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德领土恩怨和解

合集下载

二战后法德和解的小作文

二战后法德和解的小作文

二战后法德和解的小作文
关于二战后法德和解的小作文:
和解之前的法德关系
在历史上,法德一直是世仇。

在欧洲中世纪末期,法国为称霸欧洲大陆,阻止德国统一,在三十年战争中成功的使德国维持了长期以来的分裂割据状态,德国为了完成统一大业,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而德国的统一,不可避免的要与法国进行战争。

法国大革命期间,为阻止大革命对欧洲封建统治秩序造成危害,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两大强国——奥地利和普鲁士,都先后参加了反法联盟,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拿破仑的军队横扫欧洲大陆,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众多国家被迫先后臣服,或者被占领,或者与法国结盟,其中,普鲁士割地赔款,损失巨大。

19世纪中期,德国人清楚的认识到,要实现德国的统一,对法战争不可避免。

1871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德国实现统一。

在随后的时间里,法德关系一直处于紧张对峙的状态,并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再次交战,一战之后,德国战败,法国为报复普法战争之仇,力主肢解德国。

1931年,德国纳粹党上台,并再次武装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纪大战,此次战争对于双方而言都是损失极大,德国被摧毁,法国则前期被德攻占。

法德和解历史进程

法德和解历史进程

法德和解历史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彻底丧失了霸权地位,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使得刚刚冲出热战的欧洲重新陷入冷战的深渊。

被战争摧残得破败不堪的西欧国家面临着重重困难,两次世界大战使作为主战场的西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不断下降,西欧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被美国所取代。

战后初期,西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依靠美国的经济援助来稳定政治秩序。

法国和英国虽然作为战胜国,但其地位下降为二等国家却是不争的事实,它们都需要美国的援助来渡难关,恢复经济以及需要美国的保护以防范苏联的威胁,尤其是同苏联共处欧洲大陆的法德两国。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在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中,联合是西欧国家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的最明智的选择,西欧各国只有停止内耗,走联合共强的道路,才能增强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第二,二战后的西欧作为东西方冷战对抗的最前沿,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付苏联的西进威胁,保障资本主义自由制度;第三,人们期望通过欧洲一体化来彻底解决德国问题,防止德国在复仇主义情绪下重新走上战争之路,换言之,只有通过欧洲联合,建立一种超国家的一体化机制,对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行为加以限制,才能实现欧洲的长久和平和相互合作。

战后的德国和西欧其他原来的资本主义大国一样,都成为了国际舞台上的二流国家,除了面临同样的国际环境外,作为战败国,在战后的一个时期中更是丧失了国内最高权力和在国际上的一切权利,军事上和政治上被苏美英法四大国分区占领,主权和独立完全丧失,民族和领土彻底分裂。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阿登纳出任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开始了联邦德国历史上的阿登纳时代。

联邦德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更为,造成其外交政策上独特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正如阿登纳所说,德国的地理位置使它处在生活理想完全对立的两个大国之间,德国弄不好就会被“卡在磨盘中”。

在这种局势下,联邦德国义无反顾地选择作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一员,放弃走中立的或在东西方之间自行其是的道路。

关于法,德和解和欧盟的历史小作文

关于法,德和解和欧盟的历史小作文

关于法,德和解和欧盟的历史小作文若谈到世界历史上的“世仇”国家,人们会很容易就想到历史上的俄国与波兰,俄国与土耳其,英国与法国,中国与日本等等,在近现代史上,法国与德国也曾经是一对生死冤家,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你来我往,战火不断。

法、德两国一度都把对方视为本国的最大威胁,欲除之而后快,然而历经数次大战之后,两国最后选择了和解,为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法、德两国积怨由来已久,很难说清楚是谁先惹的谁,不过两个国家却有着共同的起点。

在查理大帝逝世后,他的子孙很快就将统一的帝国推向了分裂,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为日后的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奠定了基础。

虽说三个国家有着共同的先祖,但是在随后的历史上却走上了各不相同的发展道路。

阿尔萨斯与洛林谈到法、德之间矛盾,就不能不谈阿尔萨斯与洛林,这块土地的归属问题是两国最大的争议。

毫无疑问,今天的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是法国的领土,但是这片土地最早确实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

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时代的德意志,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帝国,实际上却是分裂的状态。

