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相交线和平行线专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相交线和平行线专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相交线和平行线专用教案

相交线

第一部分 相交线、垂线

课时目标:理解相交线的定义、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邻补角的定义,正确识别“三线八角”;理解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掌握垂线的性质; 教师讲课要求 【知识要点】:请学生看一下做好上课的准备 (一)相交线 1. 相交线的定义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这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公共点称为两条直线的交点。如图1所示,直线AB 与直线CD 相交于点O 。

O

D

C

B

A

4

3

21A

B

C

D

O 21

O

C

B

A

图1 图2 图3 2. 对顶角的定义

若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如图2所示,∠1与∠3、∠2与∠4都是对顶角。

注意:两个角互为对顶角的特征是:(1)角的顶点公共;(2)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3)两条相交线形成2对对顶角。

3. 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4. 邻补角的定义

如果把一个角的一边反向延长,这条反向延长线与这个角的另一边构成一个角,此时就说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如图3所示,∠1与∠2互为邻补角,由平角定义可知∠1+∠2=180°。

(二)垂线 1. 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A

B C

D

1

A B C D 1

图4

如图4所示,直线AB 与CD 互相垂直,垂足为点O ,则记作AB ⊥CD 于点O 。

其中“⊥”是“垂直”的记号;是图形中“垂直”(直角)的标记。 注意:垂线的定义有以下两层含义:

(1)∵AB ⊥CD (已知) (2)∵∠1=90°(已知) ∴∠1=90°(垂线的定义) ∴AB ⊥CD (垂线的定义) 2. 垂线的性质

(1)性质1: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即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即垂线段最短。 3. 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m

D

C

B

A

P

图5 图6

如图5所示,m 的垂线段PB 的长度叫做点P 到 直线m 的距离。 4. 垂线的画法(工具:三角板或量角器) 5. 画已知线段或射线的垂线 (1)垂足在线段或射线上

(2)垂足在线段的延长线或射线的反向延长线上

(三)“三线八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可得八个角,即“三线八角”,如图6所示。

(1)同位角:可以发现∠1与∠5都处于直线l 的同一侧,直线a 、b 的同一方,这样位置的一对角就是同位角。图中的同位角还有∠2与∠6,∠3与∠7,∠4与∠8。

(2)内错角:可以发现∠3与∠5都处于直线l 的两旁,直线a 、b 的两方,这样位置的一对角就是内错角。图中的内错角还有∠4与∠6。

(3)同旁内角:可以发现∠4与∠5都处于直线l 的同一侧,直线a 、b 的两方,这样位置的一对角就是同旁内角。图中的同旁内角还有∠3与∠6。

范例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如果是错误的,说明理由。

(1)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垂线的长度叫做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2)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3)两条直线相交,若有一组对顶角互补,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4)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要么相交,要么平行。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是否清晰。(1)、(2)都是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描述,由“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可判断(1)、(2)都是错的;由对顶角相等且互补易知,这两个角都是90°,故(3)正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平行,必须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解答:(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垂线是直线,它的长度不能度量,应改为“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2)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点到直线的距离”不是指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本身,而是指垂线段的长度。 (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4)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才是相交或平行。如果没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两条直线还可能是异面直线。

说明:此题目的是让学生抓住相交线平行线这部分概念的本质,弄清易混概念。

范例2. 如下图(1)所示,直线DE 、BC 被直线AB 所截,问∠∠∠∠1424与,与,∠∠34与各是什么角?

A D

1 2 3

E 4

B C

图(1)

A D

1 2 3

E 4

B 图(2)

范例3 如下图(1),

l 2

3

6 4 5

1 2 l 1

l 3

图(1)

(1)∠∠12与是两条直线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被第三条直线_________________所截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角。

(2)∠∠13与是两条直线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被第三条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所截构成的________________角。

(3)∠∠34与是两条直线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被第三条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截构成的_______________角。

(4)∠5与∠6是两条直线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被第三条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截构成的________________角。 。

2.在下列各题的括号内加注理由。

(1)如图10,∠ABC=∠CDA ,∠CBD=∠ADB 求证:ABCD

证明: ∵ ∠ABC=∠CDA( ) ∠CBD=∠ADB( ) ∴ ∠ABD=∠CDB( )

∴ AB ∥CD( )。

(2)已知:CDE 是一直线,∠1=1250,A=550

求证: AB ∥CD

证明:∵ CDE 是一直线(已知)

∴ ∠1+∠2=1800

( )

∵ ∠1=1250

( )

∴ ∠2=550

( )

又 ∵ ∠A=550

( ) ∴ ∠2=∠A( )

∴ AB ∥CD( )

范例4按要求作图,并回答问题。

10

75

68943

21(1)

一、判断(每题1分,共10分)

1.顶点相同并且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

2.相交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若有一个角是直角,就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3.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

4.如图1,∠2和∠8是对顶角.( )

5.如图1,∠2和∠4是同位角.( )

6.如图1,∠1和∠3是同位角.( )

7.如图1,∠9和∠10是同旁内角,∠1和∠7也是同旁内角.( ) 8.如图1,∠2和∠10是内错角.( )

9.O 是直线AB 上一点,D 分别在AB 的两侧,且∠DOB=∠AOC, 则C,O,D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

D C A B N

M P

(2)

Q

l

a

7568

432

1b

(3)5

6

43

21

A

B N

M P

(4)O

Q

42

1

D C

A

B (5)

O

F

E

10.如图2,其中共有4对同位角,4对内错角,4对同旁内角.( ) 二、填空(每空1分,共29分)

11.如图3,直线L 截直线a,b 所得的同位角有______对,它们是_ _____;?内错有___对,它们是_____ _;同旁内角有______对,?它们

是_____ _;?对顶角_____?对,?它们是_____ _.

