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非营利组织治理剖析
第5章 非营利组织品质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学》PPT课件

第二节 品质管理的方法
一、柏拉图法
柏拉图法是根据搜集的数据,从中找出导致结果的原因,并统计其次数将其加 总,最后将其画成找出主要原因的图形。下面举例说明柏拉图的制作步骤: 第一步:确定资料的分类项目。 第二步:决定期限、搜集资料。 第三步:按项目类别统计数据。 第四步:根据第三步提供的资料画坐标轴。 第五步:用曲线将各原因所占的比率表示出来。不合格数用直线表示,累计比 率则用曲线表示。 第六步:记下资料及图的条件。
(1)会议主持者要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多地阐述自己的看法。 (2)参加者都是平等的。 (3)不允许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批评。 (4)要把每个人的观点记录下来。
五、 头脑风暴法
第三节 全面质量管理在非营利组织中 的应用及建议
一、全面质量管理在非营利组织中的应用
案例1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之经验 案例2 阜山中学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之经验
一、柏拉图法
柏拉图法是根据搜集的数据,从中找出导致结果的原因,并统计其次数将其加 总,最后将其画成找出主要原因的图形。
一、柏拉图法
结论:通过分析,发现放映设备的问题多是由于主机坏了。
二 、鱼刺图法
鱼刺图也叫特性要因图,就是将造成某项结果的众多原因,以系统的方式图解 之,即以图表来表达结果(特性)与原因之间的关系,因为形状像鱼刺,所以称为 鱼刺图。
二、品质管理理论的演化
1.传统质量管理阶段 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4.6σ质量管理阶段
三、品质文化
1.品质管理与教育
要提高组织的品质,不仅仅要靠奖励或者惩罚这些硬性的措施来鼓励员工应 该怎么做或告诉员工不应该怎么做,还要通过向员工灌输提高品质的理念,使 他们认识到优秀的品质对于他们自身以及组织甚至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使 他们认识到提高品质的必要性。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

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研究背景分析:(案例)中国扶贫基金会2002年实现扶贫项目九大类45项,项目总投资5132.28万元,项目受益农户9万余户,40多万人贫困人口从项目中直接受益;2004年,扶贫事业取得更大成就,共筹募善款善物1.12亿元人民币,完成项目投入1.16亿元人民币,约有45.85万贫困人口从项目中直接受益。
非营利组织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组织的治理已经成为非营利组织能否有效运作的首要课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非营利组织新的法律的颁布实施,为机构治理结构改革方案付诸实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那么,在对于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研究方面,就要明确,清晰一下几个问题了。
一是,治理是什么?二是,非营利组织治理含义的界定;三是,非营利组织的治理问题及延伸;四是,非营利组织治理需要怎样的框架来规范组织?一、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界定治理一次来源于拉丁文,愿意为控制、引导、操纵,一直以来用于国家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
现在,治理分为两层含义,第一个层次是,强调政府与共鸣、国家与社会的合作;第二个层次是,包括营利组织治理和非营利组织治理,其实质是组织利害相关者对组织的监督和制衡机制。
对于非营利组织治理,定义可从几个方面来说。
从机制角度看,非营利组织治理就是如何用完善合理的结构来约束规范组织的发展;从内部治理来看,治理一般是指理事会成员和执行官发挥关键作用的行动领域,他与目标,基本的组织活动、决策、参与者以及环境有关;从外部治理来看,社会公众在非营利组织决策过程中应该扮演重要角色;从决策与治理者角度说,非营利组织需要法律环境的存在来规范组织的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治理的问题剖析非营利组织的治理,除了与发达国家治理有同样的利用公共权力,服务信息不对称、所有者缺位等问题,就中国的现状而言,还有几大突出性的问题。
1、非营利组织治理效率低下。
从非营利组织法人属性类别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法人进行划分,对比公司治理结构,构建了非营利组织的典型治理结构,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和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之间的区别,大多学者认为不一致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以及多监督主体是非营利组织治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问题与增强措施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问题与增强措施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非营利组织在推动社会发展、保障公共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措施,非营利组织常常面临种种问题。
本文将探讨非营利组织的治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增强措施。
二、欠缺透明解决问题的治理机制1.1 缺乏透明度非营利组织在经济活动中使用资金进行公益行为,但其资金来源和运用并不完全透明。
此外,一些非营利组织没有对外公开财务报表,导致捐款人无法了解他们的资金如何使用。
1.2 决策集中化一些非营利组织存在决策权过于集中化的现象。
重要决策仅由少数人员或少数个别领导层成员参与和决策,这可能导致决策结果偏离本身初衷。
1.3 资源分配不均分配公益资源时,一些非营利组织往往存在偏向某一群体或区域的问题,未能实现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
