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集总催化重整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_模型的建立
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研究

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是化学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是化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化学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研究是揭示反应本质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介绍化学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并探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化学反应机理化学反应机理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各个反应步骤的详细描述,反应物、中间体和产物之间的转化过程、反应的速率以及反应条件等都包括在内。
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对于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指导化学设计和优化反应条件都非常重要。
例如,生物体内催化酶的机理研究已经揭示了许多生命活动的本质。
又如,超临界条件下的物质的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不仅可以揭示物质在极端条件下的特殊性质,还可以为调节反应条件提供指导。
二、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则是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探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反应物浓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反应速率方程,进而揭示反应速率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
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对于指导化学实验和化学工业生产都有着重要意义。
因为它可以为生产过程中的调节反应速率、催化剂的选择等提供科学指导,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测定方法是快速混合法,在这种方法中,将反应物以一定速率混合,然后在一定时间后停止反应,通过测量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求得反应速率,再由此建立反应动力学模型。
此外,热法、紫外法等测定方法也常被使用。
三、实际应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它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医药等硬实力领域的研究和生产领域。
石油精制领域,原油在加氢裂化反应器中裂解重油产生石油产品,这一过程的反应动力学研究是优化反应条件的重要依据。
此外,石油催化重整过程的反应动力学研究,也对提高重整产物质量、改善燃料质量有重要意义。
在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对于反应器的改设计和催化剂的优化选择等有指导意义。
例如,丙烯酸工业生产中的氧气促进吸附反应和催化剂利用率的问题,就需要反应动力学研究提供指导。
催化重整工艺与工程技术课件

催化重整的工业化应用
催化重整工艺在石油化工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和芳烃等产 品的重要手段。
它能够提高汽油的燃烧性能,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同时能够生产出大量的化工原料 ,满足化工市场的需求。
目前,催化重整工艺已经成为现代石油化工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 的地位。
02
催化重整反应原理
评价指标
主要包括转化率、选择性 、稳定性等指标。
影响因素
催化剂的活性受到多种因 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力 、原料性质等。
04
催化重整装置的操作 和维护
催化重整装置的操作规程
操作前检查
在启动催化重整装置前,应进行 全面检查,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
态。
严格遵守安全规定
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规定, 防止产生意外事故。
它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加热、加氢、再蒸馏等步骤,将长链烃结构调整为 短链烃结构,提高汽油的辛烷值。
催化重整的工艺流程
原料油经过预处理后进入重整反 应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重
整反应。
反应产物经过加热、冷却、分离 等步骤,得到高辛烷值汽油和芳
烃等产品。
催化剂经过再生和循环使用,实 现催化重整过程的连续运行。
未来催化重整工艺还将继续探索和开发新的反应路径和反应条件,以实现更加高效、环保和 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THANKS
感谢观看
制备方法。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如何降低 催化重整工艺中的污染物排放和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成为当前面
