三:唐女性形象(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四:画家小传(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五:思考与讨论 (二)围绕《捣练图》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实网页版块。 1、分组讨论以上前四个版块。通过汇总已备学习资料,查阅书籍,上网等形式,将和本专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归并,经讨论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雨冲中学龙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三个面向”和江总书记关于创新的讲话的指引,认真贯彻落实鲤城区的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再贯彻教育方针的思想知道下,办出我校信 息科技教育特色并全面事实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使学校各项工作有一个新发展和新水平。 二、主要工作: 1、深入的学习各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尽力的工作。 2、为参加省市有关竞赛作好充分准备,并力争获得好名次。 (1)、组织学生报名活动。 (2)、组织学生培训活动。(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相应的兴趣小组、竞赛小组。) 3、加强备课组建设,重视每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校研讨的“四结合”课题活动。 (1)备课组长认真履行职责,负责组内各项日常工作

的贯彻与落实,组织好每次的教研活动,做到“三定”、“四备”和“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使用新教材的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练习的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教材。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2)每次的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说课,上课和听课与评课活动,以及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经验的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认真开展外出听课、观摩教学录像后的取经说课,上研讨课,评课等教学实践活动。 (4)结合我校研讨的“四结合”课题活动,每个美术组成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 4、继续在校园内的玻璃橱窗展示学生作品,绘画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5、美术教师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集体教研的基础上个人认真备课,批改美术作业,辅导学生,促使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动手能力,促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 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 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 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 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 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 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七年级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 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 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 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 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人教版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2013—2014学年度下期七年级美术 教

学 教 案 冕宁县富强学校教师:姚兰 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https://www.360docs.net/doc/9b4259269.html,品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 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牛头:德国法西斯 马;西班牙无辜百姓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

最新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考试重点

七年级下册美术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美术作品产生需要的条件: ①生活经验和感受②画家提炼、加工的创造激情③艺术技巧和物质材料 2、再现性美术作品:真实;表现性美术作品:抽象。 3、情趣盎然的美术作品离不开高雅的情趣和意境,意境是情和景相结合的结果。 《血衣》(油画素描稿现代)王式廓 创作于1954年,尺寸为192.0厘米 ×345.0厘米。 赏析: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斗地主 的场景,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描绘了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在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诉。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格尔尼卡》油画毕加索

赏析:《格尔尼卡》油画,毕加索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伏虎(霍去病墓石雕西汉) 这一石雕充分利用了石料原始状态的起伏 形态变化,略加雕凿而成,仅为了表现虎 身的条纹,而刻出了一些很细的条纹,生 动地表现出伏虎那威猛机警的神态。 第2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1、情趣盎然的美术作品离不开高雅的情趣和意境,意境是情和景相结合的结果。 ?春牧图(中国画现代)李可染 水牛悠然走在乡间小路上,牧童侧坐于水牛背, 转头仰望春柳,悠然自得,是一副别具乡间情 趣的小品。

新人教版_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总课时:第3课时) 第二课时:(总课时:第 4课时)

【作业布置】 用线造型的方法画一幅人物肖像画,并表现出其相貌特征。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学习人物脸部的比例、表情特点、以及人物头部的基本形等知识,以及人物头像的写生方法等。让学生明白人物头像写生的意义,人的形象最为生动完美,又富于动态、表情和个性特点的变化,因此,惟妙惟肖地画好人物形象也就是最为困难,需要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较高的素描技巧。人物头像的写生练习是获得这些能力和技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二课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认识人体比例基础知识,观察和表现人物形象特征和动态特征,初步了解人物题材绘画的一般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感知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通过赏析画家的优秀作品进行再一定场景中以成组人物及情节表现一定主题的绘画 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提高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感 觉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比例关系、人体运动时重心及人体的动态。 难点:运用速写的方式表现身边的小伙伴。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人体站坐速写示范图 【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总课时:第5课时)

【作业布置】 运用所学的知识,用速写的方法表现身边的伙伴。第二课时:(总课时:第6课时)

