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创新思维能力的类型及培养

物理创新思维能力的类型及培养
物理创新思维能力的类型及培养

潘盛满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创造活动的高度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新人才从事现代创造活动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思维能力,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现列举总结如下:

一、发散创新思维能力:

1、横向发散:将对象从横的方面,依照其各相关的特点或性质进行展开的思考。

①材料展开:以某个事物为“材料”作展开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如弹簧称除了测重力外,还有哪些用途?尽可能多地写出矿泉水瓶和医用注射器在物理实验上的用途。用米尺、细线、水、钩码能设计出多少个实验。(有几十个)

②目的展开:以某种目的为展开点,设想出达到该目的各种可能性。如说出多种降温或取暧的方法。说出多种省电的方法。说出多种安全用电的方法。说出多种测电阻的方法。

③方法展开:以人们解决问题的某种方法为展开点,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各种可能性。如尽可能多的写出用“摩擦”的方法做成哪些事或解决哪些问题。尽可能多的写出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2、纵向发散:将对象从纵的方向思考,设想、推断出下一步发展趋向。讲热机时,让学生了解从“蒸汽机→内燃机→火箭”等的纵

向发展过程,使学生能纵观历史,立足现在,展望事物的末来。能导致一些新的设想或发明。如了解汽车的发展历史,设想一下汽车的发展前景,能否设计出一种用水做燃料的汽车?也可由此写一些小论文,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

3、逆向发散:即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如法拉弟由“电生磁”做逆向思考而发现了“磁生电”。绝缘体能变成导体,导体能否变成绝缘体?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内能增大时温度是否一定升高?噪声是有害的,但能否利用噪声为人类服务?反向认识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对它们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侧向发散:从侧面某个角度,采用易被人忽视的方法来思考问题。早期的园珠笔写到一大半时就开始漏油,很多人就从寻找耐磨的材料做园珠入手来解决,结果都大失所望。日本一位年轻人则另辟蹊径,把园珠笔管缩短一部分,使园珠在磨损之前油已用完,使问题得到完满解决。又如图1,要用一细绳和刻度尺测一装了一部分水的薄壁酒瓶的容积,按常规的方法只能测出有水

的下面一部分瓶的容积,上半部分由于形状不

规则而不能直接测量。如把瓶倒过来时,再测

出上半部分空的地方的容积后,求出空的和有

水的两部分容积之和即可。

5、分合发散:将对象的有关部分,从思想上把它们分离或合并,从而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如何用天平测一张邮票的质量?必须先测出100或者200张的质量,然后才计算出一张的质量。弹簧称可分解为

弹簧和刻度尺两部分,用刻度尺和烧杯可组成什么仪器?量筒。

6、颠倒发散:将对象的整体、部分或有关性能颠倒过来思考。有上下、左右、前后、大小、动静、是否、内外、长短等颠倒。如诸葛亮的“空城记”就是“有无颠倒”。电影中的慢镜头就是“快拍而慢放”的快慢颠倒的结果。将火箭向地下发射,从而发明了一种探地火箭。

7、质疑发散: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大胆地、批判地提出自已的看法。如哥白尼对地心说的质疑和批判,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落体说的质疑和批判。鼓励学生多质疑问难,不盲从老师和答案,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养成批判的思维习惯。如有个学生在几年前就指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二册31页有关提高燃烧效率后节约多少煤的计算是错误的。对易受日常生活经验和思维定势影响的概念和规律要多质疑,多问为什么。如:力为什么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为什么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

1、原型想象:利用某种熟悉的、类似的事物作原型,经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牛顿由萍果落地而想到万有引力。瓦特从水蒸汽冲开壶盖中受到启发而发明了蒸汽机。假如有个同学从他学校的操场上往上跳,由于地球在他脚下飞速转动,而他为什么没有落到美国去?教师讲解之后,有的同学还不理解,此时可假设地球是静止的,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有惯性,人往上跳后就会落回原地。利用原型启发容易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对

某些问题的领悟变得容易。

2、类比想象:根据两个对象某些属性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另外某些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

①直接类比:将对象直接比较相类似的事物。“电压”是初中生感到最抽象最难理解的概念,讲解时,可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用水流做功类比电流做功······,这样就比较容易接受。用轻质弹簧连接两个小球的实物模型去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模型,使学生感到既形象又易于理解。