12.如图4,∠1的同位角是________,∠1的内错角是________,∠1?的同旁内角是_______.

13.如图5,直线AB,CD 相交于O,OE 平分∠AOD,FO ⊥OD 于O,∠1=40°,则∠2=?___ __,∠4=______. 14.如图6,AB ⊥CD 于O,EF 为过点O 的直线,MN 平分∠AOC,若∠EON=100?°,?那么

∠EOB=_____ ,∠BOM=_____ .

15.如图7,AB 是一直线,OM 为∠AOC 的角平分线,ON 为∠BOC 的角平分线,则OM,ON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 1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线段中,以_________为最短.

17.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____ ____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D C A B N

M (6)

O

F

E C A

B

N M (7)

D C A

B

(8)

O 18.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______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19.如图8,要证BO ⊥OD,请完善证明过程,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依据:∵AO ⊥CO,∴∠AOC=__________(___________).又∵∠COD=40°(已知),∴∠AOD=_______.?∵∠BOC=∠AOD=50°(已知),∴∠BOD=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图9,直线AB,CD 被EF 所截,∠1=∠2,要证∠2+∠4=180°,请完善证明过程,?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依据.∵直线AB 与EF 相交,∴∠1=∠3=(__________),又∵∠1+?∠4=180°(___________),∠1=∠2(已知), ∴∠2=∠3,∠2+∠4=180°(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每题3分,共30分). 21.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

A.相等的角为对顶角

B.不相等的角一定不是对顶角

C.不是对顶角的角都不相等

D.有公共顶点且和为180°的两个角为邻补角

22.两条相交直线与另外一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它们的交点个数是( ) A.1 B.2 C.3或2 D.1或2或3

23.如图10,PO ⊥OR,OQ ⊥PR,能表示点到直线(或线段)的距离的线段有( ) A.1条 B.2条 C.3条 D.5条

(10)

R

O P

Q D

C

A

B

(11)

O D C

A

B

(12)

F

E

24.如图,OA ⊥OB,OC ⊥OD,则( )

A.∠AOC=∠AOD

B.∠AOD=∠DOB

C.∠AOC=∠BOD

D.以上结论都不对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同一平面内,过已知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有且只有一条

B.连结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任一点,使这条线段垂直于已知直线

C.作出点P 到直线的距离

D.连结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任一点的线段长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26.如图12,与∠C 是同旁内角的有( ). A.2 B.3 C.4 D.5 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三个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

B.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

C.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对对顶角互余,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

D.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两个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 28.如果∠1与∠2互为补角,且∠1>∠2,那么∠2的余角是( )

A. 12(∠1+∠2)

B. 12∠1

C. 12(∠1-∠2)

D.12∠2

29.已知OA ⊥OC,∠AOB:∠AOC=2:3,则∠BOC 的度数是( )

A.30°

B.150°

C.30°或150°

D.以上答案都不对下图中共有30.右图共有几对对顶角( ) A.18对 B.16对 C.20对 D.22 对 四、作图题(4+3=7分)

31、如图,按要求作出:(1)AE ⊥BC 于E; (2)AF ⊥CD 于F;

(3)连结BD,作AG ⊥BD 于G.

32、如下左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公路AB 上由A 向B 行驶,M 、N 分别是位于公路AB 两侧的村庄,(1)现在公路AB 上修建一个超市C ,使得到M 、N 两村庄距离最短,请在图中画出点C (2)设汽车行驶到点P 位置时离村庄M 最近;行驶到点Q 位置时,距离村庄N 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 上分别画出P 、Q 两点的位置。

(1) (2) 五、解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33.如图,已知∠ABC=90°,∠1=∠2,∠DCA=∠CAB, 求证:(1)CD ⊥CB;(2)CD ?平分∠ACE.

C

A

B

O

F E

34.如图,OE,OF 分别是∠AOC 与∠BOC 的平分线,且OE ⊥OF,求证:A,O,B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课时目标]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正确地表示平行线,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能综合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证明和计算。 教师讲课要求

知识要点:请学生看一下准备上课 1. 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注意:

(1)在平行线的定义中,“在同一平面内”是个重要前提; (2)必须是两条直线;

(3)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平行,两条互相重合的直线视为同一条直线。

m 进行分类的。

2. 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图7

D

C

B A

21

D C

A B

E

D

C

A

B

平行用“∥”表示,如图7所示,直线AB 与直线CD 平行,记作AB ∥CD ,读作AB 平行于CD 。 3. 平行线的画法

4. 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5.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4)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6. 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范例1如图,已知∠AMF=∠BNG=75°,∠CMA=55°,求∠MPN 的大小

