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朴学
清代书法艺术复兴的原因

科技信息人文社科清代书法艺市复岸的原因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邢孟志摘要本文论述朴学对清代早、中、晚各个时期书法艺术的影响研究清代书法艺术审美取向的重大变化和因此而带来的清代书法艺术复兴从而揭示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提示我何顺应时代的审美要求确立今天的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并对于书法艺术审美取向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从而指导书法创作对研究书法艺术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关键词朴学审美取向篆隶碑学运动清代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浓重的一笔是晋唐已降一千多年的书宗俊美风尚的转变时期是取法汉魏质朴雄强书风的复兴时期是中图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复兴时期其影响直至当代。
一方面清代朴学的发展为清代的书法变革带来了重要影响。
朴学是和宋明理学对立发展起来的以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人手主要从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诠释文字、典章制度又被称为考据学对古文字、金石文字在形、音、义方面的训诂考证是朴学的基础内容正是这种对古文字、金石文字的严密的训诂考证为清代书法艺术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受朴学发展的影响清代书法艺术一改自晋代以来的审美取向由取法晋唐的俊美流便改为直取秦汉的质朴雄强这一审美取向的改变无论在书法理论还是在书法创作领域都引起了很大的变革从而带来了书法艺术在清代的复兴。
清代朴学的发展。
文字学、金石学兴盛是清代书法艺术复兴的原动力清代朴学发展并得咀兴盛的原因年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不但在武力上征服汉人在史化领域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遏制不利于其统治的思想的发展对汉人知识分子采取高压与怀柔的政策文字狱不断发生文人士子诗文中的只言片语往往被作为定罪的证据有时会带来灭族之祸使汉族知识分子人人自危儒家的经世致用之学更是道路凶险渐渐无人问津而大都把精力用在了朴学上以图自保并成为风气乾嘉时期尤为兴盛。
为朴学是以对文宁的训诂考订为切人点的所以文字学、金石学也随之兴盛。
清代朴学的发展兴盛是清代书法艺术复兴的原动力书法艺术是以文字为基础的文字学、金囱学的训诂考证使清代初期书法艺术家找到提高和发展其艺术水平的正确道路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朴学上清代很多文字学家、金石家往往以研究文字而成为书法家。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王熙震译文及注释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王熙震译文及注释【提纲】一、介绍清代朴学大师王熙震的背景和成就清代,是我国朴学发展的繁荣时期,众多大师级人物脱颖而出,为我国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熙震,字东壁,江苏扬州人,他是当时著名的朴学家、翻译家和注释家。
王熙震出身于书香门第,家族世代传承经学。
他在家族熏陶下,自幼酷爱读书,尤其擅长经史子集,成年后致力于翻译和注释事业,成果丰硕,成为清代朴学界的佼佼者。
二、阐述王熙震的翻译理念和注释方法王熙震的翻译理念主张忠实于原文,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他强调对原文背景、作者生平、时代特点等方面的深入了解。
王熙震的注释方法则是立足于原文,结合经典文献和前人注解,力求详尽、严谨地诠释文字和含义。
他在注释过程中,注重文字的训诂、义理的疏通,使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原文。
三、分析王熙震的翻译作品和注释成果王熙震的翻译作品涉及经、史、子、集等多个领域,其中尤以《尚书》、《诗经》等古籍翻译最为著名。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含义,还对原文中的难点、疑点进行了详细注释,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籍。
在注释方面,王熙震的《十三经注疏》被誉为千古佳作。
他广泛搜集前人注解,去粗取精,对经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诠释,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四、评价王熙震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王熙震的翻译和注释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推动了清代朴学的发展,还对现代古籍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王熙震的翻译理念和注释方法,为后世学者树立了楷模。
他的著作和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为后人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总之,王熙震作为清代朴学大师,他的翻译和注释成就堪称辉煌。