临的重要挑战。
对未来催化重整工艺与工程技术发展的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催化重整工艺将逐步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和精细化生 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和机理的建立和分析

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和机理的建立和分析催化反应是一种通过催化剂实现化学反应加速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和机理的建立和分析是研究催化反应过程的重要步骤,对于理解和优化催化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是描述催化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可以定量评估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和反应条件的影响。
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的关键在于确定反应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和解吸过程。
常用的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包括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Eley-Rideal模型和Mars-van Krevelen模型等。
其中,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是最常用的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该模型假设催化反应是由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上吸附成为中间体并发生反应,最终解吸为产物的过程。
因此,该模型可以简单地表达为:r=kθAθB其中,r为反应速率,k为反应速率常数,θA和θB分别为A、B两种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上的覆盖度,可以根据文献报道或实验测试结果获得。
该模型的缺点是假设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上吸附和解吸速率相等,不符合实际情况。
另外,Eley-Rideal模型假设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吸附后,直接发生反应形成产物,即没有形成中间体。
Mars-van Krevelen模型将催化剂表面氧化还原性质考虑进去,认为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上氧化还原与产生反应活性。
这些模型根据不同的反应机制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计算方法,可以根据实际反应机制选择合适的模型。
二、催化反应机理的分析催化反应机理是指催化反应中反应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中间体的形成和解离、产物的生成和解吸等一系列步骤。
催化反应机理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反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识别关键步骤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为优化催化反应提供指导。
催化反应机理的分析可以通过实验方法和计算模拟的方法进行。
催化重整反应38集总动力学模型及其在连续催化重整中的应用

摘 要 :根 据集 总 理 论 和 催 化 重 整 的反 应 机 理 ,基 于 工业 连续 重 整 装 置 ,提 出了 一 个 包 含 3 个 集 总 组 分 、8 8 6个 反
应 催 化 重 整 反 应 动 力 学 模 型 。该 模 型 将 重 整 物 料 按 碳 原 子 数 集 总 为 c ~ C +组 分 ,相 同 碳 原 子 数 的物 料 又 划 分 。
文 献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0 3 —1 5 ( 0 2 0 —1 7 - 0 4 8 17 21) 4 06 7
A 8 l m p d ki e i o lf r r f r i e c i n a t 3 一u e n tc m de o e o m ng r a to nd is a lc to n c n i o s c t l tc r f r i pp i a i n i o tnu u a a y i e o m ng
pa a fn, io p r fi 5 c c a e r fi s a a fn, - y l n s, 6 c l ne n r m a i s r s e tv l - yca s a d a o tc e p c i e y, a d t c a ki p o c s e e n he r c ng r du t w r
的优 化 操 作 提 供 参 考 。
关 键 词 :催 化 重 整 ;集 总 ;动 力 学 模 型 ;参 数 估 计
DOI 1 . 9 9 j is . 4 8 1 5 . 0 2 0 . 1 : 0 3 6 /.s n 0 3 — 1 7 号 :T 1 Q0 8
117集总动力学模型和线性PLS模型在连续重整装置芳烃收率在线预测上的应用

’
~
v, 2 1
,1
图2 催化重整反应网络 图
采 用 四 阶 龙 格 一库 塔 法 ¥ Ge r 相 结 合 的 混 合 算 法 对 式  ̄ a法 l
( )进行 积 分 求解 ,采用 修 正 的欧 拉算 法 对 式 ()进 行 积分 求 1 2
