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失眠新进展

合集下载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一、失眠症概述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或睡眠质量差,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失眠症可以分为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短期失眠通常由应激事件引起,而慢性失眠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状况,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等。

1.1 失眠症的流行病学失眠症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根据不同的研究,其患病率在不同人群中有所差异。

研究表明,失眠症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失眠的困扰。

此外,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也是导致失眠症患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1.2 失眠症的影响长期的失眠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认知功能减退等。

因此,对失眠症的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中药治疗失眠症的历史与现状中药治疗失眠症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认为失眠与心、肝、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脏腑来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现代研究也表明,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2.1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失眠症的发生与“心肾不交”、“肝郁化火”、“脾虚生湿”等病理变化有关。

因此,中药治疗失眠症的方剂多以安神、疏肝、健脾、补肾等为治疗原则。

2.2 中药治疗失眠的现代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治疗失眠的机制逐渐被揭示。

研究发现,某些中药成分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特点使其在治疗复杂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3 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在临床上,中药治疗失眠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

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此外,中药治疗失眠也常与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等结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三、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高畅;胡晓丽
【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
【年(卷),期】2024(22)1
【摘要】不寐在临床上较常见,且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文对近些年来传统医学治疗不寐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证明传统医学治疗不
寐具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群众接受度高、无依赖性的特点,可有效提高睡眠
质量。

本文从不寐的病因病机、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穴位贴敷治疗、耳穴压豆治疗及其他方法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不寐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169-173)
【作者】高畅;胡晓丽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中医治疗不寐研究进展
2.中医药治疗不寐临床研究进展
3.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4.中医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临床研究进展
5.中医特色疗法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源性失眠的中医药治疗最新进展

颈源性失眠的中医药治疗最新进展

颈源性失眠的中医药治疗最新进展摘要:颈源性失眠是常见症状,失眠为主要表现,但根本原因为多种原因引发的颈椎病。

现代医学在失眠治疗中,常从内科方面入手,但忽视了颈椎病的原因,使颈源性失眠不能根治,引起病情反复发作,加重病情。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认为,需以治病求本、标本兼治为主要治疗原则,即先以本为主,后为标。

对于颈源性失眠来讲,颈椎病属于本,失眠属于标。

因此,在颈源性失眠治疗中,需要开展辨证论治的方案进行治疗。

目前,临床在颈源性失眠治疗时主要采用舒经痛络治疗,同时还应用了针灸进行特定治疗,以推拿进行正骨、点穴治疗。

因此,颈源性失眠采用中医药治疗,在多种治疗方案结合的治疗方案来调节脏腑功能,由外而治,由内而愈,最终实现内外同治、标本兼治的原则,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针对颈源性失眠的中医治疗进展进行综过,为颈源性失眠的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颈源性失眠;中医药治疗;进展颈源性失眠的发生是指各种颈部疾病共同作用有关,其会导致患者不能进行正常睡眠,发病机制为颈椎病疼痛,同时还会受到椎动脉供血不足、自主神经紊乱等的影响,导致患者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等表现[1]。

而颈源性失眠的出现,还会因颈椎出现退行性改变或是劳损,导致颈椎的关节不稳、小关节出现错位、肌肉损伤,使得交感神经、神经根受到压迫,故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表现[2]。

国外研究表明,出现颈痛的一半患者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失眠症状[3]。

近年来,随着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颈椎病发病率直线上升,从而频频引发失眠,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工作均造成极大地影响。

目前,颈源性失眠临床常用针灸、推拿等治疗,其还能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实现标本兼治的目的,提高抗病修复效果,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且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

本文就以颈源性失眠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现阐述如下。

1.颈源性失眠的发病机制1.1疼痛随着人们对颈源性失眠认识的加深,学者认为颈部疼痛、失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组在发病与治疗中相互影响,呈为正相关关系,故颈椎病的疼痛感,会引发失眠。