P

N

M A

B

E F G

H

C

范例2如图,∠1与∠3为余角,∠2与∠3的余角互补,∠4=115°,CP 平分∠ACM ,求∠PCM

°

范例3如图,已知:∠1+∠2=180°,∠3=78°,求∠4的大小

范例4如图,已知:∠BAP 与∠APD 互补,∠1=∠2,说明:∠E=∠F

范例5 如图,已知AB ∥CD ,P 为HD 上任意一点,过P 点的直线交HF 于O 点,试问:∠HOP 、∠AGF 、∠HPO 有

怎样的关系?用式子表示并证明

范例6 如图,已知AB∥CD,说明:∠B+∠BED+∠D=360°

A B A B

E F E

C D C D

范例7. 小张从家(图中A处)出发,向南偏东40°方向走到学校(图中B处),再从学校出发,向北偏西75°的方向走到小明家(图中C处),试问∠ABC为多少度?说明你的理由。

范例8如图,∠ADC=∠ABC,∠1+∠2=180°,AD为∠FDB的平分线,说明:BC为∠DBE的平分线。

范例9 如图,DE,BE 分别为∠BDC,∠DBA的平分线,∠DEB=∠1+∠2

(1)说明:AB∥CD

(2)说明:∠DEB=90°

分析:(1)欲证平行,就找角相等与互补,但就本题,直接证∠CDB与∠ABD互补比较困难,而∠1+∠2=∠DEB,若以E为顶点,DE为一边,在∠DEB内部作∠DEF=∠2,再由DE,EB分别为∠CDB,∠DBA的平分线,就不难证明AB∥CD了,(2)由(1)证得AB∥CD后,由同旁内角互补,易证∠1+∠2=90°,进而证得∠DEB=90°

第二段

一. 选择题

1. 如图1,直线a 、b 相交,∠1=120°,则∠2+∠3=( )

A. 60°

B. 90°

C. 120°

D. 180°

a

b

12

3

a

b

12

3

4

图1 图2 图3 2. 如图2,要得到a ∥b ,则需要条件( ) A. ∠2=∠4 B. ∠1+∠3=180° C. ∠1+∠2=180 D. ∠2=∠3

3. 如图3,给出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其依据是( ) A.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D.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 如图4,AB ∥ED ,则∠A +∠C +∠D =( ) A. 180°

B. 270°

C. 360°

D. 540°

A

B

C

D E

图4 图5 5. 如图5所示,1l ∥2l ,∠1=120°,∠2=100°,则∠3=( )

A. 20°

B. 40°

C. 50°

D. 60°

6. 已知:如图6,∠AOB 的两边 OA 、OB 均为平面反光镜,∠AOB =40°,在OB 上有一点P ,从P 点射出一束光线经OA 上的Q 点反射后,反射光线QR 恰好与OB 平行,则∠QPB 的度数是( )

A. 60°

B. 80°

C. 100°

D. 120°

图7 图8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B. 同位角相等

C.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D. 同角的余角相等

8.如果∠1和∠2是两平行线a ,b 被第三条直线c 所截的一对同位角,那么( ) A. ∠1和∠2是锐角 B. ∠1+∠2=180°

C. 12∠1+1

2∠2=90°

D. ∠1=∠2 9.如图5,AB ∥CD ,则结论:(1)∠1=∠2;(2)∠3=∠4;(3)∠1+∠3=∠2+∠4中正确的是( ) A. 只有(1) B. 只有(2)

C. (1)和(2) C. (1)(2)(3)

图5

10.如图6,AB ∥CD ,若∠3是∠1的3倍,则∠3为( )

A.

45

B.

135

C.

120

D.

90

图6 图7

11.如图7,DH ∥EG ∥BC ,且DC ∥EF ,则图中与∠1相等的角(不包括∠1)的个数是( ) A. 2 B. 4 C. 5 D. 6

12.如图8,已知AB ∥CD ,CE 平分∠ACD ,∠A=110°,则∠ECD 的度数为( ) A 110° B. 70° C. 55° D. 35°

图8 图9

13.如图9,如果DE ∥BC ,那么图中互补的角的对数是( ) A. 2对 B. 3对 C. 4对 D. 5对 二. 填空题

1. 如图7,CB ⊥AB ,∠CBA 与∠CBD 的度数比是5:1,则∠DBA =________度,∠CBD 的补角是_________度。 2. 如图8,AC ⊥BC ,CD ⊥AB ,点A 到BC 边的距离是线段_____的长,点B 到CD 边的距离是线段_____的长,图中的直角有_____________,∠A 的余角有_______________,和∠A 相等的角有__________。 3. 如图9,当∠1=∠_____时,AB ∥CD ;当∠D +∠_____=180°时,AB ∥CD ;当∠B =∠_____时,AB ∥CD 。

D 543

2

1

C

B

A

图9 图10

4. 如图10,AB ∥CD ,直线l 平分∠AOE ,∠1=40°,则∠2=___________. 5. 若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而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3倍少30°,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1,∵∠1=∠2∴( )∥( )( ),∴∠D=( )( )又∵∠D=∠3(已知)∴∠( )=∠( )∴( )∥( )( )

图1 图2

7.如图2,AD∥BC,∠1=60°,∠2=50°,则∠A=(),∠CBD=(),∠ADB=(),∠A+∠ADB+∠2=()

8.图3,由A测B的方向是(),由B测A的方向是()

图3 图4

9.如图4,a∥b,AB⊥a垂足为O,BC与b相交于点E,若∠1=43°,则∠2=(

10.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平行,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4倍少30°,则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和(

11.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a、b、c,已知a∥b,且c⊥a,则b与c的位置关系是()。

三. 解答和证明

1、如图10,AB∥CD,BE平分∠ABC,CF平分∠BCD,你能发现BE和CF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么?并证明你的结论。

图10

2、判断下面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如图11:AE平分∠CAD,AE∥BC,那么∠B=∠C

图11

(2)如图11:如果∠B=∠C,AE∥BC,那么AE平分∠CAD。

3、如图12,AB∥CD,∠ABE=∠FCD,∠F=40°,求∠E的度数。

图12

4、已知,∠DBF:∠ABF:∠BFC=1:2:3,AB∥CD,说明:BA平分∠EBF

图13

5 已知:如图,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BEF 的平分线与∠DF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说明∠P =90.

