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时 练习课

第6课时 练习课
第6课时 练习课

练习课

一、导学目标

(一)、独立尝试(预习)

自学课本第87~89页练习十七内容。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

1、在一个五位数中,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五位是()位。

2、8个十组成的数是(),6个千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3、9999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

是()位数。

(三)1、引入课题: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10000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000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练习十七)。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目标)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导读探究)

1、练习十七第5题。

学生独立读数。交流:读数时要注意什么?

2、练习十七第6、8题。学生独立填空。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七第7题。同桌在算盘上合作,一个拨数,另一个读数。

4、练习十七第9、10题。学生独立写数。集体订正。

讨论: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检测达标)。

1、练习十七第11题。学生独立连一连,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七第12题。学生独立填空。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七第13题。学生先填写,再读一读。指名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规律。

4、练习十七第14题。指导学生尝试去调查。

5、练习十七第15题。学生照样子写数。

6、照样子,填一填。

8643=8000+600+40+3 4821=()+()+()+()

1045=()+()+()+() 5006=()+()

3508=()+()+() 7250=()+()+()

7、写出下面各数的组成。

(1)八千四百五十六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2)九千零四是由()个千,()个一组成的。

(3)七千六百是由()个千,()个百组成的。

(4)四千零八十六是由()个千,()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5)三千五百零七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6)7832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7)9003是由()个()和()个()组成的。

(8)1200是由()个()和()个()组成的。

7、按要求写数。

(1)从1998写到2002.

(2)从6579写到6583.

(3)写出4个比2000大的四位数。

(4)写出4个比3657小的四位数。

8、读出下面各数并填空。

2700 905 650 7006 4200

500 3000 472 8009 5000

三位数有()

四位数有()

只读一个零的数有()

一个零也不读的数有()

四、合作考试(拓展作业)(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1、练习十七思考题。学生尝试写一写。交流:怎样写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2、用两个9和两个0,按要求组成四位数。

(1)一个零也不读:

(2)只读一个零:

3、制作0~9的数字卡片四套,从四套中各抽出一张,组成一个四位数,读一读,写一写。

★4、由2,0,0,8组成的四位数中,一个零也不读的数是多少?

★5、用8、6、0、0来组数。

(1)组成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

(2)组成不读零的四位数:

(3)组成最大的四位数:

(4)组成最小的四位数:

五、预习:

课本第90例9和做一做及练习十八第1~3题。

六、板书设计:

练习十七

读数时要注意: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有几读几百,十位上有几读几十,个位上是几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写数时要注意:从高位写起,按数位顺序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用两个9和两个0,按要求组成四位数。

(1)一个零也不读:

(2)只读一个零: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练习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匆匆》一课一练答案阅读题答案课堂作业题练习册 2 匆匆 【字词荟萃】 1、仿照例子写词语。 (1)例:赤裸裸 ()()() (2)例:匆匆忙忙 ()()() 2、选词填空。 爱护爱惜 (1)他从小就养成了()书籍的习惯。 (2)粮食是宝中宝,人人都要()。 维持保持 (3)解放前,爷爷起早贪黑地干活,可还是()不了一家人的生活。 (4)老红军战士始终()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3、反义词填空。 聪明()空虚()伶俐() 【句段集锦】 照样子写句子。 (1)例: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____________ ,有_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有________ 的时候;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的时候。 【课文链接】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下来。 (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从这个句子,能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把自己的日子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时间比作_____ ______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 1、阅读: 毛驴和牛大哥 有一天,一只老山羊爬山时把腿摔坏了,请毛驴把它背(bēi,bèi)回家。毛驴向它要十斤山芋做报酬,老山羊拒绝了,自己一瘸一拐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山羊骑在牛大哥的背上缓缓走来,毛驴于是问:“牛哥,它出多少山芋请你背它? “千斤。”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计算题专项训练

1、直接写出复数。(20分) 3 5× 1 2 = 1÷2 3 = 4 5 ÷8= 7× 2 7 = 3 8 ×12= 1 5× 16 25 = 1 4 - 1 5 = 1 3 +1 4 9 10 ÷ 3 20 =14÷ 7 8 =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40分) (1)3- 7 12 - 5 12 (2)5 7 × 3 8 +5 8 × 5 7 (3) 8 15 × 5 16 +5 27 ÷ 10 9 (4)18×(4 9 +5 6 ) 3、解方程。(20分) (1)7 8 χ= 11 16 (2)χ×(3 4 +2 3 )= 7 24 4、列式计算。(20分) (1)一个数的3 5 是30,这个数是多 少?(2)比一个数多12%的数是112,这个数是多少?