解 ,即可 计 算反 应器 内 的组成 和 温度 变化 曲线 。 为 缓 解 参 数 估 计 所 带 来 的 困 难 , 活化 能 ( E)和 压 力 指数 ()采 用 同类 催 化剂 的 相关 文 献报 道值 ,因此 ,只需 估计 1个 b ] 7 频 率 因子 ( o , 由此带 来 的误 差 则 累积 到 1个 频率 因 子上 。本 k) 7
示 。所有 的 1 个反 应 近 似处 理 为拟 一 级 均相 反 应 ,反 应 系数 服 从 7 A re is 律 。 r n 定 h u
验 证 。在 这 些 样 本 中 ,装 置 负 荷 变化 范 围 为9 % ~9 % ,进 料 芳 1 7 潜 含量 变化 范 围为5 %~6 %。 3 2
- 6
一 6一 一 6
_5 ,
4
、 3
分 是 不 现 实 的 。另 外 ,模 型 复 杂 度 越 高 ,需 要 估 计 的 动 力 学 参 数越 多 ,模 型 求解 也 越 困难 。如 果 将 集 总动 力 学模 型 用于 在 线 应
用 ,考 虑到 实 时性 、方便 性 、稳定 性 和 可靠 性 要 求 ,对模 型 进 行 简化 势 在必 行 。所 以 ,本 论 文使 用 胡 永 有等 提 出 的只 包含 十 七 个 集总 组 分和 十 七个 反 应 的集 总动 力学 模 型 ,该 模 型 已经被 证 明 是
催化重整装置反应器的建模与仿真

C ~ C + 个 反 应 子 网络 ,再 采 用 B G 六 F S算 法 与 s QP算 法 相 结 合 的 分 组 迭 代 估 计 方 法 以 降 低 参 数 估 计 的误 差 。
通 过 催 化 重 整 装 置 的模 拟 计算 对模 型 进 行 了 验 证 ,结 果 表 明 ,模 型 能 够 对 反 应 产 物 组 成 进 行 较 准 确 的 预 测 ,可 满 足 现 代 工 业 应 用 对 模 型 精 度 的需 求 。 关 键 词 :催 化 重 整 ;动 力 学 模 型 ;参 数 估 计
摘 要 :针 对 催 化 重 整 装 置 的流 程 模 拟 ,基 于 集 总 理 论 与 催 化 重 整 反 应 机 理 , 提 出 了一 种 反 应 器 的模 型 。 该 模 型 的反 应 网络 较 全 面地 考 虑 了烷 烃 、 环烷 烃及 芳 烃 之 间 的 反 应 关 系 ,覆 盖 了重 整 反 应 过 程 中 的 大 部 分 反 应 。为 了 降 低 参 数 估 计 的难 度 ,通 过 合 理假 设 将 待 估 参 数 数 量 减 少 至 9 9个 ,并 将 复 杂 的 反 应 网 络 依 据 碳 原 子 数 划 分 为
DOI 1 . 9 9 jis . 4 81 5 . 0 2 1 . 3 : 0 3 6 /.sn 0 3 — 1 7 2 1 . 1 0 1
中 图分 类 号 :TQ 0 8 1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0 3 —1 5 (0 2 1 —3 9 —0 48 17 21) 1 51 6
t o y a a a ytc r f m i e c i e ha i m s he r nd c t l i eor ng r a ton m c n s .The d v l p d m o e h o hl n l z d t u u l e eo e d lt or ug y a a y e he m t a
催化重整固定床径向反应器结构的优化研究

The Op i i a i n o t uc ur so a a y i f r i x d Be d a e c o s tm z to n S r t e fC t l tcRe o m ngFi e — d Ra i l R a t r
摘 要 :催 化 重 整 固 定 床 反 应 : Caayi R fr n ie e eco , 以下 简 称 C B 传 递 及 反 应 过 程 的 综 合 数 学  ̄( tl c eomigFx dB dR atr t RF R)
模 型是以流体力学的基本微分方程 为基础 ,考虑了流 体的湍流流动 ,多孔介质 内流体流 动、传热、传质等过程,结合 催化重整集总反应动力学 模型而建立的 。采用该模型对工业催化重整径 向反应器 进行数值模拟计算 ,考察 了反应器入
口分配器设置、催化 剂床 层空隙率分布情况、催化剂填装 比、反应 器底 部结构四个因素对产物组成 的影 响,从而确定 优化的反应器结构和理 想的催化剂填装情况 。结果表 明,反应器 入口分配器采用单层效果较好 ,并确定 了分配器 的最
佳位 置:分析 了催 化剂床 层空隙率分布不均对床层轴 向温度 、压 力、组份浓度 分布的影响;确定 了最佳 的催化剂填装 比为 ll : ::4:针列反应器底部床层温度分布不均的情况改善 了反应器底部结构,效果较好。 2
b d ra tr( F e e co CR BR)wa e eo e i u rvo s wok s d v lp d n o r pe iu r .Us g te i h me t n d mo e,te n meia n ni e d l h u r l o c
催化重整六碳分子反应网络及其单事件数的计算

不同操 作条件 下催化剂的活性变化 等。虽然集总模 型提出的虚拟组分有效减少了计算量 ,但存在动力学参数 与集 总内 部组成 有关 的 问题 , 单事件 方法则 很好地解 决了传统集 总模型这方面的不足 。 今通过对催化重整分 子反应机理 的梳理 , 整理 出六碳分子基本反应步骤的网络图, 在此基础上选择简便的方法计算 反应物 、 产物和中间产物 如碳 正离子 、 自由 、 基
过渡态分子的全局对称数 ,计算 出基本反应步骤 的的单事件数 。本研究对催化 重整六碳分子反应过程进行详细懈析,按 照平衡反应步骤和速 率控 制步骤 两种基 本步骤来分析 ,为今后完整的催化重整单事件反应动力学模型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 :催化重整 ;反应机 理;全局对称数 :单事件数
中图 分 类 号 :T 1 Q0 8 文献 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0 52 1 )40 9 ・6 0 39 1 (0 00 -5 60
催 化 重 整 六碳 分 子反 应 网络 及 其 单 事 件数 的计 算
江洪 波, 牛 杰, 李焕哲, 石铭 亮, 翁惠新
( 东理工 大学 石油加工研究所, 海 2 0 3 ) 华 上 0 2 7
摘 要 :催 化重整是双功 能催化 的复杂反应,其过程 的优化 和改进需要建立一个详细的数学模型来预测产物 的组成 、
