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机械制造与加工

现代机械制造与加工
现代机械制造与加工

.機械製造的演進

1.(D)改變材料形狀的加工法為 (A)鑄造法 (B)鍛造法 (C)抽製法 (D)以上均是。

2.(C)下列何者加工法屬於無屑加工? (A)車削 (B)銑切 (C)衝壓 (D)輪磨。

3.(C)目前在製造工廠使用最普遍的刀具材料為 (A)高碳鋼 (B)鑽石 (C)碳化鎢 (D)陶瓷

刀具。

4.(D)下列哪一項工作不屬於表面加工? (A)電鍍 (B)拋光 (C)陽極氧化處理 (D)輪磨。

5.(C)使產品外表美觀,增加防蝕性,刺激購買慾的加工法為 (A)機製加工 (B)熱處理 (C)

表面加工法 (D)改變材料形狀的加工法。

6.(B)下列何者屬於無屑加工? (A)車削 (B)輥軋 (C)鉋削 (D)輪磨。

7.(C)下列哪一項工作能够變更材料機械性質? (A)電鍍 (B)車削 (C)熱作 (D)以上皆非。

8.(D)改變材料形狀的加工法為 (A)鑄造 (B)鍛造 (C)抽製 (D)以上均是。

9.(D)高速鋼刀具,在 (A)300℃ (B)400℃ (C)500℃ (D)600℃時仍具有常溫時的硬度,此

性質稱為赤熱硬度。

10.(A)下列何者是改變材料形狀的加工法? (A)輥軋 (B)鑽孔 (C)車削 (D)珠擊法。

11.(C)下列何種加工法較不會改變金屬材料的機械性質? (A)熱處理 (B)珠擊法 (C)超音波加工

(D)金屬線抽製。

12.(C)珠擊法是屬於何類加工? (A)改變材料形狀 (B)表面加工 (C)改變材料物理及機械性質

(D)零件結合加工。

13.(A)現代機械製造的趨勢是 (A)製造自動化 (B)多使用傳統設備,以免浪費 (C)使用大量人

力 (D)尚未確定。

14.(A)大量生產的年產為 (A)10萬件以上 (B)5萬件以下 (C)依產品別而有所不同 (D)以上皆

非。

15.(D)機械製造方法可歸納為五大類,下列何者不是改變材料形狀的加工法? (A)鑄造 (B)熱作

與冷作 (C)粉末冶金 (D)珠擊法。

16.(B)有關金屬切削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拉刀為多鋒刀具 (B)磨床砂輪為單鋒刀具 (C)

高速鋼刀具具有紅熱硬度 (D)單刃刀具的邊切角具有操纵切屑流向的功能。

17.(B)屬於改變材料物理和機械性質的加工方法為 (A)車削 (B)熱作 (C)銲接 (D)放電加

工。

18.(C)零件製造專業化是由工廠負責 (A)僅生產主件 (B)僅生產零件 (C)生產主件及最後裝

配 (D)生產零件及最後裝配。

19.(D)下列哪一項工作不屬於非切削性表面加工? (A)電鍍 (B)拋光 (C)陽極氧化處理 (D)輪

磨。

20.(B)改變機械性能的加工法中,有(A)彎曲(B)珠擊法(C)磨削(D)陽極處理(E)燒結。

21.(E)F.M.S代表(A)聯製生產線(B)一種CNC工具母機(C)機器人系統(D)自由製造操

作(E)彈性製造系統。

22.(D)下列哪一項屬於改變材料形狀之加工方法?(A)鑄造(B)塑膠模造(C)粉末冶金(D)以

上皆是。

23.(C)下列何者屬於非傳統切削法?(A)拉孔(B)搪孔(C)超音波(D)粉末冶金。

24.(A)用來製造碳化物尖塊是(A)粉末冶金(B)鍛造法(C)鑄造法(D)擠壓法。

25.(D)放電加工是屬於(A)表面加工法(B)無屑加工法(C)傳統機製加工法(D)专门加工法。

26.(D)NC機械的特性是(A)將零件尺寸加工資料,存於紙帶自動操作(B)可靠性甚高,剔除件較

少(C)操作者之技術水準可不必太高(D)以上均是。

27.(D)改變材料形狀的加工法為(A)鑄造(B)鍛造(C)抽製(D)以上均是。

28.(D)金屬加工方法中,下列哪項工作屬於改變形狀?(A)鍛造(B)擠壓(C)穿孔(D)以上皆

是。

29.(B)鑄鐵之機械性質中,何種強度最理想?(A)抗拉強度(B)抗壓強度(C)抗剪強度(D)抗

彎強度。

30.(A)電腦整合製造之英文縮寫為(A)CIM (B)FMS (C)NC (D)CAD。

31.(D)下列何者不適於齒輪之製造?(A)鑄造法(B)銑製法(C)刨製法(D)車削加工法(E)

粉末冶金法。

32.(B)屬於改變材料物理和機械性質的加工方法為(A)車削(B)熱作(C)銲接(D)放電加

工。

33.(C)下列何者是表面加工法?(A)電化加工(B)放電加工(C)陽極氧化處理(D)銑切。

34.(C)下列何種加工法較不會改變金屬材料的機械性質?(A)熱處理(B)珠擊法(C)超音波加

工(D)金屬線抽製。

35.(B)為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各種安全設備、器材及消防等其他防護設備的位置,均需標誌規定

的顏色,其中表示安全和急救設備存放位置的顏色是(A)紅色(B)綠色(C)橙色(D)黃色。

36.(C)下列何者是表面加工法? (A)電化加工 (B)放電加工 (C)陽極氧化處理 (D)銑切。

37.(D)下列何者為有屑加工法? (A)拋光 (B)電鍍 (C)鍛造 (D)輪磨。

38.(D)下列哪一項工作屬於表面加工? (A)輪磨 (B)車削 (C)銑切 (D)電鍍。

39.(B)可大量生產且減低成本的生產方式是 (A)有屑加工 (B)互換性生產 (C)专门加工 (D)試

湊配合。

40.(D)下列哪項加工屬於表面加工法? (A)磷酸防蝕 (B)滾筒打磨法 (C)拋光 (D)以上皆是。

.材料與加工

1.(A)SAE之編號,首位代表 (A)鋼之種類 (B)合金元素含量 (C)含碳量 (D)相異成分類別。

2.(B)下列材料何者是以CNS編號規格表示? (A)SAE 1045 (B)S45C (C)SK2 (D)AISI 250。

3.(B)合金鋼S125CrWV符號中之125代表 (A)含Cr1%,W2%,V5% (B)含碳量1.25% (C)含硫量

為0.25% (D)含碳量0.125%。

4.(A)S17C之符號,表示出機械構造用碳鋼為 (A)含碳量平均0.17% (B)硬度為H B17 (C)抗拉

強度17磅/吋2 (D)抗拉強度17公斤/公分2。

5.(C)中國國家標準之鋼鐵材料鋼之編號分五部分,其中表示鐵以外要紧元素符號註在 (A)第一

部分 (B)第二部分 (C)第三部分 (D)第四及第五部分。

6.(A)現行應用最多之鋼鐵編號為 (A)SAE (B)CNS (C)JIS (D)DIN。

7.(C)DIN為 (A)中國 (B)美國 (C)德國 (D)日本之國家標準簡稱。

8.(D)JIS為 (A)中國 (B)美國 (C)德國 (D)日本之國家標準簡稱。

9.(D)目的在使鋼件變堅硬,增加其強度,減少其韌性的熱處理方法為(A)退火(B)回火(C)

