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四十八勾_与土家人的太阳崇拜意识

合集下载

西兰卡普纹样的符号学

西兰卡普纹样的符号学

西兰卡普纹样的符号学西兰卡普纹样的符号学意蕴12-08-05 作者:刘妹编辑:校方人员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人的花铺盖。

它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也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体现姑娘“价值”的重要标记。

而西兰卡普的纹样,也逐渐成为土家人相互认同的符号形式,承载着民俗文化意蕴。

影响西兰卡普纹样符号生成的因素西兰卡普是土家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其纹样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土家人的宗教信仰、审美心理、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土家族信奉的神灵复杂多样,如八部天王、向官老人等。

到宋代,出现了佛教、道教和基督教信仰。

一些宗教符号被土家妇女接纳并应用,如佛教中的“绗”字纹,在西兰卡普纹样中就有大量引用。

宗教信仰使西兰卡普纹样变得丰富而有深度,展现出土家族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与追求。

西兰卡普与纯美术不同,具有明显的民俗功利目的,是土家族在观念和精神上民俗心态的物质反映,其纹样在土家族婚娶生育、节日庆典、故亡丧葬等民俗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展现。

纹样是以土家民俗为源泉的加工和再创造,其形成发展和价值取向都离不开民俗民风,同时,西兰卡普纹样的发展和创造又必然受到民族民俗的影响和制约。

西兰卡普的产生以实用为前提,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其纹样离不开人们的欣赏习惯。

土家先民不仅创造出具象和抽象的纹样造型,而且在其中融入了喻意的表现方法,使造型内涵得到升华,同时纹样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如阳雀花、四十八勾纹等等,都寄托了土家族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境界升华的典型例证,蕴含着朴素的审美意识。

这种审美意识与纹样符号的创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西兰卡普纹样符号的表现形式土家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对大自然有深厚的情感,西兰卡普纹样取材大多来自自然,如禾蔸花纹样。

禾蔸是稻田收割稻谷后的植物根部,本是废物,然而土家族却把禾蔸演变成“花”,搬上西兰卡普,表达了他们朴实厚道、知足知饱不忘根的情怀。

土家族的传统信仰

土家族的传统信仰

土家族的传统信仰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湖北和贵州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而深厚的传统信仰体系,这些信仰贯穿着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

一、宗教信仰土家族的传统信仰主要体现在宗教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信仰是土地爷信仰和祖先崇拜。

土地爷信仰是土家族民间信仰的核心,土家族人民相信土地爷是守护神,会保佑土家族的人民平安和丰收。

每年,土家族会举行盛大的土地爷庙会,以表达对土地爷的感激和敬仰。

土家族人还非常重视祖先崇拜,认为祖先是自己的灵魂之源。

他们会定期祭祀祖先,尊敬祖先的智慧和贡献。

同时,土家族人也相信祖先可以保佑他们的后代,赐福他们平安和幸福。

二、自然崇拜土家族的传统信仰中也包含了对自然界的崇拜。

土家族人民生活在山水之间,发展出一种深厚的山水信仰。

他们认为山水是神圣而灵性的存在,能够给予他们力量和保护。

土家族人对水的崇拜尤为显著。

他们相信水是生命之源,是能够涵养万物的母亲。

在土家族传统文化中,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土家族的许多节日和仪式都与水有关。

比如,“送水娘娘”是土家族的一项重要节日,人们会舞龙灌水,祈求水的滋润和丰收。

三、巫术信仰除了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土家族还有一种特殊的信仰形式,那就是巫术信仰。

土家族有专门的巫师,也称为“巫医”,他们被认为有超自然的能力和与神灵沟通的能力。

巫医在土家族社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能够为人们祈福和驱邪,还能够预测未来和治疗疾病。

土家族人民相信巫医是可以与神灵交流的桥梁,他们会在重大的节日和仪式上邀请巫医参与,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信仰与土家族文化传承土家族的传统信仰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这种信仰体系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使得土家族人民能够保持着对祖先、自然和信仰的敬畏之心。