各邦国之间从形式上的统一一步步走上了对抗与战争,三十年战争中,邦国的内战演变为全欧洲国家的战争。

周边的列强在德国的土地上不断征战,丹麦,法国,波兰,瑞典,趁火打劫,阻止德意志统一,已经逐渐强大的法国趁机侵吞了德意志西部的不少领土,其中就包括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的欧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结束了三十年战争,欧洲列强们以法律的形势确定了德意志的四分五裂状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希望中欧的这片土地上出现一个统一的强国。

大多数人都对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忆深刻,但是却很少有人关注德国在统一之前,不断的被周边的国家欺辱的历史。

然而德意志人并不甘心永远被列强们当成炮灰与缓冲区域,奥地利和普鲁士逐渐崛起,成为德意志邦联的最大邦国。

拿破仑帝国19世纪初,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成为了那个时代里的最强国家。

德法和解

德法和解

从国际因素讲,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是促进 德法和解的主要外部因素
(一)、首先是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大为下降。
在二战中,所有欧洲国家都遭受了重创,真正的赢家只 有美国和苏联,国际政治的“新的权力天平上只剩下了美苏 两国”,而欧洲列强却从战前主宰国际事务的权力顶峰上跌 落了下来,成为美苏争霸世界的配角。所以欧洲在战后的地 位衰弱而引起的欧洲联合的要求是德法变对立为和解成为不 可避免的历史选择,或者说从外部给了德法和解一个强劲的 推动力。 (二)、其次是冷战的爆发于不断升级,美国的欧洲政策不 得不进行调整。 1、首先是变惩治德国为扶植德国。 2、其次是着力使法德两国实现和解。
时期。经济实力的增强,使联邦德国要求与西欧建立起平等
伙伴的关系,要求改变美国的控制、干涉的局面,要求在政 治上有较多的发言权。于是希望通过借助法国比较独立的外 交行动,在政治上获得了比较多的发言权。而法国想联合联 邦德国以增强与美国对抗的势力,摆脱对美国的“屈从”, 同时还要德国充当防御来自东方的威胁的天然屏障。 4、法国还要充当欧洲的领导者角色,而英国一贯死抱着 “英美特殊关系”不放,因此英国不可能成为法国有力的合 作者,所以说法国选择联邦德国与其共同承担“领导”欧洲 的任务,是明智之举,也是别无选择自经济,重建 西欧,摆脱大国控制和防止新的战争悲剧重演而作 出的共同努力,是战后西欧乃至世界政治格局中具 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从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到1963年《法德友好合 作条约》的签订,德法两国在短短的14年内就完成 了从宿敌到伙伴的转变,并使西欧初步迈上了经济 一体化的道路。这一惊人的历史变化,使我们不得 不考虑,是哪些因素促成的德法的和解。 拨开历史的表面,我们认为德法和解之所以能完 成是国内、国际以及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德法和解的启示

德法和解的启示

德法和解的启示作者:暂无来源:《海外星云》 2013年第8期德、法两国是推动欧洲联盟整合的强力引擎,德法之友好,在全世界恐怕找不到第二对。

但德法并不是天生的最佳搭档,数百年来,他们曾是势不两立的死对头,更曾在1870年起的不到一个世纪内3次兵戎相见,但最终由百年世仇达致和解并蜕变为坚强盟友。

陈关慧近代德、法间的敌对,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30年战争,法国积极谋取欧洲霸权、而德国还是四分五裂的城邦时期。

1813年,拿破仑被英、俄、普鲁士和奥地利组成的反法同盟打败,此后,德(普鲁士)、法冤冤相报俨成宿命。

从1870年起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3次兵戎相见(普法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浴血残杀。

普法战争后,统一德国的威廉一世故意选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尽情羞辱法国;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议和条约’当然也就在凡尔赛官签,法国报了一箭之仇,痛宰德国,埋下后者在20年后挑起更大战争的祸根。

盛产葡萄酒的亚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是德法恩怨的小缩影。

30年战争后割让给法国,普法战争后归还普鲁士,一战结束后回归法国,二战初期被纳粹德国占领,二战结束再次被法国收回。

著名的法国作家都德作品《最后一课》描写亡国奴被禁学母语的悲哀,说穿了就是大法兰西民族沙文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作,谁欺负谁,其实还得看是从哪个年代算起。

