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构图艺术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画构图艺术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画构图艺术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画构图艺术

摘要:构图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中国画中构图被通

俗易懂的称为“布局”、“章法”。西方人画画对构图非常严谨,构图构思不是一开始就知道怎么布置,而是先要被魅力的大自然风光所感动,它讲究对称法、均衡法、调和法、对比法、比例、重复、变化与统一。中国画构图讲究不平衡中的平衡,即打破平衡又平衡。忌讳对称、重复。其构图形式有水平线构图法、倾斜构图法、s线构图法、自由式构图法、叠层式构图法。中西方构图方式各有千秋,但是从深

层次的纯粹意义上看,两者却有相似,都是讲求绘画主旨的表达,以及对美的追求。中国画构图美在“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美在虚实相映,留白透灵,“疏密”与“虚实”是中国画构图学的基本概念,是构图法则的基本骨架,更是中西方画构图学的根本区别,除了这两点还有“主副”“聚散”“藏露”“开合”“呼应”等构图法则,这些形式最终目的是创造意境。表达作者心中所想,与观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中西方画构图差异;疏密;虚实与留白;意境

构图,这一词来自于西方的美术,指“造型艺术”,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它亦是一种思维方式,涉及到绘画心理学,绘画美学,绘画透视学,绘画色彩学

以及绘画创作理论等。在中国绘画中不叫构图,而叫“布局”,或叫“章

法”。正如①顾恺之说的“置陈布势”。“置陈”指画中形的位置与摆设,画里面形表现了作者情意的气力为质,力的奋发叫做势,“布势”顾名思义就是布发形内在的力量。②“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这是谢赫“六法”中所说的“经营位置”,就是构图,经是度量、筹划,营是谋画。谢赫借此比喻画家作画的开始时的布置构图。相对于西方绘画的构图,中国画的“布局”和“章法”称法是比较通俗易懂。当然中西方构图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其差别之大复杂又涉及到了人文观念与文化背景等,所以我选择简单得从西方风景与中国山水画两者之间进行比较。

构图就像是绘画的骨架,是一幅画的骨骼结构。西方油画风景的构图是画家用油画造型要素尽最大的可能阐明画家自己的思想的直接手段,用运构图的过程将会贯穿在整个油画风景的过程中。用运构图的规则和方法,制造出画面优美和谐的节奏,使画面形成一种韵律,用运比例分割,从而使画面达到和谐美,这就是油画风景创作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构图是有中心,有主要物体。他们出去写生,对构图是非常严谨的,构图构思不是一开始作画就知道要怎么布置而是从选景的时候就要被魅力的大自然风光所感动,于是就想画了。但接下来的问题是画什么?怎样去画?把主体物放在什么位置,把不适合的物体裁剪掉,还有就是色彩搭配是否得当,而这一切问题就要通过构图构思来解决。构图的基本形式法则如下:

对称法:它是指讲主体物安排在整个画面的中轴位置上,使主体物两边呈总体对称的趋势,在总体对称的均势中有安排局部的变化。但是在油画风景中对称的构图形式一般极少出现,即使有也不是绝对的对称,总要用一两个物体来打破这种对称的形式。但是对称这种方法在剪纸以及比较严肃的主题画面艺术中却是常见的。

均衡法:均衡法体现在画面中主体物和从属物体位置上的安排,从物理的角度讲就是运用杠杆的原理呈现出均衡的状态,又运用力的走向使人达到心理感受上的平衡,如果画面上一边重一边轻就会使人感到不舒服,这就是不均衡,失去了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调和法:在画面各个形体之间相互穿插取得构图上的调和,另一方面是画面色彩上的

调和,但过于调和会使画面显的软弱无力。这时可以安排适当的对比,这就需要在构图上更多的考虑色彩的搭配问题。而这一点呢,在油画风景中显的尤为重要。它是除了在作画开始的画面中物体位置的安排之外,另一个在油画风景中值得非常注意的一点。

对比法:油画风景中的对比有画面中物体之间的大小对比,有色块之间的大小对比,有明暗光线的对比,有色彩之间的冷暖对比。互补之间的对比是油画风景中的重点。

比例:油画风景中物体之间的比例因素要有秩序。形体之间的大小安排,一般把打的、高的物体安排在后面,低的、小的物体安排在画面的前面,深色和浅色的物体不个能等量大小,而且数量也不能等同,三个以上物体的安排,其位置不能在一条直线上,其间距离也不能等量等等。

重复:在油画风景中,重复的物体比较多,如树木、花草等等。重复的物体使人感到生命的活力,重复加深印象。如大海浪花的重复使人感到力量的伟大与无穷。但是,一旦重复的物体出现后,要注意物体之间的差异,不能画的过于单调。死板,多个重复的物体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我们就要让他们在大小、距离、分布位置等方面上要有一定的变化,否则画面讲会失去生命力,显的单调。

变化与统一:这一法则在上述法则中可以算做中心法则,这也是一幅画到后期必须注意的一点。一幅画的画面总是有限的,但要想在一幅不大的画面中描绘出各种各样的物体来,靠什么呢? 要靠变化。所以,画面有限,而变化则无限。如若我们在外出写生中仅有统一而无变化则呆板,另一方面,若变化有余而统一不足,则县的散乱。上述构图法则在油画风景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作画的时候必须严格把握原则,如运用正确,可在构图中少犯或不犯形式美感上的错误。

中国绘画更多得讲究形式美,虽然也谨慎,但紧中有松,松中有紧,一气呵成,重在意境。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画面空白的运用独具特色。其构图形式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讲究不平衡中的平衡,即打破平衡又平衡。所以对称、重复等在中国画中是最忌讳的。古代的画家在作画,会把画面从头到尾想几遍,包括如何用笔,怎么布势来表现意境。在没有想通之前不会轻易下笔,所以才有句话叫做“胸有成竹”。其基础构图形式如下:

水平线构图法就是将所有形象在水平线上展开。这种构图给人以庄重、严肃

之感,易造成单调的感觉,但能给人平静、稳定以及开阔、宽广之感。这构图法与幼儿绘画表现特点一样,因而比较符合幼儿的视觉感受,审美习惯。构图时要注意形象的疏密变化和大小变化。

倾斜构图法就是将主要形象置于一条斜线附近,使画面充满变化和动感。此种构图适宜表现体育运动、舞蹈、游戏等题材。

s线构图法此种构图属传统构图。它与中国古代美术构图学中的之这构图法

方向正好相反,具有强烈的动感特征,能创造成出优美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构图时,形象要大小穿插、前后摭挡、相互响应、协调统一。

自由式构图法自由式构图法如同中国画里运用的散点透视构图法,自由而灵活,丰富且有变化。构图时,要体现疏密有致,大小错落和整体协调。要避免形象之间的距离相等。

叠层式构图法形象层层相叠而成,没有远近之分,大小之别。在视野上无限展开,前景不挡后景,相互连接,互有穿插和对比。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构图方式各有千秋,但是从深层次的纯粹意义上看,两者却有很多是相似的,都是讲求绘画主旨的表达,以及对美的追求。那么中国画的构图美在哪里呢?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作的画疏的地方能够做到疏能走马,马能穿越,密