正常化(D)淬火。

10.(A)欲使鋼的組織安全性增加和韌性增加,一般採用何種熱處理法?(A)回火(B)退火(C)

正常化(D)淬火(E)球化。

11.(B)過共析鋼正常化的溫度為(A)Ac3線上方 30~50 ℃(B)Acm線上方30~50 ℃(C)Ac3線

以上方30~50 ℃(D)Acm線以下30~50 ℃(E)Ac3線以下30~50 ℃。

12.(B)通常用於鋼架滾軋的加工過程中,加熱至略低於臨界溫度(Ac3範圍),然後較慢冷卻。此種

熱處理方式稱為(A)沃斯回火(B)加工退火(C)正常化(D)人工時效處理(E)淬火。

13.(D)共析鋼及過共析鋼正常化處理,係將材料加熱於(A) Ac1 (B) Ac2 (C) Ac3 (D)Acm 線

上方20~40℃處,後置於空氣中冷卻。

14.(B)碳鐵平衡圖中,溫度在 723℃是屬於(A)Acm (B)A1(C)A2(D)A3變態線溫度。

15.(D)通常含碳量 0.8%以下的鋼稱為(A)鑄鐵(B)共析鋼(C)過共析鋼(D)亞共析鋼。

16.(C)含碳量 0.02~2%的鐵和碳的合金稱為(A)合金鋼(B)鑄鐵(C)鋼(D)鐵。

17.(A)把鋼加熱到適當的溫度,保持適當的時間,再急速的冷卻,而得到高硬度的麻田散鐵組織,

此種操作叫做(A)淬火(B)回火(C)退火(D)正常化。

18.(E)下列何者非為表面硬化之加工?(A)滲碳法(B)氰化法(C)氮化法(D)表層淬火(E)

球狀化。

19.(B)高碳鋼淬火時,加熱至變態點以上溫度後急冷之,使其中組織變為(A)糙斑鐵(B)麻田散

鐵(C)肥粒鐵(D)沃斯田鐵(E)雪明碳鐵。

20.(B)良好之淬火液應具有何種特性?(A)比熱小(B)導熱度大(C)黏度大(D)揮發性大。

21.(D)將碳鋼加熱至Ac3(亞共析鋼時) 或Acm (過共析鋼時) 之臨界溫度之上約20°~40

℃,然後於靜止空氣中冷卻,使鋼料改善結晶結構,此種熱處理方法稱為(A)淬火(B)退火(C)回火(D)正常化。

22.(D)純鐵的A3變態點溫度約為(A)723℃(B)768℃(C)910℃(D)1400℃。

23.(C)金屬正常化熱處理一般在(A)水冷(B)爐冷(C)空冷(D)油冷。

24.(B)滲碳法表面硬化處理最適用於(A)純鐵(B)低碳鋼(C)中碳鋼(D)高碳鋼(E)合金鋼。

25.(B)鋼料淬火後再回火,可增加(A)硬度(B)韌性(C)脆性(D)耐磨性。

26.(E)為消除淬火鋼內的殘留應力,防止尺寸變化,並保持相當高的硬度,以應用於刀具、工具等

硬度高之零件,宜施行(A)製程退火(B)球化處理(C)完全退火(D)高溫回火(E)低溫回火。

27.使材料均質化的處理為(A)回火(B)退火(C)淬火(D)正常化。

28.(A)亞共析鋼如何變成麻田散鐵之組織?(A)加熱至A3以上30~50℃後水冷(B)加熱至A1以

上30~50℃後水冷(C)加熱至A1~A3之間後水冷(D)加熱至Acm以上30~50℃後水冷。29.(A)共析鋼與過共析鋼之淬火溫度約在(A)750~800 (B)850~900 (C)950~1000 (D)1050

~1100 ℃。

30.(C)常用於鋼線抽拉或金屬板冷作過程中,加熱至略低於臨界溫度(Ac1)範圍,然後緩慢冷卻,

此種熱處理稱為(A)沃斯回火(B)正常化(C)製程退火(D)淬火。

31.(A)鋼件置於氨氣中,在500℃附近的溫度長時間加熱,而使表面硬化之法為(A)氮化法(B)

滲碳法(C)高週波表面硬化法(D)火焰硬化法。

.鑄造

1.(B)模型本身太薄不能承受製模時搗砂所施之壓力時,採用 (A)分型模 (B)從動板模型 (C)

骨架模 (D)刮板模型。

2.(A)可消逝式模型常以何種材料製作? (A)聚苯乙模 (B)石膏 (C)金屬 (D)木材。

3.(A)模型由一整塊材料製作而成是 (A)單件模 (B)鬆件模型 (C)骨架模型 (D)中板模。

4.(B)製造大型彎管,機架使用何種模型最適宜? (A)從動板模型 (B)骨架模型 (C)鬆件模型

(D)整體模型。

5.(C)大型鑄件而尺寸不需十分精確者,其砂模之製造,適於 (A)檯上造模 (B)地面造模 (C)

地坑造模 (D)機械造模。

6.(B)最適宜鑄鋼件鑄造的砂模是 (A)溼砂模 (B)乾砂模 (C)CO2(D)泥土模。

7.(B)鑄造時,砂模冒口最好是設在 (A)最小斷面處 (B)最大斷面處 (C)最快冷卻處 (D)收縮

量最小之處。

8.(B)面砂的顆粒應比裡砂 (A)粗 (B)細 (C)無所謂,以獲得較佳鑄件表面。

9.(C)下列何者不為冒口之功用? (A)補充金屬液 (B)使氣體逸出 (C)美觀 (D)排除熔渣。

10.(D)欲使砂心能耐高溫及表面光滑,需塗刷 (A)水玻璃 (B)木炭液 (C)石灰液 (D)石墨液。

11.(A)一般鑄鐵鑄件之原料為 (A)灰生鐵 (B)斑生鐵 (C)白生鐵 (D)合金鑄鐵。

12.(D)模型之何種裕度為負值? (A)加工裕度 (B)變形裕度 (C)收縮裕度 (D)搖動裕度。

13.(B)一般溼砂模之含水量約為 (A)1% (B)2~8% (C)15~20% (D)愈多愈好。

14.(A)鑄造時之配砂工作,常將新砂加入舊砂混合使用,其要紧目的為改善舊砂之 (A)耐熱性 (B)

透氣性 (C)透水性 (D)強韌性。

15.(C)鑄鋼件的收縮加放約為 (A)0.5% (B)1% (C)2% (D)4%。

16.(B)一般小型鑄件其加工裕度約為 (A)1mm (B)3mm (C)5mm (D)7mm。

17.(C)為幸免鑄件冷卻時收縮發生裂痕、收縮孔,故鑄件轉角應設計成 (A)尖銳角 (B)直角 (C)

圓角 (D)以上皆非。

18.(D)較大型鑄件,其尺寸又無需精確,例如機架,其模型應以 (A)嵌板模型 (B)中板模 (C)

鬆件模型 (D)骨架模型較為適當。

19.(C)下列何者不是煉鋼爐? (A)平爐 (B)轉爐 (C)鼓風爐 (D)電爐。

20.(D)鑄鋼件的收縮加放約為 (A)5/1000 (B)10/1000 (C)15/1000 (D)20/1000。

21.(C)大型鑄件使用何種鑄模較適合? (A)溼砂模 (B)乾砂模 (C)泥模 (D)二氧化碳模 (E)金

屬模。

22.(C)為使造模時模型易於由砂模中取出,製木模時要考慮到 (A)加工裕度 (B)變形裕度 (C)

