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青铜器的发展与特征

吴国青铜器的发展与特征
吴国青铜器的发展与特征

吴国青铜器的发展与特征

吴越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国东部长江下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吴越文化与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和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并称为长江流域古代三大文明。这次湖南省博物馆隆重举行的“湖南出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学术研讨会”,即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观摩机遇,同时也是一次长江流城各诸侯方国文化交流的大盛会,必将促进长江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吴是周人和江南土著民族结合而形成的诸侯国,商晚周初在太伯、仲雍创建勾吴时,一方面“端委,以治周礼”(1);另一方面又随乡入俗,“断发文身”(2)。所以吴国文化是由华夏文化和土著“荆蛮人”文化相融合形成的区域性文化,始终保持着鲜明的地方特征,如体现在江南出土的吴国青铜器上,其面貌具有两重性,既受中原商周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又表现出显著的地方文化色彩和风格。

吴国青铜器群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就出土过,如江苏仪征破山口西周墓(3)。50年代更有两次重要发现,一是镇江丹徒大港烟墩山出土的宜侯墓青铜器,其中特别引起考古学界和史学界重视的是具120余字铭文的宜侯夨簋。我国已故考古和古文字大师郭沫若、唐兰以及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等,都曾撰文指出“簋系吴器”(4)。宜侯夨簋是目前所见吴国最早的一件铸铭铜器,它对研究吴国早期历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再就是皖南屯溪西周墓出土的大批铜器(5),都展示出吴文化青铜器的内涵特色。60年代六合程桥1号墓的“攻敔”编钟,是在江苏境内首次发掘出土的吴国晚期带铭铜器(6)。尤其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江南地区广泛分布的湖熟文化遗址和土墩墓,开展了全面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7),从而对吴文化的探索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近些年来出土吴国青铜器的不断增多,从而使人们对吴器的看法眼界大开,认识逐步深化,吴国青铜器研究亦成为专门课题。本文根据现已拥有的比较丰富材料,从吴国青铜器的时代分期、类型与特点剖析入手,揭示它的自身演化规律和发展序列。

江南地区青铜器铸造,有其发生、育成、发展和繁荣的历史演变过程,根据进化中所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可划分为先吴时期、吴国前期、中期及后期四个阶段进行考察。

一、夏商先吴时期江南青铜器铸造的初级阶段

根据目前考古资料,江南地区在夏商之际进入青铜时代。在宁镇地区相当夏代的点将台文化,如句容城头山和朝墩头遗址发掘中,都曾发现过青铜炼渣,而未见青铜器,故有学者认为,“尽管如此,青铜炼渣的出现,应为一个质的变化,标志着其时已有可能进入了青铜时代,至少也应是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与青铜文化之间的过渡性文化。……属青铜文化的萌生期”(8)。

相当中原商代的宁镇地区湖熟文化和太湖地区马桥文化(9),都发现有青铜器出土,特别是湖熟文化中,与青铜器同时出现了铸造青铜器的用具。至迟商代江南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无疑。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比较普遍地发现于湖熟文化遗址,如经发掘的南京北阴阳营(三层、二层),句容城头山(五层),江宁点将台(中、上层),昝庙(中、上层),丹徒团山(十、九、八层),以及南京安怀村、太岗寺,镇江马迹山、癞鼋墩等(10)。经常见有铜刀、镞、斧、凿、钻、鱼钩及矛,在句容赤山湖周围还出土过戈和钺(图一,2、3)。江宁铜乡出土过三羊罍(图一,6),铜陵西湖乡出土过斝和爵(图一,4、5)。特别是在遗址中发现冶铸青铜器的遗存,如铜矿石、铜炼渣以及注口溢出的青铜块等,在北阴阳营出土了炼铜坩埚和挹灌铜液用的陶勺(图一,7)。这些出土实物资料的广泛发现说明,青铜冶铸在当时江南地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聚落个体上手工业。

综观这一时期江南青铜器铸造特点:

(一)、冶铸青铜器的遗存虽有比较普遍的发现,但非常分散,规模甚小,如北阴阳营出土炼铜坩埚直径只有17厘米。

(二)、青铜制品的种类不多,主要是小件工具和兵器,容器类极少见。铸作比较粗糙,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三)、器型大都是照样模仿殷商,表明受商文化影响。但亦有的器物形制具有地方特点,如句容葛村出土的铜钺,钺体呈圆形,圆弧刃,明显是当地新石器时代流行的石钺形制的演化(图一,1、2),而与中原商代常见钺体长方或正方形式相异。爵的造型亦比较特别,在流的近根处相捏上立一柱。斝和爵皆不施地纹。铜质成分经测试都含有一定的铁,是采用当地的黄铜矿(G uFeS2)就地铸造的。

(四)、青铜治铸工具坩埚和陶勺,都为夹砂红陶。坩埚形制作釜形,器壁厚,内壁附有残留的青铜渣;揖铜汁浇注用具陶勺,一侧有流,勺下前部有两矮足,后为粗短柄,中有方銎,可装木柄。比之中原商代使用的炼铜工具灰陶大口尊、红陶大口缸、将军盔和练炉等有所不同,说明湖熟文化在炼铜方法上的鲜明的地域特点,原有着不同的技术传统。对此,曾昭燏、尹焕章先生在《古代江苏历史上的两个问题》一文中作过详尽论述(11)。

总之,这些出土资料反映江南地区在先吴湖熟文化时期,已经较为普遍地兴起了自已地方上的青铜治铸业,尽管它还处于水平比较低下的初级阶段,但它是孕育吴国青铜文化的母体,是江南青铜治练史上开辟草莱的一个重要时期,为以后光辉灿烂的吴国青铜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吴国前期青铜器铸造的飞跃发展

吴国前期的相对年代约当中原西周早、中期。由于太伯、仲雍一班周人南下,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文化,传授荆蛮,为进一步开发江南地区社会经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勾吴”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更加促进了江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载“数年之间,民人殷富”。见于考古学资料的印证,西周初年,土著湖熟文化呈现发达景象,同时新兴起土墩墓埋葬制度(12)。随着吴文化特征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的烧制进入繁荣时期,青铜器铸造也出现飞跃的发展。所见这一期间出土青铜器,非但在数量上,而且在种类与制作质量上都大大改观。

这一时期出土青铜器主要见于吴国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土墩墓中。典型器群,大型墓有镇江丹大港徒烟墩山宜侯墓、母子墩墓、仪征破山口墓及屯溪一号墓;中小型墓以漂水乌山一、二号墓为代表。另外,还有丹阳司徒窖藏铜器中的西周早、中期器等(13)。

对于这一时期江南吴国青铜器特征,主要从其类型、形制、纹饰和器物组合以及合金、铸造等方面进行探索。

吴国前期青铜器明显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为中原铸造的舶来品,称之“中原型”。目前见有器包括宜侯墓出土夨簋、母子墩墓伯簋,屯溪一号墓“父已尊”和三号墓公卣,以及破山口墓的“子作父宝鼎”几件器物。这类器无论在其铸造、器形纹饰特征和铭文的内容书体及刻铸部位等方面,都无可区别于中原习见流行器,可明确断定为中原传入江南的铜器。这类型铜器在江南出土铜器中所占数目极少,同时只有在大型土墩墓中才偶有所见。这类墓主身份当属吴国最高统治阶层的周人,所以在其墓中见有中原铜器也并不奇怪。

第二种类型为江南地方铸造的仿中原铜器,称之“融合型”或仿造型。这类器出土数量最多,是吴国前期青铜器的主流。这也说明此期间西周文化对江南的强烈冲击和影响。但是江南的青铜工匠们在仿造中原铜器时,也并非一成不变地照搬其原样,而是在器形纹饰等方面多加变化,使这类青铜器的整个面貌特征,乍看起来似乎像中原铜器,但细察之则具有许多地方色彩和自身风格。这生动地反映了文献记载的吴国统治者是周人,人民为荆蛮的历史真相。下面试举一些具体器例说明之。

鼎仿造中原有圆鼎和方鼎,圆鼎如丹徒大港宜侯墓一件、母子墩墓二件以及溧水一号墓

鼎,都作西周早期流行的直耳、柱足、垂腹形制(图二,1、2);但腹上纹饰完全为地方特色,均以粗细不一的阳线条形式组成简化变体的饕餮纹、鸟纹或云雷纹等图案(图三,12、16、26)。方鼎如见之溧水乌山二号墓(图二,3),器体单薄,直耳、柱足、四角起扉棱,腹部饰两排螺旋形单线云雷纹(图三,26),这在中原是从未见有过的。

簋如母子墩墓双兽首耳簋和丹阳司徒窖藏中的Ⅰ、Ⅵ式簋,都是仿造中原形式但又富于变化的典型器件(图二,4、5、6)。双兽首耳簋唇沿细卷,口至腹成直筒形,和同时期中原簋的侈口、翻沿、鼓腹形制相殊异;在纹饰上,腹部主体仿中原流行的饕餮纹,但简化变体,构图变得稀疏简略,没有双目,不施地纹,已失去它原来的繁缛诡秘性,与中原对照面目全非矣(图三,25)。丹阳司徒Ⅰ、Ⅵ式簋腹扁鼓,Ⅰ式簋的斜格乳钉纹乳钉呈圆凸状,有别于中原的尖锥状乳钉;Ⅺ式簋由圈点纹、圆点纹和变体夔纹带组合而成的纹饰,则完全为地方特点,是中原根本没有的(图四,14)。

