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和物种变化

生物进化和物种变化
生物进化和物种变化

生物进化和物种变化

1

关键词:生物起源,多四季,生物进化,量变和质变

2

摘要:基因变生物起源异、劳动和物竞天择,对物种有进化作用,3

不是物种起源的根本原因。地球上的植物种子和动物第一次生命,有4

各自的起源方式。生物进化和物种变化是两个过程,地球、生物和量5

子生命成长,高级新元素逐步生成,组合更多、更复杂的生命单元。6

地球有多四季规律,山体的母体是地球,地球的生理组织,决定了山7

体的体征。山体的体征,决定了孕育的生物品种。不同时期,不同位8

置,地球孕育了不同的生物。地球在许多位置,陆续孕育了人类,这9

是物种和人类的起源,生物进化是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10

(一)相关理论

11

生物组成不单是物质元素,出现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12

到高级,具有周期性,与地球的成长相关。地球的物质元素、大气圈、13

水的形成,是生物起源的必要条件。

14

世界元素由物质、能量、意识等元素组成,世界存在许多人类永15

远无法感知的暗元素,他们与人体的感官之间,相互没有产生作用,16

即使借助于仪器,也无法感知。对于人体的感官而言,物质元素为形17

状、质量特征,能量元素为波动性、放射性特征,意识元素为通讯、18

感应特征,具有思维、记忆能力。

19

物质星系,人类能够感知他们释放的能量,如太阳的光和热,地20

球由于与不同强度的光源和热源距离,辐射角的变化,围绕太阳公转,21

形成小四季,周期为一年。参与太阳系,围绕太阳系和近星系的质心22

公转,乃至围绕银河系的银心及更大星系公转时,形成多种不同周期,23

不同程度的大、中、小四季变化。有的星系,没有质量和形状,现代24

人无法感知,同样释放如光、电、磁等能量,对地球同样形成四季规25

律。有的星系,是物质和能量元素的组合体,其中有些能量元素,现26

代人无法感知。

27

现在我们看到的火星、火卫一、火卫二、地球、月球、金星、水28

星,处于小行星带和太阳之间,我们称之为太阳系的外核行星,并不29

是和太阳系一起出生,是太阳系生命的过客而已,火星处于少年,所30

以很小,地球朝气蓬勃,是孕育万物的最佳时期,金星步入晚年,水31

星已经是一个步履蹒跚的老星。即地球是由小行星带孕育生成,历经32

火星年代,将变为金星、水星。

33

地球的物质元素是逐步生成的,原子结构记载了地球的年轮。元34

素具有7个周期,表明地球已经处于某个星系年轮的第7个春秋,每35

个春秋电子层数增加一个。第1周期只有2种元素,说明地球诞生的36

简单结构,第2、3周期各有8种元素,地球正在小行星带发育阶段,37

其中4、5周期各有18种元素,地球正在发育到火星现在的位置,第38

6周期有32种元素,地球的一颗卫星已经和地球一体化。第7周期39

现有26种元素,元素正在进一步生成。

40

地球和生物所需的营养,不单是物质元素,还有能量、意识元素。41

地球的地核和地幔, 并不是简单的熔融物质,包含了复杂的营养吸收、42

合成系统,生成、制作了地球的许多物质元素。地球上的生物和山体,43

是地球生命运动的组成过程,吸收太阳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44

太阳的量子辐射,进行物质合成,不但有光合作用,还吸收其他能量45

体,进行电合作用,磁合作用等。

46

太阳系是一个具有生命的星系,吸收、转化物质营养的方式有多47

种。星环模式:行星环与恒星环就像人体的肠道一样,承担营养获取、48

消化、转换的主要功能。离散盘内充满了星际尘埃,奥尔特云、柯伊49

伯带,分别生成不同的彗星。小行星带中,有的小行星族,是外核行50

星的胎盘。离散盘和小行星带中,许多天体组织系统,为彗星和外核51

行星诞生和成长提供营养服务。彗星模式:彗星就像人体的血液,将52

营养输送到太阳系的各个部位。动物模式:动物型天体具有直接吞噬53

次级天体的能力,太阳吞噬外核行星和彗星,土星、木星、海王星吞54

噬外核卫星。植物模式:植物型天体吸收其他天体的量子辐射,外核55

行星吸收太阳和彗星的量子辐射。

56

粒子、原子、地球、太阳系、旋臂、银河系,到宇宙组织,具有57

生命成长系统,按照层次和等级,各种生命单元具有不同的分工。物58

质营养转化为生命体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宇宙生命体和59

人类一样获得食物,有人体一样的生命系统,为太阳系的成长提供物60

质、意识、能量元素,物质元素就是分布于宇宙内的星际尘埃。太阳61

系成长的物质源泉是吸收、消化星际尘埃。

62

地球成长,不断生成新的元素,上地幔顶部,形成岩石圈板块,63

硅铝层和硅镁层,就像树木有了肥沃的土壤一样,山体在上面,生根、64

成长、开花、结果。山体成长的同时,地球上有了生物,不断生成沙65

土、水、空气等附属物,这是地球上有大陆、海洋、江河、湖泊的原66

因,年复一年,代换一代,彼起此落。

67

地球的大气圈是逐步生成的,大气圈的气体成分是不断变化的,68

是地球生命运动的产物,随着地球年龄的增长,成长的山体内部,不69

同时期,产生不同的气体,有二氧化碳、氮气、氧气、二氧化硫等,70

目前地球的山体,内部生成的天然气,成分相对复杂,外部生物圈的71

形成,氧气成分含量增加,历史上的大氧化事件,却是由山体产生的。

72

地球的水是逐步生成的,是地球生命运动的产物,随着地球年龄73

的增长,成长的山体内部,不同时期,产生水的能力不同。火星表面,74

历史上发生洪水,却没有江河、海洋,看到的只是大陆。是因为火星75

比较年轻,山体生成的水很少,没有形成稳定的大气圈,太阳系处于76

某个星系的冬季时候,冰冻的水不易流失,夏季冰雪融化,偶尔产生77

水流。目前,地球生命旺盛,山体中生成了大量的水,岩浆中可以溶78

解30%的水。火山口处的岩浆,平均含水有的可达12%,而且越往地79

球深处含水量越高。

80

(二)地球的故事

81

随着地球年龄增长,地球的体能,生成的元素,山体的品种、诞82

生的生物,同步进化。不同的地质年代,物质元素成分不同,有不同83

的化石组合,地层越老,所含生物越简单。从片麻岩、岩石、石灰岩、84

页岩到砂岩,山体的组成元素越来越高级,矿物质由低级向高级生成,85

逐步具有碳、硅、铁、锰元素。生物开始具有C、H、O、N、P、S低86

级元素,人体含有元素60多种,其他动物含有各种元素,品种不同,87

含有元素的比例不同。生物诞生的必要条件是地球具有了这些元素,88

其次是这些元素的丰度。

89

当地球有了海洋动物时,大陆也诞生了许多陆地动物, 3.8亿90

年前诞生的陆地动物,目前没有研究,有多种原因。1)、地球的物质91

