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农业生产的应用
第八章明清时期的农业

明清时期的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全面发展(鸦片战争以前)(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明清时期是继汉代和唐宋之后的第三个农业发展的高潮期,也是精耕细作传统技术的全面发展时期。
原因:1,政治稳定。
明清统治的四五百年间,除了明末清初有过一段全国性的战争外,全国基本都处于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也就是说政治社会的稳定对农业发展带来很大契机。
2,政府政策。
这两个王朝在建立后,主观上为恢复经济,都相应地采取了一些鼓励农耕与垦荒,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3,人口增长。
社会的稳定也使得人口的增长成为可能,清代人口比汉代增长5-6倍,这就为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力资源。
4,对外交流。
明清时期是中外物质文化的大交流时期,这些内外因素的交织也促使了中国社会农业的发展。
当然了,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应是多方因素共同影响所致,明清时期精耕细作的全面发展也不止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概况:1,人口的增加与耕田数的增加相伴随。
《清·文献通考》卷19载:“人民渐增,开垦无余”。
即耕地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耕地百分之几地长,但人口成倍地长,人均耕地减少。
2,新的土地利用技术的出现。
由于新增耕地集中边疆地区、内地山区、沿海、沿湖滩涂,这样就促使新的土地利用技术和土壤改良方法的出现,并使得洞庭湖和珠三角地区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了基塘式的人工生态农业。
4,栽培技术更趋向集约化。
人多地少,使得栽培技术更趋向于集约化,粪多力勤,套梨深耕、浅耕灭茬、砂田栽培、亲田法、看苗施肥、小麦移栽等都在这一时期形成。
5,经济作物的集中出现。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一些经济作物,如棉花、蚕桑、甘蔗、烟草等的种植也集中出现,并由自给自足经济形态向商品经济形态转化。
6,新作物的引进。
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国外作物的传入,烟草、番薯、玉米等,改变了我国作物的布局。
第一节土地利用的发展土地利用的发展与人地关系紧密相关。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的增加、土地与人口矛盾也在发展,土地利用方式更趋多样化。
第八章 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线性规划

第八章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第一节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及优化内容农业生产结构的状况,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因为农业生产结构决定了农业生产的比例关系,也基本决定了农产品的供给结构,同时,农业生产结构还关系到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平衡、农产品价格涨跌,以致影响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另外,农业生产结构还直接关系到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可见,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农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实质是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
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遵循价值规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目标,实现政府行为与农户行为价值取向的统一。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在不同的地区因资源禀赋、生产要素初始布局、政策倾向等条件的差异而有所区别。
评价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看它能否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适应市场需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
一、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农业生产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不同的产品品种之间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由于农业概念本身的多层次性,农业生产结构也可划分为若干层次:首先,在广义的农业层次上,农业包括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四大部门,因此,农业生产结构首先体现为农业内部农、林、牧、渔四个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这是农业生产结构中的一级结构。
一般地说,农业生产结构主要研究这一层次上的结构。
其次,农业各部门内部又可分为若干类别,如种植业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绿肥作物等,畜牧业可分为养畜业和养禽业等,因此,农业部门内部所包含的各个生产项目之间的构成和比例关系就构成了农业生产结构的二级结构,再次,各种作物或产品按照其种类和经济用途又可以继续细分为若干种类,如粮食作物可分为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可分为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依此类推。
