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

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
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

4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的工艺设计

4.1 配水系统的设计

配水系统的设计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的关键所在。周进式辐流式二沉池的只有沿圆周各点的进出水量一至,布水均匀,才能发挥其优点。而常用的配水系统为配水槽和布水孔。

4.1.1 配水槽的设计

目前的配水槽大多采用环状和同心圆状如图,也有牛角配水槽如图。布水孔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布水孔间距有等距,也有不等距。

图3.3 环状配水槽图3.4 牛角配水槽由于配水槽是混凝土施工,宽度曲线的施工精度不容易保证,牛角配水槽不易实现,因此本次设计选用环形平底配水槽,布水孔孔径和孔距不变的配水系统。孔径为800mm,孔距为1040mm,并在槽底设短管,且短管长度为50~100mm。配水槽宽600mm。

根据结构设计分析,配水槽底厚一般为内壁厚度的2倍,分别为0.3m和0.15m。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为(从沉淀池池壁内边计算)δ2

B(δ为配水槽内壁和

+

+b

集水槽堰壁厚度)。

4.1.2 进水区挡水裙板的设计

挡水裙板延伸至水面下1.5m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与池壁的距离与配水槽的宽度相等。

4.2 出水装置的设计

出水装置由集水槽和挡板组成。

4.2.1 二沉池集水槽的设计

二沉池集水槽是污水沉淀过程中泥水、固液分离的最后一道环节和工序,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 常见有3 种布置形式: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

单侧堰式, 见图3.5。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均为单侧堰进水, 设计堰上负荷基本一致, 从构造和水力条件来看, 两者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内置双侧堰式的集水槽因堰上负荷小、出水水质好而应用较多。但在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发现双侧堰进水集水槽主要存在2个现象[27]:

(1)集水槽两侧水质检测时, 内侧水质优于外侧。

(2) 因集水槽内平衡孔开孔过大使三角堰均匀集水作用降低。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图3.5 二沉池集水槽布置形式

在实际运行中, 可常观察到一种现象:靠近池壁的出水溢流堰一侧, 挟带较多的活性污泥絮体杂质, 而内侧出水溢流堰的絮体杂质相对较少。内侧溢流堰的出水优于外侧溢流堰,因此本设计采用内置单侧堰进水。

集水槽设自由溢流堰,溢流堰严格水平,即可保证水流均匀,又可控制沉淀池水位。为此溢流堰常采用锯齿形堰,这种出水堰易于加工及安装出水比平堰均匀,池内水位一般控制在锯齿高度的1/2处为宜。

4.2.2 挡板的设计

在出口处设置挡板,挡板高出水面0.1~0.15m,挡板淹没深度是沉淀池深度而定,不小于0.25m,一般为0.3~0.4m,挡板位置,距出口为0.25~0.5m。

4.3 辐流式二沉池的一般设计原则

辐流式沉淀池一般为圆形,水流沿沉淀池半径方向流动。池直径在6~60m 之间[28]。具体设计参数如下:

(1) 池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6~12;

(2) 坡向泥斗的底坡≥0.05;

(3) 池径≥16m;

(4) 表面负荷≤2.5m3/(m2·h);

(5) 沉淀时间1~1.5h;

(6) 池径<20m,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板。池径>20m,一般采用周边传的刮泥机;

(7) 刮泥机转速为1~3r/h,刮泥机外缘线速度≤3m/min;

(8) 非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0.5m。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9) 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10) 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 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11) 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29~31]通过实验研究指出:选择合适的沉淀池几何结构参数可以提高沉淀池的处理效率。二次沉淀池的效率受下列因素影响,包括悬浮物固体浓度(污泥颗粒大小、污泥的密度、进水速度),流场和构筑物的几何尺寸与挡板的特征。

5 工艺设计计算

5.1 主体尺寸计算

该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规模与处理35万人生活污水处理厂匹配。查表5.1得:综合生活污水定额为95~155 L/(cap ·d ),取127 L/(cap ·d )

表5.1 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 [单位:L/(cap·d )]

注:cap 表示“人”的计量单位

居民区生活污水平均日流量

s L qN Q /51486400

1035127864004

1=??==

(5.1)

居民区生活污水量变化系数 36.15147.27.211

.011.01===Q K z (5.2)

则最大设计流量

)/(2520)/(7.0)/(7008640036

.1103512786400334max h m s m s L qNK Q z ==≈???==

(5.3)

本设计采用4座池 单池最大设计流量 )/(175.0)/(6304

2520

33max s m h m n Q Q ==== (5.4)

式中:

max Q ——最大设计流量

n ——池数(不少于两个) 单池表面积

)(3508

.1630

2m q Q A === (5.5)

池直径 )(1.2114

.3350

44m A

D =?=

,取D=25m

(5.6)

则,实际单池表面积 )(491)(254

14

.34

2222'm m D A ≈?=

(5.7)

实际表面负荷 )/(28.1491

6302

3'

'h m m A Q q ?=== (5.8)

式中:

q ——表面负荷,h m m ?23/ 校核堰口负荷: )/(43.4)/(23.225

14.36.3630

6.3'1m s L m s L D Q q ?

校核固体负荷:

)/(138491243630)5.01(24)1(2

'

'2

d m kg A

QN R q w ?=???+=?+= (5.10)

固体负荷在120~150)/(2d m kg ?,符合条件 式中:

w N ——混合液悬浮物浓度(MLSS ),kg/m 3,取3 kg/m 3

设沉淀时间t=1h 澄清区:

m t q A

Qt h 28.1128.1'

''

2=?===

(5.11)

设污泥停留时间't =1.5h 污泥区高度:

)(44.1491)93(5.05

.13630)5.01()(5.0)1('

''

'2

m A

C N t QN R h u w w =?+???+=++= (5.12)

式中:

u C ——底流浓度,kg/m 3

3/95

.0)

5.01(3)1(m kg R R N C w u =+?=+= (5.13)

有效水深:

)(4)(72.244.128.1'

'2'2

2m m h h h <=+=+= (5.14)

径深比

19.972

.225

2==h D (5.15)

池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6~12,符合条件 设超高3.01=h ,缓冲层5.03=h

设泥斗上口直径m d 41=,下口直径m d 22=,泥斗倾斜角度ο55 则泥斗高m h 43.15= 池中心与池边落差: )(525.0)2

4

25(05.0)2(

14m d D i h =-?=-=

(5.16)

式中:

i ——坡向泥斗的底坡≥0.05 池边水深

m h h h 22.35.072.232=+=+= (5.17)

沉淀池总高

)(475.543.1525.022.33.0541m h h h h H =+++=+++= (5.18)