拔模斜度 (D)收縮裕度。

23.(D)均勻斷面或旋轉對稱之物體以使用何種模型較為方便? (A)對合模型 (B)鬆件模型 (C)附

流路模型 (D)刮板模型。

24.(B)鑄造時應在砂模上開一個澆鑄金屬之澆口,其最佳位置為 (A)砂模孔正上方 (B)距砂模孔

約25mm處 (C)距砂框約25mm處 (D)砂框之四角上。

25.(C)鑄造的第一步工作是 (A)金屬熔鑄 (B)砂模製作 (C)模型製作 (D)鑄件清理。

26.(A)模型塗黃色代表 (A)砂心頭部位 (B)加工部位 (C)鬆件部位 (D)砂心部位。

27.(A)模型裕度中受鑄件材料影響最大的是 (A)收縮裕度 (B)拔模裕度 (C)加工裕度 (D)變形

裕度 (E)搖動裕度。

28.(C)水玻璃造模法,於造模完成後,通入何種氣體? (A)O2 (B)N2 (C)CO2 (D)HC。

29.(D)CO2硬化模的缺點是 (A)鑄件不精良 (B)需要良好技術者製造 (C)價格高昂 (D)用過的

舊砂不能再用。

30.(D)石膏模的多孔性是以調整何種成分來操纵? (A)石膏 (B)結合劑 (C)安定劑 (D)水。

31.(B)離心鑄造法,當鑄模旋轉時,首先射出的成分是 (A)氧化物 (B)純金屬 (C)其他雜質 (D)

不一定視轉速而定。

32.(B)哪一種鑄造模能够多次使用? (A)砂模 (B)金屬模 (C)泥土模 (D)二氧化碳模。

33.(B)適宜低熔點工作物且大量生產的鑄造法中,常採用何種鑄模? (A)木模 (B)金屬模 (C)扶

喃模 (D)二氧化碳模。

34.(C)大量生產形狀簡單之小砂心,以使用何種方法較方便? (A)水玻璃法 (B)石膏模法 (C)殼

模法 (D)溼砂法。

35.(D)垂直式真離心鑄造法,管內徑易成 (A)雙曲線 (B)直線 (C)漸開線 (D)拋物線。

36.(E)下列何者不適用於冷室壓鑄法? (A)銅 (B)鎂 (C)鋁合金 (D)鎂合金 (E)鉛合金。

37.(D)Asarco抽拉法所用的鑄模是 (A)砂模 (B)金屬模 (C)石膏模 (D)石墨模。

38.(A)自來水管之鑄造宜用 (A)真離心鑄造法 (B)半離心鑄造法 (C)離心力加壓鑄造法 (D)瀝

鑄法。

39.(A)連續鑄造法的冷卻方式大都採用 (A)水冷式 (B)抽冷式 (C)空氣式 (D)爐冷式。

40.(B)在各種金屬永久模鑄造法中,最廣用者為 (A)瀝鑄法 (B)壓鑄法 (C)低壓式永久模鑄法

(D)重力式永久模鑄法。

41.(D)半離心鑄造法之產品是 (A)空心,組織內外均勻 (B)空心,外部組織較細密 (C)實心,

組織內外均勻 (D)實心,外部組織較細密。

42.(A)生產中空之藝術品鑄件,以選用何種鑄造法為宜? (A)瀝鑄法 (B)周密鑄造法 (C)殼模法

(D)低壓永久模法。

43.(A)離心力鑄造法所鑄之鑄件,組織精緻,強度最大部分是 (A)外表面 (B)內表面 (C)整體

(D)以上皆非。

44.(B)下列何種材料可增加砂模之強度? (A)焦炭粉 (B)亞麻仁油 (C)木屑 (D)鉛屑。

45.(A)二氧化碳模係 (A)將砂與矽酸鈉混合成形後再通以CO2 (B)將砂、矽酸鈉液化之混合造模

(C)以矽酸鈉做成模型再通以CO2硬化 (D)矽砂摻入樹脂,成形後再通入CO2 (E)石膏加水與

砂成形再通入CO2。

46.(B)擬增加鑄鐵之流動性應加入之元素為 (A)硫 (B)矽 (C)錳 (D)磷。

47.(C)下列何種模型最適宜作為機械造模之模型? (A)整體模型 (B)鬆件模型 (C)附流路模型

(D)骨架模型。

48.(B)一般模型之拔模斜度為 (A)0.5° (B)1.5° (C)5° (D)10°。

49.(D)消散模型材料,一般應用 (A)壓克力 (B)木材 (C)水銀 (D)聚苯乙烯或蠟為多。

50.(A)下列何種鑄造用模型,不必考慮拔模因素? (A)可消逝式模型 (B)木模 (C)金屬模 (D)

塑膠模。

51.(C)下列何者不是模砂與砂模試驗的項目? (A)強度試驗 (B)透氣性試驗 (C)疲勞試驗 (D)

水分試驗 (E)硬度試驗。

52.(D)鑄件表面需加工部分,在木模上該部位常塗以何種顏色? (A)黑色 (B)黃色 (C)綠色 (D)

紅色。

53.(B)鑄件由高溫凝固都會收縮,下列何種材料的收縮量最大? (A)鑄鐵 (B)鑄鋼 (C)鑄鋁合金

(D)鑄銅合金。

54.(B)100號的砂,係表示由何種大小的篩子所篩出之砂? (A)每25.4平方公厘中有100個篩孔 (B)

每25.4公厘中有100個篩孔 (C)每1平方公分中有100個篩孔 (D)每孔大小為百萬分之100公尺 (E)每孔大小為百萬分之100吋。

55.(A)鑄鐵之冷卻收縮量約為鑄鋼冷卻收縮量之 (A)0.5 (B)1.0 (C)2.0 (D)3.0 倍。

56.(B)下列何種材料最不適用於製作包模鑄造法的模型? (A)蠟 (B)玻璃 (C)水銀 (D)聚苯乙

烯(PS) (E)聚乙烯(PE)。

57.(C)鑄模中為防止砂之膠著而需使用塗模劑,下列何者不適於作塗模劑? (A)鎂石粉 (B)矽石

粉 (C)滑石粉 (D)鉛粉。

58.(A)鑄造砂模的流路系統中,對金屬液凝固收縮補給最重要的部分為何者? (A)冒口 (B)澆口

(C)流道 (D)澆池 (E)砂心。

59.(D)鑄模之冒口最要紧的功用是 (A)幸免雜質流入模穴 (B)減緩金屬液之流速 (C)加快鑄件

冷卻的速度 (D)補給鑄件收縮所需的金屬液。

60.(B)澆鑄之前盛桶中液體金屬表面最好撒上一層 (A)鉛粉 (B)碳粉 (C)鎂粉 (D)鈷粉 (E)

銅粉以幸免液體金屬氧化。

61.(B)下列何種模型裕度在鑄造時需將模型縮小? (A)變形裕度 (B)搖動裕度 (C)加工裕度 (D)

