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简介及生活史喂养

合集下载

河蚌

河蚌
河蚌也可烧、烹、炖、煮,做成美食供人类享用。
河蚌是珍珠的摇篮,不仅可以形成天然珍珠,也可人工养育珍珠;珍珠是一种名贵的装饰品,而且还具有很 大的药用价值。珍珠可加工制成各种装饰品和工艺品,历来被视为珍宝,深受人们喜爱。珍珠又是名贵的药材, 单独制成粉后以其他物质配制而成的珍珠散、丸、丹、液等各种中成药,在医学临床上使用广泛,可治疗人体多 种疾病,疗效显著。2000年来,利用珍珠粉为原料配制成的各种高级化妆品和保健品,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幼虫有发达的闭壳肌,壳的腹缘各生有一强大的约钩,且具齿。腹部中央生有一条有粘性的细丝,称足丝。 壳侧缘生刚毛,有感觉作用。幼虫有口无肛门,可借双壳的开闭而游泳。
雌雄性图片区别(5张)淡水中鰟鮍鱼(Rhodaus sinensis)等,以长的产卵管插入蚌的入水管,产卵于蚌的 外套腔中。钩介幼虫也趁此接触鰟鮍鱼,寄生在鱼的鳃、鳍等处。鱼皮肤受其刺激而异常增殖,将幼虫包在其中, 形成囊状。幼虫通过外套膜上皮吸取鱼的养分。经2一5周,变态成幼蚌,破囊离鱼体,沉入水底生活。经5年方 达性成熟。以后仍继续生长。
口位前闭完肌下,为一横缝。口的两侧各有一对三角形唇片,大,密生纤毛,有感觉和摄食功能。口后为短 而宽的食道,下连膨大的胃,胃周围有一对肝脏,可分泌淀粉酶、蔗糖酶,有导管入胃。胃后为肠,盘曲于内脏 团中,后入围心脏,直肠穿过心室,肛门开口于后闭壳肌上,出水管附近。胃肠之间有一晶杆,为一细长的棒状 物,前端较粗,顶端形态变异较大,呈细尖、膨大、钩状、盘曲等。晶杆位于肠内,其前端突出于胃中,与胃盾 下部相接。晶杆可能为储存的食物,河蚌在缺乏食物条件下,24小时后晶杆即消失,重新喂食,数天后晶杆恢复 存在。
蚌的生殖季节一般在夏季,精卵在外瓣鳃的鳃腔内受精,直至钩介幼虫形成。受精卵由于母体的粘渡作用, 不会被水流冲出,而留在鳃腔中发育。故外瓣鳃的鳃腔又称育儿囊(marsupium)。

【三年级作文】养河蚌_300字

【三年级作文】养河蚌_300字

【三年级作文】养河蚌_300字
养河蚌
河蚌是一种生活在淡水河流中的贝类动物,它们外形像一个壳,壳内有两片贝壳,贝壳中生活着河蚌的身体。

河蚌生活在河底的泥沙中,它们的生活习惯是吸水,吃泥沙,可以把泥沙过滤掉,只吸取水中的营养物质。

在河底的泥沙中,河蚌会找到一个地方,立刻把自己的身体埋进去,然后它们的壳就完全埋在沙子中,这样就保护好了自己。

河蚌是守株待兔,它们有一个特别的饲养方法,那就是它们不用自己找吃的,它们只需要在水里摆上半个小纸杯,里面放一点食物,然后把纸杯盖在河蚌的身上,等一段时间后,打开纸杯,就能发现河蚌已经把里面的食物吃光了。

我小时候家里养了一只河蚌,每天我妈妈都给它换新饭,我就负责拍照,记录河蚌的成长。

刚开始养河蚌的时候,它的壳还很小,呈现了一个油葱的颜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蚌的壳慢慢长大,变得很亮很漂亮,变成了一个白色的壳。

河蚌的发育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它的外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壳变得非常大,身体也长得胖乎乎的,非常健康。

