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道

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2、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远指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推测语气,)

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自)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

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2、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二、【词类活用】

1、意动用处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

(2)形容词的意动用处

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2、形容词作名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内部糊涂的问题(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3、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三、【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巫医乐师乐工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2、之

⑴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指示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工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7) 动词,往,到。。。去,如

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3、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4、而

⑴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四、【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被动式:不拘于时,学于余。

3、判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介宾短语后置句:①而耻学于师。②不拘于时,学于余。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

五、【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暗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

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页 1 第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下列词注音: 受业()解惑()愚笨()乐师()阿谀()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李潘()经传()或不焉()嘉()贻()句读()读书()嗟乎()长幼()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吾师道也:()

马说知识点汇总

马说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马说 1.《马说》 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文章主题: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3.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 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4.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这样的人不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奴役人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量不足,才能和良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尚且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饲养马的人用鞭子抽打马,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不认识千里马啊! 5.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屈辱于奴隶之手。祇,只是。辱,受辱。之,的。奴隶人,仆役。

(完整版)师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受,同“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 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⑩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

《马说》复习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汇总 二、按课文原句填空: (1)本文全文的主旨句或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0)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运用设问句表达)(本文的主旨举):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2)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三、解释词语: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二)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师说》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作者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 卷,《师说》等。 读音

句读(d òu)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 读书(dú)不能(b ù )传道(chuán )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 二、实词及虚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君子不齿圣人无常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专门学问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常指许多人 (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小学学校教育 3.一词多义 (1)师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f 孔子师郯子

高考必背古诗文重点知识测试:《师说》(含答案)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5.今其()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7.孔子师()子、()弘、师襄、老()。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韩愈《师说》中开篇便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指出了古代求学的人获得成功的必然原因。 2.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中“,”一句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 3.韩愈《师说》中“,”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 4.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大的人只要“”,就要以之为师;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只要“”,也要以之为师。 5.韩愈《师说》中表明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句子是“,”。 6.韩愈《师说》中“,”一句阐述了自己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 7.韩愈《师说》中“,”两句,分析了人们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 8.《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古代圣人已经很优秀了,还不断学习,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9.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族”在从师学习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 10.韩愈《师说》中“,”两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的原因。 11.韩愈《师说》中用“,”两句和《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都体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12.韩愈《师说》中用“,”两句强调了技能和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13.韩愈在《师说》中交代自己写作此文的目的句子是“,”。 14.韩愈《师说》中说人人都可以为师,在知识面前没有尊卑贵贱和年龄限制,“,”两句即表达了这种平等的学习观。

《马说》复习知识点

《马说》知识汇总 一、文学常识: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二、按课文原句填空: 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 用)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策之不以其道,食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 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注音: 祇(zhǐ)骈(pián)死槽(cáo)枥(lì) 尽粟(sù)一石(dàn) 四、解释词语: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 通“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二)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版(学生、教师)

《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 班级姓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小学而大遗. 5.士大夫之族.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8.作《师说》以贻.之 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今义: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 4.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 5.今之众人。古义:今义: 6.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 (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吾从而师之。④吾师道也。 ⑤齐师伐我。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惑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行 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④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⑤行弗乱其所为 5.复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④山重水复疑无路 ⑤不敢出一言以复 6.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⑥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⑧废先王之道。 7.解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从 ①惑而不从师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六、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 ①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④惑而不从师 ⑤小学而大遗 ⑥则群聚而笑之 ⑦择师而教之 ⑧如是而已 2.之 ①青,取之于蓝。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点总结梳理

23.马说 (一)课文字词详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②故③虽有名马, ①而:表转折,但是。②故:所以。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只,仅。②辱:(受)屈辱。③于:在。④奴隶人:奴仆。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⑥槽枥:马槽。⑦以……称:以……著称。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马。②一食:吃一次。③或:有时。④尽:吃尽。⑤石:容量单位。⑥食(sì):同“饲”,喂。⑦其:指千里马。⑧而: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不可得, ①是:这。②虽:虽然。③能:才能。④食:吃。⑤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⑥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露、表现。⑦且:犹,尚且。⑧欲:想要。⑨常马:普通的马。⑩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安:哪里,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 ①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②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③尽:竭尽。④材:同“才”,才能、才干。⑤鸣:马叫。之:音节助词,不译。“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⑥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 执①策②而③临之,曰:“天下无马!”④呜呼!⑤其真无马⑥邪?⑦其真不知马也! ①策:名词,马鞭。②而:连词。③临:面对。④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⑤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⑥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⑦其:代词。

《师说》知识点整理教师版教学教材

《师说》知识点整理 教师版

精品文档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 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代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4. 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于其身也(介词,对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二.实词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 2.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

《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2.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语音: 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 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 三、重点词语解释 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 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 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 四、特殊字 (一)、通假字 ①食马者(食,通“饲”,喂。)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之: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3、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4、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5、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6、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耶;表推测语气,恐怕,其真不知马也!(三)、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师说》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 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代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4. 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于其身也(介词,对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二.实词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 2.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类A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类A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师说》知识归类 【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⑦⑧⑨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拜师)2.(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⑤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道理)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消独) 3.(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4.(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5.(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6.(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7.(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马说》的知识点总结

《马说》的知识点总结 马说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马说》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祗( zhǐ)石(dàn)一食(shí) 食(sì)马者而食(sì)也 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 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 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完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

能尽其材尽: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 (一)、通假字 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1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 1.《马说》 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文章主题: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3.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 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4.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这样的人不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奴役人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量不足,才能和良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尚且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饲养马的人用鞭子抽打马,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不认识千里马啊! 5.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屈辱于奴隶之手。祇,只是。辱,受辱。之,的。奴隶人,仆役。

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 一、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 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二)疑难词句解释。 分析: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这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 (2)吾师道也,夫庸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庸:岂,哪。知:管,过问。“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补语”,可提至谓语“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还是晚生。 (3)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一个“圣”“愚”是名词,第二个“圣”“愚”是形容词。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从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即“不解惑”。或:有人,无定指代词。不,通“否”。这几个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即“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低于) 2.吾未见其明也。(形作名,高明的地方) 3.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4.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5.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6.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4.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四、虚词归纳 (一)而 1.小学而大遗。 2.则群聚而笑之。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吾从而师之。 (二)之 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6.郯子之徒。(代词,这) 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9.彼童子之师。(的) 10.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11.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最新《马说》复习知识点

文学常识: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 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 说”是古代 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 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 昌黎集》四十 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本文选自 《韩愈文选》。 按课文原句填空 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 用)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 食马者 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全文的主旨句: 其真不知马也。 7、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注音: 四、解释词语: (一) 通假字: ⑴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⑵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 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⑶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 一词多义: 1.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 能 学习-----好资料 学习-----好资料 《马说》知识汇总 策之不以其道,食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 祇(zh 1) 骈(pi m)死 槽(c do)枥(I 》 尽粟(s u ) 一石(dm )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三、《师说》 1、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2、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3、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4、语言积累。 A.师(1)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①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②作“从师”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③“师道”,偏正关系------------------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 B.之(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②“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④音节助词,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①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③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C.其(1)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