图5.1池体主要尺寸示意图

5.2 配水系统设计

配水槽采用环形平底槽,等距离设布水孔 设计流量

h m RQ Q Q /9456305.06303'=?+=+= (5.19)

设配水槽宽m B 6.0=,水深m H 5.01= 配水槽流速

s m BH Q v /9.05

.06.0360094536001'≈??==

(5.20)

配水孔平均流速

s m G t v m n /71.0201006.1600226=????==-μ (5.21)

式中:

n v ——配水孔平均流速,s m /,一般取0.3~0.8s m /,符合条件

t ——导流絮凝区平均停留时间,s ,池周有效水深为2~4m 时,t 取360~720s

μ——污水的运动黏度,与水温有关,设水温为ο20,则s m /1006.126-?=μ

m G ——导流絮凝区的平均速度梯度,一般可取10~301-s

每池配水槽内的孔数

5

.7308.04

14

.371.03600945

4

36002

1

'

=???==

D v Q n n

π

,取74个

(5.22)

式中:

1D ——孔径,m ,一般取0.05~0.1m ,取0.8m

孔距 )(04.174

)

6.025(14.3)

(m n

B D l =-?=

-=π

(5.23)

絮凝区环形面积 )(9696.454

)6.0225(14.342514.34)2(4

2222

2

m B D D f =?-?-?=--

=ππ

(5.24)

导流絮凝区的平均流度

)/(107.59696

.453600945

36003'2s m f Q v -?=?==

(5.25)

核算m G 值

)(9.1910

06.16002)107.5(71.021

6

2322

221---=????-=-=s t v v G m μ (5.26)

m G 值在10~301-s 之间,符合条件

式中:

1v ——配水孔水流收缩断面的流速,m/s ,ε

n

v v =1,ε为收缩系数,因设短

管,取1=ε

进水管的设计 进水流速 )/(33.15.04

14.33600945

4

36002

2

2

'

'

s m D Q v =??=

?

=

π

(5.27)

符合条件

则进水管直径取500mm 式中:

2D ——进水管直径,m

进水区挡板裙板

伸至水下1.5m 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 5.3 出水部分设计

采用周边出水槽 水槽宽

)(5.0)175.03.1(9.0)(9.04.04.0m Q K b =??==安 (5.28)

式中:

安K ——安全系数,一般取1.2~1.5

出水堰的设计

采用出水三角堰,设计堰上水头H '=0.05m ,三角堰的角度ο90=θ 三角堰上水头(水深)和过流堰宽'B 之间的关系 2

tan 2θ

=''H B (5.29)

则水流过堰宽度m B 1.0=' 单堰过堰流量

)/(1018.805.02

90tan

8.9262.01582tan 2158425

25

2s m H g C q d -?=?????='=ο

θ (5.30)

每池应该布置的出水堰总数 (个)9.21310

18.8175.042=?==-q Q N ,取214个

(5.31)

环形集水槽宽0.5m ,沿集水槽壁内侧(单侧)布置出水堰。配水槽内壁和集水槽堰壁厚度分别为=δ0.15m ,

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从沉淀池池壁内边算)

m b B B 4.115.025.06.02'=?++=++=δ (5.32)

集水槽内直径

)(2.224.12252'm B D D =?-=-=内 (5.33)

出水总周长

)(708.692.2214.3m D L =?==内π (5.34)

设计堰宽B '=0.2m 出水堰总线长

)(8.422142.02.0m N L =?==' (5.35)

由于出水堰总线长小于出水总周长,因此,需间隔布置出水堰,两个出水堰堰顶距离

)(13.0214

8

.42708.69m B ≈-='''

(5.35)

图5.2 三角堰水力计算图

集水槽起端水深

)(625.05.025.125.10m b h =?== (5.36)

为了保证三角堰自由出流,集水槽起端水深(水深为0h 处)水面距三角堰堰口高度h '为0.1m 。

三角堰高

)(1.045tan 2

2

.0m h ==''ο (5.37)

集水槽高度

)(825.01.01.0625.002m h h h H =++=''+'+= (5.38)

出水管设计

池周边设置1条,管径取 mm D 4004=

周边槽管内流速 s m Q v /1.39.404.13.175

04D 42

245=??=?=π

(5.39)

5.4 排泥部分的设计

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排泥速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以防止冲刷管道或造成淤积,排泥管直径不小于200mm 。排泥管的设计直径为300mm 。

6结束语

(1) 本次设计采用了4个直径为25m的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4个池子并用符合污水处理厂的设置原则,即便其中个别出现故障,工作进度也不会停滞。

(2) 本次设计采用了环形平底配水槽,等距离设布水孔。

(3) 本次设计采用了单环形集水槽出水,池周边设一个,池周边集水槽为内单侧进水。

(4) 出水管设置了1条,均沿池径分布。池周边集水槽的出水管口设在池壁上,管道水平延伸。

(5) 本次设计中没有涉及到刮泥机的尺寸和构造,因为二沉池建成后,可依照池体结构现行制造适应匹配的刮泥机。

(6) 由于排泥速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以防止冲刷管道或造成淤积,排泥管直径不小于200mm,故设计中采用300mm的管道进行排泥。

参考文献

[1] W .H .Boyle .Improved Secondary Clarifier Peripheral vs Center Effluent[J],Water & Sewage Works, 1976(10):90~94

[2]金儒霖,刘金星.二沉池动力学研究分析法[J].武汉建材学院学报,1982(3):313~320

[3]张有威,罗振海.关于周边进水沉淀池的研究[J].周边进水沉淀池鉴定会文件,1982(11):6~13

[4] 章北平.向心流二次沉池的理论与试验研究[J] .异重流混合型射流曝气系统研究之五,1984(2):201~217

[5]刘清江.周边进水周边出水二沉池配水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2003

[6] 杨文敏.水体污染与人体健康[J]. 陕西气象, 1997(2):46

[7] 李圭白,张杰.水质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1~95

[8] 余英影.新型重力沉淀技术浅述[A].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建院四十五周年论文集[C].2000

[9] 王华生,刘祖文.沉淀池的研究工艺及其发展趋势[J]. 铜业工程,2004,(l):54~56

[10] 张自杰.排水工程(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1~70

[11] 许保玖. 给水处理理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13~220

[12] 高廷耀,顾国维.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9~40

[13] 晋日亚,胡双启.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29~36

[14] Tom Bajcar,Leon Gosar,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 for urban wastewater[J]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2010 (49): 425~433

[15] 王宝贞.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一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4~38