收縮裕度。

62.(A)下述方法中哪一項不可能探測出鑄件內部的氣孔? (A)滲透液法 (B)超音波檢驗法 (C)放

射線法 (D)顯微鏡金相試驗。

63.(C)欲使砂心能耐高溫及表面光滑,表面需塗刷 (A)水玻璃液 (B)木炭液 (C)石墨液 (D)石

灰液。

64.(C)可消逝模型無需考慮 (A)收縮裕度 (B)加工裕度 (C)拔模裕度 (D)變形裕度。

65.(A)在鋼鐵冶煉之鼓風爐(高爐)作業所加進於鼓風爐內之原料有焦碳、石灰石外,尚有 (A)鐵

礦砂 (B)金屬鎂 (C)石油 (D)礦渣。

66.(D)對鑄件具有去硫作用的化學元素為 (A)矽 (B)磷 (C)銅 (D)錳。

67.(B)為幸免砂心因自身重量而下垂及因金屬液的壓力而浮動,則應使用(A)冷鐵(B)砂心撐

(C)砂心黏劑(D)通氣針。

68.(B)鑄鐵的冶煉爐使用(A)鼓風爐(B)熔鐵爐(C)平爐(D)轉爐。

69.(A)澆鑄之前在盛液桶中熔液表面撒上一層(A)碳粉(B)鋁粉(C)鎂粉(D)鎳粉以防止熔

液氧化。

70.(D)要鑑別鋼材之最簡便的方法是(A)硬度試驗(B)彎曲試驗(C)疲勞試驗(D)火花試驗。

71.(C)鑄造用縮尺之絕對長度等於(A)一般尺長度(B)一般尺長度-收縮量(C)一般尺長度+

收縮量(D)一般尺長度×收縮量。

72.(B)二氧化碳砂模係以純矽砂與(A)碳酸鈉(B)矽酸鈉(C)氫氧化鈉(D)硫酸鈉混合而

成。

73.(D)品質較好的鑄砂須具備(A)透氣性(B)耐熱性(C)強度(D)以上皆是。

74.(B)各元素對鑄鐵之影響下述何者不正確?(A)鑄件中含石墨碳愈少則流動性愈佳(B)矽有助

於化合碳之形成(C)錳抑制石墨碳之發生(D)磷增加鑄鐵之流動性。

75.(C)熔鐵爐其使用之碳及鐵之重量比約為(A) 1 : 2 (B) 1 : 4 (C) 1 : 8 (D) 3 : 8 (E)

2 : 5。

76.(E)通常之拔形斜量之角度不超過(A)5°(B)4°(C)3°(D)2°(E)1°為宜。

77.(B)適宜低熔點工作物且大量生產的鑄造法,所常用的鑄模為(A)木模(B)金屬模(C)二氧

化碳模(D)泥土模(E)喃模。

78.(C)鑄模中位於流道與模穴之交口者謂之(A)澆口(B)澆池(C)鑄口(D)撇渣口。

79.(C)流路系統中,位置在水平方向的是(A)澆道(B)冒口(C)流道(D)澆口。

80.(D)鑄造圓筒形中空管子鑄件,比較經濟的鑄造法為(A)周密鑄造法(B)石膏模法(C)CO2硬

化模法(D)離心鑄造法。

81.(A)下列哪種材料不宜用熱室式壓鑄法?(A)銅(B)鋅(C)鉛(D)錫。

82.(B)鑄模中通氣性與絕熱性最佳者為(A)CO2(B)石膏模(C)砂模(D)金屬模。

83.(D)包模鑄造凍結水銀法一般在(A)38℃(B)40℃(C)0℃(D)一60℃製成。

84.(B)將熔融金屬液澆鑄於模穴內,趁中心部分尚未凝固,即行倒出之鑄造法為(A)包模鑄造法

(B)瀝鑄法(C)CO2硬化模法(D)殼模法。

85.(D)適於冷室式鑄造法,壓鑄材料為(A)鑄鋼(B)鑄鐵(C)鉛、錫(D)鋁、銅等。

86.(B)鑄造精度極高之小鑄件,應使用(A)離心鑄造法(B)包模鑄造法(C)壓鑄法(D)石膏模

法。

87.(C)台灣外銷運動器材中的高爾夫球桿之頭是用哪一種方法製造?(A)壓鑄法(B)離心力鑄造

法(C)周密鑄造法(D)連續鑄造法(E)加壓鑄造法。

88.(B)殼模法中其鑄砂係以乾矽砂與(A)氫氧化鈉(B)樹脂(C)矽酸鈉(D)碳酸鈉混合配製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_王世敬

!加工制造#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王世敬温筠X (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 摘要简述了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最新成就与进展,我国在发展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情况、差距及动向。在大量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21世纪机械制造技术的3个发展方向:(1)全球化,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化、标准化和集成化;(2)虚拟化,即设计过程中的拟实技术和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3)绿色化,即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生产出产品,使用完后经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 关键词机械制造现状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而机械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则是机械工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动力。 机械制造业发展至今,按其生产方式的变化可划分为: (1)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手工制作及早期的工业生产均属于这种方式。 (2)设备密集型生产方式。这是一种随着运输机械、施工机械和机床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生产方式。汽车、拖拉机、轴承等大批量生产中的刚性生产流水线均属于这种生产方式。 (3)信息密集型生产方式。从20世纪初期开始出现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新型机电一体化加工设备。它实现了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器设备可通过获得的信息,快速、准确地实现加工,继而产生了使用这些典型设备的生产方式。 (4)知识密集型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制造理念的飞跃,把单向的产品制造链组成为有机的制造系统,其中的物流系统、信息流系统、能量流系统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这种制造系统不单能与人进行信息交流,而且本身具有专家系统、数据库等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知识,使其能在获取较少信息的情况下完成加工要求。柔性制造系统(FM 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 S)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代表。 (5)智能密集型生产方式。这是目前正在研究和实施的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它试图使用制造系统本身具有的人工智能,并引入了新的制造哲理和组织形式。因此,这种制造技术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超前地开发产品,实现多品种产品的全过程管理。这种制造技术的实施,将使人们梦寐以求的/无图纸加工0、/无人化加工0、/无害化加工0成为可能。目前正在研究的智能制造系统(IMS)、智能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I-CIMS)、敏捷制造等就属于这种生产方式。 现代制造技术的涵义相当广泛。一般认为,现代制造技术是以传统制造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交叉融合的结果,是一个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与管理技术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它使制造技术的技术内涵和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凡是那些能够融合 # 21 # 2002年第30卷第11期 石油机械CHINA PETROLEUM MACHINERY X温筠,讲师,生于1972年,1998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石油机械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工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地址:(257062)山东省东营市。电话:(0546)8392093(H)。第一作者王世敬简介见本刊2002年第8期。 (收稿日期:2002-04-05;修改稿收到日期:2002-05-31)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精选文档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且也推动着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对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机械制造工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仍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新。自动化控制技术、激光技术的出现,都是当下机械制造工艺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为制造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还需要对机械制造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实现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可持续化发展战略。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现状;趋势 DOI: 0 导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机械制造的生产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需要人们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同时这也是我国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我国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是展现一个国家综合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机械制造工艺中所应用的先进技术正在进行优化和改革。 自动化控制技术 自动化控制是最为常见的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也是机械制造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动化控制功能主要表现在自动化加工制造、自动化加工流水线以及自动化制造工程三个方面。例如,在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中,实施自动化生产可以代替传统的人工生产力,有效减少了人力的使用量,同时也能够减少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生产误差,在每个加工环节中都能够按照初始设定完成机械的加工和制造,大大提高了加工制造的精准性,最终形成自动化性质的生产流水线。然而,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作用下,我国现阶段所应用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对机械制造工艺发展产生了局限性,因此,为了实现我国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对其工艺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 激光技术 激光技术是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中被人们应用最为广泛的工艺技术,其主要包含激光热处理、快速成型技术等。激光技术的应用目的是为了将机械部件的使用年限延长,实现零部件的最大化应用价值。在对部件表面进行热处理

