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

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一、教材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中的一个重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节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宏观角度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对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说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 知识要求: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种类及特点。
2. 能力要求: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1. 重点: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 难点:学生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材料分析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资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2分钟)ppt展示地球的图片师:同学们,看ppt上的图片,这是什么啊?生:地球。
师:对,在浩瀚的宇宙里,有一颗,也是现在能发现的唯一一颗美丽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她上面70%覆盖着海洋,所以在太空遥望她就像一颗蓝色的水晶球。
2.正式上课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生物圈(师板书生物圈的概念)师:对,我们把地球上所有生物与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
那么生物圈的具体范围包括??为什么我们不说地球就叫生物圈呢?翻到书的26页,根据书上的提示讨论交流。
(板书:生物圈的范围)好,你起来说说。
生: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表面。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全国一等奖】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是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章的重点,但并非难点。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食物链食物网,本课时只涉及生态系统的成分,这些内容学生在初中生物中已经有所了解,所以要求学生达到本节的知识目标并不难,但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认识到人类是生物圈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并不容易。
本节课内容是衔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学情分析所教对象为高二学生,绝大多数学生一直在农村生活,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认识,比如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景观,可以展示图片,使学生有一个大致的概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的概念;(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功能,阐明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
2.能力目标(1)通过分组讨论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分析、归纳并总结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生态学上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2)明确人类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道理;(3)通过观看视屏资料,注重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2、教学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突破难点: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先分开讲,后结合讲,用图联系起来。
五、教学策略1.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并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多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明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能力:1、解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观察常见的生态环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学科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根据形态结构特点,区分常见生态环境难点: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三、教学设想回顾我们日常生活生活的环境,通过展示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生物与环境图片,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生态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不同的生态环境图片、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生物的生活状态五、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我提问:在我们生活一、导入新课们身边的生活环境。
的身边,存在哪些组生态环境中生物的形成部分呢。
态特点。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展示学生经常见学生跟着老师分到的不同环境图片,别观察各种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环1、先看有关生态境中各种生物形态、环境的图片。
大小、形状各不相同,2、观察各种图片但是最后都可以在它中的生物。
们生活的环境中生3、寻找各种生物活。
的特征。
老师板书,提炼出二、生态系统学生进行总结关键知识点,并由特学生通过观察找例说出的概念。
出生态系统的各成分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相同点:上的内容归纳出生态不同点:系统的关系图。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生态是否有生命特征的特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点,说出生态系统的机环境组成。
结构关系。
学生根据对应图生产者:是绿色植三、生物群落的成分说出各部分的结构,物,也包括化能自养并说出其在生态系统型生物、蓝藻等。
中的地位。
消费者:包括营捕生产者:将无机物食生活的各种动物及合成有机物,把光能寄生的生物。
或无机物中的化学能分解者:营腐生生活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的微生物,主要是细学能,为消费者提供菌和真菌等,还有一食物和栖息场所,是些腐食性动物,如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蚓等。
分。
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2.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组成。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等。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态系统是什么吗?它由哪些部分组成?2.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1)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统一整体。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实例,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3.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1)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讲解生物部分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讲解非生物部分的组成:阳光、水、空气、土壤等。
4.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1)讲解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金字塔。
(2)讲解食物链的概念: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
(3)举例说明食物链:草→兔→狼。
(4)讲解食物网的概念:食物网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关系。
(5)举例说明食物网:草→兔→狼;草→羊→狼;羊→狼等。
(6)讲解生态金字塔的概念:生态金字塔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量、能量和个体数量在食物链中呈现出的金字塔状分布。
(7)举例说明生态金字塔: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
5.实验观察(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观察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组成和食物链、食物网的关系。
(2)让学生记录实验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保护,提倡绿色生活,保护地球家园。
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结构图。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重要性;(2)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3)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4)学会运用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利用资料分析法,研究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自然生态的关爱之情;(2)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系统功能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生态系统的相关图片、资料、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态;(2)提问: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基本组成成分;(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2)阐述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3)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案例分析(1)出示生态系统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关系;(2)学生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关系。
五、课后作业1. 绘制生态系统的结构图,标注各组成成分及关系;六、教学拓展1. 引入生态系统的相关拓展知识,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例,如湿地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方面的作用。
高二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结构”优秀教案

高二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结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明确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作用。
食物链和食物网。
2. 难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中包含了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 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明确生态系统的定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3.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介绍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物质基础。
生产者:强调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消费者:讲解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它们通过捕食其他生物获取能量。
分析不同类型消费者的特点,如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等。
分解者:说明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能够将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总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 讲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以一条简单的食物链为例,如草→兔→狐,讲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特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设计思想按照新课程标准主体性教学理念设计教学。
教师通过设计系列课内外活动——“生态调查”、“与你分享”、“我最重要”、“绿色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参与学习,增大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各自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课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人教版)必修③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
该节是全章的重点,因为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是生态学中最主要的概念和原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后4节内容的.前提,也是学生构建生态学知识结构和树立环保意识的基础。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实例是池塘生态系统,但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缺乏感性认识。
在各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成份,这些成分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学生对此较难理解,因此,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说出生态成系统的组成(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能力目标(1)通过水池生态调查,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与你分享”、“我最重要”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绿色生活”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通过对教材插图的分析、理解、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
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与你分享”活动和“我看‘放生’”讨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2)明确人作为消费者,也是生态系统的一员,应当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学原理。
初中生物优质课-《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优质课-《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标准为“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属经历水平,即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从某一渠道获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信息,结合同学之间的讨论,建立感性认识。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应当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其次,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得出自己熟悉的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由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其中,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为本节的教学重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生物学的进展,往往被人们概括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在宏观方面,生态学的发展非常引人注目,是当今最受人们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内涵已有初步的了解。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形成生态学思想的基础,本节是围绕着剖析生态系统概念的实质展开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有序与和谐、多样与复杂等。
要从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思想的角度,制定教学策略。
本节的引入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思路:(1)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素材,讨论“你认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话题。
(2)通过复习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入手。
(3)利用本章题图(在湖边草地上,牛羊步态悠闲的图片:碧水如镜、蓝天倒映、草地青葱,生物与环境融为一体。
压图诗则在画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似乎是从宇宙苍茫深处看这颗生机盎然的星球),让学生欣赏,教师加以一定的旁白,同时可以渗透我们所处的星球太美了,我们为了更好的保护她,所以我们要研究她,引出课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列举五个生态系统的实例,并列出生态系统的判断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