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态系统分类体系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知识:理解地球上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地球科学知识:理解地球上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地球科学知识:理解地球上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生物体系中的互惠互利性质非常显著。

其中,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球上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本概念、分类和重要性,以便更好地认识生命的多彩和生态系统的灵活性。

一、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它通过描述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揭示了一个物种如何通过其食物来获得能量和物质的过程。

简单来说,食物链是一个单向的、线性的、简化的显示依赖关系的链条,包括捕食者(食肉者)和被捕食者(食草者和食物的来源)。

食物网是一组交织的食物链,它包含了成百上千个物种,依赖于多个食物源。

食物网显示了各个食物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表明了许多不同物种之间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

食物网中每个节点代表一种生物,每条连线代表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群落,食物链和食物网可以被分为三种类型:1.水生食物链和食物网水生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通常是相互交错和交织在一起的。

它们的起点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海藻,它们提供了氧气和有机物质的生产基础。

随后是大量的浮游生物,它们通过摄食海藻获得能量。

接着是小型鱼类和其他浅海生物,它们依靠浮游生物捕食。

最后,鲨鱼和欧文虾等大型掠食者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终点。

2.陆地食物链和食物网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相对比较简单。

光合生产是奠定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础,植物在此上游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植食性动物通过香草和灌木摄入植物,而肉食性动物则以植食性动物为食。

最终,这个食物链形成了一个生态“三明治”。

然而,在这个基本模型上,还可以向上和向下延伸出多个支链,交织出一个可以命名的全面性食物网。

3.淡水食物链和食物网淡水和半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叶绿体并不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反,这里面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通常是食物圈层或依赖于氮的土壤上营养级的最下方,动物通过摄入浮游生物(浮游动物和藻类)以及其他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死亡物质来获得营养。

草地生态系统的概念课件

草地生态系统的概念课件

06
草地生态系统面临 的威胁与挑战
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 草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涵盖了从热带到寒带的不同气候带。草地生态系统是由草本植物、 灌木、小型植物和苔藓等构成的生态系统,它们与土壤、水、气候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自然体系。
07
草地生态系统的研 究与展望
动态性
草地生态系统受到季节、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
多功能性
草地生态系统不仅具有生态功能,如碳储存、水源涵养等 ,还具有经济和社会功能,如提供食物、药材等资源,以 及为人类提供休闲和旅游场所。
03
草地生态系统的功 能与价值
生产功能
草地生态系统通过生产有机物质,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食 物、纤维等资源。
为重要趋势,有助于共享资源、技术和经验。
加强政策制定与实施
02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政策制定和实践,推动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
03
提高公众对草地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社会参与和合作
,共同保护和恢复草地生态系统。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文化价值
草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价值。
草地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美景和野生动植物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和观赏的机会,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草地生态 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也是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文化和精神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4
草地生态系统的保 护与恢复
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法
实验室分析法
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收集草地生态系统 的各种数据,如物种组成、种群数量、生 物量等。

9第九章 生态系统

9第九章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类型
•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 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 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 这些要素通过能量流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 及物资供应与废物处理系统,形成一个具有内在 联系的统一整体
城市生态系统
第二节
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食物链的类型
• 捕食食物链 • 腐食食物链 • 寄生食物链
55
食物链的类型
•捕食食物链 绿色植物为起点到食草动物进而到食肉动物的食 物链 植物 食草动物 食肉动物
--草原上:青草-野兔-狐狸-狼 --湖泊中: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 •农田里:小麦-蚜虫-瓢虫-食虫小鸟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腐食食物链 也叫分解链。以动、植物的残体为食物链起点, 从真菌、细菌和某些土壤动物开始的食物链
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类型
淡水生态系统 •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与淡水生物组成 •根据水流速度不同可分为流水生态系统和静水生 态系统 •流水生态系统根据流速不同还可以分成急流生态系 统和缓流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的类型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一般是指沼泽和沿海滩涂,按照“湿地公约” 的定义,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红树林、 沿海滩涂等,甚至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浅 海水域,都属于湿地 •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海 滨湿地三种类型
⑧生态系统受环境深刻的影响 ⑨生态系统具有明确功能和服务性能 ⑩生态系统具有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特性
3.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常用分类方法 按基质的性质划分
―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
•陆地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