A b t a t A d a c d o tm iai n f c t y i eo m ig wh c S a c m p e r c s t iu t n sr c: v n e p i z to o aa tc r f r n ih i o l lx p o e s wi a b f nci a h ol c t ls e u r sad t i d m ah m a ia d lc pa l fa c r t l r d ci g t er f r ae c m p st n a d aay tr q ie e al t e tc lmo e a be o c u aey p e itn h e o m t o e o ii n o t e c t ys iec c eo e ier n eofo r t o d t n . el mpsm o e sr lt ey sm p eb sn h a a tlf y l v raw d a g pe ai c n ii s Th u l ng o d l e ai l i l y u ig i v p e d c m p n n s u h r wb c St a h n tc p r m ee sd p n h ne na o p st n o e s u o o o e t.b tt e d a a k i h tt ekiei a a t r e e d on t e it r l c m o ii ft o h lm p .Sn l - v n e o S a g o m p o e e tt ve c me a o e s o tge u s ig e e e tm t d i o d i r v m n o o r o b v h ra .Th e cin m e h n s o h e r a to c a im f c t y i e o m i g w a e iwe n t i a e aa tc rf r n sr v e d i h sP p rwhih i heb e o u o ai o l c St a fa t m tcc mpue — e e ai n o e c in s t rg n r to fr a t o n t o k h n t e C6 m o e u a e ci n n t r fc t yt e o m ig Wa o pe e Th l b ls m m er ew r .t e h lc l r a to ewo k o a a i r f r n s c m ltd. e g o a y r l c ty n mb r f r a t t, p od ci n a d e c in n e m e it s u h s c r o u u e s o e ca s r u to s n r a to itr d ae ,s c a n a b nim i n , fe r d c s nd o s r e a ia a l 仃a st n t ts m o e ue . we e n m eae y m e n h osn r lt ey i p e n ii sa e l c ls o r e u r td b a s of c o ig a ea i l sm l me h d v t o .An h d te sn l. v n n mbe s f C6 lme tr se s ig e e e t u r O ee n ay tp we e n m e ae r e u r td.Th d t is f r a to p tw a s f C6 e e al o e ci n ah y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 第1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Vol.15 No.1 2002年3月 JOURNAL OF PETROCHEMICAL UN IV ERSITIES Mar.2002 文章编号:1006-396X(2002)01-0015-03十七集总催化重整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Ⅰ)———模型的建立丁福臣1, 周志军1, 杨桂忠1, 靳广洲1, 郑灌生2, 盖增旗2(1.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北京102600; 2.中国石化北京燕山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厂,北京102500)摘 要: 按照集总理论的指导原则,从催化重整反应机理出发,提出了包含17个集总组分的催化重整反应网络,将重整物料按分子大小集总为C6、C7、C8和C+9,每一个碳数的化合物又划分为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4个集总,裂化产物C-5作为一个集总。
集总组分与组分之间主要发生烷烃脱氢环化、环烷烃脱氢芳构化、烷烃异构化和加氢裂化反应,简化了一些发生几率小或对过程影响小的反应,如芳香烃和环烷烃的开环裂化反应、C-5组分的二次裂化反应等。
以此反应网络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比较简单实用,能更好地预测产品的芳烃产率分布和汽油辛烷值。
关键词: 催化重整; 动力学模型; 集总中图分类号: O643.38 文献标识码:A 催化重整作为生产芳烃和高辛烷值汽油的主要途径,同时为炼厂提供了大量的副产氢气,在炼油化工企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对于重整装置的反应器设计,产物组成和产品质量的预测,以及优化生产操作,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是工艺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
在催化重整过程中,构成重整物料的组分繁多,单体烃化合物达二三百种,有众多连串和并行反应同时交叉进行,构成复杂的反应网络体系,而且反应体系间发生强偶联,给动力学研究造成很大困难。
1959年,Smith首先采用四组分简化处理催化重整动力学[1],Wei等人进一步提出和完善了集总理论(Lumping)[2],使复杂反应体系的动力学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所谓集总理论,即是将体系中那些动力学性质相似的组分用一个虚拟组分来代替,然后构造这些虚拟集总组分的反应网络,研究它们的动力学。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催化重整反应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简化了动力学表征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许多重要的催化重整反应模型,有的并已成功地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
