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化学第六章离域Π键与有机物的颜色共38页
颜色的物理和化学结构

颜色的物理和化学结构一、颜色与化学结构一般地看,染料和合成有机颜料是基本相同的。
其差别就在于染料是溶解性的,颜料是不溶性的。
但这个概念也不绝对,因为有许多染料也是不溶性的,而一些颜料却可溶于非水溶剂中。
故所渭基本相同是从它们的化学和结构观点去看的。
所有的有机染料几乎毫无例外地是从炭环或杂环芳香族化合物衍生而来的,即是由苯及其同系物--萘、蒽、氮萘、氮蒽等衍生而来的。
这些原料都是不饱和化合物,它们能选择性的吸收在光谱中的紫外线部分。
双键数目的增多以及它们的只轭联系,化合价不饱和的特种原子团进入芳族化合物的分子内等等,都会明显地把吸收区域移向可见部分。
这些原子团被称为发色团。
当发色团进入已经足够不饱和的有机化合物中去时,吸收区域就移向光谱的可见部分,这一化合物就成为有色体。
含有发色团的这些有色物质叫做发色体。
发色体的颜色是不太鲜艳和纯粹的。
色相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静止分子的一般排列,也取决于取代基团或取决于第二型基团,即所谓助色团。
当助色团引入发色体的组织中去后,发色体的颜色才变得纯粹,且大大地提高了它的强度。
主要的发色团有:乙烯基、-N=0亚硝基、-N=N-偶氨基等。
助色团有羟基、胺基以及由它们衍生的基团等,如-OH,-NH2,-NHR,-NR,-SO3H,-COOH,-CH3,-C1。
大多数染料中均含有磺酸基,因此它们带有酸性并具有水溶性。
羧基对颜色的影响不大,但能增加它的坚牢度。
卤素则既能提高坚牢度又能使颜色加深。
对颜色影响不大的基团也叫改性(改变有色体其它性能的)基团。
有些物质的结构中,不一定有什么发色团和助色团,但也有颜色,这充分说明了发色团--助色团理论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有人认为醌构理论在指导颜色的概念上是比较有用的,如苯是无色的,伹对醌就有黄色了,而稳定的邻醌却是红色的。
一般认为大多数染料的发色体的芳核都是按醌型结构构成的,并把许多染料看成是苯醌的衍生物,若醌构破坏,则颜色消失。
然而,醌构理论也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也有例外,这样,就降低了它的说服力。
人教版化学第六章有机化学课件PPT

NaOH溶液 银氨溶液 金属钠
A 中和反应
—— 产生氢气
B
——
有银镜 产生氢气
C 水解反应 有银镜
——
D 水解反应
——
——
则A、B、C、D的结构简式?
14、已知:
利用上述信息
合成
某芳香烃A有如下转化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反应类型:⑤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 (2)写出结构简式:A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苯环、官能团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______ 种(E除外)
A B + x—y
AB
x
y
3、消去反应
包含醇分子内脱水生成烯烃、卤代
烃脱HX生成烯烃
一定条件下
AB
A
B + x—y
x
y
重要知识规律
(1)卤代烃的消去反应规律
①分子中碳原子≥2; ②与-X相连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
重要知识规律
(2)醇类的消去反应规律
①分子中碳原子≥2; ②与-OH相连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
D CH 3 (CHBr )2 CH 3
11、已知有机物 的结构简式为:
OH
CH2=CH-CH2-
-CHO
下列性质中该有机物不具有的是( C ) (1)加聚反应 (2)加成反应 (3)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4)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5)与KOH溶液反应 A 、 (1)(3) B、 (2)(4) C 、 (4) D 、(4)(5)
有机物的颜色-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有机物的颜色-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有机物的颜色一直是化学领域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
通过研究有机物的颜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甚至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染料化学、光电子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有机物的颜色与其电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影响有机物颜色的因素。
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其分子结构复杂多样,因此也导致了它们的颜色多样性。
有机物的颜色与其分子中存在的共轭体系密切相关。
共轭体系是指由相互连接的单键和双键构成的连续π电子体系。
共轭体系中的π电子能够吸收可见光区域的光线,并反射或透射出特定的波长,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
有机物的颜色也受到分子结构的影响。
不同的官能团和取代基可以改变有机物的电子结构,从而影响其吸收和反射特定波长的能力。
例如,苯环是一种具有稳定共轭体系的分子,它呈现出透明无色的特性。
然而,通过在苯环上引入取代基,如氨基或硝基基团,可以改变苯环的电子结构,使其吸收不同波长的光,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此外,外界环境条件也可以对有机物的颜色产生影响。
光照、溶剂以及温度等因素都可以改变有机物的电子结构和分子排列方式,从而改变其吸收和反射特定波长光线的能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机染料在不同溶剂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或者在不同温度下会发生颜色的变化。
因此,通过研究有机物的颜色,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它们的电子结构和分子性质。
