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新授课《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新授课《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新授课《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东南亚》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激兴趣:

世界之旅-----品味世界:

二、合作探究寻规律:

(一)在哪里--地理位置探究

探究一:地理位置

【自主学习】读图7-1,完成学案探究一,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描出穿过东南亚的两条重要纬线。

东南亚位于___(低、中、高)纬度,___带(温度带)。

【海陆位置】圈出:亚洲大洋洲太平洋印度洋

东南亚处于连两洲、通两洋的“_________”。

【海上要道---马六甲海峡】

【自主学习】课本34页--马六甲海峡

【读图】马六甲海峡位于______半岛和_______________岛屿之间。

【找出】海峡两岸三个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同桌交流】

人们为什么称马六甲海峡是沟通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咽喉”?(二)有什么--自然地理特征探究

探究二:气候和农业

探究二:地形和河流

马来群岛探秘:

1、贝贝发现马来群岛的河流多短小湍急,

2、加里曼丹岛的河流呈辐射状奔流入海。你能说说理由吗?

3、马来群岛多火山,这是为什么?

【阶段小结:】

A

B

三、知识体系巧建构:

四、课后探究巧运用:

《东南亚》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学情,是指包括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学习方法及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内的各方面的总和,它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

初一学生知识储备,理性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较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好的理解本节的重难点知识.

《东南亚》效果分析

学生自主学习和展台展示的形式,建构了智慧树,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有创意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更好的理解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真正做好课堂的主人。

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

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另外,课堂上我尽量运用简洁规范的语言,丰富的肢体语言,穿针引线,牵着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东南亚》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中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前几年的中考中,这部分知识以多种方式考察。在整个初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

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迅速掌握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结合生活实际灵活的分析问题,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有效的突破中考试题,提升考试能力。

《东南亚》评测练习

填空:图中海峡是____________,

扼守此海峡咽喉的A国是__________。

分析:该海峡大部分时间风平浪静,有利于航运。根据

图中信息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位于A__________和F____________之间的E________海峡,为什么被称为“咽喉”?

2.“火山国”是____________,说说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东南亚》课后反思

本条“标准”对学生的中考要求如下:在地图上指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并说出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

地形图,归纳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势及地形特征、河流特征,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图表资料说出东南亚的气候特点及其对东南亚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在地图上找出马六甲海峡,并说明其重要性。

设计思路反思:

本节课以“东南亚”为例,通过“在哪里--地理位置探究”和“有什么---自然地理特”两个环节,引领学生学习并归纳区域地理学习思路。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收获颇丰。这节课高屋建瓴,“通过一图在手、难题没有”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了学生审题和答题规范能力。整节课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而且充分展现了老师的课堂引领作用,学生的主体探究作用,师生关系融洽,严谨不失活泼,实用不失有趣,处处展现出老师在教学中的智慧。

课堂实施反思:

探究一:学生自主学习和台站展示的形式,建构了智慧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二: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让学生结合图文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小组的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讨论完毕,学生以我做老师的形式来表达,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了同学们创新意识。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于生活中,把知识得以迁移和应用。但在探究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发挥的不够好,因为探

究的时间有限不能参与到每个小组的活动中。

正如牛顿所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听课,加以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有进一步的提高。

《东南亚》课标分析

1、在地图上指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并说明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地形图,归纳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势及地形特征、河流特征,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图表资料说出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东南亚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下面是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XX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 ②研”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最新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及心得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及心得 鳌陵初中朱康靖 一、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 近几年,初中地理与其它课程一样实施了新教材,我们的教材从原来的人教版到中图版再到现在的星球版。我作为一名从教近5年的地理教师非常关心新教材的内容,拿到教材后,深感教材的难度明显降低,但趣味性和实用性明显提高,从而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我经过认真地反思,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放弃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以“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为例,该教材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

学则效果不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及其它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的交流,给学生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在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强化地图教学 打开地理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文字篇幅有所减少,各种地理图表去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照片等,还有各种统计图表,不仅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还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课堂上面对课本里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经常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和传统教学方法(如挂图等)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教他们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82175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 我们地理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进一步贯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教学中要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落实三级教学目标,利用好多媒体和其它教学资料,开展有益的地理学科实践活动,实现四位一体的教学资源整合,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激发地理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七年级地理下册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分区地理,讲述一个大洲:亚洲,五个地区: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极地地区,六个国家: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巴西。 第七单元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 一、课程标准: 1.读图说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利用图进行比较,进而认识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洲。 3.读图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并观察中国在亚洲的位置及邻国。 4.读图找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分析其地形及其分布的特点;找出主要河流,观察其流向和注入的海洋;分析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5.读概括亚洲气候类型,分析亚洲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 6.读图,分析非洲气候分布特点。 7.读图,找出人口超过1一亿的国家,看看亚洲有几个,能得出什么结论。