土家族的传统信仰为他们的社区生活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纽带,让土家族人民感到归属和安全。

尽管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土家族传统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土家族人民依然尊重和传承着这一信仰体系。

当代艺术视域下西兰卡普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以九朵梅纹样为例

当代艺术视域下西兰卡普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以九朵梅纹样为例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彭 红 余冰雁 张 魁当代艺术视域下西兰卡普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以九朵梅纹样为例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CUL 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XILANKAP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ART—TAKING THE PATTERN OF NINE PLUM BLOSSOMS AS AN EXAMPLE引言西兰卡普(系土家语),又称土家织锦,其历史悠久,在漫漫长河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承载土家人精神生活、民俗文化和民族内涵的重要载体,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然而在当代开放、多元的艺术思潮下,西兰卡普受到了巨大冲击,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在时间的浪潮里被淹没。

为了能继续传承与发扬,西兰卡普应主动抓住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机遇,多元化发展,完成转型。

纵观艺术和设计界,当代艺术在创作观念、表现形式、风格和主题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兼容性的艺术特征,这可为西兰卡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和理念,并对其文创产品设计有着借鉴意义。

本文从当代艺术视域出发,基于思维、形态及功能三个层面来探究西兰卡普文创产品设计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中。

让西兰卡普重构自身,将传统的形式语言转换成当代的艺术形态,使得传统文化元素“活态化”地存在于当代生活中。

一、西兰卡普文创产品现状(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西兰卡普因纹样优美、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具有功能衍生和再设计的条件,但当前市面上西兰卡普文创产品种类仍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形式老化。

文创设计方向主要集中于纺织品的开发,如包包、装饰画、丝巾、围巾等。

纹样应用未跳脱出二维平面的束缚,仍停留在纹样直接赋予到产品表面的初级传统阶段,并未根据产品自身的功能需求等进行纹样的再设计,使得纹样只是平面化元素,与产品的契合度不高。

表现古蜀先民的太阳崇拜

表现古蜀先民的太阳崇拜

表现古蜀先民的太阳崇拜古蜀先民是中华文明历史上一支独特的民族,在他们的文化中,太阳崇拜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在古蜀文化中,太阳被视为神圣的象征,被古蜀先民视为一种能够赐予光明、温暖和生命力的力量。

通过对古蜀文化中太阳崇拜的深度和广度的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蜀先民的信仰体系、价值观以及他们对自然界的尊重。

【序】在古蜀先民的眼中,太阳是世界的中心,代表着最基本的光明和温暖。

在这个古老的文化中,太阳被视为众神的象征,是人们对生命、繁荣和幸福的期待。

太阳崇拜在古蜀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深入了解古蜀先民的思想和信仰至关重要。

【主体】1. 太阳崇拜的起源与意义古蜀先民对太阳崇拜的起源与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太阳作为天空中最明亮的物体,给予了人们温暖和光明。

在古蜀文化中,太阳被视为生命的象征,代表着神圣和正义。

古蜀先民相信,太阳的存在和运动对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他们将太阳崇拜视为一种能够带来好运和福祉的信仰。

2. 太阳崇拜在古蜀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太阳崇拜在古蜀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且对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蜀先民的信仰体系中,太阳被视为至高的神祇,代表着地位和权力。

古蜀文化中的统治者通常被称为"太阳之子",并且拥有崇高的地位和权威。

太阳崇拜也影响了古蜀社会的宗教和仪式活动,古蜀人会定期举行太阳祭祀仪式,用以向太阳神表达敬意并祈求保佑。

3. 古蜀先民对太阳的观察和研究古蜀先民对太阳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

他们发现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且与季节变化、农作物生长等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古蜀人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太阳观测和记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他们通过观察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的位置、光芒的强弱等现象,为农业生产、航海和历法的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古蜀先民太阳崇拜的深入了解,我们不仅获得了对古蜀文化的更全面理解,还能够从中感受到古蜀人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土家族织 锦 概 述