同时,了解影响有机物颜色的因素,不仅能够为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指导,还可以为材料科学和光电子学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继续探索有机物的电子结构与颜色之间的关系,并设计合成新型有机颜料和染料,为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的选择。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介绍有机物的颜色。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有机物颜色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有机物颜色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接着会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说明,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导读。
高二化学必修三有机物颜色知识点归纳点

高二化学必修三有机物颜色知识点归纳点复习能够使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
下面是由店铺为您带来的高二化学必修三有机物颜色知识点归纳,欢迎翻阅。
高二化学必修三有机物颜色知识点归纳(一)☆绝大多数有机物为无色气体或无色液体或无色晶体,少数有特殊颜色,常见的如下所示:☆三硝基甲苯(俗称梯恩梯TNT)为淡黄色晶体;☆部分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变质的苯酚为粉红色;☆2,4,6—三溴苯酚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但易溶于苯等有机溶剂);☆苯酚溶液与Fe3+(aq)作用形成紫色[H3Fe(OC6H5)6]溶液;☆多羟基有机物如甘油、葡萄糖等能使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溶解生成绛蓝色溶液;☆淀粉溶液(胶)遇碘(I2)变蓝色溶液;☆含有苯环的蛋白质溶胶遇浓硝酸会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热或较长时间后,沉淀变黄色。
高二化学必修二有机物颜色知识点归纳(二)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如下特点大多数有机物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酒精、苯等有机溶剂。
绝大多数有机物受热容易分解,而且容易燃烧。
绝大多数有机物不易导电,熔点低。
有机物所起的化学反应比较复杂,一般比较慢,有的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并且还常伴有副反应发生。
所以许多有机化学反应常常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以促进它们的进行。
2 、有机反应的常见类型(1)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3)聚合反应小分子通过加成聚合反应的方式生成高聚物的反应为加聚反应。
若聚合的同时又生成小分子的反应为缩聚反应,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都属于聚合反应。
(4)消去反应有机化合物在适当的条件下,从一个分子脱去一个小分子(如水、卤化氢等分子),而生成不饱和(双键或叁键)化合物的反应,叫做消去反应。
(5)酯化反应酸与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中的一种。
中考化学知识点颜色总结

中考化学知识点颜色总结一、颜色的物理性质颜色是我们观察物质时最直观的特征之一,但是颜色并不完全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它是由物质对光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的结果。
在中学化学知识中,对于颜色的物理性质一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 光谱特性:白光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和反射会分解成不同波长的光,形成可见光的光谱,而不同波长的光就对应了不同的颜色。
这就是常见的光谱分析实验,在化学实验室中,通过光谱仪的对不同化学物质的光谱进行分析,可以通过颜色对化学物质的成分有较为准确的了解。
2. 色谱特性:色谱是一种通过分离化学物质来得到有关物质成分的实验方法,色谱实验常常可以得到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颜色,通过这些颜色可以推断物质的成分。
3. 吸收和发射特性:不同的物质对光的吸收和发射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在不同的波长的光照射下物质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这一点在化学分析过程中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和发射的特性来进行化学物质的鉴别。
4. 颜色虚实特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一些物质看起来是某种颜色,但是实际上它并不是这种颜色。
例如很多金属的氧化物,外观看起来是有颜色的,但是实际上是没有颜色的,这些颜色是来自于金属的电子转移激发所造成的光学效应。
通过对颜色的物理性质的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颜色在化学中的重要性,进而更好地运用化学知识。
二、颜色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颜色在化学反应中一般具有两种作用,一种是作为反应物和产物的指示剂,一种是作为反应过程的观察指标。
在中学化学的学习中,颜色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
1. 指示剂作用:在一些化学反应中,产生的产物常常表现出不同的颜色,这一特性可以用来判断反应的进行程度或者反应产物的生成情况。
例如过氧化氢和漂白粉的反应,会产生氧气和水,其中氧气会使焦磷酸钠变绿,而水使无水硫酸铜失去蓝色,就可以通过这两种反应来判断产物。
2. 反应过程的观察指标:有些化学反应在进行过程中是可以观察到颜色的变化的,这种变化可以用来判断反应的进行程度以及反应物的消耗情况。
最新离域化学键及等电子体资料讲解

CO32-离子中的大键
碳酸根离子属于AX3E0=AY3型分子,中心碳原子取 sp2杂化形式,碳原子上有一个垂直于分子平面的p轨道; 端位的3个氧原子也各有1个垂直于分子平面的p轨道; 分子的总价电子数等于24,3个C-O s键有6个电子, 每个氧原子上有2个不与分子平面垂直的孤对电子对, 因此4个平行p轨道中共有24-6-3×4=6个电子,所以 CO32–离子中有1个4轨道6电子p-p大键,符号为46。
3px1 3py2 3pz2
HgCl2分子的成键过程: 不存在34, 大键。6p 与 3p轨道能量相差太大
离域 键(大 键)
价电子总数 19
18
分子或离子 ClO2
O3
键 类 型
5 3
4 3
表示式
• ••
•.