选取学校生活的一个活动场面,用速写的方法来表现。 【教学反思】 人物速写,是在较短时间内概括而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形象和动态的一种绘画形式, 其任务是迅速捕捉人物的形象特征、运动姿态和生活情趣。一般是以线造型,强调 简练、概括、生动的笔法。是为绘画创作搜集素材最为常用的手段。 第三课我们的风采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学生装的基本知识,学习学生装的设计。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装设计的了解、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 学校的情感,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装设计的款式及特点。 难点:学生装的设计及绘制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总课时:第7课时)

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如何欣赏雕塑作品》教案

《如何欣赏雕塑作品》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欣赏分析雕塑艺术的审美取向及造型特点。了解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认识雕塑作品从形到意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雕塑作品的造型和表意特点。 教具准备: 与课本图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引: 1、两位同学上讲台摆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很酷的姿势,在让下面的同学讨论一下两位同学的姿势如何?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 2、问一下同学们平时见过哪些雕塑?给他们留下怎么样的印象?能看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二、导入新课: 先出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作品的图片各一张。问美术分为哪几类?再问一下同学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由此引出雕塑念。 雕塑:可雕性、可塑性的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三、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石雕、木雕、竹雕、泥雕、金属雕、冰雕、石膏像等 2)、按空间形制(形态):圆雕、浮雕、透雕。 圆雕:不附着背景的完全立体的可从四面观赏的一种雕塑。如《思想者》、《菊花仙子》。 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厚度,根据凸起的高度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 透雕: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重视一面艺术效果的单面雕,也有双面雕。如室内的屏风。

3)、按功用和所放的位置: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等。 四、雕塑艺术的特点: 1、雕塑的形体: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的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不仅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更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例如: A、罗丹的《思想者》。罗丹是法国近代最著名的雕塑家,被称为“近代雕塑之父”。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最初一位雕刻家。这尊雕塑是罗丹为《地狱之门》中央的门楣而作的。雕塑的人物形态是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颚,嘴咬着自己的粗手,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眉弓突起,双眼深陷隐于暗影之中,咬肌凸起,全身肌肉紧张。强化了他的苦闷、深思。 B、摩尔的《斜卧像》。这是1957——1958年为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创作的雕像。这是一件抽象化的雕塑,描绘的是一位斜卧翘首远望的女性。 像这种表现性的雕像,强调主观精神,审美理想。这样的雕塑应从内在的意境去观看,不能单看外表。 C、雕塑具有体量感,它直接影响着观赏效果与主题的表达。 2、雕塑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 雕塑形象单纯,难于作复杂的描绘所以作者利用其形体变化,体量和外轮廓造成雕塑的节奏韵律感,赋予象征性和寓意性。如法国马约尔的《地中海》。他以丰满的女人体象征美丽富饶的地中海。马约尔是一位善于刻画女性美的艺术家,他从一个形象和姿态中显露出内心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 3、注重作品的材质和内容的关系: 材质美和材质与内容的统一,便是雕塑艺术的重要特点。《鳖》是一件因材施艺,构思奇巧,造型成功的小石雕。作者琢磨得精细逼真,同时在印体石上留有粗糙的砸痕来保持石材原有的特点。这是利用材质肌理对比和加工留痕,增强表现力和审美情趣。 霍去病墓的各种动物雕刻多是利用石材的原形稍加雕凿,既使其具有生命,又保持了石质的美感。 4、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性 雕塑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使作品作用与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观。爱得华的《美人鱼》,是置于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中的巨石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 单位:良教乡中心学校 姓名:马强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七年级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

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这一理论去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本里的美术作品,创设气氛,触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是一些中外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丰富多样,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足迹,凝聚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新课学习。 师:艺术是否包括美术?在自然界里,是先有艺术,还是先有生命?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有生命?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了解艺术是否有生命,就得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作品去欣赏。在人类最早的艺术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教师展示课件《野牛》,让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