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中医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痛经是指在月经周期中的某个时间段内,出现周期性的疼痛或不适感。

据统计,痛经的发病率达到了85%以上,所以是非常常见的妇科疾病。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与子宫寒凝、气滞、血瘀有关,因此要采取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才能够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一、中医诊断与治疗原则1、辨证分型在中医治疗痛经时,首先需要明确病情的病理类型,以便施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将痛经分为数种类型,包括寒凝、气滞、血瘀、气虚、血虚等类型,每种类型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2、治以和为贵中医治疗痛经,一般采用调理脏腑,调整气血平衡的方法,不采取攻击性的方法。

这是因为痛经属于病邪不在经络,往往牵涉到全身的气血调节,治疗要以和为贵,不能伤及正气,以免加重病情。

二、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痛经的一种方法。

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疾病类型,中医师会开出不同的中药方剂。

调理时需要注意,不同的药材对应不同的体征和病理类型。

例如,对于寒凝型痛经,应该使用温热的中药来温经散寒,例如艾叶、川穹、砂仁等药物。

对于气滞型痛经,应该使用行气化瘀的中药,如香附、青皮、延胡索等,以促进气血畅通,缓解疼痛。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痛经的一种方法。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顺畅的气血,以调节身体的机能。

尤其对于寒凝型痛经、气滞型痛经、血瘀型痛经等病症,得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3、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一种采用艾叶烤制,熏穴点燃,使其发生温热刺激的疗法。

艾灸可以通过温热作用,调节体内的铁疏松气血循环,缓解疼痛,平衡体内的阴阳。

常用的穴位有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以及足三里等。

4、食疗调理中医认为,饮食对于痛经的调理也非常重要。

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三无”和“三多”,即不要吃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荤腥食品要控制。

同时,在膳食中要多摄入富含铁、维生素E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杏仁、鳕鱼等,以助于平衡体内的营养。

5、运动理疗运动理疗也是中医治疗痛经的一种方法。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是指在经期或经前出现下腹部阵发性疼痛或胀痛,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大腿内侧及外阴部,并伴有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头痛、乳房胀痛等。

中医认为,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是由于寒邪外袭,气机郁滞,导致经脉不畅、血液凝滞而引起的。

针对这种病理机制,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舒经活络、温经散寒、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等。

下面就从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食疗调理等方面,对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进行分析。

一、药物治疗1. 药物调理气滞气滞是造成痛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选用具有理气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药物有香附、丹皮、茴香、青皮、柴胡等。

这些中药可以舒肝理气、疏通经脉,改善气机郁滞的状况。

2. 药物驱寒祛寒对于寒凝痛经的患者,需要选用能够温经散寒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生姜、丁香、砂仁、艾叶、玉竹等。

这些药物可以温暖下元,散寒止痛,有助于缓解因寒邪引起的痛经症状。

3. 药物活血化瘀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病因机制中,往往伴有气滞血瘀的情况。

需要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等。

这些药物可以活血化淤,改善经脉循行,从而缓解痛经症状。

二、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痛经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同样适用。

在针灸治疗中,常用的经络穴位包括关元、气海、神阙、足三里、太冲、归来穴、血海等。

这些穴位可以舒经活络、温经散寒、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从而缓解痛经症状。

针灸治疗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其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伴随症状可以选用神门、内关、足三里、合谷等穴位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脏腑功能,缓解痛经症状的目的。

三、食疗调理在中医治疗痛经过程中,食疗调理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可以通过调理饮食来辅助治疗,常用的食疗方案包括:1. 姜糖水生姜可以温经散寒,具有较好的祛寒作用,对于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有一定的缓解症状作用。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症状之一,它困扰着很多很多女性,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上来讲,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畅或者着凉受寒引起,由于不同病因所致,痛经出现的具体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痛经分为很多种类,有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虚型,不同的类型由不同的治疗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谈谈原发性痛经中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1.什么是原发性痛经呢原发性痛经是指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痉挛性疼痛,伴有腰痛或其他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