他的一生,致力于文化交流和传承,为我国古代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一、先秦诸子阶段(前770——前221年)(一)儒家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孟子,第三是荀子。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先秦之后,后世儒家著名代表人物还有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
儒家经典一般被称为“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中庸》和《大学》以前是《礼记》中的两章,后来被独立出来,跟《论语》和《孟子》并列,变成了四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经》《易经》和《春秋》,《春秋》是孔子所做的鲁国历史。
据说,五经原来是六经,其中包括《乐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大概把《乐经》烧了,所以《乐经》没有流传下来。
东汉时,五经和《论语》《孝经》一起称为“七经”。
到了唐代,“七经”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尔雅》,合称“十二经”。
到了宋代,《孟子》也被列为经,从宋代开始,这些儒家经典统称“十三经”。
也就是说,儒家“十三经”就是指《诗经》《尚书》《礼经》(记载周礼)《易经》(也称周易)《论语》《孝经》《周礼》《礼记》(西汉戴德、戴圣解释《礼经》的文集)《尔雅》《孟子》《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儒家经典又有所谓的“经”“传”“记”之分。
其中《易》《诗》《书》《礼》和《春秋》称为“经”,《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是为经书《春秋》而作的注释,称为“春秋三传”。
《礼记》《孝经》《论语》和《孟子》被称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学学者的训诂之作。
儒家一直被各朝各代统治者重用,堪称中国传统的官方学说。
现在还有人管儒家叫儒教。
其实儒家不能称为宗教,儒家的实质是伦理学。
儒家伦理思想很复杂,概括起来就八个字:仁、义、礼、廉、耻、爱、忠、孝。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弟子们自创门派,教授自己的学说。
其中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二)墨家墨家是先秦诸子中一个非常有名的派别。
清代朴学名词解释

清代朴学名词解释
清代朴学,又被称为“汉学”或“考据学”,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的一种以考据为主要治学内容的学术思潮。
这种学术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轻义理,因此被称之为“朴学”。
由于朴学采用的是汉儒训诂考订的方法治学,所以又有“汉学”或“考据学”之称。
朴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对宋明理学的批评,他们认为宋明理学过于空谈义理,而忽略了经世致用的重要性。
因此,他们转向了对经典的深入研究。
此外,康乾时期的大兴文字狱也促使学者们转向了考据训诂的研究,以避免政治上的风险。
朴学的代表人物包括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钱大昕和戴震等。
这些学者在研究方法上重视考据、训诂,学风平实、严谨。
他们每考证一个义理,都会搜集大量相关材料,旁征博引,锲而不舍,然后得出结论。
朴学的内容涵盖了经学、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史籍考订、方舆地志、天文历算、金石乐律等各个方面。
他们的研究范围广泛,对传统学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为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朴学也存在一些弊端。
在实践中,由于过于重视实证和考据,有时会脱离实际,陷入烦琐细碎的考证之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5戴震在朴学上的成就

戴震在朴学上的成就范松 10应化 21007031011朴学思潮发端于清初,经过百余年的酝酿,迄乾嘉年间达至鼎盛,其间,惠栋与戴震的贡献尤著,经他们创立的学术与学派,非但占领了当时的学坛高地,而且还成为朴学思潮的引领,颉颃前行,声势阔然。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
在中国经学史上,清代徽派朴学被称为皖派、皖学,皖学创始于江永而成于戴震。
皖派的出现,是清代汉学发展达到高峰期的标志,也最终宣告了兴于宋、固于元、盛于明的新安理学作为一个学派的寥落。
戴震是徽州朴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在批判程朱理学方面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戴震,字慎修,一字东原,号杲溪。
安徽休宁人。
出身徽州小商贾之家,乾隆举人,屡考进士不中,后纂修《四库全书》,殿试赐同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
少时勤学好问,成年后,对经学、天文、历算、地理、音韵、训诂等都有深入研究,为18 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考据学大师及“徽派朴学”集大成者。
戴震幼从塾学,遍览诸经及小学之书。
自十七岁时即有志闻道,已尔精通《十三经注疏》,“谓当先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以通六经之语言。
考诸篆书,由《说文》以观古圣人制作本始。
更念《尔雅》为承学津筏,又殚心其书,旁推交勘,尽得古画古义古音声。
有一字不准六书,一解不贯群经,即无稽者不信,不信者必反复参证而后即安。
”自言曰:“余于疏不尽记,经、注则无不能背诵也。
”至二十岁,在郡城紫阳书院从师徽派朴学的创始人江永,与程瑶田、金榜、郑牧、汪肇龙、方矩等同学于歙县西溪不疏园,学问益进。