[16] 张大群. 污水处理机械设备设计与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7~55

[17] 黄海宇,雷恒毅. 谈城镇污水处理厂辐流式二沉池形式[J]. 广东科技,2009,208(3):1~ 4

[18] 郑铭. 环保设备[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4~38

[19] 周国成. 关于污水处理中二沉池的探讨[J]. 给水排水,1993(7):17~21

[20] 严宜怀. 周边进出水沉淀池配水槽理论分析及设计计算[J],给水排水,1993(7):9~13

[21] 熊国立. 周边进水沉淀池配水槽的水力设计[J].给水排水,1993(7):9~13

[22] 叶鼎.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2(6):5l~53

[23] 龙腾锐,张智.周边进出水沉淀池配水渠的计算[J].中国给水排水,1994 (3):34~35

[24] 才振刚.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J].广东科技,2009:11~17

[25] 罗维,项立新.周边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 (10):39~41

[26] 王秀朵.关于辐流式二沉池设计的探讨[J]. 天津市政工程,1992(3):35-38

[27]张卫东,程赟林.辐流式二沉池集水槽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J]. 国外建材科技,2005,26(2):61~63

[28] 崔玉川,刘振江,张绍怡等. 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90~392

[29] Krebs P ,Vischer D ,Gujer W .Inlet structure design for final clarifier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995,121(3):555~564

[30] Ji Z et al . A dynamic solids inventory mode for activated sludge systems [J].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eh.1996,68(3):329~337

[31] 丛丽,杨艳铃,李圭白. 浑水异重流与沉淀设备选型[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36(11): 1558~1560

致谢

大学四年的时光在不知不觉间已慢慢地从指缝中溜走,在我们都还来不及回味其中美好的时候,她只留给了我们那稍纵即逝的背影。仿佛这最后的毕业设计是我们最后的战役一样,我们满怀着激情,等待着最后的号角声起。

本文是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杨老师那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求实负责的工作作风都使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从杨老师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丰富的学养、求实的态度、勤奋的精神,这都成为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在此,谨向杨晓汾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大学这四年来对我的悉心培养,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能尽情徜徉,在单调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注入新的元素,让我的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同仁们和老师们,是你们,让我变得不再孤军奋战,是你们,让我变得更加坚强。感谢你们!

最后由衷的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老师!

辐流式沉淀池地设计全参数

辐流式沉淀池 1.设计数据 (1)池子直径(或正方形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一般采用6-12. (2)池径不宜小于16m。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0. (4)一般均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静水头排泥设施。(5)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20,m)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进出水的不是方式可分为: ①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②周边进水中心出水 ③周边进水周边出水 (7)池径小于20m,一般采用中心转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池子中心走道板上,池径大于20m时,一般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桁架的外缘 (8)刮泥机的旋转速度一般为1-3r/h,外周刮泥板的线速不超过3m/min,一般采用1.5m/min. (9)在进水口的周围应设置整流板,整流板的开口面积为过水断面积的6%-20%。 (10)浮渣用浮渣刮板收集,刮渣板装在刮泥机桁架的一侧,在出水堰前应设置浮渣挡板, (11)周边进水的辐流式沉淀池是一种沉淀效率较高的池型,与中心进

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相比,其设计表面负荷可提高1倍左右。 2.计算公式 辐流式沉淀池取池子半径1/2处的水流断面座位计算断面,计算公式如 (1),周边进水沉淀池的计算公式如(2) (1) ①沉淀部分水面面积(F/m 2) F=Qmax/n.q(Q=最大设计流量n=池子个数 q=表面负荷) ②池子直径(D/m) D=πF 4 ③沉淀部分有效水深(h/m) h=q.t (t=沉淀时间) ④沉淀部分有效容积V=Q/n ×t ⑤污泥部分所需容积(V/m3) V=SNT/1000 (S=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采用0.3-0.8) N=设计人口数 T=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 ) 或者 V=Z K T C C Q )100(10086400)21(0ργ-??-(C1=进水悬浮物浓度,C2=出水的t/m3,K Z =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r=污泥容重,p 0=污泥含水率) ⑥ (以下为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④池长(L/m_) L=vt.3.6 (v=最大设计流量时的水平流速) ⑥池子个数(或分格数)(n/个) n=B/b (b=每个池子(或分格)宽度) ⑦污泥部分所需容积(V/m3) V=SNT/1000 (S=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采用0.3-0.8) N=设计人口数 T=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 ) 或者 V=Z K T C C Q )100(10086400)21(0ργ-??-(C1=进水悬浮物浓度,C2=出水的t/m3,K Z =生

二沉池设计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水资源----------------------------------------------------------------------------2 二、设计背景--------------------------------------------------------------------------2 三、水污染处理技术发展状况-------------------------------------------------------3 四、设计意义和目的-----------------------------------------------------------------5 五、设计内容-------------------------------------------------------------------------6 六、设计要求-------------------------------------------------------------------------6 第二章设计参数选择 -------------------------------------------------------------------------6第三章工艺计算 一、主要尺寸计算-------------------------------------------------------------------7 二、进水系统计算-----------------------------------------------------------------10 三、出水部分计算-----------------------------------------------------------------11 四、排泥部分计算----------------------------------------------------------------14 五、设计工艺分析及讨论---------------------------------------------------------15 六、设计感想------------------------------------------------------------------------17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如下[1]: (1)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大于6; (2)池径不宜小于16m ;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m ; (4)一般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净水头排泥设施; (5)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20m )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停留时间2.5~3h ; (7)表面负荷:0.6~1.5m 3/(m 2·h )。 4.5.3设计计算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过程如下[1]: (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 nq Q F = 式中: Q —设计日平均流量m 3/h ; 池数(个) —n ,本设计设置2座沉淀池; q —表面负荷,m 3/(m 2·h),本设计取1.5m 3/(m 2 ·h) 23333.31111.1m 2 1.5 Q F nq ===? (2)池子直径 37.62m D === 采用周边传动吸泥机,为了符合型号规格,取直径为 m 37=D ,由《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版) 》第11册P592查知(D >20,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选取周边传动吸泥机37-ZBG ,其性能参数如下表8示: 表8 35-ZBG 性能参数

(3)实际水面面积 22 2 m 67.10744374=?=='ππD F 实际负荷 323222443333.3m /m h 1.6m /m h 237 Q q n D ππ?==?=???()() (4)沉淀区有效水深 qt h =2 式中: 2h —沉淀区有效水深,m ; t —沉淀时间,1.5~4.0h ;取3.0h 2 1.6 3.0m 4.8m h qt ==?= (5)校核径深比2377.74.8 D h ==,在6—12内,符合要求 (6)沉淀部分有效容积 333333.3'3m 4999.95m 2 Q V t n = =?= (7)沉淀区的容积 n SNT V 1000= 式中: S —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为0.3~0.8,取=S 0.8 L/(人·d ) N —设计当量人口数,=N 25万 T —两次清除污泥像个时间,d ;取h 2=T n —沉淀池座数,2=n