三、增强措施2.1 提高治理透明度为了改善非营利组织的治理问题,有必要加强对其财务公开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
组织应制定有效的财务报表制度,确保捐款人可以查看该组织诚信经营并正确使用资金。
此外,非营利组织还可以提供在线透明平台,向公众展示自身运作及成果。
2.2 推行民主决策机制建立严格与专业的决策机构,要求各级管理层参与重要决策,并多视角收集不同意见。
通过民主化、多元化决策机制可以避免权力滥用,确保决策符合组织宗旨和目标。
2.3 加强社会监督与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非营利组织的监督工作。
通过设立独立评估机构或委员会、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广泛征求来自捐赠者、志愿者和受益者等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非营利组织工作沟通顺畅、透明度更高。
2.4 加强对组织领导层的培训和监管提升组织领导层成员的管理能力,开展相关职业培训与道德教育,增加其治理意识与责任感。
此外,要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或制定规范的内部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组织宗旨的行为。
2.5 加强合作与联盟建设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加强内外部合作,广泛拓展支持网络和伙伴关系,并参与相关联盟和平台。
050第五章[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治理]
![050第五章[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5c262d1ae009581b6ad9eb57.png)
第五章、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治理本章咱们来学习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治理。
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社会资源,志愿者治理是非营利组织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若是说人力资源治理表现的是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政府在人的治理上的共性的话,志愿者治理那么鲜明地表现了非营利组织的个性,它是非营利组织所特有的人力资源治理。
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的精神之所在。
理性的、策略的和成功的志愿者治理将产生持续不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从而吸引愈来愈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
志愿者效劳的普及和志愿精神的光大,不仅可为非营利组织的进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从全然上改善人类活动,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本章以志愿者为主题,分九个方面全面论述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治理的大体知识。
第1节概述志愿精神、志愿效劳与志愿者;第2节介绍有关志愿活动的争辩;第3节说明志愿者的类型与职责;第4节论述志愿者治理的假设干原那么;第5节讨论招募志愿者前的设计与计划问题;第6节介绍志愿者招募;第7节分析志愿者的日常治理;第8节说明如何留住志愿者;第9节讨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志愿效劳的意义及其计量。
志愿精神、志愿效劳与志愿者志愿精神(volunteerism)是一种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指的是“个人或集体,依其自由意志与爱好,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Ellis,.& Noyes,., the People:A History of Americans as Francisco, Califomia: Jossey-Bass Publishers.],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被作为国民精神大加赞扬和提倡,成为其公民社会的基础。
志愿精神是人类的本性。
能够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讲明志愿精神的源泉。
关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传统的说明是包括生理的、平安的、社会的、自尊的和自我实现的五个大体需要层次,1969年马氏又提出需要第六层次,即所谓“心灵的需要”(如图5—1所示)。
第五章 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

5.1 战略和战略管理
战略 有关战略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军事。 管理学大师亨利· 明茨伯格对战略的概念做过系统 论述,他提出著名的“战略五P”,给出了战略的 经典定义。 战略的概念被成功应用于企业管理,渐渐发展成 一门学科,即战略管理。
5.1 战略和发展实行的总体性管理,是组 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 战略管理的核心是战略规划,所以有时候战略管理指的就 是战略规划,即狭义的战略管理。 战略规划立足于根本性、大方向,着眼于未来。
(2) 关于任务。 (3)关于愿景。
5.3.3 规划阶段
关于组织发展的中期目标的讨论 关于组织发展的中期目标的讨论,重点是明确 组织在未来3~5年内全力以赴的几个优先发展方 向。 这种会议的务实性很强,要求全体参会者在会 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会上集中焦点,避免分散主 题。
5.3.3 规划阶段
第四,要改革就要付出成本,但要创造一个较为 宽松的调试环境。
5.3.5 监督和评估阶段
首先是对战略规划和规划流程的评估。 其次是对战略规划的监督。
(1)目前的战略规划是否依目标执行?哪些部分已经或尚 未完成? (2)有关内外环境的分析是否仍然有效? (3)组织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否包含在 战略规划里面,战略规划需要做哪些变更或增加新的目标 ? (4)是否需要调整监督频率?