土家族织 锦 概 述

织锦概述织锦,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棉等纤维的织品。

《汉书》称:“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

”织锦有经纬起花和纬线起花,分别称为经锦和纬锦,此外还有经纬联合显花。

殷商时代中国就有了丝织物。

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彩斑斓,技术臻于成熟。

汉代朝廷设织室、锦署,织锦供宫廷享用。

至汉武帝后,中国织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波斯(今伊朗)、古罗马等国。

魏晋以后,蜀锦勃兴,在织造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以蜀锦为代表的唐代织锦远销到日本、波斯。

北宋时,朝廷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等地建立规模庞大的织造工场,生产各种绫锦。

元代设立织染局、织染提举司,机构庞大,集中了大批优秀工匠,以大量生产加金丝的织金锦而著称。

同时,民间作坊蓬勃兴起,江南织锦生产进入繁荣时期。

经历民国时期动荡,新中国建立以后,织锦工艺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根据各自的生产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织锦工艺。

中国织锦各种主要有: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四川蜀锦、杭州杭锦和少数民族的土家锦、壮锦、黎锦、傣锦、侗锦、瑶锦、苗锦和爱得利斯锦等。

土家织锦与壮锦、黎锦、傣锦合称为“中国民族民间四大名锦”。

土家织锦沿革土家织锦,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西兰”意为被面,“卡普”是花的意思,合起来即打花被面。

流传至今的土家织锦是一种三重经线开口的通经通纬、反面挑织、纬线显花的民族锦。

其经线俗称“站线”;挑织的纬线俗称“喂线”,又称“花线”。

土家织锦的艺术特色土家织锦是中华民族织锦的奇葩,是土家人特别是土家女性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的华美积淀,也是土家族的民族性格与气质在工艺美术中的载体,更是土家族走向世界的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

民间性是土家织锦与宫廷锦相比而存在的基本特征,它既是土家族重要的文化生活习俗,又美化了摆手舞、梯玛歌等节庆俗、婚俗、生育俗等。

(1)图案取材的丰富性武陵山区——特别是酉水流域一带,因为高山深谷、交通不便、僻居一隅、与外界联系较少,因而保留了沿袭至今的土家织锦手工生产工艺,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土家织锦技艺和大量精彩纷呈的传统图案。

苗族、土家族文化介绍

苗族、土家族文化介绍

苗族,(越南文:Mèo;泰语:แม้ว / ม้ง;Maew / Mong 英语也称Hmong),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在逃避战争和躲避朝廷的追杀中,为了隐秘行踪,担心苗族文字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抹掉烧掉,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族曾经自称Hmub(谐音:牡)、Hmongb(谐音:蒙)、Hmaob(谐音:摸)、maob(谐音:毛),有的地区自称“ghab nus(谐音:嘎脑)、ghab Xongb (谐音:仡熊)、deb songb(谐音:带叟)等。

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英文写作:MIAO 和HONGB. 其中青苗人精通药草,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人。

苗族自治州:恩施州、湘西州、文山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苗族自治县:苗族地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外国:越南、老挝、泰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蚩尤的读法:蚩尤chī yóu,。

恩施州西兰卡普浅探

恩施州西兰卡普浅探

天工|2023年第34期[摘 要]西兰卡普是我国土家族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所需而织造的民间织锦,也是我国土家族织锦工艺的主要表现形式,直到现在,西兰卡普都是土家族保存最完好的纺织类工艺品。

西兰卡普采用“通经通暗纬断挑纬,反面挑织”的技巧和方法完成织造,工序繁复、工艺精美、色彩斑斓,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通过探讨西兰卡普的起源与发展、织造工艺、传承方式、文化内涵等一系列问题,对西兰卡普做了系统的阐述。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西兰卡普,进而了解土家族文化,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西兰卡普;土家织锦;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4-0034-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吴杨雪.恩施州西兰卡普浅探[J].天工,2023(34):34-36.吴杨雪 山西师范大学 恩施州西兰卡普浅探作者简介:吴杨雪(199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