尊吴地出土仿中原有高筒形三段式圆腹尊、折肩尊以及垂腹尊三种形式。圆腹尊主要代表器例如母子墩墓尊、破山口墓尊和丹阳访仙西周墓尊(图二,7、8)。器形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流行筒状尊的形制,而纹饰皆为地方所特有,腹饰一道勾连云纹,上下加凸弦纹。折肩尊有屯溪二号墓尊和丹阳司徙出土尊。屯溪尊基本沿袭商代折肩尊的传统形制,而司徒尊侈口、折肩、敛腹、低圈足,整个器体较倭(图二,9)。纹饰都是地方色彩的几何形勾连纹加圈点纹。屯溪折肩尊上还饰一龟形纹,亦为地方风格。垂腹尊在吴地出土过二件,一件见于丹阳司徙窖藏,一件出自破山口墓。尤其司徙凤纹尊是目前江南不多见的大型重器,同时在铸造技术上甚精,纹饰华美,可谓代表了吴国前期青铜器的最高水平。该器是仿中原西周中期新兴的垂腹尊形制,但其腹部下蹲,圈足低矮,整个器体宽大于高,显得特别肥胖敦实,在同类垂腹尊中别具一格(图二,10)。器腹所饰大凤鸟纹,垂冠后抛,足、体分离,与中原凤纹存在显著差异(图三,5)。在凤纹尊腹部有一似龟鳖形的图像,与金文中属于族徽一类图像文字“天鼋”近似。据郭沫若先生考释,“天鼋”为周人姬姓的族徽(14),在江南出土吴国凤纹尊上铸有这种族徽图像,是富有寓意的。这类龟形纹,在上述屯溪折肩尊以及溧水出土提梁卣等器物上亦有所见。

卣在江南地区这一时期出土亦较多,在形制和纹饰上,虽为仿造中原而作风又均有其特殊之处。如母子墩墓卣,提梁端作短直角牛首,小鸟形盖钮,生动活泼(图二,12)。盖面和卣颈部纹饰都是以圈点纹作带界,内饰平行细弦纹,弦纹间再饰以圆点纹,整个图案清新细腻,给人以惟妙惟肖之感(图三,3)溧水出土卣提梁作竖扁形,提梁端双钩角兽首,特别是在提梁拱部也铸有两个对称兽首,这种形式不见于中原(图二,11、14、15)。还有屯溪卣的提梁端为龙首,亦与中原卣相殊异。

盘江南吴地出土这一时期盘类中,目前仅有丹徒大港宜侯墓一件双耳盘是仿照中原形制,双耳高出口沿,浅腹,圈足。其他一些盘都为地方特有形式。

通过以上例举主要几类青铜礼器情况来看,吴国在仿造中原时比较随意,特别在纹饰方面,许多图案挥洒自如,不拘泥于一定的程式,与中原铜器那种造型的庄重、纹饰的严谨而规范作风判然有别。吸收中原铜器上的花纹,这一时期主要是饕餮纹、夔纹、鸟纹等。这类纹饰貌看上去是从中原同类纹饰脱胎演化而来,但细察之却又觉得与中原显然不同。吴国铜器上的饕餮纹,都为简化变体式,不施地纹。夔纹在这一时期运用较多,变化亦多,有作“云形夔纹”、有作“尖叶勾连纹”等。这类图案化的变体夔纹,带有几何印纹陶纹饰基因,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多变性,勾画出丰富多彩的花纹形态。它在此期间的特点是,构图线条粗疏流散,花回单位较长,作浮线雕式。在仿中原铜器上的鸟纹运用也比较多,除上述凤纹尊上所饰那种繁缛精美的大小鸟纹外,用于器腹的鸟纹饰,都采取单线条刻划的独特手法,简洁明快地勾画出一只小鸟,如破山口铜

和的阴线鸟纹;而高淳漆桥一件卣上的阴线小鸟竟画蛇添足作四条腿(图三,10)。还有母子墩鼎腹则从宽凸线形式,把垂冠长啄鸟的形象布成条带图案化装饰(图三,16)。再就是作立体装饰,如母子墩卣盖上的鸟提手、壶的飞鸟形盖及破山口大铜盘口沿上的立鸟等,,造型都非常生

动形象,富有写实性,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中原铜器花纹神秘而迷幻的风格别有情趣。另外,在仿中原铜器的一些附加装饰上,也呈现一派地方特色。如对鼎、鬲、簋、卣一类器物口沿下附加浮雕兽首的形式,可谓花样百出。所见母子墩双兽首耳簋,口沿下中间所附饰浮雕牺首作蝴蝶形,鼎为“”,鬲为“”;溧水乌山一号墓鼎为“”;屯溪鼎作“人”形等等,真乃各个有异,互不雷同(图三,12、25)。所有这些都别出心裁地异于中原同类纹饰。

第三种类型为吴国创造型铜器,称之“土著型”。这一类型的青铜器造型奇特新颖,为中原地区所没有。对这类器过去一般均以丹徒宜侯墓角状器和屯溪墓中五柱器为典型代表(图五,1、2),其实这类型铜器近年来在江南地区多有出土。

如鼎,这一时期流行两种地方独特形制:一是细高足外撇鼎,其器形特点为小方形立耳、浅盆腹、细高足外撇(图五,3、4)。这种吴特色鼎在江南自西周早期开始,一直流行春秋、战国之际吴国灭亡,并影响我国南方百越地区,在浙、赣、湘、闽出土的战国时期这类型鼎较多,故有人称之为“越式鼎”。另一种是矮足鼎,包括圆鼎和方鼎。圆鼎如见于丹阳司徒窖藏(图五,5);方鼎如屯溪三号墓出土二件。其鼎足很矮,形制特殊,有的足横断面作外圆内空的半环状,有的呈圆突尖状,是吴地区独特器形。

簋,在仿造中原型式簋的同时,吴国自行设计铸造一种风格别具的扁体簋。如屯溪出土二件簋,侈口直领,扁圆腹,矮圈足,一件双环耳,背附镂孔夔纹,腹饰方格乳钉纹(图五,6);一件双夔形耳有环,腹饰几何线纹和平行线纹,颈与圈足饰简化云纹。

吴国铜尊从西周中期开始主要流行高筒形三段式扁腹尊并形成自已地方特色。以屯溪墓尊之二为代表,扁圆腹,颈、足饰弦纹,腹饰纤细的变体夔纹(图五,7)。禽兽尊吴地也有之,但造型别致,如母子墩墓出一件鸳鸯形尊可谓佳作,器形取材江南水乡特有的鸳鸯鸟形象,造型优美,特别屁股拉下一串“粪便”立柱,与双足形成三支撑点,十分自然,在中原禽兽等尊类中是未见有过的(图五,8)。

另外,丹阳访仙出土的方体卣,器身作鼓腹四边形,肩部两侧有穿钮,四面坡式攒尖盖,形体俊俏奇特,反映吴国铜器造型上的鲜明地方个性。再就是江南各地均有出土的附耳盘,器形为敞口、直腹、圈足,附耳与盘壁贴近、与盘口齐平,还有假跗耳的素面盘,都是吴国铜盘独有的形制(图五,9-13)。母子墩墓一件飞鸟盖双耳壶的造型装饰更是标新立异、自成一体。从生动别致的飞鸟盖设计到整个壶体作椭圆形双环耳的形态,与中原流行的圈盖、细长颈、贯耳壶均呈现完全不同的式样。在纹饰的构图与布局艺术上,也别开生面异于中原。通常所见中原壶一类高体器物的纹饰,一般皆采取由上而下的分层布图法,但此壶则不然,而是以附加方钉纹的凸素条带作间界,大刀阔斧地将壶体周身竖下劈作四片大面积的纹区,每纹区内运用粗犷豪放刀法满刻大朵的云形勾连纹图案,而各画面的云形纹形态又横竖不一,互不对称,潇洒自如,流而不乱,疏而不散,主题突出明快。在腹下两侧各有一圆形大乳钉,象兽面眼睛,又似是而非。加之在特殊造形的飞鸟盖的映衬下,显得很有气势,可谓达到了纹体统一的完美装饰艺术效果(图五,14;图三,1 1)。其他诸如宜侯墓兕觥及盉(图五,15),破山口墓四凤大盘和环耳鬲等,都是这一时期造型奇异颇具匠心的吴国特色青铜器优秀代表作。

在纹饰上,吴国土著型铜器多将几何印纹陶的花纹图案直接或有所变化地用于铜器装饰,这也是吴国铜器的一项独特创新形式。此期常见陶纹主要有云雷纹、编织纹、折线纹、套菱纹、圈点纹、圆圈纹及绳纹等(图四)。铜器与印纹硬陶纹饰上的相互运用,包括装饰手法,如母子墩卣的小鸟形盖捉手,与有原始瓷器的小鸟形盖捉手一模一样(图二,12、13)。这也为我们对江南地区铜器的断代分期研究,提供了方便和可靠依据。

关于江南吴国地方铸造铜器与中原铜器的鉴别,现在看来还是比较容易分辨得出的。它们不但表现在上述器形纹饰方面的外观差异,而在其铜质合金成分上也有所不同。迄今已经陆续对江南各地出土铜器中选择200多件标本作过光谱定性和化学定量分析,并进行综合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吴地早期铜器以含铅较高的铜铅型和含锡量偏低的铜铅锡型为主,这种材质的普遍性也就

