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版本变化

《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版本变化
《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版本变化

《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版本变化

2011年01月28日16:50来源:中华读书报参与互动(0)【字体:↑大↓小】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浅谈《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版本变化

马榕

湖南岳阳人刘大杰曾任复旦大学教授29年,以一部《中国文学发展史》享誉文坛,也因此书授人以柄而毁誉参半。可以说,刘大杰用一生倾注在这本书上,反之,这本书也“羁绊”了他的一生。通过对《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版本探究或可从中窥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思想变化及修改原委,进而发现其在文学领域中何以至今仍流传甚广的真正价值。

《中国文学发展史》自出版以来,共作了三次较大的修改,也就是说有三种不同的主要版本。一种是1957年出版的,其次是1962年出版的,最后是1973年出版的。至于1973年文革期间修订本,因受当时政治的影响,内容形式上多有偏颇,这点作者在晚年也感到遗憾,在此且不讨论。现就将其他版本,主要是针对“目录”的先后变化,作一下比较说明,兼举一些章节片段加以补充,由此可知,这部《中国文学发展史》是作者情感与思想发展的历史。

《中国文学发展史》最早是由中华书局出版,共分上下二卷。上卷成书于1939年,出版于1941年,下卷成书于1943年,迟至1949年1月才出版。两卷书相隔8年。正如作者所说:“那六七年正是抗日战争的国难时期。”该书繁体竖排,32开,蓝色封面,黑隶书体书名,印数无标明。首页为“自序”,写于1940年9月。然后是目录,全书上起殷商,下迄清代,共分三十章,上卷15章,下卷15章。每一章下设有若干小节。如第十三章、初唐的诗坛。下有:一、宫体诗的余波,二、王绩与王梵志,三、上官仪与四杰,四、沈宋与文章四友,四个小节。每章的标题,基本以历史朝代或文学流潮来命名。作者在创作此书时,首先在“自序”中阐明“文学便是人类的灵魂,文学发展史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发展的历史。……文学史者的任务,就在叙述这种进化的过程与实质,形式的演变以及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与感情”。同时,提醒自己,“便是文学史者最容易流於武断的印象的主观态度,随着自己的好恶,对於某种作品某派作家,时常发生不应有的偏袒或谴责,因此写出来的不是文学发展的历史,而成为文学的评论了”。作者这些观点,受法国文学史家朗宋的《论文学史的方法》的影响极深,完全按照他所说的“写文学史的人,切勿以自我为中心,切勿给予自我的情感以绝对的价值,切勿使我的嗜好超过我的信仰”的方法去创作。应该说,作者在书中,是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主观态度”,将作家的身世、性格与社会背景相结合,着重阐发作家作品的个性。并将演讲式的才情语言,发挥到极致。对人物的评述,对作品的分析,做出了客观的真确的分析。所以有人评价为,它是最客观冷静,最富有个人特色的一部书;后来有人甚至说它是:唯心主义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1949年后,《中国文学发展史》改由古典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简称“建国版”。分上、中、下三卷,繁体竖排,大32开。有精装、平装两种版本。目前,精装本已属凤毛麟角了。三卷本发行时间各不相同,依次为:平装上卷1957年12月出版,印数37000册;中卷1958年1月出版,印数33000册;下卷1958年3月出版,印数30400册。精装印数14000册,封面皆为黄色。全书共分三十一章,比初版本增加了一章,每卷独自编码。首页为“新序”,落款为“1957年8月30日於病中”。然后为“原序”。“原序”略有删改。此次出版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作者在“新序”中解释说:“解放后,由於自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初步学习和看到了一些从前没有看到过的史料,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某些问题,已有不同的看法。……这次印出来的,只在文字上作了些改动,体制内容,仍如旧书。”其实,统览全书,改动还是挺大的。不仅在文章架构上有所变动,文章内容也有较大的修改和补充。特别是增补了不应忽略的“司马迁与史传文学”的重要章节,而且对一些章节的篇目,也作了重新的定义。现将变动较大的章目列出,便于考察作者更改的动机。

如“第三章、诗的衰落与散文的勃兴”改为“社会的变革与散文的勃兴”,“第四章、南方的新兴文学”改为“屈原与楚辞”,“第九章、魏晋诗人”改为“从曹植到陶渊明”,“第十四章、浪漫诗的

产生与全盛”改为“李白与盛唐诗人”,“第十五章、社会诗的兴衰与唯美诗的复活”改为“杜甫与中晚唐诗人”,“第十六章、晚唐五代的词”改为“词的兴起,温庭筠与李煜”,“第十八章、北宋的词”改为“苏轼与北宋词人”,“第十九章、南宋的词”改为“辛弃疾南宋词人”,“第二十三章、元代的杂剧”改为“关汉卿、王实甫与元代杂剧”,“第二十六章、明代的小说”改为“水浒传与明代的小说”,“第三十章、清代的小说”改为“儒林外史、红楼梦与清代的小说”等等。同时,对某些章目的文字,也作了一定的修改。从以上改动的情况看,基本舍弃了以历史朝代为命名的标题,而代之以突出人物为标题的命名。并且将“浪漫诗”与“唯美诗”的字眼删去,是否有他顾虑所在。当然,如此变动,篇目更醒目,题名更具体,寓意更明了了。