8.读图,分别按人口总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给各大洲排队,并计算给大洲人口增长情况。 9.联系实际,分析亚洲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 10.阅读材料,了解亚洲民族分布情况、民族习俗及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联系历史知识,了解亚洲文明的历史。 11.读图,了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情况,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排队。 12.读图,了解三大产业的划分,了解表中几个国家三类产业结构,简要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及教法指导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及教法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而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现出巨大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终于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都含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如人口动物、食物和饥荒、城市化、经济差异、动植物灭绝、森林遭殃、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毒废料和核废料、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资源限制、增长限制、土地利用、种族冲突。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建设“一个宽敞的地球、一个富裕的地球、一个干净的地球、一个安全的地球”地理学负有更大的重任。 刘老师说:“组织课堂教学的技能是一种综合性的技能,除了其他多种技能的构成要素均对其有影响外,本身还受提出要求、安排程序、指导引导、鼓励纠正和总结评述等几个要素的直接影响。作为组织课堂教学技能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的相互协调、排列顺序及作用的程度将关系到组织课堂教学功能的发挥。” 在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时,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提出要求。在学生活动之前,教师应扼要说明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的,以及时间和纪律。,促使学生真正从被动转为主动。2、说明程序。在提出要求以后,教师还需要详细说明活动程序,以使学生遵循相同的步骤进行活动,在

同样的时间内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3、加强指导和引导。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指导和引导。指导是对学生操作方法和动作方式的肯定与矫正,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怎样行动;引导是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注意力的转移,可以保证学生思路通畅和活动的连续。例如:区域地理知识方面“记住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及首都。越南、缅甸、老挝三国与中国接壤,新加坡是东南亚经济发达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又如:《七大洲》的教学,在黑板上挂出《东西半球图》,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上共有几个大洲?并读出各大洲的名称。找出哪几个大洲的主体位于东半球?哪几个大洲的主体位于西半球?在东半球找到哪几个大洲?找出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指出位于北半球的大洲?位于南半球的大洲?4、及时鼓励和纠正。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活动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对学生的的期望心理予以回应,鼓励和纠正的时机非常重要。。5、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前。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以强化重要的教学信息。例如,过程节奏化的教学案例。地理课堂教学是一个矛盾运动的反应,每一堂成功的课都有一定合理的教学节奏。而课堂教学的节奏应根据课题内容分布的特点和课堂中学生的理解程度、学习态度和生理规律等情况调配时间、合理驾驭。从课题内容上看,每堂课的地理教材都有若干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12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