O Cl O .. •
• ••
• • ••
• •• •
O O O • •
•
•
•• •• ••
离域Π键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原子形成的
键,而不同于两原子间的键。在三个或三个
以上用s键联结起来的原子之间,如能满足下
列条件,则可以生成离域键: (1)这些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2)每一原子有一互相平行的p轨道; (3)p电子的数目小于p轨道数目的两倍。
O OO
O OO
O3 中的大π键
中心O原子和配 位O原子都有p 轨道,共有4个 电子小于轨道数
理化性质
• 大键的形成条件:
有相互平行的p轨道(或d轨道,或p, d轨道) 参与成键的电子数目小于轨道数目的2倍。 形成大 键的原子轨道能量应相近。
高考必考化学知识点颜色

高考必考化学知识点颜色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与颜色相关的知识点。
颜色在化学中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感受,更是物质的性质和组成的表征。
下面,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高考必考的化学知识点,涉及颜色方面的内容。
一、颜色与光的关系1.1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
它们相互叠加可以合成其他色彩。
1.2 叠色原理:当我们将两种颜色的光重叠在一起时,会产生新的颜色。
例如红光和绿光重叠可见黄光。
1.3 颜色的伪装性:物体所呈现的颜色是由于它们所吸收的光的颜色,而反射或透过的光的颜色则是我们所看到的。
二、颜色与物质性质的关系2.1 过渡金属离子的颜色:过渡金属离子在溶液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是由于其d轨道电子跃迁引起的。
例如Cu2+溶液呈蓝色,而Mn2+溶液呈粉红色。
2.2 pH指示剂的颜色变化:pH指示剂与溶液的酸碱性发生变化时,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例如酸性溶液下酚酞呈红色,中性溶液呈无色,碱性溶液呈蓝色。
2.3 颜料的选择:颜料的颜色是由于其选择性吸收光的不同波长而产生的。
例如蓝色的墨水吸收红光和绿光,只反射蓝光。
三、颜色与化学反应的关系3.1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阳光能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叶绿素是光合作用中的关键色素,它吸收蓝光和红光,反射绿光,使植物呈现绿色。
3.2 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一些化学反应伴随着颜色的变化,这常常被用于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例如硫酸铜和铁片反应生成铁离子时,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为绿色。
3.3 放光现象:某些化学反应会伴随着光的发射,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
例如磷光材料在受到光的激发后会发出蓝、绿、红等不同颜色的光。
以上是关于高考必考的化学知识点中与颜色相关的内容。
颜色不仅仅是化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颜色背后的化学原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本质以及其与光的相互作用。