1.a 、b 、c 是直线,且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2.如图5-1,MN ⊥AB ,垂足为M 点,MN 交CD 于N ,过M 点作MG ⊥CD ,垂足为G ,EF 过点N 点,且EF ∥AB ,交MG 于H 点,其中线段GM 的长度是________到________的距离, 线段MN 的长度是________到________的距离,又是_______的距离,点N 到直线MG 的距离是___.

3.如图5-2,AD ∥BC ,EF ∥BC ,BD 平分∠ABC ,图中与∠ADO 相等的角有_______

个,分别是___________. 4.因为AB ∥CD ,EF ∥AB ,根据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

5.命题“等角的补角相等”的题设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 6.如图5-3,给出下列论断:①AD ∥BC :②AB ∥CD ;③∠A =∠C .

以上其中两个作为题设,另一个作为结论,用“如果……,那么……”形式,写出一个你认为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___.

7.如图5-4,直线AB 、CD 、EF 相交于同一点O ,而且∠B O C=23∠AOC ,∠DOF =13

∠AOD ,那么∠FOC =_____

_ 度.

8.如图5-5,直线a 、b 被c 所截,a ⊥l 于M ,b ⊥l 于N ,∠1=66°,则∠2=________.

9.如图5-6,∠ACB =90°,CD ⊥AB ,则图中与∠A 互余的角有 个,它们分别是 .∠A =∠ ,根据

G H N

M F E

D

C B

A F

E

O

D

C B

A

图5-1 图5-2

D

B

A

F

E

O D

C

B

A

c l

N

M

b

a

2

1

图5-3 图5-4 图5-5

是.

10.如图5-7,一棵小树生长时与地面所成的角为80°,它的根深入泥土,如果根和小树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2等于°.

11.如图5-8,量得∠1=80°,∠2=80°,由此可以判定∥,它的根据是.量得∠3=100°,∠4=100°,由此可以判定∥,它的根据是.

13.a、b、c是直线,且a∥b,b∥c,则a___c;

a、b、c是直线,且a⊥b,b⊥c,则a___c;

14.如图

15.如图5-10,直线AB与CD交于O点,∠-∠=?

3180,则∠2= .

16.如图5-11,直线AB、EF相交于O点,CD AB

⊥于O点,∠=?'

EOD12819,则∠∠

BOF AOF

,的度数分别为.

二、选择题

17.若a⊥b,c⊥d则a与c的关系是()

A.平行B.垂直C.相交D.以上都不对

18.如图5-12,∠ADE和∠CED是()

A.同位角B.内错角C.同旁内角D.互为补角

19.如图5-13,l l

12

11052140

//,,

∠=∠=

,则∠=

α()

A. C.65 D.

图5-13

20.如图5-14,能与∠α构成同旁内角的角有( ) A . 5个 B .4个 C . 3个 D . 2个 21.如图5-15,已知AB CD //,∠α等于( ) A .

75

B . 80

C . 85

D . 95 A

B

120°

α25°

C D B M

C

A N P D

22.如图5-16,AB CD MP AB MN ////,,平分∠∠=∠=AMD A D ,,4030 ,则∠NMP 等于( ) A . 10 B . 15 C . 5 D . 75.

23.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4倍少30 ,那么这两个角是( ) A . 42138

B . 都是10

C . 42138

、或4210

、 D . 以上都不对

24.如图5-17,a ∥b ,∠1与∠2互余,∠3=1150,则∠4等于( )

A .1150

B . 1550

C . 1350

D .1250

25.如图5-18,∠1=150

, ∠AOC =900

,点B 、O 、D 在同一直线上,则∠2的度数为( )

A .750

B .150

C .1050

D . 1650

26.如图5-19,能表示点到直线(或线段)距离的线段有( )

A . 2条

B .3条

C .4条

D .5条 27.下列语句错误的是( )

A .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B .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C .若两个角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和等于平角, 则这两个角为邻补角

D .平移变换中,各组对应点连成两线段平行且相等 28.如图5-20,如果AB ∥CD ,那么图中相等的内错角是( ) A .∠1与∠5,∠2与∠6; B .∠3与∠7,∠4与∠8;

C .∠5与∠1,∠4与∠8;

D .∠2与∠6,∠7与∠3

29.下列语句:①三条直线只有两个交点,则其中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②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截,同旁内角相等,

那么这两条平行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其中( ) A .①、②是正确的命题 B .②、③是正确命题 C .①、③是正确命题 D .以上结论皆错

30.下列与垂直相交的洗法:①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②一条直线如果它与两条平行线中

的一条垂直,那么它与另一条也垂直;③平行内, 一条直线不可能与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其中说法错误个数有( )

A .3个

B .2个

C .1个

D .0个 三、解答题

31.如图5-21,过P 点,画出OA 、OB 的垂线.

d

第(18)题4

321

c

b

a 第(20)题D

C

B

A

O

第(19)题D

C

B

A

2

1

图5-17 图5-18 图5-19

图5-15 图5-16 87

654321

D C B A 图5-20

2.