原发性痛经多发于年轻女性,受各种因素所影响,例如精神因素、心理压力或者经期进食生冷食物、饮食不规律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有痛经家族史等,原发性痛经是不伴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月经期腹痛,如果不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面色发白、四肢冰冷甚至会出现晕厥等。

在中医妇科学中,痛经主要有两大病因,一是不荣则痛,如肾气亏损型、气血虚弱型;二是不通则痛,如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病机是充任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出现的痛经。

中医很早就对原发性痛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在《华佗神方》中写道:“妇人行经时,腹痛如绞,谓之痛经。

”这是最早对痛经下的定义。

在南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

”痛经的发生有虚有实,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 实者则实由于气滞血瘀、寒凝气滞、湿热瘀阻导致的不通而产生的疼痛,虚者则由于肾气亏损、气血虚弱导致的不荣,子宫失于濡养产生的疼痛。

1.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临床表现呢在中医中,原发性痛经分为很多种类型,在之前的内容中也有提到过,本文主要是谈论寒凝血瘀型的痛经。

那么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特别的临床表现呢?首先,寒凝血瘀型痛经是实证,它是在经期中产生疼痛,拒按,疼痛性质为冷痛,月经量少、色黯,有血块,全身表现为寒症、血瘀证的表现,舌脉表现为舌黯苔白、脉沉紧,应该以散寒、化瘀、止痛的护治原则来进行治疗和护理。

司徒仪教授运用益气消癥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经验

司徒仪教授运用益气消癥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经验

司徒仪教授运用益气消癥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经验许明桃; 郑玮琳; 梁雪芳【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9(016)027【总页数】5页(P138-142)【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痛经; 益气消癥法; 月经周期【作者】许明桃; 郑玮琳; 梁雪芳【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广东广州510120;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8司徒仪教授,广东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妇科疑难杂病,尤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主要论述司徒仪教授运用益气消癥法配合月经周期治疗内异症痛经的临证经验。

内异症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疑难病,其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痛经是内异症的典型临床症状,多随局部病变加重而逐年加剧。

西医对于内异症疼痛机制的研究不断涌现。

有学者认为,内异症为免疫炎症性疾病,许多炎性因子、细胞因子参与疾病过程,介导疼痛产生,被认为是炎性痛[1]。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已被公认为在诱导慢性炎症浸润和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或非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2]。

有研究表明,NGF 在内异症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NGF 可能在诱导内异症疼痛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3]。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妇人月经前后气血变化急骤,血海由满盈而泻溢,若此时六淫邪气入侵,或情志所伤,或素禀精血亏虚,导致胞宫血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即“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八·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血滞,或因气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亦提出:“凡妇人经行作痛,夹虚者多,全实者少,即如以可按拒按及经前经后辨虚实,固其大法也。

痛经中医证型临床文献分析

痛经中医证型临床文献分析

痛经中医证型临床文献分析【关键词】痛经;证型分析;文献研究中医药治疗痛经历史悠久,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患者易接受等优势,但大部分临床报道文献也存在方法学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涉及痛经中医证型名称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等亟需解决的难题。

本研究采用频数表数理统计方法,对现代期刊杂志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痛经文献证型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和评价,得出中医治疗痛经证型分布情况。

1 方法1.1 检索策略1.1.1 电子检索清华同方医学期刊数据库CHKD(1994-2005)165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1978-2006)1 192篇。

检索主题词为痛经,副主题词为中医疗法、中药疗法、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

1.1.2 手工检索查阅所检索文献(尤其是综述类文献)的参考文献以察缺补漏。

手工检索2006年以及建国以来至1978年有关中医药治疗痛经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

1.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治疗疾病为痛经或原发痛经的文献;涉及中医证型研究、观察的文献,包括老中医经验文献中关于证型内容的文献。

一稿两投的文献按一篇处理;临床观察文献中无证型分类的病例数。

1.2 设计文献评价表、输入数据及证型统归设计文献评价表,包括文献的年代、作者、Jadad评分、诊断标准、证型分布、病例数分布、治疗、备注栏等,先进行预评价,完善评价表的内容,然后建立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观察、老中医经验3个数据库并输入数据。