至于小节部分,变动也较大,除了对小节题目有所更改外,如南北朝部分,将第一小节的“唯美文学的兴起”改为“形式主义文学的兴盛”,还增补了许多原有的缺憾。第一章增补了“附论一、古代的神话传说”、“附论二、古代的散文盘庚”二节。此二节,至1962年版编入了正式章节。第二章周诗发展的趋势,增补了“诗经的文学特色”。第四章增补了“屈原文学的思想与艺术”一节,第十三章初唐的诗坛,除改为“初唐的诗歌”外,“宫体诗的余波”一节也改为“齐梁余风”,其中还将第三节的有关论述上官仪典型宫体诗部分撤出,并入这一节。将原错置于第十四章“盛唐诗人”的第二小节“陈子昂与吴中四友”,也归位于这一章,列为第五小节。如此情况还有多处,由此看出,这些调整都是合理的、正确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而有关内容文字的改动,几乎每章节都有,但清朝部分变化最大,不仅增加了章节,字数也由初版时的五万余字,增加到八万多字,篇幅扩大了近一倍。

由于作者说自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初步学习,思想及认识有了“提高”,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反思,“关于文学史的某些问题,已有不同的看法”。对某些地方的评论,又重新作了改评。如初版时,对墨子的评价是:“墨子是一个苦行的富有同情心的宗教家”改为“墨子是一个苦行的富有人道主义的思想家”。虽看起来无关宏旨,但已显现出作者妥协的变化。对某些学术上的观点,也做了一定程度的校正。关于名词的提法,也做了一些委婉的删改。然而,他那勃发的个性,仍然还是表露无遗。可是,苦心之作并没有得到权威的认可,反被批判为“人性论”,“评价标准的错误”,是一部“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书。

时隔五年,作者又作了一次重新修订。由中华书局出版,称“新一版”。分上、中、下三卷,繁体竖排,大32开,褐色封面。发行时间依次为:上卷1962年8月出版,中卷1962年9月出版,下卷1963年7月出版,印数皆为14500册。全书共分三十二章,比“建国版”又增加了一章。三卷本按流水号顺序编码。首页为“重版前记”,第二页为“新序”,删除了“原序”。这次重版,正如作者在“重版前记”中所说:“通沟补漏,粉壁涂墙,增减家具,移动摆设,在旧的规模上略求平衡而已。”纵观全书,此版书变动最大。篇目上,第一是将“秦代文学”整章取消,直接并入“哲理散文”小节中。并按年代顺序,将其调置“屈原与楚辞”之前。第二,新增了重要的“清代的戏剧”一章,其中有“长生殿”、“桃花扇”、“昆曲”等小节。第三,将“清代的诗歌与词曲”一章,分成两个独立大章,一个是“清代的诗歌”,一个是“清代的词曲”。原来下设仅三个小节,现“清代的诗歌”一下增加了七个小节,“清代的词曲”增加了五个小节,时代延续至鸦片战争,当然,内容也扩充了不少。原来对清代诗人,只作简略介绍,大多没有作品举例,至此,不但加大了篇幅论述,并有了作品的分析。由原有的八万多字,增加到二十万字。

至于小节的部分,也略有改动。除了文字修订外,第一章的开篇还增加了“文学的起源”一节,弥补了前书的不足。还将“附论一”、“附论二”直接改为二小节。“汉书与政论文”一节,在此将其

分为“汉书”、“汉代的政论文”两小节。“元代的散曲”一章,则改为“元代的散曲与诗词”。新增了“元代的诗词”一小节。“明代的戏剧”一章,增加了“沈璟与吴江派”一节。“明代的小说”部分,继“三国演义”之后,增加了“其他讲史小说”一节。“清代文学”部分,在“桐城派的古文”之后,增加了“散文的新变”一节。另外还增加了“元杂剧的演出实况”、“明初的诗文”、“唐宋派与归有光”等小节。从这些变动的篇目上看,书的结构越来越完善,材料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充实了。具体到对人物、作品论述上,不但增加了遗漏的《吕氏春秋》、《国语》等著作,对一些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人物,前版书缺失介绍,至此“新一版”,也另开专文作了补充。如曹操、曹丕、陈琳、陆机、司空图、龚自珍、梁启超、康有为等等。有的人物介绍,仅采用上下过渡式的叙述方式,将其带出,缺少生平卒年,在此也纠正过来了。不仅增设了人物生卒年份,而且还以醒目黑体字置于篇首,便于读者翻阅、查找。只是对墨子的原有评价,却改为“墨翟是墨家的创始人”一句作结。对白居易的评价,“建国版”为“白居易是现实主义的战士,人道主义的诗人,新乐府运动的领导者。”在此将其中“人道主义的诗人”一句删除。由此不难看出,作者显然已有所顾忌。甚至连他的富有特色的才情表述,也有了一定的收敛。