【精品】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1、每座池表面积A1(m^2) Qmax=2450 n=2q0=2 A1=Qmax/(n*q0)=612.5 其中: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h) n——池子数(座) 表面负荷(m^3/(m^2*h)),见设计参数 q0—— 2、池径D(m) π=3.14 D=SQRT(4A1/π)=27.9取28 3、有效水深h2(m) t=1.5 h2=q0*t=3 其中:t——沉淀时间(h),见设计参数 4、沉淀区有效容积V'(m^3) V'=A1*h2=1837.5 5、污泥量W(m^3) S=0.5N=340000T=4 W=SNT/(1000*24*n)=14.2 其中:S——每人每日污泥量(L/(p*d)),一般0.3~0.8 N——设计人口数(p) T——两次排泥的时间间隔(h),见设计参数 6、污泥斗容积V1(m^3) r1=2r2=1а=60 R=D/2=14 h5=(r1-r2)*tgа=0.3 V1=π*h5*(r1^2+r1*r2+r2^2)/3= 2.3 其中:r1.r2——泥斗上下部半径(m) R——池半径(m) а——泥斗壁与底面夹角(度) h5——泥斗高度(m) 7.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V2(m^3) i=0.05 h4=(R-r1)*i=0.60 V2=π*h4*(R^2+R*r1+r1^2)/3=142.2 其中:i——池底坡度,一般0.05~0.10

h4——底坡落差(m) 8.池高H(m) h1=0.3h3=0.5 H=h1+h2+h3+h4+h5=4.7 其中:h1——超高(m),一般0.3 h3——缓冲层高(m),一般非机械排泥时0.5,机械排泥时高出刮泥板0.3 9.径深比校核 D/h2=9.3 说明:D/h3应介于6~12

城市污水处理中的沉淀池工艺设计

水污染工程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一. 基本情况 设计规模:日处理城镇污水10 万m3 处理工艺:污水处理采用氧化沟工艺设计内容:针对进出水要求,提出合理可行的污水处理工艺;针对工艺中的沉淀池进行设计计算;针对工艺中的沉淀池进行工艺设计 设计结果:设计说明书,CAC设计图纸2张(包括:(1)处理工艺流程图(2)构筑物工艺图) 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进出水水质指标情况,特别是对氮、磷的去除,在初步讨论阶段,通过对A2/O 工艺和氧化沟在实际运行条件下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比较论证,最终确定选用氧化沟作为污水处理主体工艺,用于脱氮除磷并去除COD Cr、BOD5。 二. 污水水质及污水处理程度 进水水质:pH值6-8 ;BOD= 180mg/L ;COD=250 mg/L; SS=300 mg/L; NH-N=30 mg/L;T=25 C 出水水质:pH值6-8 ; BOI5<30mg/L; COD<100mg/L; SS<30mg/L NH3-N<3 mg/L;T=20 C 三.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设计进行 (1 )污水处理后必须达到排放标准。 (2)要尽量采用成熟的、先进的、可靠的、效率高的处理技术。城市污水处理成熟的处理路线一般为:预处理、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和污泥处理,其中核心部分二级处理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去除有机污染物,而且要求能够脱N除P,主要技术有A-B法,A2/0法,SBR法,氧化沟法等。 (3)防止处理污染物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或污染转移。要避免和抑制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特别是剩余污泥的处理。设置溢流、事故排除口应慎重合理。 (4)要充分利用和回收能源。污水处理高程安排应尽量考虑利用自然地势。 (5)处理量较大时宜选择连续处理工艺。 (6)处理量较小时宜选用间歇处理工艺。 (7)尽可能回收利用有用物质。 四. 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1)此废水具有如下特点: (a)BOD5/COD Cr=150/250=0.6 ,说明废水可生化性很好;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讲解

《环保设备设计及应用》课程设计 题目: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12-环保设备班 姓名:陈艳云、洪小云、庄煜倩 学号:1216022103、1216022106、1216022154 二○一五年六月十日

目录 设计任务及要求 (1) 1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简介 (1) 2 沉淀池基本参数计算 (3) 2.1设计参数要求 (3) 2.2基本参数计算 (3) 2.3中心进水管的计算 (5) 2.4出水堰的计算 (5) 2.5扩散筒 (6) 3 驱动机构设计 (6) 3.1传动装置的选择 (6) 3.2驱动机构选择 (7) 3.3传动轴计算 (9) 3.4齿轮的设计 (9) 4 中心传动竖架设计 (12) 4.1中心传动竖架结构 (12) 5 刮臂和刮板设计 (14) 5.1刮板 (14) 6 设计小结 (16) 7 小组分工 (17) 参考文献 (18) 成绩评定 (18) 附件 (19)

设计任务及要求 (1)设计普通辐流式沉淀池,在设计过程中熟悉和掌握辐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及过程。 (2)根据设计任务拟订总体设计方案;按工作状态分析、计算和确定零部件的型 号或主要尺寸;考虑安装、使用维护等问题进行结构设计;绘制整体装配图和零部件工作图;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等。 (3)每小组学生应完成: A.整体装配图1张(A3号); B.零部件工作图不少于3张; C.设计说明书1份,不少于6000字。 1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简介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呈圆形或正方形,直径(或边长)一般为6~60m,最大可达100m,中心深度为2.5~5.0m,周边深度1.5~3.0m,污水从辐流式沉淀池的中心进入,由于直径比深度大得多,水流呈辐射状向周边流动,沉淀后的污水由四周的集水槽排出。由于是辐射状流动,水流过水断面逐渐增大,而流速逐渐减小。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大多采用机械排泥(尤其是当池径大于20m时),将全池沉积污泥收集到中心污泥斗,再借静水压力或污泥泵排出。刮泥机一般为桁架结构,绕池中心转动,刮泥刀安装在桁架上,可中心驱动或周边驱动。 下图为中心进水周边出水机械排泥的普通辐流式沉淀池。池中心处设中心管,污水从池底进入中心管,在中心管周围常有用穿孔板围成的流入区使污水能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为阻挡漂浮物,出水堰前端可加设挡板及浮渣收集与排出装置。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的工艺设计 4.1 配水系统的设计 配水系统的设计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的关键所在。周进式辐流式二沉池的只有沿圆周各点的进出水量一至,布水均匀,才能发挥其优点。而常用的配水系统为配水槽和布水孔。 4.1.1 配水槽的设计 目前的配水槽大多采用环状和同心圆状如图,也有牛角配水槽如图。布水孔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布水孔间距有等距,也有不等距。 图3.3 环状配水槽图3.4 牛角配水槽由于配水槽是混凝土施工,宽度曲线的施工精度不容易保证,牛角配水槽不易实现,因此本次设计选用环形平底配水槽,布水孔孔径和孔距不变的配水系统。孔径为800mm,孔距为1040mm,并在槽底设短管,且短管长度为50~100mm。配水槽宽600mm。 根据结构设计分析,配水槽底厚一般为壁厚度的2倍,分别为0.3m和0.15m。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为(从沉淀池池壁边计算)δ2 B(δ为配水槽壁和集水 + +b 槽堰壁厚度)。 4.1.2 进水区挡水裙板的设计 挡水裙板延伸至水面下1.5m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与池壁的距离