一、西兰卡普的起源与发展(一)西兰卡普的名称与传说西兰卡普的名称翻译有两种。

第一种:大部分学者将其统一翻译成西兰卡普,西兰的内涵为铺盖、棉被,卡普的内涵为花朵。

土家族人为了展现织锦技艺的土家特色,会在花铺盖前加上一个“土”字。

由此,西兰卡普可以解释为“土花铺盖”或者“花被面”。

第二种:少部分学者将其理解为“西郎卡普”。

西朗的含义为被子。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西兰卡普理解成带有花的棉被。

西兰卡普一词源自流传已久的土家族神话传说。

以前,土家族中有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孩,她的名字叫作西兰。

她擅长织锦,拥有高超的织锦技艺,热爱织造各种图案的西兰卡普,尤爱织造各种花朵图案。

西兰几乎织遍了所有的花,唯独没有织过白果花。

白果花在半夜绽放,为了能够在铺盖上织上白果花的图案,她彻夜不眠,长期在白果树下蹲守,就为等待白果花的绽放。

一天深夜,白果花终于绽放了,西兰正沉迷于对白果花的观察,醉酒的父亲被西兰的嫂子撺掇,不小心用拐棍夺走了这个年轻姑娘的生命。

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_土家族织锦图案的变化与发展_陈文武

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_土家族织锦图案的变化与发展_陈文武

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土家族织锦图案的变化与发展陈文武 黄伯权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016(2015)03-0020-06摘要:土家族织锦是土家族唯一完整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

其图案的内容、题材、工艺非常丰富。

本文针对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样按照类别与发展中形成的不同形态进行梳理,并结合具体作品与当地手工织锦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土家织锦未来前景做一个简单地预测,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关键词:土家族;织锦;图案土家族织锦又叫打花铺盖、被窝土花、花斑布、土花布、土锦等,土家语为“西兰卡普”。

它是用木制斜织腰机和牛角挑,通经断纬挑织而成,是土家族保留完整的唯一一种传统纺织手工艺品。

在土家族的民族记忆与历史遗迹中,土家织锦与梯玛歌、摆手舞、老司城遗址一样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也是土家历史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目前,土家族织锦技艺保存完整,且织造人数最多的为酉水流域永顺、龙山,其次是保靖、古丈、花垣、来凤等县,具体的村寨有龙山县苗儿滩、坡脚、靛房、隆头、洗车等;永顺县对山、和平、西岐、首车、勺哈等;保靖县的普戎、涂乍、清水等;古丈县的断龙等。

湖北的来凤、重庆黔江土家集聚地也有土家织锦村与织锦工作坊的存在,但保存织锦技艺完整的是龙山捞车河流域的苗儿滩、洗车及其它边缘村寨。

这些地区至今仍有织造的民间工艺人及手工艺作坊的存在,大家留有使用与交换这一种民族工艺品的习惯。

一、土家织锦图案的传统土家族织锦由“西兰卡普”与“土家花带”组成,它的装饰图案非常丰富,涉及到土家族的各个方面,可谓“浓缩了的土家文化”。

现在流传下来大约有409种。

从图案编制技艺上看,有斜纹彩色与平纹素色两大方面,斜纹彩色织锦图案200余种,平纹素色织锦图案150余种,土家花带图案50余种。

从图案形式内容上可分为具象、抽象两大类。

具象类有动物图案等41种,植物图案66种,生活用具图案38种,综合图案35种。

抽象类有勾纹系列16种,文字纹系列13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31 No.1 2010年1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n.2010“四十八勾”与土家人的太阳崇拜意识盛竞凌(湖南省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摘要:“四十八勾”是土家织锦纹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抽象纹样,隐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它反映了土家人的太阳崇拜意识,隐喻着驱秽避邪,消灾纳吉、祈子求昌,兴旺种族的含义,是土家族“生殖信仰”和“祖先崇拜”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关键词:土家织锦;四十八勾;太阳崇拜;生殖信仰;祖先崇拜中图分类号:C91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0)01-0092-03“四十八勾”是土家织锦纹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抽象纹样,其中心部位由一个近似菱形的块状及八个变形的“卍”纹组成,以此对称地向外缘逐渐推移递进,勾勾相连,层层色变,从而构成多层次的中心扩散状,形同光芒四射的太阳,十分壮观。