5.3.3 规划阶段
规划阶段是战略管理的核心。 战略规划会议的主要议题或程序包括:
关于组织的宗旨、任务和愿景的讨论 关于组织发展的中期目标的讨论 关于组织策略与行动方案的讨论 关于环境变化的讨论 完成组织战略规划书
5.3.3 规划阶段
关于组织的宗旨、任务和愿景的讨论
(1) 关于宗旨。
第五章 非营利组织治理-精选文档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制度框架
1,信息生成制度 2,信息复核制度 3,信息公开制度 4,信息使用制度 5,违章惩罚制度
第四节
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二、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一)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各类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
美国奉行的“公开原则”(disclosure rule)
各类独立外部审计机构 (二)自律性信息披露制度 行为准则和自律证书 非营利组织公约
出资人
受益人
媒体与公众
图5-1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对非营利组织的意义: 1,信息披露制度直接作用于不当行为产生的根源,削 弱了内部人的信息优势,也使得监管者处于更有利的地 位,并使监督从事后性向事前性转变。 2,信息披露制度是其他一切约束机制实施的前提和基 础。 3,信息披露制度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持续资金供给尤为 重要。 4,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搭建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大众沟通 合作的桥梁,推动社会发展。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界定
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特点
所有者缺位 出资与受益角色的分离 更广泛的利害相关者 治理环境千差万别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界定 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
协调机制:非营利组织与其周围环境中的诸多结点存在着协同作用,无 法依赖自身的造血功能来实现各类资源的供给,网络化程度更高。 决策机制:所有者缺位现象凸显出理事会决策机制的重要意义 监督机制:非营利组织的利害相关者针对组织经营结果、行为或者决策 所进行的一系列客观而及时的审核、监察和督导的行为 激励机制:薪酬激励作用的弱化是非营利组织成员激励机制设计中必须 面对的客观现实和困境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界定
一、非营利组织治理问题
决策机制的空洞化与失衡性 信息披露制度和外部监督制度虚化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汇报人:日期:•引言•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模式目录•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的关系•国内外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的案例分析•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01引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与特点定义非营利组织是指为了公益目的而成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且所得收益不得分配给成员的组织。
特点非营利组织具有独立性、志愿性、非营利性、公益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它们通常不受政府或私人企业的控制,依靠志愿者和捐赠者的支持来开展活动,服务于社会公众和弱势群体。
有效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能够确保非营利组织始终以实现公益目标为宗旨,避免偏离初心和使命。
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合理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能力,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提高组织效率健全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能够树立非营利组织的良好形象,提高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吸引更多的捐赠和支持。
增强组织公信力完善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有助于预防内部风险、应对外部挑战,确保非营利组织的稳健发展。
保障组织稳健发展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的重要性02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由全体会员组成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制定和修改章程、选举和罢免理事等。
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的决策机构,负责执行会员大会的决议、制定组织发展战略、监督执行机构等。
会员大会与理事会理事会会员大会监事会与执行机构对理事会和执行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确保组织依法依规运作,防止内部人控制等问题。
执行机构负责具体执行理事会的决策,管理组织的日常事务,包括项目管理、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强化理事会职能提高理事会的决策能力和效率,确保组织战略与实际行动的一致性。
加强监事会作用加大对理事会和执行机构的监督力度,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维护组织的声誉和公信力。
提高会员参与度鼓励会员积极参与治理,增强组织的民主性和透明度,促进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治理结构的优化方向03020103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模式决策权集中在高层管理者手中,下层员工缺乏参与和决策的机会。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问题浅议-最新范文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问题浅议摘要: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治理缺失问题己经阻碍了非营利组织的正常发展。