第八章农作制度与区域农业发展介绍

环境白然环境自然资源植物农业生物大田作物非资源性环境人工植物园艺作物饲料作物人工林草产后升级元自然植物天然牧草原生林木人X环境生活因素生产条件社会经技术因素动物饲养动物野生动物畜禽鱼类捕获动物捕获鱼类微生物交易流通藏加第八章农作制度与区域农业发展第一节农作制的概念、特性与功能一、农作制的概念农作制度(Farming System)是指在一个区域或生产经营单位内,自然和人工环境与各类农业生物组成的多种亚系统及其直接关联的产后升级元的稳定统一体。
分析研究农作制的目的在于,通过决策制定、技术组装、经营管理等手段,合理调整农作制内各亚系统、子系统之间及其与产后升级元的关系、各层系统内组分之间的关系,改善农作制总体与各层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提髙系统的生产力、增进经济效益、保护并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
在这个定义中有几点值得注意:农作制的落脚点是区域或农户;不仅只强调自然环境,而且将人工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农作制的主体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系统,不仅视作物或动物为主体的组成,而且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也都作为系统的组成成分;农作制的产出不仅包括农产品,而且环境既是对农作制的投入同时也是一种产出,人类在得到农产品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改善环境;“产后升级元”的边界主要限于加工、流通与交易等;农作制研究,既有宏观上的战略、布局、总体决策性的调整,也涉及微观上的为提高各亚系统和组成成分的功能的有关技术与经营管理措施;农作制的目的是提高生产力、经济效益与资源环境保护。
农作制的组成与结构如图8-1所示。
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农作制是一种自然与人工的复合系统,它是生态、经济、技术系统的综合。
它的组成在自然的基础上具有强烈的人工特征。
因此,对农作制的分析研究需要有自然与人工的系统观,避免单纯用自然生态观或人工生态观来处理农作系统的种种问题。
图8-1农作制组成(资料来源:引自刘巽浩《农作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二、农作制的特性系统性它是由无机与有机、一性生产与二性生产、技术与经济、总系统与亚系统、子系统以及辅系统等组成的相互关联的整体。
高中化学人教2019必修二第八章第二节化学品的合理使用

【情境·思考】 有人说,西药是人工合成药,有毒,不能随便吃;中药是天然的,无毒,多吃少吃都没 关系。你认为对吗? 提示: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合成的还是天然的,都有毒。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总之,要对症下药,按量服用,不可滥用。
学习任务二 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 任务驱动:
在现代食品工业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满足了人们对食品多样性的需求,保证 了市场供应。你了解食品添加剂吗? 1.分类 ①着色剂、增味剂 ②膨松剂、凝固剂 ③防腐剂、抗氧化剂 ④营养强化剂
二氧化硫
使食物变质
食盐加碘、粮食制品中加赖氨酸、食品中 补充食物中缺乏的营养成分
加维生素或硒、锗等微量元素
或微量元素
【探究训练】 1.下列食品添加剂与类别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 A.着色剂——胡萝卜素、苯甲酸钠 B.调味剂——亚硝酸钠、味精 C.防腐剂——胭脂红、山梨酸钾 D.营养强化剂——酱油中加铁、粮食制品中加赖氨酸 【解析】选D。苯甲酸钠是防腐剂,不是着色剂;亚硝酸钠是防腐剂,不是调味剂;胭 脂红是着色剂,不是防腐剂。
4.什么是毒品? 提示:毒品是指由于非医疗目的而反复连续使用,能够产生依赖性即成瘾性的药 品。
【探究总结】 1.重要的人工合成药物
类别
定义
典型 实例
解热镇痛药 具有解热、镇痛药 理作用,同时还有 显著抗炎、抗风湿
作用的药物
阿司匹林
抗生素
抗酸药
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 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 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
2.使用 在规定范围内_合__理__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巧判断】 (1)化肥混合使用一定可以增强肥效。 ( × )
(2)化肥、农药应合理使用 ,避免滥用。 ( √ )
高中化学 第八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化学品的合理使用教案第二册高一第二册化学教案

〖第二节化学品的合理使用〗之小船创作[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化肥、农药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与危害及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的方法。
2.了解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及滥用药物的危害。
3.了解常见食品添加剂以及如何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
学生自主学习化肥、农药的合理施用02磷肥和□03钾1.农作物生长必须的三大化肥是□01氮肥、□肥。
05作物营养合理施用化肥,除了要考虑□04土壤酸碱性、□状况等因素,还必须根据化肥本身的性质进行科学施用。
07经撞击易发生爆炸,必须作改性处如硝酸铵□06受热或□理后才能施用;过量施用化肥不仅造成浪费,还会造成水体08水华等污染现象;不合理施肥化肥还会影富营养化,产生□09酸碱性和□10土壤结构。