随着材料的继续挖掘,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作者“看到了一些从前没有看到过的史料”,对书中不足之处,甚至舛误的地方,都作了重新修订。如“曹雪芹与红楼梦”一节,初版本将曹雪芹的生卒年代定为1717—1722年之间,卒于1763年。而“建国版”且定为“约生于1716左右,卒于1763年”。本次则修订为“约生于1715左右—1763年,既四十八九岁”,则采用了学术界讨论的最新观点。对曹雪芹卒年是“壬午除夕”和“癸未除夕”的两种说,则取信前者。再如“魏晋小说”一节,在新的材料支持下,几乎等于重写。其他还有许多,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但最后要说的是,由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新一版”多少带有一些政治取向,特别是对有碍的名词和提法,做了一定的删除。可是,虽有所制约,毕竟难掩才子的风采,尤其是在人物的评述上,不仅还保持着他飞扬的激情,率真的个性,似乎比以前更加的畅意发挥,才华尽露了。因此有人批评为:“略有唯物主义”的书。原计划,作者想把这部书扩容为四卷,起於上古,止於1949年,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至清代为止。

至于文革期间的修订本,变化更大,可用“翻天覆地”一词来形容。作者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修正书中的唯心主义;以阶级斗争理论,区划人物历史的地位;以“儒法斗争”的程式,来阐释文学思潮的演变进程,结果,事后反遭许多口水,作者也深深自责。但处此旋流,实也是书生的无奈之举,在此毋须讨论。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教科版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会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通过 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 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教学器材: 教学挂图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通过本节2-2-2、3、4看图学习,知道了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同时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形色色,但是并不是每个物体的运动大家都能认识到,需要通过观察,有的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到,但更多的是需要借助仪器(望远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有的需要通过间接观察和思考,才能知道它们的运动。这也是为什么本节的节名为“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的考虑,从而使学生对周围世界各种运动的观察和研究的兴趣。 科学家是怎样描述运动的呢? 物理学上,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写物体的运动。 (一)、参照物 组织学生看课本P23,讨论: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火车中的小明,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火车、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和小明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小明和火车旁男孩所说的静止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火车旁的同学和小明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小明看到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在后退,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火车旁的三位同学相对于车厢的位置的发生了改变,所以说三位同学是运动的。 !!问:男孩看到火车运动了,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车站为标准,火车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火车是运动的。 小结: (1)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案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 教学设计思路: 对于物体的运动现象,学生有着较多的感性认识,但认识较肤浅,特别是对位移的概念丝毫没有了解.本课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即:学生主观感受──猜想与假设──实践探究──理论分析──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延伸这一条探究之路,使学生真正理解位移的概念,位移与位置的区别及矢量、标量的本质.本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实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增强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研究物理学问题,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把评价渗透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学习任务分析: 1.位移是了解速度、加速度、功等概念的基础.它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是从初位置画到末位置的一个有向线段,是矢量.强调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应指出:只有当物体沿直线向一个方向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要求学生知道位移是在一个坐标系里的位置矢量的差值.2.矢量和标量这两类物理量的主要区别,就是在对位移学习的基础之上得出的.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学过两年物理,对物理世界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对真正的物理思想的认识还非常模糊,如“物理模型”的思想将在本章提到,尽管初中对物体的运动也是按质点来处理的,但没有明确这个物理模

型,因此应该在这一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在感性上体会“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并顺理成章地形成物理模型. 2.学生在初中学过速度,但定义是按“路程 / 时间”来定义的,方向性没有明确,并且没有矢量的概念.而通过初中的学习,这种“路程 / 时间”的前科学意识很强,位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难点,当然也是一个重点,位移的概念是学习速度、加速度、功等概念的前提.要让学生理解位置、位移和路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 3.通过上节的学习,学生对在坐标系里描述物体的运动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并掌握了对物体位置的空间描述,重点学习了在一维和二维的空间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这对本节课物体位移的确定做了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位置、位移和路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会选择参考系并建立坐标系,能判断什么是位移.会在坐标系中画出位移.(2)认识到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和物理规律,物理量可按其特征分为标量和矢量.能区分物理量中的标量和矢量.会确定并计算位移.(3)体会并使用数学的方法表示物理量.通过对位移的学习,明确“像位移这样的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对矢量的更重要的性质将随着后面的学习而深入理解. 2.过程与方法