1、直接写出得数。(20分) 12÷ 12= 1÷1%= 9.5+0.5= 13+14= 0÷1 5×2= 1-1112= 78×514= 712 ÷74= 45-12= 19×78×9=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40分) (1)23×7+23×5 (2)(16-112)×24-4 5 ) (3)(57×47+47)÷47 (4)15÷[(23+15)×113 ] 3、解方程。(16分) (1)χ-35χ=65 (2)6×112-12 χ=1 2 4、列式计算。(24分) (1)12加上23的和,等于一个数的2 3 , 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3 5 比它的2倍少28, 这个数是多少?

1.直接写出得数。(16分) 4.9:6.3= 54+152= 87×7 4= 1― 41―21= 83+4 3 = 53÷10 3= 9÷43= 32×61×10 9= 2.解方程。(24分) 8x -41×3=4 45 (x -6)×6 5 =25 x: 107=28 5 3.脱式计算(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30分) (32×41+17)÷12 5 (25+ 43)÷41+41 2518×169+257×169+16 9 五、列式计算(30分) 1.5 4 与它的倒数的和的 4倍加上10 13 ,和是多少? 2.甲数是72,乙数是甲 数的95 ,甲、乙两数的 和是多少? 3.甲数的53 等于乙数的 32 ,甲数是60,求乙数。

2020年整理小学六年级计算题专项练习.doc

小学六年级毕业复习分类汇总练习 (计算题专项练习)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 计算(能简便的要简便) 365+199 2786-1998 4.87+2.01 6.71-3.02 24×99 45×102 142×99+142 101×2.85—2.85 2.5×13×0.4 1.25×0.5×8×2 2.5×12 12.5×2.4 (12.5-0.05)×8 2.75×29-1.75×29 0.63+117+1.37+11 4 8.48—2.61-1.39 9.42-(1.36+2.42) 5.59—(2.82—3.41) 12.74-8 1+2.26-9.875 2.3×1.5×2 3.5×1.8 5.4÷ 4.5÷0.2 280÷3.5 13÷2.5 9÷1.25 1716×18 95×0.75+43×94 (1514 -21 11)×105 (125+191)×12+197 (20+74)× 107 1312×12+1312 37×(73+283) (32+74)÷4 (2413+1613)÷16 13 (271-361)÷91 83÷117+85÷117 (21+157)÷5 7 81÷14+17× 141 0.575×19+1.9×4.25 9.6—1÷3—3 2 ★1.83/8+1.625 ★2.5.75+1/4 ★3.4.8-23/5 ★★4.15/6+2.75 ★57.2×5/18 ★6.12/3÷0.5 ★★7.42/3×0.15 ★★8.6.25÷5/24 ★9.4.34+0.6 ★10.72.86-0.12 ★11.0.5×0.2 ★12.3.3÷1.1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项训练计算题150道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训练 计算下面各题: (1–6 1×5 2)÷9 7 71÷32×7 25÷(87–65) 158+32–4 3 1211–(91+125) 254×43–501 (65–43)÷(32+94) 51×[31÷(21+6 5)] 12÷(1–73 ) [(1–61×52)÷97 [(1–53)×5 2]÷4 用简便方法计算: (5 1–7 1)×70 97×96 5 53×8+53×2 15×73+15×74 (98 +43–32)×72 72×(21–31+41) (95+131)×9+134 30×(2 1 –31+61) 4–5 2 ÷ 158–41 48×(31–21+41 ) (53+41)×60–27

256÷9+256×98 24×(61+81) 5–61–6 5 98×(9+43)–32 87÷32+87×2 1 5–61–65 54+85÷41+21 2–98×4 3 –31 87+32÷54+61 30×(6 1+5 2–21) 10÷1011 10 +24121÷12 54×31+5.2×31+1÷43 直接写出得数。 2.4÷0.125= 555×13-111×15= 25×0.32×0.25= 125-25+75= 999×15= 10-3.25+9÷0.3= 43.2÷0.125= 55×( 331-441)= 20042003×2005= 10137-(441+313 7 )-0.75= 解方程:12×(2 1 –3 1+41 ) 51+94×83+6 5 185+X = 12 11 2X –91 = 98 X+53 = 107