文章基于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内部治理的外部环境的角度探究非营利组织目前所处的困境,发现构建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一般分析框架,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外部环境一、建立和谐社会离不开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岀:“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而”。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岀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坚持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现以人为本、全而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努力做到“五个统筹”一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岀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昭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我国现在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易发多发,就业、腐败、分配不公、社会治安、环节污染等问题成为当前人民群众强烈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以分配不公来说,200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 3. 23倍(国家统计局,2007) ;2004年末国家统计局测算的绝对农村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人,其中东部地区有374万人、中部地区有931 万人、西部地区有1305万人,分别占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14. 3%、35. 7%和50%,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国家统计局,2005);我国基尼系数己经超过0.4,总体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己经进入联合国的警戒线;占城市居民10%的财富多的人占有全部城市财富的45%,占城市居民10%的财富少的人只占有全部城市财富的1.4%;企业的经理职位与一般职务间的收入差距普遍在20倍以上(余丰慧,2005)o各类非营利组织在解决易发多发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方面大有作为, 木文列举3个案例窥斑知豹地说明非营利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扶贫基金会2002年实现扶贫项目九大类45项,项目总投资5132. 28万元,项目受益农户9万余户,40多万人贫困人口从项目中直接受益;2004年,扶贫事业取得更大成就,共筹募善款善物1.12亿元人民币,完成项目投入1. 16亿元人民币,约有45. 85万贫困人口从项目中直接受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讲教师:张江龙
第五章 非营利组织治理
学习目标: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非营利组织营销的发展 历程,掌握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特点,通过 案例分析等手段使学生能够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去策划和实施非营利 组织营销。 重点:理事会治理和信息披露制度
难点:不同国家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差异
第五章 非营利组织治理
督
• 日本:政府主导型;法律法规限制多
三、非营利组织治理模式
中国—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治理
1、双重管理体制
2、内部治理能力较差(内部结构及决策机制)
– 出资人、债权人、理事会、管理层、组织员工、受益者、供 应商、行业协会、政府和社区等。
• 治理环境千差万别
– 难于集中管理和法律规制
一、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界定
(三)非营利组织治理的机制
• 协调机制
– 非营利组织与其周围环境中的诸多结点存在着协同作用,无法 依赖自身的造血功能来实现各类资源的供给,网络化程度更高
十八大报告: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 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十八届三中全会
国家治理
(一)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定义
几种关于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界定
●机制角度:设定长期方向并维持组织整合的机制。 ●外部治理角度:社会公众扮演重要角色,治理是自下而上的 决策参与过程。 ●内部治理角度:理事会成员和执行官发挥关键作用的行动领 域,它与目标、基本的组织活动、决策、参与者以及环境有关。 ●治理者行为角度:治理包括大量责任和判断,治理者对组织 负责,保证组织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决策角度:为组织提供战略领导的过程,它包括决定方向、制 定政策和战略抉择、监督和控制组织绩效、确保整体问责制度有 效等一系列职能。
• 非营利组织治理,应当以公共责任的实现为目的, 以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与收益权分离为前提, 以委托代理关系为主线,以利害相关者协调为重 心。自主治理与协同治理应当成为其两大指导思 想,奉行以理事会为中心、保障理事尤其是独立 理事的有效作用、吸纳利害相关者的多方参与、 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等若干治理原则。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概述
●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界定 ●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必要性 ●非营利组织治理模式
一、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界定
(一)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定义
治理现在是世界上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治理是 一个动态过程,可以发生在各种社会层次上:如当地
的或一国范围的各种组织机构,也可以是国际的或全
球的组织机构。可以行使治理的组织有政府,企业和 非营利组织等。 如:政府治理、环境治理、黄河治理、企业治理等等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概述 非营利组织理事会治理 信息披露机制与非营利组织治理
第五章 非营利组织治理
进入讲解之前:观看以下视频:
/clip-201109-51-1151203456-214226.shtml 论郭美美事件后的中国慈善 思考: 1、中国公益慈善界遭遇什么样的问题? 2、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措施?