《蜡烛的变化》小学科学教案

课题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蜡烛的变化》 作者及工作单位 梁家繁广西省梧州市藤县塘步镇沙田小学 教材分析 《蜡烛的变化》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一课。本单元共4课,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认识的物体的两种变化,一种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这两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生活中接触过蜡烛,但真正观察过蜡烛的变化的学生可能很少,所以要通过撮、压、加热,冷却、燃烧蜡烛的实验来认识蜡烛的物理、化学两种变化形式。 学情分析 经过多学期的科学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对科学充满兴趣,对探究实验充满好奇,基本养成了先思考后实验的习惯,并会对实验过程作记录。但因学生发展差异性的存在,还要加强监督学生的科学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始终要求学生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两种变化形式,形态变化(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2、根据物质变化的前后过程,会判断是那种变化形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蜡烛燃烧时产生什么现象。发光,发热,空气的变化,黑碳

《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学期第三单元第一课,上课之前我认真地阅读了教科书。初步感觉这节课的内容是简单的,可是要突破教学重点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就按教科书的步骤设计实验,课前准备了充足的实验材料,设计好教学目标,落实知识点,定好教学重难点。课堂安排好实验过程,提醒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最终通过亲自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讨论等过程去发现新知识,并及时总结归纳。最后让学生通过判断生鸡蛋变成熟鸡蛋、树叶颜色变化、火柴燃烧、水的三态变化等巩固所学知识。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当然,课堂上,在判断书本上所例举的各种物体的变化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个别学生不能准确判断,而我却急于引导,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如果今后再上这一节课,时间充足的话,我一定会让学生做更多的讨论和思考。

高中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2位移学案教科版必修

位移 考点 课程目标 备注 位移的特点及求法 位移与路程的异同 理解、会 在考试中主要以填空、选择、计算、等形式出现;试题难度中等。属于高考中必考的高频考点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对位移概念的理解。 难点:位移的矢量性及与路程的区别。 位移和路程 1. 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注意:由于同学们刚开始接触矢量,往往因只注意大小而忽视其方向导致错误,完整地描述一个矢量一定要把大小和方向都描述清楚。 2. 位移的概念: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单位是米(m )。 (1)位移的大小: 一维坐标系:x AB =x B x A 二维坐标系:()()22A B A B y y x x s -+-= 三维坐标系:类比可得 ()()()222A B A B A B z z y y x x s -+-+-= (2)方向: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 3.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4. 位移和路程的区别:(1)矢量性不同; (2)大小不同位移在数值上不大于路程; (3)物理意义不同。

思考:1. 什么情况下物体运动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2. 位移与参考点的选取有没有关系?与路径有无关系? 例题1某人站在楼房顶层从O点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0 m,然后落回到抛出点O下方25 m的B点,则小球在这一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为(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 A. 25m、25m B. 65m、25m C. 25m、-25m D. 65m、-25m 思路分析:注意位移正、负号的意义:正号时位移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负号时位移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答案:D 例题2一支长150m的队伍匀速前进,通信员从队尾前进300m后赶到队首,传达命令后立即返回,当通信员回到队尾时,队伍已前进了200 m,则在此全过程中,通信员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多少? 思路分析:通信员在此全程中的位移与队伍的位移相同, 所以x=200m 通信员的运动情况为A→B→C 由题意知:AB=300m BC =300m-200m=100m 所以总路程为 s=300m+100m=400m。 答案:200m;400m 位移路程 物理意义 位移是一个描述在一定时间内质点位置变动 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 路程是一个描述在一定时间 内质点所经路程的总长度的 物理量 矢量性矢量标量 与路径关系无关有关 运算规则平行四边形代数运算 大小比较位移不大于路程,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大小等于路程 记忆功能不能记忆路径能记忆路径 易错指津 某学校田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如图,其中A点是所有跑步项目的终点,也是400m、800m赛跑的起跑点;B点是100m赛跑的起跑点,在校运会中,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参加了100m、400m和800m赛跑,则()

2020届教科版第1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单元测试

考案[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 6分,共计48分。1~5题为单选,6~8题为多选,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选的得 0分) 1.(2019·浙江测试)图甲为一运动员 (可视为质点)进行三米板跳水训练的场景,某次跳水过程的v -t 图象如图乙所示, t =0是其向上起跳的瞬间。则该运动员从跳板弹起能上升 的高度最接近(A ) A .0.38m B .0.80m C .1.10m D .3.00m [解析]根据题述,运动员(可视为质点)进行三米板跳水训练, v -t 图象中t 1~t 2所围面积等于3m ,设图象中每个方格代表位移x ,则有 4.5x =3,由此可知,图象中每个方格代表 位移x =2/3m ,该运动员从跳板弹起能上升的高度最接近 x/2=0.38m ,选项A 正确。2.(2019·黄山市普通高中高三八校联考 )利用如图甲所示的斜面测量物体下滑的加速度。在斜面上取O 、A 、B 三点,让一物体从O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先后经过A 、B 两点,测出 A 、 B 之间的距离x 和物体经过A 、B 两点的时间t 。保持O 、B 两点的位置不变,改变 A 点在斜面上的位置,仍让该物体从O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多次试验后得出 x t -t 图象如图乙所示,则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 (B ) A .2m/s 2B .4m/s 2C .6m/s 2D .8m/s 2[解析]设物体从O 运动到B 的时间为t 0。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有:x =12at 20-12a(t 0-t)2=at 0t -12at 2,变形得:x t =at 0-12at ,知x t -t 图象的斜率k =-12 a ,则得:-12a =k =0-84得:a =4m/s 2,加速度大小为4m/s 2,B 正确。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5.蜡烛的变化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3.体验到尊重证据,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切割、受热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蜡烛、酒精灯、火柴、托盘、小刀、三脚架、石棉网、 烧杯、澄清石灰水、蒸发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 1.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出示两个酒杯)这两个酒杯里装的都是无色的液体,现在我把它们倒在一起,看看会怎样? (变红了) 2.教师提问:(出示另一个酒杯)这个酒杯里装的也是无色液体,仔细观察。魔术表演完毕,你看到了什么?(颜色又没有了) 3.教师谈话:大家有什么感觉?明明是无色的液体却有这么多变化,其实这些奇妙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科学道理。想知道原因吗? 4.教师提问:看这是什么?(出示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入手来解释这个秘密。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设计意图:表演魔术,展示两个酒杯里分别装着无色的液体,将他们