养河蚌不需要特别的地方,只需要一个容器装水,再放进去适量的食物,就可以养起来了。

河蚌非常容易繁殖,只要把河蚌放到水里,能吃到充足的食物,并保持水质清洁,它就会自己生出幼苗。

养河蚌不仅可以增加生活的乐趣,还能锻炼人的耐心和细心能力。

河蚌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生物,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欢乐。

我喜欢养河蚌,因为它不仅漂亮,而且很容易养活。

将来我还想继续养河蚌,让它们陪伴我成长。

养河蚌是一件简单又有趣的事情,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养,一定能得到满满的快乐和成就感。

河蚌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河蚌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河蚌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河蚌是一种可食用和观赏价值高的淡水贝类,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本文介绍了河蚌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首先,选择适合养殖的水域和河蚌种类非常重要,其中包括安全水质和适宜的温度。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河蚌的生长习性和饲养需求,例如饲料、养殖容器和维护等。

此外,合理管理养殖环境和疾病预防也是关键所在。

通过正确的养殖方法和适当的注意事项,我们可以获得良好的河蚌产量和品质,实现经济效益和满足市场需求。

正文:引言河蚌是淡水贝类中的一种,它们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养殖。

它们不仅可以作为食物供应,还具有观赏价值,特别适合养在园林池塘等水域中。

然而,在进行河蚌养殖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获得最佳的养殖效果。

1. 选择适宜的水域和河蚌品种河蚌需要一个适宜的水域进行养殖,水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清澈、无污染的水体是理想的选择,因为河蚌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此外,水体的温度也需要在适宜的范围内,通常为20℃至25℃之间。

另外,选择合适的河蚌品种也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河蚌品种有隐斗蚌、泥蚌等。

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和养殖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

2. 了解河蚌的生长习性和饲养需求了解河蚌的生长习性和饲养需求对于成功的养殖至关重要。

河蚌属于滤食性动物,主要以浮游生物和有机颗粒为食,因此需要提供适宜的饲料。

虽然河蚌可以在水体底部,如泥土中生长,但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养殖过程,我们可以使用养殖容器。

养殖容器应选用具有良好渗水性和通气性的材料,并保持适宜的水质和温度。

此外,定期清洗养殖容器以去除污物也是必要的。

3. 合理管理养殖环境和疾病预防养殖环境的合理管理可以促进河蚌的生长和繁殖。

我们可以加入适量的养殖土壤或底泥,以提供河蚌需要的营养和良好的生长环境。

此外,及时处理养殖容器中的杂草和防止青苔生长也是重要的养殖管理工作。

这些杂物和生物会占用养分,并阻碍河蚌的生长。

河蚌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河蚌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河蚌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河蚌养殖是一项古老而具有潜力的农业产业。

本文介绍了河蚌养殖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通过了解这些内容,养殖者可以更好地掌握河蚌养殖的技巧和要点,提高养殖的成功率和效益。

正文:引言河蚌(学名:Sinanodonta woodiana)又被称为长江蚌,是中国独有的淡水蚌类。

由于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广泛的食用价值,河蚌养殖成为许多农民和养殖户的一项重要产业。

本文将介绍河蚌养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养殖者更好地管理和经营河蚌养殖。

一、河蚌养殖方法1.选址与环境首先,选择适宜的水域为河蚌养殖。

一般来说,水质清澈、无污染,富含浮游生物的水域是理想的选择。

同时,还需确保水体水深达到一定标准,保证河蚌有足够的生存和繁殖空间。

2.河蚌育种河蚌的殖种有两种方法:天然自繁和人工繁殖。

在自然环境中,雌性河蚌会通过释放卵子,雄性河蚌通过释放精子,两者结合形成河蚌的胚胎,最终孵化出幼蚌。

但为了提高繁殖效果,养殖户也可以采取人工授精的方式进行河蚌育种。

3.孵化和育成将已受精的卵子在适宜的质地和条件下进行孵化。

一般来说,将卵子放入孵化箱中,保持一定的温度,同时添加合适的饵料供河蚌摄食。

需要注意的是,孵化箱内的水质要保持清洁,避免沉积物和废弃物对幼蚌的影响。

4.生长与饲养河蚌的生长需要提供丰富的氧气和食物供给。

为了增加河蚌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养殖户可以采用人工投喂和添加优质饲料的方式。