中国机械发展史

中国机械发展史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阶梯,那么机械无疑是人类物质文化前进的动力。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国机械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早期的传统机械;中期的近代机械;发展至今的现代机械。 传统机械 传统机械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然而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青铜器的出现,铁器的使用标志着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铜器纤细精巧,形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风格。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如甘肃东乡马家窑出土的铜刀,距今已有480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在大约40~50万年前,就已出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状器等原始工具。4~5万年前出现磨制技术,许多石器都已比较光滑。 商周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高潮。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机械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诞生。到商中期已广泛使用分铸法等先进工艺,体现出机械工程的不断进步。并且这一时期机械在结构方面由简单工具发展为复合工具和较为复杂的机械。在原理方面从杠杆、尖劈等原理的利用发展为对惯性、摩擦、弹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制造工艺方面经历了由石器制造工艺向铜器和其他机械

工艺的转变。这充分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春秋战国之汉代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开始得到普遍使用,使古代机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另外钢铁技术的产生、铸造、锻造和柔化处理等机械热加工技术在这时期都有很大的发展。标志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东汉时期发明的提水翻车得到了改进和推广。同时还发明了高转筒车等灌溉工具。 (春秋时期攻击机械弩) (秦汉时期反盗机械装置—机弩)

机械制造工程学a卷嘉兴学院

机械制造工程学A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正态分布曲线的特征参数有μ和σ两个,其中σ大小反映了C的影响程度。 A、常值系统性误差B、变值系统性误差C、随机性误差D、以上都不对 2.从概念上讲加工经济精度是指B。 A 、成本最低的加工精度 B、正常加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 C、不计成本的加工精度 D 、最大生产率的加工精度 3.车削短而粗的轴时,使工件加工后产生D的圆柱度误差 A、喇叭形B、锥形C、腰鼓形D、马鞍形 4.阶梯轴的加工中“调头继续车削”属于变换一个C A、工序B、工步C、安装D、走刀 5.相对滑移是衡量A的滑移程度. A、第一变形区B、第二变形区C、第三变形区D、以上全部 6.根据加工要求,工件需要限制的自由度而没有限制的定位,称为 A 。 A、欠定位B、完全定位C、不完全定位D、过定位 7..某机床型号为Z3040×16/S2,它的主参数是B。 A、16 B、40 C、400 D、160 8.布置在同一平面上的两个支承板相当于的支承点数是B。 A、2个 B、3个 C、4个 D、无数个 9.在切削用量三要素中对刀具耐用度影响最小的是 A。 A、 a p 、B、f C、v D、无法确定 10.关于进给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进给运动只能有一个B、进给运动只能由刀具完成 C、进给运动只能由工件完成D、进给运动可有一个,也可以有几个 二、判断题(用√表示对,用╳表示错。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 ╳ )1. 加工前毛坯或零件本身的误差(加工余量不均、材质软硬不同等)、工件的定位误差、机床的热平衡后的温度波动以及工件内应力所引起的加工误差等,都属于系统误差。 ( ╳ )2. 工艺系统刚度等于系统各环节的刚度之和。( √ )3. 在车床上加工外圆时,主轴的径向跳动将引起工件的圆度误差,对于端面加工没有直接影响。( ╳ )4. 有原理误差的加工方法不是一种好的加工方法。 (√ ) 5. 刀具前角是前刀面与基面的夹角,在正交平面中测量。 (√ ) 6. 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日渐成为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方式。 ( ╳ ) 7. 工件在机床上夹紧后,就限制了所有的自由度 ( ╳ ) 8.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是属于零件制造工艺中的材料去除方法。 ( √ )9. 即使组成产品的所有零件都合格,不一定都能装出合格产品. ( ╳ )10. 零件上的全部加工表面应安排一个合理的加工顺序,这对保证零件质量、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至关重要。在安排加工顺序时应遵循先基准面后其它、先精后粗、先次后主、先孔后面原则。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 分) 1. 根据零件制造工艺过程中原有物料与加工后物料在重量(或质量)上有无变化及变化的方向(增大或减少),可将零件制造工艺方法分为材料成形法、材料去除法和材料累加法 三类。 2. 刀具的磨损发生在切削和工件接触的前刀面和后刀面上,刀具的磨损形式主要可分为 前刀面磨损、后刀面磨损和边界磨损三种。 3. 机械加工质量包含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表面粗糙度及机械加工表面变质层三项内容。

中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趋势 现代制造技术的涵义相当广泛.一般认为,现代制造技术是以传统制造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交叉融合的结果,是一个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与管理技术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它使制造技术的内涵和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凡是那些能够融合当代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最能发挥人和设备的潜力,最能体现现代制造水平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均称为现代制造技术,它给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1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 1.1 国外情况 在产品设计方面,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加工技术方面,巳实现了底层(车间层)的自动化,包括广泛地采用加工中心(或数控技术)、自动引导小车(AGV)等.近10余年来,发达国家主要从具有全新制造理念的制造系统自动化方面寻找出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制造系统。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并行工程、敏捷制造等。 1.1.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它是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将制造厂全部生产活动所需的各种分散的自动化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是适合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总体高效率、高柔性的制造系统。首先在功能上,它包含了一个工厂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即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制造、管理至售后服务以及报废处理的全部活动.因此它比传统的工厂自动化的范围要大得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是工厂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其次,在集成上,它涉及的自动化不是工厂各个环节自动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计算机网络和分布式数据库支持下的有机集成。这种集成主要体现在以信息和功能为特征的技术集成,即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核心技术是CAD/cAM技术。 1.1.2 智能制造系统(IMS) 是指将专家系统、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制造系统中,以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提高制造系统的水平和实用性。人工智能的作用是要代替熟练工人的技艺,学习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并用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将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多年来积累起来的丰富而又宝贵的实践经验保存下来,在实际的生产中长期发挥作用。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技术是人工智能。 1.1.3 并行工程(CE)又称同步工程或同期工程,是针对传统的产品串行开发过程而提出的概念和方法.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

中国国内机械行业分析

中国国内机械行业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一、中国机械制造业管理现状与特点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然而相当部分中国企业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仍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上述竞争武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1)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 尚未实施ERP的机械制造企业几乎100%采用台套计划的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过分夸大的提前期是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的根本原因。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或者用高储备来保交货期。距离现代管理方法物料需求计划MRP、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相差甚远。体现在财务数据上是存货额大,但其原因就一定是台套计划方式造成的吗?具体有哪些表现?