是吴地早期铜器的特征;到了晚期的铜器多为含锡量高、含铅量低的铜锡铅三元合金”(15)。即吴国前期青铜器由于矿产原因多属铅青铜,而中原均为锡青铜。吴国青铜器因含铅量较高,在空气或土壤中容易氧化,表面覆盖一层氧化铅硬壳,变成灰色或灰白色,因而失去金属的光泽,与中原出土的有金属光泽的青铜器显有不同。过去鉴于对吴器的认识不够,而往往对这类器表暗然、器形独特、花纹粗犷、不合体制的吴国青铜器误认为野选赝品,其实这正是吴器的特质所在。

再就是表现在铸造技术上,这一时期江南铜器和中原铜器一样都采取通体合铸法,有些器物的耳、提梁等附件为分铸。但总体水平上还赶不上中原铜器那样技艺精良,铸件表面一般都比较粗糙,灰暗无光泽,器壁砂眼也较多。纹饰都作单层,不施地纹或地纹错乱不清。有些器物如鼎、鬲一类炊器铸成后通体范痕非经打磨修饰即行使用,显得非常草率。这一情况至西周中期己经改变,特别出现像丹阳司徒凤纹尊那样的精湛佳作,可与中原同时期的上乘铜器媲美,这表明此时的江南青铜器铸造技术己经达到或接近中原最高水平。

在青铜礼器的组合上,江南与中原亦有所差异。通过对这一时期典型铜器墓的统计,主要包括丹徒大港宜侯墓、屯溪一号墓、破山口墓及溧水乌山一、二号墓,其配置形式为一鼎一簋、二鼎二簋或四鼎二簋。这种多见两两成对的偶数出土,不大符合周王朝礼制。同时在器类上,这一时期江南明显缺少饮洒器如觚、爵、觯等。

综括上述,吴国前期三种类型铜器并存的情况,可使我们得出的认识和基本估价是:

(一)江南这一时期的青铜铸造业随着吴国的建立,比之先吴时代出现飞跃的进步,中原各类铜器在江南根据需要全能自已铸造。

(二)由周人的南下传带商周先进青铜科学技术文化的媒介作用,给江南青铜器铸作树立了楷模,对江南青铜器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这一时期吴国青铜器以仿造中原铜器为主。

(三)具有先吴青铜冶铸传统经验的江南艺术工匠们,在仿造西周各种青铜器物时,也并不是“邯郸学步”式地去照搬其原样,而是富有创新的精神,并紧密结合和体现本地民族文化特点的艺术风格。

(四)江南地区有色金属原料的自然条件,导致了吴国前期多铸造含铅量高的铜器。

由上诸方面因素构成的吴国青铜器地域特色,从这一时期业已开始形成。

三、吴国中期青铜器的鲜明地方风格

吴国中期的相对年代约当西周晚至春秋早期。属这一时期出土铜器群主要有丹阳司徒、武进淹城、江宁陶吴、南京浦口长山子、丹徒大港磨盘墩、溧水宽广墩、无锡北周巷,以及安徽繁昌、青阳等地(16)。从这些青铜器所展现出的面貌特征来看,这一时期吴国青铜器铸造完全进入自己地方风格和特色的臻熟时期。

这期青铜器类型,中原铸造铜器在江南基本不见。仿造中原型铜器虽然继续流行,但各种造型轻便玲巧、新颖别致的地方创造型铜器大批涌现,形成吴国中期青铜器的崭新风貌。

鼎为礼器之首。吴地此期新流行一种鼎的形制,宽大立耳外撇,盆形浅腹,三兽蹄足聚敛,整个器形显得非常轻飘。这种鼎在江南广有发现,代表器例包括丹阳司徒Ⅱ式鼎(图六,1),高淳出土Ⅲ式鼎,南京市博物馆藏重环纹鼎,镇江博物馆藏窃曲纹鼎,六合新集出土变形云雷纹鼎及繁昌Ⅲ式鼎等,均为中原鼎类中所不见。还有繁昌Ⅱ式鼎和铜陵出土鸟钮盖鼎的形制更是特殊,小口带盖,圆鼓腹,两耳立于肩上或附加腹部,兽蹄足(图六,2、3)。而青阳双附耳浅盆腹鼎的足,作两端粗中间细,呈半筒状蹄形,也甚为奇异。还有繁昌汤家山墓出土的二件方鼎,直耳、蹄足、有盖,腹饰一排乳钉(图六,4)。高淳顾陇下大路西周墓二件圆鼎腹饰梯格纹和斜线纹带,这种独特的装饰形式,不见于中原及其它地区(图六,5、6)。

江南普遍出土,式别丰富多彩的扁体簋,尤为这一时期吴器特色的突出表现。这类簋的形制特点是,卷沿、扁圆腹、矮圈足,耳作实体或缕空兽耳或呈套环形、云形等,有的耳下还带尖勾

状小珥,圈足下带三扁足(图六,7--11)。其纹饰都为地方色彩,如高淳、溧水等地出土簋上的纹饰,是以阳线条构成回纹,与同时期吴地遗址出士几何硬陶纹极相似(图四)。

商晚周初中原曾流行的三段式高筒尊,西周中期以后已告消失。而在江南地区经过青铜工匠的重新设计改制而成为吴国中期的典型时兴器物之一。这种吴尊的形制特点为器体挺拔,口、腹和圈足径比例匀称,腹作扁鼓形,有的腹两侧附如一排镂空扉棱装饰,有的口沿下加一单耳,还有作双龙耳,即著名的双龙耳尊,造型独特,铸作精致漂亮,是吴国铜器中的优秀作品(图六,13--15)。其腹部纹饰有作细密的棘刺纹,这种纹饰系采取江南原始瓷上的剔刺纹,为吴国铜器的仅有纹饰。

另外,淹城出土的三轮铜盘(图六,16),牺首匜和圆盘式燕尾匜(图六,17),高淳漆桥出土陶索状提梁、圆球形腹、鱼鳞纹卣(图六,18),溧水宽广墩米筛纹镂空盘(图六,19),这种米筛纹也是采自同时期原始瓷上习见纹饰。还有南京浦口长山子墓出侧附耳蹄足鬲(图六,20),皖南郎溪出土箅承鼎,当涂单耳鼎及繁昌汤家山龙首盉等(图六21)。都可谓吴国青铜器的精典。

吴国的军乐器勾鑃和錞于,与中原周王朝礼乐器甬钟、编种也完全不同。如淹城及高淳顾陇松溪出土大小相序一套七或八件的勾鑃,为吴越地区所独有,其打击和演奏方式和编钟是不一样的。镇江谏壁王家山墓出土的一套三件大小相序的人面纹曲体錞于,形式匏,纹饰具西周晚及春秋早期特点,其年代明显要比春秋晚期的虎钮有盘錞于为早,这是目前所见錞于时代之最早者,此种乐器当始创于吴国。

由上所例举这些器物可看出,都是江南风格独具的新器形,其造型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地方变化形式,已成为这一时期吴国青铜器铸造的鲜明特色。而在对中原同时期新出现器形的仿造上,则是完全根据自已地方上的需求爱好进行取舍,中原西周中期以后开始新流行的一些时兴典型器,如时代特征很强的弇口带盖、三附足簋,以及盨、簠、豆、壶等,而在江南从未见出土过。此期吴地一般器物组合为:鼎、鬲、簋、尊、匜。由此说明,这时吴国青铜器的形制演变和器类组合,都已是自行一套规律。

表现在纹饰上同样是如此,除各种几何形图样较前期更多地运用到铜器装饰,如梯格纹、折线纹、米筛纹、棘刺纹、尖叶勾连纹、矩形纹、云雷纹等(图三、四)。此外,所吸取中原同时期纹样,常见的夔龙纹、窃曲纹、重环纹及垂鳞纹等,但这些中原铜器纹饰出现在江南铜器上,其风格面貌也变成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纹饰了。如以垂鳞纹为例,中原重鳞纹片宽大,一般在器腹作三层装饰,完全为死扳的图案化装饰;而吴国铜器上的这种纹饰则饶有趣味,具有江南水乡装饰格调。如溧水宽广墩铜盂和高淳漆桥圆球腹卣所饰垂鳞纹,除口颈和圈足外,遍体满布密密麻麻的细小鳞片纹,活像鱼鳞一般,富有生气。这种纹饰效果比之中原那种单调死扳的图案式垂鳞纹来说,江南的细鳞纹极富有形象化的写实性,二者虽视为同一类纹饰而实为两种设计不同的花样,所以对吴器上的这种纹饰称之为鱼鳞纹更为确切。再就是吴国铜器使用中原纹饰非常随意,如重环纹和垂鳞纹,在中原一般都比较庄重规整地用于鼎、簋、盘、匜器物的主体纹饰;而在江南则不受任何限制,除上举溧水盂、高淳卣饰垂鳞纹外,所见浦口鬲以及青阳鼎耳上也用大大小小任意刻划的重环纹和垂鳞纹。还有,将中原纹饰与江南地方纹饰有机地结合运用在同一器体上,如无锡北周巷二号簋所饰细密规整的几何形纹中间,附加中原风格的两组四枚乳钉纹。再如皖南铜陵地区出土Ⅶ式鼎,腹饰重环纹在一周连接处突然改为折线纹(17),两者均可谓和璧随珠,南北文化交融结合的典型代表杰作。这些情况皆说明,至吴国中期江南铜器选取中原纹饰为地方所用,已达到“自由王国”境界,展示出鲜明的地方风采。