②拟人类比:使自己与思考对象的某种要素认同、一致,自我进入问题的角色并体验,产生共鸣,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阿基米德正是从自已跳到澡盆中冼澡时悟出了测王冠真假的方法,从而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的机制学生往往似懂非懂,可把自己比作电子,当自己在拥挤的人堆里不能自由移动时就是绝缘体,而在畅通的路上时就是导体。

③象征类比:借助于事物形象和象征符号来比喻问题,从而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方法。如对密度、比热、燃烧值、电阻的公式:ρ=m/V、C=Q/mΔt、q=Q/m、R=U/I进行类比分析,能加深对这些易错概念的理解。

用类比法教学能开拓学生思维,使知识融会贯通,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3、虚拟想象:就是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条件,由此想象出一系列荒谬的结果,从而反面证实并强化真实的事实或结论。如向

学生提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和惯性会怎样?如果空气是导体会怎样?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更深的理解,而且印象深刻。

三、联想创新思维能力:

1、相似联想:指在性质上或形式上相似的事物之间所形成的联想。物理学家从质量守恒联想到能量守恒,再联想到质能守恒,正是相似联想法的应用。功率的概念和物理意义学生不易理解,可联想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来比较。讲述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可联想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来比较。

2、接近联想: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接近的事物之间形成的联想。把相近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联想、分析、比较,能区别它们的异同,弄清它们的本质。如:温度、内能和热量;蒸发和沸腾;质量和重力。

3、对比联想(相反联想):指具有相反特征的事物或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形成的联想。如列表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符号、对光的作用、光路作图和成像应用等,就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4、因果联想:从某一事物出现某种现象,从而联想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尽可能多的写出造成保险丝熔断的原因。尽可能多的写出电学实验时随便接线产生的结果。

5、强制联想:把乍看起来无关联的事物强制地揉合在一起,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如用平面镜、凸透镜、灯、水、烧杯、电路可有哪些组合?如灯和电路可组成照明电路,凸透镜和灯可组成有闪光灯的

照相机等。

6、希望点联想:就是把对某个事物的美好要求通过联想列举出来,然后加以设计和论证,就会有所发明和创新。如怎样的温度计、压强计、验电器、电话才理想,尽可能多的写出你的愿望。

7、缺点联想:对某个事物存在的缺点产生的联想。列出缺点后加以克服,也会有所发明和创新。如尽可能多的列出量筒、天平、电流表或电压表等仪器的缺点,并找出解决的方法。

四、矛盾创新思维能力:

认识事物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来分析,即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否则会犯片面性错误。如对热机既要认识到它带来了现代工业文明(有利的一面),也要知道它同时给环境造成了污染(有害的一面)。电热既可以加热、驱潮,也可以产生火灾、使元件老化。要设法利用有利的一面,尽量减少有害的一面。

在新课程标准需要老师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需要老师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包括散发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两种形式。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者都不可缺少。“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将会有利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用单纯以灌输语言材料为目的的教法,而应通过创造各种较贴近生活实际、自然愉快又令小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消除他们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还需要教师转变和提升思维方式,必须注重教学过程、注重创造、注重学生个性等。 一、重视学生个人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创造。关注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自己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心理氛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反思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对学习结果的表现形式也可丰富多样;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别收获,并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推动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在新课程标准需要老师创设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发散思维是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发散思维是存在于学生的内心,存在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的,为人师者所要做的是发掘、保护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乐于进行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学,比在任何被迫的情况下所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气氛,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这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在新课程标准需要老师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他要求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都有愉快的实践和成功的喜悦。这不单单指知识的积累,更是讲思维的发展。为了达到此目的,在我们的英语课中,合作互助是常见的方式。我通常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思考、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互相弥补,借鉴、启发、点拔。每个人都能有与大家分享思维成果,分享学习成果的体验和收获。这样,创新才能得以发展。 四、在新课程标准需要老师积极给予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非常离奇的想法,这时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那么将会压抑学生的思想,从而阻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与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他们主动地参与,得到积极的效果。这些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出积极性评价,以此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初探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秦皇岛市开发区第一中学李会娟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当今,我们都在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现在我们正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传统教学模式、方法等都相对落后,这将影响着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在中学历史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及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恰好是我们贯彻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点。本文就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激励创新的学习氛围 江总书记曾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新课标也注重“探究性学习”,并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激励创新的学习氛围。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要放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研究、互帮互助,而且要充分尊重学生言行,善于做“倾听者”,鼓励学生