基于 ADDIE 模型的初中地理微课设计与制作 ——以“我国土地资源的

基于 ADDIE 模型的初中地理微课设计与制作 ——以“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为例 发表时间:2019-12-27T09:24:58.3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5期作者:李新征 [导读] 本文采用适用于教学设计的ADDIE模型,以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有限的耕地资源”一节中“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这一知识点为例 摘要:本文采用适用于教学设计的ADDIE模型,以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有限的耕地资源”一节中“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这一知识点为例,阐述了微课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希望能给中小学教师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带来启发和帮助。 关键字:微课;ADDIE模型;案例分析 2012年,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我国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理念。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互联网+教育”是在该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微课等知识传播方式应运而生。本文以ADDIE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案例,希望能为中小学教师微课设计与制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一、ADDIE模型介绍 ADDIE模型是一款由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研究中心为美国陆军设计和开发的培训模型,主要包括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部分。随后,Hannum和Hansen两位学者将该模型应用于教学设计方面,他们在分析了许多教学设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设计核心的五个过程,即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目前ADDIE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培训、课程教学设计和微课设计中。形成了适应不同应用领域的具体模型。本文采用的微课设计模型包括前期分析、微课设计、视频开发、微课实施、阶段评价五个部分,具体操作流程如表所示。 二、基于ADDIE模型的微课设计应用 本文选取晋教版(山西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有限的耕地资源一节中“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这一知识点,运用适用于教学设计的ADDIE模型,设计制作了一节微课。希望能借此案例,给初中地理教师开展微课教学设计与制作带来一定的启发。让初中地理教学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微课设计与制作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是微课设计的基础,主要包括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和学情分析。主要目的是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1)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状况、基本特点及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现状,理解“什么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对学生进行有关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使学生树立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珍惜土地、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识[[ ]]。因此,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运用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增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学情分析 初中地理在学校教学中长期处于较低地位,仅在七、八年级开设,每周两课时,一方面,与其他科目相比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较弱,另一方面,学生对新开设的地理课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反应较为敏捷这一心理特征。从知识储备方面来看,对城市的初中生来说,接触土地方面的知识较少,对土地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狭隘。大部分学生把土地和耕地混为一谈,意识不到建设用地也属于土地资源。因此,在微课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图片、图表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土地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 2.“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微课设计 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备课的教学设计有所不同。微课的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分析,确定讲解和演示步骤,力求用趣味性的演示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递相关知识点。 3.“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微课制作 (1)编写微课视频脚本 根据教学内容分析,搜集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材料、图表等教学资料。并用PowerPoint2007制作微课课件。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下面是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 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

最新初一地理教材分析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 大家好: 今天坐在这儿,我想首先感谢区教研中心的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和在场的老师们一起分享我个人对初一地理教材使用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就第一册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和教材梳理两个方面展开,第二册,世界区域地理,我只举《日本》一例,来以点带面,希望大家听完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也能一起分享。 一、第一册教材分析 我个人觉得人教版教材有比较强的地理逻辑关系,按照这种逻辑关系可让教学显得更有层次性,特别是在期末复习时能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第一册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地球和地图的认识和学习,这些不仅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也是我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比备的工具,这也正印证了课标中“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接下来的大洲大洋重点强调名称和位置,同时还应强调海陆位置对气候(海上的水汽带来降水)和海上交通的影响。后面的板块知识很容易被老师们当成一个单独的知识点而忽视,在这里我觉得除了我们常说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三大位置,对于初一地理而言,板块位置也非常重要,可以用来推导世界上主

要山脉、裂谷和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区域的地势变化规律。这些自然地理要素不需要讲得太深,但却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课标中教授“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我的理解是地理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地理知识点。也只有达到了这一步,才真正谈得上教“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有了三大位置的铺垫,在学天气和气候的时候再具体加以运用(即三大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教学中要在这进行适当的小结和练习,尤其是以亚欧大陆纬度方向和经度方向的气候类型分布为例)。 至此,七年级自然地理部份结束,接着就是运用自然地理知识来推导学习人文地理知识了。人口的分布,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等条件)好的地方人口密集,如温带湿润的平原地区;反之则人口稀疏。人种的分布开始时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后来才产生了主动的和被动的移民,同时带动了语言和宗教的传播。最后总结区域间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差异,推导出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矛盾,于是出现以和平为目的的调解机构----联合国,而当今的世界潮流的合作发展。通过上册的学习,我们希望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地理思维,拥有基本的地理观念和地理眼光。 具体分析:

微课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微课教学时间短,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微课教学内容少而精,主要是以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为主。微课程的教学形式是以视频或者是音频的形式为主进行存储,所占内存也不大,可以使得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方便快捷。微课教学使得教学内容相对完整,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把握。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可以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形成补充,有利于学生快速学习和成长。 标签:初中;地理;微课;教学;应用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对人物、动物以及各种微地理乃至这些物种共同生活的环境进行综合研究的自然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积极利用“微课”的便捷性和直观性进行地理知识的讲授,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当关键。本文主要阐述几点微课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精心制作地理微课,发挥微课教学价值 制作地理微课过程中,对初中地理课程中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需要进行分析,把握住初中地理的核心关键点,才能对初中地理微课进行科学的制作。老师需要全面的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筛选,把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有针对性的微课制作,提高教学质量。在微课设计中,老师需要提前把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学生学习难度大或者是学习环节薄弱的地方,进行专门课题设计。在微课设计时,需要注意设计的内容更加直接形象,视频音频图文并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的掌握核心知识点。微课制作要新颖有趣,画面清晰,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促使学生掌握知识。 “微课”运用教学视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应用,学生也可以在课外通过视频反复观看,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也可以通过视频向学生进行辅助性训练,因为它是短小的视频教学,老师的授课重点突出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能够促进之后的课堂气氛调动,使学生愿意学习地理,更愿意跟老师探讨并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微课”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学到研究成果并加以利用。学生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观看“微课”视频内容,对自己不会的问题可以进行反复研究并自主进行学习。这样也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压力,会更客观、更认真的对学生传播地理知识,使学生学习地理更有信心。 二、利用微课进行预习,培养主观能动意识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先导程序,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少,理解力不成熟,再加上预习过程枯燥无味,很多学生往往对课前预习环节没有兴趣。“微课”可以解决学生课前预习的这一大难题。老师可以通过“微课”,讲解课本上学生从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通用5篇)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通用5篇)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 七年级上册引领学生走入地理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本学期以上册为铺垫,进行分区地理学习,以实现学生地理知识的升华和地理技能的提升及对社会、环境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新的学期,我打算由原来的以教授法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讨论为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地理。 《亚洲》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因此这课很重要。从这课开始,就要逐渐教会学生分析地理的方法即从哪些方面入手。《亚洲》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而其实在以后学习其它地区或国家时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因此从《亚洲》开始,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区与国家时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同时,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他们可能没什么概念。所以本节课我还着重区分了自然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人文环境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那么在这节课里,主要是我按照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找出答案,并且反复强调以后

的学习中要按照这些方面分析。《亚洲》这部分一共用了3课时,一课时用来讲自然环境,我会给学生们强调学习一个地方先要知道它的位置,那么一般是从图上获得一个地区的位置。让学生们养成看地图的习惯。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加形象的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学习地形同样是看图,主要是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们看地形图的步骤,让他们逐渐学会自己看地形图。接下来是气候,其实气候是和地理位置有关的。因此我在本课开始就从位置的角度让同学们思考亚洲的气候,而不是毫无思路的死记硬背。二课时讲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其实是和自然环境紧密联系的,因此我对照自然环境来讲人文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从这些角度分析某个地区的人文环境的特点。三课时主要是总结以及举例巩固,让“自己学会分析地理信息”这个概念更加深刻的留在学生头脑中。这样的上课方式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取得较好效果。 本课也存在有一些不足,比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分析能力可能还比较欠缺,我没能很好的掌握好这个度,在以后的课里我会逐步改进。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采用讨论的方式上课,课堂纪律还比较难掌控,在今后的课里都会逐步改进。 通过上面对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2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教育教学理念 近几年,初中地理与其它课程一样实施了新教材,我作为一名从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 1)人口与环境。《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篇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 几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我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以下是针对自我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贴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们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应努力提高活动的 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主角,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一样状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就应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带给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潜力,而且能够使学生自我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群众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资料,针对主干资料和考点资料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决定,留给学生自我思维的时光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光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我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潜力,让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和潜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中学地理教材与教法 1、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地理教学系统,包括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及特点,地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地理教师的素养,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等各个方面。 2、中学地理教材教法是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的学科,从教材内容看,具有地理学的内容;从教学方法看,又有教育学的性质,因此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的学科属性是介于地理学与教育学这两大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教材的知识结构109 狭义、广义中学地理教材103 3.教师进行教材分析的基本条件:一是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二是要有现代教育学和中学地理教学法理论的指导,三是要有正确的教材分析方法。 教材的知识结构109 4、地理感性知识:反应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知识,是人们对地理事物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分为: 地理演变,如:昼夜更替、工业布局的演变 地理景观,如:沙漠景观、城市景观、 地理分布,如:纬度位置、海路分布、海拔高度、 地理名称,如:亚洲、黄河、泰山 地理数据,如: 960万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30% 地理理性知识:反应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知识,使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过程的整理加工后形成的知识,分为: 地理概念,如:气候、大陆、海洋,工业布局、 地理特征,如:非洲的地形特征、中国的气候特征、新加坡的经济特征、 地理规律,如:地理分布规律、地理演变规律。 地理成因,如:如大气降水的形成,“地上河”的形成等