参考《中医诊断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证型进行统归。

1.3 文献评价方法RCT文献采用Jadad质量计分法[1],分为1~5分,1~2分为低质量研究,3~5分为高质量研究,非盲法的半随机或准随机试验(即采用交替分配病例的方法)、没有报告退出或失访者计为0分。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的频数分析方法,统计各证型出现的频数、频率,简称为频次法;另一方面,计算各证型报道的病例数及其在涉及总病例数中的百分比,简称为病例法。

浅论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格式演示范文)

浅论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格式演示范文)

浅论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格式演示范文)报告:浅论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痛经,中医学称为“痛经症”,是指女性在经期出现腰腹部疼痛,常伴有头晕、恶心、乏力、烦躁等症状。

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影响了很多女性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中医学认为,痛经属于血瘀证、气滞证、寒凝证、虚寒证等不同证型,因此,在治疗痛经时,需要进行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痛经的病因病机痛经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志不畅:情志内伤,情绪不稳定,易导致气滞血瘀而引起痛经。

2. 饮食不当:过食辛辣、生冷、油腻、甜食等不当饮食,易导致气滞、血瘀而引起痛经。

3. 久坐不动:长期久坐不动,导致气血不畅,易引起痛经。

4. 气滞血瘀:女性子宫是气血运行的重要场所,如果气血不畅通,易导致气滞血瘀而引起痛经。

5. 肝肾不足:肝肾不足,易导致经血不调、经量偏少而引起痛经。

6. 寒凝阻滞:寒邪内侵,气滞血瘀,或者经期受寒,易导致寒凝阻滞而引起痛经。

二、中医治疗痛经的常用方法1. 调理气血中医治疗痛经的核心就是调理气血,缓解气滞血瘀的情况。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理气活血、化瘀消肿、平肝散热、益气养血等,如草果、川芎、丹参等中药均能有效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痛经。

2. 温经散寒寒凝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医治疗痛经还需要采取对寒凝的解除,温经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姜黄、艾叶等,可有效缓解寒凝阻滞、祛寒止痛。

3. 调理情志情志的不畅通常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治疗痛经时,需要注意调理情志,缓解情绪。

常用的方法有:“调和气机,平抑肝气”的菖蒲、少量芳香气味如香附、橙皮等,可用于缓解情绪不佳、调理气机。

4. 饮食调理在治疗痛经时,饮食也是需要注意的一方面。

女性在经期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生冷、肥腻、甜食等食物,而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可有助于缓解气滞血瘀、寒凝等不适情况。

三、总结痛经是中医治疗的常见妇科病之一,需要进行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血、温经散寒、调理情志以及饮食调理等方面。

中医药治疗痛经近况

中医药治疗痛经近况
2 治疗大法
1 气血 亏虚 张凯【认为痛经病位在 子宫、冲任 ,以 . 1 l 】 “ 不荣则痛 ”为主要 病机 。由于经期及经期 前后的特殊 生理状 况 ,痛经伴 随月经周期而发 。经 期前 后,血海 由 满 盈而泄溢 ,气血盛 实而骤虚 ,子 宫、冲任 气血变化较 平 时急剧 ,易受致病 因素干扰 ,加之致病 因素的影响 , 导致 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 畅或 失于煦濡 ,则不荣而痛 。 秦 理【也认 为,脾 胃素虚 ,化源匮 乏或大病久病 ,或失 2 】 血过多后气血不足 ,冲任 气血虚少 ,行经后 血海气血愈 虚 ,不能濡养冲任 、子宫;兼之气虚无力流通血气 ,因
文 章编号 :17 -79 (0 1 2 -11 4 6 227 2 1)・30 5— 0
痛 经是指妇 女正值 经期或经行前后发 生周期性小腹 疼痛 ,或痛 引腰骶 ,甚至剧痛 昏厥 ,是妇科 常见病之一 。 现代医学将痛经分 为原发性痛经和继 发性痛 经 。原发性 痛 经又称功 能性痛经 ,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 性病变者 。 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 , 子宫内膜异位 症,子宫腺肌症 、 如 子宫肌瘤 、子 宫 内膜 息 肉、子 宫颈粘连 、盆 腔炎或 宫颈 狭窄等所 引起 的痛经 属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 痛经多见于 青少年女性 ,继发性 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 女。中医药治 疗痛经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 的经验 , 且临床疗效显著 。 现 从病 因病机 、治疗 大法等方面就近年来 中医药治疗痛 经的近 况综述如下 。
而发为痛经 。
1 气滞血瘀 石梅仙[认为 ,本病 的主要 发病机理为 . 2 】 气血运行 不畅, 不通则痛 ” “ 。导致气 血运行不畅的原 因,
或 为经 期受寒、淋 雨涉 水,或过食生冷 ,经血受寒凝结 ;