作为土家族织锦的典型图纹,“四十八勾”中隐含的文化意蕴最为复杂,总体上说来,它反映了土家人的太阳崇拜意识,隐喻着驱秽避邪,消灾纳吉、祈子求昌,兴旺种族的含义,是土家族“生殖信仰”和“祖先崇拜”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有时甚至具有某种类似本民族“图腾”的功能而被视为神物,渗透着超自然的神灵幻想,成为万物有灵的物化形态。

一“四十八勾”与土家人的太阳崇拜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凡是阳光照耀到的地方,都存在太阳崇拜。

太阳是原始宗教信仰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

在原始信仰产生之初,初民的认识与思维方式十分简单,他们对即使最为直观的自然常识亦无从理解。

与此相适应的是严酷的生存环境以及落后的生产方式。

那时期的人类仅仅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苦苦挣扎,其所关心的只是传种接代与养育人口。

在这场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最为粗陋的经济形态和古老类型的思维相适应”[1]P217。

从人类进化史角度而言,此种环境下自然万物与自然现象对人类的思维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太阳与初民的关系最为密切,人类要生存繁衍首先离不开太阳,原始初民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对之加以顶礼崇拜。

中外各地的考古文献可资证明:日神崇拜为万物有灵信仰的突出表现形式。

我国内蒙古阴山,广西宁明花山,四川珙县,云南沧源等地普遍存在着有关太阳神和太阳崇拜的崖(岩)画;古老的犹太人很早就有太阳收稿日期:2009-09-15基金项目:2008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08C707)作者简介:盛竞凌(1969-),女,土家族,湖南永顺人,湖南省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文艺学硕士,主要从事民族民间文艺学研究。

崇拜的观,《旧约全书》有大量相关记述;在巴尔干地区,太阳女神曾是一些民族的主要神祗,普遍受到崇奉;在澳大利亚西部,原有的土著部落有着非常普遍的太阳图腾现象[2]P37。

使即在充满艺术魅力的希腊神话中,日神虽非主神,但亦无所不见,如日神赫利俄斯能使盲者复明,又能使恶者失明,其威力无边。

总之,太阳崇拜作为自然万物有灵观念的一种形式,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它属于早期的自然信仰,与原始时代的图腾崇拜相互融合。

土家族,这个同样接受太阳光照耀的民族,同样有着对太阳的崇拜与敬仰。

在土家语中,太阳被称为“劳兹”,是伟大神灵的意思。

土家人仰慕太阳、崇拜太阳,进而祭祀太阳。

土家族祭祀太阳的仪式有两类,一曰生辰祭祀,一曰生产祭祀。

生辰祭祀是在太阳生辰日那天举行的祭祀仪式。

土家族地区流传着有关太阳诞生的传说。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二个太阳,昼夜炙烤大地,岩石被晒得破裂,草木被晒得焦枯,120姓人晒死了20姓。

土家族英雄祖先卵玉怜惜受苦受难的百姓,攀上马桑树顶,用她那曾将天地射开的箭射下10个太阳,剩下的这两个太阳吓得藏于东海海底不敢出来。

天地一片漆黑,人们怎么请求也不顶用,后来公鸡去东海边上把太阳说服了,于是人们把太阳再次复出的日子视为它的“生日”,并举行太阳生辰祭祀。

[3]只是对太阳生辰日各地确定的具体时间不同,湖北长阳一带的土家族以农历“十一月十九日为太阳生辰,各家俱晨起焚香,极慕敬”[4]湘西一带土家族则以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太阳生辰。