以社会讽刺和幽默语言著称的作家兼插画家温格尔(Jean-Thomas Ungerer)曾以“欧洲的厕所”来形容他的家乡,意思是这块资源丰饶之地引人觊觎,“老被占着”。

二战后出现和解契机二战后,世代深仇在冷战的现实威胁下,终于出现和解的契机。

最大功臣之一就是出身于洛林的罗伯特·舒曼( RobertSchuman)。

舒曼曾短暂担任法国总理,其后出任法国外交部长。

他出生时是德国人,后来变成法国人,切身体会历史仇恨的无稽,因此大力推动和解,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确保成员国互免关税直接取得煤、钢等资源,是欧洲共同市场概念的滥觞;德国鲁尔区(也可以说是西德工业)因此获得重生的机会。

法德和解的启示

法德和解的启示

法德领导人出席两国议会共同会议上千年来恩怨纠缠,70年间三次大战,如此世仇能否实现真正的和解?历史和现实都给出了答案——1月22日,法德两国迎来《爱丽舍宫条约》签署50周年纪念日,这对昔日宿敌用半个世纪的经历向世人表明:有着历史宿怨的邻国不仅能“一笑泯恩仇”,而且还可以联手推动一个大洲数十年的繁荣与稳定。

诚然,法德和解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各自的利益需要,难以为其他国家复制,但这依然带给世人有益的启迪,发人深省。

法德和解首先得益于两国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创造性思维。

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实力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美苏崛起,两国都意识到,只有西欧国家联合一体,才有可能在新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法德和解正是西欧联合的必要条件,换言之,法德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人们或许应该感谢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和德国总理阿登纳。

如果不是前者捐弃世仇夙怨,在家乡科龙贝双教堂村接待阿登纳;如果没有后者对欧洲联合孜孜以求,不遗余力,后来的“法德轴心”根本无从谈起。

如今,推动法德和解的两位巨人虽然辞世,但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从处置欧洲制宪危机到应对欧洲债务危机,每逢历史重大关口,法德总能在分歧中相互妥协,成为推动欧洲一体化和地区稳定繁荣的关键力量,并在区域合作的广阔天地间实现双赢。

当然,徒有战略眼光,如果没有德国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真诚道歉,双方的和解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早在1951年,阿登纳就公开申明,纳粹德国“犯下难以形容的罪行”,德国为侵略战争造成的后果“全面承担责任”。

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一个真诚忏悔的德国才真正为欧洲大家庭所接纳。

2006年,法德合编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出版发行,其中既有法德共同建设欧洲的历史,也不回避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法国的占领以及与纳粹狼狈为奸的法国维希政府。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说,正确对待本国历史“不会失去朋友,反而将赢得朋友”。

在向受害者表达真诚歉意的同时,德国亦完成了从“战败”到“解放”的自我救赎,得到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其他国家的谅解与尊重,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德法和解的历史进程

德法和解的历史进程

德法和解的历史进程如前所述,阿登纳有自己一整套关于德法和解的思想。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阿登纳审时度势,纵横捭阖,终于在短短的十几年内使德法两国消除了历史积怨,两国关系也从“破冰解冻”发展到最终和解。

由于阿登纳在德法和解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此结合阿登纳个人的作用来阐述战后德法和解进程。

本文认为,战后的德法和解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2年,这是德法关系从“破冰解冻”到最初实现和解的时期,标志是《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的生效;第二阶段:1953—1957年,这是德法和解在艰难中前进的时期,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德法和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第三阶段:1958—1963年,这是德法关系较为顺利,迅速发展的时期,1963年《法德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德法和解的最终完成。

一、从“破冰解冻”到《欧洲煤钢联营条约》从阿登纳出任联邦德国总理时开始,他就极力主张德法和解。

他在1949年11月3日利用接见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的机会,发表了著名的“破冰解冻”的谈话,表示愿意和法国重建合作友好关系。

他说:“我决心要以德法关系作为我的政策的一个基点。

……和法国的友谊将成为我们政策的一个基点,因为它是我们政策的薄弱环节”①。

11月7日,阿登纳向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发表谈话,再次呼吁德法谅解。

在阿登纳看来,德法和解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从必要性来讲,联邦德国虽然已于9月20日正式成立,但是它没有自己的主权,没有军队,安全没有保障;萨尔问题还未解决;法国的反德情绪依然存在等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西欧联合,而西欧联合首先要解决德法两国的紧张对立的关系。