希望这些知识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祝你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颜色-精选学习文档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颜色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颜色颜色的规律(1)常见物质颜色① 以红色为基色的物质红色:难溶于水的Cu,Cu2O,Fe2O3,HgO等。
碱液中的酚酞、酸液中甲基橙、石蕊及pH试纸遇到较强酸时及品红溶液。
橙红色:浓溴水、甲基橙溶液、氧化汞等。
棕红色:Fe(OH)3固体、Fe(OH)3水溶胶体等。
② 以黄色为基色的物质黄色:难溶于水的金、碘化银、磷酸银、硫磺、黄铁矿、黄铜矿(CuFeS2)等。
溶于水的FeCl3、甲基橙在碱液中、钠离子焰色及TNT等。
浅黄色:溴化银、碳酦银、硫沉淀、硫在CS2中的溶液,还有黄磷、Na2O2、氟气。
棕黄色: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CuCl2的烟。
③ 以棕或褐色为基色的物质碘水浅棕色、碘酒棕褐色、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3的烟等④ 以蓝色为基色的物质蓝色:新制Cu(OH)2固体、胆矾、硝酸铜、溶液中淀粉与碘变蓝、石蕊试液碱变蓝、pH试纸与弱碱变蓝等。
浅蓝色:臭氧、液氧等蓝色火焰:硫、硫化氢、一氧化碳的火焰。
甲烷、氢气火焰(蓝色易受干扰)。
⑤ 以绿色为色的物质浅绿色:Cu2(OH)2CO3,FeCl2,FeSO47H2O。
绿色:浓CuCl2溶液、pH试纸在约pH=8时的颜色。
深黑绿色:K2MnO4。
黄绿色:Cl2及其CCl4的萃取液。
⑥ 以紫色为基色的物质KMnO4为深紫色、其溶液为红紫色、碘在CCl4萃取液、碘蒸气、中性pH试纸的颜色、K+离子的焰色等。
⑦ 以黑色为基色的物质黑色:碳粉、活性碳、木碳、烟耽氧化铜、四氧化三铁、硫化亚铜(Cu2S)、硫化铅、硫化汞、硫化银、硫化亚铁、氧化银(Ag2O)。
浅黑色:铁粉。
棕黑色:二氧化锰。
⑧ 白色物质无色晶体的粉末或烟尘;与水强烈反应的P2O5;难溶于水和稀酸的:AgCl,BaSO3,PbSO4;难溶于水的但易溶于稀酸:BaSO3,Ba3(PO4)2,BaCO3,CaCO3,Ca3(PO4)2,CaHPO4,Al(OH)3,Al2O3,ZnO,Zn(OH)2,ZnS,Fe(OH)2,Ag2SO3,CaSO3等;微溶于水的:CaSO4,Ca(OH)2,PbCl2,MgCO3,Ag2SO4;与水反应的氧化物:完全反应的:BaO,CaO,Na2O;不完全反应的:Mg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胡萝卜素是典型的非环状共轭多烯,约 几十种,最大的体系有19个双键.
每增加一个双键,吸收波长约增加10nm, 最大吸收波长可达540nm.
菁族色素,和胡萝卜素相近,但共轭体系 两端为氮原子,每增加一个双键,吸收波 长增加100nm左右。
(2)非苯环状共轭多烯
多为卟啉类,如叶绿素(中心金属是 Mg2+)、血红素(中心金属是Fe2+ ),
(7).分散染料
是一类水溶性较低的非离子型染料,结构 简单。颗粒需研磨至2m以下,还要加大 量分散剂。
用于疏水性强、结晶状态整列度高、纤维 隙小不易湿润膨化的合成纤维(锦纶涤纶)
(8).阳离子染料
在水溶液中能解离成带正电的色素阳离子.
根据阳离子的结构特征,分为共轭型与隔 离型两大类。
通过化学反应染色。多用于晴纶。
(5).可溶性还原染料 染色步骤: I.纤维对染料的吸附,上染 II.染料在纤维上的水解,氧化(显色) (6).活性染料 能发生化学反应,同纤维表面形成共价键,
根据其活性基团不同,分两类: 普通型,含两个活泼氯原子的三聚氯氰(低
温) 热固型,只含一个活泼氯原子的三聚氯氰, (900C高温),需强碱,较长时间固色.
(9).硫化染料
大部分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能溶于硫化 碱,生成钠盐隐色体被纤维吸收,经氧化重 新变成不溶状态,沉积在纤维上.
要防脆处理.
(10).酞菁染料
酞菁素在纤维上缩聚成四聚体后,再与金 属以配位键络合而染色.
只有蓝色和绿色,但色牢度极高,色光鲜明 纯正,是罕见的优良品种.
2.染色
(5)黄色
黄连的主要成分黄连素是抗菌药物,黄檗 树皮中提取的黄色色素.