(完整版)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训练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训练 计算下面各题: (1–6 1×5 2)÷9 7 71÷3 2 ×7 1211–(91+125) 254×4 3 –501 25÷(87–65) 158+32–4 3 ( 6 5– 4 3 ) ÷( 3 2+ 9 4) [ 83+31+4 1 51×[31÷(21+6 5 )] 12÷(1–73) [(1–61×52)÷97 [(1–53)×5 2]÷4 用简便方法计算: (5 1–71)×70 97× 96 5 53×8+53×2 15×73+15×7 4 (98 +43–32)×72 72×(21–31+4 1) (9 5+ 131)×9+134 30×(2 1 –31+61) 12×(21–31+41) 51+94×83+6 5 4–5 2÷ 158–41 48×(31–21+4 1 )

256÷9+256×98 24×(61+8 1) (53 +41)×60–27 5–61–6 5 用简便方法计算: 98×(9+43)–32 87÷32+87×2 1 54+85÷41+21 2–98×4 3 –31 30×(61 +52–21) 87+32÷54+6 1 10÷10 11 10 +24121÷12 54×31+5.2×31+1÷43 直接写出得数。 2.4÷0.125= 555×13-111×15= 25×0.32×0.25= 125-25+75= 999×15= 10- 3.25+9÷0.3= 43.2÷0.125= 55×( 331 -44 1)= 20042003×2005= 10137-(441+3137)-0.75= 解方程: 185+X = 12 11 2X –91 = 98 3X –1.4×2=1.1 X+32–21=18 17 5.5x –3x = 1.75 X+53 = 10 7 解方程: 2512X = 15×53 X ×(61+83)= 12 13 X ×(1+41 )= 25 (1–95)X = 15 8

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九年级英语学科导学案 课题Unit6 When was it invented? 课型Reading 主备人Xu lihu 备课组长教研组长 授课人授课时间第周第导学案 教师寄语You’ll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学习目标1)Master the key words: nearly, ruler, boil, remain, smell, national, doubt 2)Master the important phrases; by accident, take place, without doubt 3)Talk about tea, who invented it, and when it was invented 教学重点Talk about passive voice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tea 教学难点Passive voice 教学方法Cooperation and discussion 一、自主预习 1) Do you drink tea everyday? 2)Who invented tea in history? 3)Do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drink tea in their daily life? 4)The tiger is looked as the _r_______ of this forest. 5)Alice is without _d______ the best student in our class. 6)The dragon is treat as a _n________ symbol of the Chinese. 7)Mother is _b_____ the milk for baby. 二、展示交流 1) Important sentences: A: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tea was first drunk nearly 5000years ago. B: It is said that a Chinese ruler called Sheng Nong first discovered tea as a drink. C: It is believed that tea was brought to Korea and Japan during the 6th and 7th centuries. D: The tea trade from china to western countries took place in the 19th century. 2) when was tea first drunk? Tea was first drunk nearly 5000 years ago. 3) When was tea brought to other countries? Tea was brought to other countries during the 6th and 7th centuries. 3)Make conversations T: Could you tell me where tea is grown? S: Tea plants are grown on the sides of mountain… T: Where is tea produced in china? S: In many different areas. For example, Anxi and Hangzhou are widely known for their tea.

【强烈推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专项训练

六年级数学上册 计算题专项练习一 1、直接写出得数 67 ÷3= 35 ×15= 2-3 7 = 1+2%= 78 ÷710 = 5÷23 = 43 ×75% = 78 ×4×87 = 16 +56 ×15 = 12 ×99+99×12 = 2、解方程 X -27 X=114 X ÷18 =15×23 40%X-14 =712 3、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72 ×58 -32 ÷85 1-58 ÷2528 -310 (23 +415 ×56 )÷2021 45 ÷[(35 +1 2 )×2] 4、列综合算式或方程计算 1、一个数的20%是100;这个数的3 5 是多少? 2、一个数的58 比20少4;这个数是多少? 计算题专项练习二 1、直接写出得数。 6×45= 94109?= 75 5÷= 100×25%= =÷331 =-5131 51 :201= (比值) 4)2141(?+= 3285÷= 21)211(÷+= 2、解方程。 92×x =181 16%20=-x x 6 543=÷x 21441=+x 1021 2=+x x 3、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就简算。 61946594?+? 1185185367-÷- 52835383?+? 514365512+??? ??+? 7 22110233-?- 4、列式计算。