总言之,通过对出土的吴国中期青铜器各个方面特征考察,使我们得出的印象是,此期间吴国青铜器铸造由于历史和现实文化交流的原因,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受中原青铜文化影响的许多成分,但她毕竟逐步创造出富有自已地方特色的一套器物形式。因而我们认为此期吴国青铜器铸造,已完全走向她的成熟发展期。

四、吴国后期青铜器冶铸跃居列国前茅

吴国后期的相对年代约当春秋中、晚期。史载这一时期吴国“益疆称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败越人,一度争霸中原,成为长江下游的一个强大国家。此期间吴国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以其著称于世的铜兵器为标志,高超于中原诸国。出土的铜器群主要有六合程桥一、二、三号墓及和仁东周墓,丹徒粮山、背山顶、王家山、青龙山春秋大墓,苏州虎丘、吴县何山等铜器墓,还有一些窖藏等(18)。

从出土这一时期吴国青铜器形制来看,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本地特点的造型。鼎中如程桥、虎丘、背山顶和粮山等墓都有出土的竖耳、浅腹、高蹄足外撇鼎(图七,1--4)。另外,常见一种带盖鼎,其形制特点,深腹、圆底、附耳、蹄形细高足作弧形外撇,盖面微凸,中有桥钮套提环,周围三个竖环钮(图七,5)。吴国铸铭铜器“吴王孙无壬”作鼎,即为这种形制鼎的代表。其他器类如粮山和程桥三号墓出土腰间带水注的甗,形制为甑深腹,饰以凸弦纹,耳际鼓出安有吊链;釜扁圆形,三兽蹄短足;甑、釜腰间有一突出的管状注水口(图七,6)。这种形制的铜甗不见于其他地区。还有圆鼓腹底部带三短足缶,下有三小足的鉴,平附耳三扁足大铜盘(图七,7)。再就是薄胎刻纹铜器盘、匜、舟,以及乐器类成套的句鑃和錞于等器,皆为典型的吴国特点铜器。

二是与中原系统同类器物具有共同特点或相似,可以铸铭吴器如程桥一号墓出土臧孙种、寿县蔡侯墓吴王光鉴及传世品中的禺邗王壶等器为代表,其形制和装饰都是较为典型的中原风格。史载春秋中期以后,吴国“与中国时通朝会”,“朝周适楚,观诸侯礼乐”,于是加强了与中原及列国文化的交流。这一类型铜器可谓当时出现的全国民族大融合趋势下的产物。

三是楚文化特点器型。由于吴楚战争的频繁,客观上为两国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渠道。在江南这一时期的铜器群墓中,常见吴器与一些楚风格的铜器共存,如圆圈形提手的附耳盖鼎,为当时楚鼎的典型模式。这其中有的楚式器可能是战利虏获品,如吴县何山墓出土盉,就铸铭为“楚叔之孙途为之盉”,标明其为楚器。

在纹饰上,这一时期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纹样是细密双线S纹,传统的几何形纹以及创新的簿胎铜器上刻纹图像。其他纹样同列国基本趋向一致,主要通行构图繁密华丽的蟠螭纹、蟠虺纹、螺旋纹、羽状纹等。

吴国后期青铜器,开始较多出现刻铸铭文。其书法字体分为两种:一种同列国流行的瘦长“玉柱体”;另一种为鸟书即鸟篆文。这种铭体据目前所见实物资料,最早始于吴国的“王子于用戈”,在公元前526年以前。至于越、楚、蔡、宋诸国兵器上亦见流行这种文字,当仿自吴器(19)。常见吴器铭文中的“攻敔”、“攻”、“攻吴”名称,即文献记载的“勾吴”,一般简称“吴”。吴国青铜器铸铭,以王室器为主,其内容多为标明器主、联谊婚姻、颂扬祖先、赏赐军功等,还有些长篇铭文如吴王光鉴达50余字(20),记载着当时吴国外交活动方面的重要史事。吴器铭文用韵精严,反映其高度的文化水平。

总之,春秋中、晚期吴国青铜文化达到光辉灿烂时期,青铜冶铸业的发展跃居列国前茅,尤其在下列项目上,居领先地位。

(一)吴国铸造的青铜兵器甲天下。吴兵以剑、戈、矛为代表,无论文献记载还是出土实物所证实,质精物美,为人艳称,驰名列国,寇绝一时,视之如宝。《战国策》云:“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庄子?刻意篇》曰:“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季札赠剑”史事,反映吴国宝剑风靡一时,为世人仰慕。《楚辞?九歌?国殇》曰:“操吴戈兮被犀甲”,将吴戈与犀甲并举,其精良无比。吴国兵器有其自身发展演化规律(21)。这一时期吴兵的形制特点,戈和矛器体瘦长,锋刃锐利,有的戈在援穿上方带翘尖鼻饰;矛的骹短,銎口呈凹叉形或内弧缺口形为其特点。剑流行宽格、椭圆茎双箍式和窄格、圆茎无箍式,剑身长达50—55厘米,剑刃线呈起伏的弧度变化,利于刺

杀。因实战需要,剑身增长后为了更有效地增强在格斗时剑身中脊的抗震能力,使剑不易折断,吴越青铜匠师们首创嵌铸剑,亦称复合剑,即有些铜剑以不同成分的合金两次浇铸而成,第一次浇铸剑脊,第二次浇铸剑刃。剑脊含锡量低,加较多的铅,取其坚韧;剑刃含锡量多,硬度高,脆性大,求其锋利。这种刚柔相依的青铜剑复合铸造技术,是公元前五、六世纪吴越青铜工匠的一项重要创造。同时在对兵器的纹饰技术亦有重大发明,在有些精致剑、戈、矛上所饰菱形、米字形及火焰状几何装饰暗花纹,是它特有绝技,埋藏地下几千年不锈不腐。目前虽经对这种花纹形成机理所作现代化技术检测,有说是采用复合金属工艺铸成,有说是经过硫化处理以及富锡膏剂扩散法等结论(22),但仍有困惑不解之迷。这是吴越青铜匠师们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取得的又一了不起的卓越成就。吴越是我国最早创建步兵部队的诞生地,其武器****是持戈、矛,佩短剑,机动灵活,所向披靡,称霸中原。

(二)吴国青铜农工具,从现在的出土情况来看,不但数量多而种类齐全且形制上富有地方特点。有用以砍伐垦田的斧、锛、锯;有掘地创土耕作锄草的镢、铲、耧犁、犁、铧、锄、锸、耨;有专门收割的铜銍和锯镰等。凡农业生产上需要的一套工具,可以说达到完全具备的程度。这与郑玄注《周礼?考工记》所云:“粤地而山出金锡,铸冶之业,田器尤多”之情形是相符的。由此说明青铜农具在江南地区的使用是较为普遍的,对促进吴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在吴国土墩墓中普遍发现随葬粮食的习俗,有的达上千斤之多。存在决定意识,此俗表明吴地民间粮食生产的丰盛,这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是不曾见有的。吴国青铜农具特点,有些器具刃口作锯齿形,如耨、镰、銍等。在江南农村有些地方至今仍在使用锯口镰,尤适收割水稻,反映吴文化稻作农业传统的源远流长。

(三)刻纹铜器的新创造。迄今全国出土的春秋晚期薄胎刻纹铜器计有30件左右,而几乎都出自吴墓中,如六合程桥一、二号墓、和仁墓及镇江谏壁王家山墓皆出土有盘、匜、舟等器,而淮阴高庄一号墓多达20多件(23)。吴国应是这种青铜器新工艺产品的发明者,后继越、楚亦产之。这类铜器胎薄如纸,其铸造工艺技术的精湛纯熟和难度要求都是空前的,在铸好的这类铜器上用铁工具刻划出细如发丝、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地描绘宴飨、狩猎等图画装饰。薄胎刻纹铜器,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的少见精品。由于它的制作难度大,胎薄易破,在使用上仅为社会上层的少数人享有,没能够普及开来。但其制作艺术,特别把绘画开先河用于青铜器皿的装饰,具有划时代意义,对后世漆器等纹饰有着深远影响。

(四)吴国是较早使用铁器的国家。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都说明,吴国至迟在春秋晚期己经使用炼铁和锻铁,如六合程桥一、二号墓出土铁块和锻铁条等,这是全国最早的人工炼铁。中国铸造铁兵器,似由吴、越为先。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干将铸剑“采五山之铁精”,即收集含铁较多的矿石。《越绝书》亦云:楚王“令风胡子之吴,见欧冶子干将使人作铁剑”。春秋时期吴越铁剑虽尚没有实物出土,而在一些吴国青铜剑柄内是常见嵌有铁蕊现象的。另外,溧阳出土甬钟和铜钲甬内也都嵌铸铁蕊,在钟的舞内近甬部有一小铁圈(24),是为增加器物柄部强度措施。再就是吴国的大型矿冶遗址皖南铜陵、贵池、繁昌等地多次出土东周铜锭,有磁性,经作光谱分析和定量分析,含铁量都达30﹪之高,属于铜铁合金----冰铜锭。冰铜是使用硫化铜矿的重要标志。在铜陵一带的吴国炼铜遗址上的古炼渣因呈黑色一直被当地群众称为“铁屎”。吴国是我国最早使用硫化铜矿的地区,年代可上溯到西周时期(25),远远领先于中原。当时炼铜用的还原剂是炭,它同样也可还原铁,只要在炼铜炉里加入含铁较多的矿石或含铁的炼铜弃渣,适当的提高炉温,就可以炼出铁来。史载吴国冶炼工埸的规模相当宏大,“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囊装炭”。由此可见,吴越地区完全具备由炼铜发展到炼铁的条件和可能。所以顾颉刚先生以及英国李约瑟教授都相信干将炼铁之说(26)。