元素是随着地球的演变逐步生成,许多重金属元素没有生成,此时的92

陆地动物由低级元素组成,没有形成化石;2)、缺少部分元素,无法93

形成高级动物,只形成身体系统的一部分,如水晶人头。3)现代陆94

地动物诞生和生存的必要条件是水,地球陆地没有形成稳定的湖泊、95

江海,山体生成的少量水,存在于地下,或以冰、雪的形式,最初只96

能先诞生两柄动物。

97

地球孕育了人类,具有意识和思维,能够发明和创新,创造了各98

种文明。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人类的发展是周期性99

的,不同时期,人类品种不同,特长不同,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通100

过地球的成长历程,我们发现,金星是地球的前辈,孕育过金星人类,101

而且诞生过人类的后代,具有更加高级的大脑,某个阶段的金星人类,102

已经能够制造飞船到地球上来,也就是说,我们的后代,将能够制造103

飞船到火星上去。所以,目前地球上的文明,部分与当时人类品种和104

特长有关,并不全部是地球人类创造。人类的每一代都创造了先进的105

科技和文化,伴随生物的灭绝,只留下简单的物质遗产,现代文明需106

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将它们传承给下一代人类。

107

地球历史上诞生的人类品种,有的具有更多的感觉器官,如具有108

三只眼,可以感知其他能量元素组成的能量体,有的自身拥有某种能109

量元素,或者具有运用能量元素的能力,力大无比。他们在地球上留110

下的文明,就不是用我们常规的思维和途径。不同代的人类,自身拥111

有、能够感知和运用的能量元素品种不同,现代人能够感知和运用光、112

电、磁能量,古人是何种能量元素,1万2千年前,能够创造石柱和113

巨大的金字塔,公元前2000年以前,埃及的金字塔越来越小,英国114

也只有巨石阵,公元前200年以前,还有奥林匹亚宙斯巨像,巴比伦115

空中花园、罗德岛巨像等巨大建筑物,公元后,只有意大利罗马大斗116

兽场、中国万里长城、意大利比萨斜塔等,明显小了许多。

117

现代人运用能量元素,制造了核武器,古人也制造了一种能量武118

器。千年古印度城市遗留下来的残骸证明,当时,城市建筑被一场高119

温熔化,所有建筑都是被瞬间夷平、熔化的。在这个城市上惟一残留120

下来的几十副动物和人类骨架中,辐射超过了一般标准的50倍。根121

达那文明的繁盛,大约始于距今76万年前,约持续了2.5万年。是122

以超能力为中心的文明。男性约210cm,女性约180cm。男性有第三123

只眼。位置在额头的中央,平常都是闭着的,只有在发挥超能力时才124

打开。女性的子宫也是超能力的器官,得以和灵天上界通讯,并宿入125

婴儿的灵。根达那文明之后,具有第三只眼的人类未曾再出现。

126

在西班牙南部的泥滩之下,葡萄牙西边海域发现海底金字塔,疑127

似亚特兰蒂斯遗迹。在秘鲁海岸边的水下200米深处,人们发现了雕128

刻的石柱和巨大的建筑物。在直布罗陀海峡外侧的大西洋海底,有一129

座古代城堡的墙壁和石头台阶。它沉沦的时间也是在大约一万多年以130

前。在百慕大三角地带海域西面,发现了一座巨大的金字塔。

131

英国埃夫伯里巨石遗址,由巨大的石头组成,每块约重50吨。它132

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133

其中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巨石阵的准确建造年134

代距今已经有4300年,即建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

135

山体的成长和死亡,地球上有了造山运动,不断生成沙土、水、136

空气等附属物,大陆和海洋彼起此落,海洋里有了大陆文明,陆地生137

物,大陆上留下海洋生物化石。雪球和冰河期过后,有的大陆变成海138

洋,海洋低的山体成长为大陆,某个体系的夏季,地球两极的冰雪全139

部融化,露出了陆地。于是,地球的高纬度有了低纬度生物,低纬度140

有了高纬度生物。

141

生物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6200万年就会发142

生一次,集群灭绝对动物的影响最大,而陆生植物的集群灭绝不像动143

物那样显著。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多种多样,地球存在多四季现象。地144

球的生命运动,自我产生生理周期。6500万年前的生物大灭绝,又145

是另一原因,地球本来是两颗卫星,其中一颗与地球结合。火山不会146

同时喷发,周围生物本来很少,陆地和海洋的生成,十分缓慢,生物147

有时间迁徙和逃离,所以,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不是主要原因。148

(三)生物起源

149

对于有些具有生命体征,如一片绿叶、要移植的心脏、鲜血中的150

红细胞和白细胞、精子和卵子等,他们都是有生命的,其实这些次级151

生命体,也是生物,有些生物由意识和能量元素组成,还有的由暗元152

素组成。UFO、USO,他们也具备生命特征,但人类目前无法交流。他153

们的营养品也许是地幔物质,呼吸的是电磁波。粒子、原子、地球、154

太阳系、旋臂、银河系,到宇宙组织,具有生命成长系统。本文探讨155

生物起源,生物指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156

生物的诞生是地球生命运动的结果,生物又是地球生命系统的组157

成部分。地球在成长过程中,上地幔顶部,形成岩石圈板块,和地幔158

血脉相通,生成硅铝层和硅镁层,上部具有生长山体的能力。山体具159

有生命,包括呼吸、生殖、内分泌、神经、循环、运动、泌尿、消化160

等生理系统,有细胞和各种组织,开花、结果。地球上的生物成千上161

万种,起源各自途径不同,诞生模式各不不同。有的不需要种子,是162

山体生命的延续,比如非种子植物;有的是山体的果实、花粉,有的163

是山体的一个细胞,或山体的一个精子,比如植物种子、动物的原始164

生命;有的是某个动物的一个细胞,比如微生物。

165

生命体之间存在级、代、辈各种关系。级指生成不同类品种的生166

命体,新的生命体遗传部分基因。某种生命体成长过程中,或死亡之167

后,身体的某个部位,仍然具有生命力,或生成的果实、花粉,精子,168

形成独立的生命体,但该生命体是完全新的品种,如生物的某些神经169

组织或细胞,当该生物死亡后,他们会发育成如蛆子、蚯蚓等动物。170

地球的山体作为第一级生物,山体的细胞,或生成的果实、花粉,精171

子,孕育的动物原始生命或植物种子,为第二级生命体,动物、植物172