同时,定期检查水质和定量换水是确保养殖环境安全和良好的重要环节。

二、河蚌养殖注意事项1.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是河蚌养殖成功的关键。

定期检测水质的PH值、溶解氧、氨氮、硫化氢等指标,确保水体处于河蚌生存最适宜的状态。

同时,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处理鸟类、水生动物和病虫害等外界可能的威胁。

2.疾病防控河蚌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包括黏着虫、红潮、细菌感染等。

为了防控这些疾病,养殖户需要定期检查河蚌的生长状态,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河蚌养殖技术与管理

河蚌养殖技术与管理

河蚌养殖技术与管理河蚌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贝类,具有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河蚌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河蚌养殖的相关知识,包括河蚌的生态习性、养殖方法、管理技术等方面,希望对广大养殖者有所帮助。

一、河蚌的生态习性河蚌是一种淡水贝类,主要栖息在江河湖泊中,喜欢在泥沙中生长。

河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温、水质和养分,一般在水温15℃-30℃,PH值6.5-8.5,水深1.5-3米的环境下生长最佳。

河蚌喜欢吃浮游生物、藻类和有机物质等,因此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河蚌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

二、河蚌的养殖方法1、选址选择适宜的养殖场址是河蚌养殖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养殖场地要选择水流平稳、水质清洁、水深适中的地方。

同时,要注意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选择没有污染的水域进行养殖。

2、养殖设施河蚌养殖需要建造一些养殖设施,如筛网、养殖池、养殖箱等,以方便养殖者进行管理和养殖。

其中,养殖池是最基本的养殖设施,一般采用混凝土或塑料材料制成,大小和深度可根据养殖规模自行决定。

养殖箱则是用来分隔不同阶段的河蚌,以便管理和收获。

3、养殖方法(1)选苗选用优质的河蚌苗种是河蚌养殖的关键。

一般来说,选择个体健康、生长快、肉质鲜美的河蚌苗种进行养殖。

(2)投苗在养殖池中投放河蚌苗种,一般每平方米投放200-300只左右,密度不宜过高。

投苗后要及时加水,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污染。

(3)管理河蚌养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饲料管理:河蚌的饲料要选择优质、富含营养的鱼粉、豆粉、米糠等,每天喂食1-2次,每次喂食量要根据河蚌的生长情况适当调整。

②水质管理:水质是河蚌养殖的重要因素,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氨氮等,及时调整水质,避免水质污染。

③疾病防治:河蚌容易感染疾病,如贝类病毒病、细菌性疾病等,要及时发现和防治,避免疾病扩散。

(4)收获河蚌的收获时间一般在养殖3-4个月后,收获时要将河蚌捞出,清洗干净,去除泥沙和残留物,然后进行加工和销售。

河蚌的生活环境,河蚌的生长速度有多快

河蚌的生活环境,河蚌的生长速度有多快

河蚌的生活环境,河蚌的生长速度有多快回答1、自然环境:河蚌一般栖息在江河湖泊、池塘、小溪的泥质或沙质中。

2、人工养殖条件:微流水养殖,水深为2-3m左右,土质以粘土为宜,水体ph控制在7-8之间,水体透明度30cm左右,水温18-28℃左右,氧气溶解量在3-5mg/L以上,钙含量在10mg/L以上,亚硝酸盐含量在0.01-0.1mg/L之间。

一、河蚌的生活环境1、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中,河蚌一般栖息在江河湖泊、池塘、小溪等水域中的泥质、沙质或石砾之中。