的地方能做到密不透风。疏密关系是创作立意的基本要求,是画面关系虚实处理的基本要求。在我们创作的时候作画最忌四平八稳对等式构图,要有疏有密,才能打破均齐,能够知道什么地方要疏,什么地方要密。列如:花和叶子,花疏叶密,或者花密叶疏,或者是三朵花和

三个物体有两个在一起,一个分散。明末清初注明画家③恽寿平提出了中国画“疏密论”:

“文徵仲述古云,看吴仲圭画,当于密处求疏,看倪云林画,当于疏处求密……余则更进而反之曰,须疏处用疏,密处加密”。一般意义上的绘画,是根据景物的不同设置疏密的情况,这是符合客观情理的疏密。另一种艺术是加工的疏密,全幅布局可以繁密或疏简,但必须使画面繁不嫌塞,疏不嫌空,可谓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疏密与繁简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繁不一定密,简不一定疏。上部密下部疏,但是密中有疏、疏中有密。这就是布局中所谓的繁简和疏密相间,繁密的布局中,可山峦重叠,简疏的画中疏树横坡,如王蒙与倪云林的画,一密一疏,各异其趣。而黄宾虹的山水画、勾染、皴擦、画得重叠繁密不感到蒙,是因为他常常在大密之中安排白色小路,或流泉,小桥,人物等,稍以破实,求得空灵变化。中国画中疏密关系的处理,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国画创作中,处理好画面的“疏密”关系,画面自然就会具有更强的审美可能与文化内涵。

中国的戏剧舞台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有少量、带有典型性的道具,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的运用表演程式与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而演员对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不仅使观众忘掉了对剧中环境、布景真实的要求,而且使没有布景阻碍和影响的表演更加突出、集中与灵活,观众也更易受到感染而进入艺术境界,从而使“实景清而

空景现”这种处理方式类似与中国画中的虚实处理,列如:京剧④《打鱼杀家》中萧恩与其

女儿出场,演员手中只有一只桨(实),做着划船的动作(实),其余空无一物(虚)。这与工笔与小写意虚实处理的艺术规律是一致的。中国画中的虚实不仅表现在物象本身,也表现在物象之间的关系方面。中国画构图中的“虚”并不是虚

无,“实”则是相对于虚产生的,表现出离奇的意境,使观者遐想无余。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言画材之有无也。中国画大部分是通过画面留白来表现

虚实的,空白为虚,物像之间的空白是实的对应,使实变得空灵有致。考虑构图时,无论画面尺幅横竖长短,都要注意留有空白,故有“妙

在空白”、“空白如画”、“难得空白”之说。我国近代画家⑤李可染,对于画面留白处理的妙不可言,1964年作的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可谓是独具匠心,此画对空白的运

用是经过对物象的精心概括、选择,依形取义,一白显形,图中的瀑布、溪水、房舍,都是在有形有物是基础上空白出来的白。利用空白,使物象在整体构成中由实变虚,从而使构图

虚实互映,灵动多变。当然比起⑦吴昌硕的《月中老桂》,还是列逊一筹,画中的桂花枝

是实物,空白为虚,桂花枝之间的空白是相对应,空白处起着造型的任务,与桂花枝的布置同样重要,其精妙处就在于白的大小、疏密、结构,错落有致,无一雷同,又此中有彼,舍次无彼,可谓是知白守黑的佳作啊。

“疏密”,“虚实”是中国画构图学的基本概念,是构图法则的基本骨架,更是中西方画构图学的根本区别,除了这两点还有“主副”“聚散”“藏露”“开

合”“呼应”等构图法则,“主副”或称“主次”、“宾主”、“主客”等,一幅画有主体,有陪衬。主体是画面的重点或中心。布局时力求主体的位置突出、醒目,其他作为陪衬,位置应隐蔽些,画行虚些。“聚散”指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一幅画要做到聚而不塞,散而不散,才能富有韵律,引人入胜。切忌平均分布、散点布局。“藏露”根据意境和画面艺术手法的需要,在构图时,

往往某些部分要藏,某些部分要露。某些部分要画得显眼些,某些地方则要隐蔽些。一般是主体部分要醒目突出,陪衬部分隐蔽些。但有些构图,主体部分也要有藏露、隐现。以上都是为了表现画面形式美的法则,这些法则在现代摄影艺术,影视镜头艺术等领域都有引用,毕竟艺术是相通的,人人都有追求美的心。心中所意,

古人说“意在笔先”,“必先立意,而后章法”,画画之前必先清楚自己想要画什么,想要表达怎样的意境。意境的创造是绘画的灵魂,是构图艺术的最终目的,为了表现自由的

境界,⑧马远的⑨踏歌图局部运用了宏观的“以大观小”与微观的“以小观大”发。整体构成上峭壁直入云端,且于从木深处是否有人都难以分辨,且远人嘻笑合之神刻画生动宛然,达到构图观察欲远即近。为了表现情韵,马远、⑩夏圭的绘画多采取“边角式”构图,正所

谓“金边银角”,空灵俊逸,极富韵味。“气势”抑或“情韵”,都是作品的内在因素,都是直接影响着绘画造境的关键问题;而它们与画家的性格、修养是相对应的,画家有什么样的性格、修养就会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图式布置。例如:11潘天寿作画喜用方形构图,常常创造险奇效果,以表现奇险、朴实的境界。意境的创造要诱发发现者的艺术联想而产生共鸣,才能真正达到情景交融,超以象外的境界。12林风眠的《秋鹜》就是典型的范例,其画无论是构图还是技法都已出神入化,然而其意不在于表现技法,而是强调融情入景的深远意境。苍茫的河水,几只野鹜迎风低飞,仿佛听到了它们在风中鸣泣,这让人想起1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由感慨秋色的凄美。

古人画的每幅画都有他的意义所在,无论从技法还是构图与意境上都足够我们细细琢磨,慢慢体会。现在快毕业了,学了四年的国画,虽然由于自己懒惰学到的东西很浅,但是也庆幸自己也有过能认认真真的心无旁骛的临摹古人的画作,感受古人的气韵与意境。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更多的去了解它,运用它,发扬我们民族的特色。

注释:

顾恺之:顾恺之(公元348年—公元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焦溪)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选自《诗·大雅·灵台》)

③恽寿平:恽南田(1633-1690),名格,字惟大,后改字寿平,以字行。南田是他的号。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他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④《打鱼杀家》:《打渔杀家》是京剧中著名的剧目。这个戏本是《庆顶珠》中的两折,又名《讨渔税》。似取《水浒后传》中李俊事改编而成。为京剧优秀剧目之一。

⑤李可染: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所作。李可染喜读毛主席诗词,并从那激越豪迈的诗里领略山水画的境界。