为第三级生命体,动物的细胞,即微生物的原始生命,也有植物的果173

实、花粉,生成了新的生命体,为第四级生命体。代指地球演变过程174

中,经历各种四季变化,物种重新生成,有的仍然组合同样的组织、175

器官、系统,有的由于地球的进化,组合了新的组织、器官、系统,176

实现了生命体的进化。辈指生命体具有的繁殖和遗传特征,无论是祖177

辈还是孙辈,没有品种的变化。

178

生物由不同的生命单元组成,生命单元指组成生物的组织、器官、179

系统,不同的界、门、纲、目、科、属、种,是组合的生命单元差异,180

最初,他们是因为共存和依赖关系组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具有生命特181

性的低级植物和微生物,随着微生物品种的不断生成,两种或多种微182

生物因为共存和依赖关系组合在一起,新的元素的生成,新的生命单183

元诞生,形成更高一级的动物,组合数量越多,层次越高级。一个独184

立生存的组合,就是一个物种,在高级的生命体中,只是一个器官,185

如腔肠动物是比较低级的生命体组合单元,被人体系统组合,形成胃、186

肠器官。同一类型的生命单元,具有不同的品种,有层次之分,所以,187

动物即使都有胃、肺器官,其结构、功能都不一样。

188

地球能够孕育哪些生命单元,源于太阳系的生命运动。太阳系的189

各个天体,是生命的器官,承担着不同的分工。太阳系外幔的天体是190

太阳系的食道、胃,是对外吸收营养的窗口,天王星是肺,奥尔特云、191

柯伊伯带是肝,彗星是细胞,土星是“分泌系统”,木星是“消化系192

统”,部分卫星承担脾、胆功能,小行星带是“吸收系统”,内核行193

星是合成系统。

194

将所有的生物基因作为一个集合,生命单元就是各种基因组的排195

列与组合。基因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结构,基因196

的生成,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总趋势,基因的组合具197

有排他性。生物具有如下八大系统:呼吸、生殖、内分泌、神经、循198

环、运动、泌尿、消化。动物组合不同时期、不同品种、不同数量的199

生命单元,其结构、层次和能力差别很大,有的具有脊索,有的有足200

和翅,有的用鳃呼吸,以鳍运动,有的用肺呼吸,有的体外受精,有201

的体内受精,有的胎生,有的卵生。

202

新生命体的诞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和条件,曲颈瓶试验忽视203

了生物诞生的其他条件。1)环境和温度,精子必须存在于卵巢中,204

鸡蛋孵化的温度;2)生命力,精子、干细胞,花粉、果实;3)阴阳205

配对,受精过程;4)物质、能量、意识元素,氧气和水只是动物生206

物诞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地球生成了人体所需的60多种元素,207

才有了人类;5)基因组,猿比人类出现早,是因为地球先诞生了爬208

行功能的基因组,没有生成像企鹅、鸡鸭、人等直行功能的基因组。209

所有生物的共同母亲是地球,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生物和人类210

都能遗传地球的相同基因,部分动物能够和人类进行语言和感情的沟211

通。当地球的基因生成后,就会被后来孕育的生物进行排列和组合,212

同类的生物,即使相距地球的若干年轮,仍然具有许多相同的基因。213

所以,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214

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中龙化石,地球在不同215

的年代,部分生物品种会重复诞生,如非洲与南美洲发现相同的古生216

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非洲人群基因组中只有1-3%的成分和尼217

安德特人相同,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和现代人类的DNA序列非常相218

似,不但出现在欧洲人身上,还出现在非尼安德特人传统分布区的东219

亚人身上,东亚人身上的尼安德特人血统比西欧人还要略多一点。220

不同的山体品种,山体不同的部位,无论在大陆和海洋,孕育不221

同的生物。动物分布区的形成,不是人类迁徙和遗传的结果。经历从222

一个地方发生,逐渐向四周扩展的过程。分布区的大小取决于环境特223

点、动物本身特性以及种的地质年龄等因素。一般来说,栖息地分布224

范围越大,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和遗传等特性与外界适应力越强,225

种的地质年龄越古老,则分布区越广。动物分布区有其形成、发展、226

变迁及消亡的过程。同一物种的分布区可分为连续分布区和间断分布227

区,

228

地球诞生与目前地理位置温度不符的生物,这并不能表明诸大陆229

在当时曾相连接。在地球的各个四季变化体系中,温度变化很大,如230

果处于某个大四季的夏季,南北两极的温度会高于目前赤道地区,南231

北两极就会生长热带生物,反之,如果处于某个大四季的冬季,赤道232

地区的温度会低于目前南北两极,赤道地区就会生长寒冷气候条件下233

的生物,所以,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见到许多暖热气候234

的生物化石,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235

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236

叠系中。

237

地球上有大量石臼,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如中国的黄山、庐山、238

西藏和德国、波兰等。位于内蒙古的大青山,海拔1500多米的山顶239

上,方圆约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大小石臼1000余个。江西省靖240

安县中源乡境内,一条延绵5公里长的古河道上,分布500多个石臼。241

海南岛的石臼,总体数量估计在200个左右。石臼分布于山脊、山峰242

和山麓地带,有的只有一个,有的大小两个连心并列,有的一大两小,243

三个连体。形状多呈口小、肚大和底平特征,口部上缘带有缺口,缺244

口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一般臼口宽约0.3-2.5米,深0.1-2.7米左245