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

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

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自然保护地是为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而设立的特定地区,通常由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管理。

保护地分类体系是对自然保护区域进行归类和分类,以便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这些区域。

目前,全球范围内存在多种不同的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其中几种。

1.地理区划法地理区划法是最常见的保护地分类体系,它按照地理位置和特征划分不同的保护区。

比如,以地质特征为基础划分的自然保护区,包括火山、岩洞、山脉、河流等等。

这些区域通常都存在着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生态系统法生态系统法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划分不同的保护区。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杂体系。

保护生态系统就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法主要针对具有特殊生境的自然区域。

3.物种保护法物种保护法是根据特定物种的数量、分布和生境划分不同的保护区。

关注物种是因为有些物种会比其他物种更脆弱,他们对某些特定环境的依赖程度可能更高。

保护这些物种因此尤为重要,否则可能会导致这些物种的灭绝。

物种保护法主要针对特定物种的保护。

比如,熊猫保护在中国就采用了这种保护方式。

4.文化保护法文化保护地是一种为了保护文化遗产而设立的特定地区。

文化保护法主要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些地区可能是由历史事件形成的或是由特定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形成的。

比如,考古遗址和古建筑物就是类型不同的文化保护地。

总的来说,保护地分类体系是为了保护不同类型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而设立的。

每种分类体系都专注于特定的保护领域。

科学的保护地分类可以帮助环保组织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及文化遗产,保证其生态、经济、社会等价值的实现,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研究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研究

自然保护地是指一个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通过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获得认可、承诺和管理,以实现对自 然资源及其所拥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的长期保育[1] 。 具有良好生态代表性和实现有效管理的自然 保护地体系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并受到各国政府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机构 的普遍支持。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研究
欧阳志云1,∗,杜 傲1,2,徐卫华1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北京 100190
摘要: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为子孙后代保留生物多样性资源与自然遗产最有效的途径。 自 1956 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 区以来,已建设形成覆盖森林、草地、湿地、海洋、荒漠各类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和种质资源,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以 及水源保护等各类自然保护地。 但由于缺乏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各类保护地面临功能区分不清晰、空间重叠、管理成 效不高等问题。 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部署,为理顺我国保护地体系,明确各类保护地的功能定位提供了 难得的机会。 在分析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地类型,并参考国际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保护地体系分类, 建议将我国自然保护地分为 5 大类,第 I 类为自然保护区,第Ⅱ类为国家公园,第Ⅲ类为自然公园,第Ⅳ类为物种与种质资源保 护区,第Ⅴ类为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分析了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以期为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根据各类保护地的特点,创新保护地建设政策与机制,加大政府对自然保护地建设力度的同时, 发挥全社会力量建设自然保护地,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将大有可为。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分类;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公园;物种与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

生态学简答题论述题

生态学简答题论述题

一、简答题1. 简述生态学的含义及变化。

答案:生态学的经典定义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定义的发展代表了生态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强调了不同的生态学分支和领域。

有关生态学定义的差别主要是关于居住对象"生物"、居住地"环境"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容有所不同。

不同发展阶段生态学定义也不断发展,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现代强调人类生态则定义为: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 简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答:大生态学作为宏观生物学主要以个体、种群、群落等宏观方向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为研究对象。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内各组织层次中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组织层次的生态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3. 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答案:生态学的发展可概括为四个时期,即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从大约公元前2000年到17世纪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名词为生态学的萌芽时期;从生态学名词提出到19世纪末称之为生态学建立时期;到了20世纪10~30年代为生态学的巩固时期;1935年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后生态学进入现代生态学时期。