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意见,保护学生奇思妙想。对言之有理、见解独到的意见给予充分肯定,还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多搭建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如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演讲、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小论文、学做小记者、写考察报告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自我价值,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焕发历史课堂的活力,使学生充满创新热情和智慧火花。 二、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思维是从对知识质疑问难开始的。古人说“:好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去发现、探索和创造,可见质疑是创造的关键。只有大胆质疑,才能突破思维定势,才有可能产生超出课本或前人的创造性见解。利用材料来诱发学生思维,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使问题情境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发生恰当冲突。设计问题时,要善于利用新旧知识间的矛盾,或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来设问,注意引导学生将所思考问题的相关信息朝各种可能方向扩散,并由此引出更多新见解,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实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四大发明”时,学生提出:“假如火药发明后不是局限于制造爆竹,用于婚丧喜庆;指南针发明后不只作为阴阳先生勘测风水工具,而用于航海对外发展,那么中国人在19世纪还会挨打吗?”对学生敢于质疑,教师绝对不能视为顽皮捣蛋或只是简单地给予现成答案,而应引导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寻找相关参考读物,开阔视野,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挖掘每位学生的创造潜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1、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这些观念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2、科学思维 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实验探究 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实验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物理教学中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物质基本结构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它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中学物理课是难学的学科之一。要学好中学物理,必须具有良好的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以下就中学物理教学中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做一些探讨。 一,物理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物理学的研究和学习中,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中学生物理分析能力的强弱,主要表现在是否能够全面地分析综合物理问题的多种因素,比如物体的受力分析,电路分析等;其次还表现在能否正确分析物理过程。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然后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物理现象和过程本来是相互联系的,是极为复杂的,为了分别对它们进行研究,就必须把其中的各种物体、因素、作用区分开来,以便分别地研究它们的不同性质和作用,从中找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例如在力学中,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所受外力的关系时,往往采用“隔离法”,把研究对象和其他物体隔离开来,从各个侧面分析该物体受到的其它物体的作用力的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求出合力;再研究物体的质量和所受合外力的关系,从而得到“一个物体的加速度和合外力成正比......”的结论。 但是,分析的方法也有局限性。因为这种方法着眼于局部的研究,它很容易把本来互相联系的东西一刀割断,往往不易获得关于物理现象和过程的全面认识,并且容易养成一种孤立、片面地看问题的习惯,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综合分析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相互联系的,综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分析又是以某种综合的结论成果为指导的,目的又是为了综合。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宜于表述。因此,在实际解题时,常常把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运用,先以分析法为主寻找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解题过程。 例如,在学习恒定电流的过程中,先要学习电流,电压,电阻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知识等,在此基础上学习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这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第一次综合;这时学生对恒定电流规律的认识仍是局限于部分电路的一段电路上的,接着学习电动势的概念,分析电流通过内外电路时电压降落的情况及能量变化情况,得到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是第二次综合。在学习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后,他们对电路的部分与整体及其各种因素的制约关系才获得了较为完整的认识。 二,物理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物理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方面问题:(1),要强化“物理过程”的教学。要使学生学好物理,必须指导他们对物理问题进行过程研究,只有了解了过程,才能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确切含义及内在的联系,解决起来才能准确自如。 第一,要凸显物理过程教学的重要性。现在,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听老师分析解题时明明白白,但自己面对问题是就束手无策”。学生学了物理概念、公式、定律等一系列知识,也记住相应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得出,为什么仍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呢?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出在老师缺乏综合,强调分析思路与突出重点,而学生方面未能跟上老师的分析与综合思路,没有真正理解整个过程,以至理论与实际脱节。 第二,要注重物理概念的分析与理解。物理问题所反映的内容各异,形式千姿百态,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和科学抽象概括出来的知识,它反映了物理变化的状态和过程的联系。在分析解答物理问题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要从物理现象中分清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状态,把它们与已经学过的知识相类比,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关的物理情境图。对于抽象的物理过程,要以具体的参照对象为依托,逐层揭示,使复杂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形