右。最大的直径达18.5米,深7.5米,最小的只有1公分,似一般246

钮扣大小。

247

花岗岩石臼不是冰川、水流、火山作用形成,是山体的固有结构,248

是孕育生物第一次生命和植物种子的胎盘。山体开花、结果,生成不249

同生物的第一次生命,离开山体后,留下了石臼,地球上许多山体已250

经死亡,留下遗骸,但山体的某些细胞,仍然具有独立的生命力,又251

生成不同生物的第一次生命,同样留下了石臼。

252

(四)地球和生物的进化

253

生物进化论说,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是现代类人猿254

进化而来,有着共同的祖先。因为人类是一个生物物种,不同的物种255

之间虽能婚配,却不能生育后代,只有同种能育,即生殖隔离。所以,256

黑人和白人只能有一个祖先,不可能是多个祖先。如此推理,类人猿257

进化为人类,不是变异的结果,否则,至少必须有两个类人猿,一男258

一女,同时变异成为两个祖先,类人猿变异为人类就不应该是偶然现259

象,我们应该看到这个过程。退一步讲,有一个类人猿产生变异,不260

谈生殖隔离,可以与其他类人猿繁殖后代,以此类推,地球上的所有261

生物都应该是遗传和变异的单传,生物进化经历了从水生到陆地、从262

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漫长的演变过程,追溯到第一个简单生263

命的诞生,历史上就没有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只有物种诞生,才有可264

能遗传和自然选择。各地方出现人类,不是迁徙的结果,生物包括人265

类,一次次的灭绝,人类如何跨越江河、海洋、高山,至今生存在深266

山的原始部落。

267

人和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如果猿能够进化成人,猿的物种268

并没有消灭,地球上应该存在人和猿的中间过渡体。人比猿,无论是269

体能还是智力,都有层次区别,通俗地讲,目前应该存在,在人和猿270

之间,各种脑容量的人类。如果通过变异或者进化,能够提高生物的271

生理结构层次,那不应该是个案,地球上将会不断出现新的高级生物272

品种。如果猿能够演变成人,鸡就正在演变成飞鸟。不管需要演变的273

时间多长,地球上应该看到一种生物品种,处于低级和高级生物品种274

之间,发生正常的、连续的进化过程,生物物种应该没有间断性,所275

以,生物品种的诞生,是其他途径。

276

生物品种的进化,是地球和生物成长的结果,是连续的,是量变277

的过程。无论是地球的地核、地幔、板块,还是板块生长的山体,以278

及上面的生物,都由物质、意识、能量多种元素组成,各种元素组合279

为各种生命单元,具有不同的基因组。伴随地球的成长,物质、意识、280

能量元素逐步生成,伴随生物的成长,细胞组织吸收了新的元素,生281

命单元不断排列与组合,山体获得更多的基因组,生理机能逐步健强,282

这个过程是连续的,进化在独立的生命体内进行,品种没有改变,只283

是更加复杂、优化、高级,是量变。

284

新生物品种的诞生,是间断的,是品种的质变。新生物品种是上285

一级生命体的果实、花粉、精子、细胞、组织,之所以进化,是由于286

上一级生命体的量变。为什么品种产生代的更替,源于地球的多四季287

现象,山体成长的季节性,孕育了新一代生物。山体孕育的新生物品288

种,即使上一个年轮出现过,也有代的区别。同一代生物不能产生新289

的品种,他们的果实、花粉、精子、细胞、组织,只能遗传生育同样290

的品种,是辈分关系。品种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只是相对291

的,有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些退化,如人类,体格变得相对小,体292

能减弱,没有上一代高大、强壮。

293

地球在同一年轮,山体属于同一代,虽然在不同的位置,同类山294

体的生理结构基本相同。山体的生成不一定是同一时刻,因为地球存295

在多个四季交叉,各个山体有不同的出生日期。在地球不同的年轮,296

可以生成基本相同的山体。山体孕育的第一次动物生命和植物种子,297

由山体的体能、品种决定,所以,在地球同一年轮,人类虽然有肤色298

等差异,但生理结构基本相同。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出现人类的时间299

不同。在上一个年轮周期中,板块孕育的是猿,在本年轮周期中,板300

块孕育的是人。或者在本年轮周期中,一种板块孕育的是猿,另一种301

板块孕育的是人。

302

人类是一个生物物种,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祖先,地球上的各民303

族没有直接血统关系。各地的土著部落不是人类迁徙、逃亡的结果,304

所在地的山体发育了本地民族,形成不同的肤色、语言、文化传统和305

传说。人类历史是横向和纵向的交错,从一个新生的大陆诞生后,没306

有科学和文化,有一个思维能力的大脑,不断进步,纵向创造文明。307

有一天突破地域的界限,发现了其他的民族,发明了航天、航海技术,308

部落不断联系,文明进行横向交流。我们陆续发现一些部落,生活于309

偏僻的山林,过着原始生活。人类起源的考古,应该研究山体形成的310

时间,在不同的地方出现的人类,其DNA相似,并不能说明是属于同311

一祖先,主要原因是,山体的基因组相似。山体还孕育了地心人、海312

底人、地鼠人、天蛾人,生存在属于他们的世界。

313

植物种子和动物第一次生命的诞生,和自我繁殖,是两个过程。314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现在回答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某种山体所结果315

