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

合集下载

《学画农民画》(教学设计)

《学画农民画》(教学设计)
-学习农民画的表现手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运用。
(2)学会运用夸张、变形、简练等手法进行绘画创作,提高造型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
-掌握夸张、变形、简练等手法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作品中。
-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
(3)以身边熟悉的劳动者为主题,创作一幅具有民间特色的农民画。
五、教学反思
在这节《学画农民画》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我国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地思考和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农民画,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农民画的起源、特点及表现手法听得津津有味,但在讲解夸张、变形手法和构图这两个重点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为此,我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尽量让他们理解这些难点。此外,我还发现个别学生在绘画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这时我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克服了困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践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农民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劳动者,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教会学生如何将观察到的形象和情感融入到农民画创作中,使作品具有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学画农民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过农民伯伯的劳动场景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农民画的奥秘。

五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第2课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 岭南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第2课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 岭南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第2课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岭南版本次美术课将会学习到以下的知识点:•知道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技巧。

•学习劳动者的勤奋和辛苦。

•掌握绘画中的色彩运用技巧。

一、课前导入通过视频和图片的播放,帮助学生们回忆在大街上常见的劳动者的形象,让他们将自己关注点放在劳动者的特征上,包括他们的衣着,工具等等。

二、新知讲解2.1人物造型技巧在绘画中,人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

劳动者的形象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如何在绘画中将动态表达出来呢?需要掌握以下的技巧:•利用身体的姿势表现。

•通过人物服装的风格来表现工作特征。

在绘画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形象化的手法,在效果的可持续性方面做得更好。

利用低透视法,可以增强运动感和立体感。

同时还可以运用对比手法,强化绘画中的效果。

2.2绘画中的色彩在绘画作品中,颜色是非常重要的。

劳动者在不同环境下的形象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制作绘画作品的时候,需要创造出不同的环境。

为了表达出劳动者不同的工作环境,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线条、形状和空间,选择适宜的颜色来表现出不同的气氛,创造出适合绘画作品的氛围。

三、练习让学生们分成小组,两人一组,模拟在不同的场景下的劳动者,使用彩色铅笔来进行绘画。

让他们在绘画中掌握人物造型技巧和色彩运用技巧。

在绘画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们注重细节,努力把绘画作品做到完美。

四、课堂总结对于学生们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学生们在人物造型和色彩运用技巧上的掌握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相应地纠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到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让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勤劳和努力的价值,同时,也让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创作技巧,为未来的美术创作打下了基础。

岭南版五年级上册美术全课考试复习资料

岭南版五年级上册美术全课考试复习资料

2019五年级上册·美术复习资料1.阳光下的世界(8.26)◆莫奈·法印象派画家在“干草垛”系列作品中他对不同时段的阳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干草垛系列: 《清晨》《日落时的雪景》《正午》《夕阳》◆《三个游泳者》以淡墨、淡色块与空白交错的方法,巧妙地表现了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画面明亮而炫目。

◆同一物象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有不同的色彩光影变化,冷色调的光线会使物象的色调更冷,暖色调的光线会使物象的色调更暖。

◆《打谷场》(油画)1957迭戈·里维拉(墨西哥) 《靠岸的船只》1915 索里利亚(荷兰)●不同的构图形式给人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

如用水平线构图来表现农村田野,可以体现其宁静、开阔的感觉;S形构图可以用来表现纵深的树林,河流等;对称形构图可以表现街道的古朴和庄重等。

◆大自然景物的色彩会受气候、光线和周围环境等因数的影响而发生变法。

(√)2.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9.3)●《伏尔加河纤夫》列宾俄国●《拾穗者》法国米勒●《播种》—农民画家刘荣红●农耕画像砖—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作品,牛耕技术的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