吴昌硕:吴昌硕(1844.8.1 —1927.11.29),男,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老缶、缶道人等等,汉族,浙江湖州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马远:马远(约1140-约1225年后),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

山西永济),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

多横斜之态。

踏歌图:《踏歌图》是南宋画家马远的代表作,貌似山水画,实际却是风俗画。它的上半部描绘了仙境般的境界,下半部表现了南宋首都临安郊区农家“踏歌”的欢乐场景。完全不搭界的一雅一俗,很协调地统一在同一画面里。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

夏圭: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画人物,后来以山水著称。

11潘天寿: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

12林风眠: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自幼喜爱绘画。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1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

中国画构图的基本特点及表现形式

摘要:中国画的历史悠久,不管是物象形态的安排,还是绘画主题的展现,都以其独特的形式美感令世人赞叹不已。在一幅画中,构图不仅表现着画面中不同物体的位置,而且表现着色彩、虚实和线条的运用特色,所以掌握中国画构图对于当代中国画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中国画构图的基本特点,然后探析了中国画构图的表现形式,以便对中国画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画;构图;特点;表现形式 中国画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派生出了无数画法和技法,且各具特色,源源不断地散发着中国画所独有的韵味和艺术魅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画也在实践中日趋完善,突出体现在其构图特点和表现形式方面的特殊规律性,这是现代绘画人员必须重视的地方。由此可见,只有深入了解中国画构图的特点,掌握中国画构图的表现形式,才能在新时代国画创作中充分体现出中国画的价值。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了中国画构图的基本特点及表现形式,旨在不断提高绘画人员的构图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思索中国画的奥妙,这对于弘扬中国画的艺术魅力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1 中国画构图的基本特点 1.1 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是中国画构图的基本特点之一,且透视法十分灵活,不但可以从四面八方进行自由观察,采用多点透视或散点透视的方法,而且可以多层次地表现物象的精神性。具体地讲,中国画画幅的形状众多,甚至可以是任何形状,即依据构图需要对画幅形状进行随意安排,充分运用了具有超时空的散点透视绘画法,如《清明上河图》《万里江山图》等都具有这种特点。可见,散点透视是我国画家独有的创造,对于十分复杂的绘画场景,只有微妙的空间处理、自由的灵感表现,合理地运用散点透视法,才能使画家在创作中游刃有余,最终体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心理背景。 1.2 主次分明和疏密相间 纵观中国画的创作,其主次分明、疏密相间的特点十分明显。对于任何一幅绘画作品来讲,都不能凭设想,而是要从画面整体构思出发,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部分物象的宾主位置,这样才能有效地表现自然美,明确主题思想,实现完美的构图,这也是所谓的主次分明,大胆取舍,中国画构图特点也是如此,它有力地突出了画面的精彩部分,又毫不犹豫地舍去有碍画面效果的部分。另外,疏密相间也是中国画构图的要点,即画面不能被景物挤满,需要恰当地留有空白,这样的空白处可以隐藏画者的感情和欣赏者的思绪,从而使画面更有生气,大大升华作者的思想境界。 1.3 开合呼应 实际上,中国画构图的总方式是开合呼应,包括开、合、呼应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讲,“开”指要使人们能够感觉到画面的蓄势和张力,可以展开物象的画面;“合”指的是合拢的意思,它与“开”相互照应,起着协调统一画面的作用。“开”与“合”的不同之处表现为“开”要豁达、痛快,而“合”则要严实,实现“神合气闭”的效果。所谓“呼应”,指表现作品中人、景、物之间相互联系、顾盼传情的呼应关系,一是人物、动物的神态的呼应,二是景物之间的姿态、韵致、趣味、节奏等的呼应,同时不失笔、墨、线、色、形和内容的呼应,力图在人、景、物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和传情。 1.4 诗、书、画、印 中国画构图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将诗、书、画、印相结合,这样有助于更加完整地表现中国画的特色,展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绘画人员可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使它们相互辉映,不但可以丰富画面,而且可以增加画面的境界,将更多的审美情趣传达给人们。所以,创作一幅优秀的中国画,绘画人员一定要见多识广,拥有多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张静 (武警政治学院,上海200435) 摘要: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二、以线造型,笔精墨妙;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四、以大观小,散点透视;五、诗书画印,综合艺术。通过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画,进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特征;写意;笔墨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她植根于华夏文化沃土,跨越不同时空,历经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是世界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她所体现的艺术美蕴含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及宇宙意义的最高境界。传统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当然,“五四”运动以后,西学东渐,近现代中国画借鉴了西方写实主义的观念和技法,力图中西合璧。而当代的中国画更是不断创新,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画的主要特征依然不变。笔者将中国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其中第一与第二个方面尤为典型和重要。 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 “形”指外在的形象,“神”是内在的精神。中国画不满足于“形似”,而要求“神似”。早在大约一千多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原则。相传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云:“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六朝和唐代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在这里指“眼睛”。这句话指出,绘画的关键不在于对象的美与丑,而是重在“画龙点睛”,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意境,使其“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顾恺之的“传神论”奠定了中国画以形写神、重在传神的基础框架。 中国画坛先辈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但他们也很早就看到了“形似”并不一定“神似”,为了更好地传神,形的表现可以很灵活,可以夸张变形,甚至不求“形似”。例如宋代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瓒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现代国

小议中国画的“留白”造美

【摘要】中国画的“留白”现象导其源是伴随着画史而发生发展的。中国画“留白”自觉的历史产生于先秦形成于六朝,而成长期则在唐代,确切的依据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白画”之说可见。而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期则是宋代。随着人类文明脚步的迈进,基于民族审美心理之必须,绘画表现中“留白”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专署,中国画家利用“白黑”二素,恰倒好处地在描绘自然与理念之间设计画面虚实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留白”是中国画造美、审美之必须。 【关键词】美学意义;二维的空间;意境 一、“留白”的美学意义 中国画中的“留白”,或者说是“布白”,是要求艺术性与审美性恰到好处的结合才可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尚意境界。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如此“高”与“远”之境,当由“留白”之法予以实现。画中之白处,自当使人尽观睹妙想于幽远山水景致之间。当然,中国画中的“留白”不单单是局限于山水画中,这种审美性与艺术性于人物画和花鸟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中国画的二维的空间中,画家们始终在自觉而别具匠心的利用“留白”技巧来打破单一的墨色在画面上所呈现出的那种严肃。使画中的山水跌宕起伏。在精心构思与幽妙的黑白设置中,使画作在恬淡中达到无色之色的话语表述,从本质上使人在虚实相生主体与客体中因循心理的审美规律,求得艺术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八大山人有些山水画作品的画面上,会留有大面积的空白。这些空白?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让人联想到禅宗思想对于八大山人创作观念的影响。对于禅宗而言,物质无常永恒,而白纸的空白与墨色形象的关系正如同虚空与墨色的关系,所以在八大山人看来,空白与形象同样可以画出完美的作品,而且从禅宗的角度来说空白可能比形象更加实在。这样一来,八大山人山水画就充满了空灵。有了荡漾,有了和禅境以及老庄哲学语义相同的意境结构。 二、“留白”—中国画造美之必须 中国画非常重视意境的传达和形式美的体现方式,“留白”则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及意境延续方面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作品的主题、意境、趣味等多种因素,是画面成败的关键之一。中国画始终都在讲形式美这个主题,在我看来,形式美的主题是以“留白”的表述方式再合以章法,笔墨技巧的精进来完成的。“留白”是无墨之用,这并不是过分抬高“留白”形式在中国画中的位置,而是个事实存在。中国画的留白,留得其所,便生气韵,便使画面上流动着生命,便使观者得以在那白而不空的空间徜徉。留白与着墨相对,两者互相依賴,相得益彰。沒有留白,便不能显出着墨处的美妙。如?黄宾虹的一幅《江山图》,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 中国画章法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宾主、呼应、开合、藏露、疏密、虚实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黑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画面设计性极强,每幅画的经营布阵都看似不经意而处处经意之极。八大山人将其山水画画面设计的意境空阔,余味无穷。范增先生认为:“八大山人之构图,断物造险之愿。古往今来,于《老子》书…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之参透,无过于八大山人者。我们可以在八大山人的《秋林亭子图》的构图中体会其章法布置:“由画面左下角层层生发,直至右上角,一鼓作气,冲出画面,右上方又拖出几组远山平坡,摇曳生姿,如