倒在一起颜色发生了变化,变红了,接着又倒入第三个酒杯里的无色液体,红色的液体变回无色。这个现象非常直观的让学生看到无色液体的颜色变化。奇妙的变化使学生产生疑问,好奇心让他们对“物质的变化”充满了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揭示本课的研究主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27分钟) 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制定实验计划并展开探究 (1)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 蜡烛发生变化呢? (2)师生互动,板书方法:切割、受热、燃烧 (3)教师提问: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想不想试一试呢?要进 行研究我们就需要工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起来看看 都有什么? 实物展示出示(小刀、火柴、蒸发皿、蜡烛等) (4)教师提问: 要使蜡烛发生以上的变化, 我们能用到哪些工具呢? (学生组装演示) (5)教师追问: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谁来说 说?生交流。 (6)教师小结注意事项:认真观察看到现象时,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所有的操作尽量在托盘中进行;玻璃器皿易碎,使用时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注意酒精灯正确使用的方法;加热一段时间后仪器的温度升高,小心烫伤;合理安排试验顺序。 (7)学生自主探究 (8)教师谈话:各组整理实验工具,组长交回。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的变化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因此,

教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1章 运动的描述练习含答案

2020--2021教科版物理必修一第1章运动的描述练习含答案 教科版必修一第1章运动的描述 一、选择题 1、下面关于质点的正确说法有() A.计算火车通过站台的时间可把火车看成质点 B.研究沿地面翻滚前进的体操运动员的动作时,可把运动员看成质点 C.蚂蚁很小,可把蚂蚁看成质点 D.研究地球的公转时可把地球看成质点 2、如图所示,物体由A点运动到B点,则物体的坐标变化量与位移分别是() A.7 m,7 m B.7 m,-7 m C.-7 m,7 m D.-7 m,-7 m 3、(多选)北京成为“世界飞人”博尔特的福地,2015年世锦赛上又分别以9秒79和19秒55的成绩夺得男子100 m和200 m的冠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博尔特在百米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10.21 m/s B.博尔特在百米比赛中的平均速率是10.21 m/s C.博尔特在200米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10.23 m/s D.博尔特在200米比赛中的平均速率是10.23 m/s 4、(多选)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有关物体的加速度、速度的方向及它们的正负值说法正确的是() A.在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必定相同 B.在减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必定为负值 C.在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变大时,其加速度也可能为负值 D.只有在确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的条件下,加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才为正值 5、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式v t=v0+at,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v0是时间t开始的速度,v t是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B .v t 一定大于v 0 C .at 是速度的变化量 D .a 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的倾斜程度无关 6、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 内通过的位移为x ,则它从出发开始经过4x 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为( ) A.t 4 B.t 2 C .2t D .4t 7、(双选)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B .如果空气阻力比重力小得多,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这时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C .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由静止开始下落,打开降落伞以前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打开降落伞以后的运动不是自由落体运动 D .雨滴经过窗子的这段运动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8、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从v 增加到2v 时经过的位移是x ,则它的速度从3v 增加到4v 时所发生的位移是( ) A.32x B.52x C.53x D.73x 9、在某次铅球比赛中,某运动员以18.62米的成绩获得金牌.这里记录的成绩是指( ) A .比赛中铅球发生的位移大小 B .比赛中铅球经过的路程 C .既是铅球发生的位移大小,又是铅球经过的路程 D .既不是铅球发生的位移大小,也不是铅球经过的路程 10、(双选)下列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每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 B .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等于零 C .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它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 .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不等于它某一时刻的瞬时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案