其后至京师,与王鸣盛、钱大昕、朱筠、纪昀、卢文绍、王昶、惠栋等知名学者交往,共同研讨学问。
此外常与洪朴、洪榜兄弟等相与交游。
戴震的周围聚积了诸多良师益友,他们之间学术方面的切磋探讨对其学识建树大有俾益,并使他得以与当时考据学的主流相往还。
戴震生平无嗜好,惟喜读书,博闻强记,于小学、经学、哲学、天文、数学、机械、历史、地理都有研究。
简析徽派朴学

简析徽派朴学上课的时候如果提到什么问题,一般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大家都会提到朱熹和理学。
不过确实徽州在思想文化上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朱熹理学。
如果是近现代的话,就会是胡适和新文化运动,陶行知和他的教育思想,毕竟我们学校有座楼就叫行知楼。
但是我在看书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徽派朴学,这个学派的名字我之前从没有听说过,但是它的代表人物戴震我却是听过的,而且我的另一门课“安徽古代文化名人”正在讲桐城派,一个在皖北,一个在皖南,我挺好奇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后来继续看下去的时候就发现原来徽派朴学是乾嘉学派的一支。
那么我就想知道徽派朴学它自身的发展历史,以及与“优秀老乡”朱熹理学的渊源,还有同时代的一个“优秀学者”桐城派的关系。
(一)朴学众所周知“经学”盛行于两汉,衰落于东汉,此后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相继在学术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经学直到清初才重新开始重新兴起,乾嘉时期最为鼎盛。
清代时候的经学又可分为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我们称其中的古文学派的经学研究为“朴学”,它以汉儒经说为宗,专治东汉许慎、郑玄的训诂考据之学,主要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考订解释经义,整理古籍,并扩大到历史、地理、历算典章制度、自然科学等方面。
清代江藩称朴学为“汉学”,是因为它否定宋学。
孙星衍称其考据学,而梁启超,胡适则称其为“乾嘉之学”,是因为它鼎盛于清代乾嘉时期。
朴学又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朴学指的是整个清代的考据之学,侠义的朴学则指乾嘉时期的学术风尚。
(二)徽派朴学乾嘉朴学中一般来说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徽派”也称“皖派”影响最大。
顾名思义徽州朴学是以地域为特征而划分的学术派别,这个学术流派里的朴学家主要是徽州籍的,但划分的核心依据决不是基于地域,而是他们具有着相同的学风。
把握这个学派的关键是了解徽派朴学的治学。
它们的治学目的是经世致用,治学精神是求真求实,而治学方法是严谨和科学的。
徽州朴学的形成原因大概可以分为社会因素和徽州地域的独特因素。
清代朴学

2,广泛的校勘考证 对名物、制度、古文献的校勘、考证是朴学各 派研究的基本内容,但皖派与吴派相比,涉及的范 围更为广泛,而且形式也更为多样。 3,治学中阐发思想 皖派学者的朴学研究,虽与吴派学者一样重视 经籍的注释工作,但在注释经籍的外衣下多阐发个 人的思想。戴震强调读经,强调语言文字的考证训 诂,强调领会经文的本义,把握古代圣贤的心志。 他所撰《原善》《绪言》《孟子私淑录》《孟子字 义疏证》等都是援引经典,全面阐发他的哲学、伦 理、政治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 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013-7-30 9
(三)扬州学派的朴学研究
扬州学派的朴学研究特点在于继承吴、皖两 派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由专精进而发 展为会通,并克服了吴、皖两派的固守和偏颇, 达到创新和兼容。
2013-7-30
10
1,继承和发展吴、皖两派 的纯朴学研究
由于扬州学派在学术思想上主要渊源于皖派的戴 震,所以他们的经学研究也遵循首从古文字入手, 侧重音声训诂,以求经书意义的原则。如阮元 《经籍纂诂》《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以及他组 织汇刻的《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在一定 程度上总汇了乾嘉朴学在训诂、校勘、解经等方 面的成果,带有总结乾嘉学术的意义。
2,朴学的兴起,也与清朝前期统治者实行 的思想钳制有关。
2013-7-30
3
(二)朴学的演变
1,清代朴学萌发于清初,一般认为顾炎武是朴 学的先驱。 2,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 “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 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2013-7-30 17
第六,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 第七,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 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以为忤。 第八,辩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 虽不肯枉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意见,有盛 气凌人,或支离牵涉或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 第九,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 第十,文体贵朴实简洁,最忌“言有枝叶”。