32.如图5-22,过P点,画出AB、CD的垂线.

3. B

A P

C D

34.如图5-24,AB⊥BD,CD⊥MN,垂足分别是B、D点,∠FDC=∠EBA.

(1)判断CD与AB的位置关系;

(2)BE与DE平行吗?为什么?

N

M

F

E

D

C

B

A

35.如图5-25,∠1+∠2=180°,∠DAE=∠BCF,DA平分∠BDF.

(1)AE与FC会平行吗?说明理由.

(2)AD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3)BC平分∠DBE吗?为什么.

F

2

1

D

C

B

A

图5-21

图5-22

图5-23

图5-24

36.如图5-26,已知:CE =DF ,AC =BD ,∠1=∠2.求证:∠A =∠B .

38.如图5-27,已知:E 、F 分别是AB 和CD 上的点,DE 、AF 分别交BC 于G 、H ,∠A =∠D ,∠

1=∠2

,求证:

∠B =∠C .

39.如图5-28,已知:在?ABC 中,∠=?C 90,AC =BC ,BD 平分∠CBA ,DE AB ⊥于E ,求证:AD +DE =BE .

40.如图5-29,已知:AB //CD ,求证:∠B +∠D +∠BED =360?(至少用三种方法)

E

A

B

C

D

图5-25 图5-26 图5-28 图5-29

C

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

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丰富得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直线得平行关系,掌握有关得符号表示; (2)让学生经历用三角板、量角器画平行线得方法,积累操作经验; (3)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得有关性质; 2、数学思考 能在观察与想象两直线存在平行关系,并在实践、探索中获取平行线得有关性质。 3、解决问题 能在观察、想像、实践、操作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初步体会在解决问题得过程中与她人合作、交流得重要性。 4、情感与态度目标 认识到通过观察、想象、实践、操作、归纳可以获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人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得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得能力。 二、教材分析 “平行线”就是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三个课时,这一课时就是本节内容得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通过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模型,想象有转动得过程中存在有相交得情况,从而得出概念及平行公理,那么本课时教学内容得设计意图主要就是让学生在观察、想象两条线存在平行关系得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两直线平行得有关性质,为今后学习平行线得判定做好铺垫、本课设计得主要思路就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操作等方式,使学生经历实践、分析、归纳等过程,从而获得相关结论。 学生在观察、实践、操作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想象木条在转动过程中得位置变化情况;2、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得就是平行线段,要把它们瞧成直线;3、强调画平行线时要使用工具,不能徒手画,还注意不能只画横平或竖立得图形,要让学生画出一些变式图形。 三、学校与学生情况分析 万宁市第二中学就是万宁市一所普通中学,大部分得学生来自农村,学校得教学条件一般。我校七年级得学生没有通过选拔考试,只就是按要求就近入学。因此,大部分学生得基础以及学习习惯较差。但在新得教学理念得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淡化了知识传授、接受学习、模仿训练等传统得模式,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态度得培养,注重学生得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及创新意识得培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另外,根据七年级学生得年龄特征,她们都具有好动、好胜、好强得心理特点,现在在我所任教得班级中,学生已初步形成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得良好学风,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得生生互动得氛围已逐步形成。 四、教学设计

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备课

活页教案单元备课 第( 5 )单元年级七学科数学单元名称相交线与平行线备课教师 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及前后联系本章主要内容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线和平行线,以及平移变换的内容。 本章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索了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并着重研究了相交的特殊情形——垂直,探索了垂直的性质,给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接着研究了平行的情形,教科书首先引入了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和判定,并给出了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还对命题以及命题的构成作了简单的介绍。最后研究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利用平移设计图案和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章知识是学习线和角的继续,也是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以后几乎所有几何图形的学习都用到本章知识。 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平行两种,理解相交线、平行线、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会运用这些概念和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2、会用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熟练地画垂线、平行线及有关简单几何图形,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3、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够把学过的概念和性质,用图形或符号语言表示出来;4、逐步了解几何推理要步步有据,会准确地填写推理的根据,并会作简单的推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索、猜测,进一步体会学会推理的必要性,发展学生初步推理能力;2、通过揭示一些概念和性质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体验数学活动的趣味性,以感受推理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2、开展探究性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的热情。 重点难点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及平移是重点;学会写推理过程和对直线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灵活运用是难点。 课时安排5.1相交线……………………………………… 2课时5.2平行线……………………………………… 3课时5.3平行线的性质……………………………… 3课时5.4平移………………………………………… 5课时 本章小结………………………………………… 2课时 教学措施和方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有关内容条理化, 二是交流各自在本章学习中的体会和感受,尤其是,自己的成功体验, 三是将本章问题的特点,尤其是,在探究中进行适当的说理、绝大多数问题都要求说明理由的特点加以明确和强化。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上面的结构简图,还可以独立设计反映本章内容特点的其它形式的框图。 单元检测分析总结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1.1对顶角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2、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自然引入新课。) 问题: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大家对它们也不陌生,(播放图片)请找出图片中的相交线、平行线,你能再找出一些身边的相交线、平行线的实例吗? 比如:教室种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相对的两条边,操场上的双缸,方格纸上的横线和竖线等等,都给人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张开地剪刀给人以什么形象?(出示一把张开的剪刀)