(五)这一时期吴国青铜器铸造技术水平,在某些方面己超越中原,有的即使现代欲再现这种技艺亦十分困难。吴国后期的青铜器铸作,以其范线准确、器壁匀薄、配件严密、纹饰精细而著称。《荀子?强国篇》赞美曰:“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淮南子?修务篇》亦

称颂道:“夫宋画、吴冶,刻形缕法,乱修曲出,甚为微妙”。特别是一些特殊铸件工艺,如丹徒背山顶墓出土鸠杖、悬鼓环、吴县何山东周墓提梁盉等器具的连接活动附件,都采取分铸连接技术,其精密配合程度,无与论比,为中原铜器所不及。再如江南吴器特色的纹饰铸造技术,除上述青铜兵器的几何形暗花纹外,在一些精致铜剑首部常见铸饰细如发丝的同心圆纹;还有江南铜器上流行的独特几何棘剌纹,芒如针尖,其精湛繁密的雕刻和铸造技术,都是吴越青铜匠师创造的绝活,在现代尚属未被超越的精湛技艺。

结语

以上根据现有出土资料,将江南地区吴国青铜器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和每一时期所表现的地方特点,作了探讨和概括论述。从中可看到,吴国青铜器自上而下一脉相承地发展序列是比较清楚的。除受中原文化影响的一面外,有其自身一套演化规律。商周青铜文化对吴文化自始至终都有着深刻影响,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是直接而频繁的,因而吴国青铜器的发展与中原基本上是同步的,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但是,从现今所看到的吴国青铜器事实说明,它亦自始至终保持和发扬着许多地方个性及特长,对此我们必须给以充分认识和估价,是一支有别于中原商周文化和邻境地区的地方性文化。吴文化的优点是活泼、富有生气,具有开放性与独立性,它善于师夷夏之长而力求创新,并在文化融合中保特自己的特色。通过近年来江南地区青铜器不断出土和研究工作,经与中原铜器的反复对照,现己可识别吴器的一些特性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也纠正了一些过去对江南铜器与中原铜器混淆而造成的错误,如西周时期江南铜器上很流行的一种草叶状勾连纹饰,以往就把它误认为春秋时期的蟠虺纹,从而把饰这类纹饰的江南铜器推迟至春秋,其实不然。肯定地说,对江南吴国青铜器的一些地方特征,由于目前出土资料还毕竟有限,有些是被我们认识了,而尚有许多东西可能还来被我们所看到和掌握。鉴于此,在对江南青铜器的发展序列分期断代上,即离不开中原铜器作为参照依据,但也绝不能“削足适履”地去生搬硬套。主要是通过本地共存陶瓷器的综合研究,科学地建立江南青铜器的自身体系,将是今后努力方向。

吴国地处我国长江下游南北交通和文化交流的走廊上,因此它对于沟通中原商周文化与南方文化,起着重要桥梁作用。吴国青铜器既打着商周文化的烙印,但更突出呈现出许多发明创造,包括在器种、形制、纹饰以及青铜合金和铸造工艺等方面。在发展进程中有其自己的演化轨迹,每个时期都显示了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有它多方面的独到之处,达到列国领先水平。吴国铜器与中原铜器如春兰秋菊,都是伟大中华民族光辉灿烂青铜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悦目奇葩。

青铜器(教案)

青铜器 李雪平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青铜及青铜时代 1、什么是青铜? 大家知道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金属材料是什么吗?(铜),玉和铜哪一个先被人们发现并使用?(玉)。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是铜,因为大家看到的或者接触到的青铜器大都年代久远,

而玉器现时都在生产。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发现了不一样的石头——玉石,在寻找石料和玉石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的铜(红铜)。我们来看一看红铜的特点(P16)、天然的纯铜是红色的,称为之红铜。这个红铜由于它的熔点很高(1080多度),不容易熔化,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只能是用锻打的办法来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和装饰品。在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红铜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离现在是9000多年。后来随着陶器的产生,烧陶器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度,那么这样的话就对熔铜就不困难了。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慢慢地发现在红铜中加入适量的锡或铅便会降低熔点(仅为800℃~900℃左右),硬度增强,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耐磨性和化学性也很稳定,因色泽青灰,故称青铜。所以,青铜也就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青铜器铸造最常用的方法是浇铸法、失蜡法。(失蜡法可以做细、做镂空效果) 失蜡法的特点: 1、制作简便,无需分块。它用蜡制成器形和装饰,内外用泥填充加固后,待干,倒入铜熔液,蜡液流出,有蜡处即为铸造物。 2、花纹精细清晰,表面光滑,层次丰富,可制作出复杂的空间立体的镂空装饰效果。 3、器物表面光滑,不再进行打磨。 4.精确度相当高。 青铜器的发明利用是为了铸造供发展生产用的工具和保护自己、攻击猛兽和敌人的兵器,而不是首先用作生活用具,这是青铜工艺发展的显着特征。 2、青铜时代 “夏铸九鼎”,而鼎又是青铜所铸,所以可想而知在夏朝就开始铸造青铜器了,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的代表作,那么青铜便是奴隶社会的典型代表。青铜器在奴隶社会广泛发展,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利的象征,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经历春秋,到了战国的时候,铁器的使用越来越多,铁铜并用,直到秦朝铁器大量的产生,才取代了青铜器,而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所以我们把奴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两个鼎盛时期:商后西周、春秋战国 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弗利尔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些都有着相当数量的中国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分类 一、炊食器(比较一下它们的外形)

冉钲铭文展示吴国崛起雄心

旅顺博物馆有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叫“钲” 冉钲铭文展示吴国崛起雄心 来源:辽宁日报2017年11月10日 春秋初期,吴国与楚国的关系位置图。 这是旅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宝级文物,也是一位收藏大家非常重视,经常带在身边研究的文物。器身上刻有的92个金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这件文物就是冉钲。 冉是春秋时期吴国国主寿梦。寿梦铸钲为后人展示一段重要史事:曾经偏居一方的弱小国家,经过三代人的奋斗,迅速强大起来,成为参加中原盟会,雄霸一方的春秋霸主。阖闾、伍子胥、孙子、西施……一大串名字和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铭文文化研究价值大,出现最早的“铁”字 “十一”期间,旅顺博物馆将馆藏青铜器集中展出,其中一件国宝级文物冉钲(zhēng) 引起参观者的注意。 “就这次展览看,我觉得挺全的,青铜器库房基本空了。”旅顺博物馆器物部馆员翟跃 群告诉记者,判断青铜器的价值,年代因素以外,就是器身上的铭文了。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刘俊勇告诉记者:“商代的青铜器铭文很少,多数只有几个字,到了

西周早期,青铜器的铭文才开始多起来,像冉钲,是春秋时期的,有92个字,在旅顺博物馆是很有代表性的文物。” 一件2500多年前的文物能够与现代人见面,它的经历都写在器物上面的斑驳铜锈里 了,即使是专门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只能读懂其中的一小部分。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钲是中国古代一种乐器,多用铜制作,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马承源先生在他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里提到:钲似铙而大,厚重异常,最大可达89 厘米,柄中上下通,可植于座上。多为单件出土,成组出土的仅发现一起,形式、大小还不是同一组乐器。他认为,钲在古代起和声或指挥其他乐器的作用。 与很多青铜器在确定器名时需要斟酌一番不同,冉钲在其铭文中就已经给后人留下了器名,即自名为“钲”。 它的具体出土地点现在仍然不详。翟跃群同记者谈及此事,笑着说:“如果能够找到当年罗振玉收集文物时留下的账本就好了,或许这个账本就在哪个地方收藏着,一旦被发现可以破解很多谜团。” 罗振玉是这件冉钲的第一位收藏者。在他编著的《贞松堂集古遗文》中,第一次记录了这一青铜器的存在,并且写道:“此器,予得之京师,近年出土。具体地点不详。”《贞松堂集古遗文》成书于1930年,由这个时间,我们可以知道,冉钲出土于上个世纪初叶 那个动荡的年代。 当然,罗振玉收藏冉钲之后,高度重视,有关资料显示,罗振玉此后一直将其带到身边,每有闲暇时间就加以研究。 1931年,罗振玉在他的著作《古器物识小录》中,对冉钲铭文作了进一步考证,指出“两面各有文字九行,行五字,字多剥蚀,而中间有…铸此钲铁?四字,则均可辨。” 别小瞧“铸此钲铁”四个字的结论,即使在现代,这也是人们在青铜器中发现的最早的金文“铁”字。 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当中,人们知道在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铁制生产工具。专家指出,冉钲中出现的“铁”字,无论意思与现代是否一致,都值得人们加以研究。 当然,冉钲在罗振玉身边只过了很短一段安稳日子,随着日本侵略者投降,苏军进入旅顺,它再一次散失到了民间。 据罗振玉的后人回忆,1945年8月,罗振玉在旅顺的住宅来了一队苏军。苏军上尉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之灿烂的山西青铜文化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绽放着绚丽璀璨的光芒,不仅在中国是价值连城的瑰宝,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它代表的是中国的光辉,也见证了历史留给泱泱大国的鼎盛。 青铜器的发展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开始萌芽,在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在春秋战国繁荣,至秦汉则变革,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走向衰败,宋元明清是便可仿古和作伪。 在古代,青铜器的主要功能就是烹饪和盛装食物与美酒。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人们不仅仅的功能用途上发展,美观也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就以种类繁多,造型新奇,纹饰精美而著称。鼎盛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西周和春秋的青铜器,名目更加繁多,除部分袭用商器之外,常见的有鼎(圆形三足)、鬲、匜卣、瓿、壶、盘、盂、甑、钫、敦、鉴等。另外还有属于兵器的戈、矛,属于乐器的钟、铙、等。其中包括盛酒器、饮酒器、煮食器、盛食器、盛水器、和取水器等。各个不同时期的制作,不论是器形或纹饰,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商、周青铜器制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器形和纹饰的构成上,是运用对称、连续等富有装饰性的艺术手法,用变化多样的曲线、弧线,构成各种形象的浮雕、线刻。不论是器形整体或是纹