浅析中国画构图

大 众 文 艺 47 摘要:中国画构图是通过在画面上恰当地安排物象形态,从而 展现绘画主题,并创造具有形式美感的意境。中国画构图在实践中日 趋完美,更有其自己的特殊规律。了解和把握好中国画构图的内涵,对于中国画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画;构图;虚实相生;开合呼应 Abstract :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is meant to present the theme and create the emotional feeling of formative sense of beauty through arranging proper objects on the picture.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turns to be perfect in practice as time goes by, also has its special regular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reating Chinese paintings to know and master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Key words: Chinese painting;composition;emptiness together with occupation;being open echoing to being closed 中国画将构图称为布置和章法,它是构成画面的主要元素,也是画中的骨骼。艺术家就是要在有限的纸素范围内,运用审美的观念安排和处理形象、线条的位置关系,将不同的形象、符号按构图的法则组成完整的艺术空间。艺术家为了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本质,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提炼加工并加入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情绪心态,构图就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画家会选择与自己心性相对应构图方式,因为阅历、气质、修养、环境不同, 所以都有各自表达性灵的构图形式。如朱耷以圆形构图为主,画 面结构严谨、奇险与独特,对抽象结构有敏锐的感受能力,画面萧疏荒凉,而且物象以单个为主,无依无靠,这些形式正是他孤愤、冷寂、悲痛、沉郁的精神气质的表现。潘天寿构图喜作方形结构,每一笔都是匠心经营,充满力量和秩序,他在吸收文人画构图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画面结构,在静态的画面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律动感,表现出沉重、雄阔、质朴的绘画风格。 中国画构图在空间营造方式,画面透视法的处理以及安排与构建画面中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一、中国画构图的重要性 中国画家对构图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东晋时代,顾恺之 就提出了“置陈布势”的构图原理,其后历代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完整体系的中国画构图法则。中国构图画有两大特点:一是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创作原则;二是矛盾统一的辨证规律。从形式上看,是笔墨技法下的构图。画面只有在构图的支撑下才能表达画者的意向和更好的突出主题,可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是中国画构图的优良传统。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究经营,绘画遇到的第一关即是构图。“取得好的题材,还不算大功告成,紧跟着要研究主次如何搭 配得宜,甚至空白处、气势、色彩等细节都要反复推敲,考虑 周全,做到成竹在胸,这种推敲布置的过程即是一种经营。”[1] “经营位置”六法中极为重要。张彦远认为这是“画之总要”,邹一桂也说“以六法言,以经营为第一”谢赫六法之一的“经营位置”,专指画面的布置。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所以说,在我国古代对构图就有了很深的理解和重视构图的重要性。 二、中国画构图的特点 1.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是我国画家独有的创造,在画幅形式的变化上,西方绘画一般都符合黄金比例,很少有狭长的画幅。而中国画画幅 则不受西方黄金比例的约束,可以是任何形状,根据构图的需要随意安排及经营物象的位置,具有超时空的散点透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万里江山图》等。如此复杂的场景,唯有用长卷的形式才能把握得住,而在这种形式中,空间处理更微妙,画家灵感表现也更自由,焦点透视已经不能完美表现这种形式,散点透视的运用使画家在创作中游刃有余,随意而为。自古至 今,散点透视在中国绘画的表现中得到不断发展,体现出中 国绘画独特的审美心理背景。 2.主次分明,大胆取舍绘画创作要从画面整体构思需要出发,恰到好处地定下各部分形象的宾主位置,才能更好地表现自然美,使主题立意明确, 构图完美。“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2] 就明确道出了绘画的取舍之法,画家既受真实的自然物象的制约,又有自由创造画面的权利。要做到主次分明,首先要大胆取舍,这样才能突出画面的精彩部分,充分地发挥和表现.而对有碍画面效果的部分,要毫不犹豫地舍去。古谚云:画由心裁。心在取之,心不在则舍之。强调和渲染能够与创作者达成心里共鸣,在观者眼中投射出审美需要的物象就已足够。画家 匠心取舍,观者心领神会。3.穿插错落穿插错落之法在中国画的构图中非常重要,既要在画面中表现出主题姿态。又要错落有致,繁而不乱。古人有无“女”不成 梅之说,一个“女”字就定出了梅花枝干的大的走向。又有“三笔交凤眼”画兰说和“个”“介”字型画竹的穿插之法,其目的是把纷繁错乱的真实自然条理化,以便把画面分割成有一定秩序,有对比和统一又疏密不均的面和线,使画面构图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天趣自然。在一幅作品中,为了让画面灵活,有生命,主 观地将所描写的物象安排得参差错落,齐而不乱,穿插有致,复杂而又有条理,错落而又有秩序,使画面自然灵活,巧妙天成。 4.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疏密关系是绘画结构的要着,古人很早就提出画面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画面如果被景物挤满,没有一点空白,就会有一种很压抑的感觉,如果画面上空白留的恰当.能让人体会到画面的延伸,思路也会发生变化。方薰《山静居论画》说:“石翁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风中柳飞,远沙迷茫,孤舟蓑笠等物象已构成雨景的 特色,故不画雨而自有雨意,而在形象之外的空白,则是若隐若现的雨中远景,是无所见的空濛雨意。”空白处常常隐藏着画者 的感情,观众的思绪。空白留取得当,会使画面有生气,空灵俊秀,作品的境界也能得到升华。中国画讲求“虚实相生”。隐藏、松动、含蓄为虚,显露、实在、明确为实。实处是画,虚处也是画。古人追求无画处皆成妙境,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者相互衬托,相互对比和依存。中国画的以纹代水、以月代夜、以白代云、以势代风、计白当黑等都是“虚”的表现技法。画中常规的虚实关系为厚重者实,色淡者虚;近者实,远者虚;主为实,次为虚;外为实,内 为虚;有笔墨处实,无笔墨处虚。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定法,要根据画面的需要灵活运用。 5.开合呼应开合呼应是中国画构图的总构成方式,开合呼应贵在得势,势是一幅画的整体趋向和层次变化所形成的视觉感受。中国画的开就是要使画面有有蓄势的感觉,有张力,能将画面的物象展开。“合是合拢,是与开的照应,开则逐物有致,合则通体联络,中有转承曲折的变化。”[3] 是将画面协调统一起来。开要豁达、痛快,合要严实,做到“神合气闭”。要把握好开与合之间的节奏、韵律、幅度、疏密、聚散等变化,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呼应,在作品中,表现人、景、物之间相互联系、顾盼传情的呼 应关系,不仅要表现人物、动物的神态及情趣的呼应,也要有景物闻的姿态、韵致、趣味、节奏等关系的呼应,还应有笔、墨、线、色及形式和内容的呼应,从而使画面的人、景、物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和传情的效应。 6.诗、书、画、印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构图又一个特点。“中国画艺术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4] 对于一幅中国画来说,唯有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才能表现的完 浅析中国画构图 马天栋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理论研究?美术