当天气温度较高时,大部分露于泥外,当天气温度较低时,河蚌部分身体潜埋在泥沙中,前腹缘向下,后背缘向上,仅露出壳后缘部分进行呼吸摄食。

2、人工养殖(1)养殖水面不宜过小,以6000平方米为宜。

(2)养殖水体的水深以2-3m左右为宜,不能低于1m或高于5m。

(3)养殖水源要求充足,无污染,有毒物质含量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4)以微流水进行养殖为宜,有利于河蚌的生长。

(5)要求有充足的阳光照射。

(6)土质以粘土为宜,河土次之,黄土和泥沙土最差。

(7)水体ph以7-8为宜,水体透明度以30cm左右为宜,水温以18-28℃为宜,氧气溶解量要求在3-5mg/L以上(夏天在5mg/L以上,冬天在3mg/L以上)。

(8)水体钙含量在10mg/L以上,亚硝酸盐含量在0.01-0.1mg/L 之间。

(9)水体氨氮含量不宜超过2mg/L,同时不宜低于0.1mg/L。

二、河蚌的生长速度有多快1、河蚌的具体生长速度与河蚌品种、养殖水体条件、管理方法等因素有关。

2、在《两种河蚌在不同水体中生长比较》一文中,对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的生长速度进行了比较,其中三角帆蚌在池塘中放养时,一年增重量为42g,在石舀湖中放养时,一年增重量为37.2g。

而褶纹冠蚌在池塘中放养时,一年增高量为221.1g,在石舀湖中放养时,一年增重量为42.6g。

3、河蚌在第一年11月份至第二年4月初这段时间里,体重变化不大,这说明在此期间,河蚌基本不生长。

河蚌简介及生活史喂养

河蚌简介及生活史喂养

河蚌一、生物学特性1 河蚌的外部形态河蚌(Musculus)在动物分类上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珠蚌科[1]。

河蚌具有左右对称的两片蚌壳,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和少量的壳基质(或称贝壳素),起保护柔软身体的作用。

紧贴在蚌壳内两个软而薄且包裹住内脏团的膜叫外套膜。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表皮和中间的结缔组织及少数肌纤维组成。

靠近内脏的一侧为内表皮,贴壳的一侧为外表皮,外表皮具有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的机能。

又可将外套膜分为边缘膜和中央膜。

边缘膜指位于外套痕以外的膜,较厚实,细胞小片是采用边缘膜的外表皮制取的。

中央膜指位于外套痕以内的膜,制取好的小片就插送在中央膜内外表皮之间的结缔组织中。

蚌体腹面的一个斧状肌肉质突起,称为斧足,是河蚌的运动器官。

2 河蚌的内部构造主要由外套膜、斧足、肌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组成。

3 河蚌的生活习性在自然环境中河蚌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与河流的水底,是用鳃呼吸的软体动物。

目前,我国广泛用于育珠生产的河蚌主要为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

3.1 栖息习性不同种类的育珠蚌对栖息环境的要求不同。

三角帆蚌喜水质清、水流急、底质较硬、pH值为7-8的泥砂水域;褶纹冠蚌喜在水流缓慢或静水的淤泥、pH值为5-9的较肥水域中生活。

3.2摄食三角帆蚌主要摄食易被消化的硅藻;褶纹冠蚌食性稍广些,主要滤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摄食量的大小取决于水中饵料生物的密度和水的流动性。