饰部分,都显示出浑朴、庄重的性格和精致、瑰丽的气质,但同时也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氛,从分反映了当时奴隶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审美观点。中国古代青铜器有着极度庞大的数目,但是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关键在于它的质量。中国青铜器精品极多。尤其在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器制造处于顶峰阶段。此时的青铜器精品极多,以其制作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缛、富丽堂皇而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和精湛的工艺。也就是这样,中国的青铜器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篇章,也留给了中华炎黄子孙丰富的瑰宝,留下了感叹和敬佩。历史的成就是在中国工艺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工艺的伟大能量在历史的见证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也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地处黄河中游的山西,由于其特有的自然条件与历史原因,有幸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青铜器是古代劳动者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发明,它不仅标志着人类生产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凝聚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绛县横水墓地。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绛县横水发现了西周墓葬群。经过数年田野考古,发掘了1299座墓葬,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器,其中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多达百件。 ——黎城墓地。山西东南部的黎城,早年就有商代至西周青铜器发现的零星报道,科学的考古调查也证实了黎城县的城西分布有商至西周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合肥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论文 论文名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史 学生姓名湛琴琴 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专业班级14生物工程一班 学生学号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文物宝库中的瑰宝。它历史悠久,绚丽璀璨,作为历史的载体,内容丰富而深刻,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久已为世人所重视。对青铜器的研究,早在两汉时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宋代金石学之兴,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历经元、明、清各朝,这一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不少着名学者,有着开创之功,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着作。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装饰;特点 正文: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

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死后亦将其大批殉葬,说明当时贵族嗜酒之风盛行,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大的动势入手,强调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抽象简化成用线可以表达的主要轮廓,并在轮廓中填满装饰性图案,以创造出富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考察由商之盛至战国末期之衰,可以看出青铜纹饰由原始浑沌向理性演化的轨迹。除了工具之外,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兵器和礼器。这的确如风胡子所言,是个“以铜为兵”的时代。战争需要兵器,祭祀需要礼器。玉器上固有的龙、凤纹类,兽面纹及其变体形纹之外,还饰有各种动物浮雕与圆雕。如犀牛、虎、象、熊、羊、猪、兔、鸮、蝉、鱼、龟等等。另外,大理石制的雕刻有鸱枭、蛙、坐人、怪兽、蝉、鱼、虎等是现存最早的雕刻艺术品。有些同样铸造在青铜器上。而且有不少整体器形采取动物形象来塑造。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四羊尊,周代的兕、觥、驹尊、羊尊、鸭形尊等。其纹饰的特点是满而精,整体中包含完整的局部,局部又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

楚国青铜文化的成就及流变

楚国青铜文化的成就及流变 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青铜器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青铜时代大约经历了1500多年,其间出现两个高峰,一个在殷墟时期,以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留下的青铜器为代表,工艺主要为合范铸造;一个在春秋战国之际,以楚国青铜器为代表,这时新的铸造工艺体系出现,打破了单一方法铸造青铜器的状况。由此,中国青铜文化臻于更辉煌灿烂的境界。 楚国青铜器能够成为中国青铜时代第二高峰,它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二是具备摄取中原及越人、吴人工艺技术的条件,即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致。 铜是先秦重要的战略物资,祭祀少不得青铜礼器,它是政治地位的体现;战争须消耗铜兵,它是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先秦列国的国家大事,一是祭祀,二是打仗。所以红铜生产的多寡,青铜器铸造得好坏,在当时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政治名分的高低与军事实力的强弱。 一种物质文化成就的获得,与它所依赖的资源状况关系紧密。那么,楚国的铜资源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看看楚国如何使自己成为东周时期红铜生产最多,青铜器铸造最好的国家。 西周中后期,楚国控制了鄂地,将长江南岸的铜矿带据为己有,从而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自熊渠以后的楚国国君,从此没有缺铜的忧心,而且还能将红铜慷慨赠予他国。故事见《左传》:公元前642年,郑文公到楚国见楚成王,成王高兴,表示“赐之以金”,“金”金属意,或称“美金”,即好看的金属,相对不好看的铁——“恶金”而言,它是先秦铜的代称。但成王大话一出,很快后悔了,因为“赐金”无疑增强了对方军事实力,就像20世纪冷战时期破坏了战略物资与军事技术禁运的“巴统”条例。于是成王与文公约定:这些铜送给郑国,郑国只能用来铸钟,不能铸兵。也就是说只能发展文化事业,不能扩大军事实力。结果郑文公携金归国,当真铸了三口大钟。据今人推算,当时成王所赐之金当有200多公斤,若做成戈矢,可装备近百辆战车的士卒,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成王后悔也是有道理的。 一则考古材料与《左传》记载相映成趣,它证明楚成王“赠金”予郑国,并非打肿脸充胖子。1993年,山西北赵晋侯墓地出土了“楚公逆编钟”8件一套。楚器何以出自晋墓,殊难考证得确凿,但编钟上68字的铭文却清楚地反映出西周晚期,楚国红铜生产富足及青铜冶铸业发达的若干信息。铭文说:楚王熊鄂为祭祀高祖熊渠,拟铸造编钟,于是为此出巡产铜的鄂地,鄂地土著首领纷纷进贡铜料达“九万钧”,熊鄂将这些铜料铸造了优质编钟“百肆”约800件。铭文所记“九万钧”和“百肆”可能都不是确数,但楚王纳贡数量一定不少,铸造的编钟也一定很多。 楚国铜资源多到什么程度,成语“问鼎中原”有一个侧面的反映。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周疆,不把周天子搁在眼里,竟询问周室九鼎的大小轻重,九鼎象征王权,诸侯是不能打听的,若打听则意味着觊觎之心的表露。所以,周室王孙满对庄王的挑衅十分不满,无奈地“正色”道:周朝的气数未尽,天下还是周室的天下,诸侯不能打听鼎的大小轻重。但是庄王不仅问了,而且扬言:楚国折掉兵器上的尖喙,足以铸九鼎。仅将戈上的尖端折下来就可铸九鼎,可见楚国武备的强大,亦可见楚国铜资源的富足。楚国铜多国强,有了傲视列国诸侯,甚至觊觎天子权利的资本。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青铜器历史

青铜器的发展史 仰韶文化铜制品:1956年在陕西西安半坡和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内,各发现一个薄铜片。半坡的为长条状,姜寨的为圆形。有关方面对这两件铜片进行了成分测定,前者为含镍20%的白铜,后者为含锌25%的黄铜。对这两件铜片,学者们持不同看法,一种意见对出土铜片的地层和时代持有疑问,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仰韶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半坡和姜寨遗址依据14C测定,分别距今6000多年和5000多年。 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的青铜器制品:1977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遗址和1975年在甘肃永登连城蒋家坪马厂遗址各出土了一件铜刀,前者完整,后者仅存刀体前半部。两刀均凸背凹刃。林家刀把与刀体无明显分界。经过对铜刀合金成分的测定,两者都是锡青铜。马家窑文化为公元前3000年,马厂文化为公元前2300年。这两件青铜小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制品。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遗址和墓葬常常出土以工具和装饰品为主的红铜和青铜制品。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它出在铜石并用时代末期向青铜文化过渡时期,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晚于甘肃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 齐家文化铜制品:遗址和墓葬出土铜或青铜制品的主要地点是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永靖秦魏家、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等地。齐家文化发现的红铜或青铜制品主要是小型工具和装饰品。工具有细长棒形的铜锥、扁平刃的凿、凸背凹刃的长条形刀等。装饰品类则有由扁条铜片卷合而成的圆形指环和弓形小纽圆形铜镜。 甘肃广河齐家坪出土的铜镜为素面,直径6厘米;青海贵南尕马台出土的一面直径为9厘米的铜镜,背上有两个同心圆,同心圆面饰凸起的人字形弦纹和直线纹。需要指出的是,两面铜镜都是锡青铜所制,尕马台铜镜锡的成分占10%。它们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铜镜。 龙山文化铜制品:1955年河北唐山大成山遗址出土了两件大小相似的梯形铜片,据科研单位对这两件铜片进行化学分析,含铜量分别为99.33%和97.97%。有的学者提出这两件红铜片是“切割用的刀类”。1975年河南临汝煤山类型二期文化灰坑内,有用红烧土制成的炼铜坩埚残片,其中一块壁厚1.4厘米。重要的是,坩埚残片内壁粘有六层铜液痕迹,反映了坩埚的坚固耐火性。经过对铜液进行分析,成分为红铜。在河南淮扬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灰坑H15内发现有铜炼渣一块,呈铜绿色。郑州牛寨和董寨龙山文化遗址出有坩埚残片和铜片,前者为铅青铜。