① 4减去 41的差乘5 3 ;积是多少? ② 比18的20%多0.35的数是多少? ③一个数与71的和相当于9 4 的45%;这个数是多少? ④ 28比某数的3倍少2;求这个数。(列方程解) ⑤ 甲数的5 2 和乙数相等;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计算题专项练习三 (1)直接写出得数。 43÷43= 71×103= 1.8×61= 3 1÷3= 3.2- 109= 21+5 1 = 10÷10%= 6.8×80= (2)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6÷103-103÷6 31×43÷(43-12 5) 21×3.2+5.6×0.5+1.2×50% [35-(52+43)]÷4 31 99×9897 11.58-(711 5+1.58) (3)解方程 21X +31X=4 3 17-120%X=5 X -12%X=2.816 54×41-21X=20 1 (4)列式计算。 A 、54与4 1 的差是它们和的几分之几 B 、甲乙两数的比是3 :4;乙数减甲数得14 5 ;求 乙数。 计算题专项练习四 1.口算: 43×53 45×94 245÷10 0÷83 1 5.4×94 54÷163 0.65×8 1 50%-0.05 2.求未知数χ 8.6÷Ⅹ=2 21 Ⅹ×(1+21)=36 Ⅹ÷151=29 2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小练笔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小练笔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jiǎo huálíshùqiáo dūn fēng duǒpán shān ( ) ( ) ( ) ( ) ( ) piējiàn xiōng yǒng fang xìhān sadiǎn zhuì ( ) ( ) ( ) ( ) ( ) 二、比一比,组词语(6分) 澜()隘()镌()灌()燥()碑() 斓()溢()携()罐()躁()卑() 三、日积月累(21分)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并用其中的两个写一句话。(6分) ()()夜游()()大物()()如生心()俱() ()花()草()天()地()之不()()目()身 (二)补充古诗及课文内容。(6.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 ,村庄儿女各当家。 2.日长篱落无人过,_____________________。 3.跨,穿,横,经,十万里。 (三)按要求填空。(8.5分) 1.《山中杂记》的作者是,原名;《美猴王》选自,作者是代。 2.《索桥的故事》中“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是 3.关于乐趣的名言: 4.与遗迹有关的对联: 四、用下面的字组词并填空(4分) 改①病房的条件()后,伤员的死亡率下降至百分之二。 ②工人()了工作方法,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③我们要善于发现并()缺点。④这个工厂必须要进行()。 五、句子练练坊(12分) 1.如果下面没有泉水,这么旱的天气,泥土不会这样湿。(改为反问句) 2.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改为陈述句) 3.李勤沮丧地说:“我的钢笔丢了,你能借我一支用吗?”(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新课标第一网 4.弗莱明教授发明的青霉素不知拯救了多少过去根本无法拯救的生命。(缩句) 5.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6.用所给词语的不同意思各造一个句子: 新鲜:(1)空气经常流通,不含杂质气体;(2)没有变质。 (1)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训练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过关练习一 班级:姓名:总分: 1、直接写出复数。(20分) 3 5× 1 2 =1÷2 3 =4 5 ÷8=7× 2 7 = 3 8 ×12= 1 5× 16 25 =1 4 - 1 5 =1 3 + 1 4 9 10 ÷ 3 20 =14÷ 7 8 =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40分) (1)3- 7 12 - 5 12 (2) 5 7 × 3 8 +5 8 × 5 7 (3) 8 15 × 5 16 +5 27 ÷ 10 9 (4)18×( 4 9 +5 6 ) 3、解方程。(20分) (1)7 8 χ= 11 16 (2)χ×( 3 4 +2 3 )= 7 24 4、列式计算。(20分) (1)一个数的3 5 是30,这个数是多 少?(2)比一个数多12%的数是112,这个数是多少?