(2)企业应变能力差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MTO,按订单制造MTO,按订单设计MTD,大规模定制MC。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3)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 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很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4)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 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5)多层式的组织机构而不是面向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一般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 (6)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通过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

《机械制造工程学》复习题及答案

机械制造工程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狭义的制造技术重点放在机械加工和工艺装配上。 2、常用的铸造工艺方法有砂型铸造,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等。 3、焊接方法的种类很多;按焊接过程的特点可分为三大类:熔化焊,压力焊,钎焊。 4、电弧焊焊接电弧由阴极区、阳极区和弧柱区三部分组成。 5、自由锻分手工锻造和机器锻造两种,手工锻造只能生产小型锻件,机器锻造是自由锻的主要生产方式。 6、自由锻工序可分成基本工序、辅助工序及精整工序三大类。 7、自由锻的基本工序中最常用的是锻粗、拔长、冲孔等三种工序。 8、金属从浇注温度冷却到空温要经历三个互相联系的收缩阶段: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固态收缩。不同的合金收缩率不同。在常用合金中,铸钢收缩最大,灰口铸铁最小。 9、合金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表现为合金的体积缩小,它们是铸件产生缩孔、缩松缺陷的基本原因。 10、固态收缩是铸件产生内应力、裂纹和变形等缺陷的主要原因。 11、外圆车削的背吃刀量就是工件已加工表面和待加工表面间的垂直距离。 12、切削过程中,切削层金属的变形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区域。 13、切屑沿前刀面排出时进一步受到前刀面的挤压和摩擦,使靠近前刀面处的金属纤维化、基本上和前刀面平行,这一区域称为第二变形区。 14、在一般切削速度范围内,第一变形区的宽度仅为0.02mm—0.2mm,切削速度越高、其宽度越小,故可近似看成一个平面,称剪切面。 15、切削过程中,阻滞在前刀面上的积屑瘤有使刀具实际前角增大的作用(参见图2-19),使切削力减小,使加工表面粉糙度增大。 16、在无积屑瘤的切削速度范围内,切削层公称厚度hD越大,变形系数Ah越小。 17、加工塑性金属时,在切削厚度较小、切削速度较高、刀具前角较大的工况条件下常形成节状切屑切屑;在切削速度较低、切削厚度较大、刀具前角较小时常产生节状切屑切屑,又称挤裂切屑;在切屑形成过程中,如剪切面上的剪切应力超过了材料的断裂强度,切屑单元从被切材料上脱落,形成粒状切屑;切削脆性金属时,由于材料塑性很小、抗拉强度较低,刀具切入后,切削层金属在刀具前刀面的作用下,未经明显的塑性变形就在拉应力作用下脆断,形成形状不规则的崩碎切屑。 18、研究表明,工件材料脆性越大、切屑厚度越大、切屑卷曲半径越小,切屑就越容易折断。 19、切削力来源于两个方面:克服切削层材料和工件表面层材料对弹性交形、塑性变形的抗力;克服刀具与切屑、刀具与工件表面间摩擦阻力所需的力。 20、为了便于测量和应用可将切削合力F分解为Fc、Fp和Ff三个互相垂直的分力。 21、目前常用的测力仪有电阻式测力仪和压电式测力仪。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论文综述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已不单单指加工过程的工艺方法,而是横跨多个学科、包含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销售、用户服务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所有相关技术,涉及到设计、工艺、加工自动化、管理以及特种加工等多个领域,并逐步融合与集成。本论文简单介绍了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中的特种加工技术、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等。 关键词:特种加工技术;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

目录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论文 (1) 摘要 (1) 1 现代制造技术介绍 (3) 1.1 现代制造技术的体系结构 (3) 1.2现代制造技术的分类 (3) 2 特种加工 (4) 2.1 特种加工概述 (4) 2.2 电火花加工(EDM) (4) 2.3电解加工 (5) 2.4 超声波加工 (6) 2.5 激光加工 (6) 3 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 (7) 3.1 精密、超精密加工的概念 (7) 3.2 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的工艺特点 (7) 4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 (8) 4.1 CAD/CAM基本概念 (8) 4.2 CAD/CAM系统的工作过程 (8)

1 现代制造技术介绍 1.1 现代制造技术的体系结构 现代制造技术所涉及的学科较多,所包含的技术内容较为广泛,1994年美国联邦科学、工程和技术协调委员会将现代制造技术分为三个技术群:主技术群、支撑技术群和制造技术环境。这三个技术群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个部分均不可缺少,否则就很难发挥预期的整体功能效益。 1.2现代制造技术的分类 根据现代制造技术的功能和研究对象,可将现代制造技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设计技术 现代设计技术是根据产品功能要求,应用现代技术和科学知识,制定方案并使方案付诸实施的技术。现代设计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性能优良设计基础技术、竞争优势创建技术、全寿命周期设计、可持续发展产品设计、设计试验技术等。 2、现代制造工艺技术 现代制造工艺技术包括精密和超精密加工、精密成形与特种加工技术等几个方面。 3、制造自动化技术 制造自动化是指用机电设备工具取代或放大人的体力,甚至取代和延伸人的部分智力,自动完成特定的作业,包括物料的存储、运输、加工、装配和检验等各个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制造自动化技术设计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柔性制造技术,是机械制造业最重要的基础技术之一。 4、先进生产制造模式和制造系统 先进生产制造模式和制造系统是面向企业生产全过程,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思想、新哲理,其功能覆盖企业的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制造、信息与资源管理直到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项活动,是制造业的综合自动化的新模式。

浅谈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浅谈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不同方面的发展要求机械制造业作为一个传统的领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积累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越加强烈。作为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并已成为基础工业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发展分析 经过近6O年的发展,我国机械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和技术,做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制造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有了很大提高,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物料品种规格多,多数企业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生产断断续续,给企业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因此成本核算也难做到准确。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当今世界,制造业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形成,有学者预言:21世纪,中国将是世界的制造中心。所有这些又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面对挑战,抓住机遇,以振兴机械制造业为己任,奋发图强,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早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伴随经济全球化,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机械制造业的中心,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机械制造业不仅制造工艺装备陈旧、生产自动化技术落后、企业管理粗放、缺乏自主创新产品与先进技术等,而且在快速、高品质、低成本,以及优质服务方面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正确分析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并依据不同类型制造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制造业的信息化战略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机械制造业正在面对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更为开放的国际市场,正在成为全球的机械制造基地。依靠资源消耗、低劳动力成本的机械制造业是难于维持可持续发展。因此缺乏自主创新技术与品牌的机械制造企业,迫切需要改善自己的竞争环境,才有可能使中国从机械制造大国逐步发展成为制造强国。中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国际市场竞争提出的挑战。 21世纪,世界机械工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对比其他行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这些主要特点: (1)经济规模化。全球化的规模生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在不断联合重组,扩张竞争实力的同时,各大企业也纷纷加强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提高系统成套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适应能力。 (2)地位基础化。发达国家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本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就业、贡献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3)机械制造业跨国并购加剧。现代并购不再一味地强调对抗竞争,强强联合成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这是机械制造业全球化过程中大公司谋求生存发展的一大特点。而且趋饱和的市场,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投资建厂的风险增大,也使得更多企业开始采用联合并购的手段。在建厂的前提下,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以达到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的目的。以高技术为内涵的行业来自技术创新的威胁,使跨国公司走上了联合之路,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机械制造业大企业间的战略并购,导致了机械工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世界机械工业的竞争格局出现了协作型的局面。 (4)机械制造业全球化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传统的全球化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最新成就与进展

【摘要】简述了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最新成就与进展,我国在发展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情况、差距及动向。 【关键词】机械制造;现状;发展趋势 1、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而机械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则是机械工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动力。机械制造业发展至今,按其生产方式的变化可划分为: (1)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手工制作及早期的工业生产均属于这种方式。(2)设备密集型生产方式。这是一种随着运输机械、施工机械和机床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我爱论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最好的论文发表、论文写作网络秘书平台,为您的事业顺风保驾护航!】生产方式。汽车、拖拉机、轴承等大批量生产中的刚性生产流水线均属于这种生产方式。 (3)信息密集型生产方式。从20世纪初期开始出现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新型机电一体化加工设备。它实现了人【我爱论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最好的论文发表、论文写作网络秘书平台,为您的事业顺风保驾护航!】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器设备可通过获得的信息,快速、准确地实现加工,继而产生了使用这些典型设备的生产方式。 (4)知识密集型生产方式【我爱论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最好的论文发表、论文写作网络秘书平台,为您的事业顺风保驾护航!】。这种生产方式是制造理念的飞跃,把单向的产品制造链组成为有机的制造系统,其中的物流系统、信息流系统、能量流系统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这种制造系统不单能与人进行信