4. 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答: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5. 简述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景观资源学第四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景观资源学第四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21页,共80页。
(四)群落环境
群落环境:群落内部形成的显著不同于其周围裸地的环境即 群落环境。 成因:群落在形成过程中,随着各种生物的逐渐定居,通 过植物枝叶的遮荫和挡风,根系不断地分泌有机化合物, 枯枝落叶层覆盖地面和较弱地表径流,微生物对有机质的 分解 以及动物的活动等,不断、地改造原来的物理环境, 使得群落环境不同于周围裸地的环境。
常绿阔叶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在北半球受季风影响,夏季高温湿润,冬季干燥而寒冷, 本区虽无严寒,但有时出现霜雪。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约15~18℃,夏季最有利于 植物生长。土壤为红壤、黄红壤,山地红壤,pH值在5.5~6.5之间。
(2)群落特征。 群落外貌暗绿,结构简单,整齐,似馒头状,分层清晰。热带雨林中的板状根、 老茎生花、巨大藤本等一切特征,在这里不明显。
常绿阔叶林区内还有一些针叶树组成的常绿针叶林。它与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特性相似,其针 叶扁平而具光泽,且与光线垂直。常见的巨杉、油杉、铁杉、竹柏等均属此类。
第46页,共80页。
常绿阔叶林
第47页,共80页。
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地区气候条件下生长的群落,亦称为夏绿木本群落。
(1)分布与生境特点。
第13页,共80页。
2、群落的水平结构 ——镶嵌性(Mosaic) 小群落作为群落的一个结构单元均匀或不均匀地分布 于整个群落中。 形成原因:小地形的起伏变化
土壤湿度或盐渍化程度的差异 光照状况的不同
动物活动 植物依靠根蘖或根茎繁殖
第14页,共80页。
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第15页,共80页。
第48页,共80页。
落叶阔叶林
第49页,共80页。
针叶林 针叶林是由针叶树组成的植被类型。主要是寒温带针叶林,也包括高山上面

草地资源学的试题及参考答案

草地资源学的试题及参考答案

草地资源学一、草业科学:是研究以维持系统健康和获得草地农业系统持续服务功能为目的,从草地资源到草地农业系统的科学。

它由3类因子群、3个主要界面和4个生产层组成(任继周,2004)栽培草地:利用综合农业技术,在完全破坏天然草地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的播种建植的新的人工草本群落。

畜产品单位(APU):用于评价草地最终生产力的一种指标,1个畜产品单位相当于中等营养状况的放牧肥育肉牛1kg的增重,其畜产品形态为1kg 中等肥度的牛、羊胴体,其平均能量消耗相当于110.8MJ消化能、94.14MJ 代谢能或58.15MJ 增重净能。

生态系统服务:是由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和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提供的直接福利。

荒漠:以超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半灌木和肉质刺灌丛为主构成的植被类型。

分布于热、亚热、温和寒带以及冷洋流海岸荒漠等。

以植被稀疏和大部分为裸露或不毛之地为显著外貌特征。

草原:主要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和稀疏乔木,可以为家畜和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产场所,并可为人类提供优良生活环境、其他生物产品等多种功能的土地—生物资源和草业生产基地。

二、3草地资源调查的一般步骤与内容?准备工作:调查任务与成果要求;组织准备;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计划和技术规程制定;物质准备。

外业工作概查:对调查区的自然、经济、社会、草地资源总貌的全面概括了解;携带地形图、遥感影象图,确定调查路线,记载草地类型-建立影象与草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确立解译标志和预判成图的分类系统,优势植物标本采集,实地观察和访问;日记、阶段总结和全面总结。

详查:概查基础上,对调查区草地资源全面系统详细地调查、测定过程;对预判图进行现场检查验证,解决判读疑难问题、现场查漏补缺及修正;草地类型样方测定,样品、标本采集;了解利用现状和基本建设布局;日总结,当场解决问题。

访谈:访谈提纲、访谈内容、规划建议、访问区域等内业工作资料整理、分析与总结;图件的编制4载畜量的估测方法载畜量是评价草地生产力的一种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地生态系统分类体系1 目的建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分类体系,为生态系统数据库的建设提供技术规范,促进生态系统研究的科学数据的交流与共享。

2 术语和定义2.1 种群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2 群落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不同生物物种的集合。