5.中学地理教材(n) (狭义)指中学地理教科书,是根据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编选和组织的具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慧培养,思想政治品德等教育功能的知识体系。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和深度及一定的权威性。 (广义)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一切教学材料,包括中学地理教科书、地图册、填图册等师生兼备的书本材料及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所使用的地理直观教具和其他的教学媒体(包括挂图、投影片、录像、计算机等等),其中中学地理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和核心 6、、中学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方法 (一)背景分析 在进行教材的整体分析之前,一定要通读一遍教科书,了解地理教科书涉及的主要内容,再开始进行教材的整体分析。在教材分析中了解教材的时代背景必然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二)教材知识结构分析。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教师把握知识的脉络,了解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认清教材的整体功能,为正确处理教材提供依据 (三)教材整体教育功能分析 在教材知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地理教学目的和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确定整体教材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智能培养、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教育功能。 7、初中地理教材的选材原则: 1)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出发,初中地理教材应该选择那些为培养社会主义跨世纪合格公民所必须的教学内容,着眼点在于提高民族的素质 2)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环境、资源和人类活动不是孤立发展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和资源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场所,人类活动又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自然环境。 3)广度和深度要适当,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地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符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教材 说课人刘新孔 一、说课程目标 八年级下册地理 ,讲述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就是本册教科书的主体。对于这一部 分内容,《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具有开创性的变革。与以往同类地理教学大纲的省区 罗列或地区分列方式不同,《地理课程标准》只就是列出了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与学习 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个别特殊的除外)。这就为教科书的编写留有较大的空间。在编写本册教科 书时,有以下考虑。 第一,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课时的限制,本册教科书不可能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国区域地理,而就是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某些区域作为案例讲述。因此,教科书的重点不就是使学生了解系统的中国区域地理知识,而就是教会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分析与认识区域地理特点的方法。 第二,所选区域,除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4个区域(北京、港、澳、台湾)以外,以典型、有特色为原则,又选择了其她5个区域,这样本册教材共选择讲述9个区域,符合课程标准中“至少学习5个区域”的要求。 这9个地理区域分别就是: 特别行政区──香港与澳门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南方地区──长株潭城市群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南地区--------贵州省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从区域选择的情况瞧,首先就是适当照顾到覆盖面,上述区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的 北方、南方、西北、西南以及几个特殊地区;其次,就是突出区域的典型性。除标准规 定的必选区域外,上述几个区域都就是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区,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再次,展示区域的多样性。既有特色多样的区域(包括行政区、地形区、旅游区、综合区等多种区域),也有尺度不同的区域(小到省区内部的二级行政区,大到地跨数省的流域区)。我们希望学生在通过这些案例学习后,能够形成对中国区域地理初步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二、说课程内容 本册教科书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就是对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宏观介绍。简略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 分”“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等内容。希望起到两方面的作 用,一、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以偏盖全。 第二部分就是以案例的方式,对中国的区域差异进行具体介绍。所选区域按照省级 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的方式组合。省级行政区作为我国建制历史悠久的一级行 政区划,既就是行政区,又就是经济区、文化区,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选择了较多的省区案例(5个)。其次,一些各省区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我们选择了珠江三角洲与西双版纳作为 省内区域的案例;此外,由于自然或人文等方面的联系,我国还有许多跨越省界的区域。我们选择了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作为案例,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第三部分就是全书,乃至全套地理教科书的结束语。由于就是中国地理的最后一章,因此,先从中国出发,介绍我国在综合国力上的整体提高,再从世界着眼,分析当今世界就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这样设计,一方面与七年级世界地理部分相呼应,另一方面始终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使教科书有比较高的立意。 三、课程结构 (一)、教科书章节与课标内容的对照 章节内容课程标准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不同的地理区域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南北方的自然差异 南北方生产与生活的差异 第三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 干旱的西北地区 高寒的青藏地区 以牧业为主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 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 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例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 产、生活的影响 第八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政治文化中心 历史悠久的古城 1.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 历史文化传统与城市职能。 2.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 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方案 江西省宜丰县第二中学蒋卫烈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的静到动,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 1、在七年级上册中学生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GoogleEarth“谷歌地球”软件,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让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且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 2、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学生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定义、方向、周期。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 学会通过读图、演示、观察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确定依据: 由于地球自转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概念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此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确定为重点,地理意义确定为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节课充分应用课件及GoogleEarth“谷歌地球”软件直观形象的展示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使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更好的掌握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完整版)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20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方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资料,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到达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好处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透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好处建构,它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齐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搞笑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搞笑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应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用心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个性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贴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