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lpr发展历程

lpr发展历程LPR发展历程1996年,人民银行引入我国第一个市场化利率——LPR(Loan Prime Rate,贷款基准利率),并开始在上海试点推广,为企业贷款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定价方式。
此举标志着中国金融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LPR的引入是贯彻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引入LPR之前,中国的贷款利率主要由银行自行定价,导致利率水平相对较高,企业融资成本较大。
这不仅限制了企业的经营发展,也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因此,引入LPR旨在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推动利率市场化,降低企业贷款成本,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1996年至2004年,LPR的试点范围逐步扩大,从上海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的金融机构。
此期间,LPR主要用于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定价。
LPR 的引入有效改变了过去银行自行定价的体制,使得企业融资成本有所下降,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支持。
2004年至2010年,LPR经历了深化改革的过程。
面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市场化改革的需求,人民银行开始逐步开放LPR的定价方式,允许银行赋予贷款利率更多的市场化因素。
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人民银行逐渐开始推行分段定价政策,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用途的贷款设置不同的利率。
2010年至2013年,LPR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完善。
人民银行在此期间提出了“控制贷款增长速度、保障贷款流动性、优化贷款结构、合理定价贷款”的要求,力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LPR的定价机制。
2013年以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了对LPR 的改革力度。
2013年7月,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相关金融机构利率指导的规定,要求金融机构将LPR作为贷款的定价工具,与市场利率挂钩。
此举进一步提高了LPR的市场化程度,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2019年8月,人民银行正式公布了新的LPR定价机制,将原来的一年期和五年期LPR合并为一个LPR报价,以五个不同期限的贷款为基准,通过每月公布的报价确定下月的LPR利率。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一、背景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
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
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
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1 我 国利率 市场化 改 革 回顾
利 率市 场化 是指 政府 或货 币当局放 松对 利率 的直 接管 制 ,将 利率 的决 定权 交给市 场 ,根 据各 种市 场因 素主要 是
资金供 求关 系 ,通 过 一 定 的定 价 机 制 自主 地 确 定 资 金 价
格 。利率 市场 化是 一个 国家 金融 深化 的标 志 ,是提 高金 融
够影 响政 府决 策 的各 种利 益集 团为 了维护 自身利 益有 时会 抵制 改革 ,使 改革进 程 受 阻。
( ) 中国利 率市 场化 改革 涉 及 多个 金 融领 域 的改 革 , 2 因此需 要这 些 改革方 案 和进程 相协 调 。中 国利率 市场 化改
革不 是单 独 的 、孤立 的改 革 ,而 是伴 随着对 整个 金融 系统
贺叶 :我 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 采
金 融镞 域
我 国 利 率 市 场 化 进 程 中存 在 的 问题 和解 决对 策
贺 叶
( 南 财 经 大 学 会 计 学院 , 四川 成 都 6 13 ) 西 1率市 场化 改革进 行 了简要 的 回顾 ,然后 总 结 了利 率 市 场化进 程 中存在 的一 些 问题和 解 决
[ 键词 ] 利 率 市场化 ;商业银行 ;利 率风 险 关 [ 中图分 类号 ] F 7 24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0 6 3 ( 0 1 0 5— 4 2 2 1 )5—0 5 0 0 9— l 革 的动力 和决 心很 大 。当前 改革 进入 了攻 坚 阶段 ,市 场化 改革 必定 会使 大部 分人 收益 ,而 部分 人利 益受损 。因此 能
率 市场化 。利 率市 场化 最关 键 的一步 是 完全放 开 金融 机构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组长:雷小明 成员:陈先明 蒙绪浩
倪少强 陈智伟
利率市场化
?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热点问题,我国正在 面临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对于理解现存 的一些是否进行以及如何进行利率市场 化改革的争论有意义。
2
目录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四:利率市场化包含内容 五: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影响
10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
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 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 1994 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1996年我国正式推 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加入 WTO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势 在必行。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上调有助于吸收存 款,抑制流动性,抑制投资 热度,控制通货膨胀,稳定 物价水平;
利率下调有助于刺激贷 款需求,刺激投资,拉动经 济增长。利率这个经济杠杆 使用起来要考虑它的利弊, 在什么时间、用什么幅度调 整都是讲究艺术的。
利率变动的作用
整体说来,我国利率水平的调整对 经济产生正面的影响
五、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利率市场化
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 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 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 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 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 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 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
? 商业银行调高存款利率水平意味着能吸引到更多存款 ,但同时经营成本也将增加,如果贷款利率不相应调 高,则收入会减少;
改革我国现行利率体制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率 体 制 的 弊 端 凸 现 出 来 。 尤 其 是 我 国 加 入 世 界 贸 易 组 织 后 , 国 经济 与世 界经 济 逐 渐接 轨 , 国银 行 面 我 我 临 外 资银 行 的挑 战 和 冲 击 , 革 现行 利 率 体 制 , 世 改 与 界 利 率 体 制 并 轨 成 为 我 国 亟 待 解 决 的 问 题 。 从 我 国 目 前 的 情 况 看 , 尽 管 利 率 市 场 化 关 系 到 异 常 复 杂 的 各 个 方 面 ,对 利 率 市 场 化 改 革 的 风 险 判 断 和 具 体 步 骤 的 制 定 、 作 也 存 在 技 术 性 的 障 碍 , 从 总 体 和 长 操 但 远来 看 ,作 为调 节 分 配关 系 的一 种 重 要 的经 济 手 段 和 杠 杆 ,利 率 市 场 化 是 任 何 市 场 经 济 国 家 实 现 经 济