从可能性来讲,阿登纳发现并认为,由于冷战的发展,法国的对德强硬政策发生了变化。

正如舒曼所说:“从1948年起,一种建设性的合作、逐步走向增强信任的政策代替了受到约束和互不信任的政策”②。

第二个可能性在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将支持德法之间关系的改善,这主要体现在美国从1947年起就采取“压”和“抚”的手段迫使法国改变它的对德政策。

法德和解历史进程的演变

法德和解历史进程的演变

THE NORTHERN FORUM№21999(Sum№154)法德和解历史进程的演变胡 利 胜内容提要 二战后,法国为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力主肢解德国,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演变,若想重新提高法国的大国地位,就必须缓和同德国的关系,把对德关系纳入到美国的欧洲政策和全球战略的轨道上来。

因此,法国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转向了大西洋主义的外交政策,完成了法德关系的和解进程,使法德两国由近百年的宿敌终于变为盟友。

关键词 法德和解 独立自主 大西洋主义法德关系问题由来已久。

在历史进程中,他们曾长期相互为敌,仅从1870年普法战争算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七十年间,两国有过三次大战,巴黎两度遭到德国占领。

因此,法国一直把德国看作其安全的主要威胁和称霸欧洲的劲敌。

如何削弱德国,限制其发展以维护法国的安全和霸主地位,是长期困扰法国的一个难题。

二战结束后,对战胜的法国来说,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好机会。

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二战后的法德关系,寻求一条清晰的脉略,从而明确法德和解历史进程的演变。

一 法德两国本是同出一脉。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了,居住在莱茵河下游的法兰克人乘机侵占高卢,克洛维于481年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三百年后,查理曼建立了庞大帝国,版图东自易北河和多瑙河,西至大西洋,南起比利牛斯山和意大利,北至北海。

这个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帝国,终于在843年由查理曼的三个孙子通过凡尔登条约分割,形成了后来的德、法、意三国的雏形。

查理大帝做梦也不会想到,本是同根生的法国和德国竟成为宿敌。

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之间的积怨的确越来越深。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造成空前浩劫,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而又重大的课题:人类如何才能避免战争,根除战争,实现真正的世界和平?战后初期,法国的对外政策仍然是传统的均势政策在起主导作用,希望在美苏之间充当中间人的角色,争取推行一项独立的外交政策。

这是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充分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期间,普鲁士、奥地利是干涉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主要国家。

⑵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法德矛盾尖锐。

⑶20世纪初,法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相对抗。

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双方进行了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等重大战役。

⑸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部分实现了法国的意图。

⑹20世纪30年代法国追随英国,对德国法西斯德侵略采取了纵容政策。

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遭到德国的进攻,1940年6月,法国对德投降。

第3章法德从对抗到和解(10)作者:时寒冰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法国的民族自豪感在查理曼(查理大帝,742 814年)统治时代达到极致。

查理大帝似乎为扩张而生,他一生中进行了53次扩张战争。

建立起了西起大西洋,东止多瑙河,南到地中海,北抵波罗的海,囊括了当今法国、比利时、德国、荷兰、瑞士及匈牙利、西班牙和意大利2/3以上土地的庞大帝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843年,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签订了《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法兰克王国即今天的法国,东法兰克王国即德意志,介于两国之间的地区,北起北海,南抵意大利中部为意大利王国。

22法国一直试图恢复到查理曼帝国时代,但它基本是靠蛮干来实现目标的。

1793~1815年,欧洲各国为了对抗新兴资产阶级法国,先后七次结成反法同盟,尽管前五次法国都取得了胜利,但力量终归有耗尽之时。

法国在第六次(1813年)、第七次(1815年)与反法同盟的战争中失败,元气大伤。

法国的政治家太缺少中国战国时代的智慧。

战国后期,秦国势力日强,公孙衍与苏秦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即“合纵”,而秦国则用魏国人张仪以“连横”破解,最终统一天下。

如果法国当时也用各个击破、化解反法联盟的策略,情况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但历史不能假设。

法国和德国的恩恩怨怨,随后又拉开了序幕,这对后来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英国和法国在数百年前,就各自发展成为主权民族国家,而德国很晚才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和西欧其他国家不同,王权意志在德意志从未达到中枢地位。