张开的剪刀可看作两条相交直线。(教师可以同时在黑板上画出几何图形) 在用剪刀剪布的过程中,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剪刀张角的变化,表演剪布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问题2: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刀刃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 2.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它们性质 (1)角的位置关系探究 问题: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完成表格中的前三项) 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 ∠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引导学生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封面)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 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小学已经掌握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学习邻补角、对顶角的有关定义、性质及应用。它是本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通过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提高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提高识图能力。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一、情景诱导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多媒体投影汕头大桥的图片、围棋的棋盘),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线,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围棋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的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本节我们一起来学习相交

线所成的角及 它们的关系。 教师板书:5.1.1相交线 教师出示一块纸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纸过程,提出问题:剪纸时,用力握紧把手, 把手 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剪刀刃也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究指导 探究提纲(请同学们利用8分钟时间自学课本第2页至第3页练习以前的部分,并完成探究提纲) 1、请你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2、你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发现“相邻”关系的两角_____,“对顶”关系的两角_______。请同桌比赛说说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并快速写下来。 3、对顶角有何性质?并用一句话叙述。 4、对顶角性质证明:(学生独立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已知: 求证: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汇报。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评价,完善。 3、教师画龙点睛地强调。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l=∠3(同角的补角相等).

(人教版初中数学)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教案 科目数学时间学生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相交线 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有两种情况: 相交:如图所示,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其中以O为顶点共有4个角:∠1,∠2,∠3,∠4; 邻补角:其中∠1和∠2有一条公共边,且他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像∠1和∠2这样的角我们称他们互为邻补角; 对顶角:∠1和∠3有一个公共的顶点O,并且∠1 的两边分别是∠3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 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1和∠2互补,∠2和∠3互补,因为同角的补角 相等,所以∠1=∠3. 所以,对顶角相等 例题: 1.如图,3∠1=2∠3,求∠1,∠2,∠3,∠4的度 数. 2.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O,且AB CD 127,则 ⊥,∠=? FOB__________. 2_______,∠= ∠= C E A 2 O B 1 F D 垂直: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 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如图所示,图 中AB⊥CD,垂足为O.垂直的两条直线共形成四个直角,每个 直角都是90?.

例题: 如图,AB⊥CD,垂足为O,EF经过点O,∠1=26?,求∠EOD,∠2,∠3的度数.(思考:∠EOD可否用途中所示的∠4表示?) 垂线相关的基本性质: (1)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题:假设你在游泳池中的P点游泳,AC是泳池的岸,如果此时你的腿抽筋了,你会选择那条路线游向岸边?为什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垂直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如何作下图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练一练: 一副三角板如图所示放置在一起,则图中∠1的度数是多少? 2.平行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如上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记作a//b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设计

学科及章节七年级第五章课题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型_复习__ 备课人_徐安阔集体备课时间 _2018.4.1____ 上课时间一、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标具体要求 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二)课标要求分解 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他们的性质 2.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平行公理,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掌握平行线的三个特征,探索并证明平行线识别方法. 4.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与识别的区别,并能运用平行线的识别与特征解决问题. 二、中考聚焦点 (一)中考聚焦点: 本章内容是中考考点之一,中考常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呈现。纵观山东省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一般不单独出现,通常与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综合出现,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 (一)教材地位与内容分析 1.教材按照先认识相交线和平行线及其相关知识,再探索平行线的条件,最后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顺序呈现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进行简单的说理,并借助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难点是利用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计算或说明.本节知识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初中数学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2.本章主要是确认平行的性质和判定,并能解决推理和计算问题,学会合情推理和严谨的数学说理,并学会运用数学中类比思想. (二)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多种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综合运用。 四、学情分析(教学难点、教法与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都能说出来,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具体选用哪个性质和判定不能灵活应用,存在学生审题不严密、说理不严谨和步骤不规范等问题. (二)教学难点 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多种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综合运用,以及步骤的书写(三)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是第七章的复习课,由于第7张前两节在单元检测前就完成了,所以本节课我先要对本章的重点知识以及某些易错知识进行复习,为后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做好铺垫。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数 学 教 案 年级: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姓名:

数学教案(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课题5.1.1相交线 主备人李晓容教者 课型新课课时 1 第周星期节数 设计理念以数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包括技术设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 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图形理解概念于性质,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胡思想 重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2.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法 学法 教学准备直尺,量角器,笔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个性修改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观察剪刀(此处我用的是自制教具:两根纸棒,用钉子做成剪刀状)一张 一合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 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一张一合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 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 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 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 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 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思考并在小 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2、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延长线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 有一条公共边 与OA, AOD AOC∠ ∠ ;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3、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4、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5、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2、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3、如图,直线a,b相交, 40 1= ∠,求4 ,3 ,2∠ ∠ ∠的度数。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 2、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1、必做题:教科书162页练习1-3 题; 2、提升题 . (1)如图,直线a, b相交于O点,∠1+∠3=100°,则∠2= ,∠3= .∠4= .

