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资料

五年级科学下册资料
五年级科学下册资料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

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15、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6、(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7、(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8、(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9、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0、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2、(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综合二

一、我的填空(每格1分,共12分):

1、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我们把这个力称为____水的浮力__________。

2、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也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3、通过我的反复实验发现,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与摆幅无关,与摆重无关。

4、写出人们在认识地球的历史过程中著名科学家的名字(三位):、、。

5、我知道热胀冷缩的金属有、、。

二、我的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

2、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伟大著作是《天论》(×)

3、时间流逝的速度是有快慢的(√)

4、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两边的树木、房屋在向后移动。(√)

5、夏天自行车轮胎的气不能打得太足的原因是防止轮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爆胎。(√)

6、当2008年8月8日晚上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候,美国纽约的人们将会在上午通过电视直播观看到盛大的开幕式。(×)

7、把大小不同的石块浸没在水中,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

8、马铃薯在盐水中能浮起来,那么其他物体在盐水中也一定能浮起来。(×)

9、烘干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最后得到的白色粉末肯定是盐。(×)

10、水在任何时候都是热胀冷缩的。

三、我的选择(把合适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32分):

1、要使浮在液体上的马铃薯下沉,可以在液体中( B )。 A、加盐 B、加清水C、加糖

2、下面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 B )。

A、重庆

B、杭州

C、乌鲁木齐

3、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A )的。

A、向上

B、向下

C、四面八方

4、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相比,最重的是( C )。 A、马铃薯 B、清水 C、浓盐水

5、( C )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A、日晷

B、水钟

C、摆钟

6、古代人们制作的利用太阳来计量时间的工具是( A )。A、日晷 B、浑天仪 C、滴漏

7、在金属的大家庭里,有两种金属是热缩冷胀的,它们是( C )。

A、银和水银

B、铁和铝

C、锑和铋

8、有经验的电工拉电线时,应该是( B )。

A、冬天的时候拉得松一些,夏天的时候拉得紧一些

B、冬天的时候拉得紧一些,夏天的时候拉得松一些

C、夏天和冬天拉得一样紧

9、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正确的解释是( D )。

A、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C、地球自转

D、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围着太阳转

10、相同体积的80℃的热水和20℃的冷水相比较,( C )。 A、两者一样重 B、热水重 C、冷水重

11、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50克,浸没在水中时的重量为35克,那么这个物体放在水中会( A )。

A、下沉

B、上浮

C、停在水中的任何深度的地方

12、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 C )。

A、24小时

B、12小时

C、1小时

13、傅科是通过观察( B )而发现地球在自转的。

A、偏转

B、摆

C、水流

14、“地心说”理论认为( B )是宇宙的中心。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15、用一定量的橡皮泥做小船,把船的排水量做得大些,船装载的货物就会( A )。

A、多些

B、少些

C、不变

16、如图,小华从地球自转的方向中判断,认为A点表示意思有以下几种判断,你认为( A )是正确的。

A、北极

B、南极

C、赤道

四、我的设计(共8分):设计一个计时器。

要求:(1)给计时器取个名字。

(2)写出制作该计时器所需材料。

(3)画出计时器的草图。

五、我的分析:(共38分)

1、这是一条呈“M”开头的铜条。在H点处用酒精灯加热。(1)A、B、C、D、

E、F各点上的蜡烛会先后熔化。请写出各点处蜡烛油熔化的先后顺序(6分):

①( C )②( D )③( B )④( E )⑤( A )⑥( F )(2)针对这种现象,请作出你的解释。(4分)

热在固体中会从温度较高一端传向温度较低一端。

2、地球上各国新年钟声会不会同一时刻敲响,为什么?(4分)

不会。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同一时刻的各地的时间不同。

3、用电茶壶烧开水,为什么水不能装得太满?(4分)

避免由于水的热胀冷缩而引起水烧开过程中溢出。

4、推测把塑料块分别放入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中,它的沉浮情况会怎样?(4分)