而在法国,君主权力是在同封建贵族的斗争中巩固起来的,让法国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王朝国家。

而在德意志,封建主义及其一切伴生现象却还残留了数世纪之久。

1800年前的德意志地图常常被描绘成像一件“狂欢节日穿的短上衣”。

它包含314个邦和1 475个庄园,总共有1 789个独立的拥有主权的政权。

一直到1871年之前的几个世纪里,德国还是由分布于神圣罗马帝国政治、文化和军事疆域边边角角的一系列弱小、分裂的小邦国所构成的松散联合体。

到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 1786年)时代,这种局面发生了改变。

弗里德里希二世崇尚武力,他说:“没有武力后盾而进行谈判,如同没有乐器而演奏音乐一样。

”他在德国历史上树立了通过创建一支军事力量、一支征服军来展示力量的榜样,被后来的俾斯麦和希特勒所仿效。

23 1815年,德国联邦成立,德国统一的进程,以及现代德国货币和银行业的发展,才真正起步。

1834年,德国关税同盟创立,成为德国从分裂的小邦国联合体迈向真正统一的重要一步,18个成员邦国之间创建了单一市场。

1838年,关税同盟创立了一种松散的统一货币,即联盟塔勒,将各邦国的分散货币统一起来,形成了单一货币。

单一货币是促进德意志帝国诞生的天赋资源。

24俾斯麦是对德国统一具有巨大贡献的卓越政治家。

他的一句名言是:“天下的大问题,并不能靠议会辩论就能解决,唯有靠铁和血才能做最后的决断!”俾斯麦是一个内心极其强大的人,哪怕在四面楚歌、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他也不会有丝毫沮丧,而是被激发出来的意志鼓舞着去面对。

俾斯麦发动了三次战争,即1864年对丹麦的战争(俾斯麦使用非凡的外交手腕,神奇地诱使奥地利与普鲁士联手,共同进攻丹麦)、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1年的普法战争。

令人称奇的是,俾斯麦在关系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发动三次战争未遭到任何国家的干预。

俾斯麦的外交才能,真可谓登峰造极!俾斯麦发动的这三次战争都是“建立统一的德国的必要条件”。

第一次战争,俾斯麦得以巩固其在普鲁士国内的地位,并为击败议会反对派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战争,永远消除了奥地利在德意志各邦中的领导地位,巩固了普鲁士在北部的霸权。

第三次普法战争则使南德意志诸邦接受普鲁士的庇护,同时粉碎了用“铁与血”以外的方式来解决德国统一问题的一切要求。

25对德国意义最大的是普法战争,它是德国政治和货币最终统一的催化剂。

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精妙绝伦的战略是普法战争的主要推手,而法国议会和军队对法国军事实力愚蠢之极的高估,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推翻了女王的统治,王位虚悬。

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提出由普鲁士国王的堂弟(西班牙国王的女婿)继承西班牙王位,西班牙新议会接受了俾斯麦的提议,此事震惊了法国。

因为,如果普鲁士和西班牙联盟,法国将腹背受敌。

而此时的俾斯麦急需一场战争,为统一德意志扫除障碍。

他同军方人士一起删改普鲁士国王的电文内容,使之对法国带有侮辱口吻。

拿破仑三世果然在看到电文后恼羞成怒,于1870年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

但法国军队无论在数量、速度还是在战斗力方面,都远逊于普鲁士军队。

9月1日,法国皇帝竖起白旗投降,10万法军成为普鲁士军的俘虏。

此战,法军损失12.4万人,普鲁士军只损失了9 000多人。

法国在战争中的失败,激起了民众的愤怒,他们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自发组织起来抵抗普鲁士军。

在9月5日以后的3周时间里组成了194个国民自卫军新营,使国民自卫军总人数达到30余万人,加上13万正规军、11万别动队,法国的武装力量依然不可小觑。

但是,法国的国防政府担心工人起义甚于普鲁士的入侵,他们一边以暴力镇压民众,一边故意用错误的指挥让国民自卫军白白送死。

普鲁士军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43个省,法国42万有生力量先后成为普鲁士军俘虏。

德国节节胜利之际,俾斯麦以纵横捭阖的手段,促使极不情愿的德国南部各邦国拥戴普鲁士国王登基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极尽讽刺意味的是,俾斯麦完全无视法国人敏感的民族情绪,竟然选择在路易十四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宣告德意志帝国诞生。