1.2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 教案设计思路: 对于物体的运动现象,学生有着较多的感性认识,但认识较肤浅,特别是对位移的概念丝毫没有了解.本课遵循循序渐进的教案原则,即:学生主观感受──猜想与假设──实践探究──理论分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延伸这一条探究之路,使学生真正理解位移的概念,位移与位置的区别及矢量、标量的本质.本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实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增强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研究物理学问题,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把评价渗透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学习任务分析: 1.位移是了解速度、加速度、功等概念的基础.它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是从初位置画到末位置的一个有向线段,是矢量.强调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应指出:只有当物体沿直线向一个方向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要求学生知道位移是在一个坐标系里的位置矢量的差值. 2.矢量和标量这两类物理量的主要区别,就是在对位移学习的基础之上得出的.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学过两年物理,对物理世界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对真正的物理思想的认识还非常模糊,如“物理模型”的思想将在本章提到,尽管初中对物体的运动也是按质点来处理的,但没有明确这个物理模型,因此应该在这一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在感性上体会“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并顺理成章地形成物理模型. 2.学生在初中学过速度,但定义是按“路程 / 时间”来定义的,方向性没有明确,并且没有矢量的概念.而通过初中的学习,这种“路程 / 时间”的前科学意识很强,位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难点,当然也是一个重点,位移的概念是学习速度、加速度、功等概念的前提.要让学生理解位置、位移和路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 3.通过上节的学习,学生对在坐标系里描述物体的运动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并掌握了对物体位置的空间描述,重点学习了在一维和二维的空间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这对本节课物体位移的确定做了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位置、位移和路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会选择参考系并建立坐标系,能判断什么是位移.会在坐标系中画出位移. (2)认识到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和物理规律,物理量可按其特征分为标量和矢量.能区分物理量中的标量和矢量.会确定并计算位移. (3)体会并使用数学的方法表示物理量.通过对位移的学习,明确“像位移这样的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对矢量的更重要的性质将随着后面的学习而深入理解.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实例和问题,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

小学科学公开课教案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公开课教案《蜡烛的变化》 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从蜡烛的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知识与技能: 学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发生的变化,另一类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亲自动手探究感知物质的两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石灰水、PH试纸、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等 小组材料:蜡烛、火柴、烧杯、手工纸、白醋、鸡蛋、易拉罐、水、碘酒、土豆等等。 教学过程: 一、魔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老师学了一个小魔术,现在想给大家表演一手。 老师演示:1.用PH试纸放入白醋中试纸变红 2.用PH试纸放入碱水中试纸变绿 师:这个魔术的变化神奇吗?神奇在那呢?(生:…)对了!(颜色发生了变化)。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举起手中的蜡烛,)你们看,老师手里的蜡烛,当把它点

燃时,一会儿,蜡烛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发光了…)如果老师不小心把这支蜡烛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断开了。)其实这些变化的背后隐藏着一些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就来选择一个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物体“蜡烛”研究它的变化。(板书:蜡烛的变化) 二、探究蜡烛的形态变化(物理变化) 1.过渡: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事物,下面请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蜡烛仔细观察,比比看哪一小组观察的最仔细。 生:分组观察并完成记录表一的任务。 师:通过观察你们对蜡烛有了那些了解。 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等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然后汇报。 2.师: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 教师板书:折断、点燃、加热、泡在水里… (1)师:演示折断蜡烛,问:蜡烛的什么变了?

教科版初二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描述》

2.运动的描述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会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通过 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 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网络教室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宏观世界物质的运动:机械运动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二)新课讲授 1.导入: 学生通过本节2-2-1、2看图学习,知道了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同时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形色色。 科学家是怎样描述运动的呢? 物理学上,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写物体的运动。 一、参照物 1、问题:小朋友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们面前驶过,小朋友说乘客是运动的,而车上的司机却说乘客是静止的?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 选取课桌作标准,橡皮擦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橡皮擦和课本都是运动的) (2)选取课本作标准,橡皮擦、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橡皮擦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 选取橡皮擦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小朋友说乘客是运动的,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小朋友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组织学生看课本P23,讨论: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火车中的小明,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火车、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和小明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小明和火车旁男孩所说的静止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火车旁的同学和小明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小明看到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在后退,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火车旁的三位同学相对于车厢的位置的发生了改变,所以说三位同学是运动的。 !!问:男孩看到火车运动了,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车站为标准,火车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火车是运动的。 课堂练习: 1、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大楼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描述教案 教科版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教科版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参照物。 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重点与难点 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这一节的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设计及实施 (一)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播放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的MTV,并将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定格在画面中。 设疑:“小小竹排江中游”我们是看见过的,那“巍巍青山”怎么会两岸走呢?此问题不用学生回答,只用此引入课题。 (二)过程实施 (1)运动的分类 教师讲解: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物体运动大都是机械运动,运动的特点都是物体位置随时间不断的发生改变,从一处到另一处,并经过一定的路线。请同学看课本23页图2-2-5,a、b两幅图中运动路线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 总结:根据运动路线的情况,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参照物 复习:什么是机械运动? 学生回答: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教师讲解:根据机械运动的定义,物理学上首先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播放列车开动的视频。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看到一列火车在动,实际上不是这列火车在动,是另一列火车开动了。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设疑: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此题不用学生回答。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做课本24页的实验探究:动与静。并回答实验中所提的问题。 总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教师讲解: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提问:在视频中对于火车,人眼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提问:歌词中所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是怎么回事。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有了参照物,不但可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还可以判断物体是如何运动的。以火车为例,可说明火车是向哪个方向运动的。