浅谈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浅谈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摘要】本文由中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入手,突出了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以线代面的艺术特色,最后上升到中国画的精神方面,主要阐述了中国画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深刻影响,由此论证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中国画独特魅力意境 中国画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和典范,它的博大精深是无需赘言的。但当成为经典的同时也成为历史,时间不会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变慢或停滞自身永恒的运动,经过时间的考验,人类一代代文明所结晶出来的辉煌业绩也随之层层叠叠积淀起来了。当我们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和艺术品中来研究经典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白中国画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和发展之后仍生生不息,自有其不同于其他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我们对一个画种最初步、最直观的认知就是作画时画笔所经过的轨迹,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线条 我们从初次接触西方绘画,进行素描、速写的时候,就常常用到了线条的概念。但是西画中的线只是比较单纯的线而已,只是一种构成提及的重要元素,用诸多的线条经过叠加或紧密联系来形成面从而构成空间。而中国画就有所不同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不仅是表现客观对象的外轮廓、结构等形象要素,而更为注重这些要素的组成过程、生长过程,同时中国画又将事物的状态概括到最精炼,只用简练的线条来表达事物的状态,致使中国画的线条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线条了。 中国画中的线条还有更深刻的意义。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中国古画,或虚或实、或浓或淡、或粗或细&&让我们恍然大悟,中国画中简练的线茶已将明暗转折巧妙地表现出来了,同时又比西画多了一些意境和趣味。 中国画中又有书法用笔和书画同源的说法,书法意在一个写字,要力透纸背,我觉得中国画也很在意一个写字,写比画似乎更深刻而且有韵律、节奏。且通过笔墨的节奏、韵律;运笔的强、弱、虚、实,一波三折,起伏转折,沉着有力,生动有势;用墨的浓、淡、干、湿、焦来表现,达到浓淡相生,韵味深长的画面;行线的长、短、曲、直,直中有曲,曲中见方,长短适中,动则有势,静则有威。这样使画面达到和谐的节奏、巧妙的组合、无穷的魅力。 二、从色彩方面来说,中国画更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西画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丰富的色彩,而且画中的色彩地位平等,没有主次之分,缺一不可,同时西画中的色彩多是经过复杂混合的,因而可以说西画是一个色彩体系。但是在中国画中黑白两色是极为重要的色彩元素,也是首推的颜色,然后才谈得上其他的颜色。说到中国画,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笔墨,而笔墨落于纸上的直观表现实际上就是黑白,由此也可看到纸上的空白在画面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画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虚无之处的奥妙,由于通常在概念上把色彩当成是一种画底子上的覆盖物,所以并不把画面所留出的空白当作是色彩,而这正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我们有意识地把纸的白作为一种色彩来关照,就会发现这白色所用之多及其地位之重要,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这正如黑白木刻的主版黑。版画与中国画的巨大区别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做过多的赘述。除此,在世界上任何别的画种都不像中国画那样把黑与白这两个颜色放在所以其他颜色之上,并且在意境和情趣上把黑白两色发挥到极致的程度,也只有中国画在色彩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个黑白体系。 黑白本身就给人一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认知,而中国画的气韵意境就在这黑白分明的笔墨当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中国画中的黑白是互不可缺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挥毫,当一张纸全被墨色浸透时,那么中国画的意境也就荡然无存了。可见,空白是何等重要,而这也就是画家们常说的透气留白。中国画的韵味便溢于这一纸一墨、一黑一白当中了。

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

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 我对绘画的了解着实是少之又少,对于一些有名的画作也只是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上。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老师给我们上的课不多,但是我收获却是不少。以前我对画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看它的大概轮廓上,尤其是对古代山水画,因为本来就模糊所以更是没有机会细细的观察过,所以更不可能去理解画的意境与内涵。通过这节课让我也更加细致的去欣赏这些经典的画作,并能跟着老师的引导了解一些画里画外的内涵与神韵。包括中国画中的以小见大,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的是中国画中的留白。留白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中国画不像西方的油画强调色彩的冲击,它用淡淡的墨迹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个充满想象空间的世界。而这个空间很大程度上是留白的作用,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浅谈以下留白这个技法。 中国画中的“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并且是在画家们的创作中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自觉的历史应当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错彩镂金”,而到六朝的“出水芙蓉”形成。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的“白画”可以看出它成长与唐代。对于画面上有意识的“留白”并作深入研究的时代当为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时期。如赵佶的《池塘晚秋图》,马麟的《层叠并绡图》,以及北宋文同的《墨竹图》,下面我们着重看一下文同的《墨竹图》。 文同(1018—1079),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四川梓潼人,北宋皇佑年间进士,元丰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亦号文湖州。至于画竹,他曾对好友苏轼有过表露,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渲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也擅画竹。由于文同、苏轼等的倡导,宋元间画墨竹之风大盛,名家辈出。 这幅《墨竹图》本幅墨竹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双拼绢本,现在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创的是用墨画竹的先河,此图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偏淡,节与节之间虽断离而有连属意。画小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枝与枝间横斜曲直顾盼有情。竹是气节之意象,用墨迹来表现它更是想显出它的苍劲有力。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此幅画作亦有大面积的留白存在。留白,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这一株竹子,我们看到的是竹子的品性。这里也可以用以小见大的思想去理解。竹子的高洁,竹子的骨气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浅谈中国画笔墨(精)