少腹逐瘀汤加减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2例

少腹逐瘀汤加减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2例
目前西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主要通过止痛解痉~镇静等方
式缓解疼痛症状 中医认为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多由肝 气郁结,气滞则血瘀或受寒阴冷或素体阳虚,寒凝气血等引 起,不通则痛 少腹逐瘀汤为中医经典药方,广泛应用于临 床各科 具有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的功能,对于因血瘀而致 的痛经具有明显的疗效,即 通则不痛"
摘要 目的 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合艾灸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D 方法 将 62 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随机分为 2 组 治疗组 32 例 予少腹逐瘀汤加减合艾 灸神阙~关元~中极~子宫穴治疗 对照组 30 例予消炎痛片治疗D 3 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以及检测 各组患者血浆 PGE2 含量D 结果 经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 90.6% 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83.3%< P <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 PGE2 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 两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D 结论 少腹逐瘀汤加减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明确 值得临床推广D 其 治疗机理可能与改善前列腺素水平有关D
前列腺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相似,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不 饱和脂肪酸,几乎存在于全身各重要组织和体液中,在女性 月经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 子宫内膜是合成前列腺素 的重要部位 现代研究认为痛经症状与经期子宫内膜前列 腺素含量有较为明确的关系,子宫合成前列腺素增加,是原 发性痛经的重要原因[3] 本研究表明各治疗组在治疗后,患 者血浆前列腺素含量有明显下降,可能通过改善前列腺素含 量也是其治疗的机理之一 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说明中药治疗对前列腺素含量的影响更明显 由于条 件限制,本研究未检查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仅检查血浆 含量,对于结果的可靠性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痛经中医治疗方法

导语:
痛经对于女性来讲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因为在生活当中很多的
女性都会出现这种问题,其实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绝对不能够轻易
的去忽视,知道很
痛经对于女性来讲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因为在生活当中很多的女性
都会出现这种问题,其实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绝对不能够轻易的去
忽视,知道很多痛经是因为身体健康问题造成的,所以女性朋友在面
对痛经的时候应该学会,运用一些方法帮助自己缓解,下面就去了解
痛经中医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一个身体,情
况去调理的而这样的方式,也是比较健康科学不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
不利影响,因此在遇到痛经的时候女性朋友可以更加关注中医治疗,
(1) 气滞血淤: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坐卧不宁,月经量少或
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平时烦躁易怒,胸
胁乳房作胀,舌质紫黯或舌边有淤斑淤点,脉弦或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淤止痛。方药:枳壳、元胡、乌药、制香附、
当归、川芎、红花、丹皮、炒五灵脂各,O克,赤芍15克,桃仁12
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调经姐妹丸。
2)寒凝血淤: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或绞痛,得热痛减,拒按,经量少,
色紫黯,有血块,块下痛减,畏寒肢冷,舌质紫黯或有淤斑淤点、苔
白滑,脉沉弦或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方药:炒小茴香、干姜、肉桂、川芎、生蒲黄(包)、五灵脂、元胡、
制没药各10克,当归、赤芍各15克。
上面就是关于中医治疗痛经的一个介绍,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