“盐酸小檗碱”
(6)黑色
自然界广泛存在,主要成分含氮氨基酸— —酪氨酸,可给出黑、褐到黄的颜色。
对毛发、皮肤、眼睛、鳞片、羽毛的颜色 有特殊贡献,提供深色背景,使散射、干 涉、衍射产生的颜色表现出来。
2.有机色素的主要结构类型及 颜色
IV蒽醌类:
三个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是蒽,中位碳 原子分别与氧连接的是蒽醌。
茜草染料,虫胭脂,紫极
V 施主-受主类
较大的分子,其一端有易给出电子的“施 主”基团,另一端有易接受电子的“受主” 基团,会增加电子流动,吸收峰向长波方 向移动,如水晶紫。
染发剂,硝基次苯基联胺,基团位置不同, 吸收峰位置不同,颜色不同。
配位场效应与共轭体系决定其颜色。
与卟啉结构相似的酞菁类,无毒,可做食 品、医用着色剂,酞菁类化合物有良好的 热稳定性及合适的光物理参数,高科技用。
(3)苯环系统的共轭多烯(芳香族化合物) 酚酞: 碱性中在2.23eV(555nm)处有一个
吸收峰,产生玫瑰红色. 荧光黄:共轭结构中加入单个氧,黄色,发强
6.1有机色素的结构特点、类型 与相关颜色
6.1.1 有机色素的结构特点及其紫外-可 见吸收光谱
只有单键的有机物无色
简单双键的有机物无色
单、双键交替的离域键足够长,可以产 生颜色。
带多个苯环的芳香烃可以有色
6.1.2 有机色素的种类,结构与颜色
1.几种主要的天然色素
(1)蓝色——靛蓝
(2)红色——克罗新,红花素,茜 素红,虫胭脂,-胡萝卜素,番茄 红素。
(3)绿色 叶绿素,两个吸收带: 蓝光区(450nm左右),红光区
(650~700nm)
(4)紫色
6,6‘二溴靛蓝(也称提尔红紫或贝紫)
100000个甲壳动物产生1克染料,稀有而 昂贵.
弱碱性的氨水使6,6‘二溴靛蓝的隐色体变 成铵盐,溶解在水中,浸入织物,经空气氧化 后变成不溶性的6,6‘二溴靛蓝,固着在纤维 内部,使织物着色.
(3).酸性类染料
I.酸性染料染色
缺乏较长的离域键和共平面结构,不能用 于直链状纤维的染色,按分子大小和结构 复杂程度分三类:
A.强酸性浴染色
结构简单,磺酸基在染料分子中占有较大 比例,溶解度大,以离子键与纤维结合;
B.弱酸性浴染色
结构复杂,磺酸基占比例较小,溶解度低,除 离子键外,分子间力和氢键起重要作用;
6.2 染料的结构、性能与应用
6.2.1 染料与染色 1.染料分类 (1).直接染料
大多数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磺酸钠盐,染料 结构以双偶氮、三偶氮为主,一般溶于水。
具有较长链状离域键,易于与长链状的纤 维分子结合,含有的羟基、氨基、羧基能 与纤维大分子上的羟基形成氢键。
(2)不溶性偶氮染料 由两个染料中间体组成: 一是偶合剂,为酚类化合物; 另一是显色剂,为重氮化合物; 两个中间体在织物上偶合成不溶性染料。 过程和机理: I.色酚打底 II.色基重氮化 III.偶合显色 IV.轧染
而深绿色荧光. 含有苯环的色素还可分为多种类型: I.芳甲烷类 甲烷的氢被苯环取代
三苯甲烷染料——水晶紫 去掉下端的氨基——孔雀绿
II 甲川类 甲烷的三个氢被取代,甲川基(—CH=,
或称次甲基)
含三个甲川基的色素即花菁染料,常用 于照相感光材料。
III 偶氮类 以双键相连的氮原子基团称为偶氮基团, 单偶氮色素:甲苯胺红,茜素黄 双偶氮色素:比斯马克棕色R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多偶氮色素:酸性棕色120
C.中性浴染色
分子较大,磺酸基所占比例更小,主要靠分 子间力和氢键起作用,需食盐元明粉等中 性盐助染
II.酸性含媒染料
含有邻-二羟基及偶氮基团的化合物与有 机酸的三价铬盐或铜盐络合形成.
(4).还原染料
不溶于水,要在碱性的强还原液中还原成 隐色体钠盐,经氧化后,恢复成不溶性色淀 固着在纤维上.分靛类和蒽醌类,性能优良.
根据纤维性质、染料用途、染料成 本、拼色情况选择染料
3.其它应用 “无碳”复写纸
“活体着色”如甲基蓝可使神经突 着色;
荧光染料可使某些特殊细胞着色
6.2.2染料激光与激光染料 1.激光 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Maiman)制成世
界上第一台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 激光亮度高,比太阳亮度高几十亿倍; 单色性好,为氪灯的十万分之一; 方向性好,散射角达毫弧度; 功率大,激光照射能使钢铁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