浅谈中国画笔墨 王千 中国画能够独秀于世界画坛,除了它的收敛众景、计白为黑的构图法则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通过丰富多彩、诡谲变幻的笔墨语言表达出独有的画面效果。笔墨,是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上的术语,亦可作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单从技法方面来说,“笔”是指勾勒、皴点等笔法,“墨”是指破、积、烘、染等墨法。本文认为笔墨主要有技法和精神气韵两个层面,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对于笔墨来讲,意象是第一位的,笔墨从属于意象。笔墨是中国式的绘画语言,也是中国写意画独特风格的命脉。无论是写意花鸟画笔墨发展的历程或是中国画家个人笔墨的修炼过程,也都体现着笔墨精神的重要性。经过历代画家对中国画的研究,尤其是笔墨书法化、绘画的终极境界便不再是以优秀的笔墨创造去展现逼真的造型对象,而是以优秀的笔墨创造去抒写适意的主体精神。 笔墨是传统水墨画的主要技巧方式。它原出于对媒介材料的把握,在历史过程中积淀为高度成熟的视觉“语言”。它具有灵活的结构性,稳定的程式性,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文化符号意义。笔墨不同于“肌理”。笔墨受制于造型又超乎造型之外,是手段亦是目的。画史上,笔墨高于并重于色彩。笔墨有高下优劣之分,其衡量标准是有传统共识的。不同的笔墨形态、风格与不同的艺术品位和精神(人格)品位相关联。由这种关联体现的笔墨品质被称为“格调”。它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对笔墨的最高要求。笔墨对于绘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一种表现主题的媒材,更重要的是一种带有观念和文化指向的语言,中国画借助线、墨、色等手段,在绘画中表现为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王原祁传统文人笔墨重性情化到现代实验水墨画家徐冰笔墨中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的呈显,笔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从而使绘画的抽象性与具象性之间存在着"似与不似"的美学观念。“游”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人格力量以及审美情操之间的一个中介,艺术的魅力也全在一个“游”字上。游则动,动则灵,则有生命力,中国艺术的最本质的因素就在于表现人的生命精神、哲学精神。正是在“游”这种美感心态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渊源下,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才那么韵味无穷,那么轻松、自然、豪放。“观万象达于心而后立象”,“游心”于笔墨,表现出来的才是画家所要塑造的艺术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的关系

一、前言 中国的艺术家和西方的艺术家一直都在商讨诗和中国画的关系,但是他们各自都有各自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西方艺术家认为诗与中国画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两者也是有关联的,可以合二为一。如黑格尔认为诗歌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西蒙尼蒂斯也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而中国艺术家则认为中国画与诗存在着许多的共融性,本来就是感情的产物,两者相互的交融在一起,可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中国画与诗的关系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在很久以前已经有许多的艺术家对此做以了解和研究,并且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说诗与中国画都是人类的本性加之感情的结合体。不管是的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是到了唐代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形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都讲究的是意境美,也就是说意境美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交融的产物。例如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也有人说诗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变现形式,虽然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互交融想通的地方,但是这两种艺术也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它们在某些表现形式上也是不通的,各有各的表现领域。 一、诗与中国画的传统性 诗与中国画的关系是特别密切的,它们在很久以前就存在这相互交融的地方,而且两者也是相互影响着,并且在发展中相互影响和督促,使它们都经受了艺术文化的层层洗礼,最后向人类见证了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中,诗和中国画都是依托于艺术形象来表达它们各自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领悟,用语言艺术与大家一起分享艺术的领悟。无论它们两者是在艺术精神,或者还是在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和共通性。 中国的诗词绘画开始联系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首诗作了两幅插画,《洛神赋图》就是晋代顾恺之为《洛神赋》所画的插图。在晋代末期陶潜创作了田园山水诗,并且在这个时候大批的田园山水画家开始出现在画坛,从此诗与中国画的逐渐的结合,在唐代兴盛了起来,在那个时候诗人会给自己所作的诗作画,画家也为自己所画的画作诗,为以后的诗画的发展做了铺垫性的作用。到了宋代,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总结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现在这个原则已经成为了千古定论,所有的诗人和画家都会以这个原则为最高的目标和创作目的,在诗和中国画的创作中有意识的向这个原则靠拢,同时这个美学原则也成为了诗与画创作的美德形式和标准。 从中国的史料上看,中国画流传下来的要比诗多的多,也久的多。例如中国画的岩画、彩陶艺术等等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形式各种各样,而且色彩也比较单纯,主要是以线条的美感来丰富作品的内容和美化画面,而诗保存下来的作品相对来说就少了许多,剧资料记载,诗歌保留最完整的也只有《诗经》和《楚辞》这两部巨作的了,这两部诗歌不仅都充满了时代精神,还为以后的诗和中国画的创作创造了条件。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成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诗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变现形式,他用简练的语言表现现实的生活,中国画属于造型艺术,它用色彩、线条等来描绘出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形状以表达出思想感情。中国画多是以意造境,究竟是为了意境美,在这一点上诗也是一样。中国画与中国诗词具有同样意义的意境美。 二、诗与中国画的互补性 (一)、诗中有画 对于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我们讨论的不是形式的像与像,似与不似,重点是要放在诗画的本身去,也就这样说,诗不依赖于画而有画意,画也不会依赖于诗而有诗情。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多数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就像大家熟悉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漠漠水田分白鹭,隐隐夏木啭黄鹂”。这些诗句虽然说不是绘画,但是它们的那种鲜明形象,活