最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华东师大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 复习课第2课时) 一、复习目标设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平行公理,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掌握平行线的三个特征,探索并证明平行线识别方法. 3. 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与识别的区别,并能运用平行线的识别与特征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按照先认识平行线,再探索平行线的条件,最后探索平行线 的特征的顺序呈现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进行简单的说理,并借助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难点是利用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计算或说明.本节知识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初中数学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2.本章主要是确认图形的性质和判定,并能解决推理和计算问题,学会合情推理和严谨的数学说理,并学会运用数学中类比思想.

(三)、中招考点分析: 本章内容是中考考点之一,中考常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呈现。纵观河南省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一般不单独出现,通常与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综合出现,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 (四)、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都能说出来,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具体选用哪个性质和判定不能灵活应用,存在学生审题不严密、说理不严谨和步骤不规范等问题. 二、复习目标 1. 能准确说出平行线的概念及平行公理,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 能灵活选用平行线的判定解决问题,学会简单的说理. 3. 能灵活选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学会简单的说理. 三、评价任务 1. 向同桌说出平行线的概念及平行公理,同桌之间互相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设计

学科及章节七年级第五章课题相交线与平行线

1.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垂直、平行三种 2.垂直 1.如图,若∠AOD= 90°, 直线AB、CD的位置关系是____ 几何语言: ∵∠AOD=90°(已知), ∴AB⊥CD(垂直的定义). 2.垂线段定理: 在河边的A处,有一个牧童在放牛,牛吃饱后要到河边饮水,问牧童怎样把牛牵到河边,才能走最少的路?能说明理由吗? 应用的定理:__________ 练习: 1.如图,AC⊥BC,CD ⊥AB,垂足分别是C点、D点。 (1)点B到CD的距离是线段______的长度; (2)点C到AB的距离是线段______的长度; (3)点A到CB的距离是线段______的长度。 2.直线m外有点P,它到直线m上点A、B、C的距离语言组织与表达能 力.需按照简捷的方 法。 师生互动共同回 忆对顶角、补角的定 义以及性质。 由补角的性质引 出余角以及余角的性 质 学生找出图形中 的同位角、内错角、 和同旁内角。并能应 用平行的判定定理, 说出规范的几何步 骤。 学生完成书写。 鼓励学生用自己 的语言表述,从而提 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 表达能力. 学生完成练一 练,找到同位角、内 错角、同旁内角与平 行的关系。并且通过 填空,进一步规范学 生的步骤书写。 学生思考,在导 学案上完成。 综合练习除了考 查学生对平行性质和 定理的应用外,还考 查学生的几何步骤的 书写。这一大项让学 生到黑板展示自己的 思路,锻炼学生大但 发言的能力。 此题对学生来说 有些难度,小组合作 互帮互助来完成 学生总结本节课 通过两个关 于垂线段的练习, 让学生更能深刻 的体会到垂线段 定理。 根据图形,带 领学生复习对顶 角、补角以及他们 的性质,并且由补 角的性质引出余 角的性质 全班至少90 ﹪的学生能根据 图形找出其中的 同位角、内错角、 同旁内角。根据熟 记平行线的判定 方法,会进行简单 的说理.进一步熟 练几何步骤 通过练一练, 找出不同图形中 的平行的判定,以 及平行的性质的 应用,进一步熟 练,同位角、内错 角、同旁内角与平 行的关系。 试一试,找到 其他的同位角、内 错角和同旁内角 与平行的关系,对 学生来说是一个 挑战,更能体现学 生对平行的判定 和性质的灵活应 用 综合练习1主 要承接上面的练 一练,综合练习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人教版(优秀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5.1。1 相交线()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与有条理表达能力。、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得一个角得邻补角与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得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得性质得探索.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瞧一瞧 教师在轻松欢快得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得课件、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得文字、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得世界中,蕴涵着大量得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得角与它得特征,相交线得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得性质, 研究平行线得性质与平行得判定以及图形得平移问题、 二、观察剪刀剪布得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得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与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得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得角边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得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得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得构造瞧作两条相交得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得角得问题,本节课就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得角及其特征. 三、认识邻补角与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学生画直线、相交于点,并说出图中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得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得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 ∠与∠有一条公共边,它们得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与∠有公共得顶点,而就是∠得两边分别就是∠两边得反向延长线。 .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得度数,以发现各类角得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得两角互补,“对顶"关系得两角相等、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得大小, 会改变它与其它角得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不? 、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得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得两边分别就是另一角两边得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初步应用、练习:下列说法,您同意不?如果错误,如何订正. ①邻补角得“邻”就就是“相邻",就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就是“互补",就就是这两角得另一条边共同一条直线上. ②邻补角可瞧成就是平角被过它顶点得一条射线分成得两个角.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师教案设计)