二、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必要性
之所以要进行非营利组织治理,是因为非营利组织 在其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违背其使命与价值的问题。
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出现的一些诟病:
■商业化倾向
■利用公共权力 ■产出的数量和质量难以衡量 ■服务的间接性导致信息不对称 ■所有者缺位
二、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必要性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大突出问题:
问题的出现。
三、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基本模式
环境 出资人和捐赠者 问责 受益人 行业协会 战略联盟 合作伙伴 独立审计 机构 传 媒 信息披露
监 事
选 任
政府
社 区
、 独立理事、员 工理事等以及 相应的各个次 级委员会
管理层
选 任 负 责
员工和志愿者 内 部 治 理
其他非营 利组织和 社会组织
外 部 治 理
三、非营利组织治理模式
主要国家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模式比较
• 美国:完善的第三部门;与政府良好的合作关 系;规范的内部治理 • 英国:简单而自由程度高,慈善组织事务委员 会负责非营利组织的登记工作、例行管理工作、
审核监督工作。
• 澳大利亚:与政府的良性合作;行业协会的监
• 决策机制
– 指决策权在非营利组织利害相关者之间的配置方式。所有者缺 位现象凸显出理事会决策机制的重要意义
• 监督机制
– 非营利组织的利害相关者针对组织经营结果、行为或者决策所 进行的一系列客观而及时的审核、监察和督导的行为
• 激励机制
– 为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关系的动力问题的机制。薪酬激励 作用的弱化是非营利组织成员激励机制设计中必须面对的客观 现实和困境
(一)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定义
界定对我们的启示 ●NPO治理,既涉及内部的关系,又涉及同外部组织的关系。 ●治理不同于管理:“治理着重于政策和组织特性的问题而 不是日常的项目实施的问题。治理意味着解决非营利组织的 前景、使命以及战略的问题,着重于未来的方向和长期的战 略考虑。 ●NPO治理涉及更为广泛的利害者群体,包括出资人、债权人、 理事会、管理层、组织员工、受益者、供应商、行业协会、 政府和社区等。
七大关键词:目的、前提、主线、重心、 指导思想、中心、治理原则
一、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界定
(二)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特点
• 所有者缺位
– (无法找到明确的人格化所有者,而只能将其资产归结为法 律上的法人所有)
• 出资与受益角色的分离
– “出资者本是受益人”的逻辑在NPO行不通,四权分离。
• 更广泛的利害相关者
• • • • • • • 决策机制的空洞化与失衡性 信息披露制度和外部监督制度虚化 低效率 “多头领导”弊端 地区垄断和限制特征 深度行政干预与寻租行为 身份错位
二、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必要性
如同企业界的“市场失灵”和“契约失
灵”、政府部门的“政府失灵”一样,非营利
组织也有“慈善失灵”,这些问题的出现及蔓 延在很大程度上与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和机制 的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正是 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失效乃至失败才导致了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