二 、 率 市 场化 改 革 的 前 提 条件 利 从 世 界 其他 国家 的情 况 看 ,利率 市 场 化 在 改革 初 期 均 存 在一 些 不 稳 定 性 和 不适 应性 。 这些 国 家进 行 利 率 市 场 化 改 革 时 的 初 始 状 态 , 根 据 初 始 宏 观 经
进 行 有 效 管理 的重 要 前 提 。
、
利率 市 场 化 的 理论 依 据
从 经 济 分 析 的 角 度 来 看 利 率 市 场 化 , 可 以 分 为
微 观 和 宏 观两 个 层 面 。
从 微 观 经 济 管 理 的 角 度 来 看 : 要 做 到 生 产 的 最
优 化 , 必 须 对 资 源 进 行 合 理 配 置 。固 定 利 率 管 理 体 就
维普资讯
Re e r h o n t r ol y s a c n Mo e ay P i c
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利率市场化

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3、存款利率市场化
1999年,尝试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中 资保险公司 (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
2000年,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300万 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
三、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1、对银行
存款利率上升,净息差收窄 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利息收入占比下降 盈利能力短期承压、长期受益 竞争加剧,加速金融创新
2、对客户
存款选择与转移 银行客户分层,高信用客户更受益
3、对策
向综合化经营模式转变,调整盈利模式及收入结构,积极开 展产品创新,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摆脱利差利润的限制;
建立科学的产品定价体系,提升自身的定价能力; 调整存贷款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 低经营成本; 完善信用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信用评估方法和相关制度,加 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避免信用风险增加带来 的潜在危机; 丰富和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方法和水平,完善管理体制,为 银行取得收益提供保障。
2003年8月,允许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 利率上浮不超过贷款基准利率的2 倍
2004 年1 月1 日,利率上浮扩大到1.7倍,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浮2 倍,金融机构贷 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 的0.9 倍不变
2004年10月29日,决定取消金融机构(不含 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
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至少应包括以下相互 联系的组成部分:一是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二是以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为核心的利率调控 机制,三是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市场定价能力 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内容
中国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影响 了货 币政策独立性 , 也造成潜在 的通胀压力。 人 民 币汇率市场化有利 于解决这些 问题 。 近年
来, 随着人 民币; 1 2 率双向浮动 , 中国经常账户顺 差开始减少 , 国际收支正在向均衡的方向调整。
I
一
步加快 。2 0 1 2年 6月 , 人 民银行将存款利率浮动 区间上 限扩大为基准利 率的 1 . 1 倍 。2 0 1 2 年7
长期 以 来 , “ 金 融抑 制 ” 造成 我 国储 蓄 回报 率 过低— — 有 时会 低 于通胀 率 , 从 而使 企 业 获得 的
月, 人 民银 行 将 贷款 利 率 浮 动 区间的 下 降扩 大至基 准利 率 的 0 . 7倍 。
我们 再 来看 汇 率 市 场化 。1 9 9 4年 , 中 国汇 率 市场化 进 程 正 式启 动 。汇率 市场化 的 目标是 : 建 立一 个 以 市场 供 求 为基 础 的 、 有 管理 的 浮 动 汇 率 制 度 , 保 证 人 民 币汇 率在 合 理 、 均 衡 基 础 上 的 基 本稳定。1 9 9 4年 以 来 , 人 民银 行 对 汇 率 形成 机 制进 行 了四 次重 大调 整 : 1 9 9 4年 4月 , 中 国进 行 第
资本 价 格 相 对便 宜— — 人 为 压低 了企 业 的 贷款 利 率 , 将 收入 从 家庭 部 门转 移 到 企 业部 门 , 由此 而
造成 的生产过剩不得不通过 出1 2消化 。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 , 让市场决定利率的水平和变动 , 有 利于我 国经济结构调整 , 有利 于提 高社会福利水平。
较 大 给持 续 大 于需 求 。 从 而 不 断推 低 美元 价
格, 表现为人 民币对 美元汇率的单边升值 。 由于中国传统 的经济增 长方式主要是 由出口和投资带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一)改革方向。
毫无疑问,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而且是先后在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两个领域中进行。
我国最早的利率市场化是以非正规金融的形式出现的,是在非国有经济部门之内以及非国有经济部门和国有经济部门的结合部上展开的。
从历史上看,其主要形式是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
在这些非正规的融资交易中形成的利率基本上是市场化的。
(二)措施手段。
与此同时,与融资过程中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配合,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从行政性调控为主向市场化调控为主的转变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这方面,主要标志有:1998年,数十年的信贷规模控制停止执行,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央行的主要政策调控手段;从2000年开始,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政策工具,并迅速上升成为我国央行调控基础货币供应、影响市场利率走势的最主要手段。
这说明,在我国,中央银行的市场化调控手段体系已经初具雏形。
九十年代以来,货币当局推行利率市场化经历了10余年的过程。
(三)现状表现。
综合起来看,迄今为止,包括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等在内的我国的全部金融市场的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市场等在内的货币市场,其利率也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已经基本到位;存款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已经逐渐达到了基本上对银行的利率选择不构成严格约束的程度。
余下尚未被市场化的,主要就是银行的存款利率以及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利率。
这样,进一步统一扩大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并最终实现贷款定价的自主化,逐步推动银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并最终实现自由浮动,构成我国今后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