1立方厘米的塑料块、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的轻重塑料块清水浓盐水食用油 0.9克1克 1.3克0.8克放入清水中上浮放入浓盐水中上浮放入食用油中下沉

5、请你整理“地球的运动”这一单元的知识。(16分)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自转公转对地球两种运动形式的描述:自西向东、自西向东、(方式、方向、周期、特点) 24小时一周……一年一周……天体东升西落星座季节交替判断地球运动的依据:卫星观测卫星观测傅科摆……恒星周年视差……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四季、极昼极夜

五年级科学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

1.一个物体在水中,它都会受到______和_____这两个力。

2.热总是从较__的一端传向较__的一端,这样的方法叫做______。

3.做锅子里,我们把要烤的部分用热的_____来制作,手拿的部分要用热的_____来制作,制作保温杯应该用热的_____。

4.在古代,有一种用来计时的装置叫日晷,晷读作___它是根据____________的原理制作的。

5.通过研究我们知道,摆的快慢主要与______和______有一定的关

系,与_____没有关系

二、判断

1.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沉在水里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2.物体浮在水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比它的重力要来得大。

3.羽绒服能产生热量,所以冬天大家都穿着它。

4.虽然都是水,冷热不同的水它们的轻重也不同。

5.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作的。

6.煮稀饭时,水会大量的溢出来,这是最明显的热胀冷缩现象

7.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8.如果在一瓶矿泉水的盖子上戳一个洞,让水慢慢地滴下来,水滴下来的速度是不变的,直至瓶中的水滴完,所以古代有滴漏可以计时。

9.先看见日出的地方也先看到日落。

10.假如地球不自转,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11.北极星就是我们地轴北极的上空,所以在我们看来是一直不动的,永远在北方。

三、选择

1.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相关因素有

A物体的大小B物体的轻重C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D容器中的液体

2.水被加热后

A它的体积变大了B它的重量增加了C它的体积和重量都增加了D都没有增加

3、江苏最先看到日出的地方是

A南京B南通C连云港D启东

4.人们了解地球的公转是因为发现了

A.月球的东升西落B昼夜的交替C不同天的同一时刻星星的位置在逐渐向西移动D冬天很冷而夏天很热

5.要去南极去考察,一般选择在我们的

A春夏季B秋冬天C一年四季都可以D夏天

6.四季形成的原因是

A太阳离我们的远近B地球的公转使太阳光线照射在我们地球上的角度不同C 星星的位置在不断地移动D极昼极夜的影响

四、列举题

1.请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五、问答题

1.假如给你500克不同的材料,它们的强度一样,而且都有利于加工(如钢铁、木头、塑料、,你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样加工,才能才能使它载重量最大?

2.在夏天,有一只摆钟的走时不精确了,比标准时间慢了一些,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3.试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家里用的太阳能热水器都是南低北高倾斜地搁在屋顶上的?

五下科学能力测试卷

一、基础题

1.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重力和它的方

向。

2.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3.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

4.冷水袋在热水缸里会迅速。

二、数据分析题

1.用下列表格中的数据及自己的计算结果回答有关问题。(10分)

物体名称体积天平称得结果(千克) 在水中状态

钢铁 1 7800 沉

铝 0.5 1350 沉

蜡0.5 450 浮

干松木 4 1600 浮

酒精 1 800 浮

某种混合物 2 2000 悬浮水中

简答 :有人说,重的物体在水中都会下沉,轻的物体在水中都会上浮。此话是否准确?请你以数据说明。

有人说,大的物体在水中都会上浮,小的物体在水中都会下沉。此话是否准确?请你以数据说明。

比较准确的说法是:比相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相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与相同体积的水同样重的物体会悬浮在水中。请你以数据说

明。

把蜡放在酒精里是沉还是浮的?请你以数据说明。

2..保温效果实验记录表开始温度10分钟后温度20分钟后温度1 无盖的杯子95℃65℃50℃ 2 杯子外包毛巾无盖95℃73℃62℃3 杯子外包毛巾加盖95℃81℃74℃ 4 杯子嵌入塑料泡沫加

盖95℃85℃80℃注:以上几个杯子材料和大小以及水量都相同。

保温效果最好的是号,保温效果最差的是号。

(2)如果要研究杯子外包材料对保温效果的影响,你选择号和号,如果要研究有无外包材料对保温效果的影响,你选择号和号。

通过该实验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通过以上数据,你能发现温度下降的规律吗?