响土壤的□11波2.人类早期使用的农药有除虫菊、烟草等植物和□尔多液、石灰硫黄合剂等无机物。
后来,人们研制出有机合成农药(如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使农药向□12高效、□13低毒和□14低残留的方向发展。
农药施用不当会破坏害虫与天敌的生态平衡,还会造成大气和水污染。
合理用药1.药物在促进人类健康的同时,可能对机体产生与用药目的无关的□01有害作用。
2.合理用药必须在医生、药师的指导下,遵循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当等原则。
主要考虑□02药物和□03机体两个方面。
滥用药物危害很大。
如没有医生处方长期服用安眠药或镇静剂;滥用□04抗生素;运动员服用兴奋剂;□05吸毒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极大,一定要远离毒品。
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1.着色剂、增味剂(1)着色剂天然色素:红曲红、β-胡萝卜素、姜黄、叶绿素铜钠盐、焦糖色。
合成色素: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
(2)增味剂:味精—化学名称为□01谷氨酸钠,□02无色晶03易溶于水。
体,□2.膨松剂、凝固剂04碳酸氢铵、碳酸氢钠。
常见的膨松剂:□在制作豆腐时需要加入凝固剂(如盐卤等),其原理是胶05聚沉。
体的□3.防腐剂、抗氧化剂(1)常用的防腐剂: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亚硝酸钠等。
9-第八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富农经济
2. 富农经济
•富农是由农民内部分化出来的富裕农民,按其经营状况的 不同,通常分为旧式富农和新式富农两种。 •所谓旧式富农,是指自己占有一部分土地,拥有比较先进 的生产工具,自己或家属虽参加劳动,但主要依靠雇工劳动 来为其增值财富的土地经营形式。 •所谓新式富农,即马克思所说的租地农场主或农业资本家 。新式富农投资农业的目的就是为市场而生产,生产使用价 值只是其获取更多价值的一个手段。
2.引进化肥
•以农业集约化最发达的无锡为例,据1933年3个村121户生 产成本的调查,肥料一项竟占一半以上,而雇用农工、畜工 、机器工合计只占1/3。
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推广(续2)
3.生产工具的进步
•中国引进的西方近代农机具主要包括:洋犁、马耙、玉蜀 黍播种机、抽水机、刈麦器、刈草器、玉蜀黍自束器及脱粒 器、缫丝机、制茶机、渔轮等。 •除引进机械外,这一时期国内也开始有人创制和改良新式 农具。例如,扬州铁匠自制的提水器。
种植业的发展(续3)
• 表8-2为近代时期粮食生产的总产量和亩均产量的具体数 值,这里的粮食统计包括了稻米、小麦、高粱、小米、玉 米和其他杂粮的合计。
• 20世纪以来粮食的总产量是增长的,并于1936年到达高点 ,其增长速度大体可以与人口的增长相当。
• 农产品剩余最多的东北地区,1931年被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使粮食和大豆生产大受影响。1937年后,广大华北和华 中也遭日寇蹂躏,农业生产衰退。全国粮食产量的最低谷 1949年比1939年时减少20%强,经济作物损失更多。
种植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与人均产量·续1)
种植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与人均产量·续2)
• 1822—1833年的人均产量为558市斤,太平天国战争及之 后有所下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恢复和增长,并在 20年代到达最高的578市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则 低至440多斤,多处饥馑。
农学考研农业综合知识四复习农业经济学第八章背诵要点

第八章第一节(了解)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农业技术进步是指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了解)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1)渐进性(2)系统性(3)外生性(4)复杂性(5)周期性(背)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容:1、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2、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技术进步3、农业管理技术的进步4、农业生产劳动者与管理者的技术进步(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可不断为农业提供大量先进的各类农具,农用器械运输工具生产性建筑设施的,从而改善和提高现有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效益化成本降低,提高投入产出比率。
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农业技术进步可谓农业不断开发和提高高质量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为农业培育和提供动植物新品种,提高投入产出比,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投入产出比率,改善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3、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可扩大农业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农业资源的质量和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农业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经济作用,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4、可以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国家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可以正确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减少或避免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采取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高效健康的进行。