创新思维题库

1、但丁(佛洛伦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爱因斯坦:我相信自觉和灵感。 2、能力的三个层次:核心、能力必要、增效 3、理论创新的三种类型:概念创新、结构--、功能— 4、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推动力 5、技术创新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问题 6、企业是21世纪创新主体 7、实践是检验创新的唯一标准 8、衡量创新标准的基本作用:指导、报警、通知 9、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 10、事实与理论之间有四种不同关系 11、二战后,日本最先创建产业经济 12、在西方国家是以美国为创新代表,崇尚个性个体创新 13、在亚洲以日本为群体创新思维文化 14、知识的创新主要应用于市场,技术创新主要应用于市场 15、创新思维不需要思维定势 16、思维定势定义:是一种稳定性的倾向或习惯的思维方式 17、理论创新的基础是实践 18、对创新思维而言,关键是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案 19、构成科学美好思想中,最基本的原理是和谐原理 20、创新思维要突破感性经验界限 21、困难干其易,为大干其细---老子。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22、创新思维要绿色发展 23、创新思维的核心—敢于创新 24、创新需要知识流动 25、人文精神是基础 26、西方创新是理性,东方是形象 27、理论创新是关键环节 28、应变是创新主体变化反应能力,韩非子,应变打破了定势思维 29、没干也会导致新的创造 30、价值是构筑创新目标的基础 31、素质的高低决定创新起点的高低、 理论创新是关键基础 32、马克思主义两大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3、市场价值是检验知识价值的基本标准 34、卡耐尔在《组织中管理变革》的组织变革分为5各阶段 35、钢铁大王卡耐基 36、创新源于知识的积累 37、立体型思维反映认识,对象在一定空间内运动变化的一种立体形态的往复轨迹 38、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 39、戴维斯于1980年将创造能力概括为9个阶段40、事实与理论有4种不同关系 41、人的思维包括:个体思维和群体思维 42、直觉思维直接领悟的思维 43、知识创新是通过知识的流动来实现的 44、日本提倡群体文化创新,美国提倡个体创新 45、东方人形象思维,西方人理性思维 46、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装备期,酝酿期,豁朗期,检验期 47、不属于必备素质的是墨守成规 48、开放性、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是必备素质 49、形成创新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抽象到具体 50、实践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活动 51、市场价值是检验知识价值的基本标准 52、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关键环节 53、实践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54、实践在本质上是创造性劳动,是检验创新的唯一标准 55、管理的真谛在于创新,创新是管理的价值体现 56、创新思维的趋势(绿化--、软化---超前--) 57、亨利伐越认为是所有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有三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58、组织变革中组织成员对变革的反应:否认、对抗、放弃、顺从、内变化、旧习惯 59、高新技术变化过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大规模应用 60、高层创新改革整个人类的命运 61、中层创新带头区域发展效益 62、基层创新有个体认识进步的价值 63、创新思维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64、思维的创新+创新的见证------创新思想 65、时代需要创新,创新需要时代 66、普朗克---量子论,克尔逊---莫高试验 67、农村联合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 68、事实与事实的矛盾---创新的重要性 69、马克思:胜于一切纲领,直接引起创新行动 70、最初矛盾表现为事实上的矛盾 71、献身主义,理论主义:事实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新事实与新理论之间的关系,新事实与旧理论的关系,旧事实与新理论之间的关系,旧事实与旧理论之间的关系72、创新的动力: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实实在在、富国安邦、面向世界的民族意识、背靠民族意识、背靠民族的实际意义 73、理思想资源是创新思维的主要资源和直接资源(自然资源) 74、解是创新思维的骨架和内核 75、感性不是完整的,深刻的,是知识发展的初级阶段 76、先驱性: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思维方向

如何培养物理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物理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得生思维能力,对促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得生思维能力,对促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物理思维能力哪? 一、加强对思维能力的理解 所谓的思维能力,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鉴别、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假设和想象等思维的基本方法,形成概念,并通过判断和推理,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的和规律性的认识的一种能力。要提高物理思维能力,就要在理解物理概念上下大功夫。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和研究如何理解概念的方法,不断提高正确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能力。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 二、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的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物理演示实验能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新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会有意识地伴随教师的演示而积极思考,它是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的重要契机。所以物理教师应善于利用或积极开发,从物理演示实验的现象中获取有价值的感性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严格的辨析、讨论,形成物理概念,并进一步推理、延伸,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质的飞跃。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开始的,因此,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实验的设疑作用,并物理的实验内容和所学的知识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具有引导、启发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通过设疑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的研究性思维能力。 2、分析相似的易混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其表现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其表现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没有固定模式的开放性思维,新颖、求异、灵活和独特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创造性思维能够提出新理论、产生新思想、开拓新领域、运用新方法,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掌握和应用创造性思维,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性潜力,那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哪些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全部内容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 (1)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起码有三种因素:一是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二是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因此,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2)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人的创造活动中,既要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当前,各级学校比较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如有的教师往往按照一张标准答卷给分,而学生也往往按照固有的一个答案回答问题。这样,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发展。通过这种办法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知识积累型的学生。发散思维本身有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所以应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3)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