3.3 行动和御敌河蚌的运动缓慢。

每分钟只前进数厘米,其御敌方式有2种:一种是闭壳;另一种是分泌珍珠质包裹住异物形成珍珠。

[2]二、养殖管理1. 河蚌的人工繁殖1.1 河蚌性成熟及产卵期河蚌性成熟需3年~4年。

不同河蚌品种,产卵期不一样,三角帆蚌每年5~7月产卵;褶纹冠蚌每年4月~5月和10月~11月产卵,一年产卵2次。

1. 2 亲蚌的选择要选择4龄~6龄、体质健壮、壳体发亮、个体大、无损伤的作亲蚌。

河蚌雌雄异体需打开蚌壳才能鉴别。

贝类增养殖学水产养殖贝类学贝类育种贝类养殖学之八河蚌育珠

贝类增养殖学水产养殖贝类学贝类育种贝类养殖学之八河蚌育珠

3.亲蚌的培育
每年春节后开始选择亲蚌,分别在蚌壳上做雌雄标 记,然后雌雄相间吊养于池内,间距30~35厘米, 这样便于雌雄自然受精,提高受精率。亲蚌吊在水 中后,需要细心观察,加强管理。
(二)人工采苗
受精卵在雌蚌的外鳃腔发育成钩介幼虫 后,必须寄生在鱼类的鳃丝或鳍条上,吸收 营养,完成变态。人工采苗就是人为地使钩 介幼虫寄生于鱼体。
5、背瘤丽蚌
壳小,呈椭圆形;前端圆窄, 后端扁长,腹缘呈孤状,背缘弯曲。壳厚而坚硬,表 面粗糙,中部布满瘤状结节,铰合齿发达。分布于大 中型湖泊及河流,用于育珠成珠快,但接种手术难, 目前主要用其贝壳制作培育有核珍珠的珠核。
多产于流动水域,分布于华东、中南各省
6、猪耳丽蚌
又名猪耳朵,牛角蚌。壳大,成三角形似猪耳朵。壳 质坚厚,两侧不等,壳面黑褐色,有瘤状结节;壳内面 乳白色,有珍珠光泽。多生长在流水环境的河流、湖泊。 用于育珠质量较高。 分布于华东、中南各省
二、河蚌的形态结构
1、贝壳
育珠蚌的贝壳由外、中、内三层物质组 成,外层为黑褐色的薄层;中间是由极 细的棱柱状方解石组成,是最厚一层; 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
2.外套膜 位于贝壳的内面,紧贴贝壳,左右两侧包被蚌的内脏
团。贴壳的一侧为“外表皮”,靠近内脏的一侧为 “内表皮”。
3.足和肌肉 腹面一有发达的足,足上方为内脏团,内有消化器官
幼蚌出现了成体所具的胃、闭壳肌、肠管、斧足等器官。形态上 已具蚌形,钩介幼虫所特有的足丝和钩均消失。
(五)繁殖季节
不同种类的蚌,繁殖季节不同。三角帆蚌在水温达 18℃ 时(4月下旬、5月上旬),性腺开始成熟,5~6月怀卵, 排钩介幼虫。在良好的环境中,每只母蚌可产卵、排钩介 幼虫7~8次。在低温水体,排钩介幼虫可延迟到9月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蚌一、生物学特性1 河蚌的外部形态河蚌(Musculus)在动物分类上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珠蚌科[1]。

河蚌具有左右对称的两片蚌壳,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和少量的壳基质(或称贝壳素),起保护柔软身体的作用。

紧贴在蚌壳内两个软而薄且包裹住内脏团的膜叫外套膜。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表皮和中间的结缔组织及少数肌纤维组成。

靠近内脏的一侧为内表皮,贴壳的一侧为外表皮,外表皮具有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的机能。

又可将外套膜分为边缘膜和中央膜。

边缘膜指位于外套痕以外的膜,较厚实,细胞小片是采用边缘膜的外表皮制取的。

中央膜指位于外套痕以内的膜,制取好的小片就插送在中央膜内外表皮之间的结缔组织中。

蚌体腹面的一个斧状肌肉质突起,称为斧足,是河蚌的运动器官。

2 河蚌的内部构造主要由外套膜、斧足、肌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组成。

3 河蚌的生活习性在自然环境中河蚌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与河流的水底,是用鳃呼吸的软体动物。

目前,我国广泛用于育珠生产的河蚌主要为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

3.1 栖息习性不同种类的育珠蚌对栖息环境的要求不同。

三角帆蚌喜水质清、水流急、底质较硬、pH值为7-8的泥砂水域;褶纹冠蚌喜在水流缓慢或静水的淤泥、pH值为5-9的较肥水域中生活。

3.2摄食三角帆蚌主要摄食易被消化的硅藻;褶纹冠蚌食性稍广些,主要滤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摄食量的大小取决于水中饵料生物的密度和水的流动性。