三、实验方法判断小明在做测试一个钩码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他先在空气中称了称一个钩码的重力是0.5N,然后他将这个钩码放入到水底称了称钩码的重力是0.4N。最后他得出这个钩码在水中的浮力是0.1N。

1.小明做的这个实验方法是否正确?

2.如果不正确,你能对小明做的这个实验方法进行改正吗?

四、实验设计 1.用实验证明光的传播方式。

实验问题:

实验材料:

实验现

象:

实验结

论: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1: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水槽、试管、试管架、温水、碘酒、滴管、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1、取两支试管,分别左右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没加唾液的淀粉液变成了浅蓝色,加了唾液淀粉液没有变色。 实验结论:唾液能消化淀粉。 实验2: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实验材料:集气瓶、玻璃片、玻璃管、水槽、水等。 实验步骤:1、先收集一瓶人吸进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再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另一瓶人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 2、将点燃的火柴先后放入两瓶气体内,观察其燃烧现象。 实验现象:把燃烧的火柴放入人吸进的气体后能继续燃烧,放入呼出的气体后立即熄灭。 实验结论:吸进和呼出气体的成分不同,吸进气体中的氧气含量多,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实验3:测一测我们的脉搏 实验材料:秒表。 实验步骤:1、左手摸到右手的动脉。 2、静坐时,脉搏跳动的次数(1分钟):约70次。 3、轻微运动时,脉搏跳动的次数(1分钟):约90次。 4、剧烈运动时,脉搏跳动的次数每分钟:约110次。 实验结论: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心跳的次数不一样;同一状态下,不同的人心跳次数也不一样。 实验6:凸透镜成像实验规律 实验材料:蜡烛、纸屏、凸透镜 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立在桌上,把凸透镜立在蜡烛和纸屏中间,使三者成一条直线。 2、左右移动凸透镜或纸屏,使蜡烛的像清晰的落在纸屏上。 实验现象:当凸透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时,蜡烛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当凸透镜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时,蜡烛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实验结论: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 实验7:眼睛成像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纸屏、两个凸度不一样的凸透镜、光聚座、火柴等 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把纸屏插在光聚座上,把凸度大的凸透镜放在蜡烛 和纸屏中间并放在同一水平位置上。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调整距离使纸屏上出现清晰蜡烛的像。 2、再把凸度小的凸透镜放在点燃蜡烛和纸屏的中间,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调整距离使纸屏上出现清晰蜡烛的像。

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全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五(下)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沉与浮》 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 ..关系。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 2.大小相同的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小)越容易(沉),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4.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5.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6.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因为轮船好像一个很大的铁碗,它的体积比铁块大得多,排开的水量也大得多,船受到的浮力就大大超过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所以船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7.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8.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9.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或者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当物体在水中上浮时,浮力大于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10.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小(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小),受到的浮力就越小。 11.马铃薯在浓的盐水、糖水等液体里能浮起来。因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上浮。 12.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物体比相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相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 13.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完全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15.可以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叫作(比重计)。 第二单元《热》 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为什么它能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虽然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但它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到保暖的作用)3.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是(浮的)。因为相同重量的热水和冷水相比,热水的体积要大,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热水的重量要轻。 把一袋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这袋冷水先(下沉),然后会(上浮),这是因为相同体积的冷水比热水重,因此冷水先下沉;一端时间后,冷水受热膨胀,体积变大,排水量增加,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因此水袋上浮。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全册教案

实验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单元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 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沉浮状况不改变。如:一 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 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 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大大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6、总结: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 挖空成船或碗形。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造一艘小船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 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 1、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 的(浮力)。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下沉的物体在水 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 (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4、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全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 认识常见岩石 一、教学目的: 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 在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五、教学课时:2节 六、学校准备:配套光盘,《科学材料袋》、岩石标本、滴管、挂图、盐酸、放大镜、锥子、小刀、钉子……。 七、教学过程: 课时 引课: 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