与配水槽的宽度相等。 4.2 出水装置的设计 出水装置由集水槽和挡板组成。 4.2.1 二沉池集水槽的设计 二沉池集水槽是污水沉淀过程中泥水、固液分离的最后一道环节和工序,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 常见有3 种布置形式: 置双侧堰式、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见图3.5。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均为单侧堰进水, 设计堰上负荷基本一致, 从构造和水力条件来看, 两者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置双侧堰式的集水槽因堰上负荷小、出水水质好而应用较多。但在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发现双侧堰进水集水槽主要存在2个现象[27]: (1) 集水槽两侧水质检测时, 侧水质优于外侧。 (2) 因集水槽平衡孔开孔过大使三角堰均匀集水作用降低。 置双侧堰式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图3.5 二沉池集水槽布置形式 在实际运行中, 可常观察到一种现象:靠近池壁的出水溢流堰一侧, 挟带较多的活性污泥絮体杂质, 而侧出水溢流堰的絮体杂质相对较少。侧溢流堰的出水优于外侧溢流堰,因此本设计采用置单侧堰进水。 集水槽设自由溢流堰,溢流堰严格水平,即可保证水流均匀,又可控制沉淀

辐流式沉淀池课程设计

目录一,任务书 二,实践设计方案简介 1.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的构造 2.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三,环保设备草图及说明 四,设备主题设计、计算以及选型1.设计前提 2. 设计计算过程 3.刮泥机选型及实物图 4.辐流式初沉池实物图 五,设计结果概述或一览表 六,对本设计设计的评述 七,参考文献 八,附图

二.实践设计方案简介 沉淀池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常规水处理构筑物,在水处理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水处理中最基本方法的沉淀法,在水处理的不同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沉淀池及其排泥机构的研究日益受到给排水工作者的重视。本次对辐流式沉淀池的各部分的结构和尺寸进行了设计。 在进行污水处理工程时,应充分考虑辐流式沉淀池的优点及缺点,最大程度上设计出高效率、投资少的实际可行方案。在这次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中,我们将根据沉淀池的性能及结构设计沉淀池参数说明及参数选取、沉淀池结构计算、沉淀池配套设备选取等内容,最好的整理出一套完美的辐流式沉淀池方案。 设计前提: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最大流量为Qmax10000m3 /d,设计人口N=6万人。采用机械刮泥。 1.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的构造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呈圆形或正方形,直径一般为6~60m,最大可达100m,中心深度为2.5~5.0m,周边深度1.5~3.0m。污水从辐流式沉淀池的中心进入,由于直径比深度大得多,水流呈辐射状向周围流动,沉淀后的污水由四周的集水槽排出。由于是辐射状流动,水流过水断面逐渐增大,而流速逐渐减小。 辐流式沉淀池大多数采用机械刮泥(尤其直径大于20m时,几乎全用机械刮泥),将全池沉淀污泥收集到中心泥斗,再借静压力或排泥泵排出。刮泥机一般为架结构,绕池中心转动,可中

三种沉淀池设计计算设计参数

平流式沉淀池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平流式沉淀池表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水流在进水区经过消能和整流进入沉淀区后,缓慢水平流动,水中可沉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沉淀区出水溢过堰口,通过出水槽排出池外。 平流式沉淀池基本要求如下: (1)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30~5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多为2.5~3.0m。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4:1,长深比为8~12。 (2)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的纵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于0.01,一般为0.01~0.02。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能大于1.2m/min,一般为0.6~0.9m/min。 (3)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1~3m3/(m·h),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作为二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 (4)人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人流方式有溢流堰一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孑L人流一挡板组合式、淹没孔人流一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人流一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使用穿孔整流墙(板)式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孔口处流速为0.15~0.2m/s,孔口应当做成渐扩形状。 (5)在进出口处均应设置挡板,高出水面0.1~0.15m。进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不应小于0.25m,一般为0.5~1.0m;出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一般为0.3~0.4m。进口处挡板距进水口0.5~1.0m,出口处挡板距出水堰板0.25~0.5m。 (6)平流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使用穿孔管排泥。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内,也可布置在水平池底上。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排。大型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设置刮泥机,将池底污泥从出水端刮向进水端的污泥斗,同时将浮渣刮向出水端的集渣槽。 (7)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5m,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例: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最大设计流量Q=0.2m3/s,设计人数N=10万人,沉淀时

二沉池计算

运行方式和处理效果。 二沉池是以沉淀、去除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获得澄清的处理水为其主要 目的。二沉池有别于其它沉淀池,其作用一是泥水分离(沉淀)、二是污泥浓缩, 并因水量、水质的时常变化还要暂时贮存活性污泥。 热门通常处理系统的建设费用是和系统处理构筑物的容积大小成正比的,所以二沉 池的设计计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整个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处理效果和建设费用 的大小。 一般二沉池有辐流式、平流式、竖流式三种形式,池型有圆形、方形。在过去 多年中,对沉淀池的研究较为欠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设计单位(水处理公司) 都有自己的标准或方法,这些技术并不总是有明确的理论论证,常常也会发生矛盾。 目前世界范围内都要求在经济负荷下,提高出水质量标准,由此对沉淀池的作 用进行了重新研究,并对过去已经承认了的参数产生了疑问。 1影响二沉池运行设计的几个主要因素 二沉池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有些因素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在沉淀 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1)污水:流量、水温;(2)沉淀池:表面积和出流量、

池高度、溢流堰长度地点和负荷、进水形式、池型、污泥收集系统、水力条件、水波和自然风影响;(3)污泥:负荷、区域沉淀速度、污泥体积指数、硝化程度;(4)生物处理情况:活性污泥模式、BOD负荷; 在浓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1)污水:混合液流量;(2)池体:池表面积、池高、污泥收集系统;(3)污泥:沉速(ZSV)、SVI、混合液浓度和负荷、回流比、污泥槽高度。 欲获得满意的二沉池运行效果,就必须适当的满足二沉池运行的诸多的条件,就目前研究的情况,设计中主要考虑因素有如下几点: 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 在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的特性,特别是污泥的沉降性能,直接影响着二沉池的工艺设计与运行。 衡量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参数有二个:一是污泥指数SVI(mL/g);二是污泥沉降比:SV%。 SVI的物理意义是:曝气池出口混合液经30min静沉后,每克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的容积(mL)。 SV%又称30分钟沉降比,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 分钟后所形成的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 SVI、SV%与混合液污泥浓度MLSS(g/L)之间有下列关系:

二沉池设计(DOC)

课程设计 题目某城市11×104m3/d污水处理厂 设计——二沉池设计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吴运鹏 学号 20122122186 指导教师卫静许伟颖 二O一五年七月二十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吴运鹏学号20122122186 题目某城市11×104m3/d污水处理厂设计——二沉池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内容 (1)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比选,并对工艺构筑物选型做说明; (2)主要处理设施二沉池的工艺计算; (3)确定污水处理厂平面和高程布置; (4)绘制主要构筑物图纸。 二、课程设计应完成的工作 (1)确定合理的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并对所选择工艺构筑物选型做适当说明; (2)确定主要处理构筑物二沉池的尺寸,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 (3)绘制主要处理构筑物二沉池的设计图纸。

课程设计评语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吴运鹏学号20122122186 题目某城市11×104m3/d污水处理厂设计——二沉池设计指导小组或指导教师评语: 评定成绩 2015年7月31日指导教师

目录 1总论 (2) 1.1设计简介 (2) 1.2设计任务和内容 (2) 1.3基本资料 (2) 1.3.1处理水量及水质 (2) 1.3.2 处理要求 (2) 1.3.3 处理工艺流程 (2) 1.3.4 气象与水文资料 (3) 1.3.5 厂区地形 (3) 2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确定 (4) 3 处理构筑物设计 (5) 3.1设计要求及参数 (5) 3.2设计计算 (5) 3.2.1二沉池主要尺寸的计算..............…………………………….…..…….. .5 3.2.2贮泥容积的计算 (7) 3.3进出水设计 (8) 3.3.1二沉池进水设计 (8) 3.3.2二沉池出水设计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辐流式沉淀池设计

课程设计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污水处理厂沉淀池设计 二、设计内容: 某小区的生活污水量为7000 m3/d,变化系数为,COD Cr 450 mg/l,BOD5 220 mg/l,SS 370 mg/l,采用二级处理,处理后污水排入三类水体。通过上述参数设计该污水处理厂的初次沉淀池。未提供的参数按照设计规范自行选取。 根据上述参数完成污水处理厂沉淀池的设计计算书及相关图纸绘制。 三、设计要求: 1.设计计算书主要内容: (1)设计依据:设计任务和基础资料。 (2)各主要构筑物的设计参数、计算公式、计算过程与结果,主要设备的设计选型计算、规格等。 (3)设计完成后,针对所设计内容与同组同学比较各类沉淀池的特点。2.绘制图纸: 绘制能够清楚表达沉淀池结构的图纸,至少包括主视图、俯视图、剖面图。3.设计时间:贵州大学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 四.设计计算说明书和图纸均鼓励采用计算机制作。 五.参考文献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高廷耀,高等教育出版社 排水工程(下),张自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分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目录 前言 (4)

一、设计内容 (5) 二、设计要点及有关参数 (5) 1、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要点 (5) 2、有关参数计算 (6) (1)沉淀池的表面积、直径等基本参数计算 (6) (2)中心进水管的计算 (7) (3)出水堰的计算 (7) (4)配水花墙的计算 (7) (5)穿孔挡板的计算 (8) (6)出水管管径的计算 (8) (7)集水槽的计算 (8) 3、部分建筑物材料及其尺寸 (9) 4、与同组的比较 (9) 三、设计图纸 (10) 前言: 沉淀即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沉降性能,在重力场的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沉淀池是废水处理工程中分离悬浮物的一种主要处理构筑物,在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应用普遍。 初沉池有四个作用:去除 50~60%的 SS;使污水 BOD5降低 25~

竖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竖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按水流方向划分,沉淀池可分为平流式、辐流式和竖流式三种,还有根据“浅层理论”发展出来的斜板(管)沉淀池。 设置沉淀池的一般要求有哪些 (1)沉淀池的个数或分格数一般不少于2个,为使每个池子的人流量均等,要在人流口处设置调节阀,以便调整流量。池子的超高不能小于0.3m,缓冲层为0.3m~0.5m。 (2)一般沉淀池的停留时间不能小于1h,有效水深多为2~4m(辐流式沉淀池指周边水深),当表面负荷一定时,有效水深与沉淀时间之比也为定值。 (3)沉淀池采用机械方式排泥时,可以间歇排泥或连续排泥。不用机械

排泥时,应每日排泥,初沉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沉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后不应小于0.9m。 (4)采用多斗排泥时,每个泥斗均应没单独的排泥管和阀门,排泥管的直径不能小于200mm。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采用方斗时不能小于60°,采用圆斗时不能小于55 (5)当采用重力排泥时,污泥斗的排泥管一般采用铸铁管,其下端伸入斗内,顶端敞口伸出水面,以便于疏通,在水面以下1.5~2.0m处,由排泥管接出水平排泥管,污泥借静水压力由此管排出池外。 (6)使用穿孔排泥管排泥时,排泥管长度应在15m以内,排泥管管径150~200mm,孔径15~25mm,孔眼内流速4~5m/s,孔眼总面积与管截面积的比值为0.6~0.8,孔眼向下成45°~60°交错排列。为防止排泥管堵塞,应设压力水冲洗管,根据堵塞情况及时疏通。

(7)进水管有压力时,应设置配水井,进水管由配水井池壁接人,且应将进水管的进口弯头朝向井底。沉淀池进、出水区均应设置整流设施,同时具备刮渣设施。 (8)沉淀池的出水整流措施通常为溢流式集水槽,出水堰可用三角堰、孔眼等形式,普遍采用的是直角锯齿形三角堰,堰口齿深通常为50mm,齿距为200mm左右,正常水面应当位于齿高的1/2处。堰口设置可调式堰板上下移动机构,在必要时可以调整。 (9)沉淀池最大出水负荷,初沉池不宜大于2.9L/(s·m),二沉池不宜大于1.7 L/(s·m)。在出水堰前必须设置收集与排除浮渣的措施,如果使用机械排泥,排渣和排泥可以综合考虑。

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讲解

二沉池设计计算 本设计采用机械吸泥的向心式圆形辐流沉淀池,进水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1?沉淀时间1.5?4.0h,表面水力负荷0.6?1.5m3/(m2?h),每人每日污泥量12?32g/人d,污泥含水率99.2?99.6%,固体负荷 < 150kg/(m2 *d) 2.沉淀池超高不应小于0.3m 3.沉淀池有效水深宜采用2.0? 4.0m 4.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闸阀和排泥管,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倾角,方斗宜为60°圆斗宜为55° 5.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 6.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7.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 1.7L / (sm)。 9、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10、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11、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 min。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米用多斗排

