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唯物主义看社会管理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这一观点彻底否定了唯心主义历史观中"英雄创造历史"的错误观点,科学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正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物质产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条件。
无论是农业文明时代的粮食生产,还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大规模工业生产,都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汗水。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同样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语言、文字、艺术、科学等文化成果,都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性劳动。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等,直接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
即使是那些被冠以"精英文化"的成果,也往往植根于民间文化的沃土,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养分。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制度的变革,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变革,如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等,都是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完成的。
人民群众通过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不仅创造历史,而且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种动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生产力发展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他们通过劳动创造,不断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技能,积累生产经验,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特别是在科技革命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产业工人等群体,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主力军。
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民群众会通过各种方式要求变革。
课时作业16:11.2 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的主体1.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这说明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2.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北京举行,来自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共同探讨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要素”体现了①抓住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③是由中国共产党性质决定的④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3.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历史是上帝的作坊。
事实上,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的上帝是人民。
“历史是上帝的作坊”和“我们的上帝是人民”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是A.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是否承认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是否承认英雄人物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4.“最能评价政府工作好坏的是群众,最能反映政府工作情况的是基层。
”“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
”上述观点体现的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③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④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5.某市某区文明办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有效引导和带动社会全员参与到河道整治中来,“民间河长、河道警长、保洁组长、社会监督员”的设立和履职,进一步提升了全区河道环境整治工作的成效和水平。
这表明①人民的意愿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②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③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④要坚持人民中心的价值定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社会历史观

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B.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 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 意识
发展史 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 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 决定作用 中的决定作用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的含义
社会存在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 与条件的总和。
•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就要不断 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 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 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
辨析: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句话正确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 关系。
八十年代 金钱观 幸福观 现在
肮脏的字眼, 忌讳
知足者常乐, 倾向于内在追求
成为经济效益的 标志 要求物质生活的 不断提高
消费观 道德观 平等观
勤俭,朴素
重协调性道德 (忍、平静) 平均主义
能挣会花
重进取性道德 机会平等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 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 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 阻碍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武德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胡适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尊重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学习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性,树立公平、正义、人道的价值观。
5.小组讨论:延续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针对某一基层治理或社会保障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小组观点,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认真对待,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提交时间要按时,以便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期末考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通过课堂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成长需求。
4.教学拓展:
3.分析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
2.采用案例教学法,组织学生讨论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参加一次与基层治理或社会保障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养老院慰问等,并撰写一篇实践报告,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最新 马克思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精品

马克思“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的逻辑起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表明我们党执政治国理念的提升创新和方式的转变。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在社会成长与国家治理之间构建良性的和谐互动关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国家治理体系能够有效适应现代性公共问题的治理要求。
马克思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家与社会关系,找寻国家与社会互动逻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
一、马克思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首要阐明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寻找唯物史观这块基石“就是从研究国家社会关系开始的”。
[1]早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就有了国家与社会相分离的理论传统,并由此出现了两种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一是近代自由主义家们的“市民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的研究框架。
该范式以理想化的自然状态为理论出发点,将社会看作是依凭人的天赋权利组织起来并先于或外于国家的共同体,国家仅是社会为实现自然状态所隐含的自由和平等价值的一个“理性产物”。
从而在逻辑上确立了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的理论范式。
运用该范式来论证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的边界,就为西方社会制约和控制国家政治权力提供了学理基础,进而为建构“有限政府”和“有限国家”提供了政治框架和理论范型。
二是黑格尔的“国家高于或优于市民社会”的理论框架。
黑格尔在承认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离的前提下,将市民社会研究的重心转向了经济活动,从而“摆脱了自由主义理论家通过虚构的自然状态来建构国家和社会关系框架的理论模式”。
[2]在黑格尔眼中,市民社会虽是独立存在的,但它是一个“个人私欲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3]309只有外在的最高的公共机构——国家,这个“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才能解决市民社会自身的矛盾冲突。
因而,在黑格尔的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三位一体的中,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利益的代表者和社会的管理者,它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神圣性,国家决定社会,个人和社会只是国家的工具和附庸。
高三政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共32张PPT)

地位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依据
原理运用: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树立群 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分析 2.运用群众观的有关知识,分析 (1)原理+方法论 (2)物质财富+分析 (3)精神财富+分析 (4)社会变革+分析 (5)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 (2)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分析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析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分析 (5)改革是.....强大动力。+分析 (6)群众观 +分析 2.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 3.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 4.运用认识社会的知识,分析.... 同上
3.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 析.....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决定...。+分析 (2)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 识..。+分析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分析
(二) 社会基本矛盾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判断: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分配制度改革、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 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 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 级斗争实现的;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 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3)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 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 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课件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课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基本观点、核心观点和理论基础等方面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阐述,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其应用。
我们还将总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并探讨未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与创新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矛盾论。
矛盾论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次要矛盾的作用,防止次要矛盾的转化。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一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在实践中,我们要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典型案例分析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例,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中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实施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唯物史观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内容及其实质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
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社会契约”、“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制国家。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但其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第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选举事实上是有钱人的游戏,是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
第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其多党制则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因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的政治工具。
③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它是通过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资本主义民主的普遍性等观念来实现其维护职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历史唯物主义看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的发展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
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根据内
容的不同分为广义社会管理和狭义社会管理,广义的社会管理指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
社会子系统的管理;狭义社会管理指对社会子系统的管理;本文主要讨论狭义层面的社会管
理!
社会管理活动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社会管理活动
就产生了。远古时候,人们的生活范围非常小,生活方式也相对单一,但那时的人们同样要
面对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这就是社会管理活动存在的条件,人们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势必要
团结起来组成氏族,每个氏族又会选出族长,族长组织本氏族的人开会一起商讨解决氏族内
部事务和氏族之间的事务,这就是最初的社会管理活动,这时候的社会管理活动的特点是小
范围和自主管理。
有了阶级分化,国家产生以后,社会管理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阶级社会里,国家的一切法律、法规的制定都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被统治阶级始终处
在被剥削压迫的地位。统治阶级在实行政治统治的同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加强自己的统
治必然要参与社会的管理工作,所以,阶级社会的国家实行的社会管理职能只能是其政治统
治的体现。另外