博物馆中的中国十大青铜器

博物馆中的中国十大青铜器(图) https://www.360docs.net/doc/9c12648452.html, 2011年11月30日10:40 人民网微博 1、青铜尊可能来自于中国南部,湖南省。商朝,公元前13-12世纪。 青铜尊介绍: 这件仪式用的青铜酒器(尊)是由两头公羊支撑的坛子。商朝时,虽然中国南部借鉴中国北部的青铜铸件技术和酒器制作方法,然而,南部的装饰形态和风格与北部迥然不同。这件写真的酒器物件是当地品味和选择的范例。 羊角自由弯曲的公羊比饕餮或怪物的脸部更为逼真和形象。大部分的中国古代器皿都是用公羊装饰的。它的制作很可能是首先铸造羊角,然后再将它插入用于铸造器皿其余部分的模具当中。 在中国南部,饕餮似乎不及在安阳(位于中国北部,河南省,公元前1300年左右是商朝的主要中心)那么重要,也许对于饕餮的了解也不及安阳。在这件青铜

尊上有一只饕餮,它位于这件器皿的颈部下方。饕餮的眼睛和角清晰可见,但其他面部特征只是用一些线条描绘。 背景资料: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 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青铜器设计工艺

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特点: 商代青铜器以祭器为主,造型巨大,气势恢弘,装饰威严,狞厉,充满了威严诡异的色彩,体现了宗法制度,更表达着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另外,商代重酒器。所以,青铜器以精美的酒器居多,如:角、爵、觚、尊、彝等。周代吸取了商酗酒亡国的教训,青铜食器居多如鼎、豆、镬、鬲等。青铜器更重要的特点是重礼器。成套出现的青铜器大小不一但形制基本相同。 商周青铜器的装饰特点: 商周青铜器装饰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二里头时期。那时的青铜器素面居多,即使带有装饰也多为简单的乳钉和二方连续的几何纹。 第二个时期为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常常花纹密布。动物纹为装饰主体,最风靡的是饕餮纹(即兽面纹)造型庄重神秘,有狞厉之美。 其他花纹有窃曲纹、云雷纹、夔龙纹等代表纹饰。 第三个时期为西周中晚期。这一时期装饰纹饰又回归到了简素平朴的特点。兽面纹简化了,窃曲、重环、波带、瓦纹成为主流。二方连续的带状装饰增多。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造型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向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功能转化,一改商周青铜器为天地和庙堂服务的特点,日用生活品开始多了起来。青铜器的设计更符合人的使用标准。例如:在商周经常用于祭祀和礼器的鼎,在这一时期则发挥了它作为食器的基本功能。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装饰特点: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精美但不狞厉,动感十足,活泼轻巧。纹饰除发展了商周纹饰之外,又出现了蟠螭蟠虺纹,宴乐攻战纹,图案组织形式也从二方连续发展到了四方连续。 另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金银错、嵌红铜、模印制范、失蜡法。随着铁器的出现,刻划装饰也应运而生。

先秦时期青铜器艺术发展史

青铜器艺术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和铸造 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阶段,即出现了红铜或黄铜锻打而成的刀、锥、凿、铲等工具和青铜铸造的铜镜。到夏、商、周时代,青铜冶炼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因此这一阶段有青铜时代之称。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春秋以后,除了模铸法之外,还逐渐发展了失蜡法、焊接法、冷锻法和热锻法等,并应用了金银错、蚌泡镶嵌、髹漆彩绘等新型装饰工艺。 青铜器的品种、用途和青铜器礼制 商代晚期已形成了较完备的青铜器种类: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发展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期,也是青铜器时代初 期。 代表器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有戈,戚,爵,铃, 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饰牌。 该时期特点:青铜器种类不多,器型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 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 代表器物:郑州杜岭出土饕餮乳钉纹方鼎 该时期特点: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型丰富,流行的纹饰有:饕餮纹(或称兽面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象纹、鹿纹、牛头纹、蝉纹、人面纹等。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再加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 代表器物:饕餮乳钉纹方鼎,司母戊方鼎,龙虎纹尊,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虎耳四足大铜鬲瓦 该时期特点:气魄雄伟,种类丰富。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 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纹饰加深了写实的程度,威严气势逐渐减弱,酒 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

青铜器鉴赏

摘要: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却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 关键词:夏代青铜器;造型;几何纹;动物纹;寓意象征;庄严厚重 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锅残片等;到了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这些显示了中国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工 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中国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又与夏人的一些史实——如夏禹的“贡金九牧,铸鼎物象”(《左传?宣公三年》)、“以铜为兵”(《越绝书?记宝剑》),夏后启的采矿冶铜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铜器的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 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1]。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 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造型形式 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其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 在众多的器形之中,仅就青铜爵而言,“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即爵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的,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2]。这种原始型和精致型的变化,实际上体 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 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平直,其祖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作为酒器的青铜束腰爵,素面无柱,形体单薄古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流的

戈春源:苏州六十年来吴文化研究的成就——以古吴国为例

戈春源:苏州六十年来吴文化研究的成就——以古吴国为例 建国六十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苏州的吴文化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重视地方历史及其文献的研究,应该说是吴地的优良传统。早在东汉,已出现反映吴越历史风物的《吴越春秋》、《越绝书》两书,被称作中国地方史志的滥觞。今存明清以前的方志有《吴地记》、《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玉峰志》等。《吴郡志》是现存十几种宋代方志之一,它引证浩博,内容丰富,是研究宋代苏州的重要史料。明清之后更掀起了编志的热潮,不仅连续不断地纂修各种府、县、乡志,而且山有山志,水有水志。但是,方志地经,仅是资料的一种罗列,还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研究。 1936年8月,“吴越史地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吴文化研究的起步。该研究会成员根据考古发掘,在吴地陆续发现了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揭示了东南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肯定了江南地区有中国古代文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一些吴越史料在这时被发掘整理出来。但他们的研究编重了考古与书面文献的整理,还缺乏综合性、多学科的审视。同时,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吴文化研究归于沉寂。真正的吴文化研究,应该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 一、吴文化研究的进程 建国以来苏州的吴文化研究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从解放至“文革”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吴地考古成就引人注目,对越城遗址的认定,为吴越战争提供了一个实例。江苏师院历史系对玄妙观机房殿中清雍正《永禁机匠叫歇碑》的发现与阐释,证实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反映了吴文化的先进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镇江烟墩山出土西周康王时代青铜器宜侯矢簋,其120字铭文,再现了西周初年吴地的社会关系与阶级状况,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著名学者根据铭文探讨了吴国的社会制度与历史进程,并引发了吴国中心是否在宁镇地区的争议。同一时期,另一个考古的重大成就就是湖熟文化的发现,它是深受中原周文化影响的分布于江淮地区的特殊青铜文化。南京博物院根据湖熟文化特点,认为吴国是太伯、仲雍南奔后与宁镇地区荆蛮族相结合的产物,吴国文化与太湖流域越族良渚文化有显著区别。这篇论文加重了“吴国起源于宁镇说”的分量。苏州学者积极参预了上述两个考古成果的讨论,大部分学者仍坚持吴国与吴文化起源于太湖流域的观点。十年动乱,除了南京博物院与苏州博物馆考古组在草鞋山等地作了些考古发掘之外,谈不上任何文化研究。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苏州吴文化研究走上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以多视角、全方位研究为其特色。1980年9月以江苏省考古工作者为主,倡议成立省级吴文化研究会。1983年,经考古工作者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江苏省吴文化研究会成立。以后,吴文化研究会的队伍逐步扩大,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不同角度探讨吴文化的特征与作用。苏州学者积极参加省级学会的活动,并相应成立了吴文化研究机构,苏州大学吴文化研究室、苏州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所相继成立。一些专门性学术研究组织,如儒学、园林、昆曲、评弹、中医、古都科技史等研究会纷纷组成。苏州大学、苏州铁道师院、苏州师专的学报、《传统文化研究》都辟有吴文化或吴越文化研究的专栏。苏大出版了《吴文化资料选辑》、《吴文化研究论文资料目录索引》。苏州市文化局主持编写、出版了苏州丛书计有《苏州史记》等16种,对2500年来苏州历史风貌与传统特色文化作了概

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考古学分期法的一个时期,指主要以青铜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处于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是继金石并用时代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时期。 青铜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性能良好。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铜器之冠——司母戊大方鼎 青铜时代处于铜石并用时代之后,早期铁器时代之前,在世界范围内的编年范围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世界各地进入这一时代的年代有早有晚。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已使用青铜器,欧洲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印度和埃及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也有了青铜器。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使用青铜较晚,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初年。美洲直到将近公元11世纪,才出现冶铜中心。 在青铜器时代,世界上青铜铸造业形成几个重要的地区,这些地区成了人类古代文明形成的中心。在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些地区,青铜时代与奴隶制社会形态相适应,如爱琴海地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此时都是奴隶制国家繁荣的时期。但是也有一些地区,没有经过青铜时代便直接过渡到铁器时代。进入文明的地区在青铜时代已经产生了文字。 编辑本段中国青铜器时代 简介 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其所处年代约当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相当于史籍所载夏王朝的时代,是为奴隶制国家建立时期。至商代,则为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我国的青铜时代结束于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始被铁器时代所取代,基本贯穿于奴隶制社会始终。这一时代,农业、手工业有较快的发展,并出现了文字。国家政权建设逐步完善。