泥。

12、 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 ;机械排泥时,应根据 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 0.3m 。 13、 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2.2设计计算 设计中选择2组辐流沉淀池,每组设计流量为 0.325m 3 s 1、沉淀池表面积 _基=0.65 3600 = 780m 2 nq 2汉 1.5 式中 Q ——污水最大时流量,m [;s ; q' --- 表面负荷,取1.5m 3 m 2 h ; n ――沉淀池个数,取2组 池子直径: 2、实际水面面积 D 2 二竺=804.25m 2 4 4Q max 4 0.65 3600 3 2 头际负何q ma x 2 1.45m 3/(m 2 ? h),符合要求 wD 2 2兀汉 322 3、沉淀池有效水深 I m = qt 式中t ——沉淀时间,取2h 。 h^ 1.5 2 = 3.0m 二 31.52m 取 32 m 。 4 780 ,3.14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

3.6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 3.6.1设计参数 1、二沉池的设计按照以下规范: 6.5.1二沉池的设计满足以下数据 表6.5.1沉淀池设计数据 6.5.2沉淀池的超高不应小于0.3m。 6.5.3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宜采用2.0?4.0m。 6.5.4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和排泥管。污泥斗的斜壁 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宜为60°,圆斗宜为55°。 6.5.5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除设机械排泥的宜按4h的污泥量计算夕卜,宜按 不大于2d的污泥量计算。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 不大于2h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生物膜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 池污泥区容积,宜按4h的 污泥量计算。 6.5.6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6.5.7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 1.5m ; 二 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 1.2m,活性污泥法 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6.5.8初次沉淀池的出口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 2.9L/(s ? m);二次沉淀池 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1.7L/(s ? m)。 6.5.9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6.5.12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 50m; 2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 大于3m/min。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3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 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4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2、设计流量Q=3.0m3/s=10800m3/h 水力表面负荷q=0.9m3/m2.h,沉淀时间2h 3、污泥回流比R=50%,SVI=83.3

竖流式沉淀池地设计说明书

竖流式沉淀池设计 一、前言 竖流式沉淀池又称立式沉淀池,是池中废水竖向流动的沉淀池。池体平面图形为圆形或方形,水由设在池中心的进水管自上而下进入池(管中流速应小于30mm/s),管下设 伞形挡板使废水在池中均匀分布后沿整个过水断面缓慢上 升(对于生活污水一般为0.5-0.7mm/s,沉淀时间采用1-1.5h),悬浮物沉降进入池底锥形沉泥斗中,澄清水从池四周沿周边溢流堰流出。堰前设挡板及浮渣槽以截留浮渣保证出水水质。池的一边靠池壁设排泥管(直径大于200mm)靠静水压将泥定期排出。竖流式沉淀池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排泥容易,缺点是深度大,施工困难,造价高。常用于处理水量小于20000m3/d的污水处理厂。 理论依据:竖流式沉淀池中,水流方向与颗粒沉淀方向相反,其截留速度与水流上升速度相等,上升速度等于沉降速度的颗粒将悬浮在混合液中形成一层悬浮层,对上升的颗

粒进行拦截和过滤。因而竖流式沉淀池的效率比平流式沉淀池要高。 二、设计容: 某小区的生活污水量为7000 m3/d,变化系数为1.65 ,COD Cr 450 mg/l, BOD5 220 mg/l,SS 370 mg/l,采用二级处理,处理后污水排入三类水体。通过上述参数设计该污水处理厂的生物处理工艺的初次沉淀池。 三、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在竖流式沉淀池中,污水是从下向上以流速v作竖向流动,废水中的悬浮颗粒有以下三种运动状态:①当颗粒沉速u>v时,则颗粒将以u-v的差值向下沉淀,颗粒得以去除; ②当u=v时,则颗粒处于随遇状态,不下沉亦不上升;③当u

辐流式沉淀池原理介绍

辐流式沉淀池原理介绍 辐流式沉淀池一般为直径较大(20~30m)的圆池,最大直径达100m。中心深度为2.5~5.0m,周边深度为1.5~3.0m。污水从池中心进入,由于直径比深度大得多,水流呈辐射状向四周周边流动,沉淀后污水往四周集水槽排出。由于是辐射状流动,水流过水断面逐渐增大,水流速度逐步减小。池中心处设中心管,污水从池底进入中心管,或用明槽自池的上部进入中心管,在中心管的周围常有穿孔障板围成的流入区,使污水能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为阻挡漂浮物质,出水槽堰口前端宜加设挡板及浮渣收集与排出装置。 流式沉淀池大多采用机械刮泥(尤其在池直径大于20m时,几乎都用机械刮泥),将全池的沉积污泥收集到中心泥斗,再借静压力或污泥泵排除。刮泥机一般是一种桁架结构,绕中心旋转,刮泥刀安装在桁架上,可中心驱动或周边驱动。此时,池底坡度为0.05,坡向中心泥斗,中心泥斗的坡度为0.12~0.16。除了常用的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池外,还有周边进水、中部出水和外周边进水、内周边出水的辐流池。 除了机械刮泥的辐流式沉淀池外,也可以将辐流沉淀池建成方形,污水沿中心管流入,池底设多个泥斗,使污泥自动滑进泥斗,形成斗式排泥。这种情况大多用于直径小于20m的小型池。 流式沉淀池的有效水深一般不大于4m,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小于6,一般为6~10。采用机械刮泥时,沉

淀池的缓冲层上缘应高出刮泥板0.3m,刮泥机械活动桁架的转数为每小时2~3 次。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方法很多,国内目前多采用与平流沉淀池相似的方法,取池半径1/2处的水流断面作为沉淀池的设计断面。也有采用表面负荷进行计算的。对生活污水或与之相似的污水进行处理的表面负荷可采用2~3.6m3/(m2·h),沉淀时间为1.5~2.0h。