“传说这天是太阳生日,晒衣被皮袄,不生蠹虫。

土王在世时,每年六月六日,就将蟒袍锦服放之烈日下翻晒,且还主持祭祀太阳生辰仪典,赏赐臣民丰盛酒食。

故家家于这天敬祭太阳,翻晒衣裘,以求年岁丰稔。

”[5]P152生产祭祀,主要是在大型集体劳动生产过程中举行的太阳神祭仪。

主要是由歌师在生产前后鸣锣击鼓,唱神辞,焚纸烧香以祭。

旧时亦有请送太阳神的简朴仪式,一般均在田边地头举行。

川东一带土家族在生产祭祀中,除鸣锣击鼓外,还有锁呐、长号等类乐器,场面十分热烈壮观。

[6]P78除了定期举行大型的太阳神祭祀活动外,土家族民间普遍流传着太阳符号化习俗,即太阳纹样“十”、“卍”在日92常生活中的普遍流传。

“十”、“卍”字纹图案在土家人心中具有吉祥、吉利等意义,多用于吉庆喜事中。

如土家姑娘婚嫁时其陪嫁的土家织锦被面上织有“卍”字纹;新生婴儿满月时,外婆赠送的摇窝被褥上织有“卍”字纹,老人寿诞之际,亲朋好友所送的贺礼上须用红纸交叉成“十”字纹样以示大吉大利等等。

不仅如此,聪明灵巧的土家姑娘还把她们对太阳的崇拜编织成美丽的五彩图纹,做成各种生活饰品。

土家织锦“四十八勾”就是由一组变形的“卍”字纹组成的,其中心的菱形块状表示火热的太阳,其多层扩散的勾纹即表明太阳光芒四射,它是土家人最典型的也是最直接的太阳崇拜反映。

如同太阳的光耀普照大地一样,太阳符号“十”、“卍”字纹也几乎渗透于土家人生活的各个领域。

这有力表明一个民俗事实:在这些太阳纹样流传地区广大土家族民众的集体心灵深处,确实广泛存在着太阳崇拜的遗风。

随着时间的流逝,土家人虽然表面上淡化了对太阳神的祭祀仪式,然而他们的集体意识的深处却依然保存着太阳崇拜的原始意绪。

二太阳崇拜的文化意蕴土家族敬仰太阳、崇拜太阳,其中隐喻了深刻的文化意蕴。

概括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生命之根的感恩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土家族太阳信仰意蕴的第一个层面,是对自身生命的保障和佑助所发出的祈求和呼唤。

洪荒时代,太阳为原始的先民们驱散黑暗与寒冷,带来光明与温暖,也驱散心中的恐惧与不安,带来内心的喜悦与安宁。

当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太阳与万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在太阳的照耀下,庄稼得以生长成熟,太阳也就变成了人类生命的依托。

“堆金不如堆谷”、“命生苦,饭将补”,稻谷米饭在人们心中比什么都贵重。

为了生命之火长燃不熄,人们总是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把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保障五谷生长的太阳的庇护上,从而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对太阳的仰慕和崇拜意识。

土家族是一个较早进入农耕社会的民族,太阳的阴晴圆缺,太阳运行规律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故而在众多天象崇拜中,他们最为崇拜太阳神。

在土家人心中,太阳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使万物得以生长,农业获得丰收,其威力无边,是生命之神。

湘西一带土家族的《挖土锣鼓歌》中就曾这样赞颂它:“太阳神来太阳神,挖土之人送你行…地上万物靠你养,没你太阳活不成。

弟子今天送你走,纸烧三贴香三根。

保佑凡间四季好,风调雨顺享太平。

[7]P27”“农夫他把太阳敬,保佑禾苗好收成。

年老之人把他敬,白发转青牙生根。

细娃小伢把他敬,少犯天煞长成人。

守牛伢儿敬太阳,牛羊不得走四邻。

”[8]P189-190从这两段唱词中可以看到,土家人心中的太阳是万物之母,是农业生产的丰收神,是小孩成长的保护者,还能赐给老人以长寿健康,并能帮助人们照管牲畜。