1.2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案

1.2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案

1.2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 教学设计思路: 对于物体的运动现象,学生有着较多的感性认识,但认识较肤浅,特别是对位移的概念丝毫没有了解.本课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即:学生主观感受──猜想与假设──实践探究 ──理论分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延伸这一条探究之路,使学生真正理解位移的概念,位移与位置的区别及矢量、标量的本质.本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实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增强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研究物理学问题,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把评价渗透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学习任务分析: 1.位移是了解速度、加速度、功等概念的基础.它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是从初位置画到末位置的一个有向线段,是矢量.强调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应指出:只有当物体沿直线向一个方向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要求学生知

道位移是在一个坐标系里的位置矢量的差值.2.矢量和标量这两类物理量的主要区别,就是在对位移学习的基础之上得出的.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学过两年物理,对物理世界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对真正的物理思想的认识还非常模糊,如“物理模型”的思想将在本章提到,尽管初中对物体的运动也是按质点来处理的,但没有明确这个物理模型,因此应该在这一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在感性上体会“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并顺理成章地形成物理模型. 2.学生在初中学过速度,但定义是按“路程 / 时间”来定义的,方向性没有明确,并且没有矢量的概念.而通过初中的学习,这种“路程 / 时间”的前科学意识很强,位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难点,当然也是一个重点,位移的概念是学习速度、加速度、功等概念的前提.要让学生理解位置、位移和路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3.通过上节的学习,学生对在坐标系里描述物体的运动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并掌握了对物体位置的空间描述,重点学习了在一维和二维的

物理:第2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教科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参照物。 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重点与难点 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这一节的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设计及实施 (一)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播放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的MTV,并将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定格在画面中。 设疑:“小小竹排江中游”我们是看见过的,那“巍巍青山”怎么会两岸走呢?此问题不用学生回答,只用此引入课题。 (二)过程实施 (1)运动的分类 教师讲解: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物体运动大都是机械运动,运动的特点都是物体位置随时间不断的发生改变,从一处到另一处,并经过一定的路线。请同学看课本23页图2-2-5,a、b 两幅图中运动路线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 总结:根据运动路线的情况,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参照物 复习:什么是机械运动? 学生回答: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教师讲解:根据机械运动的定义,物理学上首先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播放列车开动的视频。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看到一列火车在动,实际上不是这列火车在动,是另一列火车开动了。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设疑: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此题不用学生回答。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做课本24页的实验探究:动与静。并回答实验中所提的问题。 总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教师讲解: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提问:在视频中对于火车,人眼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什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课题2《运动的描述》教案

第一章课题2《运动的描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运动是普遍现象。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教学方法】 引导归纳、补充讲解、巩固提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关于各种运动的图片。 【过渡】同学们,看到这几张图片,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这些图片中的情景都是在运动的状态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我们物理学中所说的运动呢? 二、新课学习 (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 【过渡】大家看课本图1.2—1,不管快慢,图中的景象都是在运动的。游乐园里的过山车,诗人笔下的意境,都是可以说在运动的。 (1)在物理学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 【提问】那么静止在地面上的房屋、桥梁、树木也是在运动吗?

(2)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 【知识巩固】 下列成语中描述的不是机械运动的是(D) A.南辕北辙 B.夸父追日 C.顺水推舟 D.精忠报国 【过渡】我们来看下面两张图片,汽车上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运动状态呢?火车站的这张图片图1.2—3,请大家思考一下,相对于站台地面来说,另一列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相对于列车来说,站台上的人与列车之间的距离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对车上的人来说,站台上的人是运动的。在这里,不同的标准得到的就是不同的答案,这里的标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参照物。 2.参照物 相对于旁边的列车,为什么你会有一种自己的列车已经开动的错觉呢? 汽车上站着的是小华,为什么司机和路边的人对他的判断不一样? (1)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2)①只有选好参照物才能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运动形式。 (3)②同一个物体选取不同参照物时可能有不同的运动形态。 (4)③要比较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取同一参照物。 【过渡】既然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一样,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呢?我们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来体会一下参照物的选择。 【议一议】1、我国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里“看山恰似走来迎”选择的参照物是船,而“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则是选择山为参照物。 2.有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里竹排的“游”是以地面为参照物,青山的“走”则选择了竹排或上面的人为参照物。 【过渡】既然我们理解了参照物,那么该如何正确的选择呢? (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本着便于研究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不能选作参照物,因为以此研究对象为参照物,研究对象永远都是静止的。