辐流式沉淀池设计报告书

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流 式 沉 淀 池 的 设

目录 第1章总论..................................................... 1…… 1.1设计任务书 (1) 1.2沉淀池的概述................................... ::.?.:::.. (1) 1.3辐流式沉淀池................................... : (1) 1.3.1普通辐流式沉淀池 (1) 1.3.2向心辐流式沉淀池 (2) 1.3.3辐流式沉淀池的优缺点及使用条件 (2) 1.4二次沉淀池................................... :.?/.::: .. (3) 第2章沉淀池的计算 ...................................... .....?. (3) 2.1设计参数..............................................::::.?.::::3 2.2计算公式....................................... .?.?.:::二 (3) 2.3实例应用 (4) 2.3.1沉淀池尺寸计算......................................... .?.: (4) 2.3.2进水的计算........................................ :.-.; .. (5) 2.3.3出水部分设计........................................ ::: .. (6) 2.3.4排泥部分设计 (7) 2.4沉淀池配套设备选取 (7) 第3章沉淀池主要结构尺寸及结果表 (8)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如下⑴: (1) 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大于 6; (2) 池径不宜小于16m ; (3) 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m ; (4) 一般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净水头排泥设施; (5) 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 20m )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 停留时间2.5~3h; (7) 表面负荷:0.6~1.5m 3 / (m 2 ? h )。 4.5.3设计计算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过程如下⑴: (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 -Q nq 式中: Q —设计日平均流量 m 3/h ; n —池数(个),本设计设置2座沉淀池; q —表面负荷,m 3 /(m 2 ? h),本设计取 1.5 m 3 /(m 2 ? h) (2)池子直径 采用周边传动吸泥机,为了符合型号规格,取直径为 D =37m ,由《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版)》第11册P592查知(D> 20,采用周 边传 动的刮泥机),选取周边传动吸泥机ZBG-37,其性能参数如下表8示: 表8 ZBG-35性能参数 规格 池 周边 电机 压缩 生产厂 nq 3333.3 2 1.5 2 =1111.1m 二 37.62m D 4 1111.1 JI

实际负荷 (4)沉淀区有效水深 h 2 二 qt 式中: h 2 —沉淀区有效水深,m ; t —沉淀时间,1.5~4.0h ;取 3.0h h 2 = q t =1 . 6 3.0m 4.8m (5) 校核径深比h 2 土"7 ,在 er 内,符合要求 (6) 沉淀部分有效容积 Q 3333.3 3 3 V' t 3m = 4999.95m n 2 (7) 沉淀区的容积 SNT 2 (3)实际水面面积 二D 2 2 = 1074.67 二 37 4Q 2 n 二 D 4 3333.3 3, / 2 m / (m 2 u 37 2 ?h) = 1.6m 2 h)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样本

辐流式二沉池设计参数 辐流式二沉池设计参数如下[1]: (1)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一边)与有效水深比值不不大于6; (2)池径不适当不大于16m ; (3)池底坡度普通采用0.05~0.1m ; (4)普通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高或净水头排泥设施; (5)当池径(或正方形一边)较小(不大于20m )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停留时间2.5~3h ; (7)表面负荷:0.6~1.5m 3/(m 2·h )。 4.5.3设计计算 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过程如下[1]: (1)沉淀某些水面面积 nq Q F = 式中: Q —设计日平均流量m 3/h ; 池数(个) —n ,本设计设立2座沉淀池; q —表面负荷,m 3/(m 2 ·h),本设计取1.5m 3/(m 2 ·h) 23333.31111.1m 2 1.5 Q F nq = ==? (2)池子直径 37.62m D = = = 采用周边传动吸泥机,为了符合型号规格,取直径为 m 37=D ,由《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版) 》第11册P592查知(D >20,采用周边传动刮泥机),选用周边传动吸泥机37-ZBG ,其性能参数如下表8示:

表8 35-ZBG 性能参数 (3)实际水面面积 22 2 m 67.10744 374 =?= = 'ππD F 实际负荷 3 23222 443333.3m /m h 1.6m /m h 237 Q q n D ππ?= =?=???()() (4)沉淀区有效水深 qt h =2 式中: 2h —沉淀区有效水深,m ; t —沉淀时间,1.5~4.0h ;取3.0h 2 1.6 3.0m 4.8m h qt ==?= (5)校核径深比 237 7.74.8 D h ==,在6—12内,符合规定 (6)沉淀某些有效容积 333333.3'3m 4999.95m 2 Q V t n ==?= (7)沉淀区容积 n SNT V 1000= 式中: S —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普通为0.3~0.8,取=S 0.8 L/(人·d ) N —设计当量人口数,=N 25万

沉淀池设计计算Word文档

沉淀池设计计算 二沉池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后面,用于沉淀去除活性污泥或腐殖污泥(指生物膜法脱落的生物膜)。本设计二沉池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 4.4.1设计要求 (1)沉淀池个数或分格数不应少于两个,并宜按并联系列设计;(2)沉淀池的直径一般不小于10m;当直径大于20mm时,应采用机械排泥; (3)沉淀池有效水深不大于4m,池子直径与有效水深比值不小于6;(4)池子超高至少应采用0.3m; (5)为了使布水均匀,进水管四周设穿孔挡板,穿孔率为10%—20%。出水堰应用锯齿三角堰,堰前设挡板,拦截浮渣。 (6)池底坡度不小于0.05; (7)用机械刮泥机时,生活污水沉淀池的缓冲层上缘高出刮板0.3m,工业废水沉淀池的缓冲层高度可参照选用,或根据产泥情况适当改变其高度。 (8)当采用机械排泥时,刮泥机由绗架及传动装置组成。当池径小于20m时用中心传动,当池径大于20m时用周边传动,转速为1.0—1.5m/min(周边线速),将污泥推入污泥斗,然后用静水压力或污泥泵排除;作为二沉池时,沉淀的活性污泥含水率高达99%以上,不可能被刮板刮除,可选用静水压力排泥。

(9)进水管有压力时应设置配水井,进水管应由井壁接入不宜由井底接入,且应将进水管的进口弯头朝向井底。 4.4.2设计参数 (1)表面负荷取0.8—2m 3/m 2.h ,沉淀效率40%—60%; (2)池子直径一般大于10m ,有效水深大于3m ;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 (4)进水处设闸门调解流量,进水中心管流速大于0.4m/s ,进水采用中心管淹没或潜孔进水,过孔流速为0.1—0.4m/s ,潜孔外侧设穿孔挡板或稳流罩,保证水流平稳;出水处应设置浮渣挡板,挡渣板高出池水面0.15—0.2m ,排渣管直径大于0.2m ,出水周边采用双边90°三角堰,汇入集水槽,槽内流速为0.2—0.6m/s ; (5)排泥管设于池底,管径大于200mm ,管内流速大于0.4m/s ,排泥静水压力1.2—2.0m ,排泥时间大于10min 。 4.4.3设计计算 污水总量:5000m 3/d=0.058m 3/s ,单池设计流量为0.029m 3/s (1)主要尺寸计算 1)池表面积: A=q Q 'm ax 式中:A ——池表面积,m 2; Q max ——最大设计流量,m 3/s ; q '——水力表面负荷,本设计1.0m 3/m 2 ·h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