5、可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可使农民的劳动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调动农民推进技术进步的积极性,使农民努力学习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
第二节(背)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1、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农业生产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只有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对农产品的需要,来决定生产活动,才能保证农产品的畅销和收入的增加。
五下劳动与技术教案(湖北省编版)

五下劳动与技术教案(湖北省编版)第一章:认识劳动与技术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劳动与技术的作用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讲解:讲解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和作用。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例子。
第二章:劳动安全常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遵守劳动安全规定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劳动安全的基本原则劳动安全的重要性和影响常见的劳动安全事故及预防措施2.3 教学活动讲解:讲解劳动安全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性和影响。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常见的劳动安全事故及预防措施,分享自己的经验。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正确的安全操作。
第三章:劳动工具的使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常见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劳动工具的意识。
3.2 教学内容常见劳动工具的识别和使用方法劳动工具的正确使用和保养3.3 教学活动讲解:讲解常见劳动工具的识别和使用方法。
示范:教师示范正确使用和保养劳动工具的方法。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尝试使用和保养劳动工具。
第四章:生活中的技术创新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技术创新。
培养学生对技术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技术创新实例技术创新对日常生活的影响4.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生活中的技术创新实例。
讲解:讲解技术创新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技术创新,分享自己的体验。
第五章:劳动与技术实践项目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的劳动与技术知识。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5.2 教学内容实践项目的选择和规划实践项目的实施和评价5.3 教学活动讲解:讲解实践项目的选择和规划的方法。
学生分组:学生分组选择和规划自己的实践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大孢绿僵菌
M. majorosporae
• 贵州绿僵菌
M. guizhouense
• 平沙绿僵菌
M. pingshanese
• 黄绿绿僵菌
M. flavovieide
• 黄绿绿僵菌小孢变种 M. favovieide var. minus
• 柱孢绿僵菌
M. Cylindropsorae
• 翠绿绿僵菌
第八章农业生产的应用
第一节 杀虫真菌
• 杀虫真菌资源和利用 • 白僵菌 • 白僵菌制剂的生产 • 白僵菌制剂的应用 • 白僵菌致病性测定
绿僵菌属种类 绿僵菌属 绿僵菌菌剂生产工艺 绿僵菌剂的应用
真菌杀虫剂的局限性
一、杀虫真菌资源和利用
• 现已知昆虫病原真菌500余种,分别对鳞翅目、 同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的许多昆虫 有致病作用。
可以使多种植物根受感染。
形成AM的真菌
球囊霉属(Glomus) 无轴孢囊霉属(Acaulospors) 巨孢囊霉属(Gigaspora) 厚囊霉属(Sclerocystis) 内养囊霉属(Entrophgospora)
M. iadini
绿僵菌菌剂生产工艺
• 液体深层培养:直接制备孢子悬液→离心收集加填充料后 分装,真空或氧气中4℃保存8个月。
• 固体培养: 1.塑料袋装大米粒:培养后每1g压碎大米粒中含1~2×109 个分生孢子。 2.浅盘培养:斜面菌种(24-28℃ 7-10d)——二级固体种子生 产(24-26℃ 7-12d)——室内浅盘发酵→翻盘晾干(充分通 风处7-10d)菌剂烘干(30-35℃ 烘箱烘干)质量检查→产 品包装。
五、莱氏野村菌Nomuraea sp.
Nomuraea rileyi(半知菌)
五、莱氏野村菌Nomuraea sp.
五、莱氏野村菌Nomuraea sp.
五、莱氏野村菌Nomuraea sp.