1、直接写出得数。(20分) 12÷ 1 2 =1÷1%=9.5+0.5=13+14=0÷15×2= 1-1112=78×514=712÷74=45-12=19×7 8 ×9=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40分) (1)23×7+23×5(2)(16-112)×24-45 ) (3)(57×47+47)÷47(4)15÷[(23+15)×1 13 ] 3、解方程。(16分) (1)χ-35χ=65 (2)6×112-12χ=1 2 4、列式计算。(24分) (1)12加上23的和,等于一个数的2 3 , 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3 5 比它的2倍少28, 这个数是多少?

1.直接写出得数。(16分) 4.9:6.3= 54+152= 87×7 4= 1― 41―21= 83+4 3= 53÷10 3= 9÷43= 32×61×10 9= 2.解方程。(24分) 8x -41×3=4 45 (x -6)×6 5 =25 x: 107=28 5 3.脱式计算(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30分) (32× 41+17)÷12 5 (25+ 43)÷41+41 2518×169+257×169+16 9 五、列式计算(30分) 1.5 4 与它的倒数的和的 4倍加上10 13 ,和是多少? 2.甲数是72,乙数是甲 数的95,甲、乙两数的和 是多少? 3.甲数的53 等于乙数的 3 2 ,甲数是60,求乙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创新教案

创新教案 《腊八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一定要填在磁卡上。 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六年级计算题专项训练(附答案)

六年级计算题专项训练 模块一 直接写得数 一、巧算提示: (1)把小数转化成分数计算。例如16×0.25=16× 41=4 (2)小数乘分数,直接约分计算。例如2.4× 43= 0.6×3=1.8 二、易错提示: (1)注意运算顺序。6× 61÷ 6×61=6×61×61×61=36 1 (2)带分数乘法: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351×5=516×5=16 1.(2016·东城·小学毕业考试题)口算。(共15分) 15+10= 3.6+3= =-5 121 44-4= 1-0.05= =+7151 2.5×4= 1-6 5= 1.25×8= 5.5+5= 0÷5= =?3121 6.4÷8= =?76187 3×12 5= 2.4÷0.6= 6×2.5= =-10354 3.3÷3= 3÷5 1= 1÷21= 8-0.8= =+9232 209÷3= 15×5 3= =-8385 3 1×0.6= 8.1÷9= 0.5×8×1.25= 2.5+2.5÷0.5= 2.(2018·实验二小分校·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直接写出得数。(8分) 75%+25%= 125×3= 8÷74= =?8 554 0÷97= 115÷5= =?779187 21+21÷21= 把下面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8分) 0.36= 0.003= 1.6= 2.06= 54= 132= 5037= 25 1=

4.(清华附中·小升初分班考试题)直接写出得数:(5分) 0.6÷0.15= 54÷100= 5.47-1.8-3.2= 21-0.25= 0.5÷4 1= 0.4÷40%= (71+91)×63= 321:231= 0.25:1.75= 0.1:2 1= 模块二 用简便方法计算 乘法交换律:a ×b=b ×a 乘法结合律:(a ×b)×c=a ×(b ×c) 乘法分配律:(a+b)×c=a ×c+b ×c (a-b)×c=a ×c-b ×c 减法性质:a-b-c=a-(b+c) 除法性质:a ÷b ÷c=a ÷(b ×c) 1.(2016·西城·小学毕业考试题)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主要简算过程) (1)3-143-14 11 (2)3.7×4.83+6.3×4.83 2.(2015·西城·小学毕业考试题)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主要简算过程) (1)3.9+5.4+6.1 (2) 43×15+4 3×21 3.(2017·朝阳·小学毕业考试题)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共8分) (1)4.7+1.25+8.75+5.3 (2)1.8×0.56+1.8×0.44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大全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练习(一) 姓名: 一、计算。 1、口算(10分) 4.3+1.07= 12―714 = 2÷0.1= 2 9 ×2.7= 4 ÷811 = 0.125×32 = 67 ÷3= 213 + 1 4 = 80%×30%= 6.3×10%= 456 ―178 ―1.25= 56 ×310 = 18 ÷12 = (2.4+1 15 ) ÷6= 0.25 ×8= 1 - 6 5 ÷1.2= 1 + 12 ×1+ 12 = 29 × 2.7= 23 +14 ÷34 +14 = 5 ÷5 3 = 2、 递等式计算 165 × [ (1 23 + 15 ) × 157 ] [ 34 - 0 ÷ ( 17 + 213 )] ×43 3.68 ×[1 ÷(2110 – 2.09 )] [2 – (11.9- 8.4×4 3 ) ] ÷1.3 65 ×38 + 58 ÷ 5 6 20 .01×83+ 1.7×200.1 3、列式计算 (1). 一个数的34 是2.5,这个数的3 5 是多少? (2).一个数加上它的50%等于7.5,这个数的80%是多少? 四、 简算题 1、(0.4×0.8)×(2.5×12.5) 2、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练习(二) 姓名: 1、直接写出得数。 3-113 = 34 ×1.6= 0.8÷0.01= (0.25+14 +1 2 )×8= 1÷119 = 0.6÷35 = 4-1÷3-8×1 3 = 0.1×0.1+0.1÷0.1= 2、求未知数x 。 115 x +25 x = 415 X ×(1+41 )= 25 2.1x +7.9x =0.29 25 12 X = 15×53 3、用递等式计算(能简便计算的要写出简算过程)。 [3.2×(1-58 )+335 ]×2112 137 +2415 +447 +32 15 4397 ×99 3.75×425 +1.6×33 4 1÷2.5+2.5×0.4 325 -134 -1 4 五、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80%是6.4厘米,比它多1 4 的数是多少?