27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被立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俾斯麦使用暴力手段,摧毁了阻碍德国统一的内外势力和德意志联邦的全部旧有关系,完成300多年来的德意志民族统一大业,并把德国带入现代化发达国家的行列。

德国的角色从此发生了变化从饱受欧洲强邻的欺压和宰割,变成有能力欺负强邻并从中获取利益。

28紧接着,俾斯麦开始和法国总统路易斯-阿道夫蒂尔斯就战争赔款进行谈判,俾斯麦通过讹诈策略,让蒂尔斯最终同意赔偿德国50亿法郎,同时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写的《最后一课》,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民众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心情和对祖国的热爱,读后令人动容。

德国从短暂的冲突中,处心积虑地赢得如此巨大的一笔战争赔款,尽管法国政府以快捷机智的手段还清了赔款,但是赔款问题从此成为积怨深重的法德政治博弈中的一个新的且不断恶化、溃烂的伤口。

从此,法国和德国不断在仇恨中延续仇恨,在复仇中延续复仇。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了法国一雪前耻的机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国不再有俾斯麦那样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快速的发展和崛起,让这个国家开始变得自大起来。

德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坚定地相信,其优越的战略战术将赢得胜利,并获得经济赔偿。

德国的货币理论家和财政部长卡尔赫尔弗里希在1915年向德意志所做的报告中竟然说:“这场战争的煽动者已经为我们赚了数十亿元,未来数十年内深陷债务不可自拔的不是我们,而是他们。

”29以往几次战争的迅速胜利,让德国人坚信,他们也能在1914年速战速决,许多人认为战争很快就会在当年的圣诞节前结束。

一位历史学家曾豪情万丈地写道:德国对丹麦的战争,检验了普鲁士宝剑的锋利和普鲁士战略的大胆与巧妙;在普奥战争中,普鲁士军事力量的威力则同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进行了较量;普法战争则证明,威廉国王军队的整编和前两次战争已使德军日臻完善,因而,我们的首相可以大言不惭地宣称,“我们德意志人除了怕上帝,不怕世上任何人”。

30因此,俾斯麦曾经立下的不与俄国为敌的原则被抛弃,德国同时在两线作战西线与英法联军作战,东线与俄军作战,战争很快陷入对峙阶段。

但此时的德国根本耗不起。

1916年7月,英法军队为牵制德军,对索姆河畔发动进攻,这场历时5个月的战役,使双方死伤了100多万人。

1918年1月,德国强迫苏联签订了掠夺性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把精力集中放在西线作战。

但此时,美国也加入了英法阵营,德军变得更加被动。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德意志帝国在它挑起的世界大战中覆灭。

战胜国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可以掠夺德国的机会。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开幕。

法国选择这一天,是有意羞辱德国,因为它正是48年前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的日子。

实际操纵这次会议的,是法国总理克雷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

三个国家都企图利用和掠夺德国,确立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法国为了打倒自己的宿敌,主张肢解德国,索取大量赔款并建立对德国的经济监督,而英美不想过分削弱德国,以免打破欧洲的势力均衡,让法国坐大。

但战争后果依然让德国人惊呆了!《凡尔赛和约》除了把战争责任全部加到德国及其盟国头上,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德国放弃所有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国瓜分,包括中国的青岛被日本占领;德国将近1/7的领土“让还”给法国、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是1918 年10 月28 日~1992 年12 月31 日存在的联邦制国家。

编辑注)、波兰以及丹麦等(如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法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德国确认取消《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

二是军事条款,规定莱茵河右岸为非军事区,德国无权设防;莱茵河左岸地区则由协约国占领15年,占领费用由德国负担。

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等。

三是关于赔款和经济条款。

在1921年5月21日以前,德国必须付出200亿金马克的现金或货物(煤炭、牲畜、建筑材料等);德国关税不得高于他国;协约国对德国输出输入货物不受限制;易北河、奥得河、聂曼河和多瑙河等被宣布为国际河流。

《凡尔赛和约》是一个赤裸裸的掠夺性条约。

德国因此丧失了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和730万人口,特别是萨尔兰和莱茵河左岸地区被占领,使德国丧失了75%的铁矿、44%的生铁生产能力、38%的钢生产能力和26%的煤炭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