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师教案) 第一段典型例题 【开课】教师在正式开课前,先把本次课程的内容简单概括一下: 今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 相交线、垂线的概念二.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的概念三. 平行线的的性质和判定 【课程目标】 1. 理解相交线的定义、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邻补角的定义,正确识别“三线八角” ;2. 理解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掌握垂线的性质; 3.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正确地表示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直尺画平行线,理解平行公理和平行公理的推论; 4. 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 5. 能综合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证明和计算。 【课程安排】 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课程的关键点,同学做题,然后教师讲解 2 教师总结,学生做综合练习(第二段)教师讲解 【教师讲课要求】 教师先将第一段练习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做题时教师必须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讲解。第一部分 相交线、垂线课时目标:理解相交线的定义、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邻补角的定义,正确识别“三线八角”;理解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掌握垂线的性质; 教师讲课要求 【知识要点】:请学生看一下做好上课的准备 (一)相交线 1. 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 那么这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公共点称为两条直线的交点。如图 1所示,直线AB 与直线CD 相交于点O 。O D C B A 4321A B C D O 21O C B A 图1 图2 图3 2. 对顶角的定义若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如图2所示,∠1与∠3、∠2与∠4都是对顶角。 注意:两个角互为对顶角的特征是:(1)角的顶点公共;(2)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3)两条相交线形成 2对对顶角。3. 对顶角的性质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全章)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一课时5.1.1 相交线 【学习目标】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各小组对七年级上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角做总结.每人写一个总结小报告, 二、探索思考 探索一:完成课本P2页的探究,填在课本上. 你能归纳出“邻补角”的定义吗? . “对顶角”的定义呢? . 练习一: 1.如图1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 ,OE 是一条射线. (1)写出∠AOC 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2)写出∠COE 的邻补角: __; (3)写出∠BOC 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4)写出∠BOD 的对顶角:____ _. 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 ) 探索二:任意画一对对顶角,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相等吗?如果相等,请说明理由. 请归纳“对顶角的性质”: . 练习二: 1.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 2.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 3.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 三、当堂反馈 1.若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则它们的角平分线所夹的角为 度 图1 b a 4321第1题 F E O D C B A 第2题 F E O D C B A 第3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师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师教案) 第一段典型例题 【开课】教师在正式开课前,先把本次课程的内容简单概括一下:今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相交线、垂线的概念 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的概念 三.平行线的的性质和判定 【课程目标】 1. 理解相交线的定义、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邻补角的定义,正确识别"三线八角”; 2. 理解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掌握垂线的性质; 3.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正确地表示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直尺画平行线,理解平行公理和平行公理的 推论; 4. 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 5. 能综合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证明和计算。 【课程安排】 1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课程的关键点,同学做题,然后教师讲解 2教师总结,学生做综合练习(第二段)教师讲解 【教师讲课要求】 教师先将第一段练习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做题时教师必须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讲解。 第一部分相交线、垂线 课时目标:理解相交线的定义、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邻补角的定义,正确识别“三线八角”;理解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掌握垂线的性质;教师讲课要求 【知识要点】:请学生看一下做好上课的准备 (一)相交线 1. 相交线的定义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这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公共点称为两条直线的交点。如图1所示,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0。 S S S 图1 图2 图3 2. 对顶角的定义 若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如图2所示,/ 1与/ 3、/ 2与/ 4都是对顶角。 注意:两个角互为对顶角的特征是:(1)角的顶点公共;(2)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3 )两条相交线形成2对对顶角。 3. 对顶角的性质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教学内容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和实践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学设计说明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本章所学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本章容条理化,系统化, 梳理本章的知识结构. 2.通过对知识的疏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 3.使学生认识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研究平行线时,能通过有关的角来判断直线平行和反映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平移的性质,能利用平移设计图案. 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正面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以及相交平行的综合应用. 难点:垂直、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本章相交线、平行线中学习了哪些主要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图,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二、回顾与思考 按知识网展开复习. 平移 判定 性质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及其性质对顶角相等邻补角,对顶角平行公理两三条条 直直线线被所第截两线 条相直交 平行相交平线 面的 内位 两置条关 直系 1.对顶角、邻补角。 (1)教师提出问题,由幻灯片出示. ①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哪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指出图(1) 中具有这两种位置的角. (1) (2) (3) ②如图(2)中,若∠AOD=90°,那么直线AB,CD 的位置关系如何? ③如图(3)中,∠1与∠2,∠2与∠3,∠3与∠4是怎么位置关系的角? (2)学生回答. (3)教师强调:对顶角、邻补角是由两条相交面而成的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角,要抓住对顶角的特征,有公共顶角,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邻补角的特征:有公共顶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4)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对顶角相等)如果两个对顶角互补或邻补角相等, 你得到什么结论? 让学生明确,对顶角总是相等,邻补角一定互补, 但加上其他条件如对顶角或邻补角相等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是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小学已经掌握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学习邻补角、对顶角的有关定义、性质及应用。它是本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通过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提高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提高识图能力。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一、情景诱导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多媒体投影汕头大桥的图片、围棋的棋盘),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线,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围棋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的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本节我们一起来学习相交线所成的角及 它们的关系。 教师板书:5.1.1相交线 教师出示一块纸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纸过程,提出问题:剪纸时,用力握紧把手, 把手 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剪刀刃也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究指导 探究提纲(请同学们利用8分钟时间自学课本第2页至第3页练习以前的部分,并完成探究提纲) 1、请你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2、你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发现相邻关系的两角_____,对顶关系的两角_______。请同桌比赛说说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并快速写下来。 3、对顶角有何性质?并用一句话叙述。 4、对顶角性质证明:(学生独立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已知: 求证: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汇报。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评价,完善。

(完整)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数学教 案 年级: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 姓名:

数学教案(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 ?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 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 ?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Z 1与/3是直线AB 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0, 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 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 1是/ 3的对顶角, 同时,/ 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 1和/3是对顶角. 2 ?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 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初一数学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手段与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 教学准备 三角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看一看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 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想、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 如果改变用

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 三、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1) O D C B A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 ∠AOC 和∠BOC 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 和∠BOD 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 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