3.3 行动和御敌河蚌的运动缓慢。

每分钟只前进数厘米,其御敌方式有2种:一种是闭壳;另一种是分泌珍珠质包裹住异物形成珍珠。

[2]二、养殖管理1. 河蚌的人工繁殖1.1 河蚌性成熟及产卵期河蚌性成熟需3年~4年。

不同河蚌品种,产卵期不一样,三角帆蚌每年5~7月产卵;褶纹冠蚌每年4月~5月和10月~11月产卵,一年产卵2次。

1. 2 亲蚌的选择要选择4龄~6龄、体质健壮、壳体发亮、个体大、无损伤的作亲蚌。

河蚌雌雄异体需打开蚌壳才能鉴别。

雄蚌鳃瓣间隔较稀,精巢呈乳白浆状;雌蚌鳃瓣间隔较密,卵巢呈黄色颗粒状。

1.3 亲蚌放养选择池底平坦、面积200平方米~1亩、水深0. 6米~1米、有微流水、水质肥爽、经清淤消毒的上池或水泥池饲养繁殖。

雌雄蚌按2:2.5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20个~30个蚌。

1.4 亲蚌的培育要根据河蚌生理生态特征,做好施肥投饵管理。

河蚌的营养是被动滤食水中浮游藻类和有机碎屑获得的。

因此,应投放优质粪肥来繁殖水中浮游生物。

晴朗天气,每2d~3d施肥1次,每亩施粪肥50kg斤~80kg,将池水培育成黄绿色、茶褐色。

在河蚌繁殖期,应适量投施豆浆,每次每亩用黄豆1. 5kg~2kg,浸泡8h~10h,磨浆泼洒。

为激发河蚌产卵和防止水质污染,应视天气、水温、水质,定期冲注新水或保持微流水。

1.5河蚌的繁殖河蚌没有明显的发情交叉现象,受精时雄蚌将精液排入水中,雌蚌则将卵排于鳃腔内,待有雄蚌精液的水流经鳃腔时,才能完成受精过程。

河蚌精卵结合后,在水温20℃~25℃,经过5d~6d发育成钩介幼虫,由雌蚌鳃腔排入水中。

钩介幼虫须在48h内寄生到鱼的鳃或鳍条上,行附着寄生生活,才能完成变态成稚蚌,否则会死亡。

因此,要适时投放寄生鱼采苗,如圆尾斗鱼、金鱼等。

按每只雌蚌配放200尾寄生鱼为宜。

当寄生鱼的鳃、鳍条上寄生大量钩介幼虫时,用夏布网将寄生鱼捞出,放入水质肥爽、水深1米、池底淤泥少的池中饲养。

同时,在河蚌产卵池补放一批新的寄生鱼采苗。

在水温20℃~25℃时,钩介幼虫变态成稚蚌需15d~20d。

当钩介幼虫变态成稚蚌,从寄生鱼体上掉入水中后,可放干池水,采集稚蚌,进行幼蚌、成蚌养殖。

[3]2. 成蚌的养殖技术将河蚌养成食用蚌或育珠蚌,一般采用鱼蚌混养模式。

2.1 池养法将稚蚌、幼蚌、青年蚌直接投放到池底坚实、淤泥少、经池塘消毒(清除危害河蚌的鲤鱼、青鱼)、水深1.5米、常有微流水灌注的池塘中养殖。

投放量为每亩水面放稚蚌5万只~6万只,1龄幼蚌3万只~4万只,2龄青年蚌2万只~3万只。

混养的鱼类,以草鱼、鳊鱼、鳙鱼为主,每亩投放规格100克草鱼200尾~250尾,10厘米以上鳊鱼50尾、鳙鱼30尾、鲢鱼20尾。

[4]2.2 笼养法将河蚌稚蚌、幼蚌、青年蚌按不同规格分别放养在用聚塑线、乙烯线或铁丝编制的网笼内,悬挂水下0. 4米深的水中养殖。

笼与笼相距1米,每亩水面放置网笼50个左右。

网笼规格为长、宽各40厘米,高20厘米~25厘米的平笼。

其网眼规格:当年稚蚌,网眼0. 2厘米,每笼放养800只~1000只;1龄幼蚌,网眼1.2厘米左右,每笼放养400只~500只;2龄青年蚌,网眼3厘米,每笼放养200只~300只。