谈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下科学思维能力的养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c4365727.html, 谈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下科学思维能力的养成作者:周幸 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年第11期 【摘要】在高中阶段,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习物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并将培养高中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有利于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实现物理教学的新目标。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方式。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科学思维 高中物理以“实践+理论”为主,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又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理论的真实性,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自发形成物理学习意识。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目标,对整个物理教学的意义深远,对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步伐。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依旧采用单一的形式,教师口若悬河,学生盲目跟从;在思想上,教师未脱离应试教育的怀抱,喜欢直接讲解或简单得出答案;在教育方式上,教师脱离时代步伐,满足自身当下的成绩,不求进取,安于现状,没有及时充实自己,教育水平停滞不前;在教育观念上,教师过于相信自己的教学经验,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思维的重要性,不重视、不理会的态度也影响了实际教学质量。 第二,教学模式单一。物理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堆积许多知识点,导致授课内容显得复杂、时间紧迫、知识结构不清晰。同时,高中物理教师喜欢教授理论课,轻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习惯利用更多时间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繁多的课堂作业、试卷、课后作业堆积在学生的课桌上。有时,教师因重视分数而有意提高课程难度,拓展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未等学生充分理解并运用知识点,教师已经开始了下一部分内容。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第三,未厘清教学重点。教师倾向于把考试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对物理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未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同时,教师重视学生的成绩,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在评定学生的综合表现时,教师倾向于考试分数,极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品质,也未将学生的其他能力纳入评价中。

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docx

《大学生创新思维拓展系列活动》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207E 学分:2 总学时:34 课程类型:专业实践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专业:行政管理 一、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任务 [课程性质] 《大学生创新思维拓展系列活动》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塑造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一门专业实践课程,旨在通过课堂讲授以及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教学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与任务] 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在讨论中思考”的教学方法和实训模式,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得到提高。同时以此为基础,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其工作中所需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技能与社会实践技能。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七次传授式授课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头脑风暴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培养其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应变思维等思维能力,为以后更好地适应灵活多变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大纲制定依据与教学总要求 [大纲制定依据] 在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初步的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培养目标、《晋中学院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规范》、《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及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本专业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要求而制定本大纲。 [教学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与实训,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其创新能力。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创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启迪,增强大学生发挥创造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创新实践和探索,提高自身的学习和锻炼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内容 模块一逻辑思维训练 [要求] 了解什么是逻辑思维,掌握逻辑思维训练的要点,以及学会运用几种逻辑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内容] 1、什么是逻辑思维 2、逻辑思维训练要点 3、抽象和概括 4、逻辑推理法 5、归纳推理法 6、三段论法 7、两难问题

