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第2课时渔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渔父

●画语导入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凄苦、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江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屈原的足迹,聆听屈原处

在生死边缘

时的心灵抉择吧。

●【字词梳理】

1.正音

枯槁.()餔.其糟()歠.其醨.() ()莞.尔()

洗濯.()鼓枻.()憔悴.()凝滞.()

答案:ɡǎo,bǔ,chuî,lí,wǎn,zhuï,yì,cuì,zhì

2.辨音

渔父.()自令放为.()

父.亲()为.什么()

答案:fǔ,fù;wãi,wâi

3.辨形

鼓(yì)

溪纱(huàn)气(xiâ)

缧(xiâ)

洗(zhuï)

拔(zhuï)

邮(chuō)

挖(juã)

答案:莞,浣;枻,泄,绁;淈,倔,崛,掘;濯,擢,戳

【文言整理】

1.通假字

渔父见而问之曰同同

答案:“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

(1)形容

..枯槁

古义: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2)圣人不凝滞

..于物

古义:今义: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3)何故深思高举

..

古义:今义:高高地举起

(4)颜色

..憔悴

古义:今义:色彩

答案:(1)形体容貌(2)拘泥,执著(3)行为高出于世俗(4)脸色

3.词类活用

(1)乃歌.曰()

(2)鼓.枻而去()

(3)安能以皓皓之白.()

答案:(1)名词作动词歌唱(2)名词作动词敲打(3)形容词作名词洁白的东西,这里指高洁的品德

4.一词多义

(1)游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游刃有余

(2)与

子非三闾大夫与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举

举世皆浊我独清

何故深思高举

戍卒叫,函谷举

(4)而

客逾庖而宴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渔父莞尔而笑

(5)安

安能以皓皓之白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风雨不动安如山

(6)见

是以见放

敢陈愚见

冀君实或见恕也

图穷匕首见

(7)于

何故至于斯

圣人不凝滞于物

葬于江鱼之腹中

(8)以

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可以濯吾缨

答案(1)行走交往,交际运转(2)表疑问语气介词,跟,同动词,结交,亲附(3)形容词,全举动、行为攻占,被攻占(4)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5)怎么舒适,安适安定、安全、安稳(6)表示被动见解译为“自己”、“我”xiàn,露出来(7)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介词,在(8)介词,因为介词,拿、用介词,表目的,用来

5.特殊句式

(1)行吟泽畔

(2)遂去,不复与言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5)是以见放

(6)圣人不凝滞于物

答案:(1)省略句(2)省略句(3)定语后置句(4)介宾短语后置句(5)被动句(6)被动句

【资料园地】

1.走近作者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关于《楚辞》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精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

●【图解文本】

●合作探究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探究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2.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探究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3.文章结尾部分渔父所说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句如何理解?

探究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沧浪之水”比喻社会状况,“濯吾缨”“濯我足”的不同变化是根据水的状况而定的,这是一种灵活的生存方式。渔父离去,“不复与言”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同时与屈原的形象形成反衬,衬托出屈原形象的高大、德行的高洁。

4.《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探究《报任安书(节选)》采用书信体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司马迁表明自己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内心充满了痛苦。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5.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

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课文谈谈你的认识。

思路提示参考意见:可以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知识分子的责任,

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比如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

业,垂名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屈原“毅然赴死”,是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