六、真菌杀虫剂的局限性
• 作用慢,不及农药迅速。 • 侵染与虫龄等因素有关, • 受天气等环境条件影响,如干燥、影响孢子萌发侵染的
绿僵菌剂的应用
• 使用方法——孢子喷洒 • 剂量——每公顷1013-1014个分生孢子 • 绿僵菌可侵害幼蚊虫和家蝇 • 防治白蚁
四、拟青霉(Paecilomyces sp.)菌剂
• 我国应用的淡紫拟青霉(p. lilacinus)不但具有较高的杀 虫活性,而且其发酵液具有类似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 作用。该菌主要用于防治大豆孢囊线虫和烟草根结线虫, 还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
白僵菌制剂的生产
• 固体发酵方法,曲盘浅层发酵和深层通风发酵。 • 培养基:麸皮(或米糠)、玉米粉各占一半,加入适量
疏松透气物料如谷壳、玉米轴粉等,料水比1∶0.8~1
• 培养成的孢子菌块在45-50℃下烘干,粉碎后加入填料(如高岭土),以 每g制剂含50亿个孢子为标准,保存期不超过8个月。
白僵菌制剂的生产
白僵菌致病性测定一般程序: 1、准备工作:幼虫的饲养、孢子悬液配制; 2、接种处理:采用喷雾法、浸菌法、涂抹法等接种; 3、效果测定:观察虫子取食能力、幼虫患病死亡情况。
三、绿僵菌属(Metarhizium)
绿僵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瘤座孢目, 瘤座孢科,产孢子阶段呈现不同程度绿色。
感染绿僵菌的僵虫
大量应用的有: 球孢白僵菌(B. bassiana)和卵孢白僵菌(B. brongniartii) • B. bassiana 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生长温度范围5-30℃。 • 固体培养基中深层的菌丝不产生分生孢子。 • 液体培养在振荡好气条件下可先形成节孢子。 • 不耐高温,50℃可致死,直射太阳光也可杀死白僵菌。
降雨、冲洗等。
第二节 丛枝菌根(AM)菌在农作物上的应用
VA菌根 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
• AM资源和利用 • AM菌根菌 • 菌根菌的生产
AM菌资源和应用
• AM真菌是共生在大多数植物根部的一类真菌 • 大约90%的有花植物都具有AM
AM 真菌
• AM真属于接合菌纲,毛霉目,内囊霉科 • AM是专性共生菌,还没有能够分离出纯培养体。 • AM的寄主范围很广,由一种植物根上所得菌根菌
• 用肉色拟青霉固体发酵孢子粉(含孢量80亿/g),每亩 1.5kg,掺25kg细土均匀施撒,防治稻褐飞虱12d后虫口 下降47.2%~81.6%。
四、拟青霉(Paecilomyces sp.)菌剂
作用机理: • 寄生卵,侵染率与卵和真菌接触的长短有关 • 产生几丁质水解酶、蛋白水解酶 (线虫卵壳结构:卵黄磷蛋白—几丁质—脂质)
绿僵菌的分生孢子
绿僵菌属(Metarhizium)
• 可腐生,菌落初期白色,生长温度范围15-35℃,最适 25℃,孢子在低于7℃高于40℃时不能萌发。湿度要求在 90%以上。
• 寄生范围广,可寄生于8个目30科200余种昆虫和螨类。
绿僵菌属种类
• 金龟子绿僵菌 Metarhizium anisopliae
工艺流程:
菌种斜面培养(25-28℃3-5d)——孢子 种子扩大培养(25-28℃3-5d)——接种 固体发酵培养(30℃8-10d)——孢子成熟 烘干(45℃)或晾干 加填料 包装待用
பைடு நூலகம்僵菌制剂的应用
• 防治对象:黄刺蛾、棉铃虫、三化螟、水稻黑尾叶蝉、
稻纵卷叶螟、甜菜蚜虫。
• 使用方法: 喷雾、喷粉或作颗粒状拌种,也可与化肥、
农药等混合施用。
➢ 防治松毛虫——直接喷雾 ➢ 防治玉米螟——颗粒剂 ➢ 防治大豆食心虫——在虫入土化蛹前撒于土表,效果好
• 注意事项:白僵菌可致蚕病,因此桑田及养蚕区严禁使
用白僵菌制剂。
白僵菌对昆虫致病性测定
白僵菌致病性 指具有感染害虫并使之患病死亡的特性。 白僵菌致病性与多种因素有关:菌种毒性、培养条件、pH值、通气等。
• 根据昆虫的病理基础,筛选制备真菌杀虫剂, 用于植物害虫的防治,常用菌种有白僵菌、绿 僵菌等。
二、白僵菌(Beauveria)
白僵菌属于半知菌,链孢霉目,链孢霉科,寄生于多种昆虫。
营养菌丝白色有隔膜, 分生孢子生于“之”字形 的分生孢子梗上,呈球状 到卵球状。
感染白僵菌的僵虫
白僵菌分生孢子
白僵菌(Beauve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