●《初踏黄金路》(版画) 1963李焕民●《牛犋变工队》(版画) 1943胡一川◆三原色_、_、_。

三间色_、_、_。

色彩三要素__、__、__。

◆冷暖对比色___、___、___。

偏____的为暖色、偏____为冷色。

◆下面哪组是冷色。

(B) A红、黄、橙 B蓝、绿、紫◆红色给人的感觉是(A)A热情、温暖 B平静舒适●版画的印制方法是对印、拓印。

(√)●版画《初踏黄金路》是一幅象征丰收的,以金黄色为主调的画。

( )◆黑白画具有( A )的特殊效果。

A、对比强烈 B、色彩丰富 C、黑和白3.童眼看世界(9.9)《错误的镜子》马格利特比利时荷兰亨利·摩尔蒙娜·丽莎油画西班牙罗丹椅中圣母雕塑意大利列宾埃克河边的磨坊油画法国雷斯达尔伏尔加河的纤夫油画英国拉斐尔三个乐师雕塑意大利毕加索国王与王后油画俄罗斯达·芬奇加莱义民油画4.多彩的民族纹样(9.16)●民族纹样的主要特点是造型夸张概括,构成有繁有简,色彩对比鲜明、强烈。

岭南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教案

岭南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教案
《初踏黄金路》李焕民——画面以象征丰收的金黄色为主调,与其作对比的黑、白、红三色突出了欢乐自信的藏族妇女。画面线条饱满有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藏族人民喜迎和平解放后第一个丰收年的心情。
《播种》(农民画)、《打谷》(天津农民画)——以农民画的形式描绘了农民播种和丰收的劳动场面,色彩非常丰富和饱和,使人感受到农民画的强烈装饰意味和稚拙风格。
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者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罗曼,罗兰曾评论说: "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
分组探讨:
提问:分小组探讨一下画面中环境和人物的细节(如工具、动作、服饰等),说说作品表现了什么?劳动者的生活和精神状况如何?你有什么感受?
2.更深入地去了解和认识画家激发我们的绘画兴趣。
3.我们要多做劳动,亲身去体验劳动,感受劳动个我们带来的乐趣,从劳动中获取更多的创作灵感。
总结归纳
归纳和整理课堂知识
板书设计
七、作业
1.创作一幅以“劳动者”为题材的画作。
2.主题自定(如:勤劳的妈妈、能干的老爸、努力工作的我、植树、扫荡、值日等等)
3.整体设计协调统一、对比强烈、视觉效果强。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表达自己的观后感。
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其课题,更贴切地感受和体验劳动的艰辛。让学生表达观后感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讲授新课
一、画作欣赏:我国画家对劳动的热情与赞颂
《画像砖中的农耕场面》(汉代)——从画面中可以看出,以劳动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在远古时期就已有之。远古时期的艺术作品比为简约和朴素。
3.议一议: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 教学设计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 教学设计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涉及古今中外,创设了多元文化的欣赏情境,开拓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充分体现了“美术与人文”的主题内涵。

二问题思考:1 听过一些美术欣赏课,有一种感觉就是学生们不够主动,表现的不积极。

我们应怎样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2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如何把美术作品与音乐完美的结合,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感受美术作品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提高视觉欣赏能力,感受音乐、美术的内在联系;能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感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书籍、咨询、上网查询相关的信息,初步了解美术作品。

并对进一步的深入探究产生兴趣;回忆劳动场景,创作一幅劳动场面的作品,体验劳动过程带来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分析美术作品,感受画家对劳动者的尊敬和赞美;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最光荣,树立热爱劳动的信念。

四案例描述:1 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热爱劳动吗?老师创作了一幅作品(图1),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我想表现什么吗?生1:我看到了一个推着垃圾车的清洁工。

图1生2:远处矗立的高楼大厦都离不开的他高大的身影。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从古到今,很多艺术家也通过对劳动的体验与感受,创作了大量反映劳动场面的艺术作品,记录了劳动者的艰辛、欢乐与坚强。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

2 欣赏与评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学习要求——观察思考评价感受师:首先我们欣赏《伏尔加河纤夫》(图2),大家已经搜集了大量资料,你们都了解了哪些信息?你能评价一下这幅作品吗?图2生1:这幅作品的作者是俄罗斯画家列宾。