的?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板书课题:略 认识岩石 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 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 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师生共同研讨, 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 观察岩石,认识特征: 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 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在教师引导下填表: 我对岩石的了解: 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 岩石的作用

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 第二课时 观察岩石并分类: 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记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引导。 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 标本名称 我的发现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学生阅读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 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引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解决。 全课总结和拓展 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课处兴趣探究:A、上网查阅“岩石”资料;B、查找有关“岩石”的科普书籍,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c、制作岩石标本并写上解说词和教师,家长互相交流。 认识矿物的性质 一、教学目的: 认识常见的矿物。 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1)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实验1: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两支试管、淀粉液、37℃的温水、水槽、滴管、碘酒。实验步骤:1、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2、将两支试管放入37℃的温水中。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注意事项:保持试管的水温在37℃左右,唾液发挥正常的消化作用。 实验2: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管、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气球、烧杯、火柴等实验步骤:1.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严。2.把装有呼出气体的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深入瓶内,观察看到什么现象。实验现象: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注意事项: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前,先深吸一口气,呼出一部分后,在往集气瓶里吹气。 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排水集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取一广口瓶,装满水,用玻璃片从一侧推过盖严,倒着立在水槽中,然后掀起瓶口,把胶管一端伸入广口瓶内,用手扶住瓶子,从胶管另一端向瓶内吹气,用排水取气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在水中用玻璃片把瓶口盖严,将瓶子取出,口朝上放在桌上。 2、可以直接用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看是否变浑浊的办法检验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有的二氧化碳多。具体方法如下:在广口瓶里装着澄清的石灰水,用胶塞固定直玻璃管和弯玻璃管,首先通过弯玻璃管吸气,让瓶外的空气经石灰水进入人体,观察石灰水变化,再通过直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吗?通过资料提示可以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多。 实验4: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材料:凸透镜、纸屏、火柴、蜡烛。实验步骤:1、将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摆放在桌面上同一直线上。2、调整蜡烛、凸透镜、纸屏的高度,使蜡烛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3、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纸屏的位置,看成像大小有什么规律。实验现象: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时,形成的像小;当凸透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时,形成的像大。 实验6:眼睛成像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两个凸度不同的凸透镜、纸屏、蜡烛。实验步骤:1、将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摆放在桌面上,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2、把蜡烛挪到较远的位置,纸屏上的像变得模糊。3、换用凸度较小的凸透镜后,在纸屏上又形成清晰的像。实验现象:凸度大,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凸度小,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注意事项:1、做此实验时,室内光线不能过亮。2、蜡烛、凸透镜、纸屏必须摆放在桌面上同一直线上。而且蜡烛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实验9: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 实验材料:几个大豆种子、水、棉纱布、两个瓷盘。实验步骤:1.将同样的几粒种子分别放在瓷盘里,其中一个有水,另一个没有水。2.把这两个瓷盘放在室温相同的地方,有水的瓷盘内用一块棉纱布盖上。3坚持每天把棉纱布用清水洗干净,再盖好。每天坚持观察并做好记录。实验现象:大豆发芽需要适量的水。注意事项:做此实验时,水不宜过多。选择粒大饱满、胚完整、有生命力的种子。 实验10: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几个大豆种子、水、棉纱布、两个瓷盘。实验步骤:1.将同样的几粒种子分别放在瓷盘里,倒入相同、适量的水。并覆盖棉纱布。2.把这两个瓷盘一个放到室温环境中,一个放到冰箱冷藏室中。3.坚持每天观察并做好记录。实验现象:大豆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注意事项:做此实验时,水不宜过多。选择粒大饱满、胚完整、有生命力的种子。 实验13:斜面省力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测力计、长方形木板、小木块若干、小车。实验步骤:1、用测力计竖直提小车,记录读数。2、在长木板的一端垫一块木块搭斜面,在斜面上用测力计向上拉小车,使其均匀运动,记录读数。3、在长木板的一端垫同样高的二、三、四块木板,在斜面上用测力计拉小车,使其匀速运动,记录读数。4、对比分析所得数据。实验结论:竖直提小车用的力最大。斜面坡度越小,用的力越小;坡度越大,用的力越大;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实验14:制作螺丝钉模型 实验材料:三张相同的长方形纸、直尺、彩笔、铅笔、胶带。实验步骤:1、将长方形纸剪成三角形,在斜边上用彩色笔涂色。2、均匀的缠在铅笔上,形成螺纹。3、其他的两张纸各剪出长度不同的斜边,涂色、缠螺纹。4、比较螺纹疏密与什么有关实验结论:三角形斜边越长,螺纹间的距离越小,使用越省力。 实验15:杠杆的作用实验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铁架台。实验步骤:1、把杠杆尺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边的螺母,使杠杆尺平衡2、在左右两边各挂一个钩码。3、调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4、记录比较数据,看有什么规律。实验结论: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大,用的力就越小,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小,用的力越大。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实验16:滑轮的作用实验 实验材料:铁架台、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细绳、钩码、测力计。实验步骤:1、用测力计测出竖直提两个钩码用的力。2、把定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挂上两个钩码,用测力计向下拉动,记录用力的大小。3、把绳子一端绕过动滑轮,挂上两个钩码,用测力计向上拉动,记录力的大小。4、在滑轮组上挂两个钩码,用测力计拉动,记录力的大小。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但改变了用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时,省力,但不改变用力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 1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题及解答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用手将水面上的泡沫向下压时,会感到有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潜水艇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夏天安装电线时,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否则到冬天时会由于电线受冷收缩,电线就容易被拉断。 4、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金属的传热能力比非金属强。 5、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 6、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7、比较液体体积轻重的仪器叫比重计。 8、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9、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把热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叫做热传导。 10、一个沉的物体在空气中测得的重力是7.5N,在液体中测得的重力是5N,它受到的浮力是2.5N_。 11、一个能浮的物体自身的重力是2N,用6N的力把它压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4N。 12、写出人们在认识地球的历史过程中著名科学家的名字。(至少三位)托勒密、布鲁诺、哥白尼。 13、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_长短_和__方向_也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14、通过我的反复实验发现,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与摆幅无关,与摆重无关。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不同的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17、日晷利用光影计时,水钟利用滴水的等时性原理计时,摆钟的出现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18、热的传递方式有热传导、对流、热辐射三种。 19、我国目前采用的标准时间是北京时间。 20、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四季更替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2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2、一般物体在受热时体积_膨胀_,受冷时体积__收缩__,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变化叫_热胀冷缩_。 23、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24、一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在空气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7牛,把它全部浸入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7牛,该石块所受水的浮力是__2牛__。 25、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被定为 0度经线。 二、判断题: 1、沉在游泳池水底的实心球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 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实验过程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科学实验报告单3 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4 实验名称造一艘小船 实验目的比较哪种船载物多 实验材料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子、玻璃弹子、有关图片 实验过程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实验结论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五年级科学下册资料资料