210993696_中医芳香疗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210993696_中医芳香疗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虚烦不安、失眠健忘.«神农本草经»称合欢花能“安五
热、肝阳上亢、心虚胆怯、久病体弱、夜卧不安均为本病
脏,和心志,令人欢乐 无 忧”.«四 川 中 药 志»记 载 合 欢
有邪、无邪 两 类. 明 代 李 中 梓 在 «医 宗 必 读 »中 指 出:
一曰 水 停,一 曰 胃 不 和.”失 眠 病 因 虽 多,但 其 病 理 变
1244

1247

oxy
s
t
e
r
o
l
Gba
s
edde
f
ens
eaga
i
ns
tt
umo
r

de
r
i
vedex
t
r
a
c
e
l
l
u
l
a
r
ve
s
i
c
l
e
s[
J]
Canc
e
rCe
l
l,
2019,
35(
1):
33

45

[
29]
LAULAGNIER K,
GRAND D,
DUJARDIN A,
e
ta
l
PLD2
碍,严重影响大众身心健康.目前,单纯应用西药治疗 失 眠 的 远 期 疗 效 不 理 想,且 存 在 不 同 程 度 的 不 良 反 应.中
医芳香疗法治疗失眠疗效确切,具有 无 成 瘾 性 或 依 赖 性、耐 受 性 和 依 从 性 好、治 疗 费 用 低、无 毒 副 作 用 等 独 特 优
势,既能作为失眠的辅助治疗手段,亦能单独使用.该文对中医芳香疗法的历史发展及其治疗失眠的现代应用进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摘要:伴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伴有失眠的问题,这时亚健康状态的开始,从而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也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治疗中进行指导,为中医治疗失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失眠;综述在中医学当中失眠属于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在当代医学当中认为失眠是对于睡眠时间或者睡眠质量并无法满足或者影响白天正常生活的一种主管体验。

在中医学中有资料表示,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由此可见睡眠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伴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在不断的加重,失眠的发生率也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进而使得人们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此,通过药物治疗失眠,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非常有必要。

在当代医学中往往采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失眠,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依赖性以及成瘾性[1]。

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较为突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并且治疗的手段多样化,具有确切的疗效,目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综述如下所示:1 病因病机有历代医家认为失眠大多是因为七情内伤所致,其病位在心,并且和肝、脾、肾有密切的关系。

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根据《黄帝内经》作为指导,失眠大多是因为阴液亏虚,无法敛阳,或者阳气过旺,阴不制阳,或者外邪阻碍交通所致。

而在《灵枢·大惑论》当中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会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所以目不瞑。

在清·陈士铎在其《辨证录》指出不寐门,从脏腑论不寐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心肾问题,提出心肾相交是确保正常睡眠的条件。

另一方面是考虑肝胆,指出肝虚邪扰、胆虚气怯可致不寐。

翟振兴指出不寐主要是属于中医的神志疾病,心脑共主神明,因此治疗不寐当心脑同治,进而调整脏腑气血,安神定志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易醒或睡眠不深的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失眠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1.中药治疗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失眠主要采用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的方式。

例如,夜交藤在治疗失眠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研究表明,夜交藤中的有效成分有较好的镇静和催眠作用,可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白芍、曲直、当归、郁金等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中。

2.针灸治疗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也在失眠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紧张情绪,恢复睡眠周期。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心脾、神阙等。

此外,针灸也可以结合热敷、按摩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3.中医理论应用于失眠治疗研究进展:中医有“心为主宰,肝生郁”、“心神不宁则眠不宁”等理论,用于指导失眠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理论提出了针对失眠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例如肺胃热盛型失眠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可以采用养心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4.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通过综合应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中医药治疗可以缓解失眠的症状,西药可以辅助调整睡眠质量。

研究还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失眠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5.中医药辅助治疗失眠研究进展:除了中药和针灸,中医药还可以辅助治疗失眠的其他疗法。

例如,中韩药灸疗法结合艾灸和中药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失眠症状。

瑜伽、中医营养治疗等也是辅助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通过中药、针灸、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可以改善失眠的症状和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样本较小、研究设计不合理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疗效和机制。