清代朴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清代朴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当然了,我们来聊聊清代的朴学吧。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什么是“朴学”。
简单来说,朴学就是清代那段时间,对古代经典和传统文化的研究态度。
现在,咱们就来详细看看它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1. 朴学的基本特点1.1 关注古文朴学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古文。
那时候的学者们可不是像今天这样追求花哨的理论,他们更喜欢直接从古代文献中“刨根问底”。
你看,他们把《尚书》、《诗经》等古文经典当成宝贝,认真研究其中的每一个字,弄清楚每一个词的原始含义。
可以说,这种态度就像咱们看书时的“死磕”精神一样,特别专注。
1.2 强调实证除了重视古文,朴学还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证”。
这就像咱们做实验一样,要有实实在在的证据。
清代的学者们不仅要根据经典,还要找实物证据,比如古代的碑刻、器物等,来证明他们的观点。
这种方法特别实在,也很让人信服。
2. 朴学的历史背景2.1 清代的社会背景在清代,社会上风气逐渐趋向于安稳。
大家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关注。
那时候,清朝的统治者希望通过研究古代经典来强化自己的政权,建立一种文化上的权威。
这种背景下,朴学的出现就显得特别自然了。
2.2 朴学的兴起朴学兴起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学者们对于明清两代的“理学”感到厌倦了。
他们觉得理学的理论太复杂,离实际有点远。
于是,朴学的提出就像一股清流,给那些厌倦了复杂理论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它强调回归经典本身,这种“简单直接”的方法,特别受欢迎。
3. 朴学的历史意义3.1 对学术界的影响朴学的兴起,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推动了古文的研究,也促进了实证方法的使用。
很多后来的学者在研究古代经典时,都受到朴学的影响,学习如何从实际证据出发,去分析和理解古代文献。
3.2 对文化的影响从文化的角度看,朴学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使古代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挖掘,也让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更真实的理解。
可以说,朴学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宝贵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7-30
18
2,朴学方法的意义
梁启超指出:“一、读诸大师之传记及著 述,见其‘为学问而学问’。治一业终身 以之,铢积寸累,先难后获,无形中受一 种人格的观感,使吾辈奋兴向学。二、用 此种研究法以治学,能使吾辈心细,读书 得间;能使吾辈忠实,不欺饰;能使吾辈 独立,不雷同,能使吾辈虚受,不敢执— 自是。”
2013-7-30 15
2013-7-30
16
(二)朴学的治学方法对后世学术研究 具有借鉴意义
1,朴学考据方法的特点 第一,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 所必摈。 第二,选择证据,以古为尚,以汉、唐证据难宋、明, 不以宋、明证据难汉、唐。据汉、魏可以难唐,据汉 可以难魏、晋,据先秦、西汉可以难东汉。以经证经, 可以难一切传记。 第三,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 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 第四,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得。 第五,最喜罗列事项之同类者,为比较的研究,而求 得其公则。
2013-7-30 17
第六,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 第七,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 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以为忤。 第八,辩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 虽不肯枉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意见,有盛 气凌人,或支离牵涉或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 第九,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 第十,文体贵朴实简洁,最忌“言有枝叶”。
2013-7-30 7
(二)皖派的朴学研究 皖派不像吴派那样偏执,他们尊汉而不迷 信,学贵自得之见,比较注重思想性。因此他们 学术研究不限于整理考订,在思想界也有一定影 响。 1,音韵研究 朴学各派者强调语言文字的训诂考订,但皖 派与吴派的明显区别是,皖派对语言文字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古韵方面。因此对音韵的研究成为皖 派朴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戴震撰有《声类表》 《声韵考》等。
2013-7-30 19
3,朴学方法之不足
其一,脱离现实,埋头于故纸堆中,为考据而考 据; 其二,将考据与学术划等号,出现思想界的空洞 沉寂而学术研究方面成绩斐然的畸形现象; 其三,厚古薄今,信而好古,唯古是信,唯古是 从; 其四,支离繁琐,解释一字,洋洋万言,只能对 个别问题进行阐释、说明,而对重大事变难以全 面、准确的进行认识和判断,“只见树本,不见 森林”。
2013-7-Biblioteka 0 20清代朴学2013-7-30
1