小学六年级数学详细计算题强化训练集

运算定律练习题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8×25×4 42×125×8 (25×125)×(8×4) 49×4×5 38×125×8×3 (125×25)×4 5 ×289×2 (125×12)×8 125×(12×4) (2)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变化练习 125×64 44×25 125×24 25×28 (3)加法交换律:a+b=b+a (4)加法结合律:(a+b)+c=a+(b+c) 357+288+143 158+395+105 167+289+33 129+235+171+165 378+527+73 169+78+22 58+39+42+61 138+293+62+107 (5)乘法分配律:(a+b)×c=a×c+b×c (6)正用练习 (80+4)×25 (20+4)×25 (125+17)×8 25×(40+4)15×(20+3) (5)乘法分配律正用的变化练习: 36×3 25×41 39×101 125×88 201×24 (6)乘法分配律反用的练习: 34×72+34×28 35×37+65×37 85×82+85×18 25×97+25×3 76×25+25×24 (7)乘法分配律反用的变化练习: 38×29+38 75×299+75 64×199+64 35×68+68+68×64 (8)其他的一些简便运算。☆思考题:

800÷25 6000÷125 3600÷8÷5 58×101-58 74×99 【思路导航】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325÷25 =(325×4)÷(25×4) =1300÷100 =13 【练一练1】 (1)450÷25 (2)525÷25 (3)3500÷125 (4)10000÷625 (5)49500÷900 (6)9000÷225 【经典例题二】计算25×125×4×8 【思路导航】如果先把25与4相乘,可以得到100,同时把125与8相乘,可以得到1000;再把100和1000相乘就可以了。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5×125×4×8 =(25×4)×(125×8) =100×1000 =100000 【练一练2】 (1)125×15×8×4 (2)25×24 (3)125×16 (4)75×16 (5)125×25×32 (6)25×5×64×125 【经典例题三】计算: (1)125×34+125×66 (2)43×11+43×36+43×52+43 【思路导航】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这两题 (1)125×34+125×66 (2)43×11+43×36+43×52+43 =125×(34+66)=43×(11+36+52+1) =125×100 =43×100 =12500 =4300 【练一练3】计算下面各题: (1)125×64+125×36 (2)64×45+64×71-64×16 (3)21×73+26×21+21 【经典例题四】计算 (1)(360+108)÷36 (2)1÷2+3÷2+5÷2+7÷2 【思路导航】两个数的和、差除以一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除这两个数,再求出两个商的和(差)。利用这一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 (1)(360+108)÷36 (2)1÷2+3÷2+5÷2+7÷2 =360÷36+108÷36 =(1+3+5+7)÷2 =10+3 =16÷2 =13 =8 【练一练4】(1)(720+96)÷24 (2)(4500-90)÷45 (3)6342÷21