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中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中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结论
1、深入探讨肠道菌群如何通过神经、免疫等途径影响脑肠轴的功能,揭示其 具体作用机制。
结论
2、研究不同治疗方法对肠道菌群和脑肠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比较其优劣 性。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近年来,随着微生物 组学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而针灸对肠 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也引起了。本次演示将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针灸对肠道菌群 调节的影响。
治疗方法探讨
2、针灸治疗:针灸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肠道菌群和脑肠轴的功能。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缓解帕金森病的症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改善肠道微环境,进而影响脑肠轴的 功能。临床试验表明,按摩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探讨了肠道菌群与脑肠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基于中医脑肠学说的相 关治疗方法。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在神经、免疫、物质代谢等方面存在密切,对于 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医脑肠学说和肠道菌群与脑肠轴的相互作用 机理,采用中药、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疗相关症状具有良好前景。然而,尚需进 一步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脑肠轴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以及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和 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应以下方向:
基本内容
脑肠轴学说是指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在正常情况下,肠道 菌群与脑肠轴相互调节,维持人体健康。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肠道菌群失衡可 能导致脑肠轴功能紊乱,进而引发多种疾病。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调节方法,可 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脑肠轴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内容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气血、脏腑等与肠道菌群调节有着密切的。经络理论 认为,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来改善脏腑功能,进而调节肠道菌群。气血理 论则认为,针灸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肠道微循环,有利于肠道菌群的平衡。 脏腑理论指出,针灸可以调和阴阳平衡,改善脾胃功能,进而影响肠道菌群。

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保持睡眠的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在治疗失眠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本文将探讨中医和西医在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气血不足、心火上炎、肝阳亢盛等内在因素和情绪紧张、环境干扰等外在因素导致的。

中医治疗失眠主要采用调理五脏六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方法。

中医药治疗失眠多选择草药、针灸等非药物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优点。

草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失眠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远志、酸枣仁、黄连等药物,具有安神、降火、调理脾胃的功效。

研究表明,这些中药对改善睡眠质量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很少出现不良反应。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也用于治疗失眠。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改善失眠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增加睡眠总时间、缩短入睡时间,并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二、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西医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个维度探索了失眠的病因,并发展出了多种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失眠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咨询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和催眠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睡眠质量。

然而,长期使用药物会导致依赖性和药物耐受性等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是西医治疗失眠的一种非药物疗法。

该疗法通过改变失眠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习惯,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显著提高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且长期效果较好。

咨询治疗主要包括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手段。

通过与失眠患者的交流和分析,咨询师能够找出失眠的深层次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

研究发现,咨询治疗对于改善睡眠质量和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展望中医和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表明,两种医学在治疗失眠方面各有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失眠新进展失眠是以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为特征,并影响睡眠质量的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常常与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相伴随。

目前睡眠质量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按照美国精神科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和美国睡眠医学研究会的《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D)标准,大多数专家认同原发性失眠应该涵盖内因性失眠、主观感觉性失眠和儿童期失眠。

可是,上述分类标准均为排除性诊断标准,要诊断为原发性失眠症需要排除其他睡眠障碍和疾病后才能作出诊断。

中医学将失眠称之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本病有虚有实,大多病程较长,难以速愈,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笔者就近几年中医治疗失眠新进展综述如下。

1 失眠的病因、病机1.1 中医体质学说与失眠的关系《内经》中记载了多种体质分类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载:“先立五形金水木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体外部形态、禀性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特征,将人分为二十五种体质类型。

《灵枢·通天论》篇按阴阳的多少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之人等5种不同的体质类型。

近年来,分类方法亦是种类繁多,包括四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等,王琦的九分法将体质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

就像体质因素决定着人体对病邪的易感性各异一样,不同体质的人对失眠的易感性也有所不同。

同是患失眠的病人,因体质不同而证型各异。

具有阴阳平和质特征的人,不易为邪气所伤而发病,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患失眠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患病也容易治愈。