生2:画面表现了11个衣衫褴褛的纤夫在烈日炎炎的沙滩上拉纤的情景。

师:假如你就站在这些纤夫的对面,你有什么感觉?生1:很震撼生2:不敢去看他们的眼睛生3:去帮助他们一起拉生4:觉得他们很伟大……(从孩子们的眼中我看到了真诚)师:画家列宾通过哪些方面表现了这场面?(引导学生从构图、色调、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生回答略。

六年级美术下册《画家笔下的劳动者》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美术下册《画家笔下的劳动者》教案、教学设计
3.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创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提升鉴赏能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和作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实践活动,锻炼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提高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作品欣赏、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画家笔下的劳动者形象,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绘画技能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本节课的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在前期的美术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创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劳动者这一主题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画家如何表现劳动者形象、运用何种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分析画家笔下的劳动者形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幅著名的劳动者画作,如梵高的《吃土豆的人》,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画中的劳动者形象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画家笔下的劳动者。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简要介绍画家梵高以及这幅作品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画家对劳动者形象的描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关爱,让学生认识到劳动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2.通过欣赏和创作劳动者形象,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年级上美术第2课《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高晓艳

五年级上美术第2课《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高晓艳
1.能从画面的构图、色彩、内容等方面感受和理解画家笔下的劳动者。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与审美体验,画出自己对劳动的感受。
三、出示自学指导:
欣赏油画《伏尔加河纤夫》:
1.请你观察各个纤夫的动态、表情、衣着各有什么特点?
2.从画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模仿画中的纤夫,谈谈对他们的感受吗?
3.你从画面的构图、色彩、内容等方面如何去感受和理解列宾笔下的纤夫的苦难和坚强的毅力?
五、当堂训练:(板书)
1.作业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与审美体验,画出自己对劳动的感受。
2.作业要求: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有动态。
六、作品展示:
1.自评;2.互评;3.师评。
板书设计
第2课: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
1.作业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与审美体验,画出自己对劳动的感受。
2.作业要求: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有动态。
教后反思
让学生从中外经典作品中体验与感悟自然美、生命美、创造美。
学会运用基本的美术语汇,较生动的描述阳光下的自然世界和劳动创造的世界。
范 画 参 考
备课教师
高晓艳
备课时间
2013(下学期)第2周8.27
课题
第2课: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能从画面的构图、色彩、内容等方面感受和理解画家笔下的劳动者。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与审美体验,画出自己对劳动的感受。
教学重点
从名家作品中感受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最光荣;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谈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学习大师们对劳动者的尊重和赞美。
教学难点
了解画家通过劳动者的动态、表情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本、教案、范画、多媒体课件。
预习提示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上册-岭南版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上册-岭南版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形象特点,学会运用绘画形式表现劳动者。

2. 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劳动者的形象特点:勤劳、朴实、善良、勇敢等。

2. 绘画劳动者:通过观察、分析劳动者的动作、神态、服饰等特点,运用绘画形式表现劳动者。

3. 绘画技法的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学会运用绘画形式表现劳动者,提高绘画技能。

2. 难点:如何抓住劳动者的形象特点,生动地表现劳动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绘画作品、劳动者图片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水粉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劳动者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劳动者的形象特点。

2. 新课内容:讲解绘画劳动者的重要性,教授绘画劳动者技法。

3.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绘画劳动者练习。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师生共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劳动者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2. 课题要求:学会运用绘画形式表现劳动者3. 重点:绘画劳动者技法4. 难点:生动地表现劳动者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绘制一幅劳动者的绘画作品。