五年级科学下册资料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将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重量变(重),体积变(大),放在水中是(沉),沉浮状况(没有)改变。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在日常生活中,(萝卜)(木块)(泡沫塑料)等物体放入水中一般是浮的,(小石子)(橡皮)(铁块)等物体放入水中一般是沉的。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体积)(材料)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6、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或者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当物体静止浮在水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而且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如盐水、糖水等。 17、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8、(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9、测量液体轻重的仪器叫作(比重计)。 20、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21、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马铃薯在浓的盐水、糖水等液体里都能浮起来。因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上浮。 22、如何测定一个不规则形状的小石子的体积?答:在量筒内放入足够的水,读出水的体积,然后将小石子慢慢没入水中,现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数,将两次读数相减所得的体积即为小石子的体积。 23、一杯盐水,一杯清水,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将它们区分开来。答:(1)把它们蒸干,有固体物留下的是盐水,无残留物的是清水;(2)把一小块马铃薯放进两杯水中,沉的是清水,浮的是盐水。(3)各取相同多的液体,在天平上称出其重量,然后进行比较,重的是盐水,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猜测:(与太阳、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西方两个重要学说: 学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3.地地心说(希腊)托勒密 1.地球是球体 球的2.太阳每天绕地球转一周 运动: 3.地球是中心,不动 4.傅日心说(波兰)哥白尼 1.地球是球体 2.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科摆 3.太阳不动,是中心 的基自转公转 绕什么转地轴太阳础:方向自西向东 摆具周期 24小时一年 特点地轴倾斜有摆证据 1.傅科摆 1.恒星周年视差(贝塞动方尔) 2.天体的东升西落 2.一年的四季变化向保 3.航天器、卫星的观察 3.航天器、卫星的观察 持不变的特点。 原理:(“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 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5.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6.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以经线为标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15°为一个时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0°经线以西为西经,北京位于东八区。 7.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轴是倾斜的,北极星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8.四季的成因: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有规律地变化,所以形成了四季。 9.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公转,地轴的倾斜(倾斜角度越大,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越大) 1 / 6 在我国,白昼最长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短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10. 线。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报告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手册 本手册由莲都区大洋路学校的陈建秋编写,共整理了近40个实验,每个实验从“实验名称、课题和页码、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备注”8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单元沉和浮 实验名称:观察物体的沉浮 课题和页码:《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2面 实验目的: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 实验步骤: 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 现象和结论: 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备注: 1、预测的理由记录比较烦琐,建议让学生口头交流即可。 2、观察物体的沉浮一律采用先放入中再看物体的沉浮。 实验名称: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课题和页码:《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3-4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 实验步骤: 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实验记录单:

五年级下册科学资料

五年级下册科学三、四单元复习(一) 一、填空题 1、钟表以__时__、__分___、__秒__计量时间,钟表上的__秒_针每转动一圈,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或60 秒。时间流逝没有快慢。 2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__12__个时辰,每个时是现在的__两__小时,从夜间十一时起算,_23__时至__凌晨1__时为子时;一时至三时为__丑_时。午时三刻是正午前后。 3在远古时期,人类以________________作为时间的尺度。后来人们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等,600多年前,________钟问世,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________钟。 4.随着计时工具越来越先进,时间计量单位也变得更小更精细了,不仅用分、秒来计算,而且划分出_千_秒、_毫__秒、__微__秒、_纳_秒等更小的计量单位。5.20世纪60年代,射电天文学中新发现的________________,是目前所知的最精确的“时钟”。6、我国古代使用计时器有日晷、滴漏、沙漏等,其中日晷是利用太阳计时的。 7、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分成12 个时辰。每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子时是23 时至凌晨 1 时。 8、写出三种古代人们晚上计时的工具和方法:蜡烛钟、水钟、沙漏。9、影响蜡烛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风、蜡烛芯的长短等。 10、滴漏是用水来计时的,沙漏则是用沙计时的。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两类。控制水流的速度要控制好小孔的大小和水位的高低。 11、在一条细绳的下面挂上一个重物,就做成一个简易的摆。 12、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可能有:摆的重量、摆的长短、摆的角度等。 13、我国目前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北京时间。 14、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填空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5、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就浮在水面上。 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2、一块木头重5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 13、橡皮、小石块、木块、泡沫、回形针等物体,在水中沉的物体有橡皮、小石块、回形针,在水中浮的物体有木块、泡沫。 14、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5、一个物体重50g,用弹簧秤测出它受到的浮力是60g,这个物体会上浮。一个物体重100g,用弹簧秤测出它受到的浮力是80g,这个物体会下沉。 16、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18、测量比较液体密度的仪器叫比重计。 19、科学探究要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过程。 20、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二、连线 淹不死人的湖改变物体的体积 钢铁造的轮船改变物体的重量 潜水艇改变液体的密度 三、实验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