息交流,而且本身具有专家系统、数据库等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知识,使其能在获取较少信息的情况下完成加工要求。 (5)智能密集型生产方【我爱论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最好的论文发表、论文写作网络秘书平台,为您的事业顺风保驾护航!】式。这是目前正在研究和实施的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它试图使用制造系统本身具有的人工智能,并引入了新的制造哲理和组织形式。因此,这种制造技术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超前地开发产品,实现多品种产品的全过程管理。这种制造技术的实施,将使人们梦寐以求的“无图纸加工”、“无人化加工”、“无害化加工”成为可能。现代制造技术的涵义相当广泛。一般认为,现代制造技术是以传统制造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交叉融合的结果,是一个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与管理技术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它使制【我爱论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最好的论文发表、论文写作网络秘书平台,为您的事业顺风保驾护航!】造技术的技术内涵和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凡是那些能够融合当代科学进步的最新成果,最能发挥人和设备的潜力,最能体现现代制造水平的制造技术均称为现代制造技术,它给传统的机【我爱论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最好的论文发表、论文写作网络秘书平台,为您的事业顺风保驾护航!】械制造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2、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 2.1国外情况 在制造业自动化发展方面,发达国家机械制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实现了机械制造系统自动化。产品设计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产品工程(CAE)和计算机仿真等手段,企业管理采【我爱论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最好的论文发表、论文写作网络秘书平台,为您的事业顺风保驾护航!】用了

《机械制造工程学》-专科考试B

山东大学- 年度第学期期末考试 (机械制造工程学)( B卷) 本试卷适用班级:机电成专级命题教师:李凯岭共印份数:120 一、简要解释下列概念(每题2.5分,共25分) 1. 定位误差:用夹具安装加工一批工件时,由于定位不准确而引起该批工件有关尺寸、位置误差(指在调整法加工中工件定位时工序基准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可能位移)。 2. 积屑瘤:是指在加工中碳钢时,在刀尖处出现的剖面呈三角状,小块且硬度为工件材料的2到3倍的金属粘附物 3. 刀具耐用度:刀具刃磨后,从开始切削到达磨损限度所经过的切削时间称为刀具耐用度 4. 磨削烧伤:当被磨工件的表面层的温度达到相变温度以上时,表面金属发生金相组织的变化,使表面层金属强度硬度降低,并伴随有残余应力的产生,甚至出现微观裂纹的现象。 5. 内联系传动链:传动链的两个末端件的转角或位移量之间如果有严格的比例关系要求,这样的传动链成为内联系传动链。 6. 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同一工作地对同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被称为工序。 7.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指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原材料或半成品的状态(形状、尺寸、材料性质等),使其成为零件的过程 8. 欠定位: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应该限制的自由度没有完全被限制的定位,成为欠定位。 9. 误差敏感方向:加工表面的法线方向称为误差敏感方向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1. 金刚石刀具最适合加工的工件材料是有色金属和非金属;不适合加工铁族金属材料。 12. 切削脆性金属时,得到崩碎切屑。 13. 切削热主要由刀具、工件、切削和周围的介质传出。 14.切削液主要有水溶液、切削油和乳化液三类。 15.基准重合原则是指设计基准和定位基准重合。 16.工序分散指的是将工件的加工分散在较多的工序中进行,每道工序的加工内容很少; 工序集中指的是将工件的加工集中在少数几道工序中完成,每道工序的加工内容较多。 17.安排在切削加工之前的正火、_退火、调质等热处理工序,是为了改善工件的切削性能。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很快,它将如何发展,以下主要从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综合素质、技术黑洞、生产环境、市场等方面的现状给以认真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科技、国防提供技术装备,是整个工业、经济与科技、国防的基础,是现代化的动力源,是现代文明的支柱。 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现有的生产制造系统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为迎接制造环境变化的挑战,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和制定跨世纪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和生产模式,提出了诸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世界级制造系统等一系列新型制造系统思想和管理模式,并根据具体国情,制订了及时向新型制造系统转移的战略和行动日程。毫无疑问,现在集中精力加速向新系统转移的那些国家,将成为全球市场最有力的竞争者。 建国以来,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在生产、技术、管理、对外贸易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很大,而且差距缩小速度缓慢。只有深入到机械制造业中去分析,才能清晰地看到症结所在,从而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之路。 1.制造业的管理体制 中国现行的管理体制,源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工业管理实行的是部门管理。部门管理是以直接行政性管理、强制指令性管理为手段,以单一所有制下的企业即国有企业为对象,以条块分割为特征,将企业按规模和产品分别归属于各级政府的专业部门。 这种部门管理体制,在中国初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管理体制暴露出许多难以避免的弊端,最突出的,一是政企不分,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生产车间”没有经营自主权,活力匮乏;二是国有资产实际上被地方和部门分割,存量资产难以跨地区、跨部门流动,产业结构难以有效调整,生产要素难以优化配置;三是部门对企业只管直属的,不管它属的,全行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重复生产,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屡禁不止。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

机械制造工艺 1.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概念[1]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但它的工作基础已有半个多世纪。最初是手工制造,后来逐渐用机械代替手工,既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也减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机械制造技术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用机械加工零件的技术,即在机器上采用切削方法完成零件的加工,这种机器通常称为机床、工具机或工作母机;二是指制造某种机械的技术,如生产制造汽车、涡轮机等。近年来,机械制造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除机械加工方法外,还出现了电加工、光学加工、电子加工、化学加工等非机械加工方法,因此人们把机械制造技术扩大,称之为机械制造技术,具有泛指之意,强调了各种各样的机械制造技术,但机械制造技术仍是主体和基础部分。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进行交叉和融合,综合应用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制造全过程,包括市场需求、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加工装配、检测、销售、维修等,以实现优质、敏捷、高效、低耗、清洁的生产,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 2.机械制造技术的重要性[2-3] 2.1社会发展与机械制造技术密切相关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当前世界各国研究和发展的主题,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制造的过程。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制造了石器以便于狩猎。此后,出现了陶器、铜器、铁器和一些简单的机械,如刀、剑、弓、箭等兵器,锅、壶、盆、罐等用具,这些工具和用具的制造过程都很简单,规模和技术水平都非常有限。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制造技术的范围、规模在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表现在生活水平和战争升级上,而且向文化、艺术、工业方面发展,出现了纸张、笔墨、活版印刷、石雕、珠宝、钱币、金银饰品等制造技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大工业生产,使得人类的物质文明有了很大的提高,科学技术有了更快更新的发展。蒸汽机制造技术的问世带来了工业革命和大工业生产;内燃机制造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促成了现代汽车、火车和舰船的问世;喷气涡轮发动机制造技术促进了现代喷气客机和超音速飞机的发展;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现代计算机的水平;纳米技术的出现开创了微型机械的先河。火箭、宇宙飞船、航天飞机、人造卫星以及空间工作站等制造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的活动走出地球,走向太空。因此,人类的活动与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2.2机械制造技术是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 从设想到现实,从精神到物质,都是靠制造实现的。机械制造是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提高了制造的水平。信息技术引入机械制造技术,使机械制造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学,它由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组成,由机械制造技术与系统论、方法论、信息论、控制论和协同论相结合而构成。 2.3机械制造技术是现代工业的支柱