它对人恩情无边,功德无量,它是土家族人心中的生命之根,幸福之源。

土家人敬慕太阳,就是对生命之根的感恩。

(二)种族繁衍的企盼弗雷泽曾指出:“活着并引出新的生命,吃饭和生儿育女,这是过去人类的基本要求,只要世界还存在,也将是今后人类的基本需求……因此,食物和孩子这两种东西乃人们用巫术仪式来表演季节运行所追求的最主要的东西”[9]P435。

正是由于原始初民对生命的诞生和繁衍怀有十分神秘的感觉,更由于极高的死亡率,人类对于自身的繁衍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渴望,并不择手段地采取了一系列理性或非理性的措施,企图达到繁衍及壮大自我族群目的。

土家族太阳崇拜意蕴的第二个层面即对种族繁衍的强烈企盼,对生殖的信仰。

人类心灵的文化史上,都曾发生过一种强烈的愿望和冲动,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太阳崇拜正反映了我们先民追寻自我生命之源的玄想和臆断:人的性命,是太阳繁衍的结晶。

对它的信仰,也是对自我生命之源的追忆和敬重。

太阳因为威力无穷,生化万物,因此成了初民性崇拜的对象,“太阳是人类的缔造者,是伟大的万有之父”[10]P2。

“人类的崇祀,是原始的企求,不外乎是‘繁息’,而繁息与太阳是分不开的,所以生殖崇拜与太阳崇拜永远勾连在一起,到处是并肩存在的”[11]P28。

据弗雷泽介绍,在新几内亚西端和澳大利亚北部之间的洛蒂、萨马他以及其他群岛,异教徒把太阳看作男性的本源,把地球看做女性的本源,由于有了男性的太阳,所以女性的地球才能生育繁殖。

他们称太阳为太阳先生,并以椰子树叶做的灯来表示太阳。

在他们家里或在神圣的无花果树上到处都可以看见挂着这种灯。

每年一次,在雨季开始时,太阳先生便降临在这颗神圣的无花果树上给大地授精。

这时候人们大量屠宰猪狗来祭奠,男女一齐纵情狂欢,太阳与大地的神秘交合就这样公开地在歌舞声中,在男男女女于树下真正进行的性交活动中戏剧性地体现出来。

而这种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向太阳祖宗求得雨水、丰富的饮料和食品,求得子孙兴旺,生育繁殖,多财多福。

[9]P435,207由此亦可见太阳的生殖文化功能。

在中国,鄂温克族的神话认为,太阳出来的地方有位白发的老太婆,她的乳房硕大无比,所有的小孩都是她赐予的。

朝鲜族更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日之子”,太阳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繁衍,同时太阳还保护着儿童的成长。

土家族是一个崇拜太阳的民族,也是一个崇拜生殖的民族。

土家先民视太阳为女人,月亮为男人,还有太阳妹妹,月亮哥哥的故事。

[5]P62拜崇太阳即崇拜母性,崇拜母性即崇拜永恒的生命力。

在以父系社会为主体的土家氏族社会里,女性(母性)的地位是从属的。

所以,以女性为主体创作的土家织锦中,更多的将母爱,多子的渴望和企求融进象征太阳与生命的小小的四十八勾之中,并逐渐“演变成相对稳定的观念符号”,世代相承。

土家织锦是土家姑娘嫁妆中必不可少的首选,主要用途是制做被盖。

而嫁妆被盖正是婚嫁夫妻团圆洞房的必备之物,是恩爱之基地,繁衍后代之温床。

因此,每当土家姑娘出嫁前,就必须花大量的精力来准备西兰卡普作为嫁妆,而最有象征意义、最漂亮且难度最大的四十八勾,就自然成了姑娘显示自己才能的理想图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