2.3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2.4 生态系统结构是指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和非生物环境要素。

2.5 生态系统过程是指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相互这样方式和机制,主要包括物质代谢循环、能量流动、生态演替和信息反馈等过程。

3 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3.1 数据库内容陆地生态系统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要素、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要素、生态系统结构要素、生态系统过程要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要素、栅格要素、其他要素等。

3.2 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要素分类与编码生态系统分类系统采用6级分类单位:生态系统型: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纲: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目:如针叶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科:如寒温带和温带山地针叶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属:如落叶松林生态系统丛:如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编码方式(X-XX-XX-XX-XXX-XXX),见表1和表2表1、生态系统分类单位编码型为2。

生态系统纲代码设定为二位数字码,空位以0补齐;生态系统目代码设定为二位数字码,空位以0补齐;其余分类单元类同。

表2、生态系统纲的分类代码4 陆地生态系统分类标准自然生态系统主要依据《中国植被》提出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为基础,并参考《中国生态系统》的分类方法,作进一步改进。

人工生态系统主要采用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

全部生态系统分类采用6级单位,如3.2所述。

在《中国生态系统》的分类系统上增加了生态系统科一级,并对生态系统目进行了重新定义。

这是考虑到《中国生态系统》中从生态系统纲到生态系统目的跳跃性较大,因此将其定义的生态系统目改为生态系统科而在生态系统科和生态系统纲之间增加新的生态系统目。

对自然生态系统而言,从生态系统目到生态系统丛,主要与《中国植被》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中的植被型组、植被型、群系和群丛等相对应。

1)生态系统型:为生态系统最高级单位。

根据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差异,我们将中国的生态系统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型和海洋生态系统型,其目的主要是为研究和管理的方便。

2)生态系统纲:为生态系统的高级单位。

在陆地生态系统型内,对自然生态系统,按照建群种生活型相近而群落外貌形态相似和水分条件相当,将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分为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对人工生态系统,按照人类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将陆地上人为影响的生态系统分为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目:为生态系统最主要的高级分类单位。

在自然生态系统纲内,综合考虑植被的生态与外貌特征、地表水文特征以及植被分类的习惯进行生态系统目的划分。

如森林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针叶林生态系统目、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目、阔叶林生态系统目等;考虑到人工森林的特殊性,单列一目,即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目。

草地生态系统纲则划分为草原生态系统目、草丛生态系统目、草甸生态系统目、高寒生态系统目等。

荒漠生态系统纲则根据植被有无划分为有植被荒漠生态系统目和无植被荒漠生态系统目。

湿地生态系统纲则主要根据水文特点,划分为沼泽生态系统目、河流生态系统目、湖泊生态系统目和永久性冰川雪地生态系统目。

农田生态系统纲则根据耕作方式和作物的不同划分为耕地生态系统目和园地生态系统目。

在人居住的城市生态系统纲内,根据人类聚落的差异和生产功能的差异将城市生态系统划分为城市生态系统、区镇生态系统以及农村居民点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科:为生态系统的中级单位。

在自然生态系统目内,根据水热条件、大气候带和地形进行划分。

如针叶林生态系统目可以划分为寒温带和温带山地针叶林生态系统科、亚热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科、热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科以及亚热带和热带山地针叶林生态系统科。

在人为影响的生态系统目内,同样根据水热大气候带和地形进行划分。

但河流生态系统目主要根据其汇流的海洋进行划分,如渤海水系生态系统科等。

5)生态系统属: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主要依据已有的、被广泛承认的划分方法进行分类。

对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主要根据建群种(共建种)的属进行划分。

如在寒温带和温带山地针叶林生态系统中划分出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属、云杉林生态系统属等;在温带落叶阔叶灌丛生态系统中划分出柳灌丛等;在温带草甸生态系统中划分出羊草草甸草原。