六年级英语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Where does the rain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clouds. 2.将上面的句型进行替换,如:Where does the cloud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vapour. 从而能就水的循环进行提问及简单回答,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3.能够用故事的形式表述雨水的形成,完成Task time部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增强环保意识的同时培养爱科学、好钻研的精神。 【课题】Unit 6 The story of rain 【教学重点】 1.重点掌握句型:Where does the rain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clouds. 要求学生能从听、说、读、写四方面掌握。 2.学生能替换关键词造新句,如:Where does the cloud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vapour.并能在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自如运用。 3.简单了解面包、面粉和小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Let’s try 部分是教学难点,内容多,词汇量大。建议教师多放几遍录音,适时给学生以提示。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Let’s try 部分的挂图。 2.教师准备第一课时所学的单词卡。 3.教师准备雨水循环的教学课件。 4.教师准备水循环实验仪器:酒精灯一个,盖量杯一个,水等。 5.学生准备水彩笔,胶水,剪刀等工具。 【教学过程】 1、Warm up (热身) 活动一:口语展示 教学参考时间:2-3 分钟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 匆匆

2、匆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

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4.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5.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6.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7.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田忌赛马》第二课时教案

6 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会写8个词语。 2.把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完整。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主人公的思维方法,理解田忌取得胜利的原因,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能把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完整。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思维方法。 3.理解赛马的过程,从中领会只有善于观察,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田忌取得胜利的原因,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 激趣法、质疑法、自主合作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田忌赛马获胜的原因,并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品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 巩固旧知,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故事说完整的能力及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理解田忌取得胜利的原因。 1.顺势设问: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2.教师出示:脚力相差不多的马,只要安排好出场顺序,就可以获胜。 板书:巧妙安排出场顺序这个计策谁想出来的? 板书:孙膑献计 三、学习“孙膑献计”部分。 1.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出示问题) 2.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想一想。(出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知己知彼) 设计意图: 通过读文,学生能体会到孙膑的聪明才干是田忌获胜的关键所在。 四、角色朗读,品读人物。 1.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认识了3个历史人物。现在你能不能结合课本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的词语对他们进行评价?你觉得他们各是什么样的人? 2.齐威王作为齐国的一国之君,在比赛中失败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为齐威王当一次军师,想出让齐威王再赢回来的对阵图?小组交流,画一画。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独特的见解。 3.教师小结。 从以上的探索中,我们知道除了文中所描述的比赛的那种对阵形势以外,其他的对阵顺序田忌都不能取胜,孙膑当场就做出这种选择,真不愧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 五、总结。 1.两千年前的这个故事一定给了你很大的启发,说一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2.(出示课件)总结:以后我们遇到什么事,都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调整思路,扬长避短,敢于打破常规,认真思考,抓住要害。 3.像这样以弱胜强的例子,历史上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

(完整)六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

学必成教育六年级复习分类汇总练习 计算题训练一 1、解方程: 185+x = 12 11 2x –91 = 98 3x –1.4×2=1.1 x +32 –21=18 17 1、解方程: 2512x = 15×53 x ×(61+83)= 12 13 x ×(1+ 4 1 )= 25 (1–95)x = 158

计算题训练二 计算下面各题: [1–(41+83)]÷81 91–12 5 ×54÷3 (1–61 ×52)÷97 71÷3 2 ×7 1211–(91+125) 254×4 3–501 25÷(87 –65) 158+32–4 3 (65 –43)÷(32+94) [1–(41+5 2)]÷3.5

计算下面各题: [(1–53 )×32]÷4 83+31+4 1 51×[31÷(21+6 5 )] 12÷(1–73) [(1–61×52)÷97 [(1–53)×5 2]÷4 8–74÷32×61 54×32–61÷2 1 (65 –43)÷92 (21+31)÷(1–8 3)

用简便方法计算: 51÷3+54×3 1 94+72+185÷2 1 72×(21 –31+41) 2–32÷54–6 1 98+76×32+73 83+54×65+3 1 71×116+11 5 ÷7 4–158÷32–51

用简便方法计算: 98×(9+43)–32 87÷32+87×2 1 54+85÷41+21 2–98×4 3 –31 30×(61 +52–21) 87+32÷54+6 1 6–125 ×10 9–813 134×51+139÷5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班级:6.2班时间:星期二第一节执教:何小春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材分析: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科学***、趣味***均较强。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老师可以根据课后资料袋的提示,准备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如,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碉房,重庆的吊脚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奇葩骚扰夯筑竹篾布局均匀风雨侵蚀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清风徐来蜂拥而来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置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用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