笼养河蚌的池塘、水库、江河、湖泊等水域,必须水质肥爽,浮游生物饵料充足。

池养、笼养河蚌的饲养管理主要是做好施肥投饵、水质调节、清除污物和检查调整放养密度。

放养初期,池水清瘦,施肥以发酵有机肥为主,每亩水面施优质粪肥80公斤~100公斤,3天~5天施肥1次,使水中浮游生物尽快繁殖。

同时,辅投豆浆汁、玉米粉等精料。

夏季炎热期,草、鳊鱼正是旺食季节,投喂的饲草多,排泄物多,食物残渣多,水质一般较肥,不必投施粪肥。

为防止水质恶化,改善水中溶氧,应定期冲注新鲜水,泼施生石灰乳,调节水的酸碱度,预防鱼病、蚌病。

每15天左右,每亩水面水深1米泼施生石灰乳10公斤~15公斤,切不可泼施硫酸铜与硫酸亚铁防治鱼病,因河蚌对此药特别敏感,易中毒死亡。

秋季,水温渐冷,是河蚌、鱼类营养物质积蓄生长期,应适度加强投饵施肥管理,酌情增投精料,每5天~7天泼施1次豆浆,每亩用黄豆2公斤。

冬季,河蚌渐入冬眠期,埋栖泥沙中。

此时,可捕捞混养鱼类上市,将池水加深。

笼养河蚌则可将网笼悬挂水中0.8米~1米处,并重施粪肥,确保河蚌安全越冬。

一般河蚌从稚蚌育成食用蚌或育珠蚌,约需3年,每亩产量可达3吨以上。

[5]3. 日常管理首先,要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肥爽,定期追施肥料,水体的透明度保持在30 cm。

其次,要做好病害防治,当气温在25℃以上时,每月用3%的食盐水或1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蚌体1次,每次浸洗时间为3~ 5min。

同时,要经常检查,发现死蚌及时隔离:并坚持一个季度洗刷1次蚌体,除去蚌体上的青螺狮等附着物:捕捉蟹虾、鳖、水老鼠等敌害,及时拔除野生草。

另外,每月用生石灰150~ 300 kg/hm2溶于水均匀泼洒,防门细菌性病原体危害。

[6]三、使用管理1. 慎重购蚌购蚌时首先必须对待售地的河蚌病史进行详细了解,如发生过“蚌瘟病”或蚌正在大批死亡就不宜从该地购买。

其次,蚌的体质不佳(如蚌的闭壳肌松驰无力,不会喷水,腹缘角质化),不宜选购,即要买也应等到蚌体质恢复后才能购买。

所运河蚌必须体表无淤泥覆盖,干净。

这种情况下至多只能堆积一晚,否则不能起运。

条件许可最好是购进吊养一个月以后的河蚌。

[7]2. 河蚌的运输河蚌的运输以在早春和晚秋,气温5℃~20℃之间为宜。

如果需要大量采捕,在短时间内又不能起运,则宜就地暂养,或分批起运较为妥当,运输方法大致有两种。

2.1 干运法干运费用省,但不适于炎热天气运输。

干运前要严格检查河蚌是否过度脱水,如壳口微开,体重减轻,则为干放多日脱水的现象,这种蚌不宜立即起运,需要暂养一段时间,待其恢复活力。

运输时先将蚌浸水几小时,再装人竹篓或草包或麻袋中,上面覆盖湿稻草,以保持湿度,增强运输中的抵抗力,干运时间一般以2~3天为限,如时间过长,还要中途浸水,途中忌烈日曝晒和剧烈震荡。