河流生态系统属主要根据干流和支流进行划分。

湖泊生态系统属根据淡水和咸水进行划分。

在农田生态系统属主要依据灌溉方式进行划分,果园生态系统属主要依据种植的对象进行划分。

城市生态系统属主要依据城市规模规模和管理方式进行划分。

6)生态系统丛:是生态系统划分的基本单元。

在各个生态系统属内,根据优势种(共优种)、结构、动态(包括季节变化和演替动态)和生境进行划分。

即,属于同一生态系统丛的生态系统应具有相同的优势种、相同的结构、相同的生态特征、相同的动态特点和相似的生境。

对于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根据具体城市规模和城镇地位进行划分;对于农田生态系统,则主要根据同一熟制下的耕作制度及其在同一轮作周期内的作物群落进行划分。

5 陆地生态系统分类单元(纲)定义森林生态系统,是指以乔木、竹类和灌木等为主要生产者的陆地生态系统。

中国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东部、西南部和西北高山等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类型十分丰富。

其主要特点是:(1)动植物种类繁多,木本植物和树栖动物种类丰富;(2)层次结构、层片结构和营养结构复杂,形成成复杂的食物网,环境空间以及营养物质利用充分;(3)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尤其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4)生产力高,生物量大;(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高,如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烟滞尘、改变区域水热状况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

灌丛生态系统,是指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要生产者的陆地生态系统。

中国的灌丛生态系统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种类复杂,生态适应性广等特点。

既有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发育的原生类型,也有在人为干扰形成的持久性的次生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1) 主要由丛生无主干的灌木组成,高度5m以下,盖度大于30%;(2) 物种组成、层次结构和营养结构相对简单;(3) 种群密度、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较小,不同地区的灌丛生态系统限制因子不同;(4) 生态系统系统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等方面。

草地生态系统,是指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生产者的陆地生态系统。

中国的草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区,以及南方湿润区的荒地,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1)主要由多年生禾草植物组成,多年生杂类草及半灌木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群落结构和营养结构相对简单;(3)种群密度、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较大,主要是受到水分的限制;(4)生态系统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在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和改变区域水热状况等方面。

荒漠生态系统,是指分布在干旱区的以耐旱植物为主要生产者的陆地生态系统。

我国荒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干旱区。

其主要特点是:(1)由于自然条件极为严酷,动植物种类非常稀少;(2)植物以及其耐旱的灌木、小半灌木和肉质植物为主,动物大都具有特殊的适应能力,如昼伏夜出等;(3)植被稀疏,结构单调,生产力低下,食物网过于简单;(4) 种群密度、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较大,主要是受到水分的限制;(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下。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所有的陆地淡水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沼泽,以及作为河流归宿地的内陆河尾闾湖泊、陆地和海洋过渡地带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水域共同与大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兼有水陆双重特征的特殊生态系统。

我国湿地类型多样,分布广泛。

其主要特点是:(1)兼具陆生与水生动植物类群,生物多样性丰富;(2)结构复杂,生产力高,在水文情势影响下,生态系统随之出现同步波动,强弱互替;(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高,主要在于径流调节、蓄水抗旱、防洪排涝、废弃物降解、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

农田生态系统,是指以作物为主要生产者的陆地生态系统。

由于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中国的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地区的平原和丘陵。

其主要特点是:(1)生物群落结构较简单,常为单优群落,伴生有杂草、昆虫、土壤微生物、鼠、鸟等其他小动物;(2)由于大部分生产力随收获而被移出系统,养分循环主要靠系统外投入而保持平衡;(3)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有赖于一系列耕作栽培措施的人工养地,在相似的自然条件下,土地生产力远高于自然生态系统;(4)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在于提供食品,其他服务功能较低。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它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过能量流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物资供应与废物处理系统,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我国的城市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区的平原和丘陵。

其主要特点是:(1)以人为主体,人在其中不仅是主要的消费者,而且是整个系统的营造者;(2)几乎全是人工生态系统,其能量和物质运转均在人的控制下进行,居民所处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都已经过人工改造,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3)城市中人口、能量和物质容量大,密度高,流量大,运转快,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活跃因素有关;(4)是不完全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系统内无法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许多输入物质经加工、利用后又从本系统中输出(包括产品、废弃物、资金、技术、信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