2. 观察身边的劳动者,记录下他们的形象特点。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是否掌握了绘画劳动者的技法。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3. 学生绘画作品的表现,是否存在共性问题,如何指导。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形象特点,学会运用绘画形式表现劳动者,旨在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劳动者的动作、神态、服饰等特点,教授绘画劳动者技法,让学生能够生动地表现劳动者。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绘画作品,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各个纤夫的动态、 表情、衣着特点,纤 夫这份工作怎么样?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伊里
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于1870年至1873年间创作的一幅油画,
现收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该画描绘了在伏尔加河畔一 组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奋力拉纤的纤夫群像,反映了俄国纤夫 苦难的生活,寄托了画家对下层人民群众悲惨生活的同情。
《拾穗者》(油画)米勒(法国)
《拾穗者》
《拾穗者》是法国巴比
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 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布
面油画,现存放在巴黎的 奥塞美术馆中。该画描绘 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 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 景,该画人物形象造得真 实生动,色调明快柔和, 凝聚着米勒对农民生活的 深刻感受,是现实主义艺 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
劳动创造世界
坚的记体术材以的古造
强 艰辛 录 验 家 , 劳 艺 至 了
……
、 欢 乐 与
了 的
反 映 了 艺
动 者 为 题
术 作 品 都
今 , 大 量
世 界 。 从
劳 动 创
感受我国画家对劳动的热爱和歌颂劳动者的画面:

《初踏黄金路》
《 初
交流探讨:
回忆你经历过的劳动场面,再欣赏本课作品,当中 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细节?有哪些不同的体验与感受?
提示:劳累、快乐、热闹等
课堂作业:
画(或临摹)一幅以劳动为题材的画,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感受。

《初踏黄金路》是现代画家李焕民创作的 一幅版画。表现的是在西藏民主改革之后,
黄 金 路
秋收劳动结束后,大家都不愿回家,用唱歌 》
跳舞来表达丰收的喜悦。因为改革后,西藏
( 版
农民不再给别人劳动,政府不收农业税,粮 画
食都是自己的。农民那种高兴的心情、无拘 无束的感觉传达出来,表现百万农奴站起来
) 1
9
的感觉。 它生动地记录了新中国藏族人民的 6
生活状况,更从一个侧面深刻地揭示了新社 3
会人民的精神状态。



东汉(25年—220年)
牛!你了解吗?
问? 怎么欣赏美术作品? 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1、感悟式鉴赏: 面对一件动人的美术作品,我们也会激情澎湃,任由思维弛聘,这种思维与激情深切投入画 面的观看方式,就是感悟式欣赏。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 2、形式鉴赏: 美术作品最先表现的是他的表面形式.从形式的角度欣赏作品便成了最基本的方式.艺术形 式主要指线条,色彩,笔法,构图等。重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强调形式的分析和把握。 3、社会学式鉴赏: 许多美术作品都有着特定的内容和意义。这一类型的鉴赏方式主要偏重于对作品内容、意义、 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意图等方面的认识、理解。适合于对再现性的、故事性或情节性 较强的美术作品的鉴赏。
作者简介: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 宾(1844~1930),
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 画家,“巡回展览”画 派的杰出代表。列宾是 极有责任感的民族画家, 他的作品饱含激情,对 人物的刻画极有深 度.深刻地展示了俄罗 斯人民的苦难生活,鞭 挞了沙皇制度的腐朽和 没落。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省格鲁 契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兄妹多而和睦,自幼参加田间劳动, 淳厚朴实是他天生的秉性,勤劳清贫成了他生活的习惯。他 23岁到巴黎,拜画家德拉罗什为师,由于师生不和谐而离开。 到卢浮宫向米开朗基罗、普桑、曼特尼亚作品学习。1849年 迁到巴黎附近的枫丹白露,后又迁到巴比松村定居。以《簸 谷者》为起点,开始了他那伟大的农村风俗画的创作。此后 27年坚持边劳动边作画,上午下地干农活,下午在家作画, 生活贫困,常有“断炊之虞”。他的绘画主要反映农民生活, 他满怀对受苦农民的无限深情,以深厚朴实的绘画语言去歌 颂农民那种真挚、勤劳、朴实、善良的美德,反映他们生活 的不幸与顽强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