阴虚质的人素体阴液亏虚,若劳心思虑过度或久病损及真阴则易导致阴亏于下,阴不纳阳,阴阳失交之失眠症。

精神刺激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因素之一,吴谦《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说:“凡此九气(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丛生之病,壮者得之气行而愈;弱者得之气着为病也。

”说明对某些情感刺激,机体发病与否,不仅与刺激种类及其量、质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机体体质有关。

1.2 引起失眠的心理因素医学对失眠的认识,往往着眼于睡眠行为的改变,强调“安神”治瘵,却忽视了失眠症患者心理行为的异常。

失眠症患者多存在着睡眠质量主观评估障碍。

多数是怕失眠的心理,以往对失眠症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催眠药物的耐受性、依赖性和宿醉作用影响疗效和依从性。

在失眠患者中,往往存在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患者过度地担心能否入睡和夸大失眠的后果,引起生理和心理的觉醒,使失眠问题更加严重[5]。

还有不少自称失眠的人,往往不能正确看待梦,总认为梦对人体有害,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甚至有人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

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做梦的“警戒”心理,往往影响睡眠质量。

有些人对自己的行为过失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总是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

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责懊悔情绪稍轻,到夜晚则“徘徊”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故辗转难眠。

有些人在期待某人或做某事,或担心睡过头会误事的情况下,常出现早醒,久而久之成为早醒患者。

1.3 失眠的辨证分型失眠的主要病机是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不宁。

主要由七情所伤,思虑太过或突受惊吓引起,亦有禀赋不足,年迈体弱,气血、阴阴失衡,脏腑功能不调所致。

如《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气满,阳气满则阳娇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1.3.1 气郁化火,心神不宁型李瑜等认为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精神压力较以前明显增加,使情志失调,七情过极成为现代失眠的主要原因。

情志失调,易致肝气郁结,日久肝郁化火,火扰心神而不得眠。

故笔者认为肝为失眠起病之源,心为传病之所。

而心神不安,神机逆乱是失眠的主要病机。

滕晶等[10]指出情志内伤是失眠的主要病因,心神不安是失眠的重要病机,七情致病,必由肝起,首先伤气,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导致心神不宁,神不守舍,其病源在肝,心为传变之所。

失眠的发生主要因心肝二脏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平衡失调,所以治疗当燮理脏腑气血,平调阴阳,从而使恒动的内环境达到协调平衡,恢复正常的睡眠规律。

1.3.2 胃气不和,痰热内扰型刘彦廷等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认为失眠在临床上主要为痰热内阻所致,多侵犯少阳和阳明两经,为多火多痰之疾。

刘国松认为失眠日久,紧张焦虑,思虑伤脾,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内经曰“血舍魂”,血虚则魂不守舍,故不寐;另脾虚健运失职,水湿不化,停聚为痰,痰扰神明亦引起不寐。

古云“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

1.3.3 阴虚火旺,阴不敛阳型钟海平等认为阴阳不交致不寐。

《灵枢·口问》篇有“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

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所以说人与阴阳天地相应,昼醒而夜寐,如果在某些病因的作用下,阴阳不能顺利转变,阳不入阴或人体不能适应自然节律的变化,就会导致失眠的发生。

睡眠不是觉醒的简单终结,而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主动的节律性的神经过程引起的,大脑存在着随昼夜节律变化的生物钟,调节着人体的睡眠与觉醒,它受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所控制,生物节律的改变即可引发睡眠疾病。

1.3.4 阳虚不运,心神失养型阳气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者,若天如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张景岳谓:“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都强调了维护人身阳气的重要性。

刘会军等指出:五脏及胆、胃之阳虚、气虚均可致不寐。

心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心藏神;肾为先天之本,为五脏六腑阴阳的发源地,“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阳虚失眠多从这两脏论治。

2 临床治疗进展2.1 认知行为干预朵皓英认为,亚健康失眠患者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素,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神经衰弱、躯体化、癔症、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不稳定等人格特征的变化,以及缺乏睡眠感、过高估价睡眠潜伏期和过低估价睡眠时间、企图控制睡眠、过分夸大失眠的后果等认知行为的变化,针对这些心理因素明显的患者,在临床上常施予有效的心理干预疗法及中医情志疗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李伟等观察中药和认知行为干预(CBT)对亚健康失眠的短期疗效及中长期转归的影响。