实,是鸡的第一次生命,果实是一个鸡蛋结构,外部有蛋壳,里面有316

蛋白和蛋黄,瓜熟蒂落后,来到地球上的是鸡。山体就像麦穗一样,317

结了很多果实,有公鸡,也有母鸡。鸡就是现在的鸡。它会生蛋,具318

有繁殖能力。所以,本年轮的第一批鸡蛋和第一批鸡,是某个山体的319

果实,是同一物,其他位置的山体,也陆续生成了数量不等的鸡蛋和320

鸡的第一次生命。猴子确实是石头缝里出来的,人也是如此。地球保321

存着孕育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胎盘遗址,山体上存在一种石臼,动物生322

命出生后,有机物被风化,留下了石臼。

323

地球经过漫长的演化历程,山体组合了更多数量的生命单元。地324

球的许多山体可以生成人类,花有开的季节,人类原始生命不是每时325

每刻都会诞生。人类只组合了部分组织、器官、系统生命单元,并不326

都是最完美的。当地球下一次四季换代时,人类也许还会诞生,也许327

已经变换品种,猿也许是地球上,比人类出现早的生物品种。

328

我们在探讨起源与进化时,往往局限于物质层面,应该认识到意329

识和能量元素,同样具有生成和进化的过程,意识和能量领域,同样330

具有生命体,品种进行量变和质变。另外,不能忽视量子世界,有的331

具有许多特殊的能量,有的量子具有很大的通讯场强,产生纠缠现象,332

无论相距多远,都能感知和影响对方的状态,量子如果没有纠缠现象,333

生物就没有神经系统,人类就没有思维和意识,量子元素同样具有生334

成和进化的过程。这样,我们就能够知道,为什么地球有了微生物、335

植物,能够诞生有思维的动物,动物为什么具有神经系统、应激性,336

人类为什么具有意识。

337

(五)结论

338

生物的出现,与元素的形成过程有关,与山体生成的时间和品种339

相联系。人类是地球现阶段特有的动物,山体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种子340

和生命,已经多次发育了人类,生成人类的基因,并不完全向好的方341

向发展,动物体型趋于小型化,恐龙和巨人是某个年轮的生命。建议342

不要再将资金和精力放在土卫六和月球上,那里没有人类生存的环境,343

没有发育人类的过程,人类只能在地球上很短的一个时段出现,地球344

山体在下一个年轮周期发育的人类,会出现本质的区别。

345

山体在某个年轮周期,孕育的生物体型十分巨大,如恐龙。历史346

上,曾经孕育过巨人,体高身壮,力大无比,巨人生存的时代,重力347

加速度较小。地球上出现过人类品种,具有某种能量元素,或利用能348

量元素的能力。所以,地球上丰富的巨石文化,如金字塔、巨石阵,349

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350

水晶人头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真正的人头,并不是雕351

琢的物品,他见证了人类起源的过程。一个S-型山体孕育了人类果352

实,由于缺乏其他元素,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类,具有了独立生存机能,353

地球上形成了13颗水晶人头,与硅元素的结构有关,古人的流传并354

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水晶具有坚硬难溶的特性,水晶人头保存下来,355

其表现的高度智能化,进一步说明人类不是从猿而来。

356

UFO、USO有多种可能,一是山体生成的金属动物,二是某个生357

命体,运用地核、地幔的高级金属元素研制出的飞行器,三是金星出358

生的动物,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359

[1] A Einstein(1905)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360

Bodys,Annalen der Physic,17 pp 891-918

361

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自有生物以来,生物就不断地变化着;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细菌到哺乳动物,从海洋生物到陆地生物,它们都是不断改变着。然而,物种具体是如何进化的呢?最有影响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主要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突变为它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控制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与环境存在一定的关系,而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环境因子有着五大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限定性、直接和间接作用性。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耐受范围,生物只有在耐受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旦超过生物在某一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生物就会受到影响。而且同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是不同的,其原因是生物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它的发育情况、基因的表达情况等都不同,从而使生物对外面环境的需求、耐受能力发生变化。对于同一种环境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其耐受范围也是不同的,其原因是每一种生物都有不同与其他生物的结构、生物特点。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地耐范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这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可能。长期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生物,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受到这个地区生态因子的影响,并产生很好的适应性。但当环境条件改变,或迁居到一个新的地方时,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就会受到新的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果能忍受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就会产生定向的诱导变异,由不习惯到习惯,并逐渐在新环境里顺利生存下来;如果不能,就会从时间长河中被淘汰掉。 在植物的进化中,由于地壳的运动,一些海洋地区变成了沼泽、陆地,生存于这些地区的水生植物会在陆生环境的诱导下自组织产生适应于陆地环境的性状特征,并不断发展进化,形成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向陆生植物的进化,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脱离水环境的,而是生活在半水生半陆地的沼泽中,逐渐脱离水环境甚至适应干旱环境。 同时许多旱生植物的叶子很小甚至缩小成针刺状,而根系发达。仙人掌的叶子在干旱的沙漠中渐变为刺状,减少水分的蒸发,保存水分,同时依靠肉质茎进行光合作用。生活在沙漠中的豆科植物骆驼刺,地上部分只有几厘米,而地下部分可以深达十几米,根系覆盖的面积达六七百平方米,发达的根系是旱生植物增加水分吸收的重要途径。 会飞的昆虫由于某种原因定居到海岛上之后,新的环境会改变它们的生长发育,最终形成独特的物种。大风、恶劣的气候、潮湿的环境、新的食物、光照的变化都可能会导致昆虫翅膀的生长发育发生障碍,形成残翅或无翅的昆虫,这种影响持续存在最终使昆虫的翅膀趋于退化消失。非洲马德拉岛上的甲虫翅膀发育不全或退化消失,应该就是这样形成的。 当人类穿上衣服、使用火之后,人类抵御寒冷的能力就在一代一代的退化,抗寒性逐渐降低,表现为与此功能相关的一些性状特征发生变异,如体毛、皮肤腠理、皮肤脂肪厚度、皮肤毛孔等。而且,这些组织器官的变化还会进一步诱导其它组织器官生长发育的变化,如肺脏、血管、体液调节系统、神经调节系统等。在人类的进化中,一系列的进化特征很明显都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人的大脑、寿命、身高、牙齿和体毛等,这些特征的进化是在自然环境的诱导刺激下再经过人类自身生长发育的重新调整而完成的。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的进化又与物种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关系。生物进化是指生物在不断地变化着,它的遗传结构和特性也不断地变化着,当生物遗传结构和特性与其他生物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时,新的物种就会出现。生物进化是通过繁殖而体现的。同一物种的个体可以互配生育,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不同物种生殖隔离。物种是进化单位。任何一个物种在作为祖种进行系统发展中总是沿着纵横两条道路而展开的。开始是从少变多的渐变,当渐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变,最终造成物种的形成。

7.1 生物进化的证据 学案(含答案)

7.1 生物进化的证据学案(含答案) 第第25课时课时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证据目标导读 1.结合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理解生物进化的免疫学证据。 2.分析DNA和蛋白质的分子性质,理解生物进化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重难点击 1.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2.DNADNA杂交技术。 一免疫学证据阅读教材P104内容,完善家兔抗血清实验,完成下面的思考。 1实验目的通过血清蛋白的免疫反应了解某种生物与其他几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远近。 2实验原理1每种动物的血清中都含有一系列独特的蛋白质。如果把一种动物的血清抗原注射到另一种动物的体内,这种动物的免疫系统将产生特定的抗体攻击这些抗原,所以血清中存在着大量的抗体。 2当家兔抗血清含有抗人血清蛋白的抗体与某种动物的血清混合时,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而形成沉淀,不同种动物的血清产生的沉淀数量不同。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可知这些动物血清中一定含有和人相似的血清蛋白。反应越强烈,沉淀形成就越多,

说明该动物的血清蛋白与人类的越相似,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3实验过程如图4实验结果动物种类反应强度人100黑猩猩97大猩猩92长臂猿79狒狒75蜘蛛猴58狐猴37食蚁兽17猪8 5.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动物的血清蛋白与家兔抗血清的反应强度不同,由此可以判断这些动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远近。数据表明,黑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 归纳提炼如果想通过血清蛋白的免疫反应了解某种动物与其他几种动物的亲缘关系远近,可以将这种动物的血清注射到另外一种动物体内,这种注射了血清的动物就会产生抗血清,然后用这种抗血清分别与其他几种动物的血清混合,根据免疫反应的强烈程度即可了解该种动物与其他几种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 活学活用1下列关于家兔抗血清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将人的血清蛋白注入家兔体内以后,会发生免疫反应,人的血清蛋白相当于抗原B根据其他动物的血清蛋白与家兔抗血清发生反应的强烈程度可以判断它们与人类亲缘关系的远近C家兔抗血清与血清蛋白会发生特异性结合D因为黑猩猩的血清蛋白与人的完全一样,所以黑猩猩的血清蛋白与家兔抗血清的反应强度最高答案D解析人的血清蛋白相当于抗原,注射到家兔体内以后会发生免疫反应,在家兔的血清中会产生与血清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因为其他动物与人类有共同的祖先,所以它们的血清蛋白

第六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创论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承认的进化论的基本观点;了解古生物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的研究对象和部分其他学科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理解古生物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提供的具体证据;掌握生物进化的顺序。 2.通过理解三个学科研究为生物进化所提供的具体证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掌握生物进化的顺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通过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掌握生物进化的顺序,对学生进行进化、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的教育,渗透生命物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古生物学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是本课题的重点知识,因为: (1)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化石,是古代生物保存在地层里的遗体、遗迹、遗物等,是生物进化最直接、最可靠、最有力的证据。 (2)化石与地层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地层的地质年代,可以揭示出生物进化的顺序。也正是化石与地质年代的这种关系,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受到进化观点的教育。 2.胚胎学上的证据之一是所有的高等生物的胚胎发育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这个情况可以说明高等生物起源于单细胞生物。这一内容是本课题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只有个体发育的概念在头脑中形成,而没有系统发育的概念,更不清楚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内在联系。正是因为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所以很难理解受精卵与单细胞生物的联系。另一个原因是,要理解这一难点还必须有初中的动物学知识为基础,如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正是按照进化的顺序来学习的。而这方面的知识又是初中一年级时学习的,经过了三年多的时间,已大部分遗忘了,因此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3.同源器官的概念也是本课题的一个难点,这一内容所以难,主要难在同源器官的“源”字上,即同源器官的起源相同,这“起源”指的是什么,对学生来说是不好理解的。这里的起源似应理解为,同源器官是来源于胚胎发育的同一胚层的同一部位。例如,几种脊椎动物的前肢骨和人的上肢骨是同源器官,这些器官都来源于胚胎发育初期的中胚层的分化出前肢或上肢骨的部位。而这种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知识基础的,因而成为教学的难点。 4.在本课题的教学中,应适时、适量地补充一些近代生命科学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这也可能成为教学的难点内容。教材所安排的三个学科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都是经典的证据,而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地理学等学科研究的成果,也提供了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这些内容的补充,虽然有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大了一些,但可以使学生对生物进化的证据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生物进化研究的关系,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1.首先,在复习生命的起源这一课题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原始生命的诞生,既是化学进化的结束,又是生物进化的开始。由此提出原始生命是如何进化发展为现代的生物界的问题,并引出对此问题的另一种根本对立的看法,即特创论。然后,简单讲述进化论与特创论的主要观点。此时,可让学生分析讨论两种理论的区别,也可让学生列表进行比较。下表可供参考使用。其中“评价”一栏,可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填写,表明自己对这两种理论