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

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 李学勤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一个主要门类。中国的青铜器有其自己的渊源和传统,产生早,历史长,制造精美,种类丰富,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美术价值,早为举世所公认。 早在西汉时期,已有发现与收藏古代青铜器的记载,也曾有学者对青铜器作过鉴定和研究,但这种研究还没有形成一种学问。到了北宋时期,出现了体例相当完善的青铜器著录书籍,研究青铜器的学者更是辈出。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一部著录——吕大临的《考古图》,自序于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①。收藏和研究青铜器的风气,清代乾嘉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本世纪20年代,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后,青铜器的研究逐渐成为这门学科的一大分支。当前,海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致力於研究中国青铜器,所发表专著、论文、图录不可胜计。对比於业已通行的“甲骨学”、“敦煌学”等名词来说,作为一种学科的“青铜器研究”(或者“青铜器学”)这一术语早就应该使用了。 今天的青铜器研究,是以历史上收藏、研究的成果为起点的,但其根本的方法和趋向则与过去不同。以往学者研究青铜器,限於当时的条件,所据材料大多没有明确的出土记录,从而只能作分别的探讨。现今的研究,由於田野考古工作的发达,能够以科学发掘的收获为主体,尽可能运用考古学层位学和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学术界过去研究青铜器,每每偏重于器物上的文字,即通称的金文。这方面虽然积累了非常有价值的成果,但也不免带来不少局限性。现在的青铜器研

究,则扩大到对其形制、纹饰、铭文、功能、组合、工艺等方面,作出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其中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考察,更引进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使青铜器研究带有跨学科的性质。 外国学者对中国青铜器的研究,多从美术史的角度入手。从学科的发展来看,美术史和考古学向来是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的。只有按照考古学的要求,确定青铜器的文化性质,划分其时期和地区,才能将数以万计的种种器物整理出统绪;而如不经过美术史的考察,说明青铜器的创作技巧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意念,就不能充分显示诸般珍品的意义与价值。这两者,应该说是不可偏废的。 令人欣幸的是,由于新材料的大量涌现,青铜器研究正在取得迅速进展。不过10年以前,我为《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卷写了题为《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的综述,如今看来,已有许多地方须作补充修改。必须说,这几年间的考古发现,实在是太丰富、太精彩了,对青铜器各个时期的研究,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下面便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青铜器产生、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由最新发现得到的认识(材料以近10年中发表者为限)。 多年研究表明,中国青铜器有其自身独立的起源,但究竟是在什么年代和什么地方开始出现,迄今仍有待探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铜器,是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一座仰韶文化房屋基址中出土的铜片,正式报告已于1988年出版。基址的碳14年代经校正约为公元前4700年②,但这一铜片是黄铜而非青铜。中国目前最早的青铜器,是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类型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刀,系合范铸成,有关地层的碳14年代经校正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同一遗址还发现有铜器残片,惜已风化③。又据报道,1987年在西台红山文化房屋基址中发现了多块经烧烤的铸铜陶范④,这年代也是很早的,不过报告还没有发表。 上述中国青铜器出现的年代,和两河流域与埃及相差无几。两河流域在公元

5课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5课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手工业发展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特点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陶瓷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玉器制造业:夏商西周时期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 玉器雕刻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农业品种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 农业技术农业上已经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畜牧业的发展工具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畜牧业品种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 方式还建有牲畜圈栏,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牧场 商业繁荣:都城繁荣、交通发达、沿途设有旅店 奴隶的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奴隶制经济发达是悲惨生活奴隶主还可以把他们随意转让和买卖建立在努力残酷剥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削压迫的基础上 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做殉葬品 7课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 铁农具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作用: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 著名的时间:战国时期 都江堰修筑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功能:是文明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 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有并出租,出现了封建地主和农民 目的: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奖励军功④建立县制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_0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下面是有商朝的青铜器的特点,欢迎参阅。 夏商周时期雕塑与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高峰,商朝青铜器出现了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当高。商朝的青铜铸造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型青铜铸像是其杰作。西周青铜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

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及其审美特征中国的青铜器文化通常被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夏、商、周三代的器物是我国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多出土于夏商周时期考古中心河南省各地,工艺极为精美,其制作工艺也基本相同,即采用陶范工艺。 其制作方法大概如下:首先要用泥巴塑一个的模型,然后把它翻成一个范,在上面加工,刻花纹,刻铭文,然后再把范(包括内范和外范)合起来进行浇铸,进行铸造,铸造了以后再进行修整成器。这种手工制作陶范的特点是一范只做一器,因而在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中是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无疑增加了青铜器的艺术观赏价值,同时也成为后人辨别夏商周三

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 (苏荣誉)_

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苏荣誉) 《百家讲坛》栏目供稿)2003年9月 一、研究史 今天我想讲中国古代的青铜技术与艺术。中国青铜器的研究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西方的学者介入到这个领域,从1848年开始,先后也有,现在目前也有几百人,已经有几百种著作先后出版了,我自己在这个领域里边工作大概20年。关于青铜器的研究现在在传统上包括五个部分,关于它的类型学﹑纹饰﹑组合﹑铭文,新近就是加入了关于它的技术的研究。在西方,青铜器研究属于艺术史领域,因为西方的艺术史过去就很重视它的工艺技术的研究,所以他们的收藏旨趣和我们就有很大不同,如果到西方的博物馆去看的话,我们会发现他们收藏的东西比我们要精美得多,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艺术价值,而中国的传统青铜器则重铭文,从宋代形成的金石学﹑铭文这样的研究开始的。所以,我们过去判断一个青铜器的价值是关键看它有多少字儿,在民国时候去买青铜器,就看一个字儿合多少钱。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美术观念地涌进,青铜技术研究也逐渐重视起来。从20年代开始,开始是西方的学者来研究中国的青铜技术,后来中国的一些学者特别是中国的“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在哈佛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以后,在中国奠基了中国的考古学。他因为有西方的知识背景﹑知识训练,他就开始倡导关于中国青铜器的研究﹑技术研究。但是真正的研究是在50年代开始以后,至60年代,在台湾的那些学者不能做田野考古,所以他就把从安阳当年发掘的青铜器进行系统研究,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技术研究。 中国的学者,主要是技术史专家来开始的,是从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集中的成果体现在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因为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中国的考古发现可以说是令全世界大吃一惊的。这样的研究就逐渐地形成了中国的冶金考古学,一个组合名词Archaeo metallurgy。但是,这样一个学科并不独立,它的真正的独立,可能是从90年代开始,有一批学者现在想把艺术研究、技术研究、对器物的研究,文化、历史﹑考古学这样的研究整合起来,逐渐地可能中国的Archaeo metallurgy也会在中国建立起来。 在这个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先后些重要的人物。像王国维,他是对传统的金石学进行了改造,提出了两重证据法,就是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另一位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在旅居日本期间,对于传统的关于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进行了整合,出版了《两周金文辞大系》和他的考释。这样的工作用标准器物把传世的这些青铜器结合在一块,奠定了中国青铜器这样一个学科领域。第三位要提到的就是李济,他是中国的“考古学之父”,哈佛大学毕业以后,在中国主持安阳的发掘,培养人才,真正的中国的考古学是在这个时候,1928年开始为标志这样子建立起来的。 在这个同时,德国学者像马克斯?劳尔,芝加哥大学博士,后来在哈佛大学做中国艺术史的教授。他把传世的青铜器和考古青铜器这样进行了有机的结合,给出了中国青铜器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框架。另一位是拉森弗德?盖滕斯,他是一个化学家,但是他致力于用化学的知识来研究中国青铜器,他基本上是做技术性的研究。他后来在史密斯学会的弗利尔艺术馆做研究部主任,1969年出版《(弗利尔藏)青铜器的技术研究》。第三位应该提到的就是诺尔?巴纳,他本来是一个古文字学家,是研究中国金文和甲骨文,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他觉得如果对中国的青铜工艺和技术不进行深入研究,下边的研究是无法展开的。所以,70年代末期以后,他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中国青铜技术的研究。 二、青铜技术史 今天我只想概要地介绍一下中国古代青铜技术和艺术的一些闪光点和能启发大家的一些地方。在这之前我想介绍一下关于青铜技术发展的背景,青铜技术的发现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一次革命。在中国发生相对要晚一些。它(冶金术)的发(明),这个问题目前还在争论,它的发生大概首先是在安那托里亚,就是两河流域这一带。冶炼铜大概已经有将近8000年的历史。公元前七千纪,随后是在苏美尔,和安那托里亚很近的地方,大概就是我们历史说的闪族人。他们在公元前六千纪也懂得了冶金术,在此之前人们在铜矿上活动,采集到一些天然的铜,锻打加工。 三、中国的青铜技术特点 在埃及,大概已经在公元前四千纪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欧洲略微晚一些,大概公元前三千纪,在南美洲也是公元前三千纪,人们进入了青铜时代,但是这样的文明很快就灭绝了。印度也比中国略早一些,大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