具有代表性的模收稿日期:2001-03-19作者简介:丁福臣(1964-),男,山东郓城县,副教授,硕士。
型有:Smith的四集总模型[1]、Ramage等的十三集总模型[3]、翁惠新等的十六集总模型[4]、Froment的二十八集总模型[5]等。
有些模型已开发出应用软件,成功地用于工业过程的离线优化或在线控制,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本文根据集总理论原则,在研究重整反应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十七集总组分的催化重整反应网络及动力学模型,以更好地预测产品的芳烃产率分布和汽油辛烷值。
1 组分集总和反应网络模型 根据催化重整反应机理和反应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点,为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本着尽量简化和实用的原则,提出十七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 重整物料中C5及C5以下组分含量少,一般为裂化反应产物,对重整反应影响小,可归并为一个集总组分C-5。
(2) 根据集总理论的原则,反应特性相差大的组分应分别集总[2]。
Ramage[3]在十三集总模型中,认为C6~C8同类烃的反应特性相差较大,应分别集总,而C8及C8以上的同类烃反应规律非常相近,可作为一个集总组分处理。
翁惠新等[4]在十六集总模型中也引用了这样的做法。
但本文考虑到模型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将C 9及C 9以上的各族烃分离出来单独集总,对于芳烃生产方案,更有利于精确计算芳烃的产率与分布,对于汽油生产方案,更有利于准确预测汽油辛烷值。
(3) 当以生产汽油为目的时,辛烷值是评价产品质量的重要参数,而正构烷烃与异构烷烃的辛烷值差异较大,予以分别集总。
(4) 正构烷烃异构化反应生成异构烷烃的速度很快,接近反应平衡控制[4],因此在反应过程中将正构烷烃与异构烷烃两个组分作为一个集总组分处理,而按其平衡组成计算集总组成和物性,这样既简化了计算,又降低了对原料的分析要求。
(5) 根据催化重整反应机理[6],认为有些反应很少发生。
如:1)芳烃不发生开环裂化反应,只考虑脱烷基反应;2)环烷烃加氢裂化反应相对脱氢芳化反应慢得多,因此不考虑其裂化反应;3)烷烃的加氢裂化反应以分子链中间位的碳-碳键断裂为主,一般重整物料中C 9以上组分含量很少,因此大分子烷烃裂化生成C 6以上烷烃几率很小;4)裂化产物C 5-烃的分子已经比较小,不再继续裂化生成更小的分子。
(6) 翁惠新等[4]研究了正庚烷在较低转化率下环化产物的组成,结果发现甲基环己烷的浓度为零,并推测正庚烷不能直接环化生成六元环烷,由此认为链烷烃环化首先生成五元环烷,五元环烷异构化生成六元环烷,六元环烷进一步脱氢芳构化。
但是,从整个反应历程看,环烷烃异构化和脱氢芳构化反应的速度都很快,主要受烷烃环化反应控制,因此可以将五元环与六元环烷合并为环烷烃集总。
由此描绘出十七集总催化重整反应网络,如图1所示,共计包括37个单元反应。
2 反应动力学模型 根据人们对催化重整反应机理和反应规律的研究,在建立十七集总催化重整动力学模型时,也做以下几点假设[4]: (1) 假设催化重整反应过程均为表面反应控制,反应网络中各反应均以一级拟均相反应处理。
(2) 考虑烃分压对反应的影响,引入压力指数b 。
反应网络中同一类反应的压力指数相同,因为同类反应反应机理相同,分压对其反应速率的影响也一样。
(3) 由多个异构体组成的集总组分,以其平衡组成计算该集总组分的物性。
因此,反应网络中的所有反应可用如下的动力学模型表示:r =d a d t= ka 式中: a ———重整反应组分向量;k ———m ×n 阶反应速率常数矩阵;k ij =k 0ij exp (-E ij R T )(p ip 0)b ji =1~m ,m 为组分数;j =1~n ,n 为反应数;k ij ———i 组分参与j 反应的速率常数,s -1;k 0ij ———频率因子,s -1;E ij ———活化能,J /mol ;p i ———i 组分的分压,mPa ;p 0———系统压力,mPa ;b j ———压力指数。
由于催化重整反应网络是一个组分(集总组分)较多的复杂反应体系,组分间存在强偶联,体系中各组分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因此对于某一产物的产率而言,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几个不同反应,其组成可以表示为:d a id t =∑nj =1r ij 其中:r ij ———i 组分参与第j 个反应的速率;a i ———反应体系中i 组分的组成。
模型中所涉及的反应多数为可逆反应,在动力学参数估计中,为简化计算,只需估计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逆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可用反应平衡常数和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计算。
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以热力学方法求得,所需的热力学参数可查有关数据手册。
由于催化重整反应总的表现为强吸热效应,过程中温度变化大,可以假设催化重整为绝热反应过程,不考虑反应器散热损失,根据热平衡导出反应器61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第15卷的理论温降和温度分布。