【精品教案】《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卢成树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考试标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总分结构进行阐述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清晰,脉络一致生物进化、灭绝和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两个小标题是并列关系。结合考试标准,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在生物进化对环境演化的影响,环境反而来对生物也有影响,最后是人类活动这个特殊的自然地理要素(书本用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教材的编写是以生物要素为例来对应课标,但不足之处是缺乏整体性,需要再设计,笔者把课标的“某自然地理要素”限定为以蕨类植物为代表的生物要素,从教材出发,又落在教材上。以“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展开设计,将主要内容融合在五个问题中。 【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了解并概括蕨类植物生长环境,说出蕨类植物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②结合已学,通过获取表格信息,正确填写植物界和动物界的进化序列,识记相应地质年代。 ③通过解读图形信息,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对蕨类植物的影响,得到蕨类植物明显衰退的原因,识记两个生物灭绝的时期,理解环境变迁对生物灭绝的影响。 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计算家庭碳足迹,自觉践行低碳行动,提高保护全球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喜爱科普,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技能,比如读图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他们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喜欢没有听过的知识。他们的不足之处是对较多信息难以整理成较完整的体系,渴望增强读图和推理能力。教材中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没有详细介绍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影响需要在这方面给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教学重点】:根据省考试标准,确定生物进化的序列,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关系为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教材文字和学生能力,确定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灭绝的影响为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用到微课、希沃授课助手、mindmanager思维导图,碳足迹计算器APP等,直观性强,增强知识的动态效果,提高了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蕨类植物,说明桫椤这种蕨类植物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 意图:以仿真蕨类植物引入,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已知,为后续做良好开端。 过渡:为什么同时代的其他蕨类植物灭绝了,它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就已蕨类植物为例,通过“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学习本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节一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前半段,回答:“一问以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生长在何处”。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后半段,结合课本P66-P67阅读部分,回答:“二问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如何影响生物进化?” 意图:学生能够将视频有用的文字、图片信息和已学知识,将蕨类的生长环境通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吕桂英)

八年级生物第五单元第一章生命的演化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教案) 诸城实验初中吕桂英 【教学背景】 和学生一起回顾第一节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原始地球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 火山爆发(水蒸气、氢、氨等)(氨基酸等)(蛋白质、核酸等) 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 (能生长、生殖、遗传)生物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用事实来说明生物是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有古生物学证据、解剖学证据、分类学证据等,教材着重以化石这一最科学最可靠的证据予以说明。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的成因。 2.从对不同年代的马化石的研究中,理解生物是进化而来的观点。 3.理解并掌握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的复杂程度与不同年代的地层之间的关系。 4.明确解剖学证据———同源器官和分子生物学证据,及由此证明不同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的结论。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不同地层的化石进行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2、学会用比较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通过事实进行分析、推理、判断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化石的分析、讨论,使学生知道科学研究及假设要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进化的证据 难点:不同地层的化石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我们通过第一节学习了生物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接受这一观点,需要一定的依据或证据。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各种生物是通过进化形成的?这是这节课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接着让学生看各种化石图片以及各种生物化石让学生从对化石的观赏中体验化石的神秘感。再提问你知道什么是

化石吗?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引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化石。 一、化石证据 1、化石:指的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知识拓展:化石的形成过程 (1)当动物死后落入水底时形成化石的过程就开始了。 (2)动物尸体上的肌肉开始腐烂,漏出骨骼。 (3)水带来了泥土和沙子,掩埋了这些骨骼。 (4)接着,水渗进骨中,将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就形成了化石。 (5)沙或泥土继续堆积,慢慢地形成沉积物(一般需要几百万年),如石灰岩等。化石就保存在岩石中。 (6)某些岩石层在地壳变化时冒出水面,在风和水的长期侵蚀下,漏出了化石。 从化石的形成过程不难看出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因此可以说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 2、参考课本(P8图5.1—7),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回答: (1)从图中找出各时期的马在形态结构以及生活环境方面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与马的进化有什么关系? (2)马的系列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讨论后进行交流然后教师进行总结: (1)始祖马个体较小,前肢四趾,生活在树林中;距今4000万年前的马体型稍大,前、后足都为三趾,生活在树林中;距今2000万年前的马,四肢加长,中趾成为惟一着地的趾,奔跑能力增强,生活在草原上;距今1000万~300万年前的马体型大,前后肢都只有中趾着地,趾端形成硬蹄,侧趾退化,善于快速奔跑,生活在草原上。 从始祖马出发,在整个马的进化过程中,都遵循着以下这些特征的变化:体型增大,腿和脚伸长,中趾加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球环境。 (2)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中,有关马的进化是了解得比较清楚的,其原因之一是化石丰富,因而研究得比较详细。通过研究不同地层的马化石,说明现代马是由始祖马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3、仔细观察课本P9图5.1—8“岩层与化石关系示意图”,小组讨论分析并回答问题:(1)不同年代的地层与地层中发现的化石代表的生物结构的复杂程度有没有关系?若有,是什么关系? (2)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没有一定顺序?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讨论后进行交流然后教师进行总结: (1)构成地球表层成层的岩石,叫做地层。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 (2)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的,从而说明各种各样的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 摘要: 本文解释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生物进化学说,并进一步揭示了二者的联系,进而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这一结论。 关键词: 生物、环境、适应、进化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 课后老师布置了作业,题目为“为什么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先明白什么是生物进化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理解者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回答出这个问题。 那什么是生物进化呢? 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古代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关于生物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知识,注意到生物机体的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形成了最早的生物进化思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生物等级即生物阶梯的观念,认为自然界所有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即从植物一直到人逐渐变得完善起来的直线系列。中国战国时期汇集的《尔雅》一书记载了生物类型的变化;汉初的《子》一书,不仅对动植物作了初步分类,而且提出各类生物是由其原始类型发展而来的。 近代科学诞生以前,进化思想发展缓慢,当时广为流行的是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直到 1859年C.R.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该书论证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由共同祖先发展而来,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并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说明进化的原因,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发展的历史规律,而其中渐进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最基本概念。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由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就会发展为显著的变异而导致新种的形成。因为“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且慢的步骤发生作用”。但对于这一学说,至今人们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物种起源》之后,生物进化领域有了飞速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以A.斯曼为代表的新达尔文主义,把种质论和自然选择学说相结合,丰富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20世纪30年代,综合进化论综合了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古生物学等学科的成就,进一步发展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理论。60年代末,日本学者木村资生等人提出中性学说,又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进化的某些特征,补充、丰富了进化论。 现代进化论坚持达尔文的渐变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强调进化是群体在长时期的遗传上的变化,认为通过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或遗传重组、选择、漂变、迁移和隔离等因素的作用,整个群体的基因组成就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殖隔离,演变为不同物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古生物学者根据化石记录中显示出的进化间隙,提出间断平衡学说,代替传统的渐进观点。他们认为物种长期处于变化很小的静态平衡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平衡会突然被打断,在较短时间迅速成为新种。 这就是进化学说的发展过程。 进化论指出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又进化成人类。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5.1.2《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生物进化的证据,即要通过事实来说明生物确实是进化而来的,而非神创造的这一观点。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要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基于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形成生物进化观点,教材将生物进化的最科学、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放在第一个问题来处理,安排合理、恰到好处,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只要学生能理解了化石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地层之间的关系,则化石能证明“生物是进化来的”这个观点也就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了,从而也就证明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化石这段内容的学习可借助教材的插图,应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出来;也可用化石实物来导课,引起学生的兴趣,达成学习目标。 教材中又用了两个实例———不同生物间的“同源器官”、不同生物间构成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大小比较,分别从解剖学、分子生物学两方面来分析了生物是进化来的。这两方面证据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已建立起来的观点———“生物是进化来的”。 本节内容中,无论哪个证据的学习,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好采用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一般,先讨论后结论、先发散后集中的顺序,让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提供事实、引导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的成因。 2.从对不同年代的马化石的研究中,理解生物是进化而来的观点。 3.理解并掌握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的复杂程度与不同年代的地层之间的关系。 4.明确解剖学证据———同源器官和分子生物学证据,及由此证明不同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的结论。 5.学会用比较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通过事实进行分析、推理、判断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自然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标准解读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第二,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2)教学重点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教学目标 ●以生物为例,说明某一自然要素的变化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变迁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具有重大影响。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4)教学方法 ●阅读图表资料分析归纳 二、知识结构(见第二章第四节目标检测后) 三、教学过程