国画中留白

留白 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画是在吸收了文学、音乐、书法等各种文化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儒释道三家文化之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与道教思想融会贯通,表现中国文化的自然、超脱之美。国画留白是在总结了其他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特殊构图方式。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出空白。天道运行讲求阴阳造化,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相交产生万物,体现在国画中即是留白与笔墨的完美结合。这即是对道家思想“玄”的深刻诠释,正如道家所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谓“玄”指的是“道虚”,而“虚”在国画中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精雕细琢为实,留白为虚;近者为实,远者为虚;具像为实,隐者为虚;等等到入妙处,”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画面,增添画面思想容量,深化画面的内涵。 且”道虚”它无形无象,无嗅无声,看不见,摸不到,但却无处不在,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源,而留白的思想便是对万物无形观点的深刻诠释,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构图形式,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白,不代表无,亦不表示空,更不是画家的随意而为,而是画家的情感寄托所在,大大小小、规则各样的留白,可以为天,可以为水,可以为云,可以为雾,甚至可以表示整个背景。所以留白的意义不只在于作为视觉上的构图手段,而更在于它代表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一种精神。留白不但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还可以赋予广袤深远的意境,更可以不断拓展观者的思想广度,给人留有无限的遐思空间,唤起灵魂最深处的共鸣,实现最高的审美意境,彰显国画的独特魅力。 留白的本质意在用无诠释有,以空来营造满,而其本源则在于无,在于空,所谓“四大皆空”,“四大”指的是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和流动的风这四大物理元素,佛家思想认为这四者构成了宇宙世界的本体,它们遍布于整个宇宙,广博无边,固定的形态是无法承载下这种博远的,因此它们无形无迹,而无形皆为“空”,所以广翰的世界本就是“空”,“空”才是宇宙事物的至上境界。留白作为国画艺术的一种构图方式,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认为,有形的画面是无法承载画面中无穷的意象空间的,而空是一种绝妙的表达方式。所以留白升腾出的是一种幽深、高远、空灵的思想境界。如明代张灵的《招仙图》就是以留白取胜的精品,明月下空旷的白,一位刚刚出水的少女,几株芦苇,画面大面积的空白呈现给人一种冷月仙湖般的诗境氛围,在画面中留白占据了主导地位,物象则安排在了画面的一角,正是这大面积的留白,营造出了空阔无垠的天空和水面,营造出了画面清冷、幽静的氛围空间,凸显出了湖边女子的诡异与神秘,使画面美得空灵、传奇。 从某种意义上讲,留白是对中国哲理中阴、阳的深刻诠释,是中国和谐观的精准表达,在中国画中,无处不体现着由留白而营造出的玄和思想。如齐白石画虾从不画水,通过留白与着墨相对,使神韵游离纸上。如他所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画水,却分明看到了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虾在活泼游动。而这种艺术效果,通过正是画家对留白的深刻体悟与合理把握。在画面中,水为阴,虾为阳,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中国和谐观的完美展现,所以虾的玲珑清透可以通过笔墨表现,而水的清明广阔却不可表现;虾的大小形态通过运笔可写,而水的体势流动却不可写。作者在准确而精到地把握了这种阴阳关系的基础上,再结合水的特点,水的行迹无边无形,超越了画面的大小,超越了观者的视线,而留白能将这种“无”表现出来,正可谓“妙在无墨处”,无物胜有物。画中阴性的水与阳性的虾所构成的曼妙游离的和谐空间,将中国画的留白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中国画正是这种通过这种对对立物象的和谐营造,才将中国高深的哲理思想以诗意唯美的方式展现在观者面前。 留白,是一种无言的体会,是一种悄然的内心愉悦。在中国,留白已成为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思想的艺术,一种人生的艺术。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ART PANORAMA2010?09艺术理论 070 构图是中国画的首要因素,而中国画构 图具有一定的法理性范式要求。这种要求就 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图法则。 中国画构图讲求留白、虚实、浓淡、开 合等变化。中国画构图是基于阴阳论来把握 构图各要素之间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运 动规律。而阴阳变化的过程是发于对立、归 于统一的过程,因而在中国画构图的一黑一 白、一虚一实、一浓一淡等诸关系中,一方 都是另一方的反向作用力。正是正中有反, 反中有正,正反相激而“道动”,显示着无穷 的生发力。而天地、开合、欹正、虚实、浓 淡、黑白、动静等都是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天与地相对,天地间的任何物象均 生发于道。因此在中国画构图中,自然也讲 究“天地”。中国画构图中的“天地”是浑然 一体的,通常以整张宣纸为背景作为“天”、 “地”。如八大山人的《双雀图》,图中只绘有 两只小雀鸟,左上角为题诗,其余部分为偌 大的天地,更衬出小雀的生命力,更显自然 的力量,同时具有道的隐喻。 中国画构图也充分体现了开合的意识。 开,是展开;合,不是简单的结束、关闭,是 与开相呼应、相协调。《易经?系辞》言:“一 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道。”中国画构 图中的开合意识很强烈,任何物象都可以用 来开或合;题字、印章也可参与开合的变化, 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 欹正变化就是处理稳定和不稳定之间的关 系,中国画的构图也讲欹正变化。在中国画的 一些画作中,我们总能看到枯树的左斜右欹, 鸟正面而头侧,题字的崎岖变化等,都是欹正 变化原理的体现,具有正中有欹、欹而仍正的 特点。这表明中国画的构图在取物象之美时, 讲求正中求不正、不正中求正,所谓“正而不 正,不正而正”。这也是中国画的特征之一。 中国画构图中的虚实不仅表现在物象本 身上,在各物象之间也存在着虚实变化,且 不因景物的简略而使人一览无余。中国画构 图中的“虚”并非空无,“实”则是相对于虚 而产生,表现出一种深邃的意境,使人遐想 无余,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可见,中国画构图中的虚实是“道之象”的 体现,具有精神性的道的变化,即为“体道”。 浓淡是中国画家在驾驭墨色作千变万化 时获得的快感。中国画中的浓淡变化通常会 产生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以淡墨的物 象衬出实体的主体地位,而淡墨的物象亦不 因墨淡而无足轻重,中国画的浓淡变化就体 现在这相互间的对比中。而在中国画构图中 没有绝对的浓,也没有绝对的淡,浓淡因对 比而存在,浓淡变化达到了极致,就体现出 了韵味,在这浓淡相对比而又统一的变化 中,体现了阴阳变化。 “留白”是中国画所特有的,“白”是与 黑相对比而产生的。黑与白组合,成为中国 画构图的重要法则之一——黑白。中国画的 “留白”会使画面更剔透玲珑、生机盎然,体 现一种意境。中国画构图中的白不是“没 有”,相反是情思观念可以任意驰骋的地方, 所以白可以是一切。由此可见,“白”是中国 画构图中不可缺少的、寄托画家情感的、萌 生妙境的地方。而且中国画的黑白也不是单 纯的因为中国画以墨为主色调,画在白纸 上,就有了黑与白的对比,还与中国传统的 哲学观念有关。在中国古老的八卦图中,就 是用黑白两色表示阴阳,表示事物的正反两 方面。引用到中国画中,就是黑为阳,白为 阴,黑白变化也是阴阳变化,黑白转换正是 阴阳转换,所以黑白可以表现大千世界。这 就是中国人的哲学观,是道之变化,所谓“一 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接而变化起”。 世间万事万物无不在动与静中变化、发 展。中国画的构图也体现着动与静的关系。 中国画构图中的动静是相对的,同时也是统 一的,体现了老子的“由静生动,由动归静” 的观点。中国画构图中的“动”是体现和加 强“静”界的手段,所以动是生命的一种律 动;“静”也不是死寂,是一种精神升华的境 界。因而动必须致力在有助于精神升华的 情、趣、意的表现上,静则是动的归宿,动 静的变化正是道的变化。 穿插在中国画构图中是表现在物象所产 生的“势”中,或者是物象之间的穿插变化。 如八大山人的《双雀图》是通过一高一低两 只鸟的相对,一高一低两块石头的趋势完成 了画面的穿插变化。中国画构图中的穿插变 化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穿插关系, 也体现了中国画的“破”。而破就是打破单一 的局面,就是穿与插。中国画的构图也是在 穿插中求破,破中求和。 中国画构图中的呼应,就是使构图的各 个部分必须形成一个整体,贯通一气。中国 画构图中的呼应不是单方面的,是构图中各 块面、各段落间的相互关照,体现的是你呼 我应,我呼你应,呼了还需应,应了又得呼 的变化。如任伯年的《紫藤小鸟图》中,紫 藤一枝下俯,一枝反向向上,再回身呼应,形 成了一种欲擒故纵式的呼应变化。 中国画构图最终是要达到均衡的状态, 也只有均衡了,一幅画才显得更稳定、更完 整、更和谐。像八大山人《杂画图册》中的 一幅作品就显示了力的均衡。在这幅作品 中,下垂的花头和停立在尖石上的小鸟,以 及右边的叶形成的三角之势,为此画构图的 基本框架。而由于右边的叶太靠下,与上伸 的鸟嘴的势相冲突,于是作者在叶与花之间 嵌入了题款。若没有题款,鸟将受到花和叶 的双向拉动,画面就显得松散。正是浓墨的 题款,紧密了花与叶的联系,使势向上运动, 经花尖回到翠鸟,使得鸟、题款、花组成了 更为坚实有力的三角结构,这就使得画面更 平衡,更稳定。可见,中国画构图中的平衡 是“杠杆式”的,是中国老秤式的构图,是 用“无形的秤砣”来平衡画面,这与西方绘 画左右相称的“天秤式”的构图截然不同。 可见,中国画的构图法则体现了“道”的 变化,具有强烈的精神性。然而,中国画构图 法则除了上述法则之外,还有取舍、宾主、分 疆、起伏、聚散、疏密、繁略等。这些也都反 映了中国古老的宇宙观,反映了中国传统的 哲学思想,主张阴阳变化、相生相克、相辅相 成,由主观意识出发,随意生发,同时不乏纯 理性的体现。这就是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郭颖渤海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2008级研究生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文/郭颖 O n th e C o m p o s it io n a l R u l e s in C h in e s e P a i n ti n g s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 唐殿全 (《东方艺术·国画》2013年第4期)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中国画是非常讲究留白的。留白是中国画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画重要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充分地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 那么留白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是怎样形成的,又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本文就此,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白绢素纸为中国画的留白提供了先提条件 白绢素纸作为中国画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一直受到画家的青睐,特别是写意作品中经常使用的生宣纸,更加适合墨色浓、淡、干、湿效果的运用和表现。黑色墨水与白绢素纸的结合,给我们营造出一种美妙而特殊的视觉效果,使水墨画的世界显得那么的纯洁简练,素净澄明。我认为白绢素纸的材料性能自然成为了中国画留白的先提条件。 二、留白是中国画造型观的体现 以线造型是中国绘画的主要特征。画面的形象是由线条的疏密、线条的长短和线条的角度来组织完成的。在讲到画面的构图安排时,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有“经营位置”、“置陈布势”、“计白当黑”、“分朱布白”、“密不容针”、“疏可跑马”等等之说,这些绘画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留白正是这种理论在绘画上的具体应用。 中国画的精彩之处还在于表现的是突出的、重要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坚决舍弃多余的东西。如倪云林的作品,前面几棵树,一丛竹,中间留白的地方,很自然地让我们联想为水面,远处有一些简洁的山石,便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冲淡萧散的境界,引起我们不尽的遐想。齐白石画的虾子及螃蟹的作品中,只有主要形象,其余的画面都是留白,我们一样感觉它是有水面。叶浅予的舞蹈人物,形象生动,优美简练,也是大面积留白的结果。山水画中也特别的讲究留白,白可能是云,可能是水,可能是空气,有时在画面的感觉上就需要一块白,才显得透气。这一点黄宾虹的作品可以为证。总之留白是画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丰富画面,还能使艺术形象更加简洁鲜明,这一点也说明留白体现了中国画的造型观。 三、留白是中国画写意观的运用 通过中国绘画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最早的绘画是出土于长沙战国时的帛画。那时就已使用毛笔,以墨线造型,敷色用平涂。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单线的造型与平涂的设色方法,无法达到纯自然的表现客观物象。因为它不能通过对阴影的描绘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因此中国的美学理论家们很早就意识到绘画既不能纯客观地表现对象,也不能纯客观地去要求绘画。从而认为主客统一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即要求把客观形象与心中的主观感受统一起来进行描绘,这就形成了中国画“写意”的艺术观、创作观。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意在笔先”,“气韵生动”,“写物之貌,亦写吾人之心”,“似与不似之间”等等的论语,都是中国画写意理论的精华。