参考文献[1] Smith R B.K inetic analysis of naphtha reforming with platinum catalyst [J ].Chem.eng.prog.,1959,55(4):76-80.[2] Wei J ,et al.A lumping analysis in monomolecular reaction systems[J ].Ind.eng.chem.fundam.,1969,8(1):114-124.[3] Ramage M P ,Graziazi K R.Development of Mobil ’s kinetic reforming model[J ].Chem.eng.sci.,1980,35(1):41-48.[4] WEN G Hui -xin (翁惠新),SUN Shao -zhuang (孙绍庄),et al.Lumped model for catalytic reforming (催化重整集总动力学模型)[J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化工学报),1994,45(4):407-412;45(5):531-544.[5] Froment G F.The kinetics of com plex catalytic reactions[J ].Chem.eng.sci.,1987,42(5):1073-1087.[6] L IN Shi -xiong (林世雄).Petroleum refining engineering (石油炼制工程)[M ].Beijing :Press of petroleum industry ,1988.141-145.[7] WEN G Hui -xin (翁惠新),MAO Xin -jun (毛信军).Reaction kinetics in petroleum refining processes (石油炼制过程反应动力学)[M ].Beijing :Press of hydrocarbon processing industry ,1987.[8] XIE Xin -an (解新安).Establishment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kinetic model for catalytic reforming (催化重整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其工业应用)[J ].Petroleum refinery engineering (炼油设计),1995,25(6):49;1996,26(1):44.17-Lumped K inetic Model for Naphtha Catalytic Reforming (Ⅰ)———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lDIN G Fu -chen 1, ZHOU Zhi -jun 1, YAN G Gui -zhong 1, J IN Guang -zhou 1, ZHEN G Guan -sheng 2, GE Zeng -qi 2(1.Depart 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 ro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2600,China ;2.Oil Ref inery of Yanshan Pet rochemical Co.L td.,Beijing 102500,China )Abstract : According to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lumping theory and based on the study of reaction mechanisms ,a new com plex reaction network with seventeen lum ped components was proposed for naphtha catalytic reforming.In the network the reaction species had been firstly lumped into C 6,C 7,C 8and C +9according to the carbon number of hydrocarbon compounds ,each carbon number components had been lumped into normal -paraffin ,iso -paraffin ,naphthene and aromatics res pectively ,and cracking products with less carbon number totally as another lumped component C -5.Four main type reactions between these lum ped components were considered in the reaction network ,i.e.,paraffin dehydrogenation and cyclization ,naphthene dehydrogenation and aromatization ,paraffin isomerization ,and cracking reactions to form C -5lighter products.For simplifying purpose ,some reactions seldom taken place and reactions of less im portance were eliminated from the network ,such as the break u p of aromatic ring and the secondary cracking of C -5products ,et al.S o ,the kinetic model based on the reaction network is quite simple ,and can be practically used to predict aromatics yield ,products distribution and the octane rate of product gasoline.K ey w ords : Catalytic reforming ; K inetic model ; Lumping(Ed.:Z ,W )71 第1期 丁福臣等.十七集总催化重整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