人教版生物八下第二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下第二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教案 The second section: the biological causes of h uman evolution

人教版生物八下第二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第二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古生物学的证据。 2.通过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生 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进行辩证唯 物主义教育。 3.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学习达尔文严谨 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之一。生物进化的 证据有很多,其中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化石是古代生物 留下的遗体、遗物或痕迹,是某些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确 凿证据,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不同地层中保留了不同的 生物化石,分析比较不同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物进

化的历程。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对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的化石结构、生存环境加以比较,并将化石生物与现存生物比较,发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存年代和进化历程以及进化的规律。判断化石形成的年代对于研究形成化石的生物的生活年代是极为重要的。科学家在研究化石过程中如何判断化石形成的年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同位素测定的方法。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许多方面,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一点。若有时间教师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些其他方面的证据,如胚胎学的证据、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2.自然选择也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自然选择是相对人工选择而言的。虽然达尔文环球考察早于他对家养动植物的研究,但是自然选择这个概念是在观察人工选择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人工选择,了解人工选择的方法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和意义。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数为一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片(各种各样的生物化石);挂图:达尔文对饲养动物(家鸽何家鸡)和栽培植物(甘蓝)的研究工作。与进化相关的各种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

第二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古生物学的证据。 2.通过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学习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之一。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很多,其中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化石是古代生物留下的遗体、遗物或痕迹,是某些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确凿证据,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不同地层中保留了不同的生物化石,分析比较不同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对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的化石结构、生存环境加以比较,并将化石生物与现存生物比较,发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存年代和进化历程以及进化的规律。判断化石形成的年代对于研究形成化石的生物的生活年代是极为重要的。科学家在研究化石过程中如何判断化石形成的年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同位素测定的方法。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许多方面,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一点。若有时间教师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些其他方面的证据,如胚胎学的证据、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2.自然选择也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自然选择是相对人工选择而言的。虽然达尔文环球考察早于他对家养动植物的研究,但是自然选择这个概念是在观察人工选择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人工选择,了解人工选择的方法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和意义。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数为一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片(各种各样的生物化石);挂图:达尔文对饲养动物(家鸽何家鸡)和栽培植物(甘蓝)的研究工作。与进化相关的各种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教材P.146~148阅读材料。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 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我们要问:(1)人类是如何获得这个结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2)接受这一观点,需要一定的依据或证据。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各种生物是通过进

生物遗传进化和生态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

第四节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了解野生动植物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了解环境污染的现象以及危害,认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 3.了解我国为保护环境所制定的法律和采取的措施,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参加保护环境的各种活动。 重点、难点分析 1.了解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以及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各种媒体做了大量的宣传,学生或多或少地对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以及保护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较详细地向学生介绍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特别要帮助学生认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野生动植物资源不仅与人类目前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还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野生动植物不仅可以丰富美化我们的环境,它们还是人类的朋友。在地球这个大家园中,应该有它们的生存空间和位置。人类应该与野主动植物共同生存。面对目前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数量不断减少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的意识。 2.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同时还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了解的有关环境污染的情况与学生共同分析造成污染原因以及目前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的自然情况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认识国家大力宣传并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教学过程设计 本小结教学可以结合观看有关环境污染的挂图、图片或录像,教师组织学生分几个问题讨论进行。 引言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环境,这个环境是由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组成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环境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或者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合理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如生物资源的减少,环境污染等等。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成为其中两项及其重要的任务,这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1.看挂图和图片,观看录像,介绍我国珍稀动植物。

生物进化的证据教案

生物进化的证据教案 【篇一: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初中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古生物学的证据。 2.通过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学习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之一。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很多,其中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化石是古代生物留下的遗体、遗物或痕迹,是某些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确凿证据,化石是 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不同地层中保留了不同的生物化石,分析比 较不同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在 研究生物进化时,对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的化石结构、生存环境加 以比较,并将化石生物与现存生物比较,发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 之间的亲缘关系、生存年代和进化历程以及进化的规律。判断化石 形成的年代对于研究形成化石的生物的生活年代是极为重要的。科 学家在研究化石过程中如何判断化石形成的年代?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同位素测定的方法。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许多方面,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一点。 若有时间教师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些其他方面的证据,如胚胎学的证据、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2.自然选择也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自然选择是相对人工选择而言的。虽然达尔文环球考察早于他对家养动植物的研究,但 是自然选择这个概念是在观察人工选择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教学中 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人工选择,了解人工选择的方法和意义,帮助 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和意义。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数为一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片(各种各样的生物化石);挂图:达尔文对饲养动物(家鸽 何家鸡)和栽培植物(甘蓝)的研究工作。与进化相关的各种图片。教学过程设计