中国画的构图与布局

中国画的构图与布局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是以墨为主要的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背景的具有中华名族特色的独特画种。它的历史已传承几千年,是中国艺术的神圣代表,它是兼具精神和哲学的内涵与气质。中国画是建立在艺术想象的基础上的艺术创造,极具表现力,以它严整的形式构图,巧妙地布局和美学精神,通过虚实相生,气韵的完美结合,进行意象的创造,意境的升华,从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底蕴。构图在国画称为布局或章法,它是画面景物位置的配合,也是画中骨格的表现。构图的好与坏,不但影响整幅图的质素,更影响到它的价值和地位。 国画于构图中最大的特点并非西洋画的大小对比,斜线构图等的理论,而是首推它的画面景物视点问题,国画的透视点是无固定的,画面中可以有多层次的表现,视力不逮之处也可将它呈现于画面之上,从而做出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画面。除此之外,还有大小对比,斜线构图,甚至是虚实的搭配,宾主之分,前后远近的描绘,皆遵从美学原理与法则,这些都是国画构图优越的表现。你必须在画面所用的物品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这种和联系可能成为画面的主题——具有田园生活的特征。 作者在作画的时候总要表达自己现在的心情和当时的那种激动,在一触即发的时刻捕捉到事物的特点,对它有了某种理解和某种感情,要用具体的形象将它表现出来,即将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反复的思考,将其吸收并融化,在头脑中进行多次的修改成熟后,再安排画面如何的组成,如何的定位。 中国画的布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图”,古人谓之为“章法”。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称为“置陈布势”;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在著名的“六法”中曰“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则将“六法”中的“经营位置”称为“画之总要”。这表明布局对中国画创作典型化过程的重要性,它无疑是中国画艺术表现技巧最基本的方面,每位有成就的中国画家在创作作品中进行布局时都是“惨淡经营”。中国画较之西洋绘画艺术在布局上有其特殊性。中国画布局具有主观性和灵活性。中国画与西洋画是二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一般说来中国画讲求以线造型,西洋画讲求明暗造型;中国画写意,西洋画写真;西洋画讲求焦点透视,而中国画讲求散点透视(或移动透视)。这些方面决定了中国画布局形式比西洋画更富有主观、随意和灵活性。现代中国山水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的《长江万里图》一纸长卷将浩浩万里长江尽收眼底;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则突破时空限制,将不同时间的各个情节巧妙安排在同一画幅空间,把繁杂的“夜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上叙二幅作品都是以移动透视的形式表现的。 当我们在画画的时候,在画面上如何的将要画的布置陈设的合理和妥当,应该和一杆老秤一样,要求作画的时候在变化中求平衡,在平衡中求变化,这就要求在墨色的色的深浅,物体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上求得平衡的变化,在变化的同时又显得那么的协调,但是在一幅画中不能出现平行或者是对称的,那样的话就会显得那么的僵硬和死板。清代,恽寿平提出了“疏密论”:文徵仲述古云,看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