2.2 活水船运将蚌浸在活水船中运输,不但存活率高,且适合于远程运输。

船仓中进出水口要用木板隔一通道,使水流畅通无阻,并防止蚌堵塞水门。

装运数量一般每吨位10担左右,气温低可适当的增加,但以不超过15担为宜。

途中如遇工厂、矿山的工业污水排出区域则要绕道经过或暂时关闭水门,以免河蚌中毒死亡。

河蚌运到目的地后即应下塘暂养。

暂养最好在较肥池塘水中,也可以利用水沟、河滨等处,但不论养在何种水体,都要设置竹箔拦护,以免散失,为防止河蚌潜埋泥下不便捕捞,池底应选硬泥底或沙泥底,暂养密度每亩500~1500千克,放养密度要均匀,不要草率堆积一处,以减少死亡。

2.3 技术要点1、干法运输时,应先让河蚌吸足水,然后平置于包装容器中,以保持外套腔中蓄水不会流失,运输途中要定时浇水。

2、装河蚌的高度不宜超过0.6~0.8米,途中忌曝晒和强烈震动,要求蚌体上带有部分湿润泥巴,以减少蚌体间的碰撞和摩擦。

3、运输前后的过秤、装卸等操作要轻快细致,注意勿使贝壳损伤。

4、运输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以后育珠的效果,运回后应立即放人暂养池中暂养。

5、活水船运时,要防止河蚌堵塞水门,使水流畅通无阻,遇污水时要关闭活水门,以免河蚌中毒死亡。

6、凡装运农药、化肥以及其它有害毒物的车、船,不能同时装运河蚌。

[8]四、病虫防治河蚌的病害可分为传染性蚌病、侵袭性蚌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蚌病。

其中传染性蚌病是指由病毒、细菌和某些具藻毒素藻类引起的蚌病;侵袭性蚌病是指由各种寄生虫引起的蚌病。

1. 蚌瘟病(病毒性蚌病) 蚌瘟病是河蚌养殖过程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病害,具有传染快、死亡率高等特点,若不及时治疗,常引起毁灭性死亡。

1.1 病原体引起蚌瘟病的病毒病原体主要有两类,一是RNA型(简称R型)病毒,称嵌沙样病毒;另一类是DNA型(简称D型)病毒,称疱疹病毒。

前者主要浸染河蚌组织的细胞质中,药物比较容易治愈;而后者主要浸染在细胞核中,药物难以治愈。

本病病毒的传播是靠媒介藻来进行的,媒介藻多系蓝藻类的一些种类,如小球藻、微囊藻、项圈藻、念珠藻等,这此蓝藻细胞是本病毒的易感细胞,由媒介藻传播的病毒,在宿主体内造成裂解性侵染,河蚌的肝脏是病毒浸染的“靶器官”,肝细胞则是病毒体的易感细胞,所以蚌瘟病的病理变化主要集中表现在肝组织上。

媒介藻被健康河蚌吞食后,媒介藻被消化的同时,也释放出病毒颗粒并经肝管通向肝脏“靶器官”,开始吸附感染肝细胞,这些病毒在肝细胞中复制增殖形成了病毒性特异结构“包涵体”。

由于传播蚌瘟病的媒介藻,具有较强的抗干燥能力,因此它们往往可以通过附着在渔具、钓渔具,甚至浸洗过疫水的毛巾衣服等物品上,被带入其它河蚌养殖水体中而诱发病毒性蚌瘟病。

1.2 症状本病的流行水温在18~25℃患病初期,基本上看不出明显的外观症状。

进步感染会引起河蚌鳃纤毛、唇瓣纤毛严重脱落,因而病蚌不能激荡滤食和呼吸水流。

此时,如果病蚌处于止水性的封闭型育珠水域,病蚌易因呼吸水流不畅而窒息死亡;如果是流水性的开放型育珠水域,病蚌依靠流水中的溶氧还能存活一段时间。

剖检病蚌,可发现外套膜的边缘膜多有倒落现象,闭壳肌松驰无力,双壳长久处于微微张开的状态。

伸缩足肌亦表现疲软无力,斧足伸缩失去灵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