简史—植物的演化及与环境的关系

简史—植物的演化及与环境的关系 摘要:对于自然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与进化,达尔文曾经精辟地将其规律概括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人类没有出现或者没有能力过多介入自然界的时候,植物就已经在不停地湮灭或者生长繁衍了,植物的进化历程是在不打破自然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万世沧桑,大约四亿年前,植物在这片贫瘠的大陆诞生了在那个遥远的、人类尚未出现的久远年代里,植物这个地球上最为庞大而神奇的生物种族究竟走过了一个怎样的进化历程。自然界中一切物种的进化都源于生命体,而生命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准备好所有条件,生命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植物的诞生与进化亦是如此。植物的生命从海洋起始,经历了简单的藻类绿体阶段、陆地苔藓阶段、蕨类繁茂阶段、获得繁衍种子的裸子植物阶段,最后进化到了万千纷繁、千姿百态的被子时代。从植物进化的观点出发,目前的被子植物繁荣时代是植物进化史上的最高期,现在已知的植物在地球上已约50万余种。这些众多的植被遍布于世界各个角落,覆盖着地球绝大部分的陆地表面以及江河湖海。——《植物的进化历程》中国出版集团 关键词:生长繁衍进化藻类蕨类裸子被子 〈一〉植物进化的四个阶段 人们研究了过去居住在地球上那些动物和植物残余的化石,证明了生物一直在演变,在进化。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和现在的生物完全不一样,年代越是离现在久远,那个时代的生物就越低级,越简单。恩格斯提出了关于生命起源的科学概念,他肯定了生命界和非生命界的统一性,他把生命看成是发展的产物。他给生命下了一个光辉的定义,他断定了蛋白质是物质的生命携带者。一九五二年,米勒通过了科学实验证实了由原始大气演变为生命物质的过程,给唯心主义以致命一击。生命起源的科学规律也越来越为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了。大约30亿年前,地球上已出现了植物.最初的植物,结构极为简单,种类也很贫乏,并且都生活在水域中;经过数亿年的漫长岁月,有些植物从水中转移到陆地上生活.陆地上的环境条件不同于水中,生活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变化很大比如说,植物在水中生活时,用身体的整个表面吸收养料,而在陆地上就需要专门的器官,一方面从土壤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另一方面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和氧气。 一、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它不断地与外界环境条件作斗争。环境不断在发生变化,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也必然会跟着发生变化。 二、由于某些地理的阻碍而发生的地理隔离,如海洋、大片陆地、高山和沙漠等,使许多生物不能自由地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移,这样,就使在海洋东岸的种群跟西岸的种群隔离了。隔离使得不同的种群有机会在不同条件下积累不同的变异,由此出现了形态差异、生理差异、生态差异或染色体畸变等现象,从而实现了生殖隔离。这样,新的种类就形成了。 三、在自然条件下,植物通过相互自然杂交或人类的长期培育,也使

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一、生命是环境的产物 地球形成早期,表面笼罩着原始的还原性大气,没有氧气、臭氧层,紫外线强烈地照射着地面,地球上没有任何生命,只有浅海、岩石和笼罩其上的薄层气体。 生命的起源经历了漫长的化学演化过程。一般认为生命的化学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从有机小分子到大分子、从大分子到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到原始生命。有关生命化学演化的认识主要源于间接证据和理论推断。这里仅列举两个相关证据。 1)1953年,芝加哥大学学者米勒(Stanley Miller)在实验条件下模拟40亿年前地球表面的原始大气,并在其中通过火花放电成功地用无机物(如氨、甲烷、氢等)合成了多种类型的小分子有机物,其中含有11种氨基酸。米勒实验证明了生命进化的化学过程(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阶段)可能在四十几亿年前就已经存在了。现在,天然蛋白质中所含有的20余种氨基酸,都可以在类似的实验条件下合成。 2)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赵玉芬院士研究发现了N-磷酰氨基酸的自催化作用(N -磷酰氨基酸可以自组装生成多肽,并将核苷磷酰化合成核苷酸,因此,N-磷酰氨基酸在一个反应过程中就可以同时生成肽库、核酸库,或肽-核酸复合库)。赵玉芬据此提出了核酸—蛋白质共同起源假说。同时她认为:磷酰氨基酸既可同时生成核酸和蛋白质,又可生成LB-膜及脂质体,因此,它是生命进化的最小系统。[2] 经历了漫长的化学演化过程,大约在距今35~38亿年间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的生命——单细胞原核生物蓝绿藻(Cyanophyta)。地球上原始生命的出现标志着生命演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生物演化阶段。原始的生命在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下,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形成了现存的多样性的生物类群。据估计,目前地球上至少有1000万种生物。 二、生命在进化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生命的出现是地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生命的演化对地球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以大气层的变化、土壤的形成、绿色植物登陆等为例具体说明。 2.1 生物在进化对大气的影响 地球形成于大约距今46亿年前。那时地球上的温度很低,外面围绕着以氢和氦为主的大量气体,这是地球上的第一代大气。后来,地球在继续旋转和聚集的过程中,由于本身的凝聚收缩和放射性物质的蜕变生热,使原始地球不断升温,内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卢成树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考试标准】: 本节教材以总分结构进行阐述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清晰,脉络一致生物进化、灭绝和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两个小标题是并列关系。结合考试标准,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在生物进化对环境演化的影响,环境反而来对生物也有影响,最后是人类活动这个特殊的自然地理要素(书本用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教材的编写是以生物要素为例来对应课标,但不足之处是缺乏整体性,需要再设计,笔者把课标的“某自然地理要素”限定为以蕨类植物为代表的生物要素,从教材出发,又落在教材上。以“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展开设计,将主要内容融合在五个问题中。 【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了解并概括蕨类植物生长环境,说出蕨类植物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②结合已学,通过获取表格信息,正确填写植物界和动物界的进化序列,识记相应地质年代。 ③通过解读图形信息,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对蕨类植物的影响,得到蕨类植物明显衰退的原因,识记两个生物灭绝的时期,理解环境变迁对生物灭绝的影响。 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计算家庭碳足迹,自觉践行低碳行动,提高保护全球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喜爱科普,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技能, 比如读图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他们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喜欢没有听过的知识。 他们的不足之处是对较多信息难以整理成较完整的体系,渴望增强读图和推理能 力。教材中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没有详细介绍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 人类活动 对环境变迁的影响需要在这方面给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教学重点】:根据省考试标准,确定生物进化的序列,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 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关系为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教材文字和学生能力,确定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灭绝的影响 为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用到微课、希沃授 课助手、mindmanager 思维导图,碳足迹计算器 APP 等,直观性强,增强知识的 动态效果,提高了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蕨类植物,说明桫椤这种蕨类植物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 意图:以仿真蕨类植物引入,弓I 发学生兴趣,调动已知,为后续做良好开端。 过渡:为什么同时代的其他蕨类植物灭绝了, 它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就已蕨 类植物为例,通过“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学习本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 的相互关系。 环节一■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前半段,回答:“一问以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生长在何处”。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后半段,结合课本 P66-P67阅读部分,回答:“二问桫椤为代 表的蕨类植物如何影响生物进化?” 意图:学生能够将视频有用的文字、图片信息和已学知识,将蕨类的生长环境通 ? * 壹 _ -- 宣 宅二八*=君仝 £学 =-』 zi - - -

《生物进化的证据》教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 1.依据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完成以下内容 2.用红笔做好疑难标记,以备讨论 知识准备: 化石:所谓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来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通常如肌肉或表皮等柔软部分在保存前就已腐蚀殆尽,而只留下抵抗性较大的部分,如骨头或外壳。它们接着就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取代。许多化石也被覆盖其上的岩石重量压平。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因为在较老的岩石中的化石通常是原始的较简单的,而在年代较新的岩石中的类似种属的化石就要复杂和高级。 教材助读: 一.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化石 1.概念 2.形成 3.岩层与化石关系 二.解剖学证据: 同源器官 三.分子生物学证据: 亲缘关系越近,蛋白质、核酸分子的差别越小。 情景导入: 生物世界丰富多彩,我们都知道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由无机小分子演变而成,那么,这众多的迥异的生物是怎样进化而来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