物理实验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实验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在具体教学中,应用控制变量法可以先伸出食指指向磁场方向,再伸开中指指向导体中的电流方向,如不一致可转动手腕,最后伸开拇指要与食指、中指互相垂直,则拇指所指的方向就为导体受磁场力的方向。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既生动有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规律,获得成功的喜悦,坚定了学好物理的信心。在判定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右手定则)我也采用这一方法,该方法既形象又明了,易于掌握。记忆方法:先电后动用左手,先动后电用右手。(导体先通电而后受力运动用左手,先运动而后产生电流用右手)食指磁,中指电,拇指力(运动)。在透镜成像、欧姆定律、牛顿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的教学中也采用了这种探究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他们的大脑思维活动,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效果较显著。 二、加强实验设计,发展学生思维 当今世界,需要大量的设计型、创新型人才,作为物理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当代物理学中的规律大多是科学家们先科学大胆地猜想,经过理论推导而得出的,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即能经过实验的发现或验证。然而这些实验没有现成的方案,我们只能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和设备加以改进进行实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做有心人,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通过思索和努力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也灵活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如要测量小灯工作时的电阻、电功率、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等试验,需要电压表、电流表,但手边只有一只电压表或一只电流表和已知阻值的电阻,怎么办?在讲气体克拉伯龙方程PV=mnRT时引申到气体密度ρ=m/V=Pμ/RT。测出气压P,气温算出T,就可知密度。那么还有别的方法吗?需要哪些器材?测空气质量是个难题,这要考虑到空气的浮力。 通常做法是用瓶塞塞紧一个大的烧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再用抽气机抽出瓶中的空气。抽的次数越多,瓶内的空气越稀薄,越接近真空,再称出空瓶的质量m1,则瓶内空气的质量为m-m1,然后拔出瓶塞灌水至原先瓶塞底处,再将水倒入量筒测出水的体积即为瓶内空气的体积V,空气的密度ρ=(m-m1)/V。若没有抽气机怎么办?就要先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自己在学校寻找器材,实验装置,用一个打足气的足球放在台秤上称出其质量m2,然后用一带细导管的气针插进足球的气嘴,使足球通过导管向装满水的量筒中排气,挤出筒中的水。当量筒中水面与筒外水面相平时,量筒内的空气气压就等于外部的大气压。拔出气针,再测出足球的质量m3,则球放出的空气的质量为m2-m3,这就近似为量筒中空气的质量,从量筒上读出空气的体积V,则空气的密度ρ=(m2-m3)/V(用足球而非气球是因为要考虑空气的浮力,前后两次质量的测量时球的体积要相同,这样受到的浮力也相同).通过这方面有意识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不畏艰难的品质,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三、总结 总之,通过物理实验,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得到增强,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对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知识,发展思维,形成正确的认知,进而认识世界,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物理学中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

案例60 物理学中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 进入高三,高考在即。如何在高三物理复习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推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提 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摆在每个老师和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教学;更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与训练。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学习也是这样,只有看清路,才能少走或不走弯路。可见,掌握物理学科的特点,熟悉物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学好中学物理,不只是一个肯不肯用功的问题,它还有一个方法问题,掌握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从高中物理综合复习教学的角度,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解答、训练,介绍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以期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1.模型法 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将复杂的问题抽象化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 方法。科学家通常利用抽象化、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把研究对象的物理学本质特征突出出来,形成概念或实物体系,即为物理模型。模型思维法就是对研究对象或过程加以合理的简化,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从本质上说,分析物理问题的过程,就是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得出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实际中必须通过分析、判断、比较,画出过程图(过程图是思维的切入点和生长点)才能建立正确合理的物理模型。 [例1] 如图1-1所示,光滑的弧形槽半径为R (R>>MN 弧),A 为弧形槽的最低点,小球B 放在A 点 的正上方离A 点高度为h 处,小球C 放在M 点,同时释放,使两球正好在A 点相碰,则h 应为多大? 解:对小球B :其运动模型为自由落体运动, 下落时间为 t B =g h 2 对小球C :因为R>>MN 弧,所以沿圆弧的运动模型是摆长等于R 的单摆做简 谐振动,从M 到A 的可能时间为四分之一周期的奇数倍 所以 t C =c T n 4)12(+ g R Tc π2= 解得:h =8 )12(22R n π+. (n =0,1,2……) 【评注】 解决本题的关键就在于建立C 小球的运动模型——单摆简谐振动,其圆弧的圆心相当于单摆的悬点,圆弧的半径相当于单摆的摆长,只要求出C 小球运动到A 点的时间,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例2]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排成一条直线,其中2、3小球静止,并靠在一起。而1小球以速度v 0朝它们运动,如图1-2所示,设碰撞中不损失机械能,则碰后三小球的速度的可能值是 (A )v 1=v 2=v 3=30v (B )v 1=0, v 2=v 3=20v (C )v 1=-v 0/3, v 2=v 3=320v (D )v 1=v 2=0, v 3=v 0 解:依题意碰撞无机械能损失,小球之间的碰撞一定是弹性碰撞,这里关键 是如何建立正确的碰撞过程模型。若把2、3两小球看成整体,建立1小球和2、3 小球之间的两体碰撞模型就会得出(C )答案错误结论。其实2、3小球只是靠在一起并没有连接,加之碰撞过程的位移极小,必须建立三小球之间依次碰撞的过程模型,由两球弹性碰撞得速度依次交换,所以(D )正确 【评注】 本题关键在于建立正确地符合客观规律的小球碰撞模型——两两依次碰撞,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掌握好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认真分析题意,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行。 [例3] 如图1-3所示,有一根轻质弹簧将质量为m 1和m 2的木块连在一起并置于水平面上,问必须在m 1上至少加多大的压力,才能在撤去压力后,