朴学,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的一
种以考据为主要治学内容的学术思潮,这种
学术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轻义理,因此被
称之为“朴学”。由于朴学采用的是汉儒训
诂考订的方法治学,所以又有“汉学”或
“考据学”之称。
2013-7-30
2
一、朴学的兴起和演变
(一)朴学的兴起 1,朴学的形成建立在对理学的批判和总结 基础之上。
2013-7-30 8
2,广泛的校勘考证 对名物、制度、古文献的校勘、考证是朴学各 派研究的基本内容,但皖派与吴派相比,涉及的范 围更为广泛,而且形式也更为多样。 3,治学中阐发思想 皖派学者的朴学研究,虽与吴派学者一样重视 经籍的注释工作,但在注释经籍的外衣下多阐发个 人的思想。戴震强调读经,强调语言文字的考证训 诂,强调领会经文的本义,把握古代圣贤的心志。 他所撰《原善》《绪言》《孟子私淑录》《孟子字 义疏证》等都是援引经典,全面阐发他的哲学、伦 理、政治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 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013-7-30
4
(1)吴派以惠栋为首。因惠栋是江苏元和(即吴县) (2)皖派以戴震为首,因戴震是安徽休宁人,其门
人,其门徒和追随者大多为苏南人,因此被称为吴派。 徒或为安徽人,或师承其学说,因此被称为皖派。
(3)扬州学派是乾嘉之际吴、皖两派之后出现的朴
学派别,因其主要成员都系扬州籍人而得名。扬州学
派对“皖派”和“吴派”的特点都有所发展。主张会 通,反对墨守,对诸子学等领域有开拓性研究。其代
表人物有王念孙、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凌曙。
2013-7-30 5
二、朴学的基本内容
(一)吴派的朴学研究
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表现在史籍整理、文献考定 方面。吴派治学,一尊汉经,这是它的学术宗旨。由 于对汉儒的尊信和固守,使吴派研究经史的方法主要 是从古文字入手,重视声韵训诂,以求其意义。概括 起来,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易》学研究 《易》学研究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吴 派开创者惠栋一生致力于对汉代《易》学的研究,著 有《周易述》《易汉学》《易例》等。
2,朴学的兴起,也与清朝前期统治者实行 的思想钳制有关。
2013-7-30
3
(二)朴学的演变
1,清代朴学萌发于清初,一般认为顾炎武是朴 学的先驱。 2,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 “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 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4
1,文字音韵学成绩很大,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 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王引之的 《经传释词》、江永的《古韵标准》、戴震的 《声类表》《声韵考》等; 2,史学考证的成就突出,主要包括对古籍的校注 和辨伪、对失传古书的辑佚、对旧史的改写和补 充、对旧史文字内容的考证,以及疑考古史。 3,朴学学者在古书的目录学、版本学等方面也做 出了可观的成就。
乾嘉时期,扬州学派中会通中西数学者人 材辈出。焦循、焦廷琥父子和阮元、李锐、 黄承吉都精于中西数学。扬州学者的数学 研究领域包括算术、几何、三角、数学史、 微机分等方面。
2013-7-30
13
三、朴学的成就和影响
(一)朴学对古典文献的整理与考据,对中华学 术文化的传承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2013-7-30
2013-7-30 6
2,《尚书》学研究 《尚书》学研究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第二个特征。 吴派学者的《尚书》研究,始于惠栋的《古文尚书考》, 它是继清初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后,再度考订东晋 晚出之二十五篇为伪,而以郑玄所传之二十四篇为孔壁 真古文。 3,考史研究 治学兼及考史,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第三个特征。 吴派中以考史著称的是王鸣盛和钱大昕,《十七史商榷》 和《廿二史考异》是他们的代表作,这两部书都位列清 代三大考史名作之列(另外一部为赵翼《廿二史札 记》)。 吴派的学风是博而尊闻,述而不作。他们在史籍整 理、文献考定方面卓有成就,而在思想界影响甚微。
2013-7-30
11
2,反对墨守,主张会通
扬州学派深感吴、皖两派朴学家们自身的 的褊狭墨守和固执门户之见,他们主张在字词 考证的基础上,贯通全经,寻其大义,同时参 核百家之说,互相印证,这就不仅在文字名物 等局部和细节方面,而且要在总体上把握古人 之精神实质和宗旨要领。
2013-7-30
12
3,重视对传统数学研究
2013-7-30 9
(三)扬州学派的朴学研究
扬州学派的朴学研究特点在于继承吴、皖两 派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由专精进而发 展为会通,并克服了吴、皖两派的固守和偏颇, 达到创新和兼容。
2013-7-30
10
1,继承和发展吴、皖两派 的纯朴学研究
由于扬州学派在学术思想上主要渊源于皖派的戴 震,所以他们的经学研究也遵循首从古文字入手, 侧重音声训诂,以求经书意义的原则。如阮元 《经籍纂诂》《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以及他组 织汇刻的《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在一定 程度上总汇了乾嘉朴学在训诂、校勘、解经等方 面的成果,带有总结乾嘉学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