位置变化的描述教案

1.2 位置变化的描述 [目标定位] 1.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2.理解位移的概念和矢量性,知道位移和路程的不同.3.知道矢量和标量的运算差异,能进行一维情况下矢量的运算. 一、确定位置的方法 1.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质点)的位置及位置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如果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只需建立直线坐标系就能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如果物体在一平面运动,就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3.坐标系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和正方向. 想一想: 2013年10月在天津举办的第六届东亚运动会上,中国队选手陈静文在女子400米决赛中以53秒76的成绩成功卫冕.为了准确的描述她在跑道上不同时刻的位置和位置变化,应建立怎样的坐标系? 答案运动员在400米赛跑时,要经过弯道,故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位移 1.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称为位移. 2.表示: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3.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描述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只需建立直线坐标系,用坐标表示位置,用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 如图121所示,物体在时刻t1处于“位置”x1,在时刻t2运动到“位置”x2.那么,x2-x1就是物体的“位移”,记为Δx=x2-x1,可见,物体位置的变化可用位移来表示. 图121 想一想: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路程相等,位移一定相等吗? 答案不一定路程是指轨迹长度,可以是曲线,也可以是直线;而位移指初、末位置的线段长度,是直线,所以两者不一定相等. 三、矢量和标量 1. 标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标量.如:质量、时间、路程、温度等. 2.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如位移、力、速度

小学科学《蜡烛变化》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蜡烛变化》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的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学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发生的变化,另一类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蜡台,酒精灯,火柴,,铁架台,石棉网,大烧杯3,,蒸发皿,瓷砖,抹布等。 自选材料:白醋,鸡蛋,易拉罐,碱,石灰水,吸管,白糖,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像今天今天的课堂,就和以往不同,那位细心的同学观察到了,有什么不同?(举起手中的粉笔,)像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 生:身高增长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我们就先从蜡烛开始来认识物质的变化。(板:蜡烛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以饱满的热情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1、谈话:蜡烛是我们都用过的东西,太熟悉了,那么你对它的认识有多少呢?请同学们拿起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蜡烛,认真观察,把你们看到的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蜡烛油哪些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2、师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

教科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教案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质点 参考系 空间 时间 课前预习 一、质点 【创设情境】 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提出问题】 问题 1、车身和车轮运动情况相同吗? 问题 2、能精确描述汽车的运动吗? 问题 3、如何描述汽车的运动情况呢? 教师说明:在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在研究问题中可忽略, 就可以把它简化成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 【思考与讨论】 ① 研究地球绕太阳公吗?说明理由。 短的变化,地球自身可以被看作质点吗?说明理由 教师说明:一个物体能否看作质点,完全却决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而不是看物体实际体积的的大小 二、参考系 【创设情境】 坐在行驶汽车上的小明和站在路旁的小张 【提出问题】 问题1、小明看路旁的树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问题2、小张看路旁的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教师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与选取的参考系有关。 【思考与讨论】 1、书1-1-2描述的情境中救援者的运动情况。 2、书1-1-3描述的情境中雨滴的轨迹。 三、空间 时间 时刻 【创设情境】 我们学校8:00上第一节课,8:45第一节下 课,每一节课上45分钟。 【提出问题】 问题1、8:00是指什么? 问题2、8:45是指什么? 问题3、45分钟是指什么? 问题4、怎样表示时间何时刻? 教师说明:常用时间轴上一个点表示时刻,一段距离表示时间。 【思考与讨论】 第2s 初、第2s 内、第2s 末、第3s 初与前2s 的区别,并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来。

2、位置的变化位移 课前预习 一、确定位置的方法 【创设情境】 五年级学生小鹏放学回家后发现妈妈不在家,便给妈妈打电话。小鹏问:“妈妈,你在哪里”?妈妈回答:“我在美好家园正门前10m 处”。小鹏回答:“好的,我马上过来”。 【提出问题】 问题1、小鹏根据妈妈的回答能找到妈妈吗? 问题2、小鹏妈妈的回答告诉我们确定具体位置的方法是什么? 教师说明:确定位置的方法:首先确定参考系,然后建立坐标系,用坐标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思考与讨论】 ①如何确定在高速公路上汽车的位置? ②如何确定大海中的轮船的位置? 二、位移 【创设情境】 你到一个山区去旅游,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可以走平缓的盘山公路,也可以走陡峭的山路,还可以坐缆车。【提出问题】 问题1、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所经过的路径不同,初、末位置相同吗?位置的变化相同吗? 问题2、位置的变化如何来表示? 教师说明: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称为位移。用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三、矢量与标量 【创设情境】 在如书图1-2-1的大沙漠中,第一次有人告诉你从所在位置A走100km,第二次有人告诉你从所在位置A向正东方走100km。 【提出问题】 问题1、第一次你能确定末位置B吗?能确定末位置B的范围吗? 问题2、第二次你能确定末位置B吗? 教师说明:从你的出发点的位置开始使它变化100km,方向不同,结果大不一样,说明方向的重要性,要确定位置就包括距离和方向。【思考与讨论】 1一个人沿半径为R的圆周匀速运动一周,位移为多大?路程为多大? 2、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