浅谈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应用广泛,这体现了我国的整体实力,它是工业技术和科学技术的良好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完善和发展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成了很多人关注的问题。文章就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为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意见。 关键词: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现代机械制造是一门综合的技术,它很好的融合了信息技术、集成化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等很多种科技成果,因此它的优势是很大的,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相比从前的技术更加系统化、智能化、高效化,它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优势 1.1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具有先进性 下奶机械制造技术是具有一定先进性的,这种技术着重于把管理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智能自动化技术有效的结合,将其应用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国,相比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现代的机械制造技术更加具有时代的气息,它从一定意义上拓展了科学技术,在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上无法是实现的能量传输、信息共享、物质联系等功能,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上都能得到很好的实现,所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先进性是不言而喻的。 1.2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具有拓展性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它从一定意义上增强了各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面是非常广泛的,它不单单局限在生产过程当中,不被束缚,所以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具有一定拓展性的。 1.3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具有统一性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是存在必然性的,传统的机械制造正在向现代化机械制造转变,正是这种转变使得企业中的经营战略等等也在不断的变化中,企业本身也不仅仅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已了,它是对产品的质量、生产时长还有制造成本等等很多方面的一个调整,将这些有效的结合,使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将企业的经济效益扩大,所以说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具有统一性。 1.4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具有全球性

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会员名录(精)

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会员名录单位名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北京北重汽轮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石景山吴家村100040 天津市变压器总厂天津市南开区黄河道南泥湾路3号300112 天津市发电设备总厂天津市北辰区北仓高峰路300400 内蒙古变压器厂呼和浩特市东门外010010包头飞天变压器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赛音道5#街坊014030保定市第二变压器厂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5号071000保定市八一电焊条厂河北省保定市丰路129号071013抚顺电瓷厂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东公园街113008 阿城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阿城市河东区150302 天水长城电器集团公司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南廊路1号741018 兰州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市七里河区民乐路66号730050 新疆天山锅炉厂乌鲁木齐市乌拉泊南郊830038 上海英达尔蓄电池有限公司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安建路100号201204 上游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上海市闽行区江川路555号200240 上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人民电器厂上海市愚园路1395号200050 上海电焊机厂上海市控江路1515号200093 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上海市闽行区江川路333号200240 上海四方锅炉厂上海市共和新路2901号200072 上海电站辅机厂上海市杨树浦路2200号200090 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上海市闽行区华宁路250号200245 常州牵引电机厂江苏省常州市兰陵路15号213001 无锡叶片厂江苏省无锡市清扬路305号214023 中国扬子集团设备制造厂安徽省滁洲市扬子工业区239064 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泾县南华路86号242500 淄博牵引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共青团路34号255030 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石桥路357号310022 浙江开关厂浙江省衢州市花园岗324000 浙江电除尘器总厂浙江省诸暨市望云路74号311800 杭州富春锅炉容器有限公司杭州市东新路17号310004 江西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南昌市井冈山大道1028号330002 南方电动工具厂南昌市北京东路4号330029 福州第一开关厂福州市新店南平路350012 福州变压器厂福州市新店南平路350012 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平顶山市南环东路22号467001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许昌市许继大道38号461000 郑州电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市华山路79号450006 南阳防爆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南阳市仲景北路22号473011 猴王技术总公司湖北省宜昌市夷陵路344号443003 湖南省醴陵电瓷厂湖南省醴陵市大桥北路11号412200 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湘潭市下摄司街302号411101 梧州市锅炉总厂广西梧州市莲花山路55号543005

(机械制造行业)现代机械设计方法

第11章现代机械设计方法 机械设计是生产机械产品的第一道工序,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果,因此,设计的过程是设计-评价-再设计的反复过程。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依据力学和数学建立的理论公式和经验公式,运用数表、图形和手册等技术资料,进行方案拟定、设计计算、绘图和编写设计说明书。 而现代设计是以产品为总目标的一系列种类繁多的现代设计法和技术的综合运用。生产技术的需要和先进设计手段的出现,必须促进设计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对于机械设计来说几乎是更新换代,传统的常规设计方法受到很大冲击,用科学的设计方法代替经验的、类比的设计方法已势在必行。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发展设计理论、改进设计技术及方法已成为当前机械设计的必然趋势。 11.1 计算机辅助设计 由于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数据处理准确、存储量大和具有逻辑判断功能等特点,因此,它已经成为现代工程设计中分析、计算、综合、决策、数据处理、图形处理和与各种现代设计法结构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这种人机交互式的设计方法,就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产品的生产分设计与制造两大部分,设计过程中除了需求分析及可行性研究与分析这两个环节很难用计算机实现外,其余从概念设计到设计结果都可用计算机实现,从而构成了CAD过程。制造过程是指从工艺过程设计开始,经产品装配直到进入市场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工艺设计以及采用数控机床时的加工编程等,从工艺过程设计到装配的一系列环节同样也可以用计算机实现,由此构成了广义的CAM过程。在CAM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软件,一类叫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CAPP:Computer Aider Proess Planning),另一类叫数据编程(NCP:NC Programming)。这两个过程的298

《机械制造工程学》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工程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A340013,学分:4,学时:64,实验:4) 一、课程的目的及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程中切削、工艺、设备与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与生产实习相配合,进一步通过有关课程设计,掌握工艺和工装设计的基本技术和能力;初步具备分析、处理机械制造工程中基本技术问题的能力。 涵盖了: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刀具、机床夹具设计和机械制造工艺等五方面的机械制造工程的专业基本知识。 二、理论教学要求 1.了解和基本掌握金属切削过程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工件表面的形成方法和成形运动、加工表面和切削用量三要素;刀具切削部分的结构要素;刀具角度;切削层参数与切削方式;刀具材料。金属切削的变形过程;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温度。刀具磨损、破损和使用寿命。切削用量的优化选择。刀具合理几何参数的选择。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2.了解和掌握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的功用、类型和结构特点。金属切削通用机床的分类及型号编制方法。典型机床的运动分析。各类典型通用机床的功用、类型和结构特点。 3.掌握和理解机械加工精度的基本概念。包括:加工精度和加工误差的定义。误差的性质及分类。工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原始误的定义及其分类。原始误差与机械加工表面质量误差之间的相互关系。原始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重点掌握原理误差、机床误差、夹具误差、刀具误差、调整误差、测量误差、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件内应力变化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与控制。误差的性质及分类。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包括分布图分析法及其应用、点图分析法及其应用。加工精度的综合分析方法及步骤。 4.掌握和理解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概念。包括:加工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的概念。表面质量对零件使用性能(零件的耐磨性、疲劳强度、耐腐蚀性、配合质量等)的影响。表面粗糙度及其影响因素。切削与磨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机械加工表面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降低表面粗糙度的措施。机械加工表面层的冷作硬化、金相组织变化和残余应力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控制机械加工表面物理机械性能变化的措施。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途径。常用的保证和提高加工表面质量的方法。 5.掌握和理解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制定。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含义及其组成。生产纲领与生产类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被加工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加工经济精度与加工方法的选择。典型表面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加工顺序的安排。工序的集中与分散。加工阶段的划分。影响工序加工余量的主要因素。加工余量的确定方法。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工艺尺寸链的定义和特征及其基本计算式。工艺尺寸链的建立。工艺尺寸链跟踪图的绘制。工艺尺寸链的分析、解算及运用。 6.了解和掌握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包括:装配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零件的装配性质和装配精度。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装配尺寸链的定义和形式;装配尺寸链的建立。保证装配精度的四种方法。 7. 掌握和理解机床夹具的定义、作用、组成及其分类。机床夹具保证工件加工精度的原理。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