创新思维概述学

第一章创新思维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创新 一、创新的含义 (一)含义 1. 个体依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物质、精神)的认知和行为活动。——《创新的策略》 2. 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百度百科 3.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从而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举措、新事物的实践活动。——本教材做出对上述三个定义的评价并给出你自己的定义! (二)构成要素 主体(人类)、 客体(客观世界)、 过程(认知与行为活动)、 结果(物质与精神) 核心(创新思维)、 本质(突破)、 目的(满足需要)、 二、创新的特征 (一)新颖性 (二)价值性 (三)超前性 (四)高风险高回报性 (五)目的性 你如何看待创新的这些特征? 三、创新能力 (一)含义 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

或者说是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合理利用的材料,并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请你分析这两种解释!(注意:分析的视角应该是多方面的) (二)特征 1. 综合性:多种能力的综合,非仅仅由某一方面的能力构成。 2. 结构性: 3. 独特性:鲜明的个性色彩 4. 优化性:有机结合,整体性。 谈谈你对上述特征的理解! (三)形成 1. 遗传素质(天赋、禀赋、天资)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必要的物质前提。“承认天赋,不唯天赋” 2. 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 3. 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4.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与关键。 上述四条给了你哪些启示? 第二节创新思维的基本意义 一、人是能思维的动物 是谁把地球的某些地方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他凭借什么把地球弄成如此样子? 为什么说:“人是会劳动的动物”而不能说:“人是无毛的两足动物”? 如何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 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得多? 请思考以上问题并做出你自己的回答。 二、思维能产生创新—基于思维的超越性——思维的基本属性(与肢体相比) 思维能够超越什么?哲学视角。 思维的超越性是否说明思维不受任何限制?思维与“限制”的关系如何? 提高自己思维超越度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三、创新能够改变世界

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6-09-06T17:31:28.293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6期(上)作者:兰伟成 [导读] 物理学是一门“半文字”学科,分析理解物理的过程,实质就是将“语文”翻译成“数学”的过程,就是做“阅读理解”的过程. (大竹县第二中学大竹 635100) 物理学是一门“半文字”学科,分析理解物理的过程,实质就是将“语文”翻译成“数学”的过程,就是做“阅读理解”的过程.然而,很多学生由于思维能力较差,总是不能将一些“语言文字”准确地转化成“数学表达式”,总是丢三落四,缺这少那。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肯定离不开对知识的思维训练。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合格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知识的教育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创新的基础,高考要考核的能力又主要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而钱四种能力都属于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注意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在我的教学中,我认为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首先、启迪思维基于物理事实和实验,始于问题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之上,观察力是“思维的触角”,引导学生悉心观察,多做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和动口表述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当然,对身边的物理现象,也要仔细观察,反复思考,得出结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诱发思维和创新。在实验和一些物理事实中,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智力潜能,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验和物理事实的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努力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和问题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讲解汽车启动过程中,速度与加速度的变化时,可以让学生体验骑变速自行车的感受,甚至可以在课堂上架一辆变速自行车,讲解自行车的档位、人的输出功率等与汽车的油门、档位以及习题中的输出功率和档位的作用,让大家身同感受。得出与汽车启动一样的结论,自行车启动先挂慢速档,逐步再挂快速档,爬坡要变慢速档。最后再反过去分析,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其次、规范系统的物理思维训练,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思维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提高,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加强习题和实验的训练,解题是训练思维的实践活动,在习题训练中,要抓好审题训练,通过逐句设疑,寻找隐含条件的训练,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联的训练。善于运用“一”和“多”的转化,运用同一概念和规律处理不同问题,运用多个不同概念和规律处理同一问题,通过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发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在习题的训练中,还要注意物理科学方法的指导,如理想模型法、等效法和类比法登物理方法的教学渗透到课堂教学和习题训练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善于灵活运用物理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否重要。 对一些“物理词语”的理解,要会正确翻译。比如绳模型的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时,恰好到最高点,要翻译成“在最高点,只有重力提供向心力,即mg=mv2/r”;在简谐运动中,速度最大时,要翻译成“此时,v=vm,a=0”;第一宇宙速度要翻译成“最大的环绕速度,同时又是最小的发射速度”。再次、网络教学,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产生质的飞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在符合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建立以信息教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主题的新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发展趋势,让学生在知识信息的海洋中自由驰骋,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和思维能力将起很大作用。而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边缘学科的发展和高新综合科目的设置,学科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因此,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努力设置多学科的整合课,让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多种知识的学习和发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将显得更加重要。 比如在讲解重核裂变一课,可以吧物理、政治、历史、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其他歌学科的知识。 最后、克服思维定势,引导正确思维 学生对于前概念的存在而形成的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造成消极影响。容易造成知识的负迁移,影响新知识的接受。比如高中阶段讲授矢量知识时,学生都较难以接受,原因是学生已经习惯于物理量的代数计算,习惯于把速率等同于速度,路程等同于位移。认为力的作用物理就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理就静止,抛出去的物体要继续运动,必须受到力的作用等。而克服定势思维的关键在于把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清楚,即要把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适用范围和条件弄清楚。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物体在受力越来越小的情况下,而速度越来越大的实验来帮助对该问题的理解。只有克服思维定势,才能引导正确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对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不要想当然。要利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坐飞机起飞时,最后有种失重的感觉,此时人会感觉是飞机在下降,而实质是飞机在减速上升。 总之,新时代的教育、将以创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更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对学生将受益终生。