选取亚健康失眠者62例,分为中药组、CBT组和对照组(不予干预),干预时间4周。

观察主要指标为匹兹堡睡眠质量表(PSQI);次要指标为宗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

观察时点为基线期、干预结束时、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5个月。

结果表明短期疗效:干预结束时,中药组及CBT组PSQI均明显下降(P<0.05)。

中长期转归:随访期三组PSQI均明显下降,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随访期三组焦虑均改善(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组和CBT组抑郁均改善(P<0.05),对照组抑郁无明显改善(P>0.05)。

结果表明中药和CBT短期干预亚健康失眠均有效,对其中长期转归无明显优势,亚健康预后较好,多数可以改善。

柳青观察参芪五味子胶囊配合中医心理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

选择76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9例,脱落2例,对照组37例,脱落1例。

两组基础治疗均采用参芪五味子胶囊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4个月后随访失眠复发率。

结果治疗组4周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总有效率94.44%,差异无显着性。

4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失眠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表明参芪五味子胶囊配合中医心理治疗对失眠具有较好的疗效,远期复发率减少。

张帼雄等[18]观察耳穴压丸配合心理疏导治疗考试前失眠症的临床疗效。

选取94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 例和对照组42 例,治疗组采用耳穴压丸配合心理疏导疗法,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83.3%。

睡眠质量优良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71.1%。

提出耳穴压丸配合心理疏导治疗考试前失眠症有效、安全、简便、无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2.2 辨证论治贺敏等自拟三七方由酸枣仁、鸡血藤、小蓟、三七组成,具有养血安神、凉血活血之功,此方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易导致血虚瘀热内扰引起失眠的特点而设。

治疗4周后,治疗组对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积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周晓艳中药治疗不寐80例临床疗效观察,其以中药甘麦大枣汤、四逆散和《千金要方》之孔圣枕中丹为基本方治疗,组成为:淮小麦60g,柴胡15g,白芍12g,枳实12g,远志12g,菖蒲12g,龟板30g,龙骨30g,酸枣仁30g,夜交藤15g,茯神15g,甘草10g,大枣12枚,治疗总有效率95%。

姜竹成用天王补心合剂(生地黄、麦冬、天冬、玄参、太子参、当归、丹参、茯苓、酸枣仁)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27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说明天王补心合剂是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有效药。

淡平认为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但总是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履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在治疗上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

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其方药组成为桂枝6g,炙甘草12g,牡蛎30g,龙骨30g,酸枣仁15g,夜交藤15g,每日1剂。

浓煎取汁200ml,分2次口服。

治疗总有效率90%。

3 实验研究覃军实验研究加味半夏厚朴汤对戊巴比妥钠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对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的影响;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味半夏厚朴汤能明显增加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时间,具有催眠作用。

且对小鼠自主活动有显着抑制作用,即有一定镇静作用。

雄禄等认为养阴安神口服液(熟地、制首乌、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枸杞子、生牡蛎、鸡血藤等)能减少正常小鼠以及阴虚失眠小鼠的自发活动次数,具有确切的中枢抑制作用,能用于治疗阴虚失眠证。

马伯艳等认为脾湿生痰,化热扰神,亦可致失眠。

选用二陈汤、温胆汤等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常用茯神、陈皮、半夏等健脾化湿。

研究证实中药复方温胆汤可以明显增强失眠大鼠大脑皮质、下丘脑胆囊收缩素8阳性表达,进而增加大鼠睡眠。

余运龙通过探讨交泰丸镇静催眠的作用机理,为交泰丸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方法是选择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aY-常组,模型组,交秦丸低、中、高剂量组,安定组,采用对氯苯丙氨酸(PCPA)失眠模型,以高效液相检测大脑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a1)。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交泰丸组可显着增加下丘脑GABA含量及GABARal受体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