创新思维和能力

创新思维和能力 一、教学目的: 1、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怎样创新。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巧板录音带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力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社会更需要我们的创新精神。今天这堂课,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分享创新的快乐! 二、听故事,谈启发: 听听阿基米德的故事,你一定会有所启发。有请我们的小小故事家。 (一生讲故事,并放动画)故事内容简介:同学们,你们知道阿基米德吗?他呀,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听故事,这些故事也极大的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他喜欢听别人对某个问题的争论,并且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每天,都有许多疑问在脑子里转悠:“为什么大海总是咆哮不停?为什么大船会浮在海面行走?……”有时他的小脑袋瓜里还会迸发一些奇妙的新想法。有一天,他看见农民们正在把尼罗河里的水运到高处灌溉农田。他想:如果有一种东西,使水能够自动从低处向高处流,那该多好啊!于是,回到家里,他冥

思苦想,反复测算,终于发明了螺旋抽水机。使水能从低处往高处流,这在当时,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后来,阿基米德还创立了著名的关于浮力的学说“阿基米德定律”。他也被后人誉为“力学之父”。 听了故事,你有什么启发,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请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组的观点。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各抒己见,老师这里总结一下大家的观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像阿基米德那样,勤观察,多思考,还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力,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这样我们也会象阿基米德那样,成为有成就的人,成为伟大的人。 三、那么,究竟什么是丰富的想象力,我们该怎样创新呢?看了以上的小品表演,也许你会更加明了。(几生表演《如此创新》)时间:一个早上 地点:校园 人物:学生和老师 情景:…… 你们看了表演,明白了什么叫创新,该怎样创新了吧! 四、测一测 好!让我们休息一下,一起到“智慧之窗”的百宝镜照一照,看看自己的思维有什么特点吧!请看课件。 得了4分以上的同学请举手,恭喜你,你是个具有创新思维的孩子。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本文通过广泛的阅读、比较,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做一个概述与解读,对研究的框架做尝试性搭建。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生活在以计算机与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信息更新快、容量大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第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对国家而言,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三、创新是推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化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二、几个概念的认识 创新能力:目前的三个观点包含从概念、内涵的剖析到实际可操作性的思考,包含了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创新思维:在创造性的诸构成要素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这个核心的含义通俗地讲就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这个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优化组合与重新调整,目标是为了实现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创造思维结构分为发散思维(有发散就要学会聚合)、形象思维(一种直观的思维能力,它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辨证思维(质疑与思辨)和横纵思维(知识的广泛联系与拓展)等6个要素组成,培养创造性思维,何克抗教授又提出了5个环节,即: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 多媒体: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类型综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建筑规划设计,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而多媒体系统却不只是单一的一门技术,而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是把多种技术综合应用到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实现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等多种功能。一个完整的多媒体系统由多媒体硬件和多媒体软件两部分构成的。